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三部曲

合集下载

古诗教学“三步曲”

古诗教学“三步曲”

古诗教学“三步曲”古诗词作为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于向学生进行古文化熏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文底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

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应遵循三步曲。

一、悉背景,入情境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

古诗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我在课始,让学生谈了对诗人李白的了解。

不少学生提到了李白的美称“诗仙”、李白曾写过很多首游山玩水的诗等。

但很少有学生知晓李白畅游山水,闲情逸致背后暗藏的隐情。

而这对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我怀着低沉的语调向学生介绍了当时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当我声情并貌地说完这些后,不少同学的脸变得严肃了,凝重了。

感情基调打好了,学生在后面学诗时便自然而然地与着个基调挂钩了,诗中所蕴涵的感情对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深不可测、难以捉摸了。

二、多吟诵,知感情多诵多读,整体感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汉书·王褒传》里有一个“诵读愈疾”故事:汉宣帝时,太子刘照患神经衰弱症,御医束手无策。

有人想出一个办法,让王褒等人反复诵读《甘泉赋》《洞箫赋》等辞赋名篇来娱悦太子,日子一长,太子竟恢复了健康。

读、品、悟——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三部曲”

读、品、悟——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三部曲”

读、品、悟——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三部曲”作者:姜琴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7年第3期古诗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尤其是被选入各版本的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各朝各代诗人、词人的经典著作,它们不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而且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加上诗词一般都短小精悍,词句优美,节奏感强,易读易懂,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诗词入门教学。

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上促进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理解,让学生对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解的欲望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师所关注的一重大问题。

一、通过诵读理解古诗词在学生学习古诗词之前教师要求学生把古诗词进行通读,对于其中不认识、不能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做到读准字音,并且可以对诗、词的意思进行基本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春晓》这首诗时,教师需要提出要求:要对诗中的“觉(jue)”和“蹄(ti)”的发音准确,并且了解诗中大概讲解的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关于春天的因素,有哪些景物。

在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诗歌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在讲解之前示范朗读一遍。

一次优秀的范读可以让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融入到朗读中,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感情中去,从而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悟,有时候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放慢自己朗读的速度,促进学生进行模仿。

比如在学习到《枫桥夜泊》这篇文章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中高科技辅助教学,播放一段低沉哀伤的曲子,然后再进行有感情的范读。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古诗词,教师在对古诗词进行讲解之前可以对学生讲授一定的关于古诗词朗读和理解的技巧、方法,促进学生在自己有感情地朗读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比如在古诗词朗读中,学生需要考虑平仄、押韵的关系在诗中的表现、节拍的划分和停顿、低速、重音等,同时做上相应的符号,比如重音用“.”,停顿用“/”,延长用“一”等,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自己朗读中体会到适合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比如在朗读《夏日绝句》这首诗时,教师指导诗中的停顿和相应诗句要读出其蕴涵作者的感情。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三步曲”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三步曲”

诗篇的背景不了解,就很难真正理解边的。

因此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 古诗的独特背景,借助 背景和意境激发学 象,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 去感悟,从而更加深人地理解诗意。

四、场景描绘形象的认知能力是小学生的优势,并 且画画 分小学生的喜好,把生涩的古诗转化 象的画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诗是由意象和意境共同组成的,如果能把意象画出来,体现自己的理解和,小学生的古 养就能得到培养。

画画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另一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内容改写古诗构思精巧,言简意賅,善于用有 限的字句描摹深远的意蕴。

为了更好地、感受古诗,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 可以 相关背景,启发学生展 '理的象,把 句 出的 出来。

这样的改写# 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古诗的 ,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的象和 力 。

—摘自《教育现代化》(石家庄* 2016. 6.271 〜272古诗词教学“三步曲”张新华—、入境教学古诗词要善于适时引导学生走人古诗词描绘之境,即唐代诗人王昌龄 所提出的“物境、情境和意境”。

把人境 教学目标,就可以 ,依次引导学生由物境再到情境,最 境,这是学 古诗词最有效的方法。

这种渐次引导学 境的过程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学 获。

二、移情人境达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通过 想象把 移 象之中,产生代,从而实现 境'的效果,这就实现了移情。

