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同时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作为唐朝的邻国,在音乐文化方面也受到了唐朝的影响,唐朝的音乐文化与日本的音乐文化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交融,对日本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对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的交融进行探讨,并且谈谈我对这一交融的看法。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唐朝在618年至907年间是中国的盛世之一,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化昌盛,对周边各国的影响力非常大。
日本在这一时期正处于风俗纷呈的奈良时代,正值国家初期儒教、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同时也吸取了中国的文化和音乐艺术。
唐朝的音乐文化与中国的音乐文化一样,注重礼乐,尤其是宫廷音乐的发展,有着丰富的音乐表演形式和音乐作品。
这些音乐文化成就对日本音乐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奠定了日本音乐史上重要的基础。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唐朝与日本的音乐文化开始了交融。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的方式多种多样。
是音乐器乐的交流。
唐朝的宫廷音乐器乐丰富多彩,琵琶、筝、箫、笛等乐器在唐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乐器和技艺被传入日本,并在当地发展起来,比如琵琶、箫等音乐乐器就成为了日本古代音乐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是音乐演出艺术的交融。
唐朝时期的宫廷音乐和戏曲艺术是十分繁荣的,这种艺术形式也随着佛教的传入影响到了日本,促进了日本古代音乐的发展。
是音乐题材和创作手法的交融。
唐朝的音乐作品中,很多都是以诗词为歌词的,词牌歌辞的传入促进了日本近代词调歌的发展。
而且,一些唐朝时期的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也对日本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对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的看法。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的交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文化的相互启迪和借鉴。
在这个过程中,唐朝的音乐艺术被传承和发扬光大,同时也促进了日本音乐的丰富多彩。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随着唐朝文化的繁盛,唐朝音乐也逐渐传到了周边地区,其中日本是唐朝音乐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唐朝与日本音乐的文化交融,对日本古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唐朝音乐传入日本的历史背景、影响、变化等方面,探讨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的影响及意义。
唐朝音乐传入日本唐朝音乐传入日本的历史可追溯到7世纪。
当时,日本派遣使者前往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其中就包括音乐。
这种音乐文化交流逐渐加强,并且成为了随后几个世纪里的常态。
唐朝音乐对日本音乐的影响一、音乐器具唐朝音乐中常用的乐器包括环铃、筝、琵琶、箫、笛、鼓等。
这些乐器在日本也得到广泛使用,而且日本还根据唐朝的音乐器具制作出了自己的音乐器,比如筝和琵琶。
二、曲式和音调唐朝曲式主要有乐章、套数、调式、修辞等。
其中,乐章是唐朝音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是由多种曲调组成的大型乐曲。
这种曲式在日本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日本的管弦乐曲“能乐”中就采用了乐章式。
此外,唐朝音乐中的旋律多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日本的音乐也开始采用五声音阶。
三、舞蹈演出唐朝时期,舞蹈是相当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日本,也出现了许多类似于唐朝舞蹈的演出。
例如日本的“舞踊”和“能”的演出形式,既受到了唐朝舞蹈的影响,又与日本的传统舞蹈形式相结合。
唐朝音乐的传入,对日本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日本音乐的发展和变革。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曲式和音调方面的变化。
此外,唐朝音乐中的乐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完善。
唐朝音乐对日本音乐的影响,远远不止技术方面,更是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的传承。
唐朝音乐的文化交流,为日本音乐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唐朝和日本音乐文化的相互交融,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结语综上所述,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的历史和作用,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
从历史背景、文化影响、曲式音调、舞蹈演出等方面,深入挖掘唐朝与日本音乐之间的交响曲,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各地音乐文化融合的形态和途径。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的文化与艺术对日本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国在音乐文化领域的交融相互借鉴,推动了两国音乐的发展与进步。
