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总结整理
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知识点总结Unit 11: Salt and FertilizerI。
n of Salt: XXX metal ions (or NH4+) and acid radical ions.1.Sodium ChlorideCommonly known as table salt。
it is a white powder that hasa XXX uses include: (1) as a seasoning。
(2) as a preservative。
(3) XXX point。
(4) in agriculture。
XXX。
and (5) to make XXX (0.9% XXX)。
Na+ maintains the n of water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ell。
promoting the exchange of substan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ell。
while Cl- promotes the n of hydrochloric acid。
helps n。
and increases appetite。
It is also used in the glass。
paper。
XXX。
detergent。
and food industries.2.Sodium CarbonateAlso known as soda ash。
it is a white powder that has XXX in water。
It is used in XXX。
it is used to XXX.II。
n of Coarse SaltXXX calcium chloride。
which can absorb moisture from the air and XXX purify coarse salt。
the XXX: n。
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知识点总结及习题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主要讲述了盐和化肥的知识。
以下是对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及习题:一、盐的基本概念:1. 盐是由酸和碱反应产生的化合物,通常是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组成的。
2. 盐可以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其中阳离子是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非金属离子。
二、盐类的命名:1. 一价阳离子和一价阴离子组成的盐的命名方法为“阳离子名称+阴离子名称”。
2. 二价阳离子和一价阴离子组成的盐的命名方法为“阳离子名称(+元素名称的后缀冠词)+阴离子名称”。
3. 二价阳离子和二价阴离子组成的盐的命名方法为“阳离子名称(+元素名称的后缀冠词)+阴离子名称”。
三、化肥的种类及其成分:1. 氮肥:包括铵盐肥料和硝酸铵肥料,主要含有氮元素。
2. 磷肥:包括磷酸二铵肥料和磷酸一铵肥料,主要含有磷元素。
3. 钾肥:包括氯化钾肥料和硫酸钾肥料,主要含有钾元素。
4. 复合肥:包括氮磷钾肥料,含有氮、磷、钾等元素。
四、化肥的作用及注意事项: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氮肥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但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和水源污染。
2. 磷肥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的根系发育和花果的形成,但过量使用会导致地下水污染。
3. 钾肥的作用是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逆性,但过量使用会损伤植物的叶片。
4. 复合肥的作用是提供多种元素,适用于不同阶段的植物生长。
五、化肥的使用方法:1. 化肥的使用应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情况来确定。
2. 化肥的施用时间要根据作物的生理需求来确定。
3. 化肥的施用方法要均匀,并避免过量使用。
六、习题:1. NaCl是由哪两个离子组成的盐?2.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复合肥的是:A. 氯化钾B. 硝酸铵C. 磷酸二铵D. 硫酸钾3. 植物吸收盐肥的主要途径是:A. 根系吸收B. 叶片吸收C. 茎部吸收D. 花朵吸收4. 过量施用氮肥可能导致的问题是:A. 土壤酸化B. 地下水污染C. 植物叶片损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知识点总结盐、化肥知识点总结一、盐的基本概念1. 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阳离子可以是金属离子或铵离子,阴离子可以是非金属离子、氧酸根离子或酸根离子。
2. 盐的命名可以根据阳离子和阴离子命名的方式进行。
对于阳离子为单质的金属离子,一般以金属名称命名;对于氧化物的亚氧根离子,一般以“亚氧化物”加阴离子的名称命名;对于非金属元素阴离子,一般以“酸根”加“酸”加“-ate”或“-ite”命名。
3. 盐的性质包括溶解性、热稳定性、溶液的电离度等。
二、常见盐的种类和性质1. 氯化盐:氯化盐的特点是它们的溶液导电性好,并且会产生氯气的气体。
常见的氯化盐包括氯化钠(NaCl)、氯化铵(NH4Cl)、氯化钾(KCl)等。
2. 硝酸盐:硝酸盐的溶液可以产生硝气的气体。
常见的硝酸盐有硝酸钠(NaNO3)、硝酸铵(NH4NO3)。
3. 硫酸盐:硫酸盐的溶液可以产生硫酸的酸性气味。
常见的硫酸盐有硫酸钠(Na2SO4)、硫酸铵(NH4)2SO4)。
第1页/共4页4. 碳酸盐:碳酸盐在酸性溶液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常见的碳酸盐有碳酸氢钠(NaHCO3)、碳酸钠(Na2CO3)。
三、化肥的基本概念1. 化肥是指用来满足植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化肥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
2. 氮肥:氮肥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氮元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常见的氮肥有尿素、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
3. 磷肥:磷肥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磷元素,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和果实发育。
常见的磷肥有磷酸二铵((NH4)2HPO4)、磷酸三钙(Ca3(PO4)2)等。
4. 钾肥:钾肥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钾元素,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和抗逆能力。
常见的钾肥有氯化钾(KCl)、硫酸钾(K2SO4)等。
四、化肥的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 化肥的施用主要包括追肥和基肥两个阶段。
