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现代主义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五、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六、总结正文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新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理论阐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19 世纪初的欧洲,后传入中国。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

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社会现实。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茅盾、巴金等为代表,他们通过创作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许多作家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主义建设,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源于 18 世纪末的欧洲,主张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自由、理想和美好。

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抒发个人情感,反对封建礼教。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表现自由、理想和美好。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一些作品中仍有所体现,如《草原》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欧洲,主张突破传统,追求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内容复杂、意义多元。

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现代主义文学重新崛起,如《黄金时代》等作品。

中国现代散文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现代散文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现代散文中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一种追求激情、理想和自由的文化运动,它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兴起,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现代散文中的浪漫主义也是受到这一运动的影响,并在其中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中国现代散文中的浪漫主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提出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念。

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于未来的向往,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中,可以看到对于自然的崇拜和对于个体情感的追求。

作家们通过对于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他们对于自由和美的向往。

同时,他们也通过对于个体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于爱情、友情和家庭的渴望。

这些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元素,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现代散文中的浪漫主义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浪漫主义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的文化,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被禁止。

然而,即使在这个时期,仍然有一些作家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于自由和美的向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对中国现代散文中的浪漫主义产生了影响。

在这个时期,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对于情感和心理的描写,表达了他们对于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爱情、生活和人性的思考,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作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于理想生活的渴望。

在中国现代散文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家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浪漫主义的魅力。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对于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于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韩寒的《后会无期》通过对于青春和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元素,使得读者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一丝温暖和激情。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散文中的浪漫主义是一种对于自由、美和幸福的追求。

浅谈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浅谈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浅谈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浅谈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摘要: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

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创作上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发生发展的轨迹,并对鲁迅、郭沫若等人在创作实践等方面所受的影响做了具体揭示。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理论模式;原因从美学范畴看,中国的浪漫主义是古已有之的,庄子、屈原、李白,一脉相承,创造了伟大的不朽的浪漫主义诗篇,“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从精神实质说,无疑是这种深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在文学史上作为文学思潮看,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却来自西方,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

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它在本质上崇尚文学上的自由主义,主张理想主义,希翼摆脱和否定现实;在创作上重视主观而轻视客观,高扬天才而贬抑理智;在艺术上大量使用夸张、比喻、想象和联想等变现手法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深受西方的影响,并且有一个与西方相似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本世纪初发端的思想启蒙运动。

以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变法维新失败后,开始在思想领域进行启蒙宣传,在世纪初出国的留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比改良派更为激进的倾向。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就在这一背景中萌芽,并在随后更为深刻和波澜壮阔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迅猛崛起,发展成蔚为壮观的大潮。

“五四”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人”的大解放的时期,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思潮,以狂飙突进之势与现实主义文学并驾齐驱,风靡全国的时代。

我们知道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红火的开始是在1921年创造社成立之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是旗手,他们高扬浪漫主义旗帜,强调主观抒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求文学的美和全,宣告新文学浪漫主义的诞生,从此现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正式登台。

不仅是创造社为首举起了鲜明的浪漫主义文学大旗,并且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了当时文学的普遍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引言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是20世纪初期至今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流派之一。

借鉴西方浪漫主义的思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在文艺创作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包括对情感的深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及对历史的思考。

对情感的深入表达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体验,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亦然。

浪漫主义作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将情感不加掩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们用语言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通过情感的表达,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品展现了内心的痛苦、欢乐、爱与恨,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作品的力量。

对自然的崇拜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家常常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观察自然的变化,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他们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并通过自然的景色表达内心的喜悦、悲伤、无助等情感。

这种对自然的崇拜,使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品具有独特的诗意和意境。

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强调理想世界的追求,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家也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

他们通过描述理想的社会、美好的未来和理想的人物形象,表达他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唤醒人们的良知,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热情,并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品中,经常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无尽的想象力。

对历史的思考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家不仅关注个人情感和理想世界的追求,还注重对历史的思考。

他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和对历史人物的再塑造,探寻历史的真相和探讨历史的意义。

他们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思历史的教训,并通过对历史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种对历史的思考使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品更具有深度和思想性。

结论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在文学界独树一帜。

关于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关于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关于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深西方的影响,并且有一个与西方相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本世纪初发端思想启蒙运动。