唐朝的音乐文化以琵琶、箫、笛等乐器为主,其中琵琶是唐朝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
由于唐朝是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唐朝的音乐文化对于东南亚地区有着较大的影响。
日本作为中国东亚文化圈的重要一员,自古以来就有着与中国文化的交往与交流。
唐朝时期,日本向唐朝学习了很多文化和艺术,其中包括了音乐文化。
在唐朝的影响下,日本的音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
日本的音乐和唐朝的音乐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性。
唐朝的音乐注重旋律的美,追求华丽、高亢的艺术效果,同时还要体现出音乐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日本的音乐同样重视旋律的美,注重笔墨的独特性和音乐的情感表达。
在这一方面,日本的雅乐和中国的宫廷乐非常相似。
此外,唐朝的音乐也对日本的祭祀音乐、民间音乐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日本音乐多元化的发展。
除了音乐本身,唐朝还将乐器带到了日本。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琵琶了。
唐朝的琵琶在日本被称为“琵琶”(biwa),并且发展出了独特的日本式琵琶。
它在日本的的表演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广泛应用在文艺演出、民间乐曲和祭祀音乐中。
此外,唐代的笛、箫也传入了日本,并对日本音乐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历史长河的漫长岁月里,中日两国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地进行着。
唐朝传入日本的音乐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输出,还是两国之间文化交融与传承的实践。
日本将唐朝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如雅乐、箏琴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日两国在音乐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促进了两国音乐的发展与进步,也丰富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内容,增强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唐朝与日本雅乐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唐朝与日本雅乐的文化交流与影响随着历史的推移,唐朝与日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这种交流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更多地是在文化与艺术领域展开。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日本从唐朝引入的雅乐文化。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时代,而雅乐则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朝时期,雅乐在宫廷里被广泛演奏和欣赏。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宗教仪式和社交活动。
唐朝的雅乐包括乐舞、乐器和乐谱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完整而复杂的体系。
唐朝的贸易与日本的交流渠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为日本从唐朝引入雅乐文化打下了基础。
随着唐朝与日本贸易的频繁往来,大量的唐朝文化也随之传入日本。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朝的雅乐。
日本贵族们受到雅乐的影响,逐渐引入并以其为基础发展出独特的雅乐文化。
日本的雅乐在形式上与唐朝的雅乐有所不同,但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和音乐艺术基础仍然深受唐朝雅乐影响。
日本雅乐主要包括宫廷音乐和庙宇音乐两个方面。
宫廷音乐是由贵族们演奏和欣赏的,而庙宇音乐则是出现在宗教宴会和祭祀活动中的重要表演形式。
日本的雅乐在曲调、乐器和演奏技巧等方面更趋于简化和本土化。
与唐朝雅乐相比,日本雅乐有着更加柔和、抒情的曲调,乐器的种类也更为精简。
这是因为日本人将其与本土音乐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日式雅乐风格。
雅乐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蕴含着人们对于美和和谐的追求。
雅乐在日本社会的庙宇、宫廷和文化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雅乐也对日本其他领域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比如,日本的戏剧和舞蹈艺术中也融入了音乐元素,并受到雅乐的启发。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理解。
唐朝与日本雅乐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持续了几百年之久,这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两国的音乐与艺术传统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唐朝雅乐的引入,使得日本传统音乐发展出自身独特的风格,形成了日本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从借鉴到传承唐朝与日本是两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东亚国家,其音乐文化交流早在唐代就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
