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基本看法
对浪漫主义的理解

对浪漫主义的理解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并迅速传播到其他地区。
它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想象力,并反对理性和传统的束缚。
浪漫主义的出现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击,它标志着人们追求自由、情感和个性的新纪元。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它鼓励人们表达内心的激情和渴望,尊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
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通常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和情感,如爱、悲伤、热情和渴望。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人类的情感。
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力和创造力。
它鼓励人们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和梦想。
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通常具有超越理性和常规的特点,如超自然的元素、异国情调的背景和神秘的氛围。
这些作品通过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限制,追求更美好的世界。
浪漫主义反对理性和传统的束缚。
它批判了启蒙运动对理性和科学的过度强调,强调人的情感和直觉的价值。
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通常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反对社会和道德的约束。
这些作品通过赞美自然、强调个体的情感和自由,呼吁人们追求真实的自我。
浪漫主义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艺术和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催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和艺术家。
浪漫主义的精神也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情感和自由,尊重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然而,浪漫主义也有其局限性。
它过分强调个人的情感和自由,忽视了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往往缺乏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的视角,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
此外,浪漫主义也容易陷入情感的虚无主义和自我沉迷,忽视了理性和责任的重要性。
浪漫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文化和艺术运动。
它鼓励人们表达内心的激情和渴望,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和梦想,反对理性和传统的束缚。
浪漫主义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局限性。
我们应该在追求个人情感和自由的同时,保持理性和责任的平衡,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想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想在欧洲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分为两支:一是积极浪漫主义,即继承了启蒙学派关于尊重个人、追求自由的进步思想,充满了对理想世界的美妙憧憬,显示出资产阶级向前看的姿态。
二是消极浪漫主义,即它的理想不是展望未来,而是缅怀过去。
而法国历史的急剧变化和阶级斗争的复杂情况在维克多·雨果(1802-1885)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他所处的时代几乎占了19世纪六分之五的时间,从复辟王朝时期走上文坛,经历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在第三共和国时期逝世。
从最初消极浪漫主义夏多布里昂的忠实信徒到积极浪漫主义者的转变。
雨果无疑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1827年雨果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并写了《<克伦威尔>序言》。
后者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在这篇序言里,雨果指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形式,历史上没有永恒不变的艺术,因此,盲目模仿古代是非常荒谬的。
雨果主张:新时代的艺术必须突破古典主义的桎梏。
弃用文雅、精巧的贵族沙龙语言,而改用丰富多彩的人民语言。
在雨果看来,浪漫主义的文艺的基础是“人的心灵”。
他说:“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好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
”他认为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表现人的心灵。
1831年,雨果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小说情节紧张,变幻莫测,戏剧性很强,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1.小说在背景上,雨果用浪漫主义的笔调浓墨重彩地对巴黎,对圣母院的宏伟景象进行了描绘,展现了中世纪巴黎色彩斑斓的风光,各种高大的哥特式建筑纵横其中。
