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四浪漫主义思潮

合集下载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浪漫主义哲学是19世纪欧洲的重要文化运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受到了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热烈响应。

浪漫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个人情感与内心体验,反对理性与客观现实的约束。

在欧洲,浪漫主义哲学被认为是反古典主义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浪漫主义的出现推动了摆脱旧文化的束缚,探索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出现。

五四运动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起源于学生们对于中国旧文化的拒绝,并反对外国殖民势力的侵略。

五四运动也是新思想与新文化的开端,它促进了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四运动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科学、民族等思想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当时的欧洲和中国都处于一种文化变革的时期。

在欧洲,浪漫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艺术和个人感受来对抗旧文化的束缚,探索当代文化的出现。

在中国,五四运动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等思想也是一种对于旧文化的摆脱,探索现代文化的形式。

对于浪漫主义哲学的影响,早期的中国知识分子通过翻译欧洲的文学和哲学作品来传播浪漫主义思想,这些作品最终在中国的文学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鲁迅、丁玲等著名知识分子通过对欧洲作品的翻译和创作,让浪漫主义思想在中国文学艺术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而五四运动则是中国哲学思想转型的重要时期。

在五四运动中,不少知识分子提倡民族自立、国家独立、和平、自由、民主等思想,这些思想也成为现代中国的哲学基础。

五四运动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综上所述,浪漫主义哲学和五四启蒙思想的出现是一种需要创新思想的产物,代表了当时所处社会内部的反古典主义、反传统主义倾向。

这种思想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哲学和五四启蒙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简论_五四_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审美政治化的成因

简论_五四_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审美政治化的成因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一座高峰。

在“五四”时期,它曾形成过浩大的声势。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曲动人心弦的青春乐章,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强烈的春天信息、撩人的炽热情感、浓郁的诗情画意。

辞旧迎新、激烈动荡的时代造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浪漫主义在当时的大放异彩,使之与另一个文学主潮———现实主义构成双峰并峙之势。

一西方浪漫主义的三大特征是主观性、个人性和自然性,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思潮也恰恰是在这三个方面同西方浪漫主义保持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主观性表现在现代中国浪漫主义同样把情感、想象、灵感提到了艺术的首要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浪漫诗学体系。

个人性表现在现代中国作家个性意识的增强,主张艺术是自我的表现,追求艺术的独创性。

自然性表现在现代中国作家也流露出“回归自然”的倾向,向往人的自然本性和美丽、清幽的大自然。

不过,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民族的浪漫主义是有着明显差异的。

虽然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思想是经由西方传入,并深受其影响。

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一种思潮、一个作家、一部文本在另一国度或另一文化体系中的传播,是要受到后者的时代环境、文化氛围和历史传统的制约的,同时,简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审美政治化的成因王媚(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摘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五四”新文学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文坛的重要的文学潮流之一。

但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本土的生长环境及其发展情况来看,本土化后的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了自我独有的特征。

通过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代表者创造社的分析可以发现,“五四”时期现实环境因素和文学家们的存在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人格等,共同酝酿的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独有特质是审美政治化﹑现实化。

关键词:浪漫主义;本土化;审美政治化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699(2006)05-0036-04OnthePoliticalizedAestheticsoftheRomanticalLiteraryClimateinWusiWANGMei(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Abstract:Theliteraryclimateofromanticswhichwasintroducedfromwest,isoneoftheimportantliteraryclimateinChina'snewliteraryintheageof"WUSI".But,whenweobserveonthegrowthandtheevolutionofindigenousenvironmentofromanticisminChina,,wecanfindthattheindigenedlieraryclimateofwesternromanticisminmodernageofChinadevelopeduniquequality.Throughtheanalysisoftheleagueof"CHUANGZAO"whichwastherepresentofromanticclimate,wecanfindthat,intheageof"WUSI",forthesefactorsoftherealisticenvironment,thedutyoflivingandthemissionofhistoryoftheliterati,thehonouroftheliteratiandsoon,theuniquequalityoftheromaticliteratureinmodernageofChinawasgenerated,thatis,theaestheticswaspoliticalizedandactualized.KeyWords:romantics;indigenous;thepoliticalizedaesthetics收稿日期:2006-05-08作者简介:王媚(1979-),女,浙江金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近代以来,浪漫主义哲学和五四启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两者都在思想上对传统进行了批判,并试图在中国社会中实现现代化与进步。

