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项内容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项内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涵盖了各个方面,例如经济、政治、文化等。
在此,我将列举三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并逐步回答这一主题。
第一项变化:经济转型与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19世纪末,中国面临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等社会动荡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开始了经济转型的漫长过程。
首先,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
这一时期,许多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措施被推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例如,中国建立了第一所现代工业学校——“洋务学堂”,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
此外,中国还开始修建铁路、制造机器和生产商品,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世纪初,中国共产成立,中国摆脱了封建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政权的转变。
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有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此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吸引了外资和技术,并逐步开放了对外贸易。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是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一过程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项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封建等级制度和农民阶级组成。
然而,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和社会运动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中国发生了政权的转变。
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封建社会的统治。
中国开始实行民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逐渐推行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得许多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中的工人和商人阶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近代社会生活(通用6篇)

近代社会生活(通用6篇)近代社会生活(通用6篇)近代社会生活篇1【教学目标】1、识记和理解:知道近代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通讯工具及娱乐方式,理解其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及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知道民国以来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和方法: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指导学生对本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列表对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动脑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并逐步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进一步丰富了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对社会进步和时代潮流的追赶和探究热情,加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及社会意义,大众传播媒体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方法】目标引导、问题探究、阅读讲述、分析归纳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设问)什么是生活呢?有人说:生活是一条路,即使平坦,怎能没有坑坑洼洼;也有人说:生活是一杯酒,不管久远,总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而我说:生活是一首歌,和谐与否,总吟唱着人生的悲喜交加和追求探索与开拓奋发。
今天,让我们走进近代时期的社会生活领域,看看苦难的中国人如何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不断求新求变,艰难而又不懈地改变着自己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努力地推动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步伐!(板书课题)学生:朗读导言,整体感知本课学习内容。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
1. 经济变革:从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
转变。
新兴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国家财政和金融制度的改革,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文化变革: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如戊戌变法、
五四运动等,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传统价值观和观念被挑战,包括封建礼教、宗教迷信等,人们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制度,追求个人自由和民主平等。
3. 教育变革:旧式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近代教育系统建立起来。
新式学校和大学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知识传播途径。
教育成为社会进步和个人提升的
重要途径。
4. 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封建等级制度逐
渐瓦解,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兴起,世袭地主阶
级和贵族阶级的地位逐渐动摇。
5. 妇女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妇女地位的改变是显著的。
新闻媒体对妇女地
位的关注,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教育的增多,以及女权运动的兴起,都为妇女争取平
等权益打下了基础。
6. 城乡差距的拉大:工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动,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
城市居民
享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生计困难和资源短缺。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对于中考《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尤为重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提升,享受更加丰富和便捷的物质生活。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
02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推动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生活的广泛应用
03
智能家居、智能出行等智能化生活的普及,将使人们的生活更
加便捷、高效。
文化生活变迁的未来展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文化多样性 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生活变迁 上海开埠后,人们开始接触到西 方的饮食、服饰、建筑风格等, 传统的社会生活逐渐发生变化。
经济影响
随着外国资本的涌入,上海的近 代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 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 程。
文化交流
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和生活方 式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生 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 革以及科技文化的进步,社会生活也 在不断变迁。
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性
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 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生活变迁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 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增强社会活力
宗教信仰的理性与宽容
宗教信仰将更加理性与宽容,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家庭生活变迁的未来展望
1 2
家庭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政策的调整,家庭结构将 发生变化,需要适应新的家庭模式。
家庭教育功能的强化与完善
家庭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创新 能力,不断完善教育方式和方法。
3
婚恋观念的更新与多元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化: 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
结
三民 主义
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耻
义 礼
廉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50
——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保暖
时尚、个性
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 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1.邮政通信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试办邮政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正式办理邮政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2.电信事业 的发展
有线电报: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电报 1906年创设,最初用于军航之 间的通讯。 无线电报 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年上海外滩建成电话交换所。 出现标志: 继续增加:民国成立后 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之后 2003年第三季度末:电话用户居世界第一。
-----------技术来源:国外引进→自制自研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有了公共汽车,1935年,北京有了公共汽车 -----------地区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东部显著,西部缓慢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步完善
电话
中国近代交通、通信不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1842年英国“魔女”号抵达上海,这是国人见到的第一艘轮船 1874年人力车自日本引进中国,逐渐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交通工具。 1876英国修建了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选择
1.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思想,魏源在下图所示著作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师夷长技以自强
2.上图是某校八年级3班陈平同学作的一幅名为“艰苦挣扎”的漫画。
漫画想要表达的是A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艰难发展
B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经历
C民主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D清朝由关闭到开放的历程
4.《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减除净尽,有不尊者以法论”。
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A维新派倡导改革社会习俗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车成立
C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
D洋务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5.右图中的老者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曾被誉为“中国轻纺工业第一人”,又被称为“状元资本家”。
此人是
A张謇
B李鸿章
C陈启元
D张之洞
6.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的变化。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共和思想的传播
B科学精神的深化
C等级制度的强化
D平等观念的践行
7.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
与这一成就有关的科学家是
A詹天佑B侯德榜C钱学森D邓稼先
8.凭着“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这一信念,在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的情况下,他带领他的团队,经过六年的潜心研究,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他是
A钱学森B杨振宇C王金昌D邓稼先
9.下列图片直接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A外交成就B国防建设C航天事业D医疗技术
10.从无人飞船到宅人飞船升入太空,现代中国人变传说为现实。
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是
A“东方红1号”B“神舟一号”C“神舟五号”D“神舟六号”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厂矿,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力和原料,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在此情况下,1899年5月,坐落在江苏南通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因为纱厂的主人。
,是五年前夺魁的状元张謇。
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在这历史上还未曾有过,在张謇的经营下,大生纱厂不断发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纱厂发展更加迅速。
但好景不长,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倾销棉花
和棉制品,大生纱厂被迫削价销售,逐渐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1)依据材料分析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