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概括小说主题资料
语文导学人教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二单元第4课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Word含答案

第4课《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蒲松龄的名言名句。
2.读:品读课文,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练:学习作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4.写:发挥想象力写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片段。
一、诵记名言警句蒲松龄名言名句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3.泪中为写相思字,写到相思泪转多。
4.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5.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6.宴笑友朋多,患难知交寡。
7.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
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
31岁时,迫于生计,受聘为江南宝应知县孙蕙的幕僚,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
此后因不满于整日与应酬文字打交道,“无端而代人歌哭”(《戒应酬文》),不久便辞幕返乡。
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逸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作品中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自己的理想。
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
2.相关链接《聊斋志异》中作者借助鬼狐花妖与人之间的恋爱,表现作者理想中的爱情,从而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专题十 名著阅读 第4讲《海底两万里》学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名著阅读第4讲《海底两万里》学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全国版)专题十名著阅读第4讲《海底两万里》原卷版【真题1】(2021·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作品名)。
讲述了一位叫尼摩的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船名)在海底探险的神奇故事。
【答案】《海底两万里》鹦鹉螺号(诺第留斯号)【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据此填空即可。
【真题2】(2022·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名著阅读。
(1)___(国家)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___ (题材)小说,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读者们的评价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请你在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任选其一,从《海底两万里》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并围绕关键词写一段70字以内的评论。
【答案】(1) 法国科幻(2)示例:奇迹。
鹦鹉螺号的发明是一个奇迹。
它有坚硬如铁的双层艇体,有无穷的机械动力,不必担心爆炸和火灾,更不必担心碰撞和解体,不受台风和旋涡的影响。
【详解】(1)考查文学常识。
《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性是它的一大特征。
这部作品中,他将对海洋的幻想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
红岩第四章梗概

红岩第四章梗概摘要:1.红岩第四章概述2.章节主要内容3.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4.主题思想及意义正文:红岩第四章概述《红岩》是我国著名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地区的地下斗争为背景,讲述了共产党员江雪琴等人在敌人的监狱中进行斗争的故事。
第四章是整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章节,通过描述江雪琴等共产党员在狱中遭受的种种苦难,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毅力。
章节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讲述了江雪琴等共产党员在重庆的监狱中遭受的严刑拷打和种种苦难。
江雪琴在狱中被敌人严刑逼供,但她始终坚定信仰,严守党的秘密。
敌人在对她进行的长时间审讯中,不仅对她进行了肉体上的折磨,还试图从精神上摧毁她。
然而,江雪琴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仰,经受住了敌人的种种考验。
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在这一章中,江雪琴是故事的主要人物。
她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守党的秘密。
她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使她在狱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赢得了其他共产党员的敬重。
除了江雪琴之外,这一章还涉及了其他一些重要人物,如叛徒浦志高、狱友许云峰等。
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也为故事增色不少。
主题思想及意义红岩第四章的主题思想是展现共产党员在敌人监狱中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毅力。
通过描述江雪琴等共产党员在狱中的斗争,表现了共产党员为信仰而斗争的英勇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当代人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着我们要坚定信仰,勇往直前。
总的来说,《红岩》第四章通过对江雪琴等共产党员在狱中遭受的严刑拷打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毅力。
小说 主题1

