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中的自我意识
青少年的爱情观

青少年的爱情观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性格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爱情观的形成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爱情观,并分析其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一、青少年爱情观的特点1. 浪漫主义:青少年对于爱情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美好的憧憬。
他们往往将爱情视为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感觉,希望能够找到一位真正的“白马王子”或者“公主”,与之相伴一生。
2. 情感冲动:青少年时期的情感非常激烈,他们对于爱情的感受更加强烈。
一点小小的失落或者得到爱人的赞许,都可以引发情感的剧烈波动,使他们陷入喜悦或者悲伤。
3. 容易受外界影响: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正处于青春期的变化过程中,心智和情感都相对不稳定。
在这个阶段,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包括家庭、同伴、媒体等,对于爱情观的形成也常常在这种外界影响下塑造。
二、青少年爱情观形成的原因1. 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形成爱情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中父母的感情状况以及对爱情的态度,对青少年的影响较大。
如果父母的关系融洽,对爱情持积极态度,那么青少年更容易形成健康的爱情观。
2. 同伴影响:朋友和同伴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交群体,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受同伴的爱情观影响,常常会在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爱情观。
3. 媒体影响:现代社会中,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
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渠道中呈现的爱情观往往充满了浪漫主义和戏剧性,这也会对青少年的爱情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青少年爱情观对个体成长的影响1. 成熟与自我意识:通过经历爱情,青少年对于感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得到增强。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培养自我意识,从而有助于个体的成熟和自我发展。
2. 人际交往能力:爱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之一。
通过与他人的感情交往,青少年可以学会与人沟通、妥善处理矛盾和冲突,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商。
3. 价值观建立:在经历爱情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对于爱情、婚姻、责任等有着更加明确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自由和理想,它代表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一、浪漫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旧传统的文化革命,它呼唤个人自由和民主平等。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追求内心世界的表达,他们开始关注个人情感和心灵的自由。
这种关注个人情感的倾向逐渐演变成了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1.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浪漫主义作品通常以个人情感为核心,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欢乐和追求。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共鸣。
2.追求自由和理想:浪漫主义作品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生活状态。
作家们渴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美好的境界。
例如,郁达夫的《春》中描绘了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世界,这种对理想的追求使读者感到温暖和希望。
3.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浪漫主义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作家们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壮观来传递自己的情感。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弘,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使读者感到宁静和舒适。
三、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现实的绝望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2.《春》:这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3.《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四、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

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
浪漫主义时期在欧洲文化史上被认为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创造性的时代。
该时期的文学、音乐、艺术和哲学作品都强调了个人感受和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反对了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理性主义和对客观现实的执着追求。
浪漫主义文化的理想性和艺术性一直是该时期文化研究的重要话题。
首先,浪漫主义文化的理想性主要表现在其强调个人内在感受和情感经验的重要性上。
浪漫主义作品追求表达和探索情感、感知、思想和灵魂的世界,强调内心的感受和想象力。
例如浪漫主义诗歌常常描述自然景观和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描绘内心情绪的起伏和变化。
浪漫主义文化鼓励人们摆脱道德和社会准则的束缚,直接面对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这个意义上,浪漫主义被视为反对既有文化形式和社会秩序的文化幻想。
其次,浪漫主义文化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其对于艺术表达的重视和创新之中。
浪漫主义文艺作品追求展现个人情感和情绪状态,借助艺术手法和语言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独特的感受和想象。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常常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展示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
此外,浪漫主义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如象征主义和幻想主义等。
这些艺术手法和艺术形式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
综上,浪漫主义文化的理想性和艺术性贯穿了该时期的文学、音乐、艺术和哲学作品。
浪漫主义对于个人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强调以及艺术表达的创新形式,引领了后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对于浪漫主义文化的理想性和艺术性的研究,对于理解及后世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四运动历史思想总结