2.在内容上,着重还是围绕其中的人物进行展开。
女主人公艾丝美拉达是一个善良纯洁富有同情心的少女,她热情天真,乐于助人,当那个卖文为生的格兰古瓦深夜误入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的聚集所,即将被杀死的时候,是艾丝美拉达挺身而出,表示愿与他结婚。
对卡西莫多亦然,至于她对这个丑怪异常而深夜又劫持过她的敲钟人给予了同情。
生活没有致使她丧失美好的品德,她用“善”来面对这个丑陋的世界,其中寄予着雨果对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现当代的视野下,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和定位也逐渐出现了新的认识和观点。
本文将从现当代的角度出发,对浪漫主义进行三重定位的探讨。
一、浪漫主义的历史定位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在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反对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严谨和规范,崇尚自由、天真、热情和异国情调。
浪漫主义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而在现当代的视角下,我们也可以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定位。
浪漫主义在历史上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动。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提倡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而浪漫主义则是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和反抗。
浪漫主义者认为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忽视了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过分强调了理性和客观规律,使得人的生活变得枯燥和乏味。
浪漫主义试图通过对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追求,重新塑造人类的精神世界,使人们能够更加充实地生活。
浪漫主义在历史上还是对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批判。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期,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和环境污染,工业化带来的劳动剥削和人的异化等。
浪漫主义者对于这些现代化带来的问题表示了不满,并试图通过对自然、乡村和传统文化的赞美和怀念,来寻找一种可能的解决之道。
浪漫主义在历史上具有明确的反动性和批判性,其精神内核主要包括了对于理性主义和现代化的反抗,以及对于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追求。
这种历史定位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浪漫主义的重要线索和视角。
在美学领域中,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来探讨浪漫主义的美学特点和定位。
浪漫主义在美学上强调了感性和想象力的重要性。
相比于古典主义强调的客观规律和形式完美,浪漫主义更加注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在文学方面,浪漫主义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独特的风格,如雪莱的《奥西曼迪亚斯》中表现了对于人类命运和自然的悲天悯人之情;在绘画方面,特纳的作品则表现了对自然和想象力的极致追求,如《暴风雨中的海洋》中仿佛展现了自然的原始力量和无穷魅力。
浪漫主义及其文学表现

浪漫主义及其文学表现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
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强调理想,追求自由,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浪漫主义的性质和风格最早体现于文学上(诠释于音乐上,音乐是一种最好的诉说浪漫主义语言的媒介),可以从Romance这个词说起 (Romanticism, romantic),意为罗曼语,是方言拉丁语的一种,由此词派生出romantic, romaunt 是指用罗曼语写成的传奇和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而它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冒险和放纵的想像,也就是从主观出发的人对世界的理想化。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1、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2、着力描写大自然,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以我最喜欢的诗人——雪莱为例,即使是没有读过雪莱《西风颂》的读者,也一定知道其中的名句:“,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吗?”(O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3、重视民间文学,富有地方色彩。
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
例如德国的格林兄弟,其作品《格林童话》就极具地方特色。
4、善于运用独特的夸张手法,想象大胆奇特,强调“美丑鲜明对比”,重视丑的美学。
法国文学家雨果在其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
