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三)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
【文言文】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一、原文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
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
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二、翻译柳宗元,字子厚,是河东人。
他年少时就聪明机敏,没有什么不明白通晓的。
到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还小,但已经长大成人,能够考取进士,崭露头角。
众人都说柳家有个好儿子。
后来他考中博学宏词科,被授予集贤殿正字的官职。
他才智杰出,刚正勇敢,议论时引经据典,贯通古今,涉及经史百家,言辞犀利,意气风发,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
他的名声大振,当时的人都仰慕他,愿意和他交往。
各位权贵要人,都争着要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纷纷推荐赞誉他。
贞元十九年,柳宗元担任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特别看重柳宗元。
柳宗元和监察御史吕温秘密被召进宫中,和他们商议大事。
柳宗元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
三戒(并序)柳宗元

第三部分
永:州名,今湖南永州市。 畏日:对日辰的迷信忌讳。 直:通“值”,当着。 子:十二地支之一,十二支 与十二属相相配,子年为鼠 年,故下说云鼠为子神。 椸(y!):衣架。
— 8—
三戒(并序)
第三部分译文 poem
永州有个人,害怕犯了日忌,做事十分拘谨忌讳。认为自己出生之年正是子年,而鼠,是子年的生
大学语文
三戒(并序)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 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 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 “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 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 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 翁》。
肖,所以就喜欢老鼠,不畜养猫和狗,也禁止仆人伤害老鼠。粮仓、厨房,都纵容老鼠肆意横行,不
加管制。因此老鼠互相转告,都来到了这个人家里,既能吃得饱又不会有什么灾祸。所以这个人家里
没有一件完好的器皿,衣架上也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吃的东西也差不多都是老鼠吃剩下的。白天成
群的老鼠和人一起并行,夜里就会偷偷地咬东西,互相争斗打闹,什么样的声音都有,人都没法睡觉,
但是这个人始终不厌恶老鼠。
几年之后,这个人搬到了其他州,后来的人居住在这里,老鼠仍然像以前一样猖獗。之后住进来的
人就说:“老鼠是偷偷活动的十分可憎的动物,这里的老鼠偷吃东西吵闹得尤其严重,是什么原因使
它这么猖獗呢?”于是就借了几只猫,关上屋门,翻开瓦片,往老鼠洞里灌水,出钱雇用仆人捕杀。
杀的老鼠都堆积成了小山,然后把它们扔在隐蔽的地方,臭了几个月才停止。
唉!那些老鼠认为既能吃饱又不会有灾祸,但岂能一直这样?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

康震教授还特别强调了韩愈的人格魅力。他认 为,韩愈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有担当 的人。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这种高尚 的人格精神也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
第6部分 结语
结语
通过对康震教授评说唐宋八大家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唐 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心声 通过学习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 文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汲取其中蕴含ຫໍສະໝຸດ 人生智慧 和精神力量第3部分
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那么,康震教授解读"唐宋 八大家",为什么一定要从 韩愈开始讲起呢?说到唐诗 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李白、
杜甫、苏轼、李清照
他们那一篇篇洋洋洒洒如行 云流水般的文章,宛如一望 无垠黄灿灿的麦田,成熟而
富于生机
而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 和柳宗元有着特殊的地位, 是他们竖起了古文运动的大 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
第7部分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第8部分
柳宗元的文学风格与 思想
柳宗元的文学风格与思想
1
柳宗元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思想深邃,观点鲜明
他的作品以山水游记、寓言、散文为主,文笔简练明
2
快,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深切关注,以
3
及对人生、人性的深入思考
第9部分
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愈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 768年,字退之,河南孟州 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与另一位著名的文学
