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解剖生理学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

静脉曲张的防治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 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静脉活性药物 如黄酮类、七叶皂苷类等。非药物治 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久 站、适当运动等,以及穿弹力袜、注 射硬化剂、手术剥除等治疗方法。
06 实验指导:循环系统实验 操作及注意事项
实验目的和要求
01
掌握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在 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VS
功能
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液 之间的物质交换。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小 孔或裂隙,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氧气等可 以渗透到组织液中供给组织细胞利用;同 时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等 也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被运走 。
04 血液循环过程及调节
体循环过程及特点体循环路径来自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 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 脉→右心房。
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
2. 解剖操作
按照规范流程进行解剖,暴露心 脏、血管等循环系统器官。注意 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
3. 生理指标记录
连接生理记录仪,记录实验动物 的心电图、血压等生理指标。确 保记录准确、连续。
1. 实验动物准备
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和固定。
4. 样本采集与处理
根据需要采集血液或其他样本, 进行相应处理如抗凝、染色等。
防治
静脉曲张是指由于血液淤滞、静脉管 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 张。身体多个部位的静脉均可发生曲 张,比如痔疮其实就是一种静脉曲张 ,临床可见的还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精索静脉曲张及腹壁静脉曲张等等 。静脉曲张最常发生的部位在下肢。
静脉曲张的病因包括静脉壁的结构问 题和瓣膜的缺陷、静脉内压持久升高 、年龄和性别等。
量。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系统

防御保护
促进修复
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免疫物质具 有防御保护功能,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和维持机体的免疫力。
当机体受到损伤时,循环系统能够将血液 中的营养物质和修复因子输送到损伤部位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02
心脏生理
心脏结构与功能
心脏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呈倒置 圆锥形,大小约与本人拳头相等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 系统
• 循环系统概述 • 心脏生理 • 血管生理 • 血液生理 • 循环调节机制 • 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其生理改变
目录
01
循环系统概述
定义与功能
定义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功能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 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细胞的正常 代谢。
当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增大时,血流量增多;反之,血流量减少
。
血流量与血管管径的四次方成正比
02
当血管管径增大时,血流量显著增多;反之,血流量显著减少
。
血流量与血液的粘滞度成反比
03
当血液的粘滞度增高时,血流量减少;反之,血流量增多。
微循环与淋巴循环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
微循环的组成
组成及结构
心脏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能力。心脏内部被 分隔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管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 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人体解剖生理循环系统ppt课件

23
右心房
入口:上、下腔静脉 口,冠状窦口 出口:右房室口 结构:
右心耳 卵圆窝
24
入口:右房室口 出口:肺动脉口 结构:
纤维环、右房室瓣(三尖 瓣)、腱索 、乳头肌—— 三尖瓣复合体 动脉圆锥 肺动脉瓣
25
左心房
入口:4个肺静脉口 出口:左房室口 结构:
左心耳
52
腹壁下动脉
7.下肢的动脉
髂外动脉 股动脉 腘动脉 胫前动脉 胫后动脉 足底 内侧 动脉 足底 外侧 动脉
足背动脉
53
静
脉
肺循环的静脉 体循环的静脉
54
肺循环的静脉
右肺上静脉 左肺上静脉
右肺下静脉
左肺下静脉
左心房
55
体循环的静脉
上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系 心静脉系
特点
思考题
56
静脉的特点
左心室 主动脉 主动脉的各级分支
行程长,范 围广,营养全 身,带走代谢 全身毛细血管 产物,动脉血 (气体和物质交换) 变成静脉血
右心房 上、下腔静 脉及冠状窦 各级静脉
9
体循环(大循环)
左心室 主动脉 主动脉的各级分支
行程长,范 围广,营养全 身,带走代谢 全身毛细血管 产物,动脉血 (气体和物质交换) 变成静脉血
59
肢的静脉
深静脉 浅静脉
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上肢的浅 静脉主要有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 正中静脉。
60
腔静脉系
右心房
下腔静脉
右髂总静脉 左髂总静脉
右髂 外静 脉
右髂 内静 脉
生理学课件循环系统

生理学课件循环系统生理学课件:循环系统一、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循环系统是生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本文将对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调节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二、循环系统的组成1.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泵血。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2.血管: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返回心脏,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负责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
3.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态部分,含有水、蛋白质、电解质等成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
三、循环系统的功能1.氧气输送:循环系统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满足其生理需求。
2.营养物质输送:循环系统将营养物质从消化系统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为其提供能量和原料。
3.代谢废物清除:循环系统将代谢废物从组织和器官带回肝脏和肾脏,进行解毒和排泄。
4.内环境稳定:循环系统参与维持体温、pH值、电解质浓度等生理参数的稳定。
5.免疫防御: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四、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和血管进行调节,以适应机体生理需求的变化。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主要通过激素调节心脏、血管和肾脏的功能。
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等激素参与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3.自身调节:心脏和血管具有自身调节功能,如心脏的自律性、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等。
五、循环系统的临床意义1.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的主要类型,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
循环系统解剖ppt课件

