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什么不同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中国文化鉴赏课本答案

中国文化鉴赏课本答案《中国文化概论》习题参考绪论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
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或价值的观念,它才具有文化的内涵。
文化又是人类完善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
人类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
从这个意义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第一章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适宜农业生产及人居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文化中心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基础。
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也给我们民族与外界交流带来地理障碍。
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持续性、多元结构、早熟2、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过渡到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
宋元以后,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格,较之汉唐已有明显的衰退。
明清之际,固然有一大批士大夫知识分子关注西方耶稣会士带来的科技文化,但同时亦不乏严拒者。
论唐宋两代的节庆文化

论唐宋两代的节庆文化唐宋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也是文化和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
这两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之间有很多联系,而在这些联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是节庆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唐宋两代的节庆文化。
一、唐代的节庆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的时期,其节庆文化也非常丰富。
唐代的节庆文化很多都与汉族的传统文化及宗教信仰密切相关,这表现为一些重要的神话、祭祀活动和庆祝仪式等。
以下是唐代节庆文化的几个方面。
1、新年(春节):在唐代,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农历月末举行的唐朝祭天仪式和祈求年成,是唐代春节庆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为第一次月圆节。
在唐代,全国各地的庆祝活动都是非常盛大的。
3、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被视为祭祀祖先的日子。
在唐代,清明节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家庭的祭祀活动和皇帝的祭天仪式。
4、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称为“重五节”。
在唐代,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主要是赛龙舟和吃粽子,这两项传统活动被广泛采纳。
5、中秋节: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日期在农历八月十五。
在唐代,庆祝中秋节的活动主要是观赏月亮和吃月饼。
二、宋代的节庆文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其节庆文化丰富多彩,甚至比唐代更加复杂和高雅。
以下是宋代节庆文化的几个方面。
1、元旦:元旦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宋代的社会和文化生活都受到了元旦的影响。
在宋代,人们开始庆祝元旦,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和游戏.2、春节:在宋代,春节依旧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在宋代的春节,人们非常看重新春的祈福和祈求,同时也重视祭祀祖先。
3、元宵节:在宋代,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除了传统的吃汤圆、观灯笼外,还出现了新的庆祝活动,如猜谜语、跳花灯等。
4、端午节:与唐代类似,端午节在宋代也是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
在宋代,人们继续传承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传统活动。
5、中秋节:在宋代,庆祝中秋节的活动更加隆重而且高雅。
比较唐代服饰和宋代服饰

比较唐代服饰和宋代服饰唐代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文化。
下面,我将对唐代和宋代的服饰进行比较,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首先,唐代的服饰更加华美、奢华,以富丽堂皇、金碧辉煌为主要特点。
在唐代,男女的服饰都非常讲究,女装由上至下分别为冠、衣、裙、鞋、袜,其中,袍子的花纹特别丰富,往往采用繁复的图案和各种色彩来刻画,状似羽毛的衣袖和风带也是唐代女装的标志。