家柳宗元并称"韩柳"
而要说到唐宋散文,我们自 然就会想到"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柳宗元,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于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生于京城长安,他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着。
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逝于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六百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着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的家世: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着姓”。
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
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
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二十三人之多。
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
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
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官秩一直很低。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是,家道早已没落。
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
两个女儿分别配与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
柳宗元《晋问》全文解析整理

柳宗元《晋问》全文解析整理柳宗元《晋问》全文解析《晋问》是柳宗元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散体大赋之一,是其仿拟汉初辞赋家枚乘《七发》所作。
下面是我收集的柳宗元《晋问》全文解析,盼望大家喜爱!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集团的活动,被贬永州;其贬居永州的十年,也恰是其创作的高峰期。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写道:“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涣。
而自肆于山水间。
”贬居永州期间,其不仅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永州八记”,还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寄寓鲜亮的政论文。
《晋问》就是柳宗元写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寄予其政治抱负的一篇佳作。
一、丰腴笃实的乡土情怀《晋问》通篇为“吴子”与“柳子”的对话,吴子即吴武陵,唐信州人,元和二年进士,是柳宗元的好友。
元和三年至元和七年(808年~812年),吴武陵因得罪权贵李吉甫,被流放永州,其与柳宗元一见如故,遂结为莫逆之交。
柳宗元赞扬其“才气壮健,可以兴西汉之文章。
”《晋问》以吴武陵打听晋地的掌故为线索,用铺张的手法介绍了晋之山河、金铁、名马、北山、河鱼、盐宝、文公霸业及尧之遗风,并用汉赋这种一问一答的常见手法,具体介绍了晋地的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涵。
柳宗元祖籍山西,然其并未去过山西;据史料记载,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其生长于长安西郊,以后曾去过夏口、江西、蓝田、邰州等地。
但其对家乡的山川形势、历史因革、人文掌故的全面了解,无不使人赞美。
《晋问》全文总共分为七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以相关的历史地理史实为依据绽开铺叙。
第一部分写晋之山河,表里险固;其写山高壮“腾突撑拒,聱岈郁怒”,形容晋山雄伟险峻“熊罴之咆,虎豹之嗥”。
其写平原“则平盈旋缘,纡徐夷延,若飞之翔舞,洄水之容与”,舒缓宽敞之美现于目前。
柳宗元笔下的黄河雄奇壮美,蔚为大观,“其河则源昆仑,入于天渊,出乎无门,行乎无垠……”。
其次部分写晋之冶金,兵甲刃利。
这部分相对写的比较简略,分别从产地、工艺、产品等方面进行描写,“太卤之金,棠之工,火化水淬,器备以充……”。
小石潭记课文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 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 一个叫奉壹。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第二部分(2~3),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中的水源。 第三部分(4),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5),介绍与自己同游小石潭的人。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 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 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 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 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小岛 不平的岩石 青葱的树木, 遮盖缠绕,摇动低 形成水中高地 翠绿的藤蔓 垂,参差不齐,随 风飘动。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
