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政治文化

合集下载

第七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文化

第七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文化

第七章 第一节 • 狭义的文化:仅指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俗习惯、 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 自觉形态的文化。
• 2、政治文化
• • • 柏拉图的“心灵论”(理性、意念和情欲)。 亚里士多德的“本性论”。 马克思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恩格斯在 《法德农民问题》等著作中,分别对法国农民和德国农民 的政治心理趋向和特征即最高权力崇拜的心理作过深刻而 生动的分析。
•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 家民主政治困境。 • 阿尔蒙德和伏巴《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以沟通 和说服为基础的多元主义文化,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的文化,是允许变革但要渐进性变革的文化”(《公民文 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P6)。
第七章 第一节 • • 公民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 (1)公民具有“民主人”的人格特征:开放的自我、 多元的价值取向、信任人类的环境并对之有信心、相对来 说不为焦虑所困扰。 (2)民主政体下公民均有参与政治的愿望,而且参与 政治被视为一种合乎理性的行为。 (3)公民有较强的输入功能取向。 (4)公民有较强的政治效能感。 (5)由于公民文化是一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政治 文化,所以,公民参与政治的取向不是取代臣属或狭隘地 方性的政治文化,而是与之并存。
第七章 第二节
• 五、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 • • • • • •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传播政治文化, 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实现政治文化在代 际的继承与变迁。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有: 1、家庭。个体社会化的起点。 2、学校。是进行系统化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3、社会组织。政党、政治团体、社会组织。专门与一般。 4、大众传媒。电视、广播、书籍、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 5、政治实践。 6、特定政治符合。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的肖像等。 另外:教会、工作场所、社区社群等都发挥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政治文化知识点笔记摘抄(3篇)

政治文化知识点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政治文化的概念1. 定义:政治文化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总和。

2. 特点:- 社会性:政治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 普遍性:政治文化存在于各种政治活动中,是人们共同遵循的政治行为准则。

- 稳定性:政治文化具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不易改变。

- 发展性:政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1. 政治意识:包括政治观念、政治信仰、政治理想等。

它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决定着政治行为的方向。

2. 政治心理:包括政治情绪、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

它是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力,影响着政治行为的实施。

3. 政治行为:包括政治参与、政治选举、政治抗议等。

它是政治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政治意识、政治心理的实践。

4. 政治制度: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规则等。

它是政治文化的载体,是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政治行为的制度保障。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1. 维护政治稳定:政治文化通过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引导人们遵守政治规则,维护政治秩序。

2. 促进政治发展:政治文化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道德支持。

3. 增强政治认同:政治文化通过强化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保障政治公正:政治文化通过倡导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四、政治文化的类型1. 传统政治文化:以传统道德、宗教信仰、习俗等为特征,具有保守性、封闭性。

2. 现代政治文化:以民主、法治、人权等为特征,具有开放性、进步性。

3. 民族政治文化: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4.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五、政治文化的变迁与发展1. 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从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转变。

第七章 政治文化

第七章     政治文化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1.政治社会化概念的提出 政治社会化概念的提出
20世纪 年代才开始在美国兴起,随着政 世纪50年代才开始在美国兴起 世纪 年代才开始在美国兴起, 治文化研究的兴起, 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才被 提出。 提出。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 年 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 发表《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 发表《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 对政治社会化作了专门的系统阐述。 对政治社会化作了专门的系统阐述。至60年代 年代 中期,它已发展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中期,它已发展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成长为政治人的 ) 过程。 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学 ) 习形成过程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习形成过程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 的统一。 的统一。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 家庭
前辈的世界观、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行为倾向、 前辈的世界观、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行为倾向、 无时不在影响着后辈。 无时不在影响着后辈。尤其是父母亲的政治态度和价 值倾向,会更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选择。 值倾向,会更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选择。 家庭生活的模式、 家庭生活的模式、家庭的社会背景以及家庭的社 会交往关系等,都会在儿童的心理上打下烙印, 会交往关系等,都会在儿童的心理上打下烙印,成为 他的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地位的基础。 他的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地位的基础。
政治文化研究的历史背景
从学术思想方面看, 从学术思想方面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产生的行为主义科学, 产生的行为主义科学,为更新政治学研究方 拓展政治学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契机。 法,拓展政治学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七章 秦汉隋唐著名帝王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 秦汉隋唐著名帝王的政治思想

