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
毛主席心中的粟裕不能重用的大将

毛主席心中的xx----不能重用的大将关于粟裕大将的评价很多了,但评价方式存在很大问题,拿粟裕与林彪或彭帅、刘帅等人的战功以及战略、战术能力来比较,可以说各有道理。
而实际上在毛主席的心中,其实粟裕才是第一战将,并且是个不能重用的大将。
对于淮海战役,主席的评价是:硬吃了一锅夹生饭。
并讲过: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和淮海战役比较起来,抗美援朝,本来曾点将粟裕。
希望各位注意,当时粟裕有病在身,主席是派的是罗瑞卿看望,罗瑞卿是主席身边什么样的人,应该不需要在说明了吧。
而号称“战神”的刘帅更是说粟裕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日不是优秀之一。
那么,为什么说粟裕是个不能重用的大将,解放后又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呢?其实陈赓大将的评价早说明问题了。
陈赓大将对粟裕的评价是:“历来有2种人要倒霉,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二是不会迎合的人。
你老兄都占齐了。
”功劳太大,而且粟裕是完全凭借战功的。
解放军将领中能让陈赓说功劳太大的有几个?陈赓本身就是大将啊。
不会迎合人,可能最有体会的是毛,而不是彭帅或其他人。
粟裕三让司令,看起来别的将领会认为粟裕太托大,实际上毛是最不愿意的。
领袖让你当司令,你都谦让,这可就不是一般的不会迎合人了。
所以在58年批斗粟裕的时候为什么有人说粟裕:“阴”“要夺权”。
这个意思不是说你真的夺权,是说你这个性格让别人时刻感觉你有可能夺权。
你的能力和不合群的性格让人不完全。
而肖劲光对主席说:xx对您老人家没有二心。
实际上是这句话让粟裕过关的。
不会迎合人的性格,从另一反面说,就是有反骨。
而功劳太大,有反骨,历史上是谁?韩信。
好在毛不是刘邦。
如果以上还只能说明粟裕是个优秀的将军,并不能说明就是第一战将,那再来看文革中:1967年,粟大将被增补为军委常委,后来国防工业由两人来管,一个聂帅,一个粟大将,粟的名头是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算是军委里有权力的了。
1976年,毛安排四人小组调整个大单位领导,四人就叶帅、陈锡联、聂帅、粟大将,毛将不久于人世,而安排四军治军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1958年粟裕蒙冤之谜因与两大元帅不和?

1958年粟裕蒙冤之谜,因与两大元帅不和?原标题: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在庐山会议上,有人劝粟裕把自己蒙受的冤屈提出来,他却明确表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
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起伏。
”《百年潮》杂志1997年第2期曾发表过萧克同志的一篇文章,回忆1958年军队反“教条主义”斗争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文章提到,当时令人震惊地在军内高层揪出一个所谓“以萧克为主帅、李达为副帅的反党宗派集团”,包括刘伯承元帅在内的一批高级将帅及高中级干部因此受到错误批判和错误处理。
而实际上,处理这一问题的那次军委扩大会,还有另外一个议题,那就是把粟裕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批判。
会后,粟裕被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
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不了解在1958年那次风波中粟裕大将曾蒙冤。
风起于青萍之末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工作。
这之后,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研究确定了军委扩大会议的内容和议程。
4月29日,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召集了有中央军委和各总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
传达了中央军委确定的扩大会议议程。
奇怪的是,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这时虽然就在北京,却没有通知他参加这个座谈会。
而且,中央军委拟定的扩大会议议程,竟赫然把解决所谓“总参和国防部关系”问题也列入其中。
总参与国防部之间存在矛盾,情况比较复杂。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被任命为总参谋长,因病于1950年初即由副总参谋长聂荣臻代理,1951年10月又增调粟裕出任副总参谋长。
由于从建国初一直到1952年7月,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粟裕在工作中与军委负责人之间没有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工作还比较顺利。
唯一出现过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他与聂荣臻之间。
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直接报到毛泽东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有必要上报。
新中国元帅军衔评定的几个误传

历史天空新中国元帅军衔评定的几个误传文/郭志刚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授予10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
10位元帅依次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关于元帅军衔的评定问题,社会上的说法很多。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本来也准备授予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元帅军衔,毛泽东表示不当大元帅后,他们也同时表示不评元帅了;近几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即本来也要授予粟裕元帅军衔,是粟裕自己让了。
因此毛泽东说要授予粟裕第一大将,同时毛泽东决定“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还有人说元帅军衔在1954年就已基本确定。
上述说法都不甚准确。
笔者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撰成此文,以飨广大读者。
1955年初军委座谈会提出中央军委委员授予元帅军衔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
该《条例》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按照这一规定,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完全应该授予大元帅军衔,但毛泽东自己放弃了。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除了后来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朱德等10人,如果授予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包括授予粟裕等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亦符合基本规定。
就首次授衔这一历史事件而言,1955年1月中旬的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为它框定了授予元帅军衔人员的范围。
1月14日和15日,中央军委座谈会开了两天,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
在北京的中央军委委员彭德怀、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出席会议,陈毅和叶剑英因病,邓小平因事未出席。
会议由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主持。
粟裕为何没能当上元帅

