最新 土壤中重金属钴的存在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变化-精品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土壤中钴的检测方法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土壤中钴的检测方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钴是土壤中的一种微量元素,它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同时也可能因人类活动而进入土壤。
钴对于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人体中某些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密切相关。
然而,钴的过量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导致心血管疾病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问题。
因此,准确检测土壤中钴的含量对于环境监测和人类健康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壤中钴的检测方法,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为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任务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开发一种高效、准确的土壤中钴检测方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开展以下任务:首先,对现有的钴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其次,选择一种适用于土壤中钴检测的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对所选方法进行优化,提高其检测性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土壤样品的检测。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收集和分析土壤中钴的来源、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资料;其次,综述常见的钴检测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然后,根据土壤特性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设计实验方案;接着,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后,对所选方法进行优化,评估其在实际土壤样品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旨在为土壤中钴的检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土壤中钴的检测方法概述2.1 钴的来源及在土壤中的分布钴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Co,原子序数为27。
在自然界中,钴主要以伴生矿的形式存在,常与镍、铜等金属矿床共生。
钴的来源主要包括岩石风化、大气沉降、人类活动输入等。
在土壤中,钴的分布极不均匀,其含量受到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生物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钴在土壤中的形态可分为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
不同形态的钴具有不同的生物有效性和生态风险。
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形态

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形态土壤里的重金属啊,可不是只有一种存在的样子,就像人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状态一样。
先说说可交换态吧。
这就好比是住在旅店的客人,很容易就搬走。
在土壤里,可交换态的重金属就附着在土壤颗粒表面,就像那些客人暂时住在旅店房间里。
我记得有一次去乡下亲戚家,他们家那块地旁边有个小工厂。
后来发现那块地里的庄稼长得不太好,一查才知道是土壤里有重金属污染,而且部分重金属是可交换态的。
这种形态的重金属很容易被植物吸收,就像旅店客人很容易退房走人一样。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就像一个个小手,很容易就把这些可交换态的重金属拉进自己身体里,这对植物可不好了。
还有碳酸盐结合态。
这就像是住在合租屋里的人,虽然相对稳定一点,但也不是特别牢固的状态。
在土壤里,这种形态的重金属和碳酸盐结合在一起。
如果土壤的酸碱度发生变化,就像合租屋的一些条件改变了,这些重金属可能就会被释放出来。
比如说下了酸雨,土壤变酸了,碳酸盐结合态的重金属就可能会脱离出来,然后又变成像可交换态那样容易被植物吸收或者跑到别的地方去。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重金属呢,就像是住在那种有点安全措施的房子里的人。
这种形态的重金属和土壤里的铁锰氧化物结合得比较紧密。
就像房子有了门锁一样,相对比较难出来。
不过要是土壤环境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比如说土壤里的氧气含量或者氧化还原电位改变了,这就像有人把房子的锁给弄坏了,这些重金属也会跑出来捣乱。
有机结合态的重金属就像是住在豪华公寓里的人,和土壤里的有机物结合得很紧密。
这就好比豪华公寓的设施齐全,住的人就很稳定。
一般情况下,这种形态的重金属不太容易出来活动。
但是如果土壤里的微生物大量繁殖或者死亡,就像公寓周围突然来了很多人或者发生了什么大事,微生物会分解有机物,这样有机结合态的重金属也可能会被释放出来。
残渣态的重金属就像是住在城堡里的人,是最稳定的。
这种重金属被包裹在土壤的矿物残渣里,就像城堡的城墙很坚固一样。
正常情况下,它们几乎不会出来,对环境和植物的影响也最小。
钴在黄土中的化学形态

钴在黄土中的化学形态赵英杰;李宽良;曹学军;连会清【期刊名称】《辐射防护》【年(卷),期】2000(20)4【摘要】采用连续提取法 ,测定了钴在黄土中的化学形态分布。
黄土样采自中辐院野外试验场 ,8个黄土样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钴溶液。
钴的化学形态分为水溶态钴(W- Co)、可交换态钴 (EXC- Co)、碳酸盐结合态钴 (CA- Co)、铁 -锰氧化物结合态钴(Fe,Mn· OX- Co)、有机质结合态钴 (OM- Co)和残渣态钴 (RES-Co)。
