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1、科学性首先,选料广泛。

荤素兼备,飞禽、走兽、游鱼无所不有,尤其汉族无宗教性的禁忌,营养的平衡性更强。

其次,饮食习惯与地理、气候密切联系,以食补身。

如四川多雾阴,湿气重,川菜以油重味重麻辣抵挡潮湿;岭南炎热,为祛热开胃,粤菜生脆清淡多粥;鲁地天寒,鲁菜擅长高热量、高蛋白。

再次,重视精工细作。

各菜系均重火工,擅调味,这有利于清除食品表面的不良物质,食之安全卫生,利于营养吸收。

而中国饮食中独有的“药膳”,以药为食,以食祛病,更是食之科学性的直接、集中体现。

科学性在茶、酒方面表现更为明显:古人提倡饮春茶,且强调水温及煮茶方法,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中的维生素及其它营养成份。

夏季茶可以解暑祛湿却易变质,紫砂茶具则又解决了这一向题。

饮茶时讲究环境、氛围、心情,实质是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古人嗜酒但却强调冬饮夏停。

而药酒更是吸收有关营养成份直接输送到人体的脏器之中,每日少量,日久见效。

2、艺术性十分讲究精巧美观,审美情趣。

各菜系都讲究色彩的搭配,还要加上必要的堆叠、雕刻、切削,以创造赏心悦目的形象。

除食品本身的艺术性外,盛菜的器皿、菜名都有充分体现。

唐宫廷食鱼汤时用青瓷碗,碗内皆绘有水草,外皆绘有礁石,给人以鱼游水中之感;一碗清水,两片青菜,本难登大雅之堂,但取名‘青龙过江’后任何席面都可畅通无阻。

几片红罗卜,一盘炒蛋清取名“红梅傲雪”,一下子就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

茶、酒之饮也无不体现出浓烈的艺术气息。

3、人文性设宴请客,开始于周代,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邀客用请柬,客人来后敬茶、敬酒。

入席时要以长幼、尊卑排座次,这一点非常重要。

《清稗类钞》载:“若有多席,则以在左之席为首席,依次递推。

”孔府菜系是这种人文性的集中体现。

其选料既重“珍”又重“正”,口味上追求不薄不邪。

造型命名上也尽显诗书礼仪之意蕴。

如将大青虾保留中间一段壳后下油锅炸,炸后仁变白,壳环呈红色,取名“御带虾仁”,以仿御带横腰的上卿名臣。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多元而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饮食传统和特色菜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食材、烹饪方法和口味,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同时,中华民族融合了众多少数民族,这也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如藏族的酥油茶、悉尼族的酸奶等。

2.讲究五味调和:中国人讲究食物的五味调和,即“酸、甜、苦、辣、咸”。

在中国餐桌上,通常每一顿饭都会有不同口味的菜肴,以满足人们对于不同味觉的需求和享受。

五味调和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饮食平衡和营养的追求。

3.尊重食材的原汁原味:中国烹饪注重食材的选用和独特的烹饪方法,力求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中国人认为,每一种食材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属性,应该避免过度加工和调味,尽量保持其天然的风味。

例如,清蒸、红烧等烹饪方法都能充分展示食材的原汁原味。

4.强调食物与季节的关系:中国饮食文化注重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法。

人们相信季节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与健康息息相关。

如夏季多食用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瓜果、凉拌菜等;寒冷的冬季,人们则习惯食用温热的食物来保暖,如火锅、炖汤等。

这种与季节相结合的饮食习惯有助于保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5.重视餐桌礼仪: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表现了对食物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心。

例如,用餐时要保持文雅态度,不要发出吵闹声;在用筷子时要避免直接接触食物,以免传播病菌;在聚餐时,长辈要先开始用餐等。

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和谐共处和社会秩序的价值观。

6.饮食与社交活动结合:中国饮食文化中,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喜爱通过聚餐来加深感情、增进友谊、展示自己的待客之道。

例如,春节期间举行的团圆饭、结婚喜宴、生日宴会等,都是人们通过合理安排和丰盛的饮食来展示对亲友的关心和喜庆的表达。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以其多元、博大精深、尊重食材和食物原味、与季节相结合、重视餐桌礼仪、与社交活动相结合等特点,成为世界上受人敬重和重视的饮食文化之一。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色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色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特色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其主要特色:1.饮食结构:中国古代饮食以谷物为主,辅以蔬菜、豆类、禽畜肉类等。