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许: 用在数词后表约数 呆呆的样子 阳光直射潭底 鱼的影子映在 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水底的石面上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作者简介 字词解释 全文译文 图片欣赏 文章结构
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 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 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 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 动。改革虽然失败了,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 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柳宗元在思想 方面所具有的进步的积极的意义,似又因韩愈的某些保守意识而有所不及。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 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 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在柳诗中成为特有的新颖题材的是对西南地带少数民 族生活进行多方面描绘的作品。其中洋溢着非常浓厚的地方情调和气氛。至 于刻画自然景物的小诗,如《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柳宗元传的原文及注释

柳宗元传的原文及注释【原文】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后魏侍中济阴公之远世孙也。
曾伯祖父柳奭,高宗朝宰相。
父柳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
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县尉。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
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叔文欲大用之,会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
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刘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有文集四十卷。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注释】1.河东:今山西运城一带。
2.后魏侍中济阴公:后魏时的高官柳庆远。
3.柳奭:唐高宗时的宰相。
4.柳镇:曾任太常博士、侍御史。
5.登进士第:通过进士考试。
6.宏辞:一种选拔高级官员的考试。
7.王叔文、韦执谊:唐顺宗时的权臣。
8.窜逐:被贬谪流放。
9.蛮瘴:指南方蛮荒之地和瘴气之地。
10.堙厄:艰难困苦。
11.蕴骚人之郁悼:积聚了诗人的郁闷伤感之情。
12.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
13.质钱:典当人口或财物换取钱财的行为。
14.没入钱主:被典当的人口或财物因无法赎回而归钱主所有。
15.师法:学习和仿效的方法或方式。
16.动必以文:写作必定使用文章形式表达情感和叙事内容。
17.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五日去世。
柳宗元

革新期间
柳宗元 805年(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 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 (此时,在王叔文周围还有许多相同政见的政治人物,包括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陆质、吕 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 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 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主要采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废除宫市,罢黜雕坊、 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称为五坊小儿;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 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随着顺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朝臣联合外藩联 合反对改革派向朝廷施加压力,要其引退。
左迁永柳
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王叔 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的司马,后称“二王八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经过半年, 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 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 州)。
兴办学堂
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 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 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
辞赋