实验结果表明 ,在钴总含量[Σ Co,i ]较低 [(1 0~40 0 )× 1 0 - 6]时,Fe,Mn·OX- Co占优势 ,其α值 (该形态钴含量占钴总含量的份额 )高达 5 0 %~ 80 % ;在钴总含量较高 [(40 0~30 0 0 )× 1 0 - 6]时 ,占优势者为CA- Co,其α值为 5 4%~ 77%。
引起 CA- Co的α值从约 6 %急剧增大至 5 4%以上的钴总含量为化学形态剧变界值 ([Co]0 ) ,本试验场黄土的 [Co]0为 (40 0~5 0 0 )× 1 0 - 6。
实验结果说明 ,当[ΣC o,i]低于 [Co]0时 ,钴进入黄土后将优先生成Fe,Mn· OX- Co;当[ΣCo,i]高于[Co]0时 ,CA- Co是钴在黄土中的主要化学形态。
这将使黄土对钴有较强的阻滞能力。
【总页数】5页(P218-222)【关键词】钴;黄土;化学形态;包气带;迁移;放射性废物处置【作者】赵英杰;李宽良;曹学军;连会清【作者单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成都理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942.1【相关文献】1.黄河(清水河段)沉积物中锰、钴、镍的化学形态研究 [J], 杨宏伟;王明仕;徐爱菊;庄晓娟;丁鲁刚;郭博书2.铜,锌,锰,钴的几种化学形态在土壤中分布的初步测定 [J], 孔庆新3.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中不同化学形态的钴与镍 [J], 杨会会;周志强;韩二芳;王娟;刘欣4.高钴含量MCM-41合成、催化性能及钴形态的化学分析方法 [J], 孙庆林;杨渊;张颖杰;李莎;孙鹏;孔岩5.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物中钴、镍、铁、锰的化学形态及分布特征研究 [J], 邵秘华;王正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的关系

土壤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的关系好吧,今天咱们聊聊一个看似严肃却其实挺有趣的话题,那就是土壤里的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的关系。
别着急,听我慢慢说。
重金属这个词一听就有点吓人,其实它们就像个调皮的孩子,藏在土壤里,等着你去发现。
全量呢,就是说这些小家伙总共有多少,而有效态则是它们实际能被植物吸收的部分,简直就像是大海捞针,找到有效的可不容易。
嘿,想象一下,如果土壤是一座金矿,那全量就像是金矿里埋藏的金子,而有效态就是那些经过提炼,能让你在市场上发光发热的金条。
大家知道的,土壤里可不是单纯的沙子和泥巴,还有很多化学成分在打架。
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哎呀,事情就复杂了。
想象一下,铅、镉、汞这些小伙伴们就像是个不速之客,悄悄溜进了你的花园。
这些家伙不但会让土壤的营养成分变得稀缺,还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甚至影响到我们吃到的食物。
说真的,你还敢放心大胆地吃那些蔬菜吗?所以,土壤的健康和我们自己的健康可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可问题来了,土壤里的重金属到底有多少呢?全量是个大概念,很多人觉得只要检测出重金属的总量就好。
可是,咱们可不能只看表面,得深入挖掘。
有时候重金属全量虽然很高,但有效态却很低,就像一个人长得很高,但内心却像个小朋友一样不成熟。
这就要求我们去了解,重金属在土壤里的行为方式,有些是“懒”得动的,有些则像个追求者,随时准备投入到植物的怀抱。
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些,咱们才能找到合理的治理方法。
比如,某些土壤酸碱度高的地方,重金属可能会变得更容易被植物吸收。
而那些土壤肥沃、营养丰富的地方,重金属可能会被土壤颗粒锁住,根本无法“出门”。
就像一个孩子在家里玩得很开心,不愿意去学校一样。
所以,土壤的性质真的是一块大拼图,得拼凑出个完整的图案才能知道重金属的真实面貌。
再说说这些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大家一定知道,有些地方因为工业污染,土壤已经被重金属搞得“千疮百孔”。
这种情况不但让植物生长困难,连带着也影响到周围的动物,甚至人类。
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生物表征与预测研究

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生物表征与预测研究土壤重金属对人类生活和环境带来了重大威胁。
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重金属污染会影响到土壤的质量,影响植物的生长,污染食品链,危害人类的健康。
因此,彻底掌握重金属土壤污染的转化规律,全面分析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发挥植物重金属吸收作用,预测重金属污染的发展趋势及预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学家们开始致力于研究重金属污染的机制,以及它们对生物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发现重金属污染的机制,科学家们研究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表现,以及重金属对植物细胞水平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又开始重点研究重金属土壤污染的生物有效性。
首先,重金属土壤污染的生物有效性是指生物体受到重金属污染时,其生理特性和生态特性变化的程度。
科学家们采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生物体对重金属的反应,了解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规律,更好地发现其生物标志物。
其次,研究人员着重研究重金属土壤污染的生物表征。
具体来说,首先需要采集样品,然后采用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检测,检测其重金属的含量。
通过对重金属抗性机制的研究,发现基因突变,了解其基因表达,发现关键基因及其变异,提取重金属对生物体影响的具体标志物。
最后,采取数学模型,进行重金属土壤污染的预测和预警。
使用数学建模工具,预测重金属土壤污染的发展趋势,根据重金属有害物质的转化率预警污染水平,指导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控制,从而有效预防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综上所述,研究重金属土壤污染的生物有效性、生物表征及其预测预警是十分重要的,而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开发和改进中。
