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生活史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十大名嘴排行榜

百家讲坛十大名嘴排行榜

百家讲坛十大名嘴排行榜最投入――孙丹林孙丹林在《百家讲坛》讲过陆游、讲过唐伯虎,会时不时蹦出一些“帅呆”、“酷毙”等新潮词汇。

当他讲到陆游钗头凤的经过时,连一些观众都被他讲哭了。

孙丹林是渤海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

文史不分家,研究历史也成为孙丹林教授的爱好。

孙丹林教授分析了《百家讲坛》之所以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的原因:《百家讲坛》充当了桥梁,真切地拉近了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专家学者的灵活讲述,加上电视手段的运用,让《百家讲坛》这个安静的节目成了观众收视的一匹黑马;另外,《百家讲坛》使一些原来只在书斋里传播的文化和观点,与普通百姓见面了,百姓也非常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最洒脱――孔庆东孔庆东说起金庸小说基本可以不看讲稿,凭他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戏言孔庆东是“北大的马克·吐温”。

孔庆东,北大教授。

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

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

出版:《北大往事》《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

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具人气――易中天易中天,这个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种平民化的方式在电视上讲起了历史故事,让他迅速成了“超级教授”,并已有了庞大的“易粉”群。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

近年撰写出版了《帝国的惆怅》以及“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

最争议――刘心武刘心武,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

撰写选题策划的格式

撰写选题策划的格式

一.选题名称暂定名:《看古人是怎样生活的》。

二.选题原因、依据及目的现在的图书市场中,历史类的书籍大多都是涉及正史的内容,例如政治、经济、著名历史事件或人物,看多了不免令人觉得乏味。

大众大多只了解古人生活的历史大背景是什么样的,而对于古代人到底具体是怎么生活的,却知之甚少。

市场上有的一些关于介绍生活史的书籍,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也稍显呆板,虽然内容都介绍得较全面,但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地方却不多,社会反响也差强人意。

《看古人是怎样生活的》一书,就是要打破这种常规,从另类的角度去看待历史。

避开人人皆知的历史故事,选取人人想知的历史细节,将社会文化与历史紧密结合,此书不求规模宏大,内容全面,只求篇篇精细,引人入胜。

出版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向大众展示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真实的生活状态。

此书会结合一部分现代社会所关注、热议的话题从“个人”这个角度来重构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三.选题酝酿或提出的有关情况策划此书的灵感来源于法国年鉴派经典——《私人生活史》。

此套丛书以微观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年代为时间纵轴,以家庭为中心,全面书写个人的私密生活史。

而中国恰恰缺少像这样经典的作品。

作为国内的出版单位,我们可以借鉴此套丛书的设计思路和内容的切入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为己所用。

可能由于财力、人力、物力和时间的限制,加上市场反应的不确定性,我们做不到出一套丛书,但是出一本书还是可以实现的。

然而,只出一本书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怎么样将古人琐碎的生活细节仅从一本书中既要完整又不失细节地表现出来。

经过再三考虑,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内容精简提炼,选择重中之重。

而什么又是重中之重呢?我认为是最能引起读者好奇心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最好能是在现代社会仍在被人们热议的内容。

于是我设计出了两条主线,即“一生”和“一天”,来编排此书,这样既能找出重点又能将琐碎的生活方面串联起来。

四.选题的内容简介及形式构想《看古人是怎样生活的》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前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细节,重点是围绕“个人”这个角度来展开介绍。

2023年北京市三十五中初三3月月考历史

2023年北京市三十五中初三3月月考历史

2023北京三十五中初三3月月考历 史1.“玻利瓦尔解放南美洲”“章西女王抗英斗争”等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血腥的资本积累B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C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D .二战后亚非拉的奋起2.19 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他们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

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这些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俄国A .农奴制的盛行成为发展的阻碍B .农业生产非常发达C .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3.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来看,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开辟了殖民道路B.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C.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D.引起了世界工人运动4.下列图片可以研究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C.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D.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5.“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

