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荣古诗词吟诵教学法听课心得体会
戴建荣老师古诗词教学讲座听后感:独唱吟舞-听后感

戴建荣老师古诗词教学讲座听后感:独唱吟舞:听后感戴建荣老师古诗词教学讲座听后感:独唱吟舞4月18-24在西子湖畔,有幸聆听了戴建荣老师的古诗词教学讲座,受益匪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对于刚接触这种文体的小学生来说,在朗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读为主要措施,让学生读通、读顺、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理解课文,最后达到背诵课文的目的。
古诗教学,是每个语文老师都经常接触的,人教版的语文课本每一册都至少有四首古诗,怎么教学,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跳不出读、背、记诗意的大牢笼。
可是现在,戴老师的古诗教学就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古诗教法,让人耳目一新。
戴老师采用读唱吟舞”;教学法,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不仅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更是带领我们一起去品味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让我们每个听课者也情不自禁地随之诵之、吟之、歌之、舞之,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读,他吟,他唱,他舞,轻轻松松带我们品味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诗文化。
他有时激情挥洒,有时低声吟诵,有时幽默诙谐,有时斟字酌句,他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这一首首古诗经过读、唱、吟、舞的方式,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的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
在吟诵中,学生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或悠闲自在,或悲喜交集,学生俨然就像一位诗人,已沉浸在古诗意境中。
入情入境地读、手舞足蹈地演,这样的吟诵课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孩子们,也影响着听课老师。
首先老师简单介绍了七言绝句的平仄规律,告诉孩子们平”;声要拖长,仄”;声要短促。
当学生试读发生困难时,老师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调整呼吸,还细心指出:平仄声除了声音的长短有区别外,还要注意高低起伏的变化。
古诗文可以如此教学——听戴老师课有感

古诗⽂可以如此教学——听戴⽼师课有感诗是中国浩瀚⽂化星空中璀璨夺⽬的⼀颗明珠,是中国古代思想⽂化与汉语⾔特点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质最完美的呈现。
然⽽,如何把古诗的美呈现在当代⼩学⽣的⾯前,如何让⼩学⽣通过学习古诗得到传统⽂化的熏陶,却让我们的语⽂⽼师陷⼊两难境地:讲多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被拆解;不讲,年幼的孩⼦⼜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
怎么教学古诗,成了当前⼩学语⽂教学领域⼀个不⼤不⼩的难题。
前不久在⽹上搜索到窦桂梅⽼师的《游园不值》和《清平乐村居》不由得眼前⼀亮,原来枯燥呆板的古诗词教学可以这么的活泼有趣,⾃然如清泉般流进学⽣的⼼窝;古诗词的解读可以这么有声有⾊,让学⽣捕捉得诗中的画,诗中的歌;吟诵可以这么动静结合,意蕴悠长,直拨学⽣的⼼弦感受得到诗中的苦与乐。
窦教师的⼀举⼿⼀投⾜之间诗意阑珊,置⾝于她的课堂,仿佛穿越长长的时空隧道,在⽥园,在村舍看古代的⽂⼈墨客吟诗对赋,情到深处,且吟且唱,醉到痴迷处⼿舞⾜蹈。
感觉那⼀瞬间的窦⽼师就是从远古⾛来的⾟弃疾,李清照......⼀位集众多诗⼈特质于⼀体的当代智者。
所以在听戴建荣⽼师的《送元⼆使安西》时,对于他的吟唱教学法并没有太多的惊喜,佩服的是他对于这种教学法运⽤的潇洒⾃如,⽆论是⽂本的解读,课堂的驾驭,意境的渲染,还是潇洒⾃如的教学风格如⾏云流⽔般⾃然酣畅,收放⾃如,都让⼈深深地感到他特级教师的光环是那么的耀眼。
猜想他⼀定是窦⽼师的得意弟⼦。
但今天,我却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景仰,因为我搜到了这样⼀段⽂字:“说起戴建荣,早在⼏个⽉前的《⼩学语⽂教师》(第三期)中见过。
⼀个叫朱⽂君的以《嗟叹之 咏歌之 舞蹈之》为标题在杂志的第⼀篇介绍了他的教学。
另外从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中也有提及,并推崇这是真正的古诗教学。
说起这种古诗教学法,却是第⼀次在“温州之春”诗意课堂展⽰课上见识过。
那次展⽰的是窦桂梅⽼师教《游园不值》,她让学⽣这么读。
起初还以为她⾃⼰创的,觉得这种读法新鲜。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戴建荣古诗词吟诵教学法教学文案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戴建荣古诗词吟诵教学法千课万人听课有感:戴建荣古诗词吟诵教学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千课万人听课有感:戴建荣古诗词吟诵教学法——品经典诗文之味,在经典诗文中徜徉文质兼美的经典诗文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性情得到陶冶,有利于孩子的文化积淀和语言发展。
然而,如何使学生不增加负担,又乐于学习诗文,不再一味死气沉沉的背诵,而换之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记诵呢?下面是我聆听戴建荣老师讲座,来聊一聊他的“古诗词吟诵教学法”,这是他经过长期探索寻找到的是一种古今结合的诵读形式。
1、按照“平长仄短”的方式读。
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们都是按照“两字一顿”的节奏来教古诗。
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诗文朗读便成了“小和尚念经”。
由于朗读呈“千篇一律”的状况,缺乏新意,学生对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大大减弱。
而戴老师将“平仄”引人诗文朗读,则能扬长避短,既朗朗上口,又抑扬顿挫,富有变化,增强了诗文的节奏感,体现了古诗词的音乐美。
“平仄”是格律诗中最主要的语音规律。
“平”指平声字,包括现在普通话中除去由古人声字变来的全部阴平和阳平的字。
“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
同样是两字一顿,如果结合了“平仄”,五言诗句看第2、4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和末尾字,按照“平长仄短”的方法(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去朗读,韵味就理浓了,古诗的音乐美在此充分体现。
同样是朗读王之涣的《凉州词》,按照“平仄”规律朗读,一句诗中平仄相间,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读来跌荡回环,更觉意境深远,与“两字一顿”的“普通”朗读方法相比,优势不言而喻。
2、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
吟:呻也,即曼声而唱;诵:读之而有音节者,即朗诵,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但两者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来吟诵。
戴建荣老师古诗词教学讲座听后感:独唱吟舞

