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退却
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探析

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探析在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思潮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后现代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潮呢?它对文学艺术有哪些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探析。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概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兴起的一个思潮。
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文化、哲学、美学等领域中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反叛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过于片面和狭隘,无法全面地反映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和重构、对语言和形式的反思和创新,强调主体性和多样性,质疑现代性的基础,具有反对权威和反叛的精神。
二、后现代主义的纷争尽管后现代主义在当代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它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一方面,一些批评家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形式过于零乱和肤浅,不易掌握和理解。
另一方面,它也面临着对现实性和社会责任的责难。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另外,后现代主义被批评为“反现实主义”,无法真正反映社会生活的艰难现实。
三、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特点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特点是多元化、跨越性和异化性。
它摒弃了传统文学的线性叙事方式,对语言和形式进行了重构。
在传统文学中,故事一般由时间、地点和人物进行构建,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用户感官的体验,采用信号和暗示的方式来传达故事的逻辑。
另外,后现代主义的体裁和形式非常多元化,既有诗歌、小说、戏剧,也有电影、音乐和绘画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倒退的叙事方式以及对现实主义主张的重构对文学艺术表达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观,为现代主义的文学表达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转变。
四、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追求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自传体和主词材料,直接描写自我的经验和感受。
后现代主义反对以往过度科学化的文学表达,强调个体的体验和情感,这种价值追求让现代文学走上了一条人性化的道路,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是有深远意义的。
五、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对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还对当代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的一股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潮,它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发端与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出现了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文学艺术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各个流派之间的更迭迅速,“各领风骚数十天”。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开始出现衰微,并逐渐向后现代主义文学过渡。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由于流派纷杂众多,整体观念的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复杂的,但它作为20世纪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总称,在总体上又有它们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普遍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的绝望,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人在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
当时西方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
而紧接而来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本就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更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危机感,使得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怀疑,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
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表现主义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恼与焦虑,对文明发展的意义采取怀疑与否定的态度;而未来主义主张扫除一望的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们的作家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明显而又强烈的破坏欲。
表现现代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异化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主题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这4个方面表现出来。
文学思潮与时代背景

文学思潮与时代背景时代是文学的孕育土壤,而文学思潮则是时代的回响。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学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以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段为切入点,探讨文学思潮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一、古代1. 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思潮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思潮密切相关。
在封建社会中,文学多以赞美君主、颂扬社会秩序为主题,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例如《论语》中的语录成为文人学士的经典范本,影响了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2. 西方古代文学与宗教思潮西方古代文学也与宗教思潮紧密相连。
中世纪的欧洲文学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作品中常常体现着对神性的崇拜和对信仰的追寻。
例如但丁的《神曲》就是一部典型的宗教文学作品,通过描述地狱、炼狱和天堂,表达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二、现代1. 前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前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反对现代文明的机械化和无趣,追求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性。
例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中,通过自由的叙述方式和对内心的深入剖析,表达对现代社会空虚和浮躁的批判。
2.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现实主义的合理性提出了挑战,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游戏性。
例如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重现》中,通过多重叙述、断裂的时间和空间结构,追求对真实世界的超越和重新建构。
三、文学思潮与时代背景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文学思潮和时代背景也在不断演变。
比如,在二战后的现代主义思潮中,人们对战争、人权和科技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而在当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
然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学思潮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
时代为文学提供了灵感和素材,而文学思潮又通过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影响和塑造着时代的观念和价值观。