”这主要是因为林肯A.推行农奴制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B.领导独立战争,颁布《独立宣言》C.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奴制度 D.领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的独立;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这两次战争的相同作用是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B.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C.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D.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7.对比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发现两者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下列表述最恰当的是A.都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改革B.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成文宪法C.都向西方学习,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都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扩张道路8.观察下面图示。

方框内的文字应是A.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美国南北战争 D.法国大革命9.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开启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区分它们的主要根据是A.能源动力B.通信技术C.交通工具D.机械设备10.19世纪80年代,一位德国人成功地制造出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他是A.福特B.本茨C.斯蒂芬森D.莱特兄弟11.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人亨利·福特开始在汽车生产中引入流水线,把装配一辆汽车所需的时间由12个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使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产量很快占到了全世界汽车产量的一半。

中国社会史研究——绪论

中国社会史研究——绪论





李文海等:《灾荒与饥馑》(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1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灾荒纪年续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 版社1999年版。);




[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 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版。);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 苏新留:《民国时期的河南水旱灾害与乡 村社会》(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 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等
2. 什么是社会史?
“它是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 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它以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社会等级、阶级、社区、 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形 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 构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其观念为 研究范畴,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 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发展脉络
(七)病态社会方面


政治病态 风俗病态 社团病态 妇女病态
(八)灾荒方面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社 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 各方面有着重要联系。 灾害的种类繁多,既有水灾、旱灾、风灾、 雹灾等各种气象灾害,还有地震、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既有蝗灾、螟害、鼠灾、瘟 疫等生物微生物灾害,也有土地的沙漠化、 盐碱化等灾害。
4.新社会史的兴起
按照杨念群给出的界定,所谓“新社会 史”,既不是一个范式转换的概念,也不 是一个简单的类分范围的概念,而应是与 本土语境相契合的中层理论的建构范畴, 寻求以更微观的单位深描诠释基层社会文 化的可能性。

民族学书单

民族学书单
马戎《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
高丙中《现代化与民族生活的变迁》
郑凡等《传统民族与现代民族国家
——
民族社会学纲领》
赵利生《民族社会学》,民族出版社,
2003
年。
潘乃谷《社区研究与社会变迁》
赵嘉文《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
管彦波《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民族学
专业博士阅读
书目
一、民族学通论与史志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
宋蜀华《中国民族学五十年》*
王建民《中国民族史》(上、下)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
1999
年。*
杨圣敏《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出版社,
2001
年。*
王文光《中国志方民族史》
杨建新《中国西北民族史》
二、人类学
哈唯兰《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六、民族学人类研究专著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费孝通《江村经济》*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徐万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
张文勋《民族文化学》
陈庆德《经济人类学》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
钟年、王铭铭《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
林耀华《金翼》
庄孔韶《银翅》
七、人类学译著
2006
年。*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哈登《人类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
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

557的历史学科山东师范大学

557的历史学科山东师范大学

557的历史学科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专业培养计划简介。

(课程设置)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政治理论课和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外,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社会生活史、版本目录学、史学论文写作、历史教学论、西方史学史、西方文化史、中国文化史、考古学概论等。

(实践环节)包括教育实习、见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5--20周。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就业方向)中等学校或高校;其它教学和教育工作岗位;文博、档案和史学研究等机构;政府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文秘或行政管理岗位;新闻出版部门等。

本学院历史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历年均为100%,供不应求。

(考研方向)毕业生可参加历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近年来,亦有一定数量毕业生考上了其它文科专业的硕士生,或攻读双学位。

本学院历史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考研率历年保持在35%左右)。

中国社会史

中国社会史
——冯尔康:《社会史研究的探索精神与开放的研究领域》,周 积明,宋德全:《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87页。
1.2何谓“社会史”(二)