升A脉 主A弓
无名A
左颈总A 左锁骨下A
右锁骨下A
腋A 肱A 尺A 桡A
椎A
胸主A
壁支:肋间A(胸、上腹壁) 脏支:支气管A (肺、支气管) 、食管A
腰A4对 壁支
不成对
腹腔动脉(胃、肝、胰、脾脏等) 肠系膜上、下A(小肠、大肠)
腹主A 左~ 右髂总A
脏支 髂内A 髂外A
成对
股 A
肾上腺A 肾A 精索内A 卵巢A
12
13
14
15
16
右上点:右第3肋软骨上缘,
胸骨右缘1cm
左上点:左第2肋软骨下缘,
胸骨左缘1.2cm
心脏及瓣膜的体表投影 右下点:
右第6胸肋关节处
左下点:左第5肋间隙,
左锁骨中线同侧1-2cm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全 身 血 管 分 布 特 点
肝门V 肝V
胃V
肾V
下腔V
成对V
精索内(卵巢)V 腰V
髂总V
右 心
盆部 左右髂内V
房
深部
胫前V 胫后V
腘V
髂外V 股V
下肢
浅部
小隐V 大隐V
10
第四节 胎儿、青少年血循特点
一、胎儿血循特点 二、青少年血循特点 三、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1
第五节 淋巴循环
一、功能与意义:血液循环的辅助管道
第七章 循环系统
--解剖结构
1
第一节 概述
一、循环系统的意义 循环系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密闭式管
道和管道内的液体所组成。包括血液循环 (心血管系统)和淋巴循环(淋巴管系 统)。 意义: 二、体循环和肺循环: 特点:两循环是连续的,同时进行的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四)心脏的血管 1.动脉:右冠状动脉(1/3)、左冠状动脉(2/3)分
前降支和旋支。2.静脉:冠状窦及其属支、心前静脉、心 最小静脉3条途径回右心房。 (五)心包:包裹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锥形囊,是浆膜层(壁层和
脏层)
浆膜 (serosa )浆膜为衬在 体腔壁和转折包于内脏器官表 面的薄膜,贴于体腔壁表面的 部分为浆膜壁层,壁层从腔壁 移行折转覆盖于内脏器官表面 ,称为浆膜脏层。浆膜壁层和 脏层之间的间隙叫做浆膜腔, 腔内有浆膜分泌的少许浆液, 起润滑作用。 浆膜的组成成
(2)心脏起搏点(pacemaker) -----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部位.
①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实现对潜 在起搏点的控制。 (两点自律性差别愈大,压抑效应愈强) *窦性心律:由窦房结的自律兴奋所形成的心脏 节律。 ②潜在起搏点: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自身的自 律性,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 ③异位起搏点及异位心律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
毛细淋巴管汇合成淋巴管
淋巴组织 组织液中的水、从血管溢出的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细胞和异物进入毛细淋巴管(内 皮细胞的瓣膜作用,只进不出)。
全身共汇集成9条淋巴干: 头颈部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颈干。 上肢及部分胸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锁骨下
3. 胸主动脉 (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壁支:9对肋间动脉 脏支:食管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4. 腹主动脉(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1)壁支:4对腰动脉 (2)脏支:成对的有肾动脉、肾上腺动脉和精索内动脉;不成 对的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 (3)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 髂外动脉和下肢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 前、后动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
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结构
组成(选择填空) 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功能: 物质的运输及交换。
一、心 (一)心的位置、外形及构造 位置: 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 前方对胸骨体和2-6肋软骨, 后方对5-8胸椎, 2/3居矢状面左侧。
一、心 (一)心的位置、外形及构造 位置: 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 前方对胸骨体和2-6肋软骨, 后方对5-8胸椎, 2/3居矢状面左侧。
2.动脉血压及正常值(以肱动脉血压为准) (选择填 空)
正常值:收缩压 :100 - 120 mmHg (13.3-16.0kPa) 舒张压:60 - 80 mmHg(8.0-10.6kPa)
脉搏压 = 收缩压 - 舒张压
正常值: 4.0~5.3 kPa(30~40mmHg)
平均动脉压 = 舒张压 + 1/3 脉搏压
血流阻力=8Lη/πr4, L为血管长度,η为血液粘滞性,r为血管半径
(三)血压(名解)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血壁的侧压力。
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简答)
①血管内有足够量的血液充盈(物质基础) ②心脏射血(条件)1/3 动能、2/3 势能 ③外周阻力 动力>阻力 ④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正常值: 13.3 kPa(100mmHg)
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论述) (1)每搏出量↑→血压↑→收缩压↑(明显)
收缩压反映搏出量
(2)心率↑ →血压↑ →舒张压↑(明显)
(3)外周阻力↑→血压↑→舒张压↑(明显) 舒张压反映外周阻力
(4)大动脉管壁弹性↓→脉压↑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改变
生理意义:用于评定不同个体的心功能。
四、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每分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 × 心率 ↓
前负荷、后负荷 、 心缩能力
‖
‖