这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加准确地确定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机制,更好地发挥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作用,为重金属污染的预警和防治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
土壤中的钴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土壤中的钴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刘雪华
【期刊名称】《土壤学进展》
【年(卷),期】1991(019)005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土壤中钴的状况,包括钴的来源,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迁移性以及缺乏与过量。
进而又对植物中钴的状况进行了介绍,包括植物中钴的含量,钴对植物的作用及植物中钴的映乏,阐明了钴在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的走向及其重要性。
最后,强调了施钴肥的必要性及其效果。
【总页数】8页(P9-15,42)
【作者】刘雪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4.4
【相关文献】
1.影响钴在新疆荒漠区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因素研究 [J], 任丽娟;周立伟;朱丽娜;王金霞;李玲
2.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饲用植物系统钴、铁和硒含量的影响 [J], 席冬梅;邓卫东;毛华明;高宏光
3.影响土壤中镉的植物有效性的因素及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J], 江水英;肖化云;吴声东
4.钴在土壤和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及其毒性 [J], 罗泽娇;夏梦帆;黄唯怡
5.催化极谱法测定土壤和植物中微量钴 [J], 赵凯元;刘红卫;焦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现状及展望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现状及展望摘要:土壤作为农田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其发生了污染,就会对水环境以及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严重情况下会对农产品产量带来影响。
目前,重金属污染是农田土壤污染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会通过食物链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基于此,本文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实现对我国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现状现如今,我国为了提高农田生产的质量,加强了对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力度。
但是,目前我国污染土壤修复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没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全面清洁。
这就需要在农田土壤的特点出发,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防治力度,从而进一步强化土壤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一、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虽然最近几年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正在不断加剧,整体的污染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其污染源主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比较差,所滞留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不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
再加上,农业土壤是强化人体身体健康的主要土壤,其环境状况和人们的健康存在直接关系,这就需要加强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防控,明确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1]。
如果在重金属污染的传播上分析,发现其主要包括大气沉降和固体废弃物等。
不管是那种污染方式都会对农田土壤的质量带来影响。
尤其是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一些工矿企业并没有将污水有效处理,这会对农业土壤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
因此,相关学者要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出发,完善防治方案,实现对此环境的有效治理。
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一)以无机元素为主在对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中的土壤点位存在超标情况,并且这些污染物源一般以无机元素为主。
其中镉元素的超标点位比较高,这些物质如果长时间存在农田土壤中,就会对农作物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通常由国家或地区的环保部门或相关机构
制定,并根据土壤中钴元素的毒性、生物有效性以及环境容许的水
平而设立。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土壤中钴元素的最大容许浓度,以及
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用途的不同标准。
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影响,钴元素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土壤动物的毒性效应。