爱思梅拉达是外表美与心灵美的完美结合,卡西莫多有着丑陋的外表善良的心,非比斯却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善者,克洛德在他虔诚的面具下掩藏着扭曲的内心。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浪漫主义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以对自然、对情感、对个体的推崇和强调为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浪漫主义在现当代视野下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转变。
在文艺理论中,对浪漫主义的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现当代视野下,浪漫主义的定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分别是历史维度、文化维度和精神维度。
从文化维度来看,浪漫主义在现当代视野下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文化维度下,浪漫主义曾经被视为一种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革新和颠覆。
在浪漫主义的诗歌、小说和绘画中,人们可以看到对于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批判和反叛。
在现当代文化维度下,浪漫主义的定位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和多元文化的碰撞,浪漫主义不再是简单的反叛和颠覆,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解释和内涵。
现当代视野下的浪漫主义被重新定位为一种文化多元主义的表达和探索,是对于多元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一种艺术表达和探索。
在这样的文化维度下,浪漫主义不再是简单的反叛和颠覆,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包容和包容,成为了多元文化的表达和探索。
现当代视野下的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使我们对于浪漫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它不再是简单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个文学思潮,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内涵。
在这样的定位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审视浪漫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浪漫主义不仅是对于现代性条件下的反思,也是多元文化的表达和探索,更是对于人类内心世界和宇宙的一种深刻探索和表达。
浪漫主义在现当代视野下的重新定位,将为我们对于文学思潮的理解和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浅谈对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基本看法

浅谈对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基本看法英国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家——简。
奥斯汀内容提要:处于过渡时期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她的流派归属问题一直备受争论,我个人认为她的作品虽然富有理性的光辉却更多的与浪漫主义的文风所契合,所以我认为她是英国积极的浪漫主义女作家。
关键词:不乏理智的浪漫主义托。
巴。
麦考莱曾毫不夸张地这样赞扬道:“莎士比亚是空前绝后的,不过,就我们所谈到的那一点来说,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这位大师的,无疑要数简。
奥斯汀了,这位女性堪称英国之骄傲。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样伟大的女作家是如何包裹着她看似现实主义的外衣来诠释她的浪漫主义情怀的。
一、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奥斯汀在世时,英国由摄政王统治,据说摄政王十分喜欢她的书甚至随身带着她的小说,更是命手下向奥斯汀暗示可以写一些更加宏大的传奇类小说,这样她的成就将远远不止如此,并希望得到她的新作。
奥斯汀当然是拒绝了,她知道如果她不再写这样的小题材,那么她也将毫无成就可言。
实际上,奥斯汀看起来是只会描写英国的绅士和淑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却是通过英国中产阶级中的一个个普通家庭,来折射出当时的青年男女是如何背负着社会地位、名声等各种复杂的因素,在爱情和金钱的紧张关系中挣扎努力着。
更是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妇女地位问题。
真是由于女性在当时除了依靠丈夫之外没有继承权,除了当女家庭教师外没有工作的权利,所以攀上一门“好”的婚姻无疑是从对方的家庭地位出发的。
在《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为了在丈夫死后自己和五个女儿不被继承人柯林斯先生赶出家门,拼命劝说二女儿伊丽莎白不要幻想所谓的爱情,嫁给柯林斯先生才可以保证姐妹不被为衣食之忧和整日提心吊胆。
而在《理智与情感》中达希伍德先生去世后,依据法律规定他的财产被他和前妻的儿子继承,而照顾他到最后的现任妻子和三个女儿则被赶出了家门。
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作者更是将讽刺的笔锋主要指向了以几户富足人家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
浪漫主义名词解释

什么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意思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夏尔·波德莱尔给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浪漫主义的流派发展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
