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文案
朱自清《背影》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朱自清《背影》的教学设计5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
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
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手法、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本身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泛,阅读能力有限。
如何理解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这一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再者,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同时补充相关材料,学生才能深刻认识《背影》之爱的非同寻常。
教学目标: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深厚的父爱,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朴实深情的语言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背影”体会别样父爱。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围绕“流泪”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心路历程。
教学创意:着眼文体,关注细节;咬文嚼字,品味欣赏;发现空白,深究疑点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xxxx的散文。
(屏显)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一)齐读或指名朗读“望父买橘”的句段,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说一说自己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爱?(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背影》教案设计篇8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学习本文朴实而包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并赏析其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抓住“背影”这一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领会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根据屏幕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一下对父亲的感受。
二、预习检测1、人们到这篇文章的评价有哪些?2、简介一下作者。
3、写作背景是什么?4、读准加横线的字音差使交卸狼藉簌簌踌躇迂栅栏蹒跚橘子举箸赋闲拭琐屑颓唐晶莹奔丧5、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6、初读课文:用下列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
思念父亲,最难忘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第一层(~)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叙述父亲在送行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层()描写父亲艰难地穿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这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三部分:()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2)不能理解的词语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和问号。
(5)这是一篇x,它以x为线索,表现父亲的x。
(6)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初中语文八年级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2.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品味质朴简洁的语句描写中传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2.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品味质朴简洁的语句描写中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都说,父爱如山,如山那般高大,也如山那般默默不语,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我们就会发现,父亲的爱一直环绕在我们身旁,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言语,乃至一个背影都是父爱的深沉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看父亲的一个背影带给他怎样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初感亲情。
这篇文章的作者朱自清,我们同学在小学时候已经学过他的文章《匆匆》,同学们对作者并不陌生,从他的《匆匆》中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时间。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那么对于散文我们一定要品读,品读就要多读,首先大家先朗读课文,一定要心无杂念,精心走进文中,并且在朗读时思考:课文回忆了什么事?你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好了,同学们开始朗读课文。
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你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明确:文章追忆了作者几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
在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同时也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愧疚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
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初步阅读看来文章还是触动了同学们,那就让我们继续深入地走进文章寻找更多的收获。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1.浏览课文,请概括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明确: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2.同学们的概括简洁明了,文中说到“自己当年已经二十多岁,北京来往过两三次”,父亲一路却亲力亲为,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细心的,是无微不至的。
八年级上册 14《背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14《背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一、案例名称做感恩父母的有心人适用年级:初二涉及教材内容: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二、内容分析《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的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是表现“至爱亲情”的典范。
它的构思精巧,是叙事与抒情结合散文的代表篇目。
学习好这篇文章对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现代散文有重要影响作用。
现代散文的教学,既担负有阅读教学的任务,又有情感教育的使命,甚至还有与之相辅相成的写作教学的指导。
所以,我们的教学既要关注其文学表达,又要关注其思想情感,两者不可偏废。
因此,本课既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同时也需要对写作中如何叙事写人进行指导。
在此基础之上,关注思想情感的表达,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三、学情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赏析散文这种文学作品,但由于感性思维主导,理性思维有待发展,学生往往只能分析出语言的表层意义而发掘不出其深层的涵义,或者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境地。
这就有赖于老师的重点的引导启发,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作为教师应引领学生从语言描写和情感流露中不断加深理解,利用“感恩节需要投稿”的契机,驱动学生的任务敏感度,拉近概念与生活的距离,用投稿活动引导的方法体会父子深情,书写父母之爱。
四、教学目标1.积累新词,懂得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品味文中饱含父子深情的语言,掌握截取法这种写作手法,学习文章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法。
(重点)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文中父子间的深情。