以梁启超为首的产阶级改良派在变法维新失后,开始在思想领域进行蒙宣传,在世纪初出国的留生群体中,出现了比改良派更激进的倾向。

中国现浪漫主义就在这一背景萌芽,并在随后更为深刻波澜壮阔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迅崛起,发展成蔚为壮观大潮。

“五四”是中国史前例的“人”的大解放的时期,是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第次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思潮以狂飙突进之势与现实主文学并驾齐驱,风靡全国时代。

我们知道中浪漫主义文学红火的开始在1921年创造社成之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是手,他们高扬浪漫义旗帜,强调主观抒情,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文学的美和全,宣告新文学浪漫主的诞生,从此现代义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正式登。

不仅是创造社为首举起了明的浪漫主义文学大旗并且浪漫主义色彩成了当时文学的普遍特。

正如郑伯奇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主义风潮的确有点风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成了一般青年的日常口号,当时生的文学社团多少都带有这种向”[1]。

鲁迅冷峻的小说与散文同样也洋溢着高昂的理想与奇的情思。

鲁迅的文学活中也显示了强烈的个性主精神。

“《摩罗诗力说》不介绍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作,还展露了鲁迅的浪漫主义理想”2]。

他的散文集《草》在写作方法上就体出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可以说,从表象上看,鲁迅是现主义的,但其骨子里渗透着浪漫主义。

文学研会的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等也曾探讨人生而进入“”与“美”的浪漫主义探索。

其如浅草、沉钟、湖畔等社团也和着造社的旋律进行着风格各的浪漫主义创作。

崇尚观张扬个性,热烈地呼唤性解放打破封建专制和礼教人的一切束缚和禁锢是四浪漫大潮的最强音。

在,不得不提的是郭沫若的在这个期诗歌创作。

《女》在1921年8出版,是新诗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开一代浪漫诗风的表诗作。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中国现代小说是一部揭示时代变迁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化遗产。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融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元素。

本文将以对比分析的方式,探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强调真实地描写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旨在通过对现实的反映,批判社会问题。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现实主义的精神融入了许多作品,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关注。

首先,现实主义揭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些小说常常以真实的社会事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对话,呈现出人们不同阶层和职业中的细枝末节。

例如,巴金的《家》以一个普通家庭为主题,逼真地描绘了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更易于与小说中的角色产生共鸣,反思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现实主义关注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通过展示社会问题,如贫困、不公平和压迫等,现实主义小说试图唤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例如,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直截了当地批判社会上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深陷困境的社会现实。

这种批判性的思考使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并努力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感情和幻想世界的文学风格,强调人的内心体验与情感的表达。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浪漫主义元素被广泛运用,并为作品增色不少。

首先,浪漫主义揭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小说中深入地展示了主人公对爱情、友情和内心痛苦的感受。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系列的悲欢离合,他的内心世界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更能够理解和共鸣主人公的情感,从而引发自己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

其次,浪漫主义强调了对美的追求。

这些小说中,作家通过对自然景色、文学艺术和人物形象的精细描绘,表达了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例如,莫言的作品《蛙》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以及主人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彰显了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心态_姿态与情态_略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形态与发展状态

心态_姿态与情态_略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形态与发展状态

心态、姿态与情态———略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形态与发展状态朱寿桐内容提要从文学创作主体方面考察,浪漫主义的基本特质应为边缘性心态、平民化姿态和自恋型情态的体现。

中国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形态也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自处边缘的心态决定了包括鲁迅在内的新文学家最初普遍认同了浪漫性的反抗,以创造社作家为代表的新文学家的平民化倾向是其获得浪漫主义色泽的主要缘由,自恋性的想象是无名氏等创作中浪漫品格的保证。

与此相反,作家边缘性心态的消退、平民化姿态的卸落,以及自恋情态向自卑情结的转移,构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逐渐萎缩的内在原因。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一开始便形成了引人注目的传统,虽然这一脉传统并没有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发扬光大。

中国现代文学的读者熟悉浪漫主义术语,知晓浪漫主义概念,而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恰恰是在这种术语与概念的普及过程中悄然退隐了。

