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讲解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三、简介“乃”的意义和用法 (一)实例讲解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副词,“于是,就”)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副词,转折,“竟、却”)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连词,顺承,“才”)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动词,表判断, “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的”)
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 ,抒难抑之情,绝矣。
七、简介“所”的意义和用法 (一)实例讲解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名词,“处所、地方” ·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玉”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三)课堂趣味训练:
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何疑(问代词,怎么 )能及君也”本谬也 ,懂其理者,何疑(问代词,怎么 )可胜道也哉?
然其妻如此言者,何疑(问代词,什么 )也?其所 据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为?原其理,当为爱之
深也。可见,情之误,何(副词,多么 )其大也 !然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人能忘情耶?何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动词,“似、好像”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
之事》):代词,“这样”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代词,第二人称,表领属,“你的”
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动词,“及、比得上”
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此为(是 )至理,当为(向 )世人言之,
切勿使之为(被 )巫所惑。巫者,以诡为(当做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讲解一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讲解一

文言虚词(一)今年高考考什么《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满分必备攻略【考点分析】一、综合概述: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也、者。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虚词解决方法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

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

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

一、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文言文翻译技巧讲解虚词

文言文翻译技巧讲解虚词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以其简洁、含蓄而著称。

然文言文之难,亦在于其简而意赅,往往一字一句,便含深意。

其中虚词,尤为翻译之难点。

虚词者,无实际意义,而用以构成文句之词也。

故翻译虚词,需得法度,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今略述文言文翻译中虚词之技巧如下:一、辨明词性文言文虚词,其词性多变,翻译时须先辨明其词性。

如“之”字,作助词时,无实义,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代词时,代指事物;作动词时,意为“到、往”。

故翻译时,须根据上下文,辨明其词性,再行翻译。

二、理解语境虚词之意义,往往取决于语境。

翻译时,需深入理解原文语境,方能准确把握虚词之意。

如“其”字,若在句中指代前文提及之人或物,则翻译为“他的”;若指代后者,则翻译为“那个”。

又如“乎”字,作助词时,用于句末,表疑问,翻译为“吗”;作语气词时,表感叹,翻译为“啊”。

三、注意修辞文言文虚词,常用于修辞,翻译时需注意。

如“也”字,既可表句末语气,又可表停顿,使文句节奏分明。

翻译时,可根据语境,将“也”字译为“呢”、“吧”等语气词,以体现修辞效果。

四、把握语气文言文虚词,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

翻译时,需把握语气,传达作者之意。

如“矣”字,表肯定语气,翻译时可用“了”、“呢”等语气词。

又如“乎”字,作感叹词时,表惊讶,翻译时可用“啊”、“呀”等语气词。

五、灵活变通虚词翻译,无一定之规,需根据语境灵活变通。

如“者”字,作助词时,用于句末,表停顿,可译为“……的人”、“……的事物”;作代词时,指代事物,可译为“这”、“那”。

翻译时,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六、总结归纳翻译虚词,需总结归纳。

将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进行归纳,形成表格或笔记,以便在翻译时快速查找。

总之,文言文翻译中虚词的处理,需结合语境、词性、修辞、语气等多方面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唯有如此,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使翻译之文通顺、流畅。

夫翻译之道,在于勤学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

文言虚词例释讲解(20个)

文言虚词例释讲解(20个)

高考复习专题文言虚词例释(20个)一、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多种关系。

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二、何1.疑问代词。

可译为“哪里”“什么”。

2.疑问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3.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4.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三、乎1.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2.介词。

相当于“于”。

3.可作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四、乃1.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五、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也作主语,译为“你”。

②第一人称代词。

视句意译为“我”“我(自己)的”。

③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④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商量、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BG(A表目的 B 把 C 表并列 D 表修饰 E 因为 F 按照 G 把 H 在)
于 阅读“古诗文”第21页,梳理“于”的用法。
介词
表示动作的处所(地点或是某种环境),在,到,从。 表示动作的对象,向,给,对,对于。 表示比较 表示被动,被。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CD(A 因为 B 是 C 对,向 D 对, 向 E 为了F表反问 G 表被动)
者 阅读“古诗文”第17页,梳理“者”的用法。
助词
与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组)组成“者” 字结构,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
与前面的数词组成“者”字结构,所指对象一般见于上文,种,个,样, 点。例:此五者,邦之蠹也。
AD(A 就 B 是,就是 C 却 D 就E 如果 )
作业布置
1对本次课所讲的六个虚词的用法进行梳理; 2.完成“古诗文”第2页至第63页 “重点虚词”部分“乃”“虽”“为”“者”“且”“则” 的用法总结。
感谢聆听
古汉语知识讲解
文言虚词(四)
何 阅读“古诗文”第10页,梳理“何”的用法。
作宾语,什么,哪里。
连词 表示转折
表示假设
副词,表判断,起强调和确认的作用。翻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下列句中“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 是(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E. 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
AF(A……的样子 B 之,他 C 哪里 D 兼词,于之 E 语气助 词 G 词 尾,……的样子)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细讲解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细讲解

〔六通"已",已经.
• ①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 〔《荆轲刺秦王》
[以为]
•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看病,并且把他们的痊愈当作是自己的功劳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XX、象郡. 把它设为.
•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 相如列传》
• ②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08年XX卷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二>连词.
•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猛然间心惊胆颤,神志恍惚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
1• ,26,介请其词矢,按,盛照以;锦囊3,.连词,因为;4,介词, 把;5,通"已",已经;6,介词,用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 致"等.
•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 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 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细讲解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细讲解
二、介词 使用频率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以、于、为、因、与。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 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 的词。
介词必与所带的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词组来修 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根据功用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对 象、表凭借、表被动、表方式、表工具等。
P返age回 10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 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师说》) 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师说》)
大概、或许、差不 多、几乎、大约、 似乎
表 谦 敬
请、谨、窃、忝、辱、敢、请求、私下、幸而


频率 副词
再、迭、频、数、又、复
第二次、再一次、 频繁、屡次等
Page 9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 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 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 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 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文言虚词讲解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 (2)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 (3) 敏而好学( 表并列 ) (4)玉质而金色( 表并列 ) (5)面山而居( 表修饰 ) (6)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 ) (7)水落而石出( 表因果 )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文言虚词讲解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谭嗣同》)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
三、 “乎”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可翻为“吗”: 其孰能讥之乎?
4.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 兼词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 虚词的连用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文言虚词讲解
一、 “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文言虚词讲解
3、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辞》)
文言虚词讲解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3.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文言虚词讲解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触龙说赵太后》)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却,竟然《石钟山记》)
天下胜者众矣,而文言虚霸词讲解者乃五。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 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 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3.用在句中,起确认作用,表判断 可译为“是”“就是”等。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7.表目的:士不敢弯弓而饱怨(来,用来)
8.表结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副词。 1、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可译为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
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或不译。
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文言虚词讲解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夺取
令壮者无取老妇
通娶
留取丹心照汗青 助词
动词
文言虚词讲解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文言虚词讲解
(因而)
文言虚词讲解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 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文言虚词讲解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文言虚词讲解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文言虚词讲解
二、 “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 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 “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