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数学1.1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数学1.1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数学1.1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本质,并能够熟练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包括:1. 加法与减法的定义和性质;2.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3. 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4. 加法与减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定义和性质;2. 让学生掌握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和运算规则;3.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1.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的理解;2. 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的掌握;3. 加法与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用于讲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和运算规则;2. 学生准备草稿纸和笔,用于课堂练习和笔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加法与减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2. 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加法与减法的定义、性质和运算规则,让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4. 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加法与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和运算规则;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加法与减法的定义和性质;2.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3. 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4. 加法与减法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加法与减法的定义和性质;2. 计算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3. 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加法与减法的定义、性质和运算规则,让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引入、PPT讲解、课堂练习和应用举例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和运算规则。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交流后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互动新授(1)教学加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 师: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

师: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交流后明确: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观察并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第(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教师情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师: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教学设计教案(推荐5篇)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教学设计教案(推荐5篇)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教学设计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能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计算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加、减法的意义及关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3.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游戏引入相反的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或做一个动作,学生说出相反的词语或做相反的动作。

相反的词语:(师:高兴。

生:悲伤。

师:虚心。

生:骄傲。

师:胖。

生:瘦。

)相反的动作:(师:把双手举起来。

生:把双手放下。

师:把眼睛闭起来。

生:把眼睛睁开)(二)提出课题:在我们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相反意义的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新课探索(一)探究一1.情境:请你们统计一下班级中男、女生人数,班级一共有多少人?要求:(1)画出线段图,列式计算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根据列出的算式,再写出2道相应的减法算式。

师:想了解我们全校的男、女生人数情况吗?出示线段图: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并解答。

生1:全校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800+725=1525(人)答全校一共有1525人生2:男生比女生多几人?算式是800-725=75(人)答:男生比女生多75人生3:女生比男生少几人?算式是800-725=75(人)答:女生比男生少75人 2.加减法意义师:刚才求班级一共多少人,全校一共多少人,为什么都用加法?那么怎样的运算叫加法呢?生1: 求一共就用加法算生2:求两样东西的和用加法生3:把两样东西合起来的运算叫做加法。

小结: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

师:根据“全校人数”和“男、女生人数中的一个条件”能提出问题吗?画出线段图并列式解答。

问:为什么你们都用减法来解答呢?生1:因为是求其中的男生人数或是女生人数,所以用减法生:因为已知全校总人数和其中男生人数或者女生的人数,要求另一部分的人数就用减法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1.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丰富多样的实际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知加减法的关系。
2.运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加减法的互为逆运算。
3.利用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加减法运算的规律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师进行示范计算,展示加减法的运算技巧,如“先算十位,再算个位”等,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活动。
2.教师给出讨论题目,如:“你能举例说明加减法互为逆运算吗?”、“千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有哪些技巧?”等。
3.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互相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技巧。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和千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本节课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设计有趣的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深入理解:运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理解,明确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具体例题,展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024年《加减法的关系》教案精选

2024年《加减法的关系》教案精选

2024年《加减法的关系》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章《100以内的加减法》,内容包括加减法的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理解加法和减法是互为逆运算的。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加减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装满苹果的篮子,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吗?”(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加减法的关系:加法:a + b = c减法:c b = a2. 互为逆运算:加法:a + b = c减法:c a = b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10 + 15 = ? 25 10 = ?(2)应用题:小明有15个糖果,他给了小红5个糖果,现在小明还有多少个糖果?2. 答案:(1)10 + 15 = 25,25 10 = 15(2)小明现在还有10个糖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加减法的关系。

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加减法来解决?(2)拓展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6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6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精选6篇(一)教案名称:加减法的关系适用对象:小学四年级上册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 掌握加减法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教学重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及相互转换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教材《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教学课件等2. 准备好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具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1. 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例开始引入加减法的关系,如:小明手中有5支铅笔,他又给了小红3支铅笔,问小明手中剩下几支铅笔?2.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明手中原本有几支铅笔?”3. 学生回答:“5支铅笔。

”4.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红拿走了几支铅笔?”5. 学生回答:“3支铅笔。

”6.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明手中剩下几支铅笔?”7. 学生回答:“剩下2支铅笔。

”8. 教师总结,将这种情况表示为减法运算:5 - 3 = 2。

Step 2:探究加减法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将减法运算改写为加法运算:5 - 3 = 5 + (-3) = 2。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为什么减法运算可以改写为加法运算?”3. 学生思考一会后,教师给予提示:“想想在减法运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差分别代表什么?”4. 学生回答:“被减数就是减法中的被减数,减数就是减法中的减数,差就是减法运算的结果。

”5.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问:“在加法运算中,被加数、加数和和分别代表什么?”6. 学生回答:“被加数就是加法中的被加数,加数就是加法中的加数,和就是加法运算的结果。