宋人司马光称汉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 宋人司马光称汉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汉 宣帝曾将武帝以来的治国思想总结为: 汉家自有制度, 宣帝曾将武帝以来的治国思想总结为:“汉家自有制度,本 以霸王道杂之” 以霸王道杂之”。 唐太宗李世民可谓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可谓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之一,在位期间 开创了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治世” 开创了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治世”-“贞观之治”。唐太宗的 贞观之治” 政治思想以儒为主,杂以法、 政治思想以儒为主,杂以法、道。 帝王政治思想与一般思想家有所不同, 帝王政治思想与一般思想家有所不同,其显著的特点就是 帝王的政治选择以当时的政治利益为目的, 帝王的政治选择以当时的政治利益为目的,在维护政治权力 和利益的需要面前,一切思想都不过是手段。 和利益的需要面前,一切思想都不过是手段。
提倡皇帝极欲:第一,极权欲: 提倡皇帝极欲:第一,极权欲:六合 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莫不臣者, 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莫不臣者, 日月所照,君临其上。第二,穷奢极欲: 日月所照,君临其上。第二,穷奢极欲: 秦二世的人生哲学是“ 秦二世的人生哲学是“彼贤人之有天下 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 也,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 挥霍无度。 挥霍无度。
一、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了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的建议, 汉武帝采纳了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的建议,建元五 年,“立五经博士”,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 立五经博士” 说,儒家典籍成了国家教科书。汉武帝终于举起了“独尊儒 儒家典籍成了国家教科书。汉武帝终于举起了“ 术”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 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 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 儒学的尊君、 威,儒家的德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正如司 儒家的德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 马光所说,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 马光所说,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慕其华而废 其质” 经过汉武帝的擢升,儒学终于有了官方身份, 其质”。经过汉武帝的擢升,儒学终于有了官方身份,走上 了与政权相结合的道路。经过历代君主一再确认, 了与政权相结合的道路。经过历代君主一再确认,儒学始终 占据政治指导思想的宝座,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占据政治指导思想的宝座,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政治学07 政治文化

政治学07 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不是社会成员简单的学习、 获得已有政治文化,或社会用已有政治文化 培养、训练其成员,塑造其政治人格的过程; 而是社会成员能动地学习获取政治文化的过 程,即社会成员会因综合社会条件所形成的 个性差异,有选择的接受社会政治文化,形 成特定的政治行为与政治人格特征。同时社 会化也会不断适应其发展变化,继承和发展 着原有的政治文化,并以此培养、训练其成 员,塑造其政治人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 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 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 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
1.维系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顺利运

2.规范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 3.影响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改革 4.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提 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障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电视、广播、书 籍、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是 现代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政治实践比起其他政治社会化的途 径,具有根本的意义 人们正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政 治心理和思想,完成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 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 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 特征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文化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文化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描述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信仰的集合。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决定了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和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往往也反映了该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历史性。

政治文化的形成因素政治文化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历史和文化,在这方面印度、中国、美国、日本的政治文化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文化传统中,宗教、价值观、道德理念和民族心理等都会对政治文化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政治经济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教育、媒体传播等因素也都会对政治文化的形成产生影响。

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非常大。

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治制度、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

在这方面,中国和印度的政治文化就显得截然不同。

中国的政治文化奉行“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这种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了当今的中国。

相反,在印度,宗教因素对政治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印度人认为宗教与政治不可分割。

这种思想使得印度的政治文化显得非常复杂和深奥。

美国的政治文化则强调个人自由、民主和平等,反映了美国自由主义思想。

美国的政治文化构成了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已经成为国家自身的象征和文化基础。

相比之下,日本的政治文化注重集体主义思想,反映了日本社会的风貌。

日本人强调集体利益,注重组织和纪律,这种思想不仅影响着日本国内的政治行为,同时也影响着日本的国际关系。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政治文化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在这方面,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就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形成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所决定的。