将这样的退隐现象归结为历史的播弄和时代的离弃显然是最靠得住的,然而并不充分;浪漫主义文学所固有的边缘性心态、平民化姿态、自恋型情态等形态特质,常常是决定其从中国现代文坛逐渐退隐、消歇的内因。

因此,历史地把握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及其演变,必先依赖于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态分析。

一在中国现代文学读者关于浪漫主义的普遍知识中,提纲挈领式的内涵揭示并不鲜见,高尔基关于浪漫主义乃是一种情绪的论断,朱光潜关于浪漫主义的本质在于它的主观性的总结,以及一般文论教程中较为统一的浪漫主义表现理想性的观点,都曾在中国浪漫主义认识史和研究史上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

不过仅从反映的题材和表现的内涵上确认浪漫主义,至少是不健全的,因为忽略了创作者的主体因素。

相比之下,波特莱尔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便较为深刻,他认识到“浪漫主义既不是选择题材,也不是准确的真实,而是感受的方式”①。

感受是一种心态活动,弄清主体及其心态的文化内涵或历史内涵,是从总体上把握浪漫主义概念的关键。

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浪漫主义的兴起便与文学的边缘化、非正统化的关怀有着根本的联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自由和理想,它代表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一、浪漫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旧传统的文化革命,它呼唤个人自由和民主平等。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追求内心世界的表达,他们开始关注个人情感和心灵的自由。

这种关注个人情感的倾向逐渐演变成了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1.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浪漫主义作品通常以个人情感为核心,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欢乐和追求。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共鸣。

2.追求自由和理想:浪漫主义作品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生活状态。

作家们渴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美好的境界。

例如,郁达夫的《春》中描绘了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世界,这种对理想的追求使读者感到温暖和希望。

3.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浪漫主义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作家们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壮观来传递自己的情感。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弘,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使读者感到宁静和舒适。

三、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现实的绝望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2.《春》:这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3.《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四、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云南省武定民族中学张明昆
摘要: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

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创作上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发生发展的轨迹,并对鲁迅、郭沫若等人在创作实践等方面所受的影响做了具体揭示。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理论模式;原因
从美学范畴看,中国的浪漫主义是古已有之的,庄子、屈原、李白,一脉相承,创造了伟大的不朽的浪漫主义诗篇,“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从精神实质说,无疑是这种深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在文学史上作为文学思潮看,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却来自西方,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

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它在本质上崇尚文学上的自由主义,主张理想主义,希翼摆脱和否定现实;在创作上重视主观而轻视客观,高扬天才而贬抑理智;在艺术上大量使用夸张、比喻、想象和联想等变现手法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深受西方的影响,并且有一个与西方相似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本世纪初发端的思想启蒙运动。

以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变法维新失败后,开始在思想领域进行启蒙宣传,在世纪初出国的留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比改良派更为激进的倾向。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就在这一背景中萌芽,并在随后更为深刻和波澜壮阔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迅猛崛起,发展成蔚为壮观的大潮。

“五四”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人”的大解放的时期,也是浪漫主
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思潮,以狂飙突进之势与现实主义文学并驾齐驱,风靡全国的时代。

我们知道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红火的开始是在1921年创造社成立之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是旗手,他们高扬浪漫主义旗帜,强调主观抒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求文学的美和全,宣告新文学浪漫主义的诞生,从此现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正式登台。

不仅是创造社为首举起了鲜明的浪漫主义文学大旗,并且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了当时文学的普遍特征。

正如郑伯奇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漫主义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的日常口号,当时簇生的文学社团多少都带有这种倾向”[1]。

鲁迅那冷峻的小说与散文中同样也洋溢着高昂的理想与瑰奇的情思。

鲁迅的文学活动中也显示了强烈的个性主义精神。

“《摩罗诗力说》不仅介绍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作品,还展露了鲁迅的浪漫主义理想”[2]。

他的散文集《野草》在写作方法上就体现出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

可以说,从表象上看,鲁迅是现实主义的,但其骨子里也渗透着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的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等也曾由探讨人生而进入“爱”与“美”的浪漫主义探索。

其他如浅草、沉钟、湖畔等社团也和着创造社的旋律进行着风格各异的浪漫主义创作。

崇尚主观张扬个性,热烈地呼唤个性解放打破封建专制和礼教对人的一切束缚和禁锢是五四浪漫大潮的最强音。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郭沫若的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