2. 人体健康,土壤中钴元素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包括土壤
中钴元素的摄入途径和慢性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土壤类型和用途,不同类型和用途的土壤对钴元素的承载能
力和容许水平有所不同,因此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需要根据土壤的
特性和用途进行区分。
在制定和执行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监测、评估和管理措施,以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
和人类健康。
同时,定期对标准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环境和科学研究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中的重金属移动性差,滞留性强,难以被微生物降解,通过地下水循环和植物传递而影响生物圈环境的健康发展。
一种或几种不同金属的形态对环境的毒性也有所不同。
因此,金属形态的存在、分布所产生的毒性程度也影响着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
重金属在进入土壤后会发生复杂反应。
化学作用包括络合、吸附以及淋溶等。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吸附不仅与土壤类型、基本理化性质有关,还与重金属本身的离子特性相关。
重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可由土壤的酸碱度、离子强度的影响而改变。
其中,酸碱度对金属形态的影响很大。
通过室内静态吸附方法和 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新疆荒漠区某石化污水库周边的农田土壤 pH、外源钴浓度、离子强度进行考察,研究土壤中重金属钴的存在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变化,从而得出钴在供试土壤中的形态再分配及生物活性变化,得出该区域的环境行为,为新疆荒漠区钴污水影响下农田重金属修复提供试验基础与依据。
1、材料与方法1. 1 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采自新疆荒漠区域某石化污水库附近的油葵种植田。
将采来的土壤样品在室内风干,过100 目筛,待用。
对照土的基本理化性质为: 土壤碱化度41. 63% ,pH 8. 86,阳离子交换量 7. 68 cmol /kg,钴 9. 00mg /kg,土壤有机碳 443 mg /kg,土壤有机质 760 mg /kg。
1. 2 静态吸附试验。
称量 2. 500 0 g 土样于 100 ml 锥形瓶中,按照 4 种条件进行处理,每个处理设置 3 个平行。
①对土样施加配制初始浓度为 100 mg/L 钴溶液(pH 为 2 ~13) ;②对土样施加配制考察浓度范围内(100、125、150、200、250、300、400 mg /L) 的硝酸钴溶液; ③将加入 100 mg /L 硝酸钴溶液的土壤进行老化5、10、20、40、70 d; ④对土样施加 pH 为7,离子强度为 0、0.001、0.01、0.1、0.2、0.5、1.0 mg/L,重金属浓度为100 mg/L 的硝酸钴溶液。
将以上处理过的试样置于25℃ 恒温振荡2 h,再静置 24 h,以 3 000 r /min 转速离心 15min,均取上清液,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
1. 3 钴总量及各形态分析方法。
土壤残渣态采用 H2SO4-HC104-HCl 电热板法消解。
土壤形态分析采取 Tessier 连续提取技术提取。
各形态钴溶液用火焰原子吸收仪测定。
式中,K 为生物有效系数;m 为各形态质量; F0是水溶态,mg/kg;F1为可交换态,mg/kg;F2为碳酸盐结合态,mg/kg;F3为水溶态,mg /kg; F4为有机结合态,mg/kg;F5为残渣态,mg/kg。
所得数据用 SPSS 软件处理,得出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
2、结果与分析2. 1 土壤酸度对钴形态的影响及生物有效性分析进入土壤后的重金属可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作用形成不同的金属形态分布结构。
因此,土壤中的重金属表现出不同活性。
其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比重往往在环境中的循环迁移起决定作用。
通过对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系数的考察可以研究重金属可被植物吸收的程度。
pH 通过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作用来影响土壤介质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也间接地对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为决定土壤重金属存在形态的关键因素,均选取 100 mg/L 硝酸钴为外源钴,重金属钴各形态比例随 pH 发生变化。
图 1表明,随着 pH 的不断升高,钴的可利用形态比例在 pH 为 5时达到最大值,pH 为2 时可利用形态比例为 68. 32%,pH 为10 时为 45. 94% 。
土壤酸度越强,土壤中活性固含量越大。
这是因为在酸性土壤介质,土壤中负电荷减少,重金属在土壤介质上的富集平衡速率加快。
刘峙嵘等发现,随着介质煤 pH 的增加,镍在煤介质中吸附量增大,吸附反应速率加快。
土壤铁锰氧化态为两性胶体,因此重金属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随 pH 的变化可能产生 2 种结果。
表 1 表明,有机物结合态含量随 pH 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两者兼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 =0. 800**,P <0. 01) ,残渣态随 pH 的升高而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 pH 的上升,金属离子会形成氢氧化物而发生沉淀或共沉淀反应,使得残渣态固含量急剧增加。
这也表明酸性土壤中的钴更易从土壤中解析出来。
残渣态钴随 pH 的升高而显著增加,降低了活性重金属的含量。
图 2 表明,随着土壤环境 pH 的升高,重金属钴的生物有效性先增大后减小,当 pH 为 5 时钴生物有效系数最大,当pH 为 8 时生物有效系数开始急剧下降。
这是因为 pH 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吸附可能与重金属的表面电荷有关。