在谈到1929年创办的《经济· 社会史年鉴》这一题目时, 吕西安· 费弗尔指出“经济”、“社会”这两个修饰词, 尤其是“社会”一词,是由于马克· 布洛赫和他考虑到它 能包括历史的整体而被选定的。他说:“我们完全知道, 在目前,‘社会’作为一个形容词,由于含义过多而最终 会变得几乎毫无意义……确切地说,正因为该词含义‘模 糊’,我们才同意让这一根据历史的旨意而创造出来的词 来命名一本不想受任何框框约束的杂志……经济和社会史 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有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历史。就其定义 而言,历史就是整个社会的历史。” ——J· 勒高夫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9年,第6页。
第一节 周代分封制、宗法制下的社 会结构
一、等级结构: 第一等级 天子:周王及其家庭 第二等级 诸侯贵族:侯、伯等 第三等级 百官贵族:卿、大夫 士 第四等级 平民庶人:国人、皂、舆、农夫、 手工业者、商贾 第五等级 准贱民:隶、僚、徒、百工、农奴 第六等级 贱民奴隶:仆、台、获丑、臣妾、仆驭、 牛牧、马牧、娼、女乐
二、宗族和家庭 (1)、民众化的宗族 (2)、发展中的个体家庭
第三节 宋元明清的社会结构
三、社会组织:形式多样、活动频繁 1、传统的四邻结社进一步民间化和普遍化 2、救济、互助、慈善团体(宋代开创,元 明踵之,清代流行) 3、工商业和社区的行、会馆、公所的出现 4、新宗教的传入,秘密宗教活动频繁,宗 教更深入民间 5、文人结社
3.2 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


冯尔康在1986年《百科知识》第1期发表 《开展社会史的研究》 1986年10月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 杂志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发起召开首届中 国社会史研讨会。此后,中国社会史研讨 会每两年举办一次。

刘基文化遗传

刘基文化遗传

刘基廉政事迹与廉政思想张宏敏李青云【摘要】:刘基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文化名人的称谓符号,还是浙南乃至中国东南地域廉政文化教育的一面旗帜。

刘基生平里的廉政事迹,充分展现了一个廉洁奉公、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不畏权势的"廉吏"形象;刘基诗文中嫉恶敬贤的胆识、为邦贵知本的意识、以德去刑的主张、用得其当的人才观,都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刘基的廉政理论中存有浓厚的君主专制思想,这是我们应加以辨识与摈弃的;对其中以民为本、廉洁自律、秉公执法等合理内核,则要大力弘扬,用以丰富当代廉政文化理论,促进廉政建设的发展。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犁眉,封诚意伯,谥文成,浙江处州青田武阳(今属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人,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谋略家。

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建立大明王朝而驰名天下。

著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让刘基文化走进师生的心灵发布时间: 2011-1-20 8:46:35 阅读:166次让刘基文化走进师生的心灵———系列报道:(一)南田镇小的“郁离风苑”《郁离子》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著名的散文集,“郁离子”是刘基的托称。

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在八卦中寓意为火,郁离是文明的象征,含有文明的意思。

为了不断弘扬和丰富刘基文化,搭建刘基文化平台,让刘基文化潜入师生的心灵;展示刘基勤奋好学,文明诚信的风采,提升南小的刘基校园文化品牌,显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引领全体师生以刘基为榜样,顽强拼搏,追求完美,健康快乐,活出精彩人生。

学校从09年开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策划和设计,同时征求和吸收许多刘基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确定并建造了“郁离风苑”。

