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3油气二次运移解析

合集下载

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机理的差异

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机理的差异

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机理的差异
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是油气形成后从母质中向储集层或采集层移动的过程。

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渗流机制:初次运移是指油气在岩石母质中的原位生成后,沿着孔隙或裂隙流动到储集层的过程。

初次运移主要依靠孔隙连通性和岩石的渗透性来实现。

相比之下,二次运移是指油气在储集层内发生相态变化或因受到外部力的作用重新分布的过程。

它主要依靠岩石孔隙中的静态毛细力和动态流体驱动力来实现。

2. 运移速度:初次运移速度相对较慢,通常为几百米到数千米的数百万年时间尺度。

而二次运移速度通常更快,可以是千分之一毫米至数十厘米的几十万年时间尺度。

3. 作用力驱动:初次运移主要受天然地层压力驱动,油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

而二次运移则由于外部力的作用,如构造活动、地质应力变化、重力等因素的影响。

4. 温度和压力影响:初次运移过程中,油气往往处于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导致原始油气的组分和性质相对稳定。

而二次运移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条件的变化,油气会发生相态变化,例如油气的溶解和挥发。

综上所述,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机理存在较大差异。

初次运移主要是母质中的油气流动至储集层的过程,依靠孔隙和渗
透性;而二次运移则发生在储集层内部,依靠渗流机制和外部力驱动。

欢迎追问!。

第6章 油气运移-2

第6章 油气运移-2

(3)烷烃中低分子烃相对增多,高分子烃相对
减少;
(4)物理性质:相对密度变轻,颜色变淡,粘
度变稀,含蜡量和凝固点温度降低;
(5)C13/C12比值随运移距离加大而降低,故 δ
13C也降低。
2、氧化作用
与 原 油 性 质 的 变 化 老 君 庙 背 斜 带 油 气 运 移 方 向
主要发生在接近地 表或大气水借助断层与 石油直接接触时,将造 成以下结果:石油中的 胶状物增加,轻组分相 对减少,环烷烃增加, 烷烃和芳烃相对减少, 而比重和粘度也随之增 加。———这些结果大 多与吸附作用相反。
(3)运移的动力和阻力
(4)运移的通道
(5)运移的方向
(6)运移的距离
是大范围发生的,故不整合面侧向延伸距离较大,有利
于油气作长距离的侧向运移;同时,不整合面之下地层 (特别是古高地)经风化、淋滤,物性大大改善,也是 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尼日尔油田横剖面图
——断层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不整合面作为二次运移通道
石油主要来自玛湖凹陷的P1-2源岩,侧向 运移距离可达60-70km。
横山
鱼河堡
佳县
米脂
石窑沟
靖边 绥德
天赐湾
早白垩世末 山西组气势
子长 清涧
神1井
乌审旗
榆林
舍利庙
横山
鱼河堡
佳县
米脂
石窑沟
靖边 绥德
天赐湾
晚白垩世末 山西组气势
子长 清涧
神1井
乌审旗
榆林
舍利庙
横山
鱼河堡
佳县
米脂
石窑沟
靖边 绥德
天赐湾
第三纪末 山西组气势
子长 清涧

油气二次运移

油气二次运移

第二节油气二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相态:油气从烃源岩经过初次运移进入渗透岩石之后,就开始了二次运移。

由于二次运移的介质环境的改变,主要为孔隙空间、渗透率都较大的渗透性多孔介质,毛细管压力变小,渗透率变大,便于孔隙流体(包括水、油、气)的活动。

因此,二次运移中油气一般以连续游离相进行运移,应视为多孔介质中的渗流作用。

一、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从物理角度讲,油气二次运移实际上是油气在含水介质中的机械渗流过程。

对于单位质量的油气质点受到以下4个力的作用:垂直向下的重力;垂直向上的浮力;水动力和油气在孔隙介质中运移所受的毛细管阻力。

油气的二次运移要看是否具备了运移的条件,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油气饱和度,只有当油气饱和度大于临界油气饱和度时,才有相对渗透率和有效渗透率。

其次,油柱必须大于临界油柱高度,具有足够的浮力和水动力来克服毛细管阻力。

在静水条件下,油体上浮的条件是浮力Fr应大于毛细管阻力差Pc;在动力条件下,油体运移的条件是浮力Fr和水动力Fo之矢量和Eo大于毛细管阻力差Pc;当两者相等时,油气产生聚集。

