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研究

了现代中国浪漫文学 思潮 的第 一个 、 也 是最 大 的一 个洪 峰 。但是随着社会 现实 、 时代 主题 和人 们 审美情趣 的 急
遽变化 , 作家们纷 纷告 别浪漫 主 义。他 们走 出个 人感情
的狭小天地 , 注重 观察社 会现 实 , 更倾 向于记 录感受 , 认 识对象 , 对现实做客观 、 冷 静、 真实 的描写 。于是 , 浪漫 主 义从 2 O年代 中后 期开 始逐渐 走 向低潮 , 一度 沉寂 , 现 实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中国现代 浪漫主义 的产 生
二 十世纪 二 十 年代 是 中 国现代 浪 漫主 义产 生 的时 代, 这个时代人们打破 了原 有 的封建秩 序 和传说 的价值 取向, 开始独立面对 现实社 会 , 一切 以 自我 为中心 , 展示 个人 的内心世 界 , 抒发 个体 的主观 感情 。“ 五 四” 时期 的 文学社 团高扬个 性 主义 , 它们 的创作 多多少 少都 带有 主 观抒情 的色彩 、 浪漫主义的倾 向。众 所周知 , 最早 系统地 提出浪漫主义 理论 , 进行 浪漫 主义 文 学创作 的是 “ 创 造
也认 为“ 二 十年代是一个童年稚气 的时代 , 更是一 个正成
义的浪漫主义文学 社 团, 并且 在 当时和后 世对 中国的浪
漫主义的发展产 生 了深远影 响。现实 主义文学 社 团“ 文 学研究会” 在成 立 之初 , 也 并没 有统 一 的文艺 主张 或见
长着的少年浪 漫时代 ” ”, 然而 , 也有 学者 郑伯奇也认 为 : “ 在‘ 五四’ 运动 以后 , 浪漫主义
的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 国青 年的形势 , ‘ 狂风暴 雨 ’ 差不 多成 了一般青年 尚习的 口号 。当时簇 生的文学 团体 多少
论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论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者:王国年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9期摘要: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从来不是本土的一种文艺思潮,而是外来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碰撞的产物,它一开始就带有了中国自己的特点,文章主要探索浪漫主义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表现形式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
浪漫主义文学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理念的发扬和继承;它和随后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时期文学的两大体系,对后来的现代和后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从来不是本土的一种文艺思潮,而是外来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碰撞的产物,它一开始就带有了种种不纯正的因素,甚至被那些代表浪漫派的作家本身所误解。
在五四时期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外来的思潮更是带有了救国的功利性。
文章主要探索浪漫主义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郭沫若的诗学人生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至今,产生了不少浪漫主义的作家,同时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富有浪漫主义特点的文学作品。
这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有郭沫若、郁达夫、沈从文等。
“异军突起”的创造社,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代表阵地。
大诗人郭沫若就是创造社的中坚力量。
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可以说,郭沫若确实是“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
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就是以浪漫主义为基准的。
郭沫若在日本读书时期就接触了歌德的《诗与真》等著作,这位他后来广泛接受浪漫主义的影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五四运动与德国的‘狂飘突起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种情绪在郭沫若的内心引起了共鸣。
于是,郭沫若开始进一步接触、学习了歌德的长诗《浮士德》第一部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中,郭沫若指出,主情主义第二、泛神思想、对于自然的赞美、对于原始生活的景仰以及对于小儿的尊崇,这些在情感上引起了他的共鸣。
文学思潮必考

文学思潮必考在文学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思潮涌现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和把握这些文学思潮,是文学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三个主要的文学思潮,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1. 现实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思潮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和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客观,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为目标。
在中国,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他擅长以冷峻的笔触描绘社会的黑暗面,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观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在国际上,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洛夫斯基为案例,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所带来的压迫与迷惑。
2. 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强调个人感情和想象力的表达。
浪漫主义注重人类内心世界的表现,倡导追求自由、独立和个性的生活。
在中国,郭沫若是浪漫主义的代表。
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热情,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热爱。
在国际上,英国诗人拜伦和德国诗人歌德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拜伦的诗歌充满了个人激情和对自由的向往,而歌德则以《浮士德》等作品展示了浪漫主义思潮中对个体内在世界的探索和反思。
3. 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初,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和突破。