戴建荣老师古诗词教学讲座听后感:独唱吟舞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戴建荣老师古诗词教学讲座听后感:独唱吟舞4月18-24在西子湖畔,有幸聆听了戴建荣老师的古诗词教学讲座,受益匪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对于刚接触这种文体的小学生来说,在朗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读为主要措施,让学生读通、读顺、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理解课文,最后达到背诵课文的目的。
古诗教学,是每个语文老师都经常接触的,人教版的语文课本每一册都至少有四首古诗,怎么教学,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跳不出读、背、记诗意的大牢笼。
可是现在,戴老师的古诗教学就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古诗教法,让人耳目一新。
戴老师采用“读唱吟舞”教学法,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不仅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更是带领我们一起去品味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让我们每个听课者也情不自禁地随之诵之、吟之、歌之、舞之,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读,他吟,他唱,他舞,轻轻松松带我们品味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诗文化。
他有时激情挥洒,有时低声吟诵,有时幽默诙谐,有时斟字酌句,他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这一首首古诗经过读、唱、吟、舞的方式,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的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
在吟诵中,学生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或悠闲自在,或悲喜交集,学生俨然就像一位诗人,已沉浸在古诗意境中。
入情入境地读、手舞足蹈地演,这样的吟诵课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孩子们,也影响着听课老师。
首先老师简单介绍了七言绝句的平仄规律,告诉孩子们“平”声要拖长,“仄”声要短促。
当学生试读发生困难时,老师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调整呼吸,还细心指出:平仄声除了声音的长短有区别外,还要注意高低起伏的变化。
听戴建荣的古诗教学有感教案资料

听戴建荣的古诗教学有感听戴建荣的古诗教学有感我有幸聆听了上海名师戴建荣老师的语文课。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戴建荣: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名师。
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
在古诗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古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在全国小语界有一定的影响。
戴建荣老师的古诗教学包括:读、唱、吟、舞四个部分,四个部分有机组合,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我们听了他执教的两节古诗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赏鹅》。
“读诗句—明诗意—进意境—悟诗情”。
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一直就是教师一首一首的教,学生一句一句的学。
古诗课堂教学环节按部就班,一成不变。
教师教得困难,学生学得乏味。
戴老师没有采用传统的古诗教法,而是用他的古诗“吟唱”教学法,带领学生一起去品味了经典的古诗文化,让我们每个听课者也情不自禁地随之吟之,歌之,舞之,他的教学情节感染了听课的每一位老师。
我在边听课边思考: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改革?如何使小学古诗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
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古诗教学?因此,我汇报的题目是:听名师上课,我们学什么?是他的动作语气?我们学不来。
是他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学不来。
是他的文学内涵、我们更学不来。
其实,我们听课,不能仅仅去学名师的课堂教学技巧,而是应该透过名师的一招一式,去领悟他们的教学思想。
就像读一首诗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美丽的语言上,而是要透过语言去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名师上课,看似随意,其实,一招一式都蕴含着他们理解的教学思想。
我们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真正的学到一点东西,并且为我所用。
因此说:听名师上课,我们要——领悟教学思想,感受魅力课堂。
一、诵读法,耳目一新我们都知道“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平常我们也很重视古诗的朗读指导。
然而,戴老师提倡和实践的读却非一般。
古诗词吟诵教学法听课心得体会