油气的净浮力和水动力的矢量和为油气的力场强度:Eo=ρw/ρo·Ew-(ρw-ρo)/ρo·gEg=ρw/ρg·Ew-(ρw-ρg)/ρg·gEo、Eg取决于Ew,即水的力场强度。

因此,当水由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时,油气也在其力场强度的作用下自发地从油气的高势区向低势区渗流,油气存在势差是二次运移的动力源。

1、二次运移的阻力二次运移的阻力即孔隙介质对油气的毛细管力。

毛细管力取决于储集层孔隙半径、烃和水界面张力、润湿角。

影响烃水界面张力的因素主要是烃类成分、温度等,气水界面张力一般比油水界面张力大。

据Schowalter(1979)的资料,温度升高,界面张力降低。

4.3.7 二次运移方向

4.3.7 二次运移方向

第四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4.3.7 油气二次运移方向1)优势通道及优势运移方向●优势运移通道: 油气自然优先流经的路径通道。

●优势移运通道方向:优势运移通道所代表的方向。

●优势通道决定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方向。

•Pratsch(1996)研究了墨西哥湾盆地,发现有75%以上的油气聚集在占盆地面积不到25%的优势通道方向上;•Hindle(1997)研究了巴黎盆地,发现有81%以上的油气聚集在占盆地面积13%的优势通道方向上。

2)二次运移方向影响因素(1)盆地的几何形态和构造背景的影响:●盆地几何形态和构造形态决定油气二次运移方向。

构造图中构造等值线与流体等势线平行,垂直等势线的方向代表油气运移宏观方向。

●盆地的中的隆起、斜坡以及倾斜的构造层等,其上倾方向是油气二次运移的有利方向。

●构造形态的变化造成油气运移流线的聚敛与发散,构造脊等流线聚敛方向决定优势运移通道方向。

●生烃中心存在的“分隔槽”是油气二次运移宏观方向的“分水岭”。

根据盆地的几何形态确定油气运移大方向(据Pratsch ,1982)双灶供烃,生烃中心区距离较近,车排子依然处于优势运移区。

车排子中南部、北部烃源灶可能不同。

侏罗系烃源岩K 末侏罗系烃源岩N1t 末乌尔禾组烃源岩T 末下乌尔禾组烃源岩K 末风城组烃源岩T 末风城组烃源岩J 末风城组烃源岩K1l -K1s 末各时期油气运移格局与趋势具有很好的继承性,车排子地区始终处于油气运移指向区,盆1井西贡献大。

侏罗系供烃指向逐渐偏转,且昌吉凹陷呈汇聚流向车排子东部地区主体部位运移,四棵树凹陷呈发散流/平行流运移,因此四棵树贡献很小,与排2与卡6的油源差异相合。

盆1井西凹陷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油气优势运移方向(据刘传虎,2011)昌吉凹陷四棵树凹陷(2)输导体系的影响:●盆地形状和构造背景决定油气运移的宏观运移趋势,输导体系特别是优势运移通道则决定了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路径。

●输导体系的类型、分布、输导有效性及其与有效烃源岩区、圈闭分布、盆地形状、构造背景及运移动力的配置,最终决定了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

第11章 油气运移

第11章 油气运移

促使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多种多样,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烃源岩 有机质热演化生烃过程的不同阶段,其主要排烃动力有差异,即上 述各作用力的作用时间及作用大小是不同的. 在中-浅层深度,压实作用为主要动力; 中-深层以异常压力为主要动力,由于油气大量生成主要发生 在中-深层,因此,异常压力更显得重要.
泥质烃源岩不同阶段的排烃动力 埋藏深度 m 0~1500 1500~4000 4000~7000 温度 ℃ 10~ 50 50~150 有机质 热演化阶段 未 熟 成 熟 油气运移动力 正常压实,渗析,扩散 正常压实-欠压实,蒙脱石脱水, 有机质生烃,流体热增压,渗析, 扩散
F浮力 = V ( ρW ρ O )g
g--重力加速度; ρo--石油的密度.
式中:V--油相体积; ρw--水的密度;
浮力的方向垂直向上.在水平地层 水平地层条件下,油气垂直向上运移至 水平地层 储盖层界面;在地层倾斜 地层倾斜情况下,油气则沿地层上倾方向运移. 地层倾斜
2,水动力 水流的方向性: 水流的方向性: ▲ 压实水流 压实水流的流动方向:是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 ▲ 地表渗水 地表渗水的方向:是从盆地边缘露头区向盆地内部流动. ▲ 局部地区或局部构造 局部地区或局部构造:水的流动可以沿水平地层作水平运动,也 可以沿倾斜地层向下倾或沿上倾方向运动. 因此,水动力在油 气运移过程中的作 用(阻力 动力) 要 阻力或动力 阻力 动力 看水流动方向与油 气浮力方向是否一 致而定.
膨胀型粘土(蒙脱石) 向非膨胀型粘土(伊 利石)转化的数量随 深度增加的曲线(据 Schmidt, 1978)
蒙脱石
随D T
104.4—110 C, 加入钾云母
脱去层间水和有机质分子(进入粒间孔隙)
伊利石