在这段历史长河中,两国音乐文化不断相互借鉴、融合,在互相影响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传统。
本文将从唐朝与日本音乐的历史渊源、文化交流、各自特色和交融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两国音乐文化交融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唐朝与日本音乐的历史渊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文化时代,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辉煌时期。
唐朝的音乐以宫廷音乐和雅乐为主,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日本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早在唐代时期就开始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
唐朝时期,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传入日本,为日本的音乐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唐朝时期,中国音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宫廷音乐、雅乐和佛教音乐等方面。
日本皇室和贵族阶层对中国的宫廷音乐和雅乐情有独钟,将它们引入日本,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宫廷音乐体系。
佛教音乐也成为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音乐的传入丰富了日本的音乐体系,对后来的日本传统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与日本音乐的文化交流中,最为重要的是琴和笛。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琴、箫、筝等乐器传入日本后,受到了当地音乐家和艺术家的热烈欢迎。
他们在传统的日本音乐中逐渐加入了琴和箫的演奏,使得日本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而笛在唐朝时期已经成为中国音乐的主流乐器之一,传入日本后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唐朝时期的笛曲在日本得以传承,并逐渐融入到日本的音乐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笛乐。
在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流中,舞蹈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唐代的舞蹈形式多样,主要有宫廷舞和民间舞两大类。
这些舞蹈形式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人在学习中国的宫廷舞和民间舞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的舞蹈元素,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日本舞蹈。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唐朝时期,中国音乐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对周边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日本。
在唐代,中国的音乐尤为繁荣。
宫廷乐队中的乐器有几百种之多,乐队编制庞大,演奏规模宏大。
唐代的音乐作品也极为丰富,有《霓裳羽衣曲》、《阳关三叠》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音乐文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日本,同时也对日本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音乐对日本音乐文化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唐代的音乐为日本传统音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中国的音乐文化传入日本,为日本的音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范本。
在唐代,中国的音乐形式、乐器、曲调等元素进入了日本,为日本传统音乐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日本的雅乐、能乐、团曲等都受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日本特色的音乐体系。
唐代的音乐为日本的宫廷音乐产生了影响。
唐代宫廷音乐的繁荣和发展,对日本的宫廷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中国的宫廷音乐规模宏大,乐器多样,曲目丰富,这些都对当时的日本宫廷音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日本的宫廷音乐在中国的影响下,不仅得以蓬勃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与中国宫廷音乐不同的特色。
正如任何两个国家的文化一样,中日音乐文化的交融也伴随着争议和分歧。
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因素以及现代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中日音乐文化的交融和互动也受到了很多质疑和挑战。
有人认为中国音乐对日本音乐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而是对日本传统音乐的一种破坏和侵害。
中日两国在历史和政治上的矛盾也对音乐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
中日音乐文化的交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需要我们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和评价。
