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压水平对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影响的研究
腹内压监测对危重患者早期空肠营养实施的影响

Abta t Obe t eToi v siae te i a t n t ee ry e tr a u rt n i lme t t n f rc ic l ik src jci n e t t h mp c h al ne n ln tii mpe nai o rt al sc v g o o o i y
a d m ia itn i n i r h a a d s s e s n o n e a u r in a t rt en t i o mp e e t t n R s l Th n b o n ld s e t 。d a r e n u p n i f t r l ti o fe h u r i n i lm n a i . e ut o o e n t t o ei— cd n e r t fa d mia i tn in,d a r e n h u p n in e tr a u rt n i Gr u i r ma k b y h g e i e c a e o b o n ld se so ir h a a d t e s s e so n e n ln t i o o p B e r a l i h r i s s t a h ti o p A ,t e e wa i n f a td fe e c ( h n t a n Gr u h r s sg i c n i r n e P< 0 0 ) i f . 5 .Co c u in Th ih r i ta a d mia r s u e n l so e h g e n r — b o n l e s r p c n rb t st h ih r c mp ia i n o b o n l it n in a d d a r e .h g e n i e c fe t r a u r i n o ti u e O t e hg e o l t fa d mia s e so n ir h a c o d ih r i cd n e o n e n ln t i o t s s e so u p n in,t u rtc l ik p t n s s o l e co e y mo i r d f rt er c a g s o n r — b o n lp e s r n h s c i a l sc a i t h u d b ls l n t e o h i h r e fi t a a d mi a r s u e i i y e o t e c u s fe ry e t r a n tiin i lme t t n h o r e o a l n e n l u rt mp e n a i .Th o g e e t d til n y t ma i te t n h o o o r u h r p a e r s a d s mp o tc r a me tt e c m— a p ia in i r v n e n h a l n e n I u rt n i g a u l mp e n e . l t s p e e t d a d t e e ry e t r a tii s r d a l i lme td c o n o y Ke r s l t a a d mi a r s u e y wo d n r— b o n lp e s r Crt a l ik p te t ii l sc a i n s c y En e n l u r i n tr a n tio t
腹内压监测联合风险预警理念分级管理对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

腹内压监测联合风险预警理念分级管理对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王炎义,张家栋,商全梅,王 伟,赵乐伟,常文胜摘要 目的:分析腹内压监测联合风险预警理念分级管理对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㊂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抽取医院2022年1月 2023年4月收治的危重症肠内营养病人140例,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将2022年1月 2022年8月收治的7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及腹内压监测;将2022年9月 2023年4月收治的70例作为研究组,基于腹内压监测联合风险预警理念分级管理㊂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症状发生率㊁热卡达标率㊁营养指标情况㊂结果:肠内营养第7天时,研究组病人腹泻及腹痛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㊂研究组病人热卡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㊂研究组病人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㊂结论:腹内压监测联合风险预警理念分级管理能够明显提高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降低不耐受症状发生率,提高肠内营养早期达标率,且可改善其营养状况㊂关键词 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腹内压监测;风险预警理念;分级管理K e yw o r d s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e n t e r a l n u t r i t i o n ;i n t e r n a l a b d o m i n a l p r e s s u r e m o n i t o r i n g ;r i s k e a r l y w a r n i n g c o n c e p t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m a n a ge m e n t d o i :10.12104/j.i s s n .1674-4748.2024.03.028 研究显示,约50%及以上的危重症病人在进行肠内营养时会发生喂养不耐受现象[1]㊂胃肠道发生不良反应会减少喂养量,无法达到喂养目标,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营养不良和胃肠道功能紊乱及免疫力低下的风险,同时也加大了继发感染风险,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脓毒症,从而导致危重症病人死亡率上升[2]㊂胃肠道对于腹内压力升高比较敏感,且是受到腹内压力升高影响比较早及明显的器官㊂研究发现,肠内营养支持病人其耐受性与腹内压水平有密切关系,是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实施效果的重要评估指标[3]㊂风险预警理念是以预警管理思想作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对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进行评估并划分等级,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病人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并加强高风险病人预警,从而提高护理管理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4]㊂本研究分析了腹内压监测联合风险预警理念分级管理对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样本量估算在本研究中共有21个变量,参照王家良[5]研究中的样本量计算方法,样本量在变量的5~10倍,即本研究可纳入105~210例研究对象,考虑20%无效率,至少需要样本量126例,本研究最终纳入140例㊂1.2 一般资料通过便利抽样法抽取医院2022年1月 2023年4月收治的危重症肠内营养病人140例,入选标准:1)年龄18~75岁;2)进入I C U 后24~48h 给予肠内营作者简介 王炎义,主管护师,单位:256600,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张家栋(通讯作者)㊁商全梅㊁赵乐伟㊁常文胜单位:256600,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王伟单位:256600,阳信县中医医院㊂引用信息 王炎义,张家栋,商全梅,等.