相比之下,宋代的服饰更加素朴、典雅,以朴素为美、雅致为主要特点。
宋代服饰注重实用性和实际性,反映出宋代文化的清新和才情,比如,宋代男装多采用简单无华的风格,以穿戴舒适、整洁为主要目的,而宋代女装则提倡淡雅、清新的穿着风格,通常用淡雅的色彩和简洁的图案来达到典雅的效果。
其次,唐代和宋代服饰的材质也有所不同。
唐代的服饰多使用丝绸、锦缎等高档面料,雕刻绣花、金银线以及玉石等高档装饰品质。
这些面料和装饰物质给唐代的服饰带来了奢华和堂皇的感觉。
相比之下,宋代的面料和装饰品则更加适合日常生活的使用,多以花呢、棉布、麻布等素材为主,绣花、锦缎等装饰品也更加淡雅。
再次,唐代和宋代服饰的设计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唐代的服饰设计风格强调立体感和繁复的纹样,形式多变,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
而宋代的服饰则更加注重线条的简洁与流畅感,以纯净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美。
宋代的服饰设计以大胆的简化和归纳为特点,力求将服饰设计变得平易近人。
最后,唐代和宋代的服饰风格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差异。
唐代服饰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在东南亚等地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宋代服饰则更多地体现出地方特色,比如京城的服饰风格与南方的服饰风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唐代与宋代的服饰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唐代服饰独具奢华、繁复、国际化等特点,造型多样,花纹繁锦;而宋代则更多地呈现出适度的朴素、典雅、实用等特点,具有清新、纯净、素雅的美感。
唐宋文学审美

唐宋文学审美
唐宋文学审美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主题:
1. 风格与语言:唐宋文学在风格和语言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
唐代文学以清新明快、雄浑豪放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
而宋代文学则更加注重含蓄婉约、柔美细腻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内敛和深邃。
这种差异在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中都有所体现。
2. 情感与意境:唐宋文学都非常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
唐代文学情感热烈、奔放,意境高远、雄浑;而宋代文学情感深沉、内敛,意境深邃、细腻。
这种差异在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3. 内容与思想:唐宋文学在内容与思想方面也有所不同。
唐代文学以表现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和进取精神。
而宋代文学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等方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变革和哲学思考。
4. 文化与社会:唐宋文学是唐宋文化的代表,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
唐代文化繁荣昌盛,开放包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之一;而宋代文化则更加注重内省和反思,思想观念相对封闭和保守。
这种文化差异也对唐宋文学的审美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唐宋文学审美在风格与语言、情感与意境、内容与思想、文化与社会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对唐宋文学审美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唐宋文化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和宋朝有哪些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和宋朝有哪些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是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们都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一、唐朝的文化和艺术成就1. 诗词创作的繁荣: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维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自然景色、人情风物、壮丽气势为主题,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后世称为唐诗。
唐朝的诗人们通过他们的作品,使中国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2. 佛教艺术的繁盛: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影响力扩大,佛教的艺术也得到了发展。
唐朝的佛教艺术以石窟寺庙为代表,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
这些石窟寺庙内雕刻着大量的佛像和壁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风貌。
3. 书法艺术的繁荣:唐朝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古代书法的高峰之一。