古诗词吟诵教学法听课心得体会古诗词吟诵教学法听课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吟诵教学法听课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词吟诵教学法听课心得体会篇1这次,我们总共听了19堂不同风格但又精彩的古诗文课,这十九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灵动和谐的课堂教学呈现,令我们赞叹,同时又愧疚。
真的非常感谢这些上课的老师。
宜春实验小学各班级学生扎实的朗读功底与超乎意料的古诗文感悟能力,不时博得与会老师的阵阵掌声。
这些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收获颇丰,也让我对自己目前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另外,还有幸聆听了几位省市教研员的精彩点评,这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讲,既是对上课老师优秀教学策略的总结,又是对青年教师在今后古诗文教学方法与策略的一种正面引导,让我们跟着这些优秀的老师走,将古诗文教学如同现代语文教学一样,同样呈现得缤纷绚烂。
这次的课堂教学大赛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上课老师都追求了一种简洁而又丰满有效的课堂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语文教学竖起了“简约”的大旗。
简约不是简单,是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写、说、练,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诗教学更离不开读。
“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
读是学生对诗词理解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在领悟各位优秀老师课堂教学魅力的同时,我还认真笔记,将他们好的教学策略积累下来:就朗读要求来看:一是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二是读出节奏,有板有眼;三是读出诗词的音韵美,声断气连。
从戴建荣示范课看古诗文教学

从戴建荣示范课看古诗文教学4月10日,为期两天的“和美课堂”小语活动又开始了。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的活动在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西校区举办,我们可以酣畅淋漓的享受这场视听盛宴。
初识戴建荣老师是在几年前的“和美课堂”上。
戴老师当时执教的是《敕勒歌》,余音绕梁,影响深远。
这次的展示课上,戴老师带来了《池上》,也让我受益匪浅,思考颇多。
小学的古诗文教学应该怎么上?是不是仅限于背诵呢?是否不能拓展太多?如果拓展延伸,是否会违反教育教学规律?这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
观课后,我发现,大师们的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了浓浓的传统文化味,而这种文化味非拓展而不可得。
那如何去拓展呢?如何让古诗文教学兼顾语文要素和文化内涵?这个问题的切实研究不仅对于现阶段中小学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突破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小学古诗文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由于戴建荣老师的古诗文教学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因此,本论文仅从戴老师的古诗文教学示范课为抓手,探讨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为了以学定教,笔者在前期对中小学生古诗文学习情况做了详实的问卷调查。
一、以学定教,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下数据出自X校547名五六年级学生和232名七年级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
1、积累数量数据显示,小学五六年级有65.63%的学生积累了50首(篇)以上的古诗文,七年级有93.53%的学生积累了50首(篇)以上的古诗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三学段五到六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首(篇),第四阶段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80首(篇)。
七年级目前已有55.6%的学生确定达到了课标的要求,五六年级目前只有27.42%的学生确定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在背诵积累方面,小学学生存在较大空白。
2、学习方法数据显示,借助注释、查找资料仍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最常用的方法。
但较五六年级,七年级采用联系上下文和诵读体悟的方法的学生比例上升,采用借助插图的方法的学生比例下降,这与学生随着年龄增长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特点是相符的。
戴背古诗教学法的体会

