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绪论分析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 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 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大明宫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
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绪论2

量最大——宫殿、住宅、坛庙、陵墓、宗教建筑等。 延续时间最长——从萌芽、发展到顶峰持续三、四千年。
问题:
1、木构架体系建筑为什么在中国成为主流? 2、木构架建筑有什么优势? 3、木构架建筑有什么缺陷?
1、木构架体系建筑为什么在中国成为 主流?
二、木构架的特色
1、穿斗式 2、抬梁式 3、井干式
1、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 串联起来,形 成一榀榀的房 架;檩条直接 搁置在柱头上。
传力途径:屋面荷载、椽、檩、柱、柱础、地基
2、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头, 梁头上搁置檩 条,梁上再用 短柱支起较短 的梁,如此层 叠而上。
传力途径: 屋面荷载、椽、檩(梁)、柱、柱础、地基
中国建筑史绪论2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观看幻灯,注意观察各个建筑的特点, 然后回答问题。
布达拉宫——藏族人心目中的圣殿
徽州民居
苏州留园
侗族风雨桥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
新疆民居
福建客家土楼
广州陈家祠
山西乔家大院
北京四合院
蒙古毡包式住宅
窑洞
问题:
1、什么是建筑特征? 2、影响建筑特征的因素是什么? 3、建筑特征和建筑特色的关系是什么?
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
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 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 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 2、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 3、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
以上 四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
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 住宅型和园林型三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 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戏台;
7、园林、风景建筑: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 风景区;
56
8、市政建筑:鼓楼、钟楼、桥梁;
9、标志建筑:风水塔、华表、牌坊、门楼;
10、防御建筑:城垣、城楼、墩台。
57
西安大雁塔
58
长 城
嘉 峪 关
59
八、工官制度
(一)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 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 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士大夫文化
以理想的社会、理想的 抱负、理想的感情、理 想的品格为思想体系的 文化
原始宗教
人为宗教
城 市
宫 殿
住 宅
坛 庙
陵 墓
塔
石 窟
寺 庙
祠 观
园 林
8
由于西周时期的散文主要是祭祀、占卜的记录,即使是 发布命令、训诫臣下的辞令,也都是在仪式的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它的主要作者都是巫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宗教文化开始向理性文化转变,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 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中国地域辽阔,地质、地貌、 气候、水文条件变 化很大,各民族历史背景、文 化传统、生活习惯不同。
12
北京天坛
13
14
15
16
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院沉
17
18
19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二)基本分类:
60
八、工官制度
(二)国家最高工官: 1、周—秦(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 2、秦--汉(将作):将作少府,将作大将; 3、唐、宋(将作监):少将,少监; 4、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 或少府; 5、明、清(工部):营缮司(所),营造司。
1中国建筑史——绪论

(2、抬梁式木构架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 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 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 总数可达3-5根,在最上层的 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 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 建筑物。 特点:可以获得较大的室 内空间,但耗材多。
2、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斗拱
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主要是在柱子上伸出 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心理补偿
采用文学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
六、建筑类型
1、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
(1) 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2、按发展模式分: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
一、建筑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1 、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 地域的差异。
1 )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窖 洞、江南民居、草原毡房等。 2 )建筑材料的多样性,木结 构、砖石构、生土结构等。 3 )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混 合式等。
2、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4、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
5、建筑群体的组合
◆ ◆ 庭院:群体组合的基本单位。 庭院的围合方式: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 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 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作用:1)位于柱与梁之间,起着承上启 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保护柱子等木结构不被雨水侵 蚀。 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是很 好的装饰性构件。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资料《中国建筑史》绪论1.穿⽃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向,再⽤⽃枋把柱⼦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矮柱⽀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拱上。
3.建筑与环境: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合⼀”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使中国建筑有⼀种和环境荣威⼀体的、如同从地中⽣出⼀般的⽓质。
主要⽅⾯有: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理补偿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
5.⼯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周⾄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匠”,唐宋“将作监”6.中国建筑之最:1)最早采⽤榫卯技术的⽊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2)最古⽼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河梁⼥神庙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4)我国唯⼀的⽊塔:辽代⼭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图:战国中⼭王墓兆域图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颐墓⽯阙西阙:第⼆章城市建设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战国《考⼯记》,“匠⼈营国,九千⾥,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环城的城墙九千⾥,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
皇宫南⾯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
皇宫南⾯是举⾏朝会,议政之所。
皇宫后⾯是市场。
这个可以⽐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
紫禁城南⾯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
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案: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我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此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到3~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之上。多用于宫殿庙宇等较大建筑物。
园林达到了极盛期。藏传佛教建筑兴盛。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练习设计
欣赏:中国古建筑宣传片
教学反思
注:1.每2学时至少制定一个教案。2.课型包括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3.上新课和新上课的教师要求写详案。4.要求教师上课必带教案。5.“备注”填写历年更新的内容(手写)。6.教案可带附件(课程内容补充材料)。
善择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六.建筑类型
中国最早出现的建筑是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生存空间而构筑的穴居和巢居。其后产生了供集体活动使用的大房子,进而又有了为氏族祭祀而设立的祭坛和神庙。
七.工官制度
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新授课教学内容章节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教学目标了解古建筑整体特征发展脉络教学重难点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特点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欣赏法教学准备多媒体绘图板教学过程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一建筑多样性与主流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中国建筑史-0绪论0226课件(2)

