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民族化特点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现代主义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五、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六、总结正文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新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理论阐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19 世纪初的欧洲,后传入中国。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
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社会现实。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茅盾、巴金等为代表,他们通过创作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许多作家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主义建设,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源于 18 世纪末的欧洲,主张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自由、理想和美好。
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抒发个人情感,反对封建礼教。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表现自由、理想和美好。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一些作品中仍有所体现,如《草原》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欧洲,主张突破传统,追求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内容复杂、意义多元。
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现代主义文学重新崛起,如《黄金时代》等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与风格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文学作品,它在文学形式、主题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与风格。
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国现代文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与创新。
一方面,作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人的思想、艺术和生活方式的描写,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另一方面,他们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思考。
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矛盾,呼吁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二、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多样化,但普遍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问题。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描写,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们关注社会的不公平、贫富差距、性别歧视、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切。
他们以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笔触,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
三、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形式多样,既有小说、散文、诗歌,也有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作家们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才华和艺术追求。
他们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和艺术技巧,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感染力。
此外,他们还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形象的塑造,力求在艺术上追求完美和创新。
四、个体意识的觉醒与表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个体意识的觉醒和表达成为一种突出的特点。
作家们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
他们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个体对于自身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思考和追求。
他们呈现了个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和矛盾,使读者对自身的处境和选择产生共鸣。
五、文学与生活的融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文学与生活的融合成为一种显著的特点。
作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创作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
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社会中的小人物和边缘群体。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的一股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潮,它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发端与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出现了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文学艺术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各个流派之间的更迭迅速,“各领风骚数十天”。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开始出现衰微,并逐渐向后现代主义文学过渡。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由于流派纷杂众多,整体观念的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复杂的,但它作为20世纪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总称,在总体上又有它们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普遍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的绝望,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人在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
当时西方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
而紧接而来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本就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更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危机感,使得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怀疑,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
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表现主义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恼与焦虑,对文明发展的意义采取怀疑与否定的态度;而未来主义主张扫除一望的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们的作家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明显而又强烈的破坏欲。
表现现代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异化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主题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这4个方面表现出来。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内涵及特征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期间,在欧美文坛上崛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
它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强调表现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采用实验性的写作技巧和反传统的语言风格。
以下是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内涵及特征的详细介绍:一、内涵:1. 反传统倾向: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反对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强调表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体验。
它认为传统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表达需求,因此试图通过创新和实验来打破传统的束缚。
2. 表现主义倾向: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强调表现主义,即通过象征、隐喻、梦幻、意识流等手法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它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人的内心世界才是真实的。
因此,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超现实、梦幻般的氛围。
3. 形式创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注重形式创新,采用实验性的写作技巧和反传统的语言风格。
例如,现代主义小说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多重视角、时空跳跃等手法,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4. 批判社会现实: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社会持批判态度,认为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孤独。