题
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的文本,往往以评
冲 关
价或探究的形式考查。
语文(安徽专版)
专题十四 第4讲 主题与标题
“主题”类题目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失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 分 短
板
考 概括作品的主题)。
点
修
谋 略
补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完
善
提 升
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知
创
能
新
(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 演
练
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专
题
冲
(4)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关
语文(安徽专版)
专题十四 第4讲 主题与标题
一、掌握解题思维定向,正确把握主题
失
小说“主题”类题型,不论概括形式,还是评价探究
分 短
板
考 点
形式,都需要“四从”“一注意”思维:
冲 关
语文(安徽专版)
专题十四 第4讲 主题与标题
(1)梳理情节过程。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 失
分
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
短 板
考
点 谋
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修 补
略
完
提 (2)询问情节设置的原因。小说的魅力在于小说 善
升
知 能
的结构选择,而小说的情节设置往往也体现着主
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
创
能
新
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演 练
具体需要“一分一抓”:
专 题
第四讲 文学作品(11-13)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1、叙事(narrative)含义:用话语 叙述社会生活事件与过程。 2、文学叙事:用话语叙述虚构的社会 生活事件与过程。 3、文学叙事的特征:
A、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B、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影响和制约着叙事的形态和 内容。 1、叙事活动是建构意识形态的重要活动。例:上古神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 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此相对的是叙事 性作品。但是,抒情性作品中也可能有叙事因素, 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分类总是相对的, 分类概念只是突出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却 不能 概括它们的全貌。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抒情诗有颂诗、 哀诗、情诗、田诗、山水诗、讽刺诗等等,中国古 代有诗、赋、词、曲等类型。
叙事作品结构的两个向度:共时向度与历时向度 历时向度:指的是事件与事件的先后结构关系。
共时向度:指的是叙事内容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 性。前者又称为表层结构,后者又称为深层结构。
(一)表层结构
叙事学表层结构分析的基本理念是:从句法分析角度讲, 叙事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是句子,可以将一篇叙事作品看成是 几个放大了的句子,将几个句子看成是浓缩了的叙事作品,从 而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对应性的结构关系。在每一个句子中, 主语对应叙事作品的人物,谓语对应叙事作品的行动,状语或 表语对应叙事作品的人物状态和环本事件和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指讲故事的时间,故事时间指故事内容本身展开的时间, 后者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在叙述文本中呈现 出来的时间状态。 (一)时序 1、顺时序:讲述事件的顺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是同一的。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2019春季高一语文第4讲小说人物形象

答题有径:准确定“性” 整体分析人物形象特点首先有个定性问题,即首先确定他是什么样 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先要准确定性。这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 考生失误较多的地方。如何准确定性呢? A.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 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和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 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 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
B.要把人物的言行、心理等表现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尤其是放在全 篇中前后观照,综合评判,必要时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来评判。要 把人物的言行心理、行为观念与他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联 系在一起。 C.特别注意从文中寻找能直接点明人物形象特点的词语。这样的词 语用于答案中,能提高答题的准确度。 D.对于时代距离较远的人物或外国小说中的人物,分析时一定要结 合历史时代特点,以及外国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不可用我们自 身固有的、现代的眼光和思维观察、思考。 E.学会使用术语答题。
学会用术语答题: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有较固定的术语。如正面人 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 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 严于律己、聪明、机智、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一、坚定、 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 廉洁当、堂博训练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 等。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的反义词语。
高一语文2019春季课程
第4讲 小说人物形象
小说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包含这样几个关键点:人物性格与 形象特点,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塑造方法——正面和侧 面。高考对小说语言的命题,一般是对人物语言、动作、 心理、神态的理解或者整体语言风格的把握,可以归到 “人物”这一命题点,因此,以上几个关键点就是高考命 题者在“人物”方面关注的命题着眼点。
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讲

