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同步教案:第6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自然环境

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亚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2.读图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3.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4.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5.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分析亚洲的气候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3.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图片导入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2.提问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亚洲有哪些世界之最吗?学生甲: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
学生乙: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马来群岛是世界最大的群岛。
学生丙: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结合“亚洲地形图”分析亚洲世界之最的名称及分布,导入新课。
3.播放歌曲师:播放歌曲《亚洲雄风》。
师: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激情高昂,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具体是什么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亚洲这样一个大洲,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亚洲自然环境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了解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影响。
2.难点: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的课件。
2.教学道具:地球仪、地图等。
3.教学资料:相关论文、新闻报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亚洲地形,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亚洲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说课

学情分析
气温曲线图
降水量柱状图
世界气候(qìhòu)类型的分 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气候的组成(zǔ chénɡ)要素
气候对生产、生活的 影响
学生 已有
知识
基础
博学(bóxué) 笃行 明德 至善
第七页,共四十四页。
学情分析
冬冷
夏热…
家乡(jiāxiāng)天津的气 候
学习准备
搜集图片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气
季风气候显著
候
雨热同期
易发生旱涝灾害
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设计意图:反应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内在联系,突出教学重点,能强化直观
效果,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博学(bóxué) 笃行 明德 至善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六、说评价(píngjià)
博学 笃行(dǔ xínɡ) 明德 至善
博学(bóxué) 笃行 明德 至善
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
明确目标
设计意图:以天津的气候话题引入亚洲的气候,密切联系 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我们 身边,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博学 笃行(dǔ xínɡ) 明德 至善
第十九页,共四十四页。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 自主质学疑问习难(xuéx小í)18组分展钟示
5分钟
情境导入
激发( jīfā)兴趣 2分钟
亚洲 的 气候
精讲点拨 巩固运用 15分钟
达标检测 积累提升
5分钟
博学 笃行(dǔ xínɡ) 明德 至善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第五环节
人教版地理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案及课后习题

亚洲的地形与河流一、亚洲的地形和地势特点二、亚洲的主要地形区三、亚洲地形剖面图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由西向东,地势呈现“低—高—低”的变化。
四、亚洲的河流特征1.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亚洲地势高低悬殊,导致许多大河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2.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3.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①概念:亚洲有众多的内流河,最终消失在沙漠中或注入内陆湖泊。
②举例: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等。
亚洲的气候一、气候复杂多样1. 气候类型2. 成因3. 各地气候差异大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1. 分布:亚洲的九种气候类型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大,几乎占亚洲的一半。
2. 成因: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内陆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较小。
3. 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降水较多,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较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对比三、季风气候显著1. 分布: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面积最广、季风特点最为典型的地区。
2. 季风形成原因及规律:3. 影响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就较少。
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造成旱灾。
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常受季风的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
例题1 (福州中考)读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示意图(甲)和亚洲大陆80°E地形剖面示意图(乙),回答(1)~(2)题。
(1)亚洲地势特点是()A. 西部高,中部低B. 东部高,西部低C. 中部高,四周低D. 中部低,四周高(2)亚洲北部河流主要注入()A. 太平洋B. 北冰洋C. 印度洋D. 大西洋思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剖面图的正确判读。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的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当地的生产和生活。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四大区域的划分和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自然环境如何影响生产和生活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问,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四大区域的划分和自然环境特点,掌握不同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讨论问题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大区域的划分和自然环境特点,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难点:如何理解不同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影响的深层次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
2.图片:四大区域的典型自然环境图片。
3.实例:四大区域的典型生产和生活实例。
4.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四大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四大区域的划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四大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北方地区的寒冷、南方地区的湿润、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原等,并通过实例展示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当地的生产和生活。
七年级地理下册6_2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1

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1、利用亚洲气候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特征。
(重点)2、利用亚洲地形图、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亚洲河流特征。
(重点)3、简述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4、通过复习亚洲的世界地理之最,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
【教学模式】诱思自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精当点拨”,当堂达标。
【教学方法】地图导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及教学课件读图析图探究新知使用多媒体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一)气候复杂多样【自主读图】读课本图6—2—6和P10内容,思考回答下列各题:(1)读图找出亚洲的气候类型,说说分布最广的是哪一种?(2)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亚洲缺失的气候类型。
(3)读图分析亚洲气候的特点。
(4)分析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成因。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精当点拨】教师对疑难问题引导点拨1、游戏:我说你指要求:教师说出亚洲的任一气候类型,学生在图上快速的指出,看谁指的即对又快。
2、点拨:亚洲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影响因素: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地形的影响,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板书】亚洲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教师语: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我们来探究(二)季风气候显著。
(二)季风气候显著。
使用多媒体展示亚洲季风气候示意图【读图析图】1、读图说出亚洲冬季风、夏季风的风向。
2、找出冬季风、夏季风分别从哪里吹来?3、找出亚洲的三种季风气候类型,说说它们的分布特点。
(一)气候复杂多样【自主读图】学生读课本图6—2—6和P10内容,思考回答下列各题:(1)全球共有12种气候类型,亚洲有种,分布范围最广的是气候。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的重要部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变化、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相对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应具备观察自然、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基本概念,掌握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环境因素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2.难点: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4.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自然环境,增强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调查表、标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什么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哪些因素?2. 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探讨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二节 自然环境-说课一等奖