现代主义文学以自由创新的手法和表达方式著称,追求表现内心意象和主观感受,拒绝传统的叙述结构和线性叙事。
在中国,韩愈和柳宗元是现代主义思潮的代表。
他们开创了古文运动,强调个体生命体验和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
在国际上,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是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
他的小说《尤利西斯》以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对内心意象的描绘,展示了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规范的颠覆和突破。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近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变化,这也对文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思潮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文学思潮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之一。
它强调描写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塑造真实人物形象。
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丑陋面,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浪漫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思潮,它追求个性、幻想和情感的自由表达。
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神女》和贺知章的《木兰诗》等。
这些作品以激情澎湃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追求和矛盾。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期的文学思潮,它试图通过超越现实的方式表现人类的潜意识和梦幻世界。
代表作品有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
这些作品以荒诞的情节和离奇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现实和幻想之间关系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的文学思潮,它拒绝传统的线性叙事和固定的意义,强调文字和符号的游戏性和多义性。
代表作品有余华的《活着》和莫言的《红高粱》等。
这些作品以碎片化的叙事和复杂的符号体系挑战了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和读者的理解能力。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文学思潮之外,近现代文学还涌现了许多其他的思潮,如新感觉派、新浪漫主义、新现实主义等。
这些思潮各有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现当代文学思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们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涵,开拓了读者的视野,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精神。
这些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第一节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第一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
它曾经一度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
具体说来,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澎湃,成绩斐然、盛况空前的阶段。
正如郑伯奇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漫主义的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尚习的口号。
当时簇生的文学团体多少都带有这种倾向。
”这种判断并非夸张之词。
当时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文学社团,除了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新月社等外,就连以提倡现实主义著称的文学研究会的一些著名作家,也无不或多或少地显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请看例子:如,冰心,她创作的小诗、散文,饱寓情感,以情取胜,吟唱出了一曲曲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母爱、童真、自然的颂歌。
庐隐,则以非常接近郁达夫的笔调,用书信体、日记体的形式,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内心的主观情感。
还有许地山,则用别一种笔调,表现了浪漫主义另一方面的特色。
他早期的作品《缀网劳蛛》等充满浓郁的宗教意味,富于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
即使是具有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的叶绍钧与王统照,他们早期的创作也仍然流露出较多的主观因素,强调“美”与“爱”,甚至将“美”与“爱”的力量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如王统照的《微笑》。
(分析略)时常在灰色的现实人生上点缀一两点“光明”的理想,同时,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通过人物内心的镜面去折射社会现实,表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
还有,沅君、王以仁等的创作。
当然,在这一阶段,最能代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自然是作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
这个社团中的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仿吾的评论,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显示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倾向。
这个基本特征和倾向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抒发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的精神,焕发出昂首天外的英雄主义气度,如郭沫若的《女神》;二是展示了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气氛与忧郁情调,如以郁达夫的创作为代表的一大批自我抒情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自由和理想,它代表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一、浪漫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旧传统的文化革命,它呼唤个人自由和民主平等。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追求内心世界的表达,他们开始关注个人情感和心灵的自由。