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18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1798年法兰西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3B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3B法国是绘画和雕刻。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
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的理解和看法

浪漫主义的理解和看法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起源于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代表了对传统和理性主义的反叛,并支持个人主义、自由、情感和想象力。
浪漫主义的理解和看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运动: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多个领域。
这种运动强调情感、个人主义、自由和想象力,反对传统和理性主义,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2. 反传统和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反对传统和理性主义,主张个人主义和创造力。
浪漫主义作家和艺术家追求真实和自然,强调个人的情感、热情、直觉和直观体验。
他们认为传统和理性主义导致了生命的贫瘠和无聊,需要通过自由和想象力来创造新的生命力和美感。
3. 爱情和自由:浪漫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情感,追求真爱和自由的生活。
浪漫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常常是受到传统束缚的人物,他们追求爱情和自由,不再被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所束缚。
浪漫主义作家和艺术家认为,真爱和自由是人类最高的追求,只有在自由和想象力的世界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4. 想象力和幻想:浪漫主义追求想象力和幻想,认为它们是艺术和生命的基础。
浪漫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创造了许多富有想象力和幻想的作品,如《世界名著》中
的《茶花女》、《乌托邦》等。
他们认为,想象力和幻想可以创造新的生命力和美感,可以超越社会和现实的种种限制,使人们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和思想的激情。
综上所述,浪漫主义是一种强调情感、个人主义、自由和想象力的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反对传统和理性主义,鼓励人们寻找真爱和自由,追求想象力和幻想,创造新的生命力和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基本看法
浅谈对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基本看法
英国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家——简。
奥斯汀内容提要:处于过渡时期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她的流派归属问题一直备受争论,我个人认为她的作品虽然富有理性的光辉却更多的与浪漫主义的文风所契合,所以我认为她是英国积极的浪漫主义女作家。
关键词:不乏理智的浪漫主义
托。
巴。
麦考莱曾毫不夸张地这样赞扬道:“莎士比亚是空前绝后的,不过,就我们所谈到的那一点来说,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这位大师的,无疑要数简。
奥斯汀了,这位女性堪称英国之骄傲。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样伟大的女作家是如何包裹着她看似现实主义的外衣来诠释她的浪漫主义情怀的。
一、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奥斯汀在世时,英国由摄政王统治,据说摄政王十分喜欢她的书甚至随身带着她的小说,更是命手下向奥斯汀暗示可以写一些更加宏大的传奇类小说,这样她的成就将远远不止如此,并希望得到她的新作。
奥斯汀当然是拒绝了,她知道如果她不再写这样的小题材,那么她也将毫无成就可言。
实际上,奥斯汀看起来是只会描写英国的绅士和淑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却是通过英国中产阶级中的一个个普通家庭,来折射出当时的青年男女是如何背负着社会地位、名声等各种复杂的因素,在爱情和金钱的紧张关系中挣扎努力着。
更是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妇女地位问题。
真是由于女性在当时除了依靠丈夫之外没有继承权,除了当女家庭教师外没有工作的权利,所以攀上一门“好”的婚姻无疑是从对方的家庭地位出发的。
在《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为了在丈夫死后自己和五个女儿不被继承人柯林斯先生赶出家门,拼命劝说二女儿伊丽莎白不要幻想所谓的爱情,嫁给柯林斯先生才可以保证姐妹不被为衣食之忧和整日提心吊胆。
而在《理智与情感》中达希伍德先生去世后,依据法律规定他的财产被他和前妻的儿子继承,而照顾他到最后的现任妻子和三个女儿则被赶出了家门。
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作者更是将讽刺的笔锋主要指向了以几户富足人家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
所以说奥斯汀无疑是对当时的统治制度,特别是对待妇女的各种观念态度上提出大大的质疑。
二、回归田园自然
奥斯汀的作品带着乡村田园质朴的气息,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虽然没有过多详细地描述乡村的各处景色,但是通过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行程,我们不难在眼前描绘出一幅恬静舒适的田园风景画。