引导学生实现移情,直接关系到古诗词教学的最 终。

学 正走 境之中,心与物应,实现“登山则 山,贝^”的效果,,。

三、品味品味是对所学古诗词的一种回味与 赏析,它包括对古 中字词' 美的。

品味的 包括古 中所的 美,可以引导学生对创作这首古 的主旨进行品味。

对小学生而言,品味古诗词主旨通 一定的难度# 引导学生多 一些作者的 经历、写作背景,甚至是前人的相关评述等,只要引导有方,学生一定能。

立“人境”“移情”“品味”三个教 学 ,目的是通过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 在情感教育 值观培养 成相关目 标。

读·品·写——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三部曲

读·品·写——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三部曲
我 在 指 导 学 生 朗 诵 时,首 先 让 学 生 试 读,及 时 纠 正 字 词 读音的错误,特别是 很 多 字 的 古 代 读 音,如 果 用 现 在 的 普 通 话发音来读,有些 格 律 便 不 对 了。 不 按 照 古 人 的 声 律 读,就 破坏了整首诗的美感。如龚自珍的《己亥 杂 诗》中 的“浩 荡 离 愁白日斜”的“斜 ”应 读 作 “xiá”;“萧 关 逢 候 骑 ”的 “骑 ”应 读 “jì”。
36
二 、品 ——— 赏 析 体 味 、揣 摩 玩 味
诗如茶,越 品 越 香,“品”是 诗 词 教 学 的 关 键。 怎 么 品 语 言
古诗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对于古
诗词语言的教学,一 是 要 品 诗 眼,正 如 北 宋 大 文 豪 苏 轼 所 说
“闲”字,让学生思考:“闲 ”字 可 以 改 为 “轻 ”吗? 为 什 么? 学
比如白居易的《钱 塘 湖 春 行 》中 “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绿 杨 阴里白沙堤”就需 要 用 欢 快、喜 悦 的 语 速、语 调 去 读,才 能 读 出诗人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神怡 的 轻 松 愉 悦 之 情。 读 李 清照的《醉花阴》“东 篱 把 酒 黄 昏 后,有 暗 香 盈 袖。 莫 道 不 消 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就可以 把 语 速 放 慢,把 音 调 放 低 ,这 样 才 能 读 出 诗 人 满 怀 的 愁 绪 和 无 尽 的 相 思 之 情 。
关 键 词 :古 诗 词 教 学 ;方 法 ;诵 读 ;品 味 ;运 用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中,中华古诗 词 如 同 璀 璨 的 明 珠 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一直是我们 民 族 文 化 宝 库 里 最 亮丽的瑰宝。古诗词语言之美、音韵 之 妙、意 境 之 深 远,真 是 美不胜收 。一直以来古诗词教学都是 语 文 教 学 的 重 点。“诵 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 运 用 中,提 高 自 己 的 欣 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依据《语文新课程 标 准》中 的 教 学 要 求, 我在古诗词教学实 践 中,使 用 “读、品、写 ”三 步 教 学 法,取 得 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读 ——— 在 心 为 志 ,发 言 为 诗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徐强跨入新世纪,我们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迎来新的语文教材、教学大纲以及语文课程标准。

其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促进了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更深一步地教学探讨和改革。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其中隐透出三个重要指导思想:“1、扎根于生活,着眼于学生,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注重灵活性、多样性,生动活泼地进行语文教学;3、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把握教材思想,确保语文教学的有序性。

”①从新教材各类文章的变化来看,古代诗词及文言文部分的变化最大,从量上分析,新教材这一部分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30%;新大纲随之也明确提出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其核心要求就是三个词:诵读——理解——背诵。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另外,在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效果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新教材、新大纲、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多位有经验教师的数十年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并结合自身的大胆实践探讨,琢磨出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与同行们共寻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最佳教法,以促进语文改革。

(一) 诵读阶段语文课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学习、训练课,朗朗的读书声必不可少,品味优美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古诗词更离不开朗读。

洪镇涛先生曾极端地指出,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应讲述,只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朗读。