五四运动历史思想总结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运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思想发展。
这次运动彰显出了民族自强、反对外来压抑的思想,也带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下面对五四运动的历史思想进行总结:一、爱国主义:五四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表达中国人民爱国之情的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欺压和割地割权。
五四运动通过抵制日本对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和反对巴黎和约等方式,表达了中国民众的爱国心情。
这种爱国主义意识不仅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来,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强调了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价值观和封建社会的制度。
他们主张要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社会,摒弃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五四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对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自觉和文化独立: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提倡了中国文化的自觉和独立。
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认为传统文化过于保守和束缚,需要进行变革。
他们主张要拥抱现代科学文化,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化。
四、人权意识:五四运动中,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提出了维护人权的要求。
他们认为,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五四运动倡导的人权意识在中国社会中引发了反对旧时代专制统治的浪潮,提醒人们必须正视个体权益,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五、思想解放:五四运动还鼓舞了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
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拒绝受到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束缚,积极追求独立思考和创新。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的思想解放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一次运动,其历史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人民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追求民主与科学、倡导人权意识以及思想解放等重要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在五四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成为中国现代社会重要的价值观。
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想与女性解放

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想与女性解放1. 引言1.1 五四运动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爱国运动,其背景可以追溯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夕的一系列事件。
在那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包括外国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败以及国民经济的困境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国人民对现状的不满和愤怒,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它起初是一场由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后来扩大为全国范围的群众性运动。
这场运动的爆发,不仅推动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主思想的传播,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中国社会问题积重难返的情况下,爆发的一次民族运动,其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也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基础。
1.2 个人主义思想兴起五四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主义思想在青年学生中兴起,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个人主义思想主张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由意志,强调个体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中应该享有平等权利和自由。
这种思想的兴起反映了当时青年学生对封建传统和权威观念的质疑和反抗,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现代文明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和追求。
在五四时期的背景下,个人主义思想被视为一种解放思想,激励着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民主运动,推动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和民主化方向发展。
【200】2. 正文2.1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背景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五四运动的兴起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人们开始反思传统观念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呼唤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的传入也对中国社会的现状造成了冲击,女权主义思潮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兴起。
五四时期社会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女性解放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女性参与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女性的参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四运动本身涉及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女性的参与则为这场运动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力量。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研究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现代女性解放思潮迅速崛起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为女性赋予了更多的平等地位和权利,激发了女性解放的思潮和运动。
本文将从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历史背景、思想观念、文学作品和实际运动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五四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