唐代的书法家们注重笔画的力度与形态的变化,追求着平衡、优雅和韵律的美感。
著名的唐代书法家有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世人所称颂和模仿。
二、宋朝的文化和艺术成就1. 绘画艺术的繁荣:宋朝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绘画艺术经历了从写实到抽象的转变,出现了一系列杰出的画家。
著名的宋代画家有范宽、李唐、齐白石等,他们的作品以山水、花鸟为主题,以其细腻精致、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被世人称赞。
2. 宋词的繁荣:宋朝是中国古代词人数量最多、作品最丰富的时期之一。
宋词以抒怀婉约、咏史抒情为主题,注重表达情感。
著名的宋代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他们的词作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和推崇的对象。
3. 科技进步的突出: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重要阶段。
在宋代,发明和创新是十分活跃的。
著名的科技成就有成书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等。
这些科技成就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唐朝和宋朝都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后世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在唐宋时期,文化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唐代的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
唐代文化艺术的风格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代文化艺术的风格与唐代有所不同,其主要特色是简约、清新、淡雅。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从艺术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艺术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艺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从文化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的文化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审美观念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的文化审美观念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但也有所不同。
唐宋时期的审美差异看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艺术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艺术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艺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从文化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时代不同,文化也不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唐宋时期的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两个朝代在时间上比较接近,文化因此也有比较好的传承,但是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关键词]差异;唐文化;宋文化;唐诗宋词;饮食生活;艺术文化一、唐文化、宋文化的概念1.唐文化唐代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在世界文化上,也是独具特色的瑰宝。
唐代文化不仅在当时受到各国,尤其是日本、新罗等亚洲诸国的热爱,而且在一千余载后的今天,仍然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遍及天涯海角的“唐人街”,就是明证。
唐文化一直从不同类型文化中吸取精华,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唐文化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较好的传承了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和胡汉文化。
这样的传承导致了唐文化成为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胡汉文化的大融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促进了文化大交流。
唐朝时期,统治者在政治上采用三省六部制,文化上通过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安定有序。
在此时期,经济繁荣,出现了盛世景象,经济的发展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很好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文化出现了新的繁荣现象。
国文化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文化与技术也大量向周边国家输出,在输出的同时也引进了回来,因为与周边国家的频繁交流,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盛行,给各个民族提供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不但是文化技术的输出时期,更重要的是此时也是对外族文明吸取时期。