(难点)3.体会文中父子深情,借助真实情境完成散文片段投稿,启发学生关爱父母,关爱家人。
(素养)五、教学流程(一)驱动问题:如何做感恩父母的有心人?(二)活动准备请画下最能体现父母对你爱意的某个动作或瞬间(a4纸或素描纸),并在图旁配一段不少于100字的画面场景描写(三)情境导入:恰逢感恩节,《山西日报》要举行一个“感恩父母,遇见美好”的主题征文活动,请你为此次活动创作一篇散文(片段)投稿,以此来表达你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情(四)活动过程活动一:整体感知《背影》的作者是______, 体裁属于______, 一共写了_____次背影,第___次背影描写最深刻具体,这次描写具体内容从文章“”开始,到“”结束活动二:课文描写了四次背影,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次背影进行赏析批注场景描写小支架:1.细节刻画(外貌、动作、语言描写)2.环境的侧面描写3. “我”的情感活动三:组内评比要求:小组成员修改完善个人作品,并选出最优秀的一篇进行展示活动四:班级成果展示1.语言表达连贯,叙事清晰顺畅2.运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3. 运用环境描写侧面衬托人物形象4. 情感真实流露结束语: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人教版《背影》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背影》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文中的生词和词语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家庭亲情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授、分组讨论、个人表达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家庭亲情的感悟和思考能力,通过情感交流和感恩教育,加深对家庭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于家庭亲情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情感描写,进一步加深对背井离乡对父子情感的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背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背影》这篇文章的思考,例如:“背影”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含义?它通常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触?2.感悟背影(20分钟)(1)学生开始阅读课文《背影》,并读个别段落后停下来分享他们对背影的理解和思考。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背影》对他们的冲击最大的是什么,为什么?团队的作品讲解给全班听。
(3)学生进行个人表达: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表达他们最深刻的一段描述《背影》中给他们带来的冲击。
3.理解课文(30分钟)(1)学生回顾和总结,梳理《背影》中父爱的表达,并就这个话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精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生词和词语的用法,开展必要的语言点讲解。
4.情感教育(20分钟)通过情感交流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
5.巩固训练(2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巩固对《背影》文本的理解和词汇的掌握。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的作业,可以是阅读相关的文章,或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多种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家庭亲情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背影》教案(获奖作品)

《背影》优秀教案(获奖作品)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体会《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深厚爱意。
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手法。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
1.2 教学内容课文《背影》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父亲的形象特征及其对儿子的关爱。
探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背影》的阅读与分析。
父亲形象的特征及其对儿子的深厚爱意。
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道德观念。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父亲形象,阐述作品主题。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进行小组讨论。
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体会作品情感。
3.2 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投影: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片段,增强情感体验。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创设情境:播放温情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品情感。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讨论。
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父亲形象。
阐述作品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
4.4 实践活动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感体验。
4.5 课堂小结学生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选择一个角度,分析父亲形象,阐述自己的感悟。
5.2 评价方法学生互评:相互交换阅读对方的作业,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予点评和建议。
5.3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评价学生分析父亲形象的能力。
评价学生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背影教学设计一等奖

背影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背影》教学设计一等奖《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赏析词句的思路。
2.学会以抓住关键词句、填补文章留白等方式,品味赏读文章的方法。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解读课文,采纳整体感知──深化剖析──整体把握。
2.采纳朗读品味的方法,体会文章情感。
3.采纳先自读文本,再补充背景的方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沟通,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深化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并能迁移到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纳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乐观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潜移默化,渗透科1 学的阅读方法:整体──局部──整体。
2.培育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表面义──品味深层义。
3.重视情感熏陶和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课文感悟──生活拓展。
四、教学过程(一)简介导入导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乐观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他清贫而有气节,他曾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他就是朱自清。
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业面前不屈不挠、极有骨气的男子汉,面对亲人时,却另有一番细腻的情感。
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
回顾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
(二)感知学习1.老师、学生、名师(孙道临)一起配乐朗读课文。
老师:第1~3段;学生1:第4、5段;学生2:第6段;名师:第7段。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6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经典段落,体会背影蕴含的父爱。
2.通过研读关键语句,感受父子情感的变化。