建筑特征 刘敦桢
❖ 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梁思成:墙倒屋 不塌)
❖ 对于各种气候条件的充适应性 ❖ 具有一定的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作用,主要
是木结构,及斗拱,可能对地震水平推力所 产生的内应力,有一定的缓解、释放的作用 ❖ 材料供应比较方便
107
《中国建筑史》的分期
❖ 1. 古代史(BC270万年—1840年) ❖ 2. 近代史 1840年——1949年 ❖ 3.现代史 1949年——今回顾
且它还具有造型、结构和地域风格上的多样 性。日本、朝鲜半、越南 它们的传统建筑是 受到中国建筑影响的。
94
中国明代
95
庆州佛国寺
96
日本 法隆寺
97
越南 顺化王宫
98
岭南民居
99
山西民居
100
苏州民居
101
吐鲁番 清真寺
102
中国建筑的特征
❖ 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 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 以斗拱为结构关键 ❖ 外部轮廓形式特异
34
35
36
角柱升起:柱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的角柱逐间增 高。相邻两柱升起2寸,可依间宽加减。
37
侧脚:檐柱柱脚处微出向外。正面柱侧脚为 柱高的1%,侧面柱侧脚为柱高的0.8%。
38
梭柱:柱子上端卷杀,上梭
柱,上下端均卷杀,上下梭。 柱分三段,以上端做三瓣卷 杀,至上径比栌斗周边大出4 分时,作覆盆形收束。
39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艺 术加工的方法。
40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殿身内
有一圈柱列和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围
包围内层。
41
移柱造: 宋、辽、 金、元建 筑中,若 干内柱移 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斗拱
通常只支撑天花板的重量或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其结构作用 不及檐下斗拱明显。
目录
章节1 章节2 章节3 章节4 章节5 章节6 章节7
『绪论』
CONTENTS_______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下昂
•昂
华拱
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栌斗 •其他——还有一些和上述拱昂横向相交的拱和斗只
起联系作用而不起承重作用。
。
『本科绪论』
19/37
斗拱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不同。
檐下斗拱 •柱头铺作 位于柱头上的斗拱,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补间铺作 位于两柱之间额枋之上,起辅助支撑作用; •转角铺作 位于角柱之上,起承托角梁和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
中
国
建
筑
——
史 解 传
读统
中建
国筑
绪
论
『学习目的』
含义
•对建筑物的既往或建筑活动的既往进行的调查研究。 •建筑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建筑学的演变和历史。
建筑史分类
•研究对象不同:西方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 •时间不同:古代史和近、现代史
『学习目的』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 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 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 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 产。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 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国的 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 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 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最大意义。 ——梁思成
『绪论』
清漪园(颐和园)
『绪论』
CONTENTS_______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
屋顶对建筑屋顶式样
『绪论』
庑殿顶
硬悬攒山 尖顶
歇山顶
古代中国建筑的学习,是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优秀实例,使学生不
仅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乃至城市的设计语言、规划手法,而且从中国古代 建筑文化的深层内涵了解古代建筑设计思想、理论和方法。
近现代中国建筑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建立正确的建筑观和
价值观,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缺点
➢木材越来越少 ➢易遭火灾、易朽坏 ➢难以满足更大、更 复杂的空间需求
『绪论』
CONTENTS_______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 式两种。
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
中国传统建筑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斗拱。
名称 •在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为“斗科”或 “斗拱”。
作用 •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在唐宋时起结构支撑作用;明清以后主要起
装饰作用。
『绪论』
斗拱主要构件
•华栱
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是斗拱的主要部件;
•斗
拱与昂的支座垫块;
『简 明』
『真 实』
『有 机』
简
真
空
洁
实
间
明
暴
灵
确
露
活
•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
抬梁式木构不架可分割性。 宋举架做法
『绪论』
『绪论』
佛光寺大殿
宁波报国寺
除了最高等级一类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现庄严华丽的气氛,构作天花 板遮住梁架外,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的暴露梁架、斗拱、柱子等全部木 构架部件。
《中国建筑美学》 侯幼彬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绪论』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绪论』
CONTENTS_______
﹃
建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筑
•木构架的特色
干阑
的 多
•单体建筑的构成
样
•建筑群的组合
性
•建筑与环境
毡包
『学习目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
1 认识遗产、保护遗产。
学习建筑史的硬传统:建筑构成机制、建筑发展规律、建筑创作思维、 2 建筑创作手法;
学习建筑史的软传统:哲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观念、审美意识、 文化心理。
3 培养思维及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
『学习内容』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史 及近、现代建筑史三个部分的内容.
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 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
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梁的总数可达3~5根。
『绪论』
穿斗式图示
檩条
穿枋
柱
『绪论』
抬梁式图示
檩条
短梁
梁 柱
『绪论』
CONTENTS_______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学习方法』
搞建筑史,绝不是等别人把一件古董摆在你面前,让你坐在那儿,慢 慢地去品味它。不是这样的,建筑史文化的记录,研究建筑史的人,要能 敏锐地区别时代的艺术特点,能感到历史的步伐。
——梁思成
就建筑而言,不勤读永远只能图抄公,算不得真正的设计者。勤读的 作用在建立观念,在开发思想的泉源,在灵台清明,此之谓潜力。靠着潜 力雄厚,才能在图桌上运用自如,举重若轻。重现实而轻理念,绝非学问 之道,且注定只能在图桌上做惟妙惟肖的效颦。
『绪论』
CONTENTS_______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贺陈词
『学习方法』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王其钧 机械工业出版社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 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李允鉌 天津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中国现代建筑史》 邹德侬、戴路、张向炜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井干”建筑
船型干阑 窑洞
阿以旺
『绪论』
CONTENTS_______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木架建筑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 筑类型,是一种主流建筑类型。
优点
➢取材方便 ➢适应性强 ➢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 ➢便于修缮、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