帅军衔” 的命 令。
粟 裕 未 能授 衔 元 帅 ,着实 引起
了当时及后来许 多人的 由衷感慨 。
电中共中央 “ 请求 中央以张鼎丞同
《 开国将帅轶事》 记载 :粟裕身经百 “
战 ,曾组织指挥 了 ‘ 七战七捷 ’鲁 、 战役。9 5年评 军衔 ,粟裕将 军战 15
没有动身前 往中原就职 。中央于 5 月2 1日致 电陈毅 : 陈毅不参加 此 “ 次作 战( 豫东战役 ) , ” 敦促他 “ 尽可
高级将领 ,授予 中华人 民共和国元 领导 的人事安排上 , 他坚 持让 自
能迅速偕 同邓子恢及大批 干部去豫
■圈
■■ 壤 鎏壁 : I 墨垒竺
个纵队配合华野作战 。 西和刘邓会面 ,建立中原军区及 中 战军 4 原局经常T作。 ” 5月 2 l粟裕率领华东野战 8E, 军指挥机关与军委后勤部长杨立三 传》 中有这样一段话 : 陈毅托杨立
把缴 获 的 交直 流 ( ) 用 收 音 机一 电 两
军各部队的负责干部专门做思想l T 作来 的。贺龙首 先从 自我讲起 。 他
按照惯例 ,在一次战役 中,
‘ 若几支部 队联合作战 , 一般 是主 说 : 军委 已内定 我为一名元 帅了 。
要 方 向上 的 指 挥 员 指 挥 次 要 方 我知道 ,这元帅衔是党和毛主席给 挥 员 指挥 后 打响 的部 队指 挥 员 , 兵 员 多 的 指 挥 员 指 挥 兵 员 少 的 先 烈 流 血柄 牲 的结 果 。 ’ ” 粟裕身边 的知情 人士也透 露 :
I堡 壅 ● I 望 :墨 堡 ■
粟 裕 为 何 没 能 当 上 元 帅
粟裕授衔的真相

粟裕授衔的真相作者:鞠开来源:《领导文萃》2008年第21期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授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1359名少将。
粟裕名列十大将榜首,人称“共和国第一大将。
”打那以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粟裕的军衔问题常常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许多同志认为,粟裕战功很大,评大将低了,应该授元帅。
不光是党内、军内,连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黄炎培等人也持这种认识。
不少中青年也认为,粟裕战功很大,应该评元帅。
也有人说没有评上元帅,他不满意,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哭了。
国防大学党史专家姚旭同志跟我谈到这件事时,很气愤,要我写一篇文章,说明真相。
我知道这件事情后,心中很不平静,认为有必要将粟裕对评衔问题的态度向大家讲清楚。
粟裕授衔的真相究竟如何?作为当时在他身边工作的我来说,有必要将我了解的情况作简要介绍。
我知道,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衔的主要依据。
中央政治局考虑元帅、大将军衔,中央军委考虑上将至少将军衔,考虑好以后报到中央去批。
实行军衔制前,粟裕是大军区级,比正兵团高两级。
他的军衔当然要由中央政治局来考虑。
关于上将至少将的授衔问题,军委确定了一个原则:正兵团,原则上评上将,个别的可评中将或大将;副兵团,原则上评中将,有少数可评上将,个别的评少将;准兵团,有的可评中将,有的可评少将,极个别的可评上将;正军级到准军级,原则上评少将,有少数可评中将,也有少数可评大校;正师级,原则上评大校,有战功的,个别的也可评少将。
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是中国军事舞台上一位了不起的伟人。
他演出了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活剧,指挥和参与指挥了七战七捷、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许多重大战役。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赞不绝口。
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说:“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参加了会议。
“粟裕辞帅”是不是真的?如果粟裕当了元帅,他将顶替哪一位?