总结起来,文学思潮与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时代背景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而文学思潮又受到时代背景的启发和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第一节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第一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
它曾经一度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
具体说来,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澎湃,成绩斐然、盛况空前的阶段。
正如郑伯奇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漫主义的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尚习的口号。
当时簇生的文学团体多少都带有这种倾向。
”这种判断并非夸张之词。
当时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文学社团,除了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新月社等外,就连以提倡现实主义著称的文学研究会的一些著名作家,也无不或多或少地显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请看例子:如,冰心,她创作的小诗、散文,饱寓情感,以情取胜,吟唱出了一曲曲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母爱、童真、自然的颂歌。
庐隐,则以非常接近郁达夫的笔调,用书信体、日记体的形式,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内心的主观情感。
还有许地山,则用别一种笔调,表现了浪漫主义另一方面的特色。
他早期的作品《缀网劳蛛》等充满浓郁的宗教意味,富于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
即使是具有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的叶绍钧与王统照,他们早期的创作也仍然流露出较多的主观因素,强调“美”与“爱”,甚至将“美”与“爱”的力量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如王统照的《微笑》。
(分析略)时常在灰色的现实人生上点缀一两点“光明”的理想,同时,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通过人物内心的镜面去折射社会现实,表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
还有,沅君、王以仁等的创作。
当然,在这一阶段,最能代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自然是作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
这个社团中的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仿吾的评论,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显示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倾向。
这个基本特征和倾向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抒发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的精神,焕发出昂首天外的英雄主义气度,如郭沫若的《女神》;二是展示了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气氛与忧郁情调,如以郁达夫的创作为代表的一大批自我抒情小说。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各种新的概念和名词层出不穷。
本文将对一些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代文学的思想和趋势。
一、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其特点是追求创新和突破传统,以及将艺术与现实相结合。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非线性叙事、流动的意识流以及多重叙事者等手法,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和观念。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到灯火阑珊处》等作品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特点是对理性和真实性的怀疑,以及对权威和现代化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断裂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对现实进行颠覆和解构,同时也呈现出对多元化和混杂文化的关注。
托马斯·品钦的《失乐园》和伊恩·麦克尤恩的《残缺的帝国》等作品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
三、后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拓展和补充,强调“事实胜于虚构”。
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注重叙事的真实性和真实世界的反映,常常运用非虚构写作的手法,将真实故事和个人体验进行呈现。
例如,李敬泽的《历史的无意义》和梁文道的《蓝颜色的博物馆》等作品表达了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四、拟小说拟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以真实事物为基础进行想象和创造。
拟小说通常基于历史事件或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通过创作和改编,对历史进行再现和解读。
这种文学形式常常涉及到文学性和历史性的关系,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真实性和虚构性的讨论。
五、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是对传统写实主义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强调对现实的再现和揭示。
新写实主义文学作品以真实世界为基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呈现出真实生活的面貌和人物的形象。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引言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
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
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
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
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
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
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
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
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文艺作品,它承载着当代社会的变革与人类思想的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学思潮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剖析,反映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客观、剖析社会现实为特点,通过呈现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存在的内在规律。
在中国,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思潮的代表,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以鲜明的社会批判和揭露的方式,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象征主义的艺术追求象征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追求艺术的高度象征性和表现力,通过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象征主义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描绘,作品常常具有深沉、暗示和超越现实的特点。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恶之花》、捷克作家卡夫卡的《变身》等都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
三、超现实主义的冲击力超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追求对潜意识的探索和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梦幻、荒诞和离奇的特点,通过错位和融合现实与梦境,挑战传统的逻辑和语言。
西班牙画家达利、法国诗人布列东、美国作家卡夫等都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使人们对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拓展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文本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多元和碎片化的特点闻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科技、大众文化和跨文化的元素。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多元的叙述和超越传统观念的创新,通过模糊界限和打破框架来创造全新的文学形态。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探究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探究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的一种文化运动,涉及许多艺术领域,如文学、艺术、建筑和音乐。