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讲、学、练立体化教案【内容感知】在19世纪阴霾重重的黄昏,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托尔斯泰,以自己犀利敏锐的目光,吸引并且抚慰了青年的灵魂。
本文便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全文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和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赞美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了他人生的不幸。
文章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遍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从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正如作者所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的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这样,本文通过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揭示了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领域,尤其是托尔斯泰的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黝黑(yǒu)长髯(rán)胡髭(zī)鬈发(quán)禁锢(gù)貂皮(diāo)犀利(xī)锃亮(zèng)侏儒(zhū)(rú)酒肆(sì)尴尬(gān)(gà)炽热(chì)甲胄(zhòu)粲然(càn)藏污纳垢(gòu)正襟危坐(jīn)颔首低眉(hàn)意趣盎然(àng)广袤无垠(mào)2.多音字屏píng 屏风sù宿愿壳ké贝壳bǐng 屏气宿xiǔ三天两宿qiào 地壳xiù星宿二、字形绺一绺锢禁锢爵伯爵涟涟漪儒侏儒咎咎由自取涸干涸嚼咀嚼链链接糯糯米三、词义1.重点词郁郁寡欢:心情苦闷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概括小说主题
考纲在线本考点对应的《考试说明》中的要求是“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的内涵”。
前者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后者考查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对小说主题的考查常常通过赏析作品的内涵予以体现。
考情透析近年来,高考中对小说主题考查的题型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分析概括主题。
对主题比较单一的文本,往往以概括的形式考查,如2014年浙江卷要求结合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
②原因概括题。
这是小说主题考查的一种变体,如2014年辽宁卷要求分析数学家得失爱情的原因。
此外,对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主题的文本,往往以探究的形式考查,把主题同人物、情节、内涵、读者感受等结合起来考查。
如2014年辽宁卷要求谈谈从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2012年福建卷要求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此内容放在第6讲详细讲解。
考点精讲
知识储备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中心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人生经历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或假恶丑,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如2014年新
课标全国卷Ⅰ中的小说《古渡头》,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2.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如2013年辽宁卷的《圣诞夜的歌声》,小说借穷靴匠亚诺什在圣诞夜教孩子们唱歌的快乐和富人衣食无忧反而忧郁的故事,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但并不快乐。
以此揭示了快乐的真谛。
3. 通过传说、寓言故事等寄寓人生哲理。
如2012年福建卷小说《双琴祭》,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揭示了世人相妒相诋毁的丑恶心理以及两位演奏家难逃丑恶的渐染最终被毁的深刻主题。
4.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如2014年江西卷小说《抻面》,作品以北京抻面师铁良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反映了在中国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智慧,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和守义等文化精髓的思考及呼唤。
类题指津
类型一概括主题类
【设问方式】
1. [2014·浙江卷]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2. [2010·广东卷]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3. [2009·浙江卷]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
(不超过15字)
【答题思路】
1. 借助作品的题材认识主题。
题材蕴含着主题,是分析主题的重要材料和依据。
2.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知人论世可以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3.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
4. 注意抒情、议论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
【答题模板】
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了……,暗示了……,抒发(呼吁)了……
类型二原因概括题
【设问方式】
1. [2014·辽宁卷]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 “他”为什么怀念那“一种声音”? (聂鑫荣《怀念一种声音》)
3. 作者为什么认为选择享乐、爱情、名望、富贵都不是“明智的抉择”? (马克·吐温《生命的五个恩赐》)
【答题思路】
1. 审读题干,明确题目是就全篇设问,还是就局部段落设问,从而确定答题的区间。
2. 明确题目的考查要求,认真研读作品中及题目相关的部分,理清作品内容,从原文中或筛选或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技法26 “四从一注意”,助你挖主题
小说“主题”类题型,不论是概括的形式,还是评价探究的形式,都需要做到“四从一注意”:
1. 从题材内容看主题
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拟定好了的。
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方向。
具体需“二抓”:
(1)抓标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
(2)抓主要事件。
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题方向。
如《面包》一文中“偷吃面包”“多分面包”等事件就表现了主题。
2. 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在小说中,由于作者用浓墨重彩着重描写人物,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
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显示着作品的主题。
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中,林冲的性格转变就暗示了主题。
从人物塑造看主题,具体需“二寻一辨”:
(1)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
因为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关联着的。
(2)寻找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很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倾向性,蕴含着作品的主题的重要信息。
如《第9车厢》中“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这一句评价已经蕴含了作品的主题。
(3)辨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主题有关。
如《面包》一文中对二人是夫妻关系的交代,就暗示了理解、宽容的主题。
3. 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
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具体需要“梳——询——品”。
(1)梳理情节过程。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如对《面包》中几个情节的梳理,就有助于把握主题。
(2)询问情节设置的原因。
小说的魅力在于小说的结构选择,而小说的情节设置往往也体现着主题表现的需要,解答时可以多问一个
“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设计这一情节”。
(3)品味细节。
小说的细节是构成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基本因素,细节描写服务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从而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
因此,从细节切入可以感知作品的主题。
如《面包》一文中,妻子“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这一细节就暗示了“宽容”的主题。
4. 从环境描写看主题
环境描写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的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具体需要“一分一抓”:
(1)分析环境的特点。
小说中的环境为小说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怎样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而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蕴含着作品的主题。
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题。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命运。
(2)抓背景介绍。
小说中故事的发生离不开它的社会土壤,把故事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
抓背景时要关注注释或文章后的写作时间。
如《面包》一文后面的注释中说本文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5. 要注意对小说主题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分析
一般说来,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在阅读时要观察小说的内容及形式如何导致了主题的模糊性,如果仅用一元主
题来分析,或在几种意义中硬行选取一种意义来说明主题,都是不可取的。
要认识和体悟小说主题的多义性,以便真正把握小说,并获得艺术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