异长自身调节 等长自身调节
心音的组成和特点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标志 主要成分 最佳听诊部位
特点
心室收缩开始 房室瓣关闭音
心尖部 低、长
心室舒张开始 主动脉瓣关闭音
心底部 高、短
三、心脏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脏的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名解)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 生理意义:心功能的基础参数。
射血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生理意义:评价心脏射血能力。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名解)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心 指 数:安静和空腹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面 积的心输出量。
(二)动脉脉搏 动脉脉搏(名解) 随着心脏的舒缩,大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 这种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管壁起伏搏动,称之为动脉 脉搏。
动脉脉搏是能量传递的表现而非血流速度。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的舒缩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
(一)静脉血压
1)外周静脉压:各器官或肢体的静脉血压
2)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中心静脉压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心脏射血能力 ↑ 中心静脉压↓ 静脉回流速度 ↑ 中心静脉压↑
测量中心静脉压意义: 1.反映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脏功能状态 2.控制补液量与补液速度
(二)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血量↑ (2)心肌收缩力
外形:倒置的圆锥体
构造: 心内膜 心肌:普通心肌细胞、特殊分化心肌细胞 心外膜
(二)心腔(填空、选择) 1.右心房 2.右心室:三尖瓣 3.左心房 4.左心室:二尖瓣
(三)心的传导系统
窦房结(起搏点)
房室结
房室束
浦肯野纤维
2.房室结: 房-室延搁: 意义: 保证心室在心房 后收缩,利于心 室的充盈和射血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生成(动脉端)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回流(静脉端)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了解)
主要因素 生成量
毛细血管压 ↑
↑
血浆胶体
↑
渗透压 ↓
回流量
↓
例症
炎症、充血性心功 不全等所致的水肿
↓
营养不良、肾炎等
血浆蛋白↓所致水肿
淋巴回 流受阻
↑
↓
丝虫病、癌症等
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
→真Cap.网→微V
主要场所
直捷通路 微A→后微A→通血Cap. 血流速较快 利血回流
A-V短路 微A→→微AV-V吻合支→微V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
五、组织液的生成
组织液是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选择)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回流)血浆
组织液(生成)
有效滤过压= 生成压-回流压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毛细血管
↑
↓
过敏、细菌感染
通透性 ↑
所致的局部水肿
房室结
(四)营养心脏的血管 冠状动脉 心静脉系统
二、血管
分类及特点 动脉 弹性贮器血管 分配血管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毛细血管 交换血管 静脉 容量血管(静脉瓣)
主动脉 及其分支
组织细胞
O2 CO2 全身(除肺泡)
毛细血管
上、下腔静脉 冠状窦
体循环
左心室
右心房
(大循环)
左心房
右心室
肺循环
肺静脉
第四节 血管生理 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与血流速度
1.血流量:在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横断面的血量,也
称为容积速度。
2.血流速度: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线速度,即一个质
点在血流中前进的速度。
(二)血流阻力(选择填空)
总外周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各种阻力之和。 外周阻力:血液在小血管(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内流 动时遇到的阻力。
心缩力↑→静脉回流量↑ (3)体位改变
卧----立→静脉回流量↓ (4)骨骼肌的挤压
促进血液回心 (5)呼吸运动
促进血液回心
四、微循环
(一)组成
微A 后微A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 动-静脉吻合支 微静脉
(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填空、选择)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通路 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 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肺泡毛细血管 O2 CO2 肺泡
肺动脉
(小循环)
动脉血
静脉血
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右心:泵血入肺循环; 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一、心肌收缩的特点 1、对细胞外Ca+的依赖性 2、“全或五”式收缩
二、心动周期与心脏的泵血过程
(一)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名解):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 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