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生活史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生活史名词解释

中国社会生活史名词解释

分食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实行了严格的“分食制”,这是由“周礼”决定的,这种文明在元朝以后传给当时还落后的欧洲。

春秋战国及更早时期,尚无桌椅等物,人们席地而坐,吃的时候食物放在低矮食案或身边的地上,每人一份,各吃各的。

那时也是分食的,如果坐在一起合食的话,便不会发生“饭不等”的误会了。

魏晋时代,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胡床”开始进入中原地区。

胡床,又称交床,类似如今的折叠椅而无背。

从此,人们的坐姿由席地而坐改为垂足而坐。

到了隋唐五代,出现了更加方便、舒适的大椅高足,杯盘碗等食具可以直接摆在桌上,终于逐渐形成了每人围坐一起的合食方式。

深衣:名词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

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

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亦俗称“袍服”。

前朝后寝制: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

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

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浮桥:在并列的船、筏、浮箱或绳索上面铺木板而造成的桥。

浮桥古时称为舟梁。

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故有“浮航”、“浮桁”、“舟桥”之称,属于临时性桥梁。

由于浮桥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

浮桥的结构形式有两种:①传统形式。

在船或浮箱上架梁,梁上铺桥面。

②舟、梁结合形式。

浮桥可说是大型桥梁的先辈。

它是用船渡河的一个发展,又是向建造固定式桥梁的一个过渡,成为介于船和桥之间的一种渡河工具。

打尖:“打尖”一词,常见于清初以来的白话小说。

京津一带行路途中吃便饭叫“打尖”,“打尖”的词义就是“出门人在途中吃饭歇息”之义。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理想状态的社会生活史:展现真实、生动的
生活画卷;所有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与人的 生活相关的一切,都应当可以成为我们关注、 研究、叙述的对象。
回到现实,制约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主要因素: 古代生活的有限遗存决定素材
现代史家的史学观念约束视野
Ideally, a volume in this series should set out the day-to-
域内社会生活史第三阶段的重要成就:
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研究、教学与写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科院历史所十卷本断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史论》中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
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研究、教学与写作
1985年,冯尔康先生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为本
科生开设“中国古代生活史”选修课。 1985年5月,南开历史学与《历史研究》杂 志社召开“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状况比较研 究讨论会”。 1986年十月,首届中国生活史研讨会在南开 召开。 1988年,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 (天津教育出版社)。
1、从范例看方法:以社科院5卷断代社会生
活史为主(1)社会生活史的概念及其研究范 围
李斌城《隋唐社会生活史•后记》
社会生活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的专门历史,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形象地认识历 史原貌。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隋唐五代的时代背 景与特点,大致以现代中国疆域为准,从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社会风俗与精神生活等方面,比较全面
域外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著述
美国汉学界:张光直《中国远古时代仪式生
活的若干资料》(1960)、《中国古代的饮 食与饮食具》(1973);周策纵《生子神话 与古代中国医学》(1978)。 日人自40年代涉足中国上古社会生活史领域, 50年代中期以后因中国学界的相对沉寂和力 量不足暂时领先。近期作品比如:林巳奈夫 《中国古代的生活史》(1992)。

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特点探微

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特点探微

据笔者所寓目的材料看,学界对黄现璠的研究多为亲友纪念性文章,而对其各个领域所取得成就进行较深层次的研究却极为欠缺。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黄现璠的学术成果主要是在其归乡(广西)之后取得的,由于地域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后人对其深入研究;二,从黄现璠个人学术成果来看,“跨领域”较为明显(主要集中于历史学、民族学),相较于今天学术分科细化的学科情况,显然“跨领域”不利于后人对其学术成果整体的把握。

鉴于此,本文以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成果为经,探究其在该领域的研究特点。

以期折射黄现璠作为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学者之一,个体与时代互动下的承古萌新的学术特点。

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史、社会生活史、民俗史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一直争论不休。

黄现璠则以自身四十多年来关于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心得为依据,对社会生活史研究内容予以归纳概括:他认为社会生活史是以“普通民众”为研究主体,探讨该群体食、衣、住、行以及贯穿其中的生活哲学、伦理、方式、习俗和规律的一门学问。

[1]一、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内容据笔者对黄现璠学术成果的搜集可知,早在1932年其撰述的《中国通史纲要》[2]已经初步关涉社会生活史研究内容(黄氏认为其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最早探赜索隐为1936年出版的《唐代社会概略》一书,笔者以为最早则可追溯到1932年撰写的《中国通史纲要》一书,这从该书关于文化、民生风俗章节的设置可知)。

[3]黄现璠毕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缩影:微观研究—综合探讨—理论构建。

故而,结合其社会生活史研究内容,探讨在该研究方向个体学术特征,有利于充实和丰富近代学术转型问题的研究。

关于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成果中微观研究,是指20世纪40年代,其留日归国后撰写的一系列以“朝代”或以“问题”为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特点探微韩 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摘 要: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缩影:微观研究—综合探讨—理论构建。