本文将分析浪漫主义哲学和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并探讨其对中国思想与文化的影响。

浪漫主义哲学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欧洲。

在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如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

这些变革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思想与价值观的质疑,人们希望通过对个体内在情感与感受的追求来达到自由与幸福。

浪漫主义哲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与情感,追求自然、真实和纯粹的美的表达。

这种思想影响了许多领域,如文学、艺术和音乐等。

浪漫主义哲学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翻译和传教士的介绍。

19世纪末,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与对外交流的增加,浪漫主义思想开始逐渐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

中国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阅读了一些西方浪漫主义作品,并将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的浪漫主义哲学。

他们批判了传统的文人思想,认为这是一种墨守成规、僵化的思维方式。

康有为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希望削弱封建社会的压制,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他还强调了个体的自由与情感的表达,主张注重个体的内在体验与情感追求。

梁启超则倡导了理性与人道主义的思想,主张通过科学与道德教育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浪漫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得到了文艺界的支持与推广。

一些作家和艺术家开始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方式,追求真实、自然和个性的表达。

这些作品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压迫,呼吁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与愚昧,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束缚。

这些作品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与价值观的反思。

五四启蒙思想是在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中兴起的。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传统与帝国主义的运动,呼吁民主、科学与自由。

五四运动对中国青年起到了教育与启蒙的作用,引导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象进行批判与反思。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浪漫主义哲学和五四启蒙思想在我国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两种思潮都源于欧洲,但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实情况密切相关,表现出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浪漫主义哲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出现的一种思潮,主张个性、情感、自由、梦想和文化的多元性,反对约束和规范。

其文化背景是欧洲大革命和工业化的崛起,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变化突然等现象,人们对自由、平等、独立、责任等价值的追求日益旺盛,并影响到各个领域。

浪漫主义在欧洲文学、艺术和哲学领域都有发展,改变了这些领域的面貌。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品,是德国哲学家古斯塔夫·莱布尼茨的《新经历论》,他提出的“个体化”的概念,成为浪漫主义哲学的核心。

五四启蒙思想则是我国晚清至民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

五四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了解西方文化,并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五四启蒙思想认为传统文化不足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在基督教、科学、民主等方面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以启蒙来改变中国的文化传统。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胡适和陈独秀。

他们认为科学与民主的精神是现代化的基础,而不是儒家经典和封建文化。

浪漫主义哲学和五四启蒙思想虽来自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有许多相似之处。

它们充分体现了个性、自由、多元性和变革的思想,反对权威、传统,强调独立思考和自我完善。

二者都试图通过改变文化传统,提倡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基础。

总的来说,浪漫主义哲学和五四启蒙思想在思想领域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西文化的交流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强,为双方的文化搜寻和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中国哲学界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开放的学术氛围。

五四运动中国的新文化与思潮

五四运动中国的新文化与思潮

五四运动中国的新文化与思潮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社会运动,该运动在当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与思潮变革。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新文化与思潮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意义。

一、五四运动背景与起因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背景是《凡尔赛和约》签订后,中国在和平会议中的利益被剥夺,使中国民众感到愤慨和失望。

同时,也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与思想体系。

二、五四运动的核心要求与特点五四运动的核心要求是反对外国侵略和实现国家独立,同时也呼吁民主与科学。

运动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力,无党派的大规模群众性运动。

三、五四运动对中国新文化的影响1. 唤醒民族自信: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民众对民族自豪感的重新认识,唤起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2. 推动文学艺术创新:五四运动时期,一批文学作品体现了新思潮,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倡现代汉语,探索新的文学形式。

3. 倡导妇女解放:五四运动为妇女解放倡导者提供了舞台,让妇女开始参与社会舆论,并提出平等权利的要求。

四、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潮的影响1. 推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造成了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关注,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这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 推动新儒家思想变革:五四运动时期,新儒家开始兴起,他们试图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解构和重建,推动了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对中国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提倡科学思维:五四运动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促使科学思维在中国社会中得到推广。

五、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意义1. 新文化与思潮的崛起:五四运动企图推动一场思想文化的大革命,引发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自由化与现代化。