“郁离风苑”占地约280平方米,位于校园东侧,是一个凸起平台。

平台的边缘耸立着五棵参天古树,分别是树龄在300—500年的油杉、香枫树、苦槠树。

它们的形态各异,枝叶茂盛,绿意浓浓,相互媲美,与校园相映成辉,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状态的社会生活史:展现真实、生动的
生活画卷;所有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与人的 生活相关的一切,都应当可以成为我们关注、 研究、叙述的对象。
回到现实,制约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主要因素: 古代生活的有限遗存决定素材
现代史家的史学观念约束视野
Ideally, a volume in this series should set out the day-to-
域内社会生活史第三阶段的重要成就:
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研究、教学与写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科院历史所十卷本断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史论》中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
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研究、教学与写作
1985年,冯尔康先生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为本
科生开设“中国古代生活史”选修课。 1985年5月,南开历史学与《历史研究》杂 志社召开“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状况比较研 究讨论会”。 1986年十月,首届中国生活史研讨会在南开 召开。 1988年,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 (天津教育出版社)。
1、从范例看方法:以社科院5卷断代社会生
活史为主(1)社会生活史的概念及其研究范 围
李斌城《隋唐社会生活史•后记》
社会生活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的专门历史,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形象地认识历 史原貌。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隋唐五代的时代背 景与特点,大致以现代中国疆域为准,从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社会风俗与精神生活等方面,比较全面
域外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著述
美国汉学界:张光直《中国远古时代仪式生
活的若干资料》(1960)、《中国古代的饮 食与饮食具》(1973);周策纵《生子神话 与古代中国医学》(1978)。 日人自40年代涉足中国上古社会生活史领域, 50年代中期以后因中国学界的相对沉寂和力 量不足暂时领先。近期作品比如:林巳奈夫 《中国古代的生活史》(1992)。
问题之二:断代史的结构对于社会生活史来说是一 种割裂。
朝代对于政治史的研究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概念, 涉及到机构、制度等问题时就已经有一些捉襟见肘。
对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社会生活来讲,预设朝
代概念,以政权更替的段落划分阶段,试图追寻、 描述社会生活在各个阶段的特点,实非上选。
2、社会生活史专题课的内容取向
第一,了解我华夏先民物质生活之实相 第二,以理解之同情关注各时代人们的精神
生活 第三,过往之政治、经济、文化研究的一切 成果均可作为观察社会生活的素材
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首先, 引入和建立一些概念, 从而更准确、更深刻、 更全面地说明社会生活史的现象与本质, 如群体、 社区、邻里、社团等。 其次, 初步勾勒出社会生活史的某些特质。 稳定性、普遍性、独特性、曲折性、进化性 再次, 要求研究者在主体意识上摈弃片面、僵化和 教条的研究范式。 最后, 应当融汇贯通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 如文化人 类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美学、解释 学、符号学、消费学等, 观察、分析和概括社会生 活史的种种现象。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衣食住行 第三章婚丧
第四章社会风俗与精神生活
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爱牡丹;折柳送迎亲
友;投刺;黥体;旅游;三日洗儿;灵鹊报 喜);礼仪;文娱活动;医药卫生与保健; 宗教生活;行第;避讳;休假;节日
田居俭《略论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变 迁》
比如,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可以撰写一
社会生活史的难题: “抽离”政治与军事
有学者认为,社会生活史应包括 经济生活: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文化生活:风俗礼仪、节日庆典和精神风貌
政治生活、军事生活不应包括在社会生活史
之中。
解决之道
区分研究的核心与研究的保护带 核心不可或缺,包括上述的衣食住行、风俗礼仪和
精神面貌 保护带可以根据各个朝代的不同历史特点作适当调 整,有选择地纳入与社会生活史有关的历史内容, 如自然环境、某些社会基层组织、在某些政治场合 中所用的称谓,以及由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所导致 或反映出的社会流动状况等。
二、社会生活史研究概况
1、社会生活进入历史学的研究视野 2、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研究概况
3、近20年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活动举

