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双重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1. 个人感情和内心体验的表达: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情感的自由和个性的独立,尊重个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真实性。
作品中通常会出现情感高涨、内心矛盾、孤独沉思等情感和思想的内在描写。
2. 爱情和自然的融合:浪漫主义文学强调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尤其重视自然景色和自然现象对人们情感和心灵的启示。
而爱情则被视为人们内心最深层的感受之一,文学作品常常融合自然景色和爱情的主题,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3. 对历史和传统的批判:浪漫主义文学通常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体制持有批判的态度,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重新解读和评价。
这种态度强调的是文学的创造性,尤其是对现实社会局面和人们生存状态的抨击与反思。
4. 狂热和超越性的表现:浪漫主义文学往往充满了狂热和激情的表现,强调人们内心深处的激动和自我超越的力量。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诗意的象征、意境勾连等表现手法,通过对内心世界和想象力的发挥,达到超越现实的目的。
5. 神话和传说的运用:浪漫主义文学善于运用各种神话故事、传说和传统文化元素,将其巧妙融入到文学作品的结构和构思中,从而营造出具有风格特色的文学世界。
这种手法可带来神秘感和异域情调,让读者进入文学世界的幻想之境。
19世纪20-30年代?浪漫主义

19世纪20-30年代浪漫主义
在十九世纪前半,特别是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不只风靡于法国,也风靡全欧洲。
法国浪漫主义的艺术,兴起于十九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
这是一个腐败、混乱和倒退的年代。
在这个年代出现的浪漫主义艺术,一开始即带有呼唤革命风暴气魄。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对象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
从根本上说,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出现,是要求个性的解放和心灵自由;封建政权和学院的古典艺术,同样让他们感到是必须摆脱的精神重压。
浪漫派重视色彩,是和他们重视感情的要求相一致的。
要用色彩去塑造形体。
浪漫主义艺术不是模仿古代雕刻、文艺复兴巨匠的模板,而是发挥自己的独特性。
它以各式各样的个性美代替唯一绝对的理想美。
技法上,它重视色彩而非线描,线描是经由明确的轮廓线获得形态的把握,是新古典主义的作法,浪漫主义则彻底追求诉诸感觉的大块面色彩效果,有时甚而也尝试把笔触原原本本留在画面上的这样的奔放表现,可以说其画面上的构成,喜欢多动态的动感表现,是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30年代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概述

3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潮多元,文艺创作蓬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也影响着当时的文学思潮和小说创作。
在30年代,中国文学面临着民族危机和现实考验,许多作家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希望通过文学来探索国家的未来方向。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20年代以及经济危机爆发的30年代,社会风气混乱,思潮鼎盛,各种文化思潮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个流派和学派。
在30年代,新感性主义流派是当时文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倡导者认为,文学要回归自然,要用直觉去触摸生命。
这种思潮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其中以胡风的小说创作最为代表。
胡风是新感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注重形象的直观性和生活的真实性,将个体生命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与新感性主义流派相对应的是现实主义流派,这也是30年代文学思潮中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现实主义思潮主张反对抽象的、夸张的艺术形式,强调以讽刺笔调表达对社会和现实的关注。
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是巴金,他擅长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巴金的作品以重情节、重思想、重社会性而著称,他的小说作品《家》和《春》等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30年代还出现了意识流小说,这是一种以意识流为基础的文学创作形式,力图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思维的流动。
代表性的作家是沈从文,他以《边城》等作品开创了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先河。
他的作品富有诗意,以微妙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激荡和复杂心态。
此外,30年代还出现了许多其他性质的小说创作,如社会写实小说、历史题材小说等。
这些小说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面貌。
总的来说,30年代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面临剧变,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方向。
简述浪漫主 义的特征

简述浪漫主义的特征浪漫主义是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股重要的文艺思潮,它对文学、艺术、音乐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想象力和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和对自然的赞美。
以下是对浪漫主义特征的简述。
浪漫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
在浪漫主义作品中,个人的情感不再被压抑和隐藏,而是被大胆地、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爱情,都成为了作品的核心主题。
作家们不再仅仅关注社会的外在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试图通过作品传达出人类最真挚、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想象力在浪漫主义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浪漫主义者相信,想象力是人类超越现实、探索未知的强大工具。
他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其中有神秘的仙境、遥远的古代、未知的未来等。
这些想象的世界往往充满了奇迹和冒险,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宇宙。
浪漫主义对自然的热爱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自然在浪漫主义者眼中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灵性和生命力的。
他们赞美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认为自然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高山、河流、森林、星空等自然景观成为了浪漫主义作品中常见的元素,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对自由、宁静和美好的向往。
追求个性解放是浪漫主义的核心诉求之一。
浪漫主义者反对传统的束缚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由发展个性的权利。
他们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不受他人的干涉和限制。
这种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为对主人公反抗传统、追求自由的描写。
浪漫主义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作者的个人观点、情感和体验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甚至有时候作品中的世界就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影。
这种主观性使得浪漫主义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魅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浪漫主义还常常与历史和传说相结合。
30年代文学思潮