这种关注个人情感的倾向逐渐演变成了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1.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浪漫主义作品通常以个人情感为核心,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欢乐和追求。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共鸣。
2.追求自由和理想:浪漫主义作品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生活状态。
作家们渴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美好的境界。
例如,郁达夫的《春》中描绘了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世界,这种对理想的追求使读者感到温暖和希望。
3.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浪漫主义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作家们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壮观来传递自己的情感。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弘,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使读者感到宁静和舒适。
三、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现实的绝望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2.《春》:这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3.《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四、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摘要:一、引言二、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现代主义三、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演变1.现实主义的兴起与发展2.浪漫主义的繁荣与影响3.现代主义的传入与本土化四、各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及作家1.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2.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3.现代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五、文学思潮对后世的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三种主要的文学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它们分别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本文将对这三大文学思潮进行探讨,分析其演变过程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现象。
这一文学思潮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传入我国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
2.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理想与抱负,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
这一文学思潮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传入我国后,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主张突破传统文学束缚,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和审美追求。
这一文学思潮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演变1.现实主义的兴起与发展现实主义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茅盾的《子夜》,再到巴金的《家》,现实主义作品揭示了社会黑暗面,呼吁社会改革。
2.浪漫主义的繁荣与影响浪漫主义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的《女神》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的渴望;郁达夫的《沉沦》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
3.现代主义的传入与本土化现代主义传入我国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本土化表现。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挚爱;钱钟书的《围城》以讽刺手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
四、各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及作家1.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讲

《雨巷》
主知——卞之琳
感情冷静,对宇宙、人生的奥妙哲理进行探测和暗示,而暗示的哲理往往涂 抹着玄学的色彩,令人迷惘,难以捕捉。
特色: 1,异类意象的联用,意象经常在科学和想象中巡游 2,维护诗歌的音乐性,认为它是诗的固有组成因素 3,融进文言词汇和欧化法式句法,着重语言的暗示性和形式的新格律化
视, 与鲜血之急流, 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 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
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
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析:
《弃妇》在艺术表现 上完全摆脱了“五四” 新诗浅显直露的诗风, 追求一种神秘的美感, 微妙的象征,闪烁的 动态,这绝对不仅仅 是一种表现手法,而 是一种新的艺术观和 创作思想的具体化
挖掘
同
审美上
都强调文学的主观性、 内向性和非理性,追求 “病态的美”和“伟大
的晦涩”
语言上
都主张在现代口语的 基础上大量使用具体 词和抽象词的嵌合, 采用“实”的动词和
“虚”的宾语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
异 人与人
人与自然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
西方:
从个人角度、以局外人 的身份,笼统地反对 社会的倾向
中国:
思想上
表现出深沉的忧 虑和社会历史使 命感
手法上
以象征意象的模 糊性,朦胧性为 手段,将直觉、 潜意识等心理机 制注入诗歌中
形式上
很少直接的去描写现 实生活,而是从诗人 内心体验出发,通过 个人独特的感受去折 射世界,包括历史社 会主题
北岛
创作背景:十年动乱后 期