主食主要有米饭、面食、粟、黍等,其中米饭和面食最为常见。

2.烹饪方法:中国古代烹饪方法多样,包括蒸、煮、炖、炒、炸、烤等。

烹饪技术不断提高,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3.饮食礼仪:中国古代饮食讲究礼仪,座位安排、餐具使用、上菜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如尊卑长幼有序,长辈先动筷等。

4.饮食与节日:中国古代饮食与节日密切相关,如春节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这些节日食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5.茶文化:中国古代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种类繁多,茶道、茶艺等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茶在中国古代社交场合中具有重要地位。

6.酒文化:中国古代酒文化历史悠久,品种丰富,酒在中国古代社交、祭祀等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以及婚礼、丧葬等场合都会饮酒。

7.饮食器具:中国古代饮食器具种类繁多,如碗、碟、盘、筷子、勺子等。

器具的制作材料有陶瓷、金属、玉石等,工艺精湛。

8.饮食与医药:中国古代饮食与医药相结合,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认为食物具有养生保健作用。

如《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食物的药用价值。

9.饮食文化地域差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受地域影响较大,如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

各地方菜系特点鲜明,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10.饮食与宗教:中国古代饮食与宗教信仰有关,如道教主张素食,佛教徒禁肉食等。

宗教饮食对古代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1.饮食与文学: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文学紧密相连,许多诗词、小说、散文作品中都有对饮食的描绘,展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魅力。

12.饮食与政治:中国古代饮食与政治密切相关,如宫廷宴席、科举宴等政治场合的饮食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饮食习俗1.四季饮食:中国饮食习俗与四季有关,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烹饪食物,以适应当季气候和人体的需求。

2.节令饮食:中国人讲究节令饮食,如春天要吃春笋、夏天要吃西瓜、秋天要吃瓜果、冬天要吃涮火锅等。

3.地域饮食: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4.宴席饮食:中国人重视宴席文化,讲究宴客礼仪和宴席菜品搭配,有各种规定的席次和宴席流程。

二、餐饮礼仪1.客人敬主人:在中国餐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互相敬酒、劝酒是常见的礼节。

2.先年长后晚辈:吃饭时要遵守先年长后晚辈的原则,年长者先坐下,先吃菜,晚辈要等待长辈吃过后再开始用餐。

3.尊重食物:在饮食过程中要尊重食物,不可挑食、浪费食物,要将饭菜吃完,不可留下残羹剩饭。

4.注意餐桌礼仪:用餐时要注意坐姿端庄、言谈举止得体,勿大声喧哗,不可伸长吧脚等。

三、饮食禁忌1.偏食忌辛辣:中国饮食禁忌中有禁忌偏食,忌过于嗜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2.不宜过量:中国人饮食注重平衡,不宜过量,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食物要适量食用。

3.忌生吃生冷:中国饮食文化忌生吃生冷食物,认为这样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4.忌吃动物的头部:中国有吃动物头部的忌讳,认为头部为先天之气所在,忌食动物头部。

四、餐具礼节1.餐具摆放:中国人讲究餐具摆放的规矩,如筷子要放在右侧,碗要正对着主人等。

2.用筷子注意事项: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刺耳的咬合声音,不可竖插在饭中,不可将筷子交叉放在碗上等。

3.点心吃法:中国的点心吃法也有许多礼仪,如不可一口吃完,要小口尝,分次享用,不可大口吞咽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

同时,传统的饮食文化依然保留着其珍贵的传统和魅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具有以下特色:
1. 营养均衡:中国饮食注重营养的均衡,追求五味调和,即酸、甜、苦、辣、咸的平衡。 传统的中国饮食中,通常包含主食、蔬菜、荤素搭配,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药膳食疗。
2. 食材多样:中国拥有广泛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因此食材种类繁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 色食材和烹饪方法,如北方的小麦、豆类,南方的米、鱼虾等。中国菜肴中常用的食材有豆 类、米面、肉类、蔬菜、水果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上,更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 观和社交礼仪中。它不仅是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5. 节日食俗:中国有许多与节日相关的特色食物和食俗。例如,春节期间吃年糕、饺子和 鱼,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等。这些食物和食俗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丰富 的象征意义。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6. 地方特色:中国各地区有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例如,四川菜以麻辣著称,粤菜以清淡 、鲜美为特色,川菜以麻辣为主,湖南菜以辣椒为代表等。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味和烹饪 传统。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3. 烹饪技巧பைடு நூலகம்富:中国烹饪技巧博大精深,包括炒、煮、蒸、炖、炸、烤等多种烹饪方法 。烹饪过程中注重火候、刀工和调味的精确掌握,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口感。
4. 餐桌礼仪:中国餐桌礼仪注重尊重和团结,强调家庭和社交的重要性。例如,就餐时尊 重年长者,不浪费食物,尊重食物的顺序和用具的使用等。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1.营养均衡: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食物的分类与配比合理,追求五谷杂粮、果蔬肉食的平衡搭配。