其社会生活史研究过程中“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谨小慎微的学术态度以及构建理论的学术自觉,既是个人学术研究特点的显现,亦对当今历史学、社会史等研究领域突破瓶颈期发展多有启发。

历史学(师范)专业课程安排

历史学(师范)专业课程安排
1
1 1 2 6 1 2 3 4 1 3 1~4 2 2 7 3 5
48 18 48 96 56 64 64 64 48 48 124 14 8 20 20 36
36 18 36 60 56 64 64 64 24 24 124 14 24 24
12
3 1
3*12 2*9 3*12 2*15 2*15
小 计 专业领域课(选修)5
3 3 4 5 4 6 1 2 4 5 6
32 16 48 48 32 80 16 48 64 48 48 480
32 16 48 48 16 80 16 48 64 48 48 464 0 16 0 16
2 1 3 3 2 5 1 3 4 3 3 30
2 1 3*16 3 2*16 5 2*8 3*16 4*16 3 3 2 3 3 9 6 8 0 0
17周 5 5 6 6 7 1周 1周 1周 1周 8周 12周
35周
6
17 1 1 40节 1 1 20节 60
60
1
1
1
√ √
2
12
师 范 技 能 教 学 环 节
1 2 3 4 5
05000600605 班主任工作实训 05000600705 课件制作实训 05000600805 微格教学实训 05000600905 教育见习 05000601005 教育实习 小计
6周 1周 1周 1周 2周 12周
6 1 1 1 1 12
3
1

2
专 业 技 能 教 学 环 节
√ √ √ √
文法学院
专 业 技 能 类 教 型 学 环 节

教学安排表
考核学期 序 号 学时数 总 学 时 理 论 实 验 上 机 课 外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一、名词解释。

1.分食制:分食制起源原末奴隶社会初。

“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

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2.八大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

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3.脍炙: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诗文或其他事物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广为称赞和传诵。

4.五谷: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有“五谷丰登”的说法。

对五谷的内容,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大豆)。

而根据《大戴礼记》的记载,五谷是麻(大麻)、黍、稷、麦、菽。

5.水田衣:又云稻田衣。

即袈裟也。

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

6.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

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

7.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源起于汉朝,盛于宋、明、清三代。

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

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答:从分食到合食。

①从商周至唐初实行分食制;②唐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合食制,至宋代逐渐普及;③合食制的出现与高桌大椅的关系。

2.简述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本身作为一“文化符号”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它起到满足自我表现的作用。

通过一个人的衣着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社会信仰、经济地位、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绘画艺术的源流演变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岩画,陶绘,壁画,画像砖,再到卷轴画,扇画,构成了琳琅满目的绘画史长廊。

纵观整个中国画史所出现的变局,如将之置于整体的文化脉络中来看的话,以往常用的生命由成长至衰亡的模式其实并不存在,反而有时是接着前面一个又一个的巅峰。

文化环境在这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又可直接关系到某些极其少数的主流人物身上,观察整个主流的偏向。

一个绘画变局的出现,通常直接牵涉到文化主流人物性质之改变,这个改变必须由其所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其他外部结构的变化进而考究,渗入到整个历史的绘画范畴中,凝聚成一部长远的绘画长史,在历史长河中绚烂绽放。

久在远古的岩画、彩陶、青铜纹饰、是先民们用绘画形象撰写的一部无字史书,记载着人类从生产、生活、征战到祭祀、物像崇拜的各项活动,表现出原始人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岩石上的刻绘,彩陶、青铜器的纹饰,是人类真正的绘画之源。

从这些初期的绘画样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自然观、宇宙观的直接而形象的反映。

在这里开始,中华绘画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先秦两汉时期,开启了传统绘画的基本样式。

有表彰功臣,劝谕世人的宣教类壁画,有装饰宫殿,衙署,神庙的壁画,有墓室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漆画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战乱,朝代更替频繁,文化思想活跃,绘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卷轴画开始兴起,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绘画理论研究也开始发端。

卫协、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画家的画家的出现,使原本由画匠工匠从事的画绩之事,转变为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抒情达意的寄托手段,也大大提高了绘画的文化品位。

同时,佛教绘画艺术也作为重要的艺术内容而存在,带动了绘画美学和技法的变新。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罕有的分裂动荡以及复杂变革的时代。

这一时期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而后又经过“八王之乱”以及因民族矛盾引起的纷争,最后是晋室南迁和南北对峙。

到隋代统一为止,前后历经三百余年,战乱频繁,政权分裂,社会矛盾异常激烈。

《中国社会生活史》考试大纲 -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中国社会生活史》考试大纲 -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中国社会生活史》考试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总学分:2开课学期:第4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性质《中国社会生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讲述广大民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际关系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层面来再现历史上民众生活的多彩画面,将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除了政权更替、制度消长外还有更加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使他们对历史的关注除了精英人物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民众及其生活。

对社会生活史的重视将必定使历史更加鲜活,更加趋近于历史的本真。

通过学习,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使他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及中国国情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言了解社会生活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社会生活史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理解社会生活史和社会史的关系,并认识社会生活史研究对历史学的意义。