3.感知父子之间含蓄、克制、纠结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感受父子和解的过程教学方式:问答互动式教学过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背影》写的内容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儿子和父亲问题:父亲为儿子做了什么事?儿子又是怎样回应的问题:父亲为我做了这么多事,亲自送我,帮忙降价,嘱咐茶房,拣定座位,按照道理,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预设:感动追问:而文章中的我非但不敢动反倒还以什么样的态度预设:厌烦、不以为然、拒绝追问: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我"的态度会如此反常呢?我与父亲关系反常的地方还有吗?预设:“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追问:父子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如此反常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找原因预设:父亲差使交卸了、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补充:亏空的意思是挪用公款无法弥补背景链接父亲朱鸿钧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
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的淮安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至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撒了父亲的差。
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朱鸿钧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
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朱自清年谱》(1917 年冬)小结:我们概括一下:父亲娶小妾、对母亲不好、丢工作、变卖家产、气死祖母,正是因为父亲的种种原因所以才导致“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如此的冷漠、厌烦而这种态度什么时候发生改变呢?预设:父亲为我去站台买橘子之后,我的情感开始改变问题:为什么父亲前面为“我”做了这么多事都没有把我感动,“我"偏偏被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而感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关于背影的描写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把握赏析词句的思路。
2.学会以抓住关键词句、填补文章留白等方式,品味赏读文章的方法。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解读课文,采用整体感知──深入剖析──整体把握。
2.采用朗读品味的方法,体会文章情感。
3.采用先自读文本,再补充背景的方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并能迁移到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潜移默化,渗透科
学的阅读方法:整体──局部──整体。
2.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表面义──品味深层义。
3.重视情感熏陶和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课文感悟──生活拓展。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导入
导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他清贫而有气节,他曾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他就是朱自清。
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业面前不屈不挠、极有骨气的男子汉,面对亲人时,却另有一番细腻的情感。
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老师、学生、名师(孙道临)一起配乐朗读课文。
老师:第1~3段;学生1:第4、5段;学生2:第6段;名师:第7段。
2.思考的相关问题:
(1)老师、同学、大师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2)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请你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事件的方法:谁,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重要的时间、地点不能丢。
)学生概括,教师总结:奔丧之后,于浦口车站,父亲送儿子。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巩固事件概括的方法。
(三)内容探究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分段讨论。
1.作者眼里,他的父亲好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1)“父爱”这个大情感中,你能将它细化成更贴近我们的情感吗?举例:体贴、
关心、担心、宽容、担当、牵挂、不畏艰难、依依不舍……(2)请你抓住文字、词语等细节描写,从表面到深层,品读父亲细腻的情感。
举例: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父亲还是“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爬得辛苦艰难的样子,正表达父亲深厚真挚的爱子之心。
(3)文字往往不能把所有情形都写出来,其中会有留白。
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填补留白,体会父亲的情感。
举例:父子初见,见儿子簌簌落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此处可以补充父亲的心里活动,理解其实最艰难的是父亲安慰儿子时的坚强、体贴、担当等特点。
2.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父亲的儿子是怎样的人呢?请你从文中找到依据,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寻找儿子在送别之时和写文章时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也可以寻找作者的议论抒情句,体会儿子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将情感逐渐细化,培养学生的赏析文字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父与子的情感是双向的。
(四)主旨探究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分析理解最后一段。
(1)你如何理解父亲心中所说“膀子疼痛厉害”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2)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感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掌握的朱自清父子的实际生活,体会父子之间的想念与依恋之情。
2.联系写作背景,深入挖掘主旨。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背影》?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站在时代的特点中品读文章。
(2)引发了人
们怎样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当时人们的反响和现代人读《背影》的思考。
3.出示季羡林先生读《背影》的感言,与学生共读品味。
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迁移到从古至今的其他名言或作品,体会到父爱子、子爱父的伦理亲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社会和谐的基础。
【设计意图】1.卒章显志,从文章结尾的剖析引向创作背景。
2.本文与背景、大家解读和其他文字的互文阅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这样感人至深而又含蕴丰厚的文章,是怎样用文字传递这种深情和含蕴的呢?
2.教师小结:
(1)善于从生活的平凡琐事中提炼,福橘送吉祥、背影喻离别等,让文章意蕴丰厚。
(2)四个“背影”,两实两虚,反复呼应,首尾呼应,让深情在文中回环往复。
(3)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二者结合,感人至深。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本课写作手法,为以后的写作指导作铺垫。
(六)活动学习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你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相似吗?结合生活事例讲讲你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2.播放学生家庭的“父与子”温馨照片,讲经历,谈感动。
3.播放卜劳恩《父与子》中的几幅漫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看到的父子之情。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背影》同步检测”。
2.在“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中品味生活。
课外阅读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背影》,然后写一件父母让你感动的小事。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
2.引导学生做课外阅读,发现身边亲情并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