第五章油气运移

第五章油气运移

烃源岩与储集层之间存在浓度差:
扩散作用 运移动力:浓度梯度
低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运移方向:烃源岩
储集层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孔隙和微裂缝 1.孔隙 烃源岩正常压实阶段, 静水压力,孔隙暢通 2.微裂缝 Snarsky(1962):
孔隙压力达到静水压力的1.42-2.4倍 岩石就会产生微裂缝
Momper(1978):
烷烃
C5 C6 C7 C10
D(cm2/s) 1.57 ×10-7 8.20 ×10-8 4.31 ×10-8 6.08 ×10-9
J为扩散速率, D为扩散系数, gradC为浓度梯度
扩散对轻烃(天然气)的运移具有重要意义,
但对于液态烃意义不大。
三、岩石的润湿性 (1)润湿性:
润湿作用是指固体表面的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取 代的一种作用。 (流体附着固体的性质)
润湿角:
θ=0:称完全润湿 θ>90:称不润湿
θ<90:称润湿
润湿流体:易附着在固体上的流体,又称为润湿相
非润湿流体:不易附着在固体的流体,又称非润湿相
(2)岩石的润湿性 ①水润湿的(water-wet):
油水两相共存的孔隙系统中,如果水附着在岩 石孔隙表面,称水为润湿相,油为非润湿相, 这时称岩石为水润湿的或亲水的
r
(2)毛细管力的方向:从喉道向孔隙,从小孔隙向大孔隙
2. 浮力和重力
(1) 浮力的大小
浮力:物体(油)排开水的重量
Fb V w g
重力:物体(油)本身的重量
Fg V o g
油的上浮力: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F V ( w o ) g
(2) 在浮力作用下油的运移方向

石油地质学-8. 油气的运移

石油地质学-8. 油气的运移
产生异常高压的动力因素。
Clq 2019/7/7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压条件和岩石介质孔渗性
• 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度: 应与生成油气时温度相近,可能在50-250℃±。对应的深
度取决于地温梯度。 •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压力,主要受控于深度。 • 油气初次运移时岩石介质的孔渗性:
烃源岩,孔渗条件很差;需克服巨大的Pc。
Clq 2019/7/7
但是普遍认为,石油呈单独液相从生油岩中进行 初次运移是不大可能的。石油的初次运移应以高分散 烃相为主。只有在石油进行二次运移方以分相单独运 移为主。
关于石油以高分散游离相态从生油岩中向 外运移的理论已为实践所证实,而且可能是初 次运移的主要形式。
Clq 2019/7/7
第三节 油气的二次运移
在岩石学上,我们已知道,泥岩的压缩率很大,而 砂岩却较小,从而造成了泥岩中流体所处的压力较大, 而砂岩中流体的压力较小(理解时可先假设两岩层的流 体相互未流动运移)由此造成了二岩层之间的流体压力 差,从而使得生油岩中流体向储集层中运移。
Clq 2019/7/7
对于较薄的生油岩层,在上覆沉积物的均衡压实作 用下,油气运移的载体水在1000m左右时即被很快排出。
Clq 2019/7/7
第一节 概 述
油气运移: 地壳中石油和天然气在各种天然因素作用下发
生的流动。 油气运移可以导致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的
适当部位(圈闭)的富集,形成油气藏,这叫做 油气聚集。也可以导致油气的分散,使油气藏消 失,此即油气藏被破坏。
Clq 2019/7/7
油气运移的证据
Clq 2019/7/7
流体运移方向为其受力减弱方向。 此外,构造运动造成地层倾斜,产生裂缝,沟通 岩石中各种孔隙,形成不整合风化带,为油气二次运 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油气在二次运移解析