腹内压监测联合风险预警理念分级管理对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24,22(3):508-511.养支持;3)入院前无营养不良;4)入住I C U 时间在72h 以上;5)认知能力及精神意识正常;6)改良危重病人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在5分及以上[6]㊂排除标准:1)资料不齐全;2)A P A C H E Ⅱ评分在10分以下;3)伴有恶性肿瘤㊁严重消耗性疾病或者严重代谢性疾病;4)伴有精神系统疾病;5)有腹部手术史;6)存在腹腔积液或者粘连性腹膜炎;7)同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8)处于临终状态㊂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将2022年1月 2022年8月收治的70例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9月 2023年4月收治的70例作为研究组㊂对照组男45,女25例;年龄(54.78ʃ10.93)岁;A P A C H EⅡ评分(24.91ʃ5.04)分;体质指数(22.54ʃ2.71)k g/m 2;疾病类型:免疫系统疾病16例,循环系统疾病20,呼吸系统疾病20,其他14例;营养液类型:混合喂养25例,疾病特异型18例,整蛋白型17,短肽类10例;急性胃肠功能评估:Ⅰ级40例,Ⅱ级25例,Ⅲ级5例;研究组男43,女27例;年龄(55.06ʃ11.41)岁;A P A C H E Ⅱ评分(25.43ʃ5.31)分;体质指数(22.74ʃ2.83)k g/m 2;疾病类型:免疫系统疾病19例,循环系统疾病18例,呼吸系统疾病22,其他11例;营养液类型:混合喂养23例,疾病特异型16例,整蛋白型19,短肽类12例;急性胃肠功能评估:Ⅰ级38例,Ⅱ级26例,Ⅲ级6例㊂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1.3 方法所有病人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参照阶梯式能量代谢的原则制定营养方案㊂所有病人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给予腹内压监测,通过腹内压间接测量的方法进行腹内压测量,在测量时协助病人取平卧位,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腹内压值;根据病人腹内压测量值[7],可以分为4级,Ⅰ级:腹内压12~15m m H g ,Ⅱ级:腹内压16~20m m H g,Ⅲ级:腹内压21~25mmH g ,Ⅳ级:腹内压在25mmH g 及以上㊂每4h测量1次腹内压值,根据病人腹内压给予肠内营养速率调整,腹内压在12mmH g 以下,可以5m L /h 逐步递增泵入速率;腹内压为Ⅰ级时保持原泵入速率;腹内压为Ⅱ级时将泵入速率降低至基础速率;腹内压为Ⅲ级及以上时暂停肠内营养泵入㊂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病人予以风险预警理念分级管理,具体措施如下㊂1.3.1 组建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小组组建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小组,包括护士长1人㊁主治医师1人㊁主管护师2人及责任护士数人,护士长为组长,主要负责风险预警分级管理方案总体质量把控及统筹协调工作等;主管护师为副组长,主要负责风险预警分级管理方案设计以及协助组长统筹协调工作等;主治医师负责制定治疗方案以及及时反馈病人病情信息等;责任护士要负责风险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实施㊁协助副组长制定风险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实施以及数据收集等;9名护理人员学历均在本科及以上,工作年限在10年及以上㊂1.3.2 风险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制定研究组在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期间每隔6h 测量病人1次肠内营养支持的耐受性,查阅临床相关文献[8-9],并结合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指南中指出的肠内营养支持不耐受评估指标[10],包括腹胀㊁腹痛㊁恶心呕吐㊁腹泻以及胃残留量,给予不同分级及定义,然后根据病人不耐受症状给予针对性评估及干预㊂1.3.3 风险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内容及实施(见表1)表1 风险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内容症状分级 内容干预对策胃残留量Ⅰ级6h 胃残余量在200m L 以下以8~10m L /h 调整泵入速率,每隔12h 复查1次Ⅱ级6h 胃残余量200~500m L 降低泵入速率50%,抬高床头,每隔6h 复查1次Ⅲ级6h 胃残余量500m L 以上暂停肠内营养泵注,遵医嘱给予药物,并给予幽门后喂养,每隔6h 复查1次恶心呕吐Ⅰ级无呕吐症状,有恶心症状维持原泵注速率,检查喂养管㊁体位等是否到位Ⅱ级存在恶心㊁呕吐症状调整泵入速率,每隔12h 复查1次Ⅲ级存在呕吐症状,且单次胃残留量在250m L 以上暂停肠内营养泵注,遵医嘱给予药物,并给予幽门后喂养,每隔6h 复查1次腹泻Ⅰ级大便呈柔软块状,每天大便次数在4次以下,大便量在500m L 以下维持原泵注速率,每隔12h 复查1次Ⅱ级大便呈蓬松块状,每天大便次数在4~6次,大便量在500~1000m L维持原泵注速率,每隔12h 复查1次Ⅲ级便呈柔水样状,每天大便次数7次以上,大便量在1000m L 以上降低泵入速率50%,遵医嘱给予药物Ⅳ级腹泻,且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暂停肠内营养泵注,更换营养液类型,遵医嘱给予药物,每隔6h 复查1次腹胀腹痛Ⅰ级腹内压在12~15mmH g 之间或者无腹痛症状维持原泵注速率,每隔6h 复查1次Ⅱ级腹内压在16~20mmH g 之间或者症状自行缓解降低泵入速率50%,遵医嘱给予检查及药物,每隔6h 复查1次Ⅲ级腹内压在20mmH g 以上或者症状不能自行缓解暂停肠内营养泵注,遵医嘱给予检查,评估肠梗阻,计算每日热卡摄入量1.3.4 质量控制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由风险预警分级管理负责收集病人遇到的问题,并于每周五护士主持的小组会议当中进行分析讨论,明确问题产生原因,并制定干预对策,然后运用到下周护理工作中㊂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症状发生率㊁热卡达标率㊁营养指标情况㊂1)肠内营养不耐受症状:肠内营养第7天时参照欧洲重症医学会关于腹部问题给出的推荐指南中的定义进行评价[11],主要涉及腹泻㊁呕吐以及胃潴留等㊂2)热卡达标率:记录两组病人喂养肠内营养后每天热卡摄入量,比较两组病人第4天㊁第7天时热卡达标率例数,热卡达标率计算=热卡摄入量/(热卡目标量)ˑ100%㊂3)营养指标: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第1天㊁第7天时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㊂于第1天㊁第7天清晨抽取病人空腹静脉血5m L ,通过A D V I A 