戴背古诗教学法的体会戴的背古诗教学法、讲学心得和范文当我们受到启发时,不妨把它写成一种体验,让自己记住,从而培养人的思维习惯。
是不是没有办法写,没有头绪?下面是收集的戴背古诗教学法的一篇小品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体验戴的古诗背诵教学法1x班有幸实地观摩了戴的古诗教学和讲座,感触很深,收获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内容。
古诗词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中国语言特色xxx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xxx的呈现。
戴老师的古诗词教学独树一帜,独树一帜,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人耳目一新。
他采用“唱”的教学方式,带领我们品味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诗词文化,让我们每一个听讲座的人都忍不住与之一起吟诵、吟诵、载歌载舞,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以往的教学中,如何将古诗词之美呈现给当代小学生,如何让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常常让我陷入两难境地:如果说得太多,古诗词的整体意境美就会被拆解;不,小孩子不能克服理解的障碍。
古诗词怎么教?看完戴老师的讲座,我不禁眼前一亮。
原来枯燥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如此生动有趣,像清泉一样自然地流进学生的心里。
古诗的解读可以如此生动,学生可以捕捉诗歌中的画面和歌曲;吟诵可以是动静结合,寓意悠长,可以直接拨动学生的心弦,感受诗中的悲喜。
戴老师的诗,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手势之间,都是柔弱的。
在他的教室里就像走过了长长的时光隧道。
在乡村,看着古代文人在草堂里吟诗作赋,情深意切,载歌载舞,直到陶醉。
我感觉在那一刻,戴先生是一个来自古代,融合了很多诗人特点的当代智者。
古诗词,在戴先生的演绎下,变成了一幅画,一首歌,一段舞,成了回荡在每个人心中的美妙声音。
体验戴在第二课堂背诵古诗的教学方法古典诗词既有文学性又有美感,总能给人美的享受,培养人的气质,有利于孩子的文化积累和语言发展。
但是,如何让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同时,也愿意学习诗歌和散文,而不是一味的活泼背诵xx呢?下面,我将以戴教授的古诗词《凉州词》为例,介绍他探索的古诗词背诵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建荣古诗词吟诵教学法听课心得体会
——品经典诗文之味,在经典诗文中徜徉
文质兼美的经典诗文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性情得到陶冶,有利于孩子的文化积淀和语言发展。
然而,如何使学生不增加负担,又乐于学习诗文,不再一味死气沉沉的背诵,而换之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记诵呢?下面是我聆听戴建荣老师讲座,来聊一聊他的“古诗词吟诵教学法”,这是他经过长期探索寻找到的是一种古今结合的诵读形式。
1、按照“平长仄短”的方式读。
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们都是按照“两字一顿”的节奏来教古诗。
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诗文朗读便成了“小和尚念经”。
由于朗读呈“千篇一律”的状况,缺乏新意,学生对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大大减弱。
而戴老师将“平仄”引人诗文朗读,则能扬长避短,既朗朗上口,又抑扬顿挫,富有变化,增强了诗文的节奏感,体现了古诗词的音乐美。
“平仄”是格律诗中最主要的语音规律。
“平”指平声字,包括现在普通话中除去由古人声字变来的全部阴平和阳平的字。
“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
同样是两字一顿,如果结合了“平仄”,五言诗句看第2、4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和末尾字,按照“平长
仄短”的方法(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去朗读,韵味就理浓了,古诗的音乐美在此充分体现。
同样是朗读王之涣的《凉州词》,按照“平仄”规律朗读,一句诗中平仄相间,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读来跌荡回环,更觉意境深远,与“两字一顿”的“普通”朗读方法相比,优势不言而喻。
2、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
吟:呻也,即曼声而唱;诵:读之而有音节者,即朗诵,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但两者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来吟诵。
吟诵调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诵看似变幻莫测,只要掌握平仄规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当今的诗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吟诵古诗这一教学方法被人渐渐淡忘。
而我认为“熟读成吟”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叶圣陶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当我们的学生对诗文内容熟知了以后,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来吟一吟古诗。
在舒缓的韵律中,
在抑扬的节奏中,学生们曼声而唱,既增强了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深一层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
在吟诵时如结合一段悠远的民族音乐,如萧、古琴等乐器弹奏的乐曲,更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给学生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
3、借助歌曲的形式唱
古人所谓的“吟”就是唱。
古曲《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就是按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的曲,唱出了哀怨别离之情,流传至今。
吟唱是吟诵的发展。
《毛诗序》中这样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吟诵不足则吟唱,全部是唱,不再是“半念半唱”。
优秀的吟唱曲既表现了诗词的声律特点和节奏关系,又加强了歌唱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引起人们的共史鸣。
吟唱,有的可按照古谱,如《渭城曲》;有的可按照后人谱的曲,如《登鹳雀楼》;有的可自己谱曲,在吟唱这一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不可缺少——既要有吟唱伴奏曲,诗词内容的画面,再加上诗文的歌词。
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陶醉地吟唱,更容易感受诗情,进入诗境。
4、借助肢体语言的形式舞
在学生吟唱的过程中,我们还鼓励学生借助体态语,亦歌亦舞起来。
我们常借用手语增加吟唱的效果,因为手语中有字形、有书空、有主动的形象。
手语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强,吟唱中再结合手语,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另外,在打手语这一环节,由于允许学生即兴发挥、自由表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小孩子们特别活跃。
课堂里,孩子们天籁一般地吟唱声伴着他们此起彼伏的手语,这将是一个怎样的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生动有趣的诱人景象呵!
戴老师的古诗词吟诵法让我们品经典诗文之味,在经典诗文中徜徉,但诵读活动却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是一件长期的文化浸润。
万事贵在坚持,“合抱之木,起于毫末,百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坚信,今天我们诵读经典美文,播种诗意人生,明天,孩子们必将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情感变得柔软而细腻,头脑变得敏锐而智慧,人生变得诗意而幸福。
我们教师的精神世界也将在诵读经典的过中,充分享受民族文化的精神滋养,这是提升我们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必经之道。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