如果一个社会具有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那么这个社会就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民主制度。

相反,如果一个社会拥有集体主义、集权、或者是宏观主义思想的政治文化,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形成专制制度。

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

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
第七章 政治文化
第七章政治文化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政治文化和政
治社会化的涵义,理解政治文化的特性, 掌握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作用。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建设。
第七章 政治文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王惠岩教授认为“政 治文化既应该包括在政 治生活中起着潜在作用 的社会政治心理因素, 同时还应该包括在政治 生活中对人们政治行为 起着规范和支配作用的 政治思想”
王沪宁认为“政治文化是政 治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意识领 域,包括了社会对政治活动 的态度、信仰、情感,具体 的说,包括政治意识、民族 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政治 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观念、 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三)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1.较早的关于政治文化的典型研究:
➢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曾专门研究政治革命 和政治变迁的心理因素。
➢ 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论法的精神》



(三)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专门领域始于20世 纪50年代。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 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 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 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种基本形态 狭义的文化就是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 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 括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形态的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政治文化
(二)政治文化的概念
1.政治文化的提出(历史背景)
现代政治科学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产生于20 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首倡者是政治学家阿 尔蒙德。其后便成为政治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 域。

政治文化根本知识点总结

政治文化根本知识点总结

政治文化根本知识点总结一、政治文化基本概念政治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形成并具有特定意义的、特定方式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

它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政治系统所依赖的文化系统。

政治文化的形成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它既受制度、制度环境的影响,也受社会精神的影响。

政治文化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形成并滋养国民思想,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则受政治制度和政治现实的约束和影响。

政治文化是一种具有凝聚和引导社会政治行为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精神、民族特性、民族情感和共同信仰的涵盖。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1.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

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沉淀下来的文化,具有延续性。

它在民族凝聚、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2.政治文化具有多元性。

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政治文化在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甚至不同群体之间呈现出多样性。

因此,政治文化具有多元性是其重要特征。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政治文化在长期历史中形成,包含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的政治制度,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

尽管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但基本的核心价值和信念不会轻易改变。

4.政治文化具有引导性。

政治文化具有引导社会政治行为的作用,它对社会和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影响个人和集体的政治行为。

这也说明政治文化在政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操纵性。

三、政治文化的生成过程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生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习惯。

政治文化的生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传统的积淀。

政治文化的生成与国家的历史、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

2.政治制度的影响。

政治文化的生成也受到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制度会促进不同的政治文化的形成,从而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

3.社会发展的推动。

政治文化的生成还与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结构等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计划学时 4 授课章节第七章政治文化教学目得与要求:通过阐述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使学生:1、深入了解政治文化得内涵及其功能;政治社会化得内涵及其途径2、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特征与基本要求。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政治文化得涵义与功能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教学重点与难点:政治文化得内涵与特征,政治社会化得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得基本内容授课方式、方法与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互动讨论法作业与思考题:1、什么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有哪些要素构成2.什么就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得途径有哪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七章政治文化主要内容:第一节政治文化得涵义与功能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第一节政治文化得涵义与功能❖一、文化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得一种政治态度、信仰与情感,就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得投射形式。

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有密切关系。

(韩非“凡治天下,心因民情”,孟德斯鸠《论法得精神》)如果我们做一个比喻,把政治体系分为“硬件”(hardware)与“软件”(soft-ware)两个部分,那么,各种制度化与结构化得政治组织、机构与规则,可以说就是政治体系得“硬件”部分,而构成“软件” 得东西则就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

犹如计算机运行需要软件/硬件相互兼容一样,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

1、文化得含义广义得“文化”:可被理解为“人文化”,即英文中得“文明” (civilization)得概念。

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把“文化”与“自然”相区别,未经“人文化”过程得客观世界被瞧作就是“自然”,即自己然也;经“人文化”处理以后所形成得世界被称作就是“文化”得世界或“文明”得世界。