这种说法在某一程度上肯定了诵读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必须花相当一部分时间来教会学生吟读古代诗词。

古诗教学“三步曲”

古诗教学“三步曲”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许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 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心情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 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 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
层会进入临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
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
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假如留意学生心理、看法和情感的改变,
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
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
二、课中“持趣”
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古诗距离如今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
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
实行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
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
计道: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依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 你确定选择哪些镜头?〔假如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方哪些 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 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 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 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古诗词教学“三部曲”

古诗词教学“三部曲”

“ 路径 ” 到底何在 ?笔者在 多年 的研究 与实践 中 , 寻找 意 , 师必须 充分利 用 “ 教 图资源 ” 。教学 时 , 可先指 导 学生 观 察 图 画 , 观 图 中让 学 生 了解 诗 歌 大意 。如 在 到了“ 级而上” 三部 曲” 拾 的“ 。 初读—— 解诗意而知其蕴 “ 最喜4,L " 无赖 , 头卧剥莲蓬 。 中的“ J 溪 ” 无赖 ” 一词 , 词 从“ 通读课 文” “ 通课文 ” 这 既使 是对现 代文 典 上 是指游 手好 闲、 务 正业 的意思 , 在辛 弃疾 的 到 读 , 不 可 教学 而言都 是不 可或 缺 的“ 一步 ” 由此可见 “ 第 , 疏通 笔下 却 是形 容 那 小儿 的顽 皮可 爱 , 者 意 义相 差 甚 两 文句 ” 对古 诗词 教学 有多重 要 。如何 “ 通路 障 ” 方 远 。如果 直接将 此处 “ 赖” 词 的特定 意义讲 解 给 扫 , 无 一 法 不一 , 笔者在实践 中总结 出了以下方法 。 学生听, 那么 蕴 藏在 文 字背 后 的东西 学 生 就无 法 体 小 1 眼解 意 , . 题 知其蕴 。题 眼 , 就是指诗 歌标题 中提 验 。课本 上配有 “ 儿无忧无 虑地躺 卧在 小溪边剥 吃 挈全篇 、 炼传 神 的字词 。抓 题 眼展开 理解 , 牵一 莲蓬 ” 精 能 的图画 , 教学 时 , 教师可 充分 利用这 一 资源 , 让 发 而 动全 身 , 使学生 更 易理解 诗句 。如 《 月九 日忆 学生仔 细观察插 图 , 九 并用一 个词来形容d,L ' 此时 的摸 J 山东 兄弟 》 一诗 , 眼是 “ ” 。教 学 时 , 住 “ ” 样 。学生 的 回答 是 : 题 忆 字 抓 忆 可爱 、 皮 、 顽 活泼 、 无拘 无束 …… 字 , 学生 结合 古诗 说说 诗人 “ ” 让 忆 什么 ,忆 ” “ 以往 与 接着 教师追 问 :那 么辛 弃疾用 了哪个词 语 描绘 了这 “ 兄弟插茱 萸 、 登高 的情境 。为什 么会 “ ” 因为“ 忆 , 独在 4,L 爱 的模 样 呢? 学 生 一下 子 就找 到 了 “ " 可 J ” 无赖 ” 。 异 乡为异客 ” 而此 时又 是 中秋 佳节 , 是 “ 思 亲” 通过 图文 结合 , 学生 凭借本 中的插 图 , , 于 倍 。 让 化抽 象 的文 这样 一来 , 学生把握全诗就显得得心应手 多了。 字为直观 的表象 , 品味 出了“ 无赖 ” 一词 的独特意蕴 。 2 景解意 . 背 知其 蕴。诗歌是时代 的最 强者 , 是诗 二、 精读——入诗境 而悟其情 人 的心声 。一首 诗 的产 生 , 总有它 一定 的时代背 景 。 意 境是 诗 歌 魅 力 的核 心 , 感 是 诗 歌魅 力 的灵 情 因此 , 真正理解 诗句 , 必须 了解 诗人 , 要 就 了解 他所生 魂 。因此 , 在理解 诗 的大意 后 , 还必须 深入挖掘 , 细细 活 的时代 背景 , 了解 他写 作 的动机 。如 李 白的《 黄鹤 品 味 , 学生 引入诗 歌所 创造 的情 境 中 , 把 体验 诗人 的 楼送孟 浩 然之 广陵 》 和王 维 的《 送元 二使 安西 》 虽然 情感 。怎样才能从 内容理解升华到情感 的体验 呢? , 都 是描写送 别好友 时的依依惜 别之情 , 是诗 人的情 但 1 . 诗眼人“ ”悟其情 。 古人写诗最讲究 ‘ 字 ’ 境 , “ 炼 , 绪 却 截 然不 同 , 一个 是 满 心欢 喜 , 个 是心 怀 惆怅 。 总是苦 心孤诣地搜 求最贴切 的字辞入诗 , 一 凡在节 骨眼 为何 同是 送别诗 , 情感会有 如此 的差 异呢 ?其 实就是 处炼得好 字 , 全句游龙 飞动的便是 ‘ 眼 ’ ” 使 诗 。 引导学 因为写诗 的背景 不同 。扬 州本 以风 景美丽著称 , 而孟 生抓住诗眼 , 将诗读胖 , 是入境悟情 的一条捷径 。 浩然又是 离去在 烟花似景 的阳春三月 , 以一路 上是 所 2想象人 “ ” 悟其 情 。正如别林 斯基所 说 :在 . 境 , “ 享 不尽 的人 间胜 景 , 这对 于喜 好游 历 、 纵情 山水 的李 诗 中 , 象是 主要 的活 动力量 , 造过 程只 有通过 想 想 创 白来说 , 本诗也 多少透露 了些他对孟 浩然此行 的羡慕 象才 能完 成 。 为使学 生充分 理解 诗 的艺术 形象 和深 ”