油气在二次运移解析
--------------祝厚勤; 庞雄奇; 姜振学; 董春晖;
相控和气洗分馏作用对油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油藏条件下的相控和气洗分馏作用使得油藏中油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发 生了明显变化。通过不同温压条件下的 PVT实验及其产物测量为该观点提供 了十分有意义的科学证据,其主要结论如下: (1)总的来看,气洗分馏作用 较由温度和压力引起的相控分馏作用明显,气洗作用是油藏中原油性质(如: 含蜡量、密度和粘度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2)PVT分馏不仅导 致凝析油中饱 /芳比值的异常高值,而且饱 /芳比值在凝析油和正常油中存 在相反的分馏变化规律; (3)与温度变化和气洗作用相比,压力变化是导致 油藏中天然气碳同位素产生明显且规律性分馏的主要因素(实验中天然气δ 13C值变化幅度高达 1.3‰左右); (4)轻烃参数的某些规律性变化与相控和 气洗分馏过程有关,揭示了重要的成藏信息,可以用来区分和确定温压相控 分馏和气洗分馏这两种最基本的成藏过程。
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组成的变化; 聚集系数;相控分馏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几个应用实例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特别是其中的确定二次运移距离问题)是石油地 质综合研究中至关重要又最为薄弱的环节。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具有 官能团、能形成氢键或其它离子键的化合物会通过液-固两相分配而 进入输导层中的固相有机质和矿物基质,其中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最 有希望成为油气二次运移的化学示踪剂;但中性氮化合物的浓度和组 成与特定原油的直线运移距离之间不应存在一成不变的关系。在应用 咔唑类和苯并咔唑类参数研究某地区的二次运移距离或方向之前,一 定要充分利用各项烃类参数首先确定原油的母源特征、成熟程度和成 因类型,强调多馏分、多参数横向对比的重要性。以在加拿大的阿尔 伯塔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中国的渤海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进行的油 气二次运移研究为例,说明在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过程中,既 要相信基本物理化学原理的普遍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坚 持多学科、多项参数综合运用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岩石的孔隙和喉道半径不同,油气受到 的毛细管压力大小不同。
油气在岩石中会选择最小阻力方向通道运移, 即沿最大孔隙和喉道所组成的路径运移。
(一)二次运移的阻力
油气在多孔介质中最主要的 阻力是孔隙介质对油气的毛细管力
毛细管力: 在水润湿系统中,毛细 管中油气界面所产生的指向石油的 压力。其大小取决于孔隙半径,烃 水界面张力、润湿角。 毛细管压力的
由毛细管压力方程: Pc=2δcosθ/ rc,可看出δ,θ, rc三个变量 的任何变化都会改变对二次运移的阻力。 当石油经过孔隙系统, 从大孔隙进入小孔隙或穿越喉道时,油滴要发生变形,在油体
两端形成毛细压力差 (△Pc)。只有排替压力大于毛细管力差时,
油气才能挤出孔隙喉道中的水发生运移。
? Pc
浮力流:自由上浮与限制性上浮 ,呈断续状流动,不要
求含烃饱和度和相渗透率,不能用达西公式表述和计算。
扩散成藏
扩散散失
二、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和阻力
动力:浮力、构造应力、水动力、扩散力 阻力:毛细管力、吸附力、水动力
(一) 二次运移的阻力
1.毛细管压力 地下岩石孔隙系统多为水润湿的,游离相油
气在其中运移必然要受到毛细管力的作用。
与初次运移相比,二次运移环境: 运移通道 粗,毛细管阻力小,流体压力较低,含盐度 较高,油气以游离相为主,气可呈水溶相 ,浮 力为主要运移动力。
一、油气二次运移的相态和流动类型
1 、二次运移的相态 油气一次运移进入储集层后,条件将发生重要 变化,油气逐渐释放出来。 目前主要认为 温度、压力 起作用: 压力降低 ——气态烃释放 ; 温度降低 ——液态烃释放 。 因此,相态应是以 游离相为主,由分散的 油 滴→油线→油片→油气藏。