“粟裕辞帅”是不是真的?如果粟裕当了元帅,他将顶替哪一位?粟裕,解放战争中表现最突出的双子星之一,就连毛泽东也是高度评价:淮海战役,粟裕要记第一功。
就连林彪,也夸赞粟裕是“打神仙仗”!1955年授衔,林彪等人被授予“元帅”,粟裕却被授予“大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粟裕本来要被授予元帅的,是粟裕让了出来。
是不是这样?1、李银桥说:粟裕让出了“元帅”衔让没让衔,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军委,以及毛泽东、粟裕等身边的人。
李银桥当时是毛泽东的警卫人员,他曾经告诉外界,粟裕确实是让衔了的。
当时,主张给粟裕授予“元帅衔”的除了党内人士外,党外人士邵力子等人也是绝对的支持者,只因粟裕的功劳太大,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太过突出。
授衔前,毛主席是支持给粟裕授予元帅的,他说道:“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都可以领元帅衔。
在解放战争中,哪个不晓得华东粟裕啊!”此时,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个人就是周恩来,他说道:“可是,粟裕已经辞帅了啊!”听完这话,毛泽东不无感慨:“难得粟裕,三次辞让啊!比起那些为了军衔喊着要跳楼的人,强了千百倍啊!”这么一段话,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粟裕得知上面有意授予自己元帅,已经做出了辞帅的举动了;二是,粟裕曾经有过“三次辞让”。
哪三次辞让?一是在1945年,粟裕不当华中军区司令员,坚持只当副司令员,他认为张鼎丞无论资历,还是战功,都在自己之上。
因此,组织上经过商议,最后同意张鼎丞当了华中军区司令员。
二是在1948年,组织上要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坚持只当副司令员,让陈毅当了司令员。
最后,经过组织上的批准,让粟裕担任了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
三是在1955年,粟裕听到要授予他元帅的消息,表达了让出“元帅”的意思。
很多人认可粟裕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和“华东军区司令员”这两件事情,但是,对于“粟裕辞帅”,争议非常大。
一方认为,粟裕的资历可能稍有欠缺,按照标准,粟裕不够条件,所以谈不上“让”;另一方认为,粟裕的军功已经够了,完全可以授予元帅,如果不是粟裕在1945年、1948年的两次辞让,资历也够了。
战神粟裕