1650生化分析仪检测病人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㊂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㊂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定性资料采用例数㊁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表2 两组病人肠内营养第4天、第7天时热卡达标情况比较单位:例(%)组别例数第4天第7天研究组7010(14.29)56(80.00)对照组709(12.86)45(64.29)χ2值0.0614.301P0.8060.038表3 两组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症状比较单位:例(%)组别例数胃残留量Ⅲ级误吸腹泻腹痛㊁腹胀恶心㊁呕吐研究组701(1.43)1(1.43)17(24.29)8(11.43)2(2.86)对照组704(5.71)2(2.86)29(41.43)18(25.71)4(5.71)χ2值1.8670.3414.6624.7230.697P0.1720.5590.0310.0300.404表4 两组病人肠内营养第1天㊁第7天时营养指标情况比较(x ʃs )单位:g/L 组别例数 血红蛋白 第1天第7天白蛋白第1天第7天研究组70101.35ʃ21.67131.23ʃ12.9131.56ʃ5.7138.06ʃ3.94对照组70102.17ʃ19.85125.79ʃ11.3431.09ʃ5.6835.87ʃ4.15t 值-0.233 2.6490.4883.202P0.8160.0090.6260.002注:本组干预前后比较,P <0.05㊂3 讨论临床上腹内压水平可以反映机体胃肠道黏膜的损伤程度,不仅能够作为危重症病人是否可以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指标,还可以作为何时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重要指标[12]㊂腹内压水平能直接反映出营养液对肠腔压力影响大小,根据病人腹内压变化情况对泵注速率进行调节,可确保肠内营养顺利进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㊂不过危重症病人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大多数发生在前3d ,同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者其发生率更高[13]㊂ 本研究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第7天时研究组病人热卡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腹内压监测联合风险预警理念分级管理能够提高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早期达标率㊂风险预警理念是在护理过程当中具有预见性㊁预防性以及超前处理能力,通过实现既定计划的处理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预见性地识别风险因素,同时对护理人员行为以及护理流程进行规范,从而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14]㊂其原因为,评估是提供适当护理的重要第一步,本研究每6h 对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进行1次评估,将不耐受的症状进行了分级,然后针对耐受性不同的病人采取相应分级管理对策,如病人感到腹胀时,首先了解病人腹胀程度,然后测定病人的腹内压,如果腹内压在12~15mmH g,则保持肠内营养泵注速率不变,每隔6h 进行1次复查,从而达到动态评估病人肠内营养过程当中不耐受症状,将其进行分级处理,根据病人不同等级给予不同干预措施,以继续维持或减慢肠内营养泵注速率,进而避免不必要地暂停肠内营养,从而提高了病人热卡达标率㊂研究发现,当危重症病人胃肠道功能障碍时,由于过多肠内营养液残留,会导致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病人会表现出恶心㊁腹泻㊁误吸㊁呕吐等症状[15-16]㊂本研究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第7天时研究组病人腹泻及腹痛㊁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说明腹内压监测联合风险预警理念分级管理能够提高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减少不耐受的症状发生㊂风险预警理念本质是对隐藏的护理风险预先定量评估,本研究中通过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查阅相关文献及参照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指南基础上,制定针对性风险评估策略,划分不耐受症状风险程度,分为不同层级护理对象,以风险预警理念为指导的分级管理能够在做好预见性护理基础上,保证病人护理措施个性化,从而进一步有效预防并减少了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症状的发生㊂同时,肠内营养第7天时研究组病人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腹内压监测联合风险预警理念分级管理能够改善危重症病人营养状况㊂综上所述,腹内压监测联合风险预警理念分级管理能够明显提高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降低不耐受症状发生率,提高肠内营养早期达标率,且可改善其营养状况㊂参考文献:[1] 龙兴霞,姚梅琪,姚金兰,等.I C U 肠内营养病人再喂养综合征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21,56(6):818-823.[2] P R E I S E R J C ,A R A B I Y M ,B E R G E R M M ,e t a l .A g u i d e t oe n t e r a l n u t r i t i o n i n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s :10e x p e r t t i p sf o r t h e d a i l ypr a c t i c e [J ].C r i t C a r e ,2021,25(1):424.[3] 朱苑霞,郑燕华,蔡艳.I C U 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与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175-178.[4] 张君.风险预警监控下骨科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7):42-44.[5] 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㊁测量与评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56-74.[6] 黄钦,黄钊,陈阳阳.改良版营养风险筛查评估量表在中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5):643-646.[7] K I R K P A T R I C K A W ,R O B E R T S D J ,D E WA E L E J ,e t a l .I n t r a -a b d o m i n a l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a n d t h e a b d o m i n a l c o m pa r t m e n t s y n d r o m e :u pd a te d c o n s e n s u s d ef i n i t i o n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g u i d e l i n e s f r o m t h e w o r l d s o c i e t y o f t h e a b d o m i n a l c o m pa r t m e n t s yn d r o m e [J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M e d ,2013,39(7):1190-1206.