在酸性土壤中,H+会与金属阳离子发生竞争反应,在中等 pH 时离子半径会影响金属的吸附和离子交换,碱性土壤会促使金属发生沉淀反应。
2. 2 Co 离子初始浓度对 Co 形态的影响及生物有效性分析重金属各形态含量分配比重能消除土壤中金属各形态含量随总量增加而增加所带来的影响。
它比总量更清楚地指示出重金属污染程度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考察不同外源钴浓度对土壤形态分布的影响,选取100、125、150、200、250、300、400 mg /L 浓度梯度的硝酸钴。
图3 表明,外源钴浓度明显影响土壤中各形态钴的分态比例。
其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所占比例分别从16.90% 和61. 08% 下降至 7. 33% 和 46. 46% ,而残渣态比例随着浓度的增加,从 4.45%增至 36.26%。
表2 表明,只有水溶态与钴总量间无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除水溶态外,各形态随土壤中全钴含量的增加都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
这可能是因为较大比例溶解性钴进入土壤后与土壤胶体发生非专性吸附,且浓度越大,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的非专性吸附越明显。
图 4 表明,随着外源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生物有效系数呈递减趋势,当浓度大于 250 mg/L 时,递减趋势很明显。
经计算,生物有效性系数与初始浓度的相关系数为- 0. 975,说明在高浓度范围内两者之间存在 0. 01 水平显著负相关性。
2. 3 时间对 Co 形态的影响及生物有效性分析图 5 表明,钴在土壤介质中老化20 d 后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比例达到最大,而残渣态的含量和比例达到最小。
莫争等研究表明,土壤中重金属交换态先增大后减小。
该研究表明随时间的推移,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
表 3 表明,只有碳酸盐结合态随老化时间的推移呈现增大趋势,其形态变化因为不属于单调变化趋势,与时间无显著相关性。
图 6 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系数下降明显,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钴离子在土壤中有向不易被吸附的形态转化的趋势,也说明在 5、10、20、40、70 d的老化时间中,钴离子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也有较大差异,并不固定。
2. 4 离子强度对 Co 形态的影响及生物有效性分析图 7为考察不同离子强度条件下土壤中钴的存在形态分布图。
调节初始浓度 100 mg/L 钴离子溶液为中性,调节离子强度分别为 0、0.001、0.01、0. 1、0. 2、0. 5、1. 0 mol/L,随着土壤环境离子强度的增加,各形态含量比例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在离子强度为 0.01 mol/L 左右时,残渣态钴除外的土壤中各形态分布占全钴的比例达到最大值,说明离子强度为0. 01mol /L 是钴离子最适合从供试土壤中释放出的离子浓度,即不利于钴在土壤中的稳定存在。
原因可能是土壤性质、重金属离子类型、使用的支持电解质、离子交换、沉淀和表面络合等机制。
这些机制可能是因为重金属离子类型、土壤性质等不同而表现出的复杂现象。
这需作进一步研究。
图8 表明,当离子强度小于 0. 01 mol/L 时,生物有效性系数有增加的趋势,说明当离子强度小于 0. 01 mol/L 时,重金属钴离子的生物有效性系数为-0. 847,说明离子强度对生物有效性系数一定存在影响。
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钴向易被植物吸收的形态转变。
但是,当离子强度大于 0. 01mol /L 时,生物有效性系数有明显的降低趋势。
3、结论(1) 随着土壤 pH 的升高,全钴与钴水溶态、残渣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呈现0. 05 水平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机结合态呈0. 05 水平显著负相关。
随着土壤 pH 的增加,钴的生物有效系数先增后减,表明高 pH 时,土壤中钴的迁移能力更低,不利于钴的迁移和转化。
(2) 通过对考察范围内外源钴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土壤中钴的各形态含量均与重金属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当外源钴含量逐渐升高时,外源钴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存在,残渣态比例逐渐增加并转化为主要的存在形态,生物有效性降低,表明高浓度外源钴潜在的生态风险低。
(3) 在外源钴老化 20 d 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的比例达到最大值,而残渣态的含量和比例达到最小值。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重金属钴的生物有效性系数总体呈现降低趋势,说明钴离子有向不易被植物吸收的形态转化的趋势。
(4) 离子强度对钴各形态含量变化整体无明显的影响,但是在考察离子强度范围内,离子强度为 0.01 mol/L 时残渣态含量出现最小值,而其他形态出现最大值,即此时有效态钴所占比例较大,钴的生物有效性系数也达到最大值。
:[1]刘清,王子健,汤鸿宵.重金属形态与生物毒性及其生物有效性关系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1996,17(1) :89 -92.[2]崔德杰,张玉龙.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4,35(3) :366 -370.[3]韩春梅,王林山,巩宗强.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及其环境学意义[J].生态学杂志,2005,24(12) :1499 -1502.[4]钱进,王子健,单孝全,等.土壤中微量金属元素的植物可给性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1995,16(6) :73 -75.[5]关天霞,何洪波,张旭东,等.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方法及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J].土壤通报,2011,42(2) :503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