它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揭示社会现实的阴暗面。
二、特征:1. 主题内敛: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象征、隐喻等手法之中。
读者需要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才能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 形式多样: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非常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作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适合的形式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3. 反传统语言风格: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往往与传统语言风格不同。
它们常常使用简洁、明快、直接的语言,追求表达的精确性和力量感。
4. 关注个体与内心世界: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它们往往描绘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展现他们在现实中的困境和无奈。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近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变化,这也对文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思潮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文学思潮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之一。
它强调描写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塑造真实人物形象。
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丑陋面,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浪漫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思潮,它追求个性、幻想和情感的自由表达。
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神女》和贺知章的《木兰诗》等。
这些作品以激情澎湃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追求和矛盾。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期的文学思潮,它试图通过超越现实的方式表现人类的潜意识和梦幻世界。
代表作品有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
这些作品以荒诞的情节和离奇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现实和幻想之间关系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的文学思潮,它拒绝传统的线性叙事和固定的意义,强调文字和符号的游戏性和多义性。
代表作品有余华的《活着》和莫言的《红高粱》等。
这些作品以碎片化的叙事和复杂的符号体系挑战了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和读者的理解能力。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文学思潮之外,近现代文学还涌现了许多其他的思潮,如新感觉派、新浪漫主义、新现实主义等。
这些思潮各有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现当代文学思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们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涵,开拓了读者的视野,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精神。
这些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文艺作品,它承载着当代社会的变革与人类思想的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学思潮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剖析,反映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客观、剖析社会现实为特点,通过呈现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存在的内在规律。
在中国,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思潮的代表,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以鲜明的社会批判和揭露的方式,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象征主义的艺术追求象征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追求艺术的高度象征性和表现力,通过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象征主义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描绘,作品常常具有深沉、暗示和超越现实的特点。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恶之花》、捷克作家卡夫卡的《变身》等都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
三、超现实主义的冲击力超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追求对潜意识的探索和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梦幻、荒诞和离奇的特点,通过错位和融合现实与梦境,挑战传统的逻辑和语言。
西班牙画家达利、法国诗人布列东、美国作家卡夫等都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使人们对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拓展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文本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多元和碎片化的特点闻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科技、大众文化和跨文化的元素。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多元的叙述和超越传统观念的创新,通过模糊界限和打破框架来创造全新的文学形态。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
潮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不同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趋势。
这些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鲁迅主义思潮:鲁迅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鲁迅主义强调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感性主义思潮:新感性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是对前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新感性主义强调个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追求对生活的直观感知和情感共鸣。
代表作家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深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1990年代,强调对权威和传统的怀疑,对语言和叙事形式的颠覆,以及对现实和历史的多元解读。
代表作家如莫言的《檀香刑》、巴金的《家》等,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象,探索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四、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强调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为创作出发点,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
批判和反思。
代表作家如王安忆的《红高粱》、张弓的《干校兄弟》等,通过女性的生命历程展现了对性别歧视的抗争和探索。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文学思潮与作品特点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文学思潮与作品特点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独特的文学思潮和作品特点,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文学思潮与作品特点。
一、文学思潮1.1 现实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
作为对传统文学的反思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强调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其代表性作家有鲁迅、茅盾等。
鲁迅的《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茅盾的《子夜》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挣扎。
1.2 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重要流派。
浪漫主义作品强调个人情感、激情和想象力的表达,注重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究。
代表性作家有郭沫若、徐志摩等。
郭沫若的《七律·长征》以英雄主义的诗意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壮丽长征,展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则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离别的哀愁和对美好过去的依恋。
1.3 现代主义思潮在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现代主义思潮兴起。
现代主义作品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作者对社会和人类存在的独立见解。
代表性作家有贾平凹、余华等。
贾平凹的《带灯》以流畅深刻的叙述展现了现代人的疲惫和苦闷,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冷漠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余华的《活着》以鲜活生动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沉浮,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二、作品特点2.1 现实题材与关注社会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作品常常以现实题材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反映时代风貌。