古诗教学“三部曲”

古诗教学“三部曲”

古诗教学“三部曲”摘要古诗是古代文明中的灿烂精华,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

对于语言凝炼、感情丰富的诗歌,文章从“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拓展延伸”三方面着手,让学生跨越时空,实现与诗人的对话。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教学教学方法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明中的灿烂精华,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

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师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让学生跨越时空,实现与诗人的对话,既有利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富有生命力的诗歌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古诗教学中“如何跨越时空,实现读者与诗人的对话”这一问题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诗兴趣古诗意蕴深刻,情感丰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生获取情感体验的重要资源。

然而,由于它相隔年代久远,时代背景复杂,给学生学诗带来困难。

调查表明,小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呈递减趋势。

越到高年级,对学古诗不感兴趣的比例越高。

这样的状况也更容易使教师一不小心就走进古诗教学就是“解释古诗”的误区,课堂教学中采用“问答法”,充满活力的诗歌艺术成了枯燥乏味的理解意思,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陷入两难的境地。

因此,如何让学生产生学诗的兴趣显得格外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材众多的古诗中,有不少诗歌描绘的是大自然的秀丽风光,祖国的壮丽山河。

对于这类诗歌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学诗的兴趣。

所以教师必须创设有效的情境,“先声夺人”。

这里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说说如何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教师在课前播放庐山风光片,让学生欣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了庐山后的感受,然后教师介绍庐山:庐山是世界级名山,以雄、奇、险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涌鸣雷的清泉飞瀑展示了它无穷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 能把 句 子翻 译 到位 。这 就 需要 教 师 引 导 学生 , 根据 诗 引 导 学生 欣 然诵 诗 。采取 “ 趣 ”之 法 ,促 使 学 生兴 趣 引
的 意 思 ,发挥 想 象 ,把 词 与 词 、句 与 句之 间 的 “ 白” 空 填补起 来 。 如 《 禾 》 中 “粒 粒 皆辛 苦 ”句 , 学 生 ~ 开 始 都 锄
作 品 的独特 神 韵 。它对 于 理 解和 继 承优 秀 文 化 ,提 高 阅 草 原上 的草 是烧 不 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 过 想象 ,填 补 了诗 句 之 间 留
读和 写 作 能力 ,至 今仍 有积 极 的作 用 。 “ 书 不厌 百 回 下 的 空 白 。 好
读 ,熟 读深 思 子 自知 ” “ 书 百遍 ,其 义 自见 ” “ 书 3形象教学 ,引导学生情景再现 ,进 入诗人当时 读 读
/ 教学实践 /
古诗 教 学 三 部 曲
李 翠 荣
古 诗是 我 国文 化 的精粹 ,近 几年 ,大家 对 古诗 的学 习越 来越 重视 。很 多小 孩 从牙 牙 学语 就开 始 背古 诗 ,但 是对 古诗 的意 思并 不太 清 楚 ,更 别提 领会 诗 人 的情怀 了 。常常 有 人 问 :到底 需 不需 要孩 子 了解 古 诗 的意 思 ?只死 记 硬背 学古 诗有 意义 吗 ?怎样 才 能学好 古诗 ?笔 者认 为 ,学 习古 诗 ,可 以分 以下几 个阶 段进行 。