传统饮食文化体现了“草木皆可食、五谷皆可为粮”的观念,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2.以粮为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饮食文化以粮食为基础。

传统饮食中注重以米、面、粗粮为主食,如米饭、面食和馒头。

尤其是米饭,它几乎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菜肴丰富多样:中国的传统菜肴种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如粤菜、川菜、鲁菜等。

每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追求“色、香、味、形”兼具的烹饪艺术。

4.重视食材质量: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讲究选择时令食材,追求“所以饭菜皆取其性味、以补益人体形多一体的成分”理念。

同时,传统饮食强调食材的质量,注重选择好的畜禽肉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5.餐桌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他人。

在用餐时,人们需保持文明、有序的用餐方式,不浪费食物,注重与他人共同品尝食物的快乐。

6.药膳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认为食物和药材都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追求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和健康。

7.节日食品:中国传统节日有许多与食品相关的习俗,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仅是食物,更代表了人们对节日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饮食方式的文明礼仪、注重食材的质量和时令、讲究烹饪技巧和口感以及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灵的满足。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成为了世界上受人赞赏的一种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饮食文化,其中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传统饮食节日、传统饮食礼仪和传统饮食艺术等;另一类是现代饮食文化,包括现代饮食的健康观念、现代饮食的娱乐方式和现代饮食的消费方式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多元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多样化,受地域、民族、历史等因素的影
响,国内各地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和文化差异。

2.节日性强。

中国有许多饮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这些节
日的饮食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节日气氛。

3.礼仪性强。

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注重礼仪,在饮食过程中要遵守一定的
礼节,如尊敬长辈、避免谈论禁忌话题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包括地方菜系、民族菜系、清真菜、素菜、宴席菜等。

特点有讲究配料、喜欢用调料调味、注重烹饪方法和营养平衡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风格与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的风格与特色

粤菜—清淡鲜活
鲁 川 苏 粤 浙 选料:狸 猫 蛇 狗 闽 湘 徽 京 沪 技法:炒 烧 烩 烤 煎 灼
焗扒扣炸焖
口味:五滋(清 香 脆 酥 浓) 六味(酸 甜 苦 辣 咸 鲜)
菜品:烤乳猪 蚝油牛肉 龙虎斗 冬瓜盅 文昌鸡 烩蛇羹 开煲狗肉 梅菜扣肉 东江盐焗鸡 大良炒鲜奶
江苏菜
(一)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已露端倪,唐宋成为“南食”中重要组成,元代已具
2、冷菜(凉菜) 冷菜的构思要求较高,因它是形成意境、意 趣美的一个关键。一般来讲,其构思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去参考:
(1)筵席的性质、规模与标准 (2)宴席的时间、地点 (3)与宴者的身份
3、热菜
就造型而言,热菜的处理方法主 要有四种:
(1)自然型
如整鸡、整鸭、整猪(小乳猪) 等,形态要力求生动自然。
江苏菜:清炖狮子头
基本做法是:将猪五花肉斩细,用料酒、盐、葱姜汁、 干淀粉、虾子拌均匀,做成大肉圆,粘上蟹粉,上笼蒸 熟,再将砂锅用熟肉皮垫底,放人肉圆、菜心及汤汁人 火炖入味,食时连砂锅上桌。
此菜的特点蟹粉鲜香、肥嫩不腻、口味鲜美。
清炖狮子头
鲁 川苏粤浙
闽 湘徽京沪
鲁菜—菜系之首
选料:明虾 海螺 鲍鱼 蛎黄 海带等海鲜
番 茄 松 鼠
——
江苏菜:清炖狮子头
相传此菜始于隋代。隋炀帝杨广到扬州观琼花后,对扬州万 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流连忘返,便吩咐御厨 按扬州四景制菜。经御厨努力,做出了“金钱虾饼”、“松鼠鳜 鱼”、“象牙鸡条”和“葵花献肉”四道佳肴,隋炀帝品尝后赞 不绝口,以后传遍江南。到了唐代,郇国公设宴,厨师参照“葵 花献肉”的制法,将肉圆子做成葵花状,形如雄狮之头,郇国公 便称此菜为“狮子头”。后成为著名的淮扬风味名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
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

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

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

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

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

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

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
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

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

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

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

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

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

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

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

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
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

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

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

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
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

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