[8] 张锐,叶向红,赵泽华,等.腹部创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预警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 ].护理学报,2021,28(23):1-5.[9] 付国东,邓艳萍,吴慧玲,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现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35):4893-4897.[10] M C C L A V E S A ,T A Y L O R B E ,MA R T I N D A L E R G ,e t a l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t h e p r o v i s i o n a n d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n u t r i t i o n s u p po r t t h e r a p y i n t h e a d u l t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o c i e t y of C r i t i c a l C a r e M e d i c i n e (S C C M )a n d A m e r i c a n S o c i e t y fo r P a r e n t e r a l a n d E n t e r a l N u t r i t i o n (A S P E N )[J ].J P E N J P a r e n t e r E n t e r a l N u t r,2016,40(2):159-211.[11] S I N G E R P ,B L A S E R A R ,B E R G E R M M ,e t a l .E S P E Ngu i d e l i n e o n c l i n i c a l n u t r i t i o n i n t h e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J ].C l i n N u t r ,2019,38(1):48-79.[12] 米元元,黄培培,董江,等.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 ].中华护理杂志,2019,54(12):1868-1876.[13] 佘会,崔霞,许勤勤,等.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营养指标㊁免疫功能㊁肠道损伤及并发症的影响[J ].海军医学杂志,2022,43(7):727-731.[14] 曹晓梅.以风险评估为指导的分层护理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当代护士,2022,29(12):57-60.[15] 刘云访,李素云,喻姣花,等.肠内营养并发腹泻㊁腹胀风险预警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的构建[J ].护理研究,2022,36(20):3701-3705.[16] G O N Z ÁL E Z -S A L A Z A R L E ,G U E V A R A -C R U Z M ,S E R R A L D E -ZÑI G A A E .M e d i c a l a n d n u t r i t i o n a l t r e a t m e n t i n a d u l t p a t i e n t sw i t h a c u t e i n t e s t i n a l f a i l u r e [J ].R e v C l i n E s p (B a r c ),2019,219(3):151-160.(收稿日期:2023-06-13)(本文编辑郭海瑞)中医适宜技术在恶性肿瘤P I C C 相关上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价值研究袁 娜摘要 目的:研究中医适宜技术在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 I C C )相关上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价值研究㊂方法:纳入医院2021年6月 2022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病人1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㊂对照组实施常规方案预防上肢静脉血栓护理方案,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应用中医适宜技术预防,对比不同护理方案对两组病人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㊁锁骨下静脉血流参数㊁D -二聚体(D -D )水平㊂结果:观察组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置管后第7天㊁第21天观察组锁骨下静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 S V )㊁舒张末期流速(E D V )均高于对照组(P <0.05);置管后第14天㊁第28天观察组D -D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病人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恶性肿瘤P I C C 置管病人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提高锁骨下静脉血流速,降低D -二聚体水平,且不增加导管相关并发症风险㊂关键词 中医适宜技术;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上肢静脉血栓K e yw o r d s a p p r o p r i a t e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p e r i p h e r a l l y i n s e r t e d c e n t r a l c a t h e t e r ,P I C C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s i s o f u p pe r l i m b d o i :10.12104/j.i s s n .1674-4748.2024.03.02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 e r i p h e r a l l yi n s e r t e d c e n t r a l c a t h e t e r ,P I C C )为临床中一种有效㊁安全的静脉通路,在恶性肿瘤病人治疗中优势明显,其具有操作简单㊁留置时间更长㊁反复穿刺风险更低㊁不需要肝素封管等优势,能为恶性肿瘤病人提供长期有效的静脉治疗支持[1-2]㊂深静脉血栓(D V T )为恶性肿瘤实施P I C C 置管后常见临床并发症,有研究报道显示,在恶性肿瘤病人化疗期间P I C C 置管后上肢D V T 的临床发生率5%~25%,因上肢D V T 发生而导致肺栓塞的发生率为2.0%~13.6%[3]㊂上肢D V T 的发生与年基金项目 佛山市自筹经费类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0001004713㊂作者简介 袁娜,主管护师,本科,单位:528251,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㊂引用信息 袁娜.