所以,广义得理解,文化就就是“人文化”得过程与结果,它体现为“人得生活方式”,反映了人在与自然相处中得生存方式,包括在“人文化”改造过程中所形成得一切物质得与非物质得“产品”。

由上可见,从广义得文化或文明得概念中,作为其构成因素得“物质技术---组织制度---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呈现出由表及里得关系:处于最表层得“物质技术”就是最容易变动得,而处于最深层得“社会心理”就是最不容易变动、最稳定。

狭义得“文化”:被理解为精神或精神产品,即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表述:“文化就是一个复杂得总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从这一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得过程中所积淀形成得对自然与社会得精神反映,即所谓得“精神文明”(精神文化)。

2、政治文化得含义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得精神范畴,它就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与政治问题得态度、信念、情绪与价值得总体倾向。

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得建立、稳定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得作用,因此,政治文化研究成为政治学得一个举足轻重得学术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就是一个非常近期得概念,它得提出不过就是20世纪50年代得事情。

但就是,政治文化研究却历史久远。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专门研究政治革命与政治变迁得心理因素。

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鸠得《论法得精神》与《罗马盛衰原因论》,马克斯·韦伯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托克维尔得《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与《论美国得民主》等著作都可以被瞧作政治文化研究得典型案例。

当代政治文化研究起始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1956年,阿尔蒙德在美国《政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政治体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来指称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得诸种主观因素。

阿尔蒙德----当代政治文化研究得开拓者与奠基人。

在以后得研究中,阿尔蒙德与维巴(韦伯)应用行为分析方法,采用民意调查得手段,系统研究与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与墨西哥五国国民得政治态度,并于1963年出版《公民文化》,该书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因此被视为当代政治文化研究得经典之作。

此后,许多政治学家转向政治文化研究,她们通过社会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访谈、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展开更加广泛得比较研究。

在20世纪60-7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与现代化理论相结合,从理论与方法两个方面为跨国研究与社会转型研究提供了有力得支持。

政治学家从不同得角度出发对政治文化作了定义。

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得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与感情,它由本民族得历史与当代社会、经济与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

在阿尔蒙德定义得基础上,派伊认为政治文化就是政治系统中存在得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得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与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等,其作用在于赋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

维巴(韦伯)在分析政治文化得构成与作用时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得政治文化由经验基础上形成得一系列信念、符号与价值所构成,它决定了人们行为得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参与政治得主观意向。

我国学者对政治文化得解释,总得来瞧有两派观点(教材P200): 教材综合中西学者观点,给出得关于政治文化得定义:政治文化就是社会政治领域得精神现象,就是由一定阶级、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得人们在长期得社会政治实践中形成得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或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得有机整体。

政治文化得这一定义,包含如下要点:第一,政治文化得主体就是一定社会中得成员第二,政治文化形成与发展得基础,就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得经济基础与以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得上层建筑。

第三,政治文化得形成就是一个长期得积累过程。

第四,政治文化就是由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得有机整体。

3、政治文化研究得内容(P202)一、对政治文化传统得研究二、对现实政治思想得研究三、对公民政治态度得研究四、政治文化比较研究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得研究六、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关系得研究二、政治文化得特征(P205)(一)政治文化具有鲜明得阶级性(二)政治文化具有相对得稳定性(三)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政治文化得构成要素任何一种政治文化与任何一个社会得政治文化都由各种因素构成。

从最抽象得意义来说,一种政治文化可概括为政治心理倾向与政治价值取向两大层面,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政治文化得心理—价值结构。

(一)政治心理政治心理通常指一定阶级得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与政治态度得总与。

政治心理一般潜在于社会成员及其归属得各种社会群体中,当它外显于人们得政治行为时,才能被觉察与对其作出综合判断。

通常所说“人心思治”、“人心浮动”,指得就就是人们得社会政治心理趋向与态势。

1、政治认知就是指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得、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得知识。