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民主共和国成立,但政治局势不稳定,国家社会仍陷入危机之中。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让利导致国家的民族危机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迎来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此运动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从而迎来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呼吁民主、科学和民族独立。
在这一运动中,男女平等的观念开始兴起,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呼吁推动妇女解放。
在这一背景下,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逐渐兴起,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观念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平等和科学的理念,呼吁推翻封建传统观念,倡导人权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这些思想观念为女性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道德支持,激发了许多女性投身于解放运动之中。
在思想观念上,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和女性解放者们开始对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进行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和主张。
他们认为,妇女地位的低下是中国社会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通过改革传统观念和封建制度,推动妇女解放。
他们也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自我解放,才能让妇女真正获得解放,树立自尊和自信。
三、文学作品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对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们积极探讨和关注女性的处境和命运,呼吁对妇女进行解放和保护。
许多文学作品以女性为主题,探讨了妇女的地位、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对妇女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多元化的五四思潮

JlNlANWUSlYUNDONGJIUSHIZHOUNIAN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宙多元化的五四思潮‘‘勺宇四”、五四运动,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一历久而弥新的课题。
一提起“五四”,人们就会想到“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反传统主义”等各种名词。
的确,它们构成了“五四”的基本形象。
因为“五四”是一个思想活跃、主义丛生的时代,围绕人的解放和民族国家的重建问题,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启蒙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相继涌入国门,被启蒙先驱们作为救亡图存的文化资源进行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标举“内圣外王”“格物致知”的儒家传统,在西学东渐和社会结构急速变动的双重夹击下,虽然发生了严重的信仰和道德危机,但其中忧国优民的使命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却顽强地延续着,否则,就无法解释中国文化在西方思潮冲击下,何以会保持鲜明的主体风格和勇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其实,五四运动是一场多层多面的复杂的运动,它具有多元复杂的思想面向,“五四”思潮和“五四”思想的全部内容绝非几个名词所能涵盖的。
“五四”精神,是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
众多的仁人志士投身救亡与启蒙、革命与建设的双重变奏之中,激情、亢奋、呐喊、困惑、质疑、彷徨、纷争、搏斗、批驳、解说……扑朔迷离,难以尽述。
对于“五四”精神,林毓生有一大体的评价,他说这是由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入世使命感所促成。
这种精神承接儒家“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蠢罗银胜乐”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
这种精神发展到最高的境界便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因为有了使命感,“所以我们有所归属”。
“这种入世的使命感是令人骄傲的五四精神”,我们今天纪念“五四”,继承“五四”精神就是发扬这种精神。
20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转折年代,这个时代的变局不仅意味着中国政治社会建制处于由大一统王朝帝国、宗法家族制度向现代性政治社会制度转变,同时在思想意识形态上也处于由儒家意识形态范式向现代性范式转变。
郭沫若诗集之《女神》赏析

《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五四”时代精神,是一种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精神,是民族觉醒的反帝爱国精神。
郭沫若的《女神》正是充分表现了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彻底否定,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的狂飙突进精神,热烈抒发了爱国情思。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女神》的个性解放要求有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是个性解放不仅是个性本身,而是将个性解放作为社会,大众,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个体与社会,大众民族国家融为一体了。
第二个特点是个性解放要求既表现为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也表现为破坏一切旧物包括旧我,实现新“我”的精神。
2、反抗叛逆和创造精神的歌唱。
这是和上述个性解放要求密切相关的一个内容,对黑暗罪恶的旧世界旧中国及一切旧事物旧礼教的反抗叛逆精神是《女神》的主要精神。
《女神》浪漫主义特色1、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
《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天狗、炉中煤,女神,屈原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
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向往、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这使《女神》成为一部具有充分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品。
2、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女神》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如火山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磐》《天狗》等诗典型的体现出这一表达特点。
3、想象方式上的想落天外的奇特想象和极度夸张。
4、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充满昂奋腾越的音调,浓烈瑰丽的色彩。
恢宏勇猛的形象,具有英雄主义格调。
5、语言方面有一个用语特点,即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在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了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赋予了自然以新鲜活泼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郑伯奇的《现代小说导论(三)》中也明确讲到:在五四以后,浪漫主义的风潮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