2. 民族觉醒与独立意识的加强:五四运动增强了中国人对民族独立的意识和对外国侵略的抵制,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3.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加速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步伐。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浪漫主义哲学是19世纪欧洲思想潮流之一,它强调情感、个人和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

这种哲学思潮反对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对感性和直觉进行尊重和探索。

浪漫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是中国现代化的发端。

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主张“变法维新、学习西方”,反对科举制度,倡导新文化运动,呼吁民主和科技教育。

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浪漫主义哲学和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传入和普及,启发了一批文化人士的创作和探索,他们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同时,他们也思考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困境,认为传统文化的束缚和落后是中国的痛苦所在。

这种思想影响最终促成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起。

五四运动的主张和理念与浪漫主义哲学有些相似,他们都主张反对传统文化的束缚,呼吁对知识和创新的推崇。

五四运动发起人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他强调“革命的动力源泉在于自由”,体现了浪漫主义哲学中个人和自由的价值观。

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胡适、陈独秀等思想家和文化人士的作品比较具有代表性。

他们在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进行了探究和创作。

鲁迅在《阿Q正传》中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与冷酷,通过文学作品让社会大众意识到中国社会需要变革。

胡适则强调科技和知识的重要性,提出了“文化是救国之本”的观点。

陈独秀则倡导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张背离传统的文学创新和思想启蒙。

总之,浪漫主义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想进入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些运动在思想上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
浪漫主义哲学和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时间和背景上有所不同。

浪漫主义哲学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而五四启蒙思想则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

虽然它们有不同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但是它们对于现代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哲学是一种以个人内在感受和情感为中心的哲学思潮。

它强调个体的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注重感觉和直觉,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完美实现。

浪漫主义哲学强调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热爱,认为自然可以启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

浪漫主义哲学也批判了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局限性,认为机械的理性推理无法涵盖人类复杂多变的情感和体验。

维京、歌德、雨果等浪漫主义哲学家和作家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人们对于艺术、文学和人生的认识。

而五四启蒙思想则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

五四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为了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而兴起的一次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呼吁文化独立、民主和科学,提倡西方文明和社会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五四启蒙思想强调理性、科学和民主的重要性,提倡人权和平等。

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于传统社会的不满和对于现代文明的向往,推动了中国思想的现代化进程。

浪漫主义哲学和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对于现代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浪漫主义哲学关注个体的情感和灵感,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完美实现;而五四启蒙思想强调理性、科学和民主,推动了中国思想的现代化进程。

这两种思潮都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摘要】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在20世纪初期中国思想界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浪漫主义哲学的形成背景包括西方启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它倡导个性、感性和理想主义。

浪漫主义哲学对五四启蒙思想的影响在于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批判。

五四启蒙思想的兴起则源于对旧有文化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反思,强调科学、民主和现代化。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相互促进,共同强调个体主义、革新精神和对现实的批判。

它们的互相影响不仅在于理念层面的交流,还反映在社会变革和文化革命的实践中。

对当代思想的启示在于继承和发展这两种思想,保持批判性思维和求新求变的态度,为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提供动力和启迪。

【关键词】浪漫主义哲学、五四启蒙思想、形成背景、影响、兴起、关联、共同特点、互相促进、当代思想、启示。

1. 引言1.1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

在那个时候,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未来。

浪漫主义哲学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兴起,强调个体的感知和情感,强调人的内心世界和自由意志。

这种哲学观念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他们对现实现状的批判和反思。

五四启蒙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五四运动的发生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们开始探讨民族自强和现代化的道路。

五四启蒙思想主张西学为要,提倡科学思想和民主制度,积极倡导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浪漫主义哲学与五四启蒙思想在这一时期交相辉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

它们共同探讨了人类的理想和信仰,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开启了中国现代思想的新篇章,为后来的思想启示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和参考。

2. 正文2.1 浪漫主义哲学的形成背景浪漫主义哲学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宗教、道德和政治体系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五四浪漫主义思潮
摘要:五四的新文学思潮,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文学革命的发难、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等因素而发展。