下 农 民酷暑 时种 下秧 苗 ,刮 风下 雨 天施 肥 拔 稗 草 ,凉 管 那 种 方 法 ,最 终 的 目 的都 是 让 学 生 能 真 正 理 解 诗 人

秋天 气 收 割稻 子 的情 景 。然 后再 翻 译 ,便 会 想 到应 该是 的 意境 。

粒 一 粒都 饱 含着 老 农 的 辛苦 ” ,利用 想 象 把 词与 词
活泼 ,吟 诵 熟透 以后 ,高 尚情操 ,美 妙表 现 ,不 知不 觉 快 事 !”于 是 ,两 人 结 为金 兰 之好 。临 别 时 ,李 白即兴 写 下七 言 绝 句 《 汪伦 》 。这个 故 事 会大 大 激 发 学生 学 赠
2 引导 学 生 发挥 想 象 力 ,正确 理 解 古 诗 意 思
习 《 汪 伦 》一 诗 的兴趣 。又 如教 学 苏轼 的 《 湖 上 初 赠 饮
在 小 学古 诗 的教 学 中, 除 了让 学 生进 行 背 诵 外 ,还 晴 后雨 》 ,就 可采 用 设悬 念 的方法 —— 古代 有位 大文 豪
要让 学 生 发挥 自己的想 象 力 ,也 是 让 学 生深 刻 理 解古 诗 写 了一 首 七 绝 ,在 诗 中直 接 将 西湖 比作 美女 西 施 ,这 位
倍 增 ,情 感 激 荡 ,再 引 导他 们 学 习全 诗 ,教 学 效 果往 往
会 出人 意料 。
以 上 几 个 教 学 方 法 可 以 按 顺 序 分 阶 段 使 用 , 也 可
译成 “ 粒一 粒 都饱 含 着 辛 苦 ” 。教 师 启 发学 生 :想 象 以根 据 实 际 情 况 综 合 运 用 ,没 有 严 格 的 定 义 限 制 ,不 一
破 万 卷 , 下笔 如 有神 ” ,这 些古 语 分 别从 深 度 和广 度 上
强调 量 的积 累的 重要 性 :只 有熟 读 ,才 能 自悟 其 义 ;只
作 诗 的 情 景
如 教 学 李 白 的 《 汪 伦 》 时 ,可 先 讲 述 汪 伦 用 计 赠
有广 读 ,博采 众 家之 长 ,才 能下 笔 如 有神 。清 代 学者 陆 诚 邀 李 白到 桃 花 潭 做 客 的故 事 。 汪 伦 是 当 时有 名 的 歌 世 仪 认 为 : “ 人有 记 性 ,有 悟 性 , 自十 五 以前 ,物 欲 手 , 隐居 在 安徽 泾 县 西南 的桃花 潭 畔 ,对 李 白佩 服 得 五 凡
的一种 方法 。 跳 跃性 是 古诗所 特有 的 语言特 征 ,古 诗 自 大文 豪 是 谁 呢 ?这 首 诗 叫什 么 呢 ?是 怎 么 写 的呢 ?再 如
然也 不 例 外 。在 教 学过 程 中 ,往 往 会遇 到 这 样 的 问题 : 教 学李 商 隐 的 《 雨 寄北 》 ,可从 “ 夜 东边 日出西边 雨 , 有 时 即使 学 生把 诗 的每 词 每 字 的意 思 都 弄懂 了, 却仍 然 道 是无 晴 却 有 晴 ”这 句千 古 佳 唱着 手 ,激 疑 设 趣 ,从 而
1不求甚解 ,熟读熟记
之 间 的 空 白填 补起 来 。又 如 《 》 中 “ 火烧 不 尽 ,春 草 野