师:下面我们就来自主互助学习,完成导学案中关于亚洲河流的填充,然后验证一下刚刚我们关于亚洲河流流向的推测,哪个是正确的同样是五分钟学习时间,倒计时开始……
(同桌互助,完成导学案)
五分钟之后,请同学到黑板填充河流名称,并描绘河流流向。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先根据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得出亚洲的地势特点;然后又根据地势特点,判断亚洲的河流流向。通过对亚洲地形、地势和河流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学习某地地势、河流特点的方法。
师:通过对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我们不仅能得出亚洲地势的特点,还可以观察出亚洲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亚洲的地形单元!下面我给学生们五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中亚洲地形单元的填充,一会我请几名同学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生自主学习)
五分钟后,请几名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由其他同学修改、补充。
3、亚洲主要河流名称与分布。
教学难点
1、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2、学会一个地区地形、水系特点的一般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一、入
师:一曲雄伟壮阔的《亚洲雄风》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亚洲的上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巍峨的山脉、奔腾的河流、浩瀚的海洋、宽广的平原和勤劳的人民……此情此景我们心潮澎湃,今天就让我们伴着这首《亚洲雄风》走进亚洲、学习亚洲!
三、用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所学方法,来学习北美洲的地势、河流特点。首先观察北美地形图,再根据导学案中的北美洲习题,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地势以及河流特点。限时五分钟,然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来讲解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
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灵活使用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河流的特点和亚洲的气候特点。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亚洲地形特别及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2、亚洲复杂气候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地理位置、面积、分区等方面了解了亚洲,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亚洲的自然环境。
板书:第二节自然环境
承转: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播放或者教师来唱《亚洲雄风》)“我们亚
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亚洲的“大好河山”
板书:一、地形:地势起伏大
复习:七大洲的海拔高度排名,最高的是南极洲(讲解南极洲海拔高的特殊性,其主要是冰盖),亚洲平均海拔950米,居第二位,而且亚洲和南极洲存在很大不同,南极洲相对是比较平坦的,而亚洲呢,我们来看两幅图片——
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和死海沿岸图片,前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后者是世界上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而这两地都在亚洲。
活动:指导学生在亚洲地形图上找出以下几个地形单元: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等,通过观察图片,提问学生能否归纳出亚洲地形的分布特点——“中高周低”,然后分别展示沿着北纬30度纬线地形的剖面示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高周低的认识;
画图:
高
承转:开篇我们提到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亚洲是世界上大河最多的大洲。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那么亚洲这种中高周低的地势特点对亚洲的河流有什么影响呢?
板书:二、河流:大河向X流
活动:指导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相应的河流,并简单的用笔描一遍,插播一则注意事项,教会学生识别河流的源头、入海口、支流、干流(不是主流、非主流)。
最后由学生总结亚洲大多数大河流向的特点——从中部发源呈放射状向周边流向海洋。
着重强调中国的黄河、长江,运用古诗: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等,我们常唱的事“大河向东流”那如果俄罗斯人唱的画,就是“大河向北流”,如果巴基斯坦人唱就是“大河向南流”,如果乌兹别克斯坦人唱,就是——“大河向西流”(首尾呼应,对应小标题)
随堂练习1:课本P8活动,分析北美洲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随堂练习2:填充图册
第二课时
导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亚洲的气候,关于气候,请同学们预习P10-P11,试着概括出亚洲气候的三个突出特点。
板书:三、气候
1、______性
2、______性
3、______性
师生互动:学生通过三分钟预习,举手/集体说出三个特点——多样性、大陆性、季风性
板书:将上述三个空填起
讲解:首先是多样性,请大家观察P10图6.13亚洲气候类型图,上节课我们说了亚洲的特点“高大”,因为太大,范围太广,南过赤道,北超极圈,所以既有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又有极圈以内的——寒带气候;既有印度热带季风气候暴雨成灾,又有伊拉克周边地区滴雨不下,既有中国东南沿海雨水充足,又有大陆内部干燥少雨,这便是亚洲气候的第一个特点——多样性。
第二,大陆性。
关于大陆性,我决定首先讲海洋性,因为学生对海洋性气候,尤其是对应的英国气候印象较深刻,上学期着重提到了英国人见面问天气及绅士带伞的习惯,多是因为该地降水较多,同时提出为什么英国是海洋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首先得具备一个条件,就是——距离海洋较近。
由此,将知识从海洋性气候迁移到大陆性气候,引导学生自己构思出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这是该环节我的主要思路。
同时通过展示新疆等内陆地区景观图片,展示大陆性气候的直观特征,使学生既了解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还是炎热)湿润。
此外可以进一步说“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提出温差大。
以及用到:“近海地区先得雨”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大陆性气候干燥的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较远。
板书:在2.大陆性后边加上:较干燥,温差大
第三,季风性。
这也是三个特点里面最常提及的,关于季风性,首先
通过复习(上学期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已经讲到过),展示季风图片
季风季风,顾名思义,就是会随着季节变化的风,我们以中国为例,或者以我们西安为例,同学们想一下我们西安在夏季和冬季风向的变化(夏季偏南风,冬季偏北风,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要埋汰人的时候说他喝西北风去吧,为啥不说喝东南风呢?因为西北风是冬季风啊,你说你去喝东南风,他还正乐意呢,温暖湿润,入口即化,喝着正舒服),东南风是从海洋吹响陆地,而西北风是从陆地吹响海洋,我们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上之水海上来,所以东南风能够带来丰沛的水汽,而西北风只能从内陆,从广袤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上带来沙尘
暴。
这便是亚洲气候的季风性。
随堂练习1:课本活动题
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