在当今世界,中日音乐文化的交融仍然继续着。
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扩大,中日音乐文化的交融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不少中日音乐家开始合作,共同创作音乐作品;两国的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促进了两国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摘要】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源远流长,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为两国音乐带来了丰富的交流与融合。
唐代音乐对日本音乐的影响在日本音乐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日本音乐也在吸收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音乐舞蹈的交流更加促进了两国文化的融合,对双方音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要继续加强两国音乐文化交流,共同探讨未来展望与合作方向,共同推动双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唐朝、日本、音乐文化交融、历史背景、文化交流、唐代音乐、日本音乐、影响、吸收、发展、音乐舞蹈、影响、重要性、加强、合作方向、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是两国音乐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
唐朝作为东亚古代文明的瑰宝,其音乐文化在东亚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日本作为唐朝的邻邦,受到唐文化的影响,吸收并发展了唐代音乐,形成了独有的日本音乐风格。
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两国的音乐传统,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关系。
在我看来,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的过程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唐代音乐对日本音乐的影响,以及日本音乐对唐代音乐的吸收与发展,两国音乐文化得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在音乐领域有所体现,更体现在音乐舞蹈的交流、文化交融对两国音乐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交融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继续加强两国音乐文化交流,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传统音乐,共同拓展音乐的发展空间。
期待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的未来展望与合作方向,为两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是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的重要部分。
在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元素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摘要】在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下,两国之间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互动,双方音乐器乐、歌曲创作、文学等方面相互影响与融合。
宗教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文化的发展。
而在表演形式上,唐朝与日本相互吸收、发展,形成独特的表演方式。
这种交流融合引发了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的成果,呈现出互文之美,传承之力。
在当代,这种交融对于两国文化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通过研究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的交融,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为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唐朝,日本,音乐文化,交融,历史背景,交流互动,音乐器乐,相互影响,融合,歌曲创作,文学交流,宗教信仰,表演形式,相互吸收,发展,结论,成果,互文之美,传承之力,当代意义,启示1. 引言1.1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之我见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是一段历史上非常重要且有趣的故事。
在古代,唐朝是一个非常繁荣和开放的国家,它的音乐文化深受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来自日本的音乐文化。
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互动,更是两国人民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创造方式的碰撞和融合。
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时期,日本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比如日本的雅乐就直接源自于唐朝的音乐。