他们以真实的笔触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挣扎,呈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表达,引发读者的共鸣,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深度和理想追求。
2.2 语言的创新与变革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语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以更准确、生动、贴近现实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民族化特点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新时期的现代文学思潮向正统文学提出了挑战,开拓了题材,深化了主题,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有所进步,加快了文学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文学审美形式的变革,极大地扩展了文学思维。
西方的文学特点传入中国,任何一种外来的文学艺术要进入本民族的文学领域,都要经历民族化的过程,与本民族的文学艺术进行碰撞与融合,两种文学相互借鉴、吸收、转化和创造,最终成为了中国化文学。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按创作体裁大致分为诗歌思潮和小说思潮。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西方诗歌小说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264-01
中国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社会内部条件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被广泛接受的外国文学与新文学所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技术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创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作,具有现代化特征,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现代文学分为发展期、收获期和过渡期三个阶段,我们要将文学作为艺术进行研究,用美学的眼光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分析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创作
和作品生成过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是中国社会接受和使用现代文学的历史,现代文学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创造了民族共同的想象空间,并对中国近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期的现代文学思潮向正统文学提出了挑战,开拓了题材,深化了主题,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有所进步,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和文学审美形式的变革,极大地扩展了文学思维。
一、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内涵
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基本的区别在于表现对象的转移,传统文学比较注重人物的形象、性格、环境之间的联系,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重视外部世界,强调理性精神,追求生动曲折的情节、准确生动的语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表现力。
而现代主义文学比较注重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深处的潜意识行为,排斥理性,语言具有无逻辑性。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人物潜意识行为是人的理性所控制不了的,缺乏明确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在创作现代主义文学时常常用非理性的思维方法、象征法、意识流、变形法、奇特的比喻和夸张法,满足作品中的潜意识需求,突出虚幻性和假定性。
现代主义文学的创新,对反映迅速变化的现代生活提供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诗歌领域
(一)朦胧诗。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诗歌融汇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因素,出现了朦胧诗,朦胧诗改变了诗坛的整体格局和风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增强了诗的现代意识,凸现了诗的个性,
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
朦胧诗揭露和批判黑暗社会,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的崛起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新潮诗人注重人们的内心世界,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有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二)后朦胧诗。
后朦胧诗是个宽泛的概念,它主要指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以来的新生代,也就是第三代诗人,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后朦胧诗在题材上趋向于世俗化和平民化,展示了小人物的日常生存状态和感受,淡化了英雄意识,反对崇高观念。
后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有韩东、李亚伟等。
(三)朦胧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朦胧诗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注重自我表现,讲究精炼、暗示、含蓄和意象的经营,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
朦胧诗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的主题具有隐约性和多义性,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
三、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小说领域
(一)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派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类型,20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
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多表现人性中非理性和下意识的东西,刻画心灵的世界。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使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有王蒙、茹志鹃等。
(二)荒诞小说。
荒诞小说涵盖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用离奇的故事来讽刺现实的小说,把不起眼的虚构到极点,使其完全脱离现实,情节曲折的反应人类存在的非理性表现,将现实中的具体人物抽象化,赋予作品浓厚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情调。
中国荒诞小说往往蕴含着某种批判现实的精神,荒诞手法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现实中的荒诞事,描写出现实中没有的荒诞事物,其内容本身是虚拟的荒诞,在基本写实的内容中,包含有局部荒诞的处理,其形式含有荒诞因素。
荒诞小说的代表人物有莫言、余华、徐星、苏童等。
(三)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是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一种思潮,在向传统文化回归时表现出对具有原始风貌、异域情调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偏好,在具体作品中对原始或半原始文化表现出批判、认同或二者兼而有之的三种倾向。
寻根小说的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张承志等。
(四)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试图用平常性、平凡性和庸常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展示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状态。
粗糙素朴的
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人物有池莉、刘震云、方方等。
四、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民族化的特点
西方的文学特点传入中国,任何一种外来的文学艺术要进入本民族的文学领域,都要经历民族化的过程,与本民族的文学艺术进行碰撞与融合,两种文学相互借鉴、吸收、转化和创造,最终成为了中国化文学,中国文学家追求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变时,还没有充分发展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西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入我国后,我国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人物生活命运的认知。
五、结束语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一股直接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
响下出现的意义十分特殊的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特点以象征朦胧之为美,以忧伤的情绪之为真,以美好的生命意义的追求之为善,注重生命的体验、意象选择的独特性、情绪的深沉性、表达的朦胧性、结构形式的陌生化。
参考文献:
[1]英福克纳.《现代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
[2]袁可嘉编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5月.
[3]何望贤编选.《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论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4]施蛰存.《关于“现代派”一席谈》.《文汇报》.1983年10月18日.
[5]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论新诗现代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