20 世纪域内中国社会生活史发展三阶段
20至40年代为第一阶段,学科初建与兴起。 50至70年代为第二阶段,初露头角的社会生活史研 究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呈现不同命运。大陆学界以马 克主义的名义,将社会生活研究视为‘庸俗’、 ‘烦琐’而逐之于史学门槛之外。在台湾,20年代 开创的研究路数继续发展。 80年代以来为第三阶段,学者称之为“复兴升华” 的阶段;将1986年10月在南开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 社会史研讨会作为复兴的标志性事件。
社科院历史所十卷本断代社会生活史
国家“七五”科研规划项目、1987年度社会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预期成果是一套十卷本的断代《中国古代社 会生活史》 已出版5部:夏商1994、魏晋南北朝1998、 隋唐1998、辽宋西夏金1998、元1996 、明 5部待版: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清
湖北出版社的《中国社会史论》
周积明、宋德金主编,湖北出版社,2000,上下两 卷,共计1658页,121.9万字。 基本结构: 第一编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编中国社会史的基本问题 第三编中国社会史的阶段性问题研究 第四编区域社会史的个案研究 荟萃社会史领域专家学者
三、社会生活史的定义、研究内容和 研究方法
模式,是一种‘骨架’的社会史,它还需要补充作 为‘血肉’的狭义社会生活、生活方式的内容,而 这方面恰恰是中国理论界长期忽视的。”
血肉-骨架说解析
第一,社会生活史是一门专史,是广义历史
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社会生活史是与社会形态史相对应的 史学分支,历史学分为社会形态史与社会生 活史两大支脉,社会形态史勾勒骨架,社会 生活史填充血肉。
冯尔康,1934年生,江苏
仪征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暨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著 有:《雍正传》、《清史史 料学》、《清代人物传记史 料研究》、《顾真斋文丛》、 《中国社会史概论》、 《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 现代转向》、《曹雪芹和红 楼梦》、《古人生活剪影》 等书,主编并主撰《中国社 会结构的演变》,主持并撰 写《中国宗族社会》等书。
血肉:社会生活史 骨架:社会发展史/社会形态史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 绪论》
不过,尚应看到,在社会生活史的理论探讨中,当 前尚存在着一种强调本学科建设是对‘正统’史学 叛逆的矫枉过正倾向。 我们认为,无论是社会形态史和社会发展史一方, 还是社会生活史一方,都不应分轻重厚薄,两者间 的融会贯通和相辅相成是难以否定得了的,这是重
书摘
自唐迄宋,饮茶的习俗愈益普遍,"茶之为民
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即使在社会 底层,茶也成为重要的交际手段。如"东村定 昏来送茶",而田舍女的"翁媪"却"吃茶不肯嫁 "。"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吃茶"。农民为了 春耕,"裹茶买饼去租牛"。但是,由于官府实 行榷茶,即专卖,平民的食茶有相当大的比 例不免质量低劣。
(3)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勤于资料搜汇
辨析细腻,微中见大
不为成见所宥
勤于资料搜汇
开化寺壁画,宋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岩 山 寺 金 代 壁 画
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问题
问题之一:理论上建树无多。
骨架与血肉的比喻使社会生活史处于从属和
被动的地位;将社会生活史的写作范围圈定 在衣食住行的实相之中,以名物介绍为主, 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生活状态、社会心态 则基本不予关注。
建中国古史系统的两大有机联系体,是骨架与血肉 的关系,有了两方面的研究,才能使历史真正立体 化、形象化,才能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史学也就更 丰满、更科学。
南开学者的论述
冯尔康先生说:“社会史的研究,能够给予历史研 究以有血有肉的阐述,真正建立立体的史学,形象 化的史学,科学的史学”。 常建华1996作研究述评《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 第一部分标题为“社会生活研究:还历史以血肉”。 常建华说:“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主要表现在广义 的宏观社会史方面,所建构的宏观社会历史的理论
1993年冯尔康先生检讨社会史研究状 况时说(《历史研究》93.2):
社会史研究似乎也存在着不如人意的地方: 其一,研究内容显得琐碎、重复,孤立地叙述某些 社会现象,对与它相关联的社会事象缺乏了解和说 明,也就是说,没有对社会历史作整体的研究,这 样不仅很难深入说清被研究的单项内容,更不能说 明全部历史的变化,因此理论性较差。 其二,虽已吸收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但仅是 开始,想运用新研究方法,但实际不易做到,还需 要一个过程。
day conditions of the lives l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time and place that is specified in the title; but unfortunately the nature of the evidence at our disposal strictly limits the success with which this purpose can be achieved. While it is impossible to invite a reader to enter a Chinese home or farmyard of the period, I have tried to provide a series of views of those aspects of daily life on which the evidence casts light. Michael Loewe,“Preface”, Everyday Life in Early Imperial China,19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