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适量补充化肥元素,基肥是指在作物生长开始之前施加足够的化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知识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版九班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学问点一、盐的概念和性质1. 盐的概念: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通常是由酸和碱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而成。
2. 盐的性质:(1)晶体形态:盐大多数是无色结晶体,也有少数是有色的,如铜(II)盐是蓝色的。
(2)溶解性:大多数盐是可溶于水的,但也有一些盐是不溶于水的,如银氯化物。
(3)电解性:盐在水中能够进行电解,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
(4)熔点和沸点:不同的盐有不同的熔点和沸点。
二、常见的盐及其制备方法1. 氯化盐:氯化钠(NaCl),制备方法包括海水蒸发结晶、盐井和岩盐矿提取等。
2. 硫酸盐:硫酸铁(FeSO4),制备方法包括铁和硫酸反应、硫酸和铁的反应等。
3. 碳酸盐:碳酸钠(Na2CO3),制备方法包括自然产物提取、化学工业方法等。
三、化肥的概念和分类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化肥的定义:化肥是通过人工合成或加工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多种植物养分元素的化合物。
2. 化肥的分类:(1)氮肥:主要包括尿素、铵盐肥等;(2)磷肥:主要包括一般磷肥、高效磷肥等;(3)钾肥:主要包括硫酸钾、氯化钾等;(4)复合肥:主要包括氮磷钾复合肥、氮磷复合肥等。
四、化肥的作用和用途1. 化肥的作用:化肥可以供应植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 化肥的用途: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用于蔬菜、水果、粮食等作物的种植和生产。
五、化肥的优缺点1. 化肥的优点:(1)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2)使用便利,施肥效果明显,能够快速供应植物所需的养分元素。
2. 化肥的缺点:(1)过量使用化肥可能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2)长期使用化肥可能降低土壤的肥力。
(3)含有过量氮素和磷素的化肥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六、合理使用盐和化肥的留意事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 盐的使用:(1)不宜过量摄入,尤其是高血压患者。
(2)盐应避开与酸性物质接触,以防腐蚀。
九年级十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十一章知识点
在九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十一章是一个重要的章节。
本章主要
涉及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包括: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包括物质的颜色、形态、
气味、溶解性等方面。
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
物质的不同性质以及它们在发生变化时的表现。
二、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一种方式。
在本章中,我们
学习了如何编写和平衡化学方程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
过程和结果。
三、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原子结构是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基础。
本章我们学习了原子的
组成以及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的性质。
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我
们可以认识到元素的种类和特点,并了解到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离子化合物和化学键
离子化合物和化学键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概念。
通过学习本章,我们了解到离子化合物的形成方式以及化学键的种类和特点。
五、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
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
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就是本章的重要知识点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原理,并且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
际生活中。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
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化学第11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11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个主要分支。
在九年级化学的第11章,我们将学习关于溶液的性质、浓度和溶解度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溶液的性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形成的一种物质,可以是固体溶解于液体、液体溶解于液体、气体溶解于液体等。
溶液的性质受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浓度的影响。
1.颜色:溶液可以呈现出原溶质和溶剂的颜色,也可以是两者混合后产生的新颜色。
2.导电性:电解质溶液可以导电,因为其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非电解质溶液则不能导电。
3.酸碱性:酸性溶液含有产生H+离子的物质,碱性溶液则含有产生OH-离子的物质。
pH值可以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4.溶解速度: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速度受溶质粒子间相互作用力、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以及温度的影响。
二、浓度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相对分量,用来表示溶液的含量多少。
常见的表示浓度的方法有质量百分数、体积百分数、摩尔分数、摩尔浓度等。
1.质量百分数: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2.体积百分数:指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同样以百分数表示。
3.摩尔分数:指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总摩尔数之比,以小数形式表示。