中医适宜技术在恶性肿瘤P I C C 相关上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价值研究[J ].全科护理,2024,22(3):511-514.龄㊁导管尖端的位置㊁导管使用型号㊁导管材料㊁置管后维护质量等相关[4-5]㊂D V T 一旦发生,将影响肿瘤病人的治疗,可能导致感染㊁上肢组织的缺血缺氧损伤㊁凝血功能受损㊁上肢疼痛㊁肢体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下降等情况㊂上肢血栓如发生脱落,将可能随着血流进入肺部㊁脑部,造成肺栓塞㊁脑血栓,严重时导致病人死亡[6]㊂中医适宜技术和护理方法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独特优势,在现代医学临床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7],以现有研究资料来看,中医适宜技术与护理方法在多种疾病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改善病人的临床结局[8]㊂本研究将中药贴敷㊁中药湿热敷两种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恶性肿瘤P I C C 置入病人中,以降低病人D V T 形成风险,现报道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纳入医院2021年6月 2022年6月收治的恶性。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腹内压影响的研究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腹内压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SAP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其IAP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是否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进行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分别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全胃肠外营养。
结果(1)治疗第1天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IAP值较高,治疗第4、5天降低(P<0.05);与各组入院当日的APACHEⅡ评分、NB值比较,观察组治疗第3天以后、对照组治疗第6天后均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
(2)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腹痛缓解时间明显较短,行胰腺坏死组织清创术比率明显较低(P<0.05)。
(3)IAP值明显正相关于APACHEⅡ评分值、腹痛缓解时间及胰腺清创术比率,负相关于NB值(P<0.05)。
结论SAP患者预后的判断中IAP是一项重要指标,SAP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能是因为其能够降低SAP患者的IAP。
标签: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腹内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急性胰腺炎(AP)中病情较重的类型,多合并感染性休克、心肺功能不全等全身性并发症,多预后不理想[1]。
患者的腹内压(IAP)会受到SAP的影响出现升高,而持续升高会加大发生腹腔隔室综合征(ACS)的风险,而并发ACS的SAP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SAP患者的营养状态可以通过合理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得到显著的改善,对肠道屏障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使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减少,促进患者的恢复,使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2]。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探讨其IAP能否通过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得到显著降低,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腹内压影响的研究

【 摘要 】目的 探讨 S AP患者 实施 早期 肠 内营养 支 持对 其 I A P的影 响 。 方法 回顾 性分 析 2 0 0 8年 6月~ 2 0 1 3年 5 月 期 间来我 院 就诊 的 1 2 0例重 症 急性胰 腺 炎患 者 的 临床 资料 ,以是否 进行 早 期肠 内营养 支持 进行 分 组 ,观察 组、 对 照 组各 6 0例 , 分别 实施 早 期肠 内 营养支 持 、 全 胃肠外 营 养 。 结果 ( 1 ) 治疗 第 1天观 察组 与对 照组 比较 I A P值 较 高 , 治疗 第 4、 5天 降低 ( P < O . 0 5 ) ; 与各 组 入 院当 日的 A P A C HE 1 / 评分 、 N B值 比较 , 观 察组 治 疗第 3天 以 后、 对 照组 治疗 第 6天 后均 出现 明显 的 降低 ( P < 0 . 0 5 ) 。( 2 ) 观察 组 与对 照组 比较 , 腹痛 缓解 时 间 明显较 短 , 行胰 腺 坏死 组 织清 创术 比率 明显 较低 ( P < O . 0 5 ) 。 ( 3 ) l AP值 明显 正相 关 于 A P AC H EI I 评分 值 、 腹痛 缓解 时 间及胰 腺 清 创 术 比率 , 负 相关 于 NB值 ( P < 0 . 0 5 ) 。 结论 S A P患 者预 后 的判 断 中 l AP是 一 项重 要指 标 , S A P患 者实 施早 期肠
应用腹内压监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空肠营养并发症的观察

应用腹内压监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空肠营养并发症的观察(滦县人民医院河北滦县 063700)【摘要】目的:对腹内压监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肠营养并发症的观察予以探讨。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多发伤患者80例,按照患者的多发伤的严重程度来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中的40例为轻度多发伤患者,观察组中的40例为严重多发伤患者,对两组患者都实施腹内压检测,在为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调节时,对照组的主要参考依据是常规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参考依据是腹内压监测结果,对两组患者的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腹内压水平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需要对腹内压上升患者的病死率、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MODS评分等进行对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脏器功能障碍率、病死率、腹内压测量值等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腹胀程度越严重,其腹围的变化越大,其腹泻与腹围出现前后的腹内压差值、平均值等都具有明显的变化,并且P<0.05。