而在音乐器乐方面,唐朝的乐器如琵琶、箫等也被引入到日本,对日本的音乐器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歌曲和文学作品也对日本的歌曲创作和文学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日本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的交融不仅丰富了两国的音乐艺术,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启示。
通过学习和探讨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音乐文化,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交流互动在唐朝与日本音乐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下,两国之间的交流互动十分频繁而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晋巧(历史学2010级2班 201016031228)【摘要】中日双方的传统友谊,大多表现在文化的交流学习上。
中日文化交流在唐代达到高峰,唐代中日音乐交流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范本。
盛世唐朝的人民学习并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了自己灿烂的乐舞文化,同时通过“遣唐使”等制度,唐朝的乐舞传播到日本,又在日本人民的发扬下新生,对日本乐舞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唐朝;日本;乐舞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民族的杂居融合,国内各民族间以及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为隋唐音乐的兴起蓬勃提供了条件。
隋朝统一南北后,继承了南北朝的文化——包括乐舞文化。
唐代时值盛世,在音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雅乐、散乐以及佛教音乐等蓬勃兴盛。
在中日文化交流频繁的时候,其中有不少传入日本,对日本的乐舞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语中“音乐”一词来源于中国,说明了包括音乐在内的中日两国文化具有明显的共通性。
通过“遣唐使”制度,日本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带回本国,促成了日本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的综合发展和并行生长。
在先进的唐朝乐舞文化的影响下,日本这一时期的乐舞可谓是蓬勃发展了。
一、唐朝乐舞文化的发展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继承和发扬南北朝文化传统,广泛吸收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文化,因此,新的音乐得到发展并普遍传播。
唐朝原有音乐机构太乐署、鼓吹署、教坊,由太常寺管辖。
唐高祖将隋九部①伎扩充为十部伎,即取消《礼毕》而增加《高昌伎》和《燕月伎》,八世纪初,玄宗又在原有“教坊”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设置“教坊”、“内教坊”、“梨园”等,用以专门培养乐伎②,传习俗乐,是收集民间乐舞、培养乐工的地方,也是提高乐舞艺术、传播乐舞的地方。
在唐玄宗的提倡下,乐舞盛行,风靡一时。
中原音乐和边疆少数民族的音乐以及外来音乐的长期接触融合,诞生了新的乐舞文化——“唐乐”,唐乐以中原音乐为根本,吸收各地区优秀的新鲜的音乐成分,有国际意义的内容,同时又是中国新的民族形式的高度艺术创造。
有记载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燕乐”[1],由可此可见,唐乐以中原民间音乐为基础,并吸收国内各民族的音乐成果以及外来音乐因素而形成的新音乐。
二、唐朝乐舞文化的对日影响日本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
而其对中国乐舞文化的引进更是有悠久的历史,日本考古学家经过研究认为日本山阴、北陆等地发现的铜铎估计是最早的体现了。
铜铎模仿中国的古钟铸造,形制和中国古代的“编钟”极其相似,只是铎身的图案花纹是日本民族风格的。
这就仿佛奠定了日本对中国乐舞文化吸收又创新的学习基调。
1.日本遣唐使带回的唐乐舞文化唐代中日两国朝廷频繁的互派使节,担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其中不乏音乐长和音乐生。
公元716年入唐的吉备真备是日本留学生的代表,在中国学习经史、博涉众艺达17年。
735年回国时,带回方响铜律管一部,铁如方响写律管声12条,《乐书要录》10卷。
律管是定乐律的标准仪器,《乐书要录》相传为武则天所撰,是研究唐唐代乐律问题的重要材料,这些都对发展日本音乐起了重要作用。
日本音乐家藤原贞敏曾任“遣唐使准判官”,在中国时跟着刘二郎学习琵琶,“未几,殆尽其妙。
二郎重授谱数十卷,以女妻之,女亦善琴筝……二郎赠以紫檀,紫藤琵琶歌一张,贞敏持归,终为朝廷重器。
”[2]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藤原贞敏回国,日本朝廷先后任命他为宫廷音乐机构雅乐寮的“雅乐助”、“雅乐头”等,对传播唐乐起了很大作用,对日本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时成行的16 次遣唐使中游学僧每次必不可缺少,空海和最澄被日本佛界称为“二圣”,而其弟子也都先后入唐求法留学。
佛教传入日本后,深入日本社会各阶层,亦成为日本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而与佛教为伴的佛教仪式音乐———“声明”也随即在民众中间广为传播。
它负载着中国人对佛教音乐的理念、佛教仪式音乐的组合形式、佛教音乐的记谱法及其诵唱,成为宫廷音乐之外另一种中国大陆来的音乐体系。
2.唐乐制对日影响在乐制方面,《大日本史·礼乐志》还指出:“本朝所传乐制,五声六律轻重之法,不可得而详也。
盖其始受之于唐,以为歌调。
”[3]“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六律”往往包括六吕,是中国传统乐律中主要的一种。
唐燕乐作为大型音乐形态,传入日本后其演出规模和人数逐渐缩小,为了适应室内演出的需要,最后大体上以6 人、4 人、2 人的规模固定下来。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日本雅乐已经将唐燕乐统一于日本舞乐的独特体系之中,成为日本化音乐的一部分[4]。
日本仿照中国宫廷管理模式建立音乐管理机构,创设了格局宏大、系统完备的音乐体制,这一由政府推动的规模化行为改变了日本音乐的面貌。