这样就给当时唐朝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从总的特质来说,唐文化豪迈、兼容并蓄、自信、雄壮。
唐文化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唐文化容体系庞大完整,结构完整,发展程度高。
唐文化体系庞大,包罗万象,包括、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当时世界上合个方面的社会科学基本都有着详细的记载,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什么不同,唐宋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全面总结陈寅恪的学术论题及其价值取向,不是本文能力所及。
由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文集影响广泛,所论问题也相对集中,以下主要以此次新辑的《书信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四种以及作了较大增补校订的《读书札记一集》为重点,就其所涉及的中国中古史的相关学术问题予以简要疏理和介绍。
必须声明的是,我们对陈寅恪所涉及学问中的众多领域并无专门研究,仅就对以上诸书的阅读略谈体会并对其内容稍作介绍。
最能够体现新版《陈寅恪集》在辑佚和增补方面的工夫的,是《书信集》。
它收录了作者致数十位亲朋、学者及机构的二百余通书信,对于了解陈寅恪从事学术探索的环境和心态,了解他的性情与为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将《书信集》与陈寅恪的其它论学文字(包括大量的序跋和论文中的按语)结合起来研读,一个陈寅恪自己眼中的陈寅恪将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
这对于了解其学术历程至关重要。
实际上这是新版《陈寅恪集》提供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有待研究陈寅恪及近代学术史的专家进一步探究。
该集的初步评介可参看钱文忠的书评。
[5]至于其中一些信函年代可考而未考的问题,包括个别时间误植的问题等,则都已经有人指出,兹不赘。
从三集《读书札记》与《讲义及杂稿》中,可以看出陈寅恪后来成文的许多问题都已或多或少在读书过程中提出,或者说他的主要论文都是读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由于许多在读书和授课过程中经过认真构思的专题没有整理成文刊行,所以其《读书札记》与《讲义及杂稿》,对于我们了解陈寅恪的学术就显得更加重要。
此外,《读书札记》所录读史眉批按语,更直接地表现了其观察视角。
陈寅恪的思维方式并非从干嘉学派继承来,不是细密考证的归纳方法,而是带有强烈的西方逻辑推理色彩的演绎方法。
《读书札记一集》是作者读两《唐书》的札记,反映出陈寅恪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注重宋人对汉唐故实的研究,如在《旧唐书》卷首空页处注《石林燕语》关于宋代经筵进讲汉唐故事的记载;另一方面重视新史料的运用,包括敦煌文献和石刻材料,如在高祖本纪之批注中引用敦煌写本《唐忌辰表》和《金石萃编》所收大海寺唐高祖造像记等)。
至于他所关注的内容,则涉及面非常广泛。
陈美延在《编者说明》中指出,“作者一贯重视之民生、财政、胡族等问题,诸如霜俭、米价、汴路或追踪黄头军、银刀军、沙陀、回纥阿布思来龙去脉等等均一一标出”。
除此之外,比较集中关注的问题依次还有李武韦杨婚姻集团、武则天与佛教、宪宗暴崩与顺宗实录、李德裕抑退浮薄与奖拔孤寒及山东旧门之好尚、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两唐书所载与元白诗相关者、枢密使、宋人对三省制的议论、府兵制及其破坏、翰林学士、唐代开国背景及其与突厥之关系、山东豪杰、常何碑反映的玄武门事变真相、河北藩镇及五代将帅的胡化与蓄养义子、饮茶之普及、武则天的革命及其社会意义等。
大量的批语还标出了与唐代各种制度相关的名词和概念。
《读书札记二集》涉及的史籍文献有《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后汉纪》、《资治通鉴考异》、《唐律疏议》等十九部,是作者研读两《唐书》之外的正史和其它与唐代相关文献的读书札记。
这说明陈寅恪并非真的不读三代两汉之书。
遗憾的是大都没有标出札记所写的时间。
其《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后汉纪》的札记主要是对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关注,包括后来成文的清谈与清议、王导处理东晋政权与吴姓士族的关系等问题。
《资治通鉴考异》的札记,则多处指出司马光的疏忽和失误,其隋纪考异部分,则基本上是在做《说郛》本《壶关录》的辑佚,考证出今本《壶关录》乃后人掇拾而成,原书元时已佚。
批注《唐律疏议》,则意在证明隋唐制度承袭北齐而不承北周的结论,是对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补充。
《读书札记三集》涉及的是三部《高僧传》,并附有《高僧传笺证稿本》。
一般认为这是体现陈寅恪早年学问根基的成果,尤可显现他的语言文字功力。
札记中标出了许多梵文、巴利文等外国文字,侧重关注的问题则主要包括来华译经高僧大德的国别与民族、不同佛经或教派之出处与传播路线、佛学与魏晋玄学的高下之别、佛经翻译问题及其解释传统、佛教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佛教名胜考辩等等。
陈寅恪对僧传下的功夫很深,并着手撰写《高僧传笺证稿》,可惜只完成了引论部分。
札记中对于佛教东传、佛教理论及佛教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皆参引佛教典籍互相补正,互相解释,是研究佛教史和研读几部高僧传的重要参考书。
陈寅恪对僧传的史料价值高度肯定,对僧传中体现的文化传承十分重视,同时也针对其它研究者的错误予以批评。