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现代技术和先进思想来追求新的创新和表达形式。
在艺术领域中,现代主义尤其独特。
现代主义艺术强调以实验和个性的形式来表达艺术的精神和真实性。
独特的色彩和形式组合,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使现代主义成为一场革命性的艺术运动。
现代主义艺术家通常关注人类与社会的关系,并试图在他们的作品中探索和展现人们的情感和意识形态。
他们探究人类存在的含义,倡导艺术和文化的自由表达。
在几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中,保罗·高更、皮卡索、杜布菲特、马蒂斯和毕加索等都是其中之一。
第二部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晚期的艺术运动,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拓展了现代主义的实验性和个性化,但同时反对现代主义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通常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诸如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女权主义、文化身份等议题作为主要探讨内容。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倡导文化多元性,并以摒弃现代主义单一主流文化的思想为基础。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喜欢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理解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之中。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致力于反抗任何形式的权威主义,拒绝接受唯一正统文化的存在。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多样性和混乱性的结晶,注重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探讨和批判。
代表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包括安迪·沃霍尔、马塞尔·杜尚、荷尔斯顿和特瑞·贾代亚等。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尽管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美术领域各自拥有不同的观点和风格,但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都认为,现代主义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种基础,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前置阶段。
与现代主义艺术家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拒绝接受个体的普遍性和真实性。
相反,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吸取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并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试图揭示真正的自我的本质和当前的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日期:
ﻩ
從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向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退卻
──在瘋狂和自虐中崛起的大陸學院派文學,東方大陸學院派文學的崛起、生成與發展深受西方歐美哲學思潮與文化思潮的影響,當我們以比較的視域把大陸學院派文學現象置放在湧入東方大陸的西方文化思潮背景下進行整體地彙通時,我們可以睹視到:當暮秋的挽幛悲壯地懸揚在20世紀80年代的最後一個時空驛站之際,棲息於高校校園的學院派文學聖徒們落淚了。他們沈重地告別了成熟於80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收攬了擁抱來自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必須以生命代價所負出的非理性精神亢奮和意志張揚,在沈默的瘋狂和無言的自虐中義無反顧地撲向了後現代主義文學。從此,東方大陸學院派文學在這些文學聖徒們的最新賭博下,以西方“後現代”(Postmodern)式的“元敍事”(Metanarrative)話語表述方式,在東方大陸漢語文化生存的場域下顛覆和消解著結構這個當下社會“文本”的話語權力。評判一切存在價值的聖權和獨佔在他們的沈默和無言中被蔑視了。這無疑是一種超越了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後的最深沈的東方後現代主義式反抗。也正是如此,從80年到90年代的時空跨度中,學院派文學痛苦地走完了從現代主義文學思潮退向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精神磨難歷程。在上個世紀8、90年代正式與非正式出版的大陸學院派文學代表作,正是在這個意義的層面上展覽了學院派文學聖徒們在痛苦的精神蛻變中所沈淪的人格、靈魂和他們隱匿的內心世界。
學院派文學是在8、90年代於東方大陸高校校園文化母體中孤獨出的一脈文學思潮,這脈文學思潮深受西方哲學思潮與文化思潮的影響,學院派文學的創作主體都是咀嚼過高校校園文化的欣樂和苦澀的天之驕子;學院派文學的題材周延了兩個方面,一方面其透視了在校園文化母體中孕育的男女大學生們的文化心理,儘管這種文化心理可能是他們蓄意爲情造境所呈奉的虛假文明和真誠醜陋,另一方面其又涉獵了這些受過校園文化洗禮的文學聖徒們用自已的審美價值標準和道德價值標準讀解、評判校園文化的題材;學院派文學的主題在這些大學生的激情灼燒和精神窒悶中表現出一種深沈而自虐的無主題變奏,因爲,精神的流浪使學院派文學聖徒們迷失了思想膜拜的偶像,他們命中注定要浪迹思想的天涯,他們無法、也不願尋找精神的終極家園歸宿,也正是精神流浪的無所皈依,鑄造了學院派文學聖徒們的思想在無中心散點放射狀態中呈現出的未確定性(Unspecialization),無主題就是這些文學聖徒們在學院派文學作品文本中熱烈擁抱的主題,正如石磊在《我的大學》一詩中道白:“揣著五顔六色的渴望第一次遠遊來到這所城市大學/一大堆日子淹沒在無主題變奏曲中/聽書館一萬個聲音重復著世界人生/你一頭撞碎了薩特弗洛伊德們的喋喋不休。”
在這裏我們首先要給出一個設問,什麽是學院派文學?
這也是當代文學思潮在80年代的終結期遺留給我們的歷史性設問。而對“學院派文學”這個概念的界定及其之所以産生和怎樣生存的理論闡釋,任何一部《中國當代文學史》和《文學理論》教科書都表現出闡釋理論的先天性不足。因爲,學院派文學是被棲息於高校校園的文學聖徒們在東西方文化的話對與融合中作爲反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的文學(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文學)推向8、90年代文壇的。它們是以顛覆正統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方法和審美價值爲自我生存的詩意性文化方式。它們的存在就是對教科書的蔑視。
大陸學院派文學作品主要見於以下叢書和文集:
《二十一世紀人叢書》北方文藝出版社1991年出版,共包括《青春的抗爭──當代大陸學院探索散文》、《世紀末的流浪──中國大學生自白》、《再見,20世紀──當代中國大陸學院詩選》和《上升──當代中國大陸新生代散文》四本。《陽光地帶的夢叢書》黃祖民主編,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2年出版,共包括《無歌的憩園》、《挽歌與幻象》、《天堂裏的躁動》、《伊甸戀情》和《超越世紀》五本。《90年代校園文化新潮叢書》西馬、老愚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共包括《開放的天空──最新中國校園詩歌選萃》、《親愛的狐狸──最新中國校園散文選萃》、《生命之輕與瓦罐之重──最新中國校園小說選萃》、《膜拜的年齡──最新中國校園隨筆選萃》、《紅蘋果,女性的圍城──中國當代女大學生情愛日記選萃》、《陪我一段路──當代大學生初戀問題自白》、《你好,青鳥!──大學生情侶兩地書》和《無窮的覆蓋──影響我們一生的人和事》8本。《海星星──大學生抒情詩集》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編選出版。《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徐敬亞選編,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這部詩集中大部分作品是學院派文學。《當代大學生詩選》韋雲翔、岑玉珍編,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出版。《中國當代校園詩人詩選》馬朝陽編選,北京師範大學五四文學社印(非正式出版)。《學院詩選》于水主編,中國人民大學詩社1986年出版(非正式出版)。《八十年代校園詩人抒情詩選──多夢時節》潘洗塵主編,1986年出版(非正式出版)。《走出荒原》馬朝陽編選,北京師範大學五四文學社1988年出版(非正式出版)。絕大多數學院派文學作品是以油印本或手抄本這種非正式出版物在大陸高校校園傳閱,其中一些精英作品被有識者結集出版,當然還有許多優秀作品沒有被結集出版,這個工程有待於今後努力完成。
這就是我們給出的關於“學院派文學”這一概念的基本界定。
學院派文學的自覺崛起以80年代劉索拉描寫中央音樂學院大學生生活的《你別無選擇》爲歷史界標,其起勢就以生命的非理性衝動顛覆著痛苦于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和尋根文學的理性沈思;因此,學院派文學一崛起於80年代當代文壇,就以現代主義文學的顛狂勢態搖旗呐喊。同時,學院派文學的崛起也宣告了大陸80年代當代文壇現代主義文學走向了主潮。從此,學院派文學在西方歐陸哲學思潮與文化思潮的影響下也開始了它在東方大陸從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向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退卻的痛苦歷程。讓我們的思考先駐足于學院派文學的前奏──學院派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從這裏啓開我們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