粟裕大将的奇闻轶事有着“军神”之称的刘伯承元帅曾评价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林彪自比天马,从不夸赞其他人,惟独对粟裕是个例外,林彪说:“粟裕尽打神仙仗。
”粟裕从没有上过正规军校,完全是在战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他有着怎样的传奇色彩呢?一、粟裕大将是个超级“图痴”刘伯承、林彪、粟裕都是军事指挥的高手,他们都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跳舞。
滚滚红尘里,他们似乎都是“榆木疙瘩”,不大会“享受”人生。
他们当然也有自己的嗜好。
刘伯承爱看书;林彪爱看地图,还一边看,一边吃容易使人放屁的炒黄豆;粟裕也是个超级“图痴”,但是他不爱吃炒黄豆。
许多人大惑不解,好奇地问粟裕,地图究竟有何奥妙?粟裕笑笑说,奥妙无穷!熟悉地图,熟悉地形,是指挥员的基本功,“不谙地图,无以为宿将”。
这正是他百战百胜的法宝之一。
粟裕用图有一个特点,“不仅看1/50000的地图,还要看更大范围的地图和全国地图”。
也就是说,粟裕不只考虑战役、战斗,还从战略全局考虑问题。
所以,“他总是把战役的局部和战略的全局结合得很好”。
看地图不算粟裕的最佳境界,还要能背。
他的作战参谋秦叔瑾回忆,秦叔瑾说:“在我所接触到的军事指挥员中,还没有一个像他那样精通地形图而又熟记战区地形的。
”这就是背地图的功夫。
正因为有对地图的熟悉,所以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在苏中一带打游击时,很少与敌人打遭遇战,指挥部从未遇到过突然袭击。
实际上,这在敌、友、伪、顽交错的苏中一带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二、毛主席迎到院门口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称他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称他在淮海战役中,立了第一功。
1948年5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正在花山村的一间房子里开会,听见外面有人和警卫人员打招呼,毛泽东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惊喜地对大家说:“粟裕来了!“在大家起身的同时,毛泽东已经迈开大步,跨过炭盆,迎到门外去了。
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梁丞
【期刊名称】《武汉文史资料》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 1958年军队进行反"教条主义"斗争,当时令人震惊地在军内高层揪出了一个所谓"以萧克为主帅、李达为副帅的反党宗派集团",包括刘伯承元帅在内的一批高级将帅及高中级干部因此受到错误批判和错误处理.而实际上,处理这一问题的那次军委扩大会,还有另外一个议题,那就是把粟裕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批判.会后,粟裕很快被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不了解在1958年那次风波中粟裕大将也曾蒙冤.
【总页数】6页(P8-13)
【作者】梁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J], 梁丞
2.粟裕:第一大将从蒙冤到平反始末 [J], 蔡晓铭
3.粟裕:第一大将从蒙冤到平反始末 [J], 蔡晓铭
4.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J], 梁丞
5.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J], 梁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
导读:本文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
1952年,全军开始干部评级工作,正式确立军队干部等级制,并着手授衔的准备。
次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提出"如果可能的话,拟于今年(1953年)7月份全军实行军衔制度".
从这时起,元帅、大将人选已在中央书记处的考虑之中,也就是《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说的"军衔鉴定"工作。
最后在人选既定的情形下(即贺龙1953年透露的内定),为使职务与军衔相匹配,罗荣桓于1954年6月被增补为军委委员、军委副主席,随后成为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委员,从而在1955年9月顺理成章授衔元帅。
这一点,似乎与王树声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1954年1月前,曾是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王树声职务并不高,仅为湖北省军区司令员。
因中央书记处决定授他大将衔,因此他在短期内,相继被任命为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部长。
正因为此,认为自己资历不够,被毛泽东称赞"是个老实人"的罗
荣桓深感不安。
得知中央准备授予元帅军衔后,他再次表现了一个纯粹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立即给毛泽东写信,说自己参加革命较晚,请求不要授给他这样高的军衔。
罗荣桓的请求无疑是诚心诚意的,但他的授衔与否,显然已不是个人的荣誉与待遇问题,而是代表了秋收起义以及全军的政工队伍,因此这一请求也就未被毛泽东批准。
罗荣桓主动辞帅,粟裕这个老邻居也不例外。
1955年的军衔制,特别是将军以上级别的授衔,的确有些令毛泽东为难。
张爱萍之子张胜说,当过一把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事问题了。
"许多重要的人事安排,并不是简单地看功劳和能力的,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以及各个方面平衡的需要。
这也许会是个令人尴尬的话题。
"
张胜似乎说出了1955年毛泽东的心里话。
由于不仅仅是出于军队正规化的需要,还是对开国将领们有史以来一次总授衔,多少带点"梁山好汉英雄排座次"的味道。
而且,从西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光武"云台二十八将",到唐太宗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国似乎早就有"排座次"的传统。
因此,最高统帅部极为慎重,酝酿、筹备几乎达五年之久。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一介书生杜甫当年尚有如此霸气的一问,授衔的将领们也大多把军衔看成是对自己过去战功、对革命贡
献大小的一种肯定,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专业技术职称。
授衔的方案几易其稿,结果终于出来后,一位老红军听说自己只授少将军衔,大失所望,说了一句贻笑大方的名言:"我要把那个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
"①还有人因此闹情绪,两三天不吃饭,甚至哭起了鼻子。
共产党人虽然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但到底是人不是神,也食人间烟火,也吃喝拉撒,有七情六欲,存在这些"不和谐"音符当然一点也不奇怪。
历史上,老祖宗们这一现象也屡见不鲜。
刘邦当年就要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一次和张良看见将领们都在窃窃私语。
刘邦很不解,问张良他们在干什么。
张良一语惊人,说他们在商量造反。
刘邦惊得差点跌下龙椅,忙问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张良说您最近封了许多王侯,而没有奖励他们,他们心中不服。
刘邦这才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急出了一身冷汗,最后在张良的锦囊妙计之下才得以摆平。
毛泽东面临的问题还不至于严重到这种地步,毕竟都是共产党人,"风格不高"的仅仅是极少数。
他也很清楚,出于各种考虑与需要,授衔的确未必能做到绝对一碗水端平。
1956年9月,他曾在中国共产党八大预备会上说:"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个世界,要那么完全公道是不可能的,现在不可能,永
远不可能。
"
皮定均本来准备授衔少将,按规定与其他书记处成员一样,只负责元帅与大将提名的毛泽东,忽然间"意兴遄飞","越级指挥",来了一句"皮有功,少晋中",皮将军因此得以官升一级。
这虽然被传为佳话,但皮将军的老上级刘少卿因此易位,反而只授衔少将。
这种不按规定出牌,未按条文行事的特例,自然难免个别人会有想法。
还有东北野战军八纵的司令员段苏权,红军时期就是师级干部,只授少将衔,而他的政委邱会作并无此等经历,却是中将。
元帅授衔公开的标准只有两条,当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
通俗一点说,就是资历或者战功两个标准。
这里的"或"字(并非"和"字)十分关键,就是说,"资历"或"战功"两个条件中任意一条即可。
按这一标准,粟裕一生征战以及指挥华东野战军(即战役军团)创造的辉煌战绩,就完全符合"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一条。
针对个别抱怨的将领,毛泽东亲自出面,严肃地批评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
最高统帅发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当然就没人敢公开发牢骚了,不过腹诽的不免也有。
玉皇大帝尚且有人心里嘀咕,鲁迅就说过:"我对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
"
好在罗荣桓这个总政治部主任提出辞帅,及时做出了表率。
总参谋长粟裕也主动请求降衔,不做元帅,又树立了一个高风亮节的标杆。
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是他的贴身"影子",后来多次回忆说,在中南海颐年堂,中央书记处曾谈过粟裕的军衔。
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
周恩来说粟裕已请求辞帅。
毛泽东当然也知道,又感慨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