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 一代青年的心声,十 年动乱的荒诞现实, 造成了诗人独特的 “冷抒情”的方式— —出奇的冷静和深刻 的思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第一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一个盛而衰的演变过程。
它曾经一度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
具体说来,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澎湃,成绩斐然、盛况空前的阶段。
当时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文学社团,除了创造社、浅草社、新月社等外,就连以提倡现实主义著称的文学研究会的一些著名作家,也无不或多或少地显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如冰心,她创作的小诗、散文,饱寓情感,以情取胜,吟唱出了一曲曲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母爱、童真、自然的颂歌。
庐隐则以非常接近郁达夫的笔调,用书信体、日记体的形式,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内心的主观情感。
还有许地山,则用别一种笔调,表现了浪漫主义另一方面的特色。
他早期的作品《缀网劳蛛》等充满浓郁的宗教意味,富于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
即使是具有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的叶绍钧与王统照,他们早期的创作也仍然流露出较多的主观因素,强调“美”与“爱”,甚至将“美”与“爱” 的力量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如王统照的《微笑》。
时常在灰色的现实人生上点缀一两点“光明”的理想,同时,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通过人物内心的镜面去折射社会现实,表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
还有,沅君、王以仁等的创作。
当然,在这一阶段,最能代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自然是作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
这个社团中的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仿吾的评论,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显示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倾向。
这个基本特征和倾向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抒发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的精神,焕发出昂首天外的英雄主义气度,如郭沫若的《女神》;二是展示了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气氛与忧郁情调,如以郁达夫的创作为代表的一大批自我抒情小说。
前一个特征和倾向,在当时是曲高和寡,因为,人们虽然仰慕《女神》,但却无力效法。
后一个倾向却吸引了创造社内外的众多作家,使得感伤主义一时间几乎主宰了文坛,就是郭沫若也向这个方向靠拢,如郭沫若随后创作的《星空》等诗歌。
与此同时,作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组成部分的还有浅草社、弥洒社和新月社。
它们都受到了创造社的影响,从而极为有效地丰富了五四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浅草社的作家,主要为创造社对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和真挚坦率的自我表现以及感伤主义情调所吸引。
如沉钟社的陈翔鹤的小说,多以C君为主人公,带有明显的“自叙传”的性质,显然是受到了郁达夫小说的影响。
但他们又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剖析,更注重吸取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表现方法,因而更具有现代感。
这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所说,他们每一期都显示着努力: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里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
弥洒社,当时大力提倡浪漫主义,认为在死囚牢里初解放出来的民族中间,在古典文学还没有十分驱逐完了的时候,有提倡浪漫主义运动的必要。
并认为,浪漫主义运动就是以反抗一切旧制度旧礼教束缚的运动,是表达个人天才的运动,是以青年人的理想和小孩子的心为唯一永久真理创造的运动。
当然,弥洒社创作中的反抗精神并不强烈,它比创造社更具有唯美主义倾向。
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胡山源。
他的小说《睡》,没什么含义,但写得很别致,把几种不同的睡态速写连缀起来,简约而富有诗意。
新月社,是继创造社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
其同人也重主观,崇尚感情、灵感与天才,也主张个性解放,赞美自然,流露出“回到自然”的情绪。
正因为如此,新月社的诗人早期曾视创造社为同调者,并极力推崇创造社诗人的创作,闻一多便写过两篇著名的评论《女神》的文章。
徐志摩也曾写信给创造社,表示对贵社诸贤向往已久,??今识君等,盖喜同志有人,敢不竭驽薄相追随,共辟新土。
当然,1926 年后,新月社开始转向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但浪漫主义倾向仍很明第二阶段:2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革命浪漫蒂克文学为代表。
革命浪漫蒂克文学与“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性质与作家队伍的联系性革命浪漫蒂克文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浪漫抒情文学,它的创造者很多就是创造社的成员,后来出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蒋光慈、阳翰笙、洪灵菲等,也是热情、敏感的新人,具有浪漫蒂克的气质和行动,有的甚至在当时反对浪漫主义的氛围中,仍为浪漫主义辩护,公开宣称自己是浪漫派。
蒋光慈便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我自己便是浪漫派,凡是革命家也都是浪漫派,不浪漫谁个来革命呢又说:有理想,有热情,不满足现状而企图创造出些更好的什么的,这种精神便是浪漫主义。
具有这种精神的便是浪漫派。
蒋光慈对革命的理解虽然是幼稚的,但他却抓住了浪漫主义注重主观,注重激情,注重理想的特征。
风格上的相似性当时革命浪漫蒂克文学保留了前期创造社文学的风格:放任感情,直抒胸臆,袒露作者的浪漫气质,是表现而非再现。
倾向上的一致性革命浪漫蒂克文学继承了创造社开创的两个传统:一个是郭沫若的浪漫英雄的传统。
作品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息和雄浑慷慨的激情以及狂热的复仇精神,发出了一种“粗暴的叫喊”,追求艺术上的“simple and strong”。
二是郁达夫的忧郁感伤的传统。
不少作品仍有明显的“自叙传” 性质,诉说着一己的痛苦和哀愁。
不过,又将这种个人的感伤情绪与当时的政治情绪结合了起来。
孟超后来在《我所知道的灵菲》一文中说,洪灵菲?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在革命的故事中糅杂了不少的恋爱场面,我们也不能否认在风格上是受了郁达夫的影响。