柳宗元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 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 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 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 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三、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前导言:柳宗元因为一场难分对错的政治纷争被贬湖南永州,相对于仕途的黯淡,永州的生活更充满了烦恼。
根据史书记载,一向以世家子弟自豪的柳宗元,心中却藏有难言之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北京师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解读“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三集――《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
画外音:在柳宗元步入仕途时,他才二十岁出头,意气风发,有整顿国家的激情与壮志,于是参与了由当时的名臣王叔文、王丕所领导的永贞革新。
由于在太子即位的问题上革新派与后来的唐宪宗立场不同,所以革新失败,革新人士随即被贬,三十三岁的柳宗元也被贬永州,永州即今天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柳宗元来到永州,即将开始长达十年的谪居生涯,那么,在这里等待柳宗元的会是什么样的人生呢?百家讲坛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您解读《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三集《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
康震:那么,柳宗元当时在永州,他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呢?这个职务有一个全称,叫做“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
什么意思啊?这个“员外置”就是编外的意思。
我们知道他来这之前,他担任的是礼部员外郎,正六品。
这个地方这个官,永州司马也是正六品,等于是同级调动,没有升,也没有降,但是这个员外置,这个编外,就界定了这个官职在永州的地位。
再加上柳宗元本身是戴罪之人,所以,他到这来。
第一,他是没有实际的行政权的。
第二,也没有公家给他配的住房。
这个地方既没有权,又没有房子,所以呢,远看仿佛是司马一个,近看就是死马一匹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在这儿没有什么任何用处。
那么他住哪儿呢,一开始住在一个庙里头,这个庙还是比较有特点的,为什么呢,柳宗元有两句诗来描写这个庙,说:凫鹳戏于中庭,蒹葭生于堂筵。
——柳宗元《闵生赋》在这个庙的大堂里边,有鹳鸟、鹤鸟在这儿翩翩起舞,在这院子里头有很多蒹葭,一种植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看上去挺有诗意的,但你想想,住的地方,中庭里边全都是鸟,院子里边全是野草,就这么一个环境。
而且永州这个地方,在当时它的建筑主要是竹子和木头,不像我们现在都是水泥,所以永州这个地方的住房特别容易发生火灾,这柳宗元在这儿住到第五年头上的时候,他那屋子里已经起了四次火灾了,每次火灾爆发的时候,他都要把那个墙上掘个洞,或者把窗户给扒开了,光着脚丫子逃出去,特别狼狈。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居住的环境,这个条件特别地艰苦,特别地简陋。
他这儿还是司马,尚且如此,那要是比他低的人,还不定住的是什么样子呢。
永州的整体状况不好,居住条件也不太好,那周围环境怎么样呢?出去走走吧,在屋子里待着又难受,出去走走啊,也好不到哪儿去,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边说,这个周围看上去都是田野,里边全都是蝮蛇,蝮蛇我们知道,是最毒的一种蛇类,水里边全是蛇。
还有什么呢?还有大蚂蜂。
说那别在田野里头转了,有什么池塘湖泊啊,你去看一看,写写诗也行,去不了,快到水跟前的时候,水里边有一种毒虫,这种毒虫,只要一看见人靠近水边,它在水里边发起攻击。
所以你看我们原来讲苏轼的时候说苏轼到了黄州,没多少钱,住的地方也比较艰苦,后来自己还得种地,我跟你说,(柳宗元)他这个地方连种地都种不成,你先没种呢,先让蛇咬你一口,你还没播种呢,先让毒蚊子先叮你一口。
很简陋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那身体就不能太好,柳宗元在给他朋友的信里边就说,我自从来到永州,我身上这个病,还稍稍好一点了,原来啊都是一两天就犯一次病。
他自从被贬之后,他身上得了很重的病,现在就是一个月大概能犯那么两三次。
虽然说病大体上缓解了,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吃了很多的药,药吃得太多了,就伤了我的元气了,我现在只要一走路啊,我的膝盖,就特别地在颤抖,一边走膝盖在颤抖,只要一坐下来,我的肌肉和关节都非常地疼痛。
而且本来他是个读书人,他说现在不成了,为什么呢,记忆力减退,我现在一读古人的传记,读得好好的看了几页之后,就得再翻回来看,为什么呢?读着读着不知道读谁的传记,把名忘了。
记忆力减退了,这个我们大家都能理解,上一次我们在讲到柳宗元被贬的时候那种状况,他写的《江雪》当时的那个心情,就是这一方面是心理上的,一方面是生理上的,还有周围的环境。
可是你知道他写这些信的时候,在给他朋友汇报他的身体状况和他周围的环境的时候,他才多大呢?他也就只不过才三十六七岁,可是我们听上去感觉这个人好像已经到了五六十岁的样子。
画外音:永州地处湖南省西部,在唐朝时属于远离首都的贫困地区,柳宗元在此写下了传世名篇《捕蛇者说》。
这篇文章描述了永州“苛政猛于虎”的现状,还描述了永州相对原始恶劣的自然环境。
柳宗元在此不仅健康状况下降,而且背负着一种特别的难言之隐,这是怎么回事呢?康震:柳宗元在永州时期,他最操心的事、最担忧的事情,那还真不是身体健康,你猜是什么啊?是生儿育女。
再说白点就是怎么传宗接代的问题,这对他来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头等的大事。