日本学者在佛教史领域的贡献突出,但陈寅恪毫不客气地指出境野《支那佛教史讲话》中对《释道猷传》的误读“可笑”!)。
据杨联升听隋唐史的笔记,陈寅恪在课堂上对日本的所谓“东洋史”研究评价并不高。
他说:“日本人常有小贡献,但不免累赘。
东京帝大一派,西学略佳,中文太差;西京一派,看中国史料能力较佳。
” 《讲义及杂稿》主要是备课笔记和讲义,以及未收录于其自定文集中的一些序跋文字,还有其夫人、助手和学生等人所做的听课笔记、学生论文的评语等。
但未收万绳楠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8]陈寅恪做备课笔记和讲义,主要是汇编史料,所要表达的观点并未明确标出,但参看所附几则听课笔记,则知其在史料汇编背后所要表达的观点非常明晰。
如讲两晋南北朝史时,明确强调司马氏代魏是东汉儒家大族统治权的复辟,在讲隋唐史时,指出唐诗可以增补武宗以后历史的许多缺漏,并说李牛两党弄权,其实是两党宦官的斗争等等。
陈寅恪治史的一大特点,就是他对史料的考察视角。
一些学者曾提到过陈寅恪所选用的史料背后有其极强的主观判断在内。
如本集收录的陈寅恪在中山大学时为中国高等院校所编的《两晋南北朝史》参考数据,此书印数原本不多,不易查考,今日重刊,恰可为考察陈寅恪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思路提供帮助。
本集的价值,不仅如《整理后记》中所说,可见其早年备课过程及授课所涉内容之一斑,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了解陈寅恪敏锐捕捉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提出的许多题目和史料线索,也是中国中古史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前提。
即使时至今日,拿陈寅恪当年备课笔记和讲义中提出的问题和揭示的史料来衡量,某些人发表的论著仍然显得落后。
这也就是说,陈寅恪的备课笔记和讲义仍然具有作为研究前提征引的价值。
结合陈寅恪的长篇论著和《读书札记》、备课笔记及讲义,我们可以看出他关注的中国中古史的重大问题非常之多。
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中古史研究的,至少还有如下数端。
关于《唐六典》的性质问题。
至今仍是隋唐制度史研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陈寅恪虽然没有系统的论文和专门的读书札记,但他敏感地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标注出若干关键史料。
在《旧唐书.礼仪志》载太常博士顾德章的奏议所引“定开元六典敕”之后,特别批出“六典”二字,注意到《六典》并非开元之法。
]在读《唐律疏议》的“书末补记”中,标出《玉海》卷五一引韦述《集贤注记》关于《唐六典》的说法,“(开元)二十六年,奏草上(六典),诏下有司,百僚表贺。
至今在书院,亦不行用”。
并引用韦述自己在《集贤注记》序,证明其时在天宝十五年,说明整个开元后期和天宝时期,《唐六典》都置于集贤书院中而未行用。
在《唐诗校释备课笔记》中,陈寅恪引程大昌《考古编》九关于《唐六典》的若干考评文字,提示程大昌对《唐六典》是否行用问题的关注和考证。
程大昌一方面“据(韦)述此言,即六典书成而不以颁用也”,另一方面,据白居易〈阳城不进倭奴〉诗中所说“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阳城尝援六典为奏,“岂是六典成而不用耶?”程大昌还据《新五代史·桑维翰传」说明“六典之书,五代犹遵用之,不知韦述何以言不用也。
元佑诸公议更元丰故事,则痛诋六典,以为未尝颁用,殆有激而云耳”。
很明显,程大昌的看法是《唐六典》是行用了的。
陈寅恪很慎重,没有遽下结论,而是在进一步寻找数据考证,并加按语说明“杜牧上宰相求宁杭州书亦言及六典。
余见四库书目史部职官类提要”。
关于武则天时代社会变革的性质问题。
至今还在讨论的“唐宋变革论”和中古史分期便与此有关。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
这是从“关中本位政策”的崩溃立论的。
在《新唐书.刘宪传》记吏部糊名考判条后批注,“若糊名则不能论门第矣”。
在讲授唐代史时,特别强调武则天有许多改革,而体现为注重诗词以打倒门阀的科举制改革,更促进了政权社会基础的扩大。
关于李德裕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问题。
这是理解唐代社会结构及其转型的关键问题。
李德裕奖拔孤寒与强调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表面看起来似乎矛盾。
陈寅恪在多处关注此事,其实也已揭示出其中的奥蕴。
在读《旧唐书.武宗纪》的札记中,多次引用唐人笔记说明“李卫公颇升寒素”,在读《新唐书》诸多列传的札记中,也都特别注意李德裕恶进士与山东旧门之好尚,《唐诗校释备课笔记》又引《南部新书》载李德裕在涯州所作之诗。
既然进士已由与李德裕另一路线之高官把持,成为高级官僚世袭高位的工具,抑进士与奖拔孤寒就并不矛盾,而公卿子弟与进士浮薄之间则有矛盾。
这种矛盾陈寅恪往往称之为“气类”之不同。
孤寒与公卿子弟则不对立,“八百孤寒齐下泪”中的孤寒,有的当是李德裕强调的未“成名”的公卿子弟。
关于唐代的种族与文化问题。
这是陈寅恪中古史研究的核心论题,也集中体现了其学术取向。
此类问题的提出,是那个时代“道”与“治”、“国”与“学”等论争背景下的结果,其影响也一直不减。
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开篇,陈寅恪引用《朱子语类》所谓“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指出此简略之语句“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而此二问题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视者也”。
实际上,种族与文化,正是陈寅恪以中国中古史为研究重心的学术取向的关键因素。
新版《陈寅恪集》的《读书札记》和备课笔记、讲义之中,种族与文化是最受关注的问题,许多地方都有助于进一步探究陈寅恪的种族文化史观,以及这种史观背后的学术转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