结论: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来说,为其开展腹内压监测,对于其早期空肠营养并发症的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腹内压监测;严重多发伤;早期空肠营养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602-02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ofintra-abdominal pressure monitoringfor severe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withthe complications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Liu ChunLiu Hongli Zhao XiaoliangYu CaixiaGao FuchunSong HuifangLuanxianpeople's Hospital of Hebei Province,Tangshan CityLuanxian 063700【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Observation of intra-abdominal pressuremonitoring inearly intestinalnutrition complications in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trauma.Methods:80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were randomly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3Januaryto2014Decemberwere,according to theseverity of the patientswith multiple injuriesto grouppatientsin the control group,40cases of mildmultiple trauma patients,the observation groupof40 casesof severe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thetwo groups of patientsin theimplementation ofintra-abdominal pressuredetection,forpatients withenteralnutrition regulation,the main referencein the control grouproutineobservation,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reference ofintra-abdominal pressuremonitoring results,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enteral nutrition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mortality,intra-abdominal pressureleveland other parameterscomparative analysis;and the need forincreased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intra-abdominal pressure,organdysfunction rate,MODS scoreofcomparative analysis.Results: the observationgroupof patients withcomplicationsof enteral nutrition,the incidence oforgan dysfunctionrate,mortality rate,intra-abdominal pressuremeasurementvalue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andanalysis found in the observationgroup of patients withmore severeabdominal distension,the change ofcircumferenceis bigger,thediarrheaandabdominal circumferencebefore and after the emergence ofthethe averagevalue ofintra-abdominal pressuredifference,has obviouschanges,andP<0.05.Conclusion:for patients withsevere multiple trauma,for theintra-abdominal pressure monitoring,has a ver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theobservation ofthe complications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keyword】intra-abdominal pressuremonitoring;severe multiple trauma;complications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腹内压主要是由腹腔中脏器的静水压所产生的,由于腹腔是一个有限可变的、密闭的腔室,在患者出现腹内压上升的情况之后,如果不能为患者实施有效的处理,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肠道、肾脏、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多器官系统功能的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做好患者腹内压监测工作,及时开展肠内营养调节,防止患者出现早期空肠营养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1]。
运用腹内压监测对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观察

运用腹内压监测对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观察目的:研究运用腹内压监测(IAP)对危重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观察。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危重患者59例,测定腹内压,分为正常组(A组)和升高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后发生腹胀、腹泻情况和暂停肠内营养的机率。
结果:B组患者腹胀、腹泻发生率与暂停肠内营养机率明显高于A组,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患者腹内压越高,出现腹胀、腹泻并发症越多,暂停肠内营养机率也越高。