“雅乐寮”是借着天皇新政、广泛地照搬儒家思想及其精神、引进大唐文化的背景下设立的。
据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先生研究,“雅乐寮”始于天宝二年,它标志着中朝乐舞正式地向日本流入的开始。
[5]“雅乐寮”的设置目的是很显然的,就是要仿照唐朝雅乐之繁盛,容纳百川之气魄,体现天皇之权威。
“内教坊”是继“雅乐寮”之后又一重要的教习机构。
无论其称谓、管理体制都与唐教坊有直接联系。
日本内教坊跟唐代教坊本质是一样的,主要承担宫廷教习乐舞、担任宫廷仪式演出等任务。
其乐工、舞生都以女性为主。
不同的是,在它里面,乐人待遇、教学内容、管理措施较为自由,不像唐教坊的舞女都是失去自由的奴隶,在宫中伺奉皇室一生。
日本文武天皇大宝二年(公元702年),设立“雅乐寮”,有唐、高丽、新罗等乐师,然而与中国制度不同的是,日本的雅乐也包括俗乐。
日本雅乐是日本歌舞音乐的总称,它不仅指唐乐,而且还指高丽乐,以及日本古代的传统歌舞,例如东游、人长舞、久米舞、五节舞等,中国雅乐与日本雅乐虽然使用同一称谓,但它们所指不同、性质不同,真正与日本雅乐有血缘关系的是燕乐而非唐代雅乐。
中国自周代开始,已经奠定了雅乐的根基,并专门在祭祀先祖与宫廷典礼中进行演奏。
到了隋、唐时代,这种为宫廷所专享的雅乐体系逐渐僵化和衰落,随之兴起的是生机盎然的俗乐。
传入日本的唐燕乐实际上正是俗乐的一种,是指当时在中国宫廷演出的、经过加工的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这些构成了日本雅乐的主体。
3.日本对唐舞蹈的学习日本圣武天皇借鉴唐朝内教坊之名设置“内教坊”,令女伎学习唐乐及踏歌,重点吸取的则是唐教坊中“踏歌”③“女乐”等表演形式。
“踏歌”作为一种舞蹈,早期主要在民间为祈求丰收、祭祀鬼神而表演。
后被纳入宫廷,成为皇帝、大臣与宫女共欢乐舞的一种重要体裁。
[6]“踏歌”在日本的出现,估计最早是7 世纪末,由侨居的汉人、唐人传入。
8 世纪后,随着日本皇室对唐朝文化的推崇,踏歌逐渐被内教坊吸收,成为日本人喜爱的表演形式。
日本的“踏歌”,起初是男女混杂的一种舞蹈。
大约在8 世纪末期,才逐渐成为女伎们的专门舞蹈。
从记载看,其演出一般都在正月中旬前后举行。
从宝龟十一年(780 年)到《六国史》的最后踏歌例仁和三年(887 年)为止的一百多年里,踏歌都被统一固定在正月十六。
这一天后来被命名为踏歌节,成为日本宫廷的年中行事。
[7]日本“踏歌“常在宫内紫晨殿举行。
舞女们身着唐装,按一定的形式列队,在表演形式上跟唐教坊之踏歌有一定的相似性。
“女乐”是女子奏乐,或是一个音乐表演形式,从日本方面记述的并不多。
在《六国史》里这一概念常在天皇宴请群臣、宾客或举行馈赠仪式时提到,由此估计,它可能是内教坊的一个特别的乐种。
“女乐”在唐宫廷主要是指女性乐人在宫廷乐舞中担任各种角色之意,而在日本宫廷,这一概念随着时间有所变化。
最初,它跟唐朝一样,是女性的舞女、女性乐器演奏人。
后来,这种以女性为主的表演形式渐变成“女乐”,用在招待群臣,或招待外国使节飱宴时表演。
从一些资料看,这一表演形式在8 世纪中期至9 世纪下半叶这段时间常在宫廷仪式中(如:正月7 日的“览青会”或称“白马会”,2 月21 日或22、23 日的“内宴”,及9 月9 日的“重阳节”)举行。
在10 世纪后,随着日本中央集权及国力的衰竭,“女乐”这种表演形式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女乐”所依赖的表演形式、内容到底是什么样子,目前缺少文字资料。
但从宫廷仪式的名称来看,它跟唐朝节日有渊源关系。
可能表演者穿着唐服,以演奏从唐朝传来的乐曲为主。
三、日本乐舞文化的发展日本在很早的时候就创造了自己的音乐艺术。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日本派来的使臣谈日本的礼俗,说:“其王朝会,必陈设仪仗,奏其国乐。
”[8]可见那时日本的音乐已经相当发达,设有乐制,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已经传入中国,列为隋朝宫廷音乐的一种。
据《旧唐书》记载,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渤海国的使臣送日本舞女十一人到长安。
④可见日本乐舞对唐代的乐舞也是有影响的。
大量中国乐舞传入日本。
一方面给予日本音乐家以多方面的启示,另一方面又刺激了他们对创作本土音乐的热情。
随着中日音乐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日本的音乐家、舞蹈家们,并不满足于原样照搬外来的歌舞音乐,而是根据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日本本土音乐舞蹈相结合,将传入的中国音乐经由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造使之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管弦与舞乐。
由此,从仁明天皇( 833—850)开始到平安中期(公元10世纪中叶)的乐制改革,宣告了日本音乐界对中国音乐进行改造以推动音乐日本化时代的到来。
【注释】①隋帝时把六世纪末的七部伎扩充为九部伎,分别为(1)《清乐》——即《清商伎》,是西汉以来中国传统乐舞的一种;(2)《西凉乐》——今甘肃武威一带的乐舞;(3)《龟兹乐》——今新疆库车一带的乐舞;(4)《天竺伎》——今印度的乐舞;(5)《康国伎》——今苏联乌兹别克斯坦莎尔玛罕一带的乐舞;(6)《安国伎》——今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的乐舞;(7)《疏勒伎》——今新疆疏勒一带的乐舞;(8)《高丽伎》——今朝鲜的乐舞;(9)《礼毕》。
②乐伎:乐舞表演者。
③踏歌:舞者列队成行,手牵手,边唱边双脚踩拍的群体歌舞形式。
在中国汉朝时候就有关于昼夜群聚踏歌的记载。
④《旧唐书·代宗本纪》有相关记载,当时的渤海国位于今松花江流域。
【参考文献】[1]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2]黄遵宪.《日本杂事》[3]《大日本史·礼乐志》[4] 小泉文夫.日本传统音乐的研究[M].音乐之友社,1958.[5] 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P43.[6] 张丹.中国与东亚诸国的音乐文化流动·赵维平音乐文集[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p124[7] 张丹.中国与东亚诸国的音乐文化流动·赵维平音乐文集[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p128-129[8]《隋书·倭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