4.摩尔浓度: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常用单位是摩尔/升或mol/L。
三、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随机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所能溶解的量。
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1.溶解度曲线:将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的量与温度进行关联,可以得到溶解度曲线。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种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2.饱和溶液:当溶液中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时,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过饱和溶液:某些情况下,溶剂中的溶质溶解度超过了饱和溶解度,形成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具有不稳定性,一旦受到扰动,溶质会析出。
化学九年级11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11单元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第11单元主要涉及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氧化和还原、电解质溶液以及酸碱中和等知识点。
让我们来一起探索这些内容。
第一部分: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简略表示,通过方程式可以反映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及其摩尔比。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反应式的左侧,生成物位于右侧,中间用箭头“→”连接。
例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指的是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的总和,而电荷守恒要求反应前后的总电荷保持不变。
通过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第二部分:物质的氧化和还原氧化和还原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其中氧化指的是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则是物质获得电子。
以单质的氧化为例,当物质与氧气反应时,氧气得到了物质中元素的电子,因此称之为还原反应;相反,物质中元素失去了电子,称之为氧化反应。
在化学方程式中,氧化和还原反应常常同时进行,被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这类反应通过电子的转移,实现物质的氧化和还原,从而产生新的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金属的腐蚀、电池的工作原理等都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
第三部分: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指的是能够导电的溶液,其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能够在溶液中自由移动。
电解质溶液可以通过溶解电离或者以水为媒介进行电离来形成。
在电解质溶液中,正离子向阴极(电极)迁移,而负离子向阳极(电极)迁移。
电解质溶液的电离程度越高,其导电性越强。
在实际应用中,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可以用来检测物质的电离程度,如酸、碱和盐的溶液导电性可以区分它们的强弱。
电解质溶液也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实验、电镀和电解等领域。
第四部分:酸碱中和酸和碱是化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对水的溶液具有不同的酸碱性质。
九年级十一单元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十一单元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你将学习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
本文将对九年级第十一单元的化学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
1.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1.1 固态:分子或原子紧密有序排列,相对静止,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
1.2 液态:分子或原子相对较近,无序排列,具有流动性、接触和粘附性,形状随容器变化,保持一定体积。
1.3 气态:分子或原子间距较大,高速运动,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可自由扩散和压缩。
2. 物质分离与纯净物2.1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具有物理性质的叠加效应。
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2.2 纯净物:由同种组成部分构成,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不能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3. 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3.1 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原有的物质消失,新的物质产生。
3.2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具有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变化过程。
4. 元素与化合物4.1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无法通过化学手段分解为其他物质。
4.2 化合物:由不同类型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可以通过化学手段进行分解。
5. 元素周期表5.1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按照元素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用于显示元素的周期性和规律性。
元素按照周期和族分组,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2 元素周期表中通常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6. 原子结构6.1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6.2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荷,以及电子云由电子组成,带负电荷。