标签:腹内压监测;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腹内压(Intral-abdominal pressure,IAP)主要是由腹腔内脏器的静水压产生,正常情况下平均压力为0mmHg,其中任何器官体积增大超过一定限度均可能导致腹内压(IAP)升高,当IAP过高时,腹腔内的器官与邻近的组织都将受压缺血,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梁群等[2]研究表明腹内压监测可成为临床救治中判断病情变化的一项重要可靠的指标。
由于腹内压与胃肠功能恢复有密切关系,所以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时,需考虑腹内压升高对肠内营养的影响[3-4]。
膀胱压监测简单易行,为无创操作,且与腹内压有很高的相关性,能够有效反映腹内压情况[1],因此被认为是临床间接测量腹内压的“金标准”。
本研究拟通过对59例危重患者早期空肠营养时进行动态IAP监测,以探讨腹内压监测对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观察的临床指导意义。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住ICU的59例危重患者,于24~48h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经鼻胃管实施胃肠内营养。
实施前予测腹内压,每4 h 测1次,连测6次。
取平均值,将腹内压< 5mmHg的患者分为腹内压正常组(A 组),5mmHg <腹内压<20mmHg的为升高组(B组)。
A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25---87岁,B组27例,男11例,女16例,年龄37~89岁。
危重患者腹内压与肠内营养相关性的综述研究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5542·综述·危重患者腹内压与肠内营养相关性的综述研究谢友,胡维书(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 400013)0 引言近年来,腹内压与肠内营养的关联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国内外对于腹内压监测与肠内营养耐受情况的相关研究,试图通过不同的评估方法对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尽可能做出准确的评估,以期更有效的进行临床诊疗[1-2]。
1 腹内压测定方法及肠内营养耐性评估1.1 腹内压的测量。
腹内压的测量方式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为经腹腔测量法,由腹腔引流外接压力传感器,或经腹腔镜术以气腹机进行连续监测,国外Otto 等人的研究指出该方法是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及准确性。
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采用腹腔置引流管进行测量的方法并不常见,因其条件较其他测量方法更为严苛,需患者行连续腹膜透析,或经皮下引流腹水。
虽然测得结果足够可靠,但亦有文献指出该测量方法为有创测量,且操作较为复杂,会增加腹腔感染的风险,加之不同的患者病情不一,其复杂的腹腔情况程度不尽相同,故目前不推荐将此类方法用作临床常用的腹内压测定方法。
间接测量法包括无创测量、经上下腔静脉测量、经胃测量、经膀胱测量等方法。
由于此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测量准确、便于分析等优势,被广大临床工作者所推崇。
间接测量法最早由Kron团队提出,可分为压力传感器测压法、测压管测压法。
具体的操作为患者处平卧位,置无菌性导尿管,排空膀胱,夹闭导尿管,连接传感器,经导尿管往膀胱内注进25 mL无菌性的37-40℃生理盐水,以腋中线、髂嵴为调零标准,记录呼气末的压力值。
压力传感器测量法,由尿管接压力传感器,传感器连监测仪,将压力感受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测量,用传感器替代人工进行校零,其优点是方便,缺点是价格昂贵。
应用腹内压监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空肠营养并发症的观察

应用腹内压监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空肠营养并发症的观察目的:研究应用腹内压监测(IAP)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空肠营养并发症的观察。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多发伤患者80例,按照创伤评分选出为严重多发伤患者(观察组)和轻度多发伤患者(对照组)。
两组均进行腹内压监测,观察组根据监测的腹内压来调节肠内营养,对照组按照常规观察指导肠内营养。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腹内压水平、病死率、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腹内压升高患者的MODS评分、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病死率。
结果:观察组IAP测量值、病死率、发生脏器功能障碍率、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时,患者的腹围较前出现明显变化;腹胀程度越严重,腹围变化越大;而患者腹胀、腹泻出现前后的腹内压差值及及平均值也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内压监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空肠营养并发症的观察有临床指导意义,可以有效降低肠内营养并发症为危重患者带来的严重后果。
标签:腹内压监测;严重多发伤;早期空肠营养;并发症腹腔是一个密闭的、有限可变的腔室,腹内压(Intral-abdominal pressure,IAP)主要是由腹腔内脏器的静水压产生,IAP升高后若不及时处理可出现致命的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导致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肾脏及肠道等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最终威胁生命。
近年来,IAP升高及其对心肺功能、腹内重要脏器(如肾脏、胃肠道)功能的影响已成为重症医学科及外科医生关注的研究课题[1]。
经学者研究证实,严重多发伤与腹内压(IAP)变化密切相关,梁群等[3]研究表明腹内压监测可成为临床救治中判断严重多发伤病情变化的一项重要可靠的指标,正确评估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是目前危重病医学领域诊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亦是进一步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病死率的关键[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内压水平对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腹内压水平对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影响。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入组。
在肠内营养实施前测量腹内压作为基线水平。
将腹内压>15 mmHg作为腹内压升高组,腹内压15 mmHg as the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group,15 mmHg作为腹内压升高组,腹内压200 ml)、呕吐、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中断营养的时间及次数等。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腹内压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所有研究对象在入ICU24 h内完成Apache Ⅱ评分。