而文学革命的目标是要把文学从长期的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在文学革命之初,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相继发表文章呼唤我国的文学青春浪漫气息的到来。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五四是一个浪漫的时代,五四文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浪漫的文学,其中的各种环境条件培养了浪漫主义,这里就从社会背景、时代冲突、内在的因素来浅谈五四浪漫主义思潮。

关键词:五四浪漫主义思潮社会背景时代冲突昙花一现
1921年创造社的成立标志着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卷起来了,为新文学运动中的“浪漫主义”树立了一面旗帜,此时浪漫主义文学社团、流派、刊物作家等等接踵而来,占据了当时的整个社会,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那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怎么破土而出,绽放出鲜丽的奇葩呢?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一种文艺的美学特征,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国度里就存在着的了。

比如庄子、屈原、李白、汤显祖等都创作出了许多浪漫主义作品,但是这种浪漫主义思想是缺乏对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清醒认识的古典式浪漫主义。

而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却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

早在1907年鲁迅就写过一篇《摩罗诗力说》和之后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就有开始向人们宣传浪漫主义思想了,但是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还处于使用“振大汉之先声”的梦幻中,许多的作家还缺乏现代世界意识和文化意识。

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时代的风雷下,激扬起来了。

纵观中国历代以来的文人在四书五经中过日子,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灵上都是禁锢在这三纲五常、孔孟之道中。

总之,人的意识和情感都是被压抑在这封建社会制度中,整个阶层都呈现出一种消沉、萎缩、毫无生命力的状态之中。

加上在20世纪初很多学者从国外归来,看到的中国现状之后感到痛苦、失望、无助。

此时的人们需要急切地以自己的声音为时代唱一曲哀歌,要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尽一份力,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在这一个文坛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1921年创造社在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下成立起来,其感情基调把人生视为艺术,把艺术奉为人生,为爱和美奏出赞歌;把文学从封建社会主义中解放出来,而其目的也是为了打破现实主义大旗的文学主义研究会而占据社会主力,引领人们前进。

那五四这种时代的冲突下她是有什么特点的呢?它是在五四落潮时开展起来的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高扬了狂飙突进的革命精神,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打开了
脸孔。

在当时除了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新月社等外,就连以提倡现实主义著称的文学研究会的一些著名作家,也无不或多或少地显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的精神,焕发出昂首天外的英雄主义气度,如郭沫若的《女神》;二是展示了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气氛与忧郁情调,如以郁达夫的创作为代表的一大批自我抒情小说。

在这一个时期,作家们的思想倾向多是突出主观的,在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作家对于情感的强调和对于理性的厌恶的感情倾向是很明显的,一直强调突出为艺术而艺术否的创作就是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

如在郭沫若的《女神》、成仿吾的流浪汉小说中就洋溢着作者的真挚的感情,书写心中的苦闷和压抑。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在《创造》季刊、《创造日》的风行中进入全盛期的,可在四一二大革命之后,国内的形势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创造社的成员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开始重新地审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文艺的关系。

这个时候虽然还有的团体继续坚持浪漫主义思想,但是总体上来说,作家们不再是创作那唯美的自己心目中需要的那种狭隘的浪漫主义思想了,不再把自己关在属于自己的象牙塔里面,这时候的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可为什么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只是这样昙花一现呢?为什么在大革命之后会急剧转弯呢?郁达夫曾经说过:“我们想以纯粹的学理和严正的言论来批评文艺政治经济,我们更想以唯美的精神来创作文学和介绍文学。

”但是纵观当时的社会现实,当时的创造社在经济上经常是不充裕的,政治上更是孤立无援的,作家们想要以个性主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想要以此来长时间地占据着整个社会是不可能的。

在当时五四时期之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五四的历史开始过去了,人们面临的更多的是黑暗的社会现实。

在这时,这种浪漫式多的生活自然就不能再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了。

在20年代末,无产阶级的革命已经开始进入到政治和军事的斗争阶段,所以在这时,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理想和想象已经不可能再那么顺利的往下走了,它的陨落是必然的。

虽然五四浪漫主义思潮只是昙花一现,可是还是一直弥留着香味的,这种思潮还是依旧存在的。

只是在往后的时代中不断地往田园风味、个人抒情、漂泊者之歌等方向发展。

参考书目:
1:刘增杰《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2: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
3:俞兆平《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