”7.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问:“要使等式5 - 3 = 5 + (-3)成立,被减数、减数、和和加数的关系是什么?”8. 学生思考一会后,教师给予提示:“想想被减数和和、减数和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9. 学生回答:“被减数和和、减数和加数之间的关系是相反数的关系。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章《加法和减法》,具体内容包括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讲解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的概念,以及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理解这一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例如,小明的书架上有5本书,他又买了几本书,现在书架上共有多少本书?然后,小明又送出几本书,书架上还剩下多少本书?2. 讲解:讲解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这一概念。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进行计算。

例题1:小明有10个苹果,他吃掉3个,又得到了2个,现在有多少个苹果?例题2:小华有15个糖果,他分别给了小红、小丽和小明各3个,还剩下多少个糖果?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1:小刚有12个球,他丢失了4个,又买回了3个,现在有多少个球?练习题2:小芳有20元,她买了一支笔花了5元,又买了一本书花了8元,还剩下多少元?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加减法的关系》2. 内容: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例题1、例题2及解答过程练习题1、练习题2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小明有7个橘子,他吃掉2个,又得到了4个,现在有多少个橘子?小红有18个饼干,她分别给了小刚、小强和小芳各4个,还剩下多少个饼干?2. 答案:小明现在有9个橘子。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精选4篇)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精选4篇)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精选4篇)《加减法的关系》篇1教学内容:练习一P4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重点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25+16=41 321-100=221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400-175=225161-()=56225+()=400()-56=105()-225=175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加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加了美术社团,参加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能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计算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加、减法的意义及关系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游戏引入
相反的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或做一个动作,学生说出相反的词语或做相反的
动作。

相反的词语:(师:高兴。

生:悲伤。

师:虚心。

生:骄傲。

师:胖。

生:瘦。

)
相反的动作:(师:把双手举起来。

生:把双手放下。

师:把眼睛闭起来。

生:
把眼睛睁开)
(二)提出课题:在我们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相反意义的量,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研究。

二、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
1. 情境:请你们统计一下班级中男、女生人数,班级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1)画出线段图,列式计算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根据列出的算式,再写出2道相应的减法算式。

师:想了解我们全校的男、女生人数情况吗?
出示线段图: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并解答。

生1:全校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800+725=1525(人)答全校一共有1525人
生2:男生比女生多几人?算式是800-725=75(人)答:男生比女生多75人
生3:女生比男生少几人?算式是800-725=75(人)答:女生比男生少75人
2. 加减法意义
师:刚才求班级一共多少人,全校一共多少人,为什么都用加法?那么怎样的运算叫加法呢?
生1: 求一共就用加法算
生2:求两样东西的和用加法
生3:把两样东西合起来的运算叫做加法。

小结: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

师:根据“全校人数”和“男、女生人数中的一个条件”能提出问题吗?画出线段图并列式解答。

问:为什么你们都用减法来解答呢?
生1:因为是求其中的男生人数或是女生人数,所以用减法
生:因为已知全校总人数和其中男生人数或者女生的人数,要求另一部分的人
数就用减法
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二)探究二
1.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口算比赛:
20+14=15+7=9+23=
14+20=7+15=23+9=
34-20=22-7=32-9=
34-14=22-15=32-23=
你能找出规律吗?
生1:这三组算式中每组算式都是由2道加法和2道减法组成的
生2:2道加法中的数字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和也相同。

2道减法中的被减
数相同,减数和差也是交换了位置。

生3 :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就是加法算式中的和,减数与差就是加法中的两
个加数。

小结: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就是加法算式中的和,减数与差就是加法中的两个加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20+50=170
120=170-50
50=170-120
生1:一道加法能写出二道减法
生2:二道减法可以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
生3:所以我得到了一个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练习:利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括号中的数,并写出计算过程。

125 +( )=1125
( )+732=732
(指导书写格式)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生1:根据一道减法算式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生2:我根据800=450+350得出
被减数=差+减数
生3:我根据350=800-450得出
减数=被减数-差
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括号中的数,并写出计算过程
(1)( )-64 =100
(2) 87-( )=17
生1:( )-64 =100
( )=100+64
( )=164
生2:87-( )=17
( )=87-17
( )=70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练习二
利用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 )中的数
(1)42-( )=18 (2)( )+27=71
(3)96-( )=1 (4)24+( )=48
练习三学做小老师
下面的题目有错吗?把错误的改正
(1)18-□=18 (2)□+72=100
□=18+18 □=100-72
□=36 □=
28
( ) ( ) (3) □+20=20 (4)□-0=46
□=20+20 □=46-0
□=40 □=46
( ) ( )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课本P3/试一

练习册P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