腹内压正常组与腹内压升高组ApacheⅡ评分结果,见表1。
2.2腹内压水平与肠道耐受情况两组患者在肠内营养过程中观察指标腹泻、腹胀的情况,见表2。
3讨论
危重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为保持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往往导致肠道血流急剧减少,肠功能受到损害[3]。
国外研究发现约1/3进入ICU的危重患者存在腹腔高压[4],而肠道对腹腔压力升高最敏感。
许多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缺血、缺氧、低灌流情况,肠道耐受性相应下降[3]。
因此,有必要对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开展常规腹内压监测,可准确预测患者病情变化,为营养支持的合理实施提供客观依据。
3.1腹内压水平与患者病情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与腹内压正常组相比,腹内压升高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较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pacheⅡ评分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而腹内压水平随之升高,肠道缺血缺氧严重,肠道功能损害。
提示肠道功能和耐受性受到整体病情的影响,与徐文秀[5]等人的结果一致。
危重患者由于乏力、昏迷、镇静等因素,长期限制卧床,活动减少,肠蠕动减慢,均可能增加腹胀、胃潴留、消化不良等症状的发生,导致肠内营养的减缓甚至暂停。
因此促进基础病情的改善是肠内营养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3.2腹内压水平对肠内营养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腹内压升高组患者腹泻的发生率较高,与腹内压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当IAP为10 mmHg时肠系膜和肝脏血流减少,当IAP超过20 mmHg时肠系膜和肠黏膜血流下降。
IAP 升高还减少腹腔内和腹膜后其他器官的血供[1]。
肠系膜血管的血流受阻,胃肠
道黏膜局部氧分压明显下降,导致黏膜酸中毒、水肿从而导致肠腔扩张,引起腹胀。
腹腔内压力过高一般不直接导致腹泻,但是腹胀使肠功能恢复缓慢,此时给予肠道营养,使肠道受到激惹,肠运动功能紊乱,消化吸收不良而导致腹泻。
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中断肠内营养的次数比较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分析原因可能由于重患者急性期大多有胃肠功能低下[6],在肠内营养过程中医护人员可能仅根据患者主诉腹部不适就主观中断营养治疗。
因此在肠内营养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客观评价指标判断肠内营养是否耐受,最大可能提高营养支持的成功率。
4护理
4.1腹内压监测纳入危重患者常规监测项目目前国内综合ICU尚未常规开展腹内压监测项目,本研究所在地区此技术的收费项目尚未立项。
国外的重症监护病房已常规进行腹内压监测,腹内压监测技术在ICU内较容易开展,护士经培训后能独立进行监测。
在进行腹内压监测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各项原则,避免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准确测量压力。
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推广此项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护理人员的监测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2规范肠内营养方案,重视患者阳性体征危重患者急性反应期的肠内营养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确保没有腹内高压[7],所以对腹内压在20 mmHg 以上的患者可考虑暂时不给或中断予肠内营养。
研究中我们观察到腹内压在在20 mmHg 以内的危重患者可以早期实施肠内营养,但应注意营养液泵注速度要慢,及时关注患者的主诉,有不适时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减少并发症发生。
在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主诉和阳性体征。
本研究未发现腹内压升高与腹胀的发生有关,但有研究认为腹胀程度越重,腹内压会越高[8]。
护士应定时给患者进行腹部体格检查,判断有无腹胀、腹肌紧张等,动态监测肠鸣音。
护士应学会利用可能的方法和条件,进行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和监测,将肠内营养耐受性定量化。
综上所述,根据腹内压和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给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肠内营养实施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黎介寿.急性腹腔间室综合征及其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09-211.
[2]Druyan M E,Compher C,Boullata J I,et al.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in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applying the GRADE system to development of A.S.P.E.N.clinical guidelines[J].Journal of Parenteral & Enteral Nutrition,2012,36(1):77-80.
[3]夏斌,靳风烁,胡森,等.肠缺血-再灌流对早期肠内营养肠耐受性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10):1016-1019.
[4]Malbrain M L N G,Chiumello D,Pelosi P,et al.Prevalence of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multicentre epidemiological study[J].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04,30(5):822-829.
[5]徐文秀,方理超,劉励军.影响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达标的因素[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6):502-504.
[6]叶向红,王新颖,倪元红,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与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4):229.
[7]李维勤,李宁,黎介寿.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支持[J].肝胆外科杂志,2003,11(1):9
[8]刘礼秀,余志宏,张志丽.腹内壓变化与外科腹部手术后患者恢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