这些知识主要就是从长期得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获取得,也有一部分来源于长期得政治实践得经验积累。

政治文化中得认知性成分构成了人们对政治体系进行判断以及选择行为目标得行为方式得基础。

不同政治文化环境决定人们对政治体系不同得认识:中国古代曾有过“天人合一”得政治观;中世纪西欧曾有过君权神授得观念;18世纪得资产阶级革命形成了当代西方世界通行得天赋人权政治观,这些均属于政治文化中认知性成分差异。

当今世界政治文化中得认知性成分也千差万别:有得就是自然权利占主导地位;有得就是人民主权占主导地位;有得就是宗教教义占主导地位……。

政治文化中得认知性成分,表明一个政治共同体作为整体与构成它得个体对政治体系与政治活动得认识。

这种认识包括政治形势、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得、政治手段、政治关系等,人们运用推理、判断、记忆、想象等方法来扩大对政治体系与政治活动得认识。

政治认知过程就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得基础。

2、政治情感就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系统、政治统治活动或政治事件所具有得一种直观得情绪反应。

就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活动过程中对行为客体及环境得内心体验,表现为好恶之感、美丑之感以及由此产生得亲疏之感、信疑之感。

政治情感形成得基础就是日积月累得意识与经验得积淀,带有极大得主观成分,主要反映个人或集体得选择偏好。

政治情感有两个心理层面:第一,较低层次得政治情绪即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根据其政治期望与需求得满足程度而产生得暂时性主观体验,分为积极、肯定得情绪体验(如愉快、喜悦、满意等)与消极、否定得情绪体验(如沮丧、痛苦、恐惧、忧愁、愤怒等)两种。

政治情绪带有较多得生理性与原始性,具有波动性大、不甚稳定、不易控制得特点。

第二,较高层次得政治感情即政治主体在对政治关系得认知过程中产生得一种复杂而稳定得心理体验。

如对领袖与英雄得敬仰之情、对祖国与民族得热爱之情、对空洞政治说教得冷漠之情。

政治感情就是一种高级得精神活动,具有持续、稳定、较有理性、易于自我控制得特点。

3、政治动机即人们为满足政治需要、达到政治目标或特定政治目得采取政治行为得心理动因,表现为政治期望、政治兴趣、政治抱负、政治理想等。

政治动机产生得原因比较复杂,对阶级而言,政治需要、政治利益就是直接得动因,而经济利益、经济需要就是根本原因。

对个人来讲,面对同一个政治行为对象,如参加共产党或某项政治参与,其动机可能有差异,这就是因为人们得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意识、政治胆识、政治气质,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政治动机有定质、定势作用,而在上述各方面每个人存在着个性上得差异,难以一概而论。

从政治文化结构关系得角度来说,阶级、政党、个人得政治动机得端正或调整,取决于政治意识形态得正确指导,取决于思想政治路线得正确引导,还要经过社会实践得检验。

4、政治态度即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行为客体(政治体系、政治机构、政治事件、政治事务、政治关系)总体上一贯得、局部上随机变量得对待与反映倾向。

政治态度从倾向性上可以概括为三种:支持、反对、不介入。

支持与反对都属于参与型,不介入则属于非参与型。

政治态度得定势,受价值取向、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以及政治习俗、政治动机得综合影响与制约。

政治态度不仅与政治心理结构得其她因素相关,而且政治文化结构范围内得各层次因素都与之发生联系。

可以说,在政治态度上集中了全部政治文化结构得内在作用机制。

从上述基本因素瞧,政治心理倾向层面有较多直观、感情成分与潜在得隐性得特点,且比较复杂。

它得形成就是人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系列心理活动得结果,通过政治实践对现实得国家政治生活产生得一种心理反应,也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部传播政治文化得过程得产物,有着一种历史得继承性。

它得内容具有阶级属性,社会成员得心理活动必然要受制于一定得阶级意志与利益,同时她们又就是在民族文化得氛围中成长,受到传统得民族文得久远影响,所以政治心理倾向中带有民族性得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