《女神》在1921年8月出版,是新诗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开一代浪漫诗风的代表诗作。

总得来说,这部诗集最强烈的表现了反抗一切,否定一切,破坏一切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同时也歌颂了五四创造、创新、开拓的时代精神。

那极度的自我扩张以“天狗”为象征的形象,其境界之雄伟,精神之强悍可谓千古之绝唱。

这部诗集中如《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叛逆和
破坏的精神,对理想、光明的热烈追求,塑造的开辟鸿荒的自我形象,神奇的想象,嫉妒的夸张和宏大的意境,语言的直白和形式的自由,无不体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色。

当然在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国家,个性解放的追求不可避免地是与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呼唤结合在一起的。

烈火中新生的不仅是个人的自我,也是国家和民族。

20年代初《沉沦》、《女神》的相继出版,“创造”系列刊物的出版标志着这场有理论、有创作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达到了高潮。

然而,只要是研究浪漫主义作品,就必须对浪漫主义理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是丰富而多义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西方美学史》中曾对浪漫主义作了极权威的概括,他认为,作为流派运动的浪漫主义具有下列三种特征:“第一,主观性;第二,回到中世纪;第三,回到自然。

”[3]无疑,朱光潜先生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归纳和分析是准确独到的,也是具有指导意义和权威性的。

但是,也应看到他关于浪漫主义原则的界说主要是针对西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思潮而言的,他阐释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其背景是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

但是如果完全以这套理论作为审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尺码就不一定妥当。

在承认中国文学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的前提下,也需要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作家写作的情态来进行价值判断,客观分析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综观20实际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表征,结合中国作家笔下的浪漫主义作品,把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来看,它还是有规则可言的,主要可以从一下角度去把握:首先,主观性抒情:浪漫主义者主张表现自己的主观体验,抒发内心情怀,这一特征在五四作家中表现突出,如创造社作家郁达夫、郭沫若,新月社诗人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可以说,现代文学30年事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自觉的时代。

其次,个性化色彩:浪漫主义的原初意义是以人为本,张扬人的价值和意义,即个性主义。

受此影响,五四时期创造社、新月社、湖畔诗
社的作家和诗人在为人和为文上都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回归自然的原则:回顾现代作假的创作,这一特征十分突出,郭沫若《女神》中的《欲海》、《光海》、《太阳礼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迟桂花》,废名的小说《桃园》、《竹林故事》等。

这三个方面即是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模式。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到“五四”达到高潮。

但是,由于社会革命的兴起,不久这场运动就走入了低谷由呼号、呐喊变为低沉的歌吟。

之后,也没有这种浪漫主义大潮的再度兴起。

自此“五四”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一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如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二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综观整个中国的现代史和文学史,不难看出,造成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特殊命运的原因在于:个性主义思潮并非受到人为的抑制,而是本身在中国基础薄弱;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经常成为时代最迫切的问题;中国文化中重理性、重实用传统的制约以及浪漫主义文学自身发展中的弱点等。

真正的浪漫主义杰作是作家的主体精神高扬的产物。

他们独立不羁的人格,源自生命内在的情感爆发天马行空式的想象驰骋创造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

屈原、李白、吴承恩就是这样的精神伟人。

五四一代浪漫主义作家强调自我重视创作主体的个人化重视自我的生命体验。

后来社会革命运动高涨,要求作家投身革命运动,深入大众生活和人民群众相结合,以文学服务于革命这本来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在强调树立阶级意识、群众意识的时候却忽视了作家自己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家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观的时候,忽视了作家
仍然是群众的启蒙者、教育者,应该吸收人民的营养,把自己的主体精神变得更强大,而不是变成大众的随声附和的附庸。

主体精神萎缩,当然也难以有强烈震撼人心的浪漫主义之作的出现。

今天我国又经历着一个新的深刻变革思想的解放也给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敞开了广阔的天地时代期盼着新一代浪漫主义伟大作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郑伯奇:《国民文学论》(上),《创造周刊》第33号
[2]赵瑞蕻:《鲁迅<罗摩诗力说>注释.今释.解说》前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