6.3 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由原子的结构和电子配置决定。
7. 元素化合价与化合物7.1 元素化合价: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具有的相对电荷值。
7.2 同一族元素的化合价相同,不同族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7.3 化合物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
8. 酸、碱与盐8.1 酸: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通常具有酸性或者腐蚀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或NH 4+)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 消毒用盐⏹ 游泳池一般用硫酸铜消毒。
⏹ 医疗上一般用高锰酸钾消毒。
⏹ 过去习惯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现在用二氧化氯消毒。
● 侯氏制碱法:又名联合制碱法。
主要产物是碳酸钠,此外还有副产品是氯化铵。
● 钠离子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可以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 氯化钠等溶于水后,会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以达到溶雪的目的。
氯化钠作为融雪剂,对植物有害,会腐蚀桥梁等,所以现在逐渐被绿色融雪剂代替。
第二节 粗盐提纯● 粗盐的初步提纯只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 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
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
● 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回收。
●实验步骤 实验仪器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溶解 烧杯、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过滤 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 引流蒸发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物质俗称物理性质用途氯化钠 食盐白色粉末,水溶液有咸味,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① 作调味品,腌制咸菜; ② 作防腐剂;③ 消除积雪(长期过量使用融雪剂会破坏植被和道路,还会使土壤盐碱化)④ 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⑤ 制生理盐水(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碳酸钠 纯碱、口碱、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Na 2CO 3与NaOH 用途很相似,但玻璃是个例外)碳酸钙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建筑材料、补钙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的主要成分碳酸氢钠 小苏打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发酵粉不是碳酸钠,但没有碳酸氢钠时可用碳酸钠代替) 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NaHCO 3+HCl=NaCl+H 2O+CO 2↑,胃溃疡者禁用)备注● 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能分解:2NaHCO 3Na 2CO 3+H 2O+CO 2↑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就是分别加热,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的,就是碳酸氢钠,否则是碳酸钠。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
● 工业用盐亚硝酸钠有毒,不能食用!●中的操作失误,比如粗盐溶液的损失、过滤不充分、滤渣的洗涤不充分、滤液倾倒不彻底等;④蒸发中滤液未全部蒸干,局部过热液滴飞溅等;⑤蒸发后的固体转移不彻底、称量有误、计算有误等。
●偏低的原因:①没有洗涤沉淀;②食盐没有完全溶解等。
●蒸发时应注意的事项:①蒸发皿应放在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
停止加热后,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以免烫坏实验台。
②蒸发溶液时要注意倒入蒸发皿里的溶液以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为宜,防止加热至沸腾时容易向外飞溅。
③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④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第三节盐的化学性质●①盐(可溶)+ 金属1 →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金属不是钾、钙、钠)Fe + CuSO4 = FeSO4 + Cu●②盐+ 酸→ 新盐+ 新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③盐+ 碱→ 新盐+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Na2CO3 +Ca (OH)2 = 2NaOH + CaCO3↓(制NaOH的方法)●④盐+ 盐→ 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NaCl + AgNO3 = AgCl↓+ NaNO3部分不溶于水的盐只具有性质2。
氯化银、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不溶于酸就是不与酸反应)。
第四节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注意:1、两种化合物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没有相互交换成分,则不是复分解反应。
如:CO2+Ca(OH)2==CaCO3↓+H2O CO+CuO==Cu+CO22、复分解反应的特征:“等价交换”。
即:复分解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3、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化合物中离子间的反应,即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气体、沉淀或水。
酸+金属氧化物→ 盐+水(复分解反应)金属氧化物可以是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和不活泼金属的氧化物。
因为生成物有水,符合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所以反应一定发生。