大家可能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你这说什么呢?首先,这对于柳宗元来讲,是个问题吗?在中国古代的男性,特别是像他这样当官的,谁还没有个三妻四妾,是不是?想传宗接代,这恐怕很富裕的一个事,还用得着忧心忡忡吗?还用得着下这么大的决心说是工作中的最重要的重心吗?言过其实了吧。
第二,就是说柳宗元你不是说了吗,他是在唐代跟韩愈一样最杰出的散文家,最杰出的哲学家,又是很著名的诗人,他脑子里边应该考虑的都是很重大的政治问题,他怎么会突然把注意力就这么迅速地就转到了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上面呢?所以这个问题肯定对一般人来讲就不大好理解,觉得你这么说,柳宗元在我们心目当中有点太那个了。
其实我还告诉你,他还真不那个,因为为什么我们能够知道这个状况呢?柳宗元在给他的朋友和一些官员的信里边屡次地、反复地强调这个问题,把它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他提到什么高度呢?就是说如果朝廷能够对他进行有限度的赦免,那么这个赦免的理由就是什么呢,就是我要传宗接代,不然我就不能很好地传宗接代了,我们柳家就会绝后。
他在给翰林学士李建的信里边是这么说的,说我现在体弱多病,没有死就是很大的幸运,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说实在的我现在对建功立业这事不是特别关心了,我顾不了那么多,只要朝廷能够减轻对我的惩罚,把我能调到中原地区去,调到离首都比较近的地方去,我就跟当地的老农民的女儿一结婚,然后我们弄上几亩地,我们就天天种地,我们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就这么过下来了。
如果我在劳动之余还有余力,我再写写文章歌颂歌颂咱们伟大的时代,太平盛世,我这辈子就足够了,是吧,人这一辈子,这三十年,三十年都是很快的,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
我希望如果您能跟朝廷说说,帮我减轻点罪过,就是主要是我要娶妻生子,我得尽快地生孩子,这个对我来说很重要。
柳宗元在给朋友的信里边说,清明节的时候,大家都要去扫墓,你看那些扫墓的人群里头,不一定非得是达官贵人,有一些都是些贩夫走卒,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
起码跟我比起来,我好歹还是个官嘛,可是呢,我却现在没有这样的权利去扫墓,人家地位再低的人也能到坟上去扫墓,还有就是死去的死者里头,有些社会地位也不高,甚至身份比较低贱,但是他们也能享受到后代子孙给他们的供养,更何况像我的祖先,我原来说过,多么地煊赫啊,是不是,但是由于我现在的地位,远隔千里之遥,所以不能去扫墓、拜祭祖先。
柳宗元说,我想到这儿,我觉得真是非常地罪过。
我们祖先的墓地在长安城南,我们的子弟没有人去护我的墓园,我就是交给村子的邻居去看护,可是自从我被贬之后,我被贬的消息可就传到了那村子里头,为我们看守墓园的人,就不再把这当回事了,我现在操心的是什么呢?天哪,那放羊的、那放牛的,都在一遍一遍地践踏着我们那个墓园。
那些割草的,也会把我们的墓园弄得一塌糊涂。
我的这个先人们在地底下怎么能够安眠呢?我想到这个,我心里头又是觉得特别地难受。
所以你看,他不能去扫墓,他也不能去守墓园,他也不能够去祭奠祖先,更可怕的是什么呢?他说了,他说我们家在长安城城西,还有数顷田地,还有上百棵的果树,这些田地和果树,估计要么是荒芜了,要不被人砍了,要不然被人霸占了。
在长安城里头还有我们家老房子呢,我们家老房子里头还藏了皇上赐给的三千卷书,现在这个房子已经三易其主,换了三个主人,这房子跟书啊,现在都不知道在哪儿了,这可都是我的祖先留下来的产业啊。
这真应了那句话,我一朝身败名裂,我的家族也跟着蒙受耻辱。
但是你知道,传宗接代不仅仅简单地说生一堆孩子的问题,而是什么呢,而是在传宗接代的后边,他要承续的是整个两千五百多年来柳氏家族所创造的、所拥有的、所有的文化,所有的产业,所有的地位,所有的声誉。
他为丢掉了这些产业,丢掉了这些声誉,这些东西在他手里发生了断绝,而感到痛心疾首。
所以柳宗元是一个什么呢,家族荣誉感特别强的人。
画外音:柳宗元出身于著名的河东柳氏,柳氏先祖为东周时著名的柳下惠,河东柳氏在北朝时已是著名的门阀士族,后来与李唐皇室的关系也很密切。
但到了柳宗元的祖父辈,家道已经衰落。
柳宗元少年得志,一心想要光复柳氏家族的荣耀,所以他对传宗接代之事看得很重。
被贬永州时的柳宗元刚过而立之年,那么,在此之前他的家庭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康震:他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娶了弘农杨氏之女。
弘农在哪儿呢?就是现在河南的灵宝。
弘农的杨氏家族,也是中原地区的数一数二的望族,他娶的这个杨氏之女呢,她的父亲,也就是柳宗元的岳父叫杨凭,这个人很厉害,后来也做过京兆尹,就是长安市市长。
娶了他的女儿,这不挺好吗?从史书的史料上来看,他这媳妇还挺活泼的,还挺可爱的,他们家太夫人也还比较满意。
可是有一样,这姑娘脚有点问题,有足疾,脚有点毛病,走路不大利索。
最要命的是什么呢,她确实怀过孩子,可是根据资料的记载说,怎么回事呢,说她“孕而不育”——《亡妻弘农杨氏志》“尚有一男子,然无一日之命”——《与杨京兆凭书》什么意思啊?首先,这位杨氏,柳宗元的夫人,怀上了孩子,怀上了,但是没有能够把他完整地生下来。
然后柳宗元又说,是个男孩,但是他的性命不到一天。
那么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她可能是比方说难产,或者是发生了什么流产,但是孩子肯定是生产下来了,可能都有了人形了,可是是个死胎,或者是没有生命了,反正就这个意思。
所以你看他开始是结过婚的,有夫人,而且差一点就要有一个孩子了,有一个男孩了,但是因为这个缘故,没了。
那大家说接着可以娶嘛,是,可以,可以接着娶,但是呢,在之后的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头,柳宗元没有再续弦。
你注意啊,他没有续弦,但并不代表他没有孩子。
大家说你到底说什么呢?怎么没有续弦还有孩子呢?对,根据资料的记载呢,在这十多年中间,他确实没有明媒正娶一位夫人,但是他可能跟一个女人同居过,他跟她的关系不是正式的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关系,是一种同居关系。
为什么呢,柳宗元在永州的时候,为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写过一篇很短的、就类似于像墓志铭一样的文字,当然那么小的孩子她不可能有什么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