方向由润湿相指向非润湿相 (如由水指向 油)。
润湿角 ——是固体表面与液体(空气)或液体 —液体界 面之间夹角 (规定从密度大的液体 —方算起)。 润湿角 (θ)在0-90之间的岩石为水润湿。 润湿角( θ)大于90°为油润湿。
二次运移经过的岩石,被认为自沉积到成岩都是 充满水的,碎屑颗粒表面有一层水膜,因而: θ角可 看作为零度,即: cosθ=1
σ:油水界面张力;rt:孔隙的喉道半径;rp:孔隙的半径
把石油体积 V换成单位面积的高度,则石油运移 的临界高度:
Zo = [2σ(1/r t-1/rp)] / [(ρw-ρo)g ] 石油在储层中开始 运移的条件:油柱高度大于 临界高度。 临界气柱高度:
Zg = [2σ(1/r t-1/rp)] / [(ρw-ρg)g ]
运载层中油气在静水条件下的二次运移
2、水动力
(1)水动力类型:
?压实水动力:水流从盆地中心向边缘 ?重力水动力:水流从盆地边缘露头区向盆地内部
?水流动方向与油气浮力方向一致:水动力为动力, 反之为阻力。
?压实水动力:
主要来自于盆地内沉积物的压实排水,出现在盆地早 期的持续沉降和差异压实阶段和过程中 。
毛细管阻力与浮力相对抗,直到变形的油珠的曲率半径在 上端与下端相等,才能在浮力作用下向上运移。
图: 一滴油珠在水润湿的地下环境中通过孔隙喉道运移
图: 奇尔曼.A.希尔的一个试验的三个 连续阶段,说明浮力的作用与油滴数
量的关系
盒子长1.83m,厚约10cm,宽 约30cm,内装满浸水的砂子 a:将三堆油注入水浸砂中, 每堆油大小约10cm,互不连结, 浮力不足,油滴停滞不动 b:加入一些油,使三堆油互 相连接汇合,其上部有指状油 流开始向上浮起,油堆体积增 大,浮力随之增大,足以克服 阻力,而上浮运移 c:几小时后,整个油堆都上 浮运移到盒子的顶部聚集,在 下部只残留了很少很小的油滴
通常在同一个时期,盆地中心的地层厚、沉积物负荷大, 边部地层较薄、沉积物负荷较小,由此产生差异压实水流,
其流动方向 是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呈“离心流” 状、由深处向浅处。
盆地中地下水测势面在盆地中心和深部最高,向边缘和 浅部降低,形成凹(洼)陷区指向边缘的区域地下水动力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任课人:逄 雯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第一节 油气运移概述 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第四节 油气运移研究方法
二次运移:
油气进入储层之后的一切运移。包括 在储集层内部、沿断层或不整合面、 油气藏调整和破坏的再运移。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主要内容: 相态、动力和阻力、通道、时期、 方向和距离
静水条件下 ,油气到达 水平运载层 顶部后, 在盖层的封闭下油体沿顶界面分散,将不再运移;
如果岩层是倾斜 的,油气在聚集到临界高度 时,将在浮力作用下继续向上倾方向运移,直至 到达圈闭聚集起来。
沿上倾方向浮力( F1)的大小与地层倾角有 关。倾角越大,浮力也越大:
F1=Fsinα = Zo(ρw-ρo)gsinα
(二) 二次运移的动力
1、浮力
在地层水环境中,由于油、气、水存在密度差, 因此游离相的油、气将受到浮力的作用,其大小可 用阿基米德定律求得:
F浮力= V(ρw-ρo)g 式中: V——油相体积;
ρw、ρo——水、油的密度; g ——重力加速度
浮力大于毛细管阻力,油气才能运移: V(ρw-ρo)g > 2σ(1/r t-1/rp)
2、二次运移的流动类型
渗 流——地层孔隙中流体在压差或势差作用所发生 的流动, 浮力流 ——油气在密度差作用下,在地层孔隙水中的 上浮 扩散流 ——流体在浓度差作用下所产生的分子扩散
渗 流:单相渗流和多相渗流,呈连续状流动,要求
烃饱和度和相渗透率,可用流体势和达西公式来研究和定 量计算。
典型储集岩油—水两相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
rp
?? ??
2.吸附力
吸附是流体与固体分子之间作用的一种界面现 象。岩石的岩性、矿物组成、结构、粒度及烃类性 质都是影响吸附力的重要因素。
油气与岩石颗粒接触的 两相界面越大,吸附作用 越强,吸附量也就越多。泥质颗粒比面积大,较碎 屑储集岩有更大的吸附力。
烃类的吸附性还与烃类性质和分子结构有关,一 般来说随 分子量的增大吸附能力也增加 ,正构体烃 比异构体烃的吸附能力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