在《劝导》一书中,更是出现了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以及一种明显带有浪漫色调的细腻情感,这看出她并非像大家抱怨的那样对大自然毫无兴趣。
凯。
史密斯小姐也确实提到,《劝导》所描写的“气候和景致带有一股弥漫全书的感情力量。
这里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有这样一段对达西的庄园——庞波里的描述为“那府邸座落在山谷那边,谷中有一条起伏的小道蜿蜒曲折向外伸展。
那是一座气势磅礴、美丽多姿的石头建筑,屹立在一片高地上,背靠一道树木葱茏的山岗。
那石头房子的门前,流淌着一条水势逐渐变大的小河。
这是一股颇具自然情趣的湍流,显不出一丝一毫矫揉造作的痕迹。
”这是湖区的美景,在05版的电影里参天的大树根藤明晰,鹿群奔腾起尘雾,鸟儿欢畅地飞翔,这些都
是奥斯汀想要传达出的自然气息。
奥斯汀曾对自己的侄女写的那部小说有如下看法:“你现在令人高兴地把你的‘人’聚集起来,使他们真切进入了我视为生活乐趣的那种现场——一个村镇上的三、四家人正合适”这是她所熟悉的圈子,她依然可以巧妙地揭露出资本主义自私的丑恶嘴脸,她正是倡导了“回归自然”的。
三、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
多数人认为奥斯汀很受“古典主义”的影响,认为她冷静略带讥讽的笔调是对古典主义的崇拜与模仿,而《简爱》的作者夏洛蒂。
勃朗特更是毫不客气地批判奥斯汀是“没有诗情”的,是“毫无热情可言”的。
然而“古典主义”主要是尽可能地将现实生活呈现出来,“浪漫主义”则是将现实升华到理想的高度,将理想的表现出来。
无论奥斯汀多么精巧细腻地描述婚姻、爱情、地位之间的关系,最终的结局都是尽如人意的,年轻男女既拥有了面包又拥有了爱情,而她自己却几经感情波折,经历过心爱的人离世的打击,又再三拒绝了追求者,仅仅41便离开人世的她终身未嫁。
理想的婚姻,不能不考虑经济地位,然而经济地位不是一切,她让有情人都终成眷属,哪怕是《劝导》中,和男主人公温特沃斯上校分手八年后的再次相见,女主人公安妮已经大不如曾经的年轻貌美,却依然在故事的最后两人再次相爱并最终结婚。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把简描写得最为完美,比起妹妹伊丽莎白她更加的恬静,温柔,她对任何人都能真诚以待,并且同样渴望真爱,简直像是天使的化身,她和宾利先生的婚姻虽然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以及一些误会有了波折,却堪称得上完美的婚姻。
一见钟情的上流社会绅士,一年又五千英镑的收入,为人又善良正直,这样完美的婚姻是奥斯汀浪漫主义情怀的真实流露。
如果是简是完美的,那么有个性的伊丽莎白无疑是奥斯汀个人情感注入最多的人物,她深深地带着作者的影子,甚至和姐姐的姐妹情深都几近相同,她聪明,机警,伶牙俐齿,有个性有思想;她为自己的好友夏洛特嫁给虚伪的科林斯先生而感到不可理解;她认为婚姻应该是由自由的爱情发起的,金钱地位绝不能超过爱情的价值。
这也体现出奥斯汀崇尚美满幸福的婚姻的浪漫主义特点。
奥斯汀从来不再作品中以第一人称跳出来发表她的个人情感,难道这样就是“毫无热情可言“么?一位作家,要创作的前提是需要有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即便他(她)没有用热烈的字眼表达出来,他(她)也依然是抱有他(她)的主观情感的。
而奥斯汀的情感全都流露在字里行间对人物的塑造上。
如果说在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中作者强调了理智应该战胜情感才能获得幸福,那么《劝导》作为奥斯汀的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在这里她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思想发生了变化。
在《劝导》中奥斯汀描述了和温特沃斯上校分手的这八年里安妮因为对他依然恋恋不忘而饱受了思念的折磨,而分手的起因就是因为听了家人的劝导,将经济因素考虑进去并排在了首位,是“谨慎”和“理智”让她陷入了痛苦。
奥斯汀希望年轻人“充满信心,展望未来,而不要过分忧虑和谨慎”。
安妮正是“年轻的时候,不得不谨小慎微,年长以后才懂得什么是浪漫——这是畸形的开端所造成的必然后果”。
《劝导》人物的浪漫转化,也是奥斯汀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四、重视“丑”的美学价值
有美就有丑,浪漫主义管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进行人物塑造,并且大量提倡想象。
《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先生拥有家族继承权,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他文盲父亲爱钱如命的思想主导下过来的,在父亲的严加管教下,他的性格中总有些唯唯诺诺的成分,然而又因为当了牧师有了凯瑟琳。
德包尔夫人的极大恩赐,他在外人面前难免飘飘然起来,这样里外的对应,从而养成了一种傲慢与温顺、自负与谦卑的双重脾气。
在外人面前柯林斯先生一直保持着他的自鸣得意,他认为不会有人拒绝像他条件这么好的一位牧师的求婚,实际上在伊丽莎白拒绝了他后他仍认为这是淑女小姐的矜持,只是为了更加博得他的好感。
当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和他结婚后他的这种自信满满更有膨胀的趋势。
在其他身份地位显赫的贵族面前,他的那副道貌岸然的嘴脸更是滑稽可笑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他时常要恭维他的金主凯瑟琳。
德包尔夫人和她的千金,当在舞会上发现了凯瑟琳夫人的侄子达西先生后就立马锲而不舍地跑去巴结,和达西的绅士风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如《诺桑觉寺》中女主人公在巴斯的第一个朋友伊莎贝拉就是个爱慕虚荣朝三暮四的女人,她接触凯瑟琳的目的就是要与詹姆斯。
莫兰订婚,然而订婚后又为了金钱与蒂尔尼上尉调情,计划失败后居然仍厚颜无耻地要求凯瑟琳帮助她像詹姆斯解释并修补他们的感情。
又如《劝导》中门第观念十分强的没落阶级代表沃尔特爵士;《理智与情感》中相貌英俊但徒有其表,自私虚伪,对感情不负责任的阿伦哈姆庄园继承人约翰。
威洛比等。
这些脸谱化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在奥斯汀略带夸张的手法下衬托出主人公的高尚美德,是浪漫主义的典型艺术手法。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以奥斯汀为立足点谈浪漫主义文艺观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