掌握社会生活史的定义;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中国古代服饰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服饰的历史渊源及其流变理解服饰流变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因素。

掌握头衣、体衣,古代服饰中的等级制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饮食生活了解古代茶文化、酒文化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对现代的影响。

理解中国古代饮食结构的嬗变以及饮食方式的变化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掌握五谷、六畜、分食和合食。

第三章中国古代婚姻生活了解婚姻的基本理论,包括婚姻的概念、功能、特征、婚后居住方式、离异和再婚等内容。

理解我国古代婚姻礼仪和婚俗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掌握中国传统婚姻礼仪“三书六礼”;中国传统婚姻禁忌和病态婚俗。

第四章中国传统丧葬仪礼了解丧葬的相关理论和我国古代关于葬的思想。

理解丧葬对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影响。

掌握中国传统丧葬的基本程式;藏式和葬法;五服制度。

第五章中国传统生老礼俗了解了解人生成长的习俗,认识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理解我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与传统生老礼俗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活史

社会生活史

导论中国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指历代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风俗性、地域性、交融性等诸多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事象体系。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社会学的兴起而出现于西方。

1、1911——1949年成果丰硕,但研究手段粗疏,缺乏理论2、20世纪50——80年代初研究“停顿”时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二、如何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1、明确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2、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2)参照比较法(3)精准计量法(4)相关学科交融法3、研究历史文献三、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1、加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式学研究范式的革新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4、可以为清除现实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及封建残余四、近年国内社会生活史研究趋势——以明清时期研究为例1、家族史研究走出以往家族族权是政权附庸的定位及定性研究,而向全方位开展,特别是宗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探讨。

2、人口史研究人口数字的瞭望、人口行为(生育与婚姻3、士人研究4、商人研究社会地位、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徽商、晋商、海商研究5、妇女史、性别史研究6、民间社会研究7、城市史研究8、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9、身体史研究第一章饮食生活饮食生活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中国传统的食物1、主食“五谷”:麻、黍、稷、麦、豆《周礼》稻、黍、稷、麦、菽(一说)“六谷”:稻、梁、菽、稷、黍、麦《三字经》“九谷”:黍、稷、秫、稻、麻、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玉米、甘薯、薯类作物秦以前,主要有干粮(糗、糒、糇)、蒸饭、粥“糁食”汉代有了石磨,出现磨制的面粉,“麵”、“麺”开始了饼食历史西晋时期掌握了发酵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分食制:分食制起源原末奴隶社会初。

“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

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
2.八大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

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3.脍炙: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诗文或其他事物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广为称赞和传诵。

4.五谷: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有“五谷丰登”的说法。

对五谷的内容,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大豆)。

而根据《大戴礼记》的记载,五谷是麻(大麻)、黍、稷、麦、菽。

5.水田衣:又云稻田衣。

即袈裟也。

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

6.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

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

7.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源起于汉朝,盛于宋、明、清三代。

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

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答:从分食到合食。

①从商周至唐初实行分食制;
②唐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合食制,至宋代逐渐普及;
③合食制的出现与高桌大椅的关系。

2.简述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本身作为一“文化符号”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它起到满足自我表现的作用。

通过一个人的衣着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社会信仰、经济地位、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3.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嫁仪式与程序。

仪式:说媒、批八字与推生肖、定聘、送礼、迎亲、拜堂、闹洞房。

程序:三书六礼、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嫁妆、上头、迎亲、出门、过门、三朝回门。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中国社会生活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感想和体会,并列举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

感想和体会:通过上中国社会生活史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门课程大致分为饮食生活、服饰风俗、建筑与居住生活、行旅交通生活、婚姻生活、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俗、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12个专题,并且知道各类重要的社会生活事象,还有了解到了社会生活、风习的嬗变与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我国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发展的基本脉络。

意义:第一,加强社会生活史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第二,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史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第三,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社会史研究提供的历史图景,将大大拓展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视野,这对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第四,开展社会生活史研究,还可以为清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陈规陋俗、封建主义残余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2.试述人类婚姻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并列举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谈谈中国古代婚礼的社会意义。

演变过程:前婚姻时代的血缘团体、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

原因:随着原始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还有私有制的确立。

古代的婚姻形式:抢夺婚、买卖婚、服役婚、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招养夫婚、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共妻婚、“阿注婚”、走婚、试验婚、自愿婚。

中国古代婚礼的社会意义: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复杂而隆重,有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在礼的大框架下维护了一种社会人伦制度,通过婚礼,个体的社会角色发生转变,姻亲家庭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而在这一系列的转变过程中,个体心理的调节和对于新的婚姻与家庭的认可,以及姻亲家庭对新人的接纳都是通过婚礼仪式来完成的。

所以婚礼仪式不仅具有符合中国传统的家庭人伦道德的社会意义,更是具有强烈的心理功能,通过婚礼仪式,个体能在心理上完全接纳与认同新的家庭与生活。

还有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不仅仅关系到结婚的双方当事人,而是两个家族和全社会的事,需要通过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和亲属朋友对婚姻本身的重视,其背后蕴含着对天地人融合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