3.他们一再申说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
立性。强调“超脱现实”的原则,即所 谓“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在美学 上自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反映了艺术创 作的某些规律;但作为一种强调独立的 文艺观,又是与当时强调现实批判和社 会功利性的文学主潮相对立的。
梁实秋(1903.1—1987.11.3)
梁实秋简介
(4)开展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设立了文
艺大众化研究会,展开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5)展开了现实主义理论的讨论,引入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6)左联文学创作上的丰收,巩固了革命 文学的地位,赢得了读者。鲁迅的杂文、茅 盾、巴金、老舍、曹禺、丁玲、张天翼、沙 汀、艾芜、萧军、萧红等的创作,和冯雪峰、 胡风、周扬的理论建设。
朱光潜的文艺观:他通晓欧洲文学和心
理学,是人文主义文艺思想的倡导者。 主张文学的独立自足性,主张文学艺术 的“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强调文学 的表现人生和悦情作用。
宗白华
宗白华主张”诗意人生“。(荷尔德林
的诗意的栖息)一方面用唯美的眼光看 世界,一方面把人生当作艺术品来创造。 P139
第三节 文学论争
1.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
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 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 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 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相竞争,共 同丰富着30年代文学创作。
党党员,台湾“资深立 法委员”,《中华杂志》 发行人。1988年9月12 日,胡来大陆在北京、 西安、湖北等地参观、 访友及探亲,言谈中曾 表示应结束民族分裂, 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全 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和邓 颖超会见了胡。对此, 国民党当局甚感不满, 竟然迫不及待地开除了 胡的国民党党籍。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第一讲: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论争

苏 汶(《“第三种人”的出路》) :
在“知识阶级的自由人”和“不自由的,有党派的” 阶级争着文坛霸权的时候,最吃苦的却是这第三种人。 因为“文学不再是文学了,变为连环图画之类,而作 者也不再是作者了,变成了煽动家之类”。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两大流派”—— “京派”、“海派” “一个社团”—— “左 联” “一份杂志”—— 《现代》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左翼文学:
以左联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 治色彩的人民大众为其文学描述对象,注重文 学的社会政治文化功能。 代表作家:茅盾、蒋光慈、柔石、丁玲、 殷夫等。
二、“左联” 二、“左联”及其文艺实践:
其理论纲领: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现给“胜利不然就 死”的血腥的斗争。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 哀乐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 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 觉的情感为内容。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 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失掉社会 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 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一、关于“革命文学”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 英雄树》 文艺青年要当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留声机”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我们如果要挑起革命的‘印贴利更追亚 (intelligentsia)’的责任起来,我们还得把自己否 定一遍(否定之否定),我们要努力获得阶级 意识,我们要使我们的媒质接近农工大众的用 语,我们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我 们今后的文学运动应该进一步,从文学革命到 革命文学。”
一、关于“革命文学”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930年代文学思潮_

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的兴起
背景: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集 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一批从日本回国 的激进青年作家;日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由后期创造社(郭沫若、 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等)和太阳社(蒋光慈、钱 杏邨等)成员首先提出。1928年1月,太阳社的成立, 创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的《创造月刊》《文化 批判》同时发表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章,明确提出创造 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五四成 名 作 家 鲁迅 、 茅 盾、郁 达 夫、叶圣陶等 ,指责他们 “落伍”,引发了“革命文学”论争。
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
三、人文主义文艺思潮:自由主义作家和民主 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1.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 2.主张:以不同于革命作家的方式思考人生和社会, 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不赞成文艺直接为政治服务, 认为文艺是独立的,强调文艺对人性的改造熏陶。
他们的文艺思想承传了五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自
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
一、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 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召开全国宣传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人, 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 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 “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 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公开宣称要打到 “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 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 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 位。
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
2、“左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