从“区别”看,革命浪漫蒂克文学实际是“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向“左”延伸与发展的产物。
它摈弃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强化了对文学社会功利作用的认识,并将它推到了极端,从而导致了“标语”、“口号”式的文学出现。
它摈弃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个性意识,强化了阶级意识与群体意识,作品表现出一种社会化、群体化的情绪。
这一阶段的浪漫主义文学,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其未能产生深远影响,很快就消失了。
严酷的现实斗争不允许人们以浪漫的态度对待革命,不允许人们有更多的幻想,而要求人们投入实际的行动。
当时理论界对革命浪漫蒂克文学持尖锐批判态度,瞿秋白认为:这种浪漫主义是新兴文学的障碍,必须肃清这种障碍,然后新兴文学才能够走上正确的路线。
,这无疑给革命浪漫蒂克文学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可以说是宣判了它的死刑。
? 革命浪漫蒂克文学本身存在着许多弊病。
它对政治功利性的追求极大地影响了作家对艺术性的探索,它对个性意识的批判,又限制了作家创作个性和主体意识的发挥,而它所构置的“革命加恋爱”的创作模式更是倒了人们的胃口,遭到了人们的嘲笑。
这样革命浪漫蒂克文学并没有产生像”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那样的一大批优秀作品。
因此,它很快沉寂了。
第三阶段40年代这一阶段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尾声。
它们虽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但却未能掀起大浪,只能算是“小小的波浪”。
从文学历史的渊源来看,它们是直接承续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余绪,在新的时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的代表性人物是三位:一位是郭沫若;一位是徐訏;一位是无名氏。
?郭沫若承续了自己五四时期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他40年代创作的历史剧是继《女神》之后又一次浪漫主义诗情的强烈爆发。
这些历史剧想象丰富,感情奔放,气魄宏大,理性色彩浓郁,且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进剧中人物身上,常常成为“夫子自道”。
郭沫若一方面承续了自己五四开创的浪漫主义的诗风,另一方面,也在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历史剧的创作原则上,形成了自己浪漫主义历史剧的新的特征。
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郭沫若采用的是为我所需的态度,历史在郭沫若那里不是僵死的过去,而是他驰骋想象和创作才能的疆域。
他是借古人的骨骸,鼓吹时代的声音,如《屈原》的反对分裂,主张团结的思想;《棠棣之花》反对暴政的爱国主义主题等。
在历史剧的创作原则上,郭沫若从不企图描绘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追求一种历史的诗意,并使这种诗意融合在时代精神与作家的激情中,他把这种历史剧的创作原则概括为“失事求似”。
正是这一创作原则,集中显示了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显著特征。
徐訏与无名氏是两位在40年代国统区红极一时的小说作家,他们小说的创作风格非常相似。
他们也承续了“五四”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而又有所发展,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的那种感情无节制的宣泄,人物和故事的凭空虚构,异域情调和神秘色彩的极力渲染,哲理、象征的刻意追求,以及华丽、浓艳的辞藻铺陈和“回到自然”情绪的流露,都明显地映射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余绪,并使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一直匮乏的奇特想象、大胆夸张、传奇色彩、玄思意味、偶然性的情节等因素,终于得以集中表现。
在这个意义上说,徐訏与无名氏的小说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形态,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创作空白。
这正是他们创作的价值与文学史意义之所在。
第二节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一、描述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如果从形态上进行归纳,应当说,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出现了四种主要形态。
1、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五四”浪漫主义为代表,还包括40年代的徐訏和无名氏。
2、“革命浪漫蒂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是一种特殊的、有明显缺憾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可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说它是“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因为它比“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更加不纯,尤其在艺术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方面,它显出了“无所适” 的尴尬。
故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3、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郭沫若的历史剧为代表。
除了上面三种以外,还有一种我们没有提到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就是第四种。
4、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在属性上,它仍属于积极浪漫主义的,但在风格上,它与“五四” 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有区别,属于温婉、韵雅、灵秀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丰子恺等作家。
? 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贯穿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虽未能掀起大波,可却实实在在存在,且取得了可观的艺术成就。
代表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作家,他们的创作没有去表现各个时期知识分子苦闷、躁动的心灵,也没有去描绘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大潮,而另辟蹊径,着意描写20世纪中国的田园生活与田园风光,讴歌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那个严峻的岁月吹奏出一支优美和谐而又略带忧愁的田园牧歌。
他们的作品十分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主观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