学 生 古诗 背 诵 量 的积 累 是基 础 ,在 传统 的教 学观 念 风 吹又 生 ”两 句 ,如 果 学 生 能把 这两 句 通顺 地 译 出来 , 中 ,学 生 不但 要 能 背诵 古 诗 文 ,还 要 逐字 逐 句 地 背诵 释 那 么 学 生也 就 差不 多理解 课 文 了 。可 许 多 学 生把 “ 火 野 义 ,这 样 一 来 ,严 重地 降低 了 学生 的学 习 兴趣 。所 以 , 在 小 学学 习 古诗 时 ,有 必 要 一 开始 只 遵循 “ 读 为本 , 诵
不求 甚解 ”的原则 。 烧 不尽 ” 的原 因理 解 成 草 原上 的 草太 茂 盛或 野 火 被 大雨
烧 灭 了 。前 者 没有 理 解 诗 的深 层 意 思 ,后 者 曲解 了诗 的 本 意 。 教师 提 问: “ 火烧 的是 草 的哪 一 部分 ?什 么部 野
我 国古 代 早有 一 种 流行 广 泛 且 公认 有 效 的 方法 , 即 位 是野 火烧 不到 的 ?”学 生 想 到草 根 是野 火 烧 不掉 的, “ 诵 ”, 吟 与今 天所 称 的 “ 朗读 ” “ 朗诵 ” “ 熟读 ” “ 背 纷 纷把 译 句 改 正过 来 : 因为 野 火只 能 烧掉 草 的叶 子 ,每 诵 ”很 相似 ,这 就 是用 抑 扬 顿挫 的声 调 ,有 节 奏地 读 出 到春 天 ,埋 在泥 土 里 的草 根 又 会长 出茂盛 的草 来 ,所 以
未染 ,知 识未 开 ,则 多记 性 , 少悟 性 … …故 人 凡有 所 当 体投 地 , 日夜吟 诵 他 的诗 。有 一 回 ,汪伦 听 说 李 白来 了
读之 书 , 皆 当 自十 五 以前 使 之熟 读 ”。现 代 心 理研 究 也 安 徽 ,就 修 书一 封 。信 中写 道 : “ 生好 游 乎 ?此 地 有 先 表 明 ,小 学 生正 处 于机 械 识 记 占优 势 的黄 金 时 期 ,过 多 十 里桃 花 。先 生好 饮 乎 ?此 地 有万 家 酒店 。 ”李 白早 知 受 的讲 解 势 必会 降 低 诵读 古 诗 文 的兴 趣 、效 益 和 质 量 。诵 汪 伦是 一 方 豪 士 ,便欣 然 前 访 。见 面 后 ,李 白方 知 “ 骗 ” :所 谓 桃花 ,只 是桃 花 潭 ,并 无 “ 里 桃花 ” ;所 十 读 的过 程 ,实 际 上 是心 、 口、眼 、耳 综合 运 用 学 习 、思 考 过 程 。 思考 多 了,想 象 能 力也 会 随之 增 强 。中华 古 诗 谓 “ 家 酒 店 ” ,只 是店 名 , 并无 酒 店万 家 。但 李 白哈 万 文艺 术 力 量充 沛 ,描 写 细 致 ,语 言 精 练 ,抒 情 写物 生 动 哈 大笑 : “ 临桃 花 潭 ,饮 万 家 酒 ,会 汪 豪士 ,此 亦人 生 就 能转 化 为 自己的认 识和 能量 ,随时 由 自己运用 。
( 作者 单位 :河 北省 遵化 市 东新庄镇 小 学 )
2 1年 8 上 第 2期 ( 第28 ) 00 月 2 总 0期
P 国

_]■ 吞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