碱+非金属氧化物→ 盐+水(不是复分解反应)a)反应发生的条件:①碱是四大强碱;②非金属氧化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b)必须掌握的四个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2NaOH+SO2=Na2SO3+H2O 2NaOH+SO3=Na2SO4+H2O Ca(OH)2+CO2=CaCO3↓+ H2O●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1) 酸:初中化学常见酸都溶于水。
(2) 碱:钾、钙、钠、钡、铵对应的碱溶于水,其余碱不溶于水。
(其中Ca(OH)2微溶)(3) 盐:钾、钠、铵盐、硝酸盐,都能溶。
盐酸不溶氯化银,硫酸不溶钡和铅。
碳酸可溶钾、钠、铵,其余遇水都沉淀。
(4) 不同沉淀在酸中的溶解性: 碱沉淀和碳酸盐沉淀都能溶于酸,与酸反应。
AgCl 和BaSO 4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
● 三种离子的检验●常见溶液中能反应的离子组● 复分解反应的先后同一溶液中的两个复分解反应,如果涉及与同一种原子(原子团)发生反应,则可能存在反应竞争,一般中和反应优先发生(若两个复分解反应都是中和反应,一般强酸或强碱会被优先中和);若无中和反应,一般产生气体优先、生成沉淀在后。
1 在盐和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碱溶液,中和反应(碱和酸)先反应。
例如在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盐中的铜和酸中的氢都能跟碱中的氢氧根发生反应,存在反应竞争,则酸先碱反应中和反应。
在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钾,在硫酸铵和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OH - NO 3- Cl - SO 42- CO 32- H +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 NH 4+ 溶、挥 溶 溶 溶 溶 K + 溶 溶 溶 溶 溶 Na + 溶 溶 溶 溶 溶 Ba 2+ 溶 溶 溶 不 不 Ca 2+ 微 溶 溶 微 不 Mg 2+ 不 溶 溶 溶 微 Al 3+ 不 溶 溶 溶 - Mn 2+ 不 溶 溶 溶 不 Zn 2+ 不 溶 溶 溶 不 Fe 2+ 不 溶 溶 溶 不 Fe 3+ 不 溶 溶 溶 - Cu 2+ 不 溶 溶 溶 - Ag +-溶不微不试剂 Cl -AgNO 3 及HNO 3SO 42- ①Ba(NO 3)2及HNO 3②过量HCl 及BaCl 2+(②注意顺序) CO 32-HCl 及石灰水化钠等,均为酸中的氢先和氢氧根发生中和反应。
【例1】某蓝色CuCl 2溶液中可能混有盐酸,向该溶液中逐滴滴入某种碱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碱的物质的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据此推断:O01.02.03.0.405.01.n()/mol沉淀n()/mol 碱(1)产生的沉淀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原蓝色溶液中是否混有盐酸?_________(填“是”或“否”)。
2 在盐和碱的混合液中加入酸溶液,中和反应优先。
例如在Na 2CO 3和NaOH 混合液中加入盐酸,碳酸根(碳酸钠)和氢氧根(氢氧化钠)都可以和酸反应,溶液中存在反应竞争,此时中和反应先发生。
【例2】某废液中可能含有NaOH ,Ca (OH )2,Na 2CO 3,CaCl 2,同学们取一定量的废液后,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根据反应现象绘制了如图所 示的示意图。
分析图象数据得出可能存在的物质中,含有 ;没有 ,理由 是 。
3 在钙盐(钡盐)和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盐,产生气体在先,生成沉淀在后。
例如在氯化钙和盐酸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氯化钙可以和碳酸根生成碳酸钙沉淀,盐酸可以跟碳酸根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存在反应竞争,此时没有中和反应发生,则盐酸先和碳酸根反应生成气体,盐酸反应完之后碳酸根才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
【例3】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混合物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
下图分别表示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变化关系,其中正确的是4、如果溶液中两个复分解反应不存在竞争关系,则中和反应不优先。
例如:1)在氯化钡和氢氧化钠混合液中加入稀硫酸,氯化钡中的钡结合硫酸中的硫酸根,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结合硫酸中的氢,两个反应不存在竞争,它们同时发生。
也就是加入稀硫酸,溶液中就有沉淀产生,同时溶液pH 值减小。
2)在硫酸钠和稀盐酸的混合液里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钠中的硫酸根结合氢氧化钡中的钡生成硫酸钡沉淀,而稀盐酸中的氢结合氢氧化钡中的氢氧根生成水,两个反应也不存在竞争,它们也同时发生。
第五节 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肥料。
● 农家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滴加盐酸的质量生 成 气 体 的 体 积●化学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单一,肥效快。
●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氮肥◆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
(缺氮的表现:叶黄)◆◆尿素是含氮量最高的化肥,并且尿素是有机物。
◆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一:取样,加水溶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有铵根离子:NH4NO3+NaOH=NaNO3+NH3↑+H2O如果现象不明显,可以加大反应物的浓度,或者加热。
方法二:取样,加熟石灰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有铵根离子: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氮肥的简易鉴别1)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区别。
2)对于剩下的氮肥,首先加碱研磨,没有气味的是尿素。
3)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铵。
4)接下来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氯化铵,否则是硝酸铵。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钾肥◆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缺钾的表现:叶尖发黄)◆常用钾肥: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农村最常用的钾肥是草木灰。
⏹磷肥◆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