[①]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对五四新文学影响之强烈。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为现代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思潮相比,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确实有些冷清,这也许与浪漫主义自身的复杂性有关。
我们暂不能从浪漫主义的枝枝叶叶去挖掘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相同之处,但笔者认为,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与其社会存在和历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对西方浪漫主义和在中国嬗变了的新浪漫主义作一些比较,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的相同之处,那就是浪漫主义中的自我意识。
本文通过不同视角对这种自我意识进行了分析,并且在从中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并非只是简单的为艺术而艺术,受自我意识的影响,它已经发展成为了民族和谐化的代言人。
关键词:浪漫主义;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研究综述: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为现代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研究仍然缺少理论性和系统性的总结。
与其他思潮相比,对它的研究确实有些冷清。
这是因为,迄今为止人们仍然不能为浪漫主义下一个准确而形象的定义,这也与浪漫主义自身的复杂性有关,浪漫主义既是革命的,又是反革命的;是世界主义的又是民族主义的;是现实的又是虚构的;是复古的又是幻想的;是民众的又是贵族的&&,[①]正是这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性为我们研究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带来了首要障碍。
其次,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持续时间之短,只是昙花一现,没有持久性与生命力。
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并没有在20年代末终结,而是在低谷中为适应新的形势作出了种种选择,关于此观点,在陈国恩先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中》有所提及,但可能是由于篇幅限制,没有展开充分地论述。
第三,一般学者机械地认为浪漫主义思潮只是一种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更加凸现的是它的奇特性、幻想性、高扬性,而与时代、社会严重脱节,不具现实性,这也是浪漫主义长期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
就目前学术界对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状况来看,专著大致只有朱寿桐先生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一书,在论文方面,研究者大多喜欢用郭沫若、郁达夫等代表性作家与浪漫主义思潮作个别意义上的联系与比较,再者就是以浪漫主义在中国的流变(嬗变)作为主线进行研究,如《谈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诸如此类的文章,受篇幅和内容限制,使研究变得有些形式化、教条化,他们更多的是强调自由、个性、奇幻,神秘等字眼,而没有注重思想的深刻性与创新性。
梁实秋先生曾试图通过不同角度来证明整个新文学运动之趋向于浪漫主义’[②]这个观点。
梁先生的看法虽然有些偏执,但我们不得不否认五四时代文学中存在着浪漫主义倾向。
[③]我们先不论浪漫主义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早已初露端倪,之后在郭沫若、茅盾、穆木天、周作人、郁达夫、田汉等诸多文学巨擘的身上也有着浪漫主义之明显倾向。
在郑伯奇的《现代小说导论(三)》中也明确讲到:在五四以后,浪漫主义的风潮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
[④]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对五四新文学影响之强烈。
西方浪漫主义盛行的时间范围大致在1740年1860年间,尤其是德国在这一时段形成了完整的浪漫主义理论体系。
五四时期,就在中国人接受这一西方思潮的时候,欧洲人早已超越甚至可以说抛弃了浪漫主义而积极转向了现代主义思潮。
可这种意义纷繁复杂的浪漫主义确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中国新文学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我们暂不能从复杂的浪漫主义的枝枝叶叶中找出更多的以及更深刻的关于中西浪漫主义的共性,但通过对西方浪漫主义和在中国嬗变了的新浪漫主义作一些比较,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的相同之处,那就是浪漫主义中的自我意识,这一显著的共性很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社会结构解体的产物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浪漫主义现象表面看来纷繁复杂、缺乏统一,[⑤]但如果在历史框架中进行观察,浪漫主义却是呈现出某些基本一致的主导特征。
浪漫主义产生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是社会矛盾的产物。
与此相似,五四时期的中国也正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代,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一个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传统社会秩序开始解体,与之相应的传统思想秩序也开始发生转变。
我们暂不能从浪漫主义的枝枝叶叶去挖掘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相同之处,但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与其社会存在和历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表述,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对浪漫主义的迫切需求都发生在各自的转型期,这种在转型期时的发生使得中西方的知识者们无疑将目光落在了一个共同点上,那就是为摆脱传统束缚但又失了中心点、暂聊以自慰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西方浪漫主义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它的最重要特征。
我们提到西方浪漫主义,不能不提到浪漫主义之父卢梭,他曾在《忏悔录》中讲到:如果我不比别人更好,至少我是独一无二的,旨在说明他对自我意识的重视与崇拜。
H·N费尔蔡尔德认为,浪漫主义的根本点就是意识方面的一个永恒、普遍和首要的事实:人的自我信任、自我表现和自我扩张的欲望。
[⑥]德浪漫派哲学家费希特竟然要人们仅仅注意你自己,把你的凝视从你周围的一切挪开,向内凝视你自己&&你身外的一切都无足轻重,要紧的只有你自己。
[⑦]显然,自我意识要求人们摆脱沉重的束缚,解除现实生活的苦痛,进而达到精神的自由与超脱,并且在西方浪漫主义者的眼里占据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地位。
浪漫主义的自我意识从根源上来说首先是传统社会结构解体时代的产物,[⑧]西方是这样,中国亦是如此。
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五四时代的中国,正在使自己极力摆脱封建社会所固定的种种僵硬的约束,加之受新文化运动的助推,生活在几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知识分子正在以其特殊的背景与视角吸收和采纳着浪漫主义,并使浪漫主义中的最显著特征自我意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嬗变。
即便浪漫主义在中国的持续时间很短,甚至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这种在转型期表现得尤为凸出的自我意识的影响是巨大的。
西方资本主义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也改变了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主体意识。
上帝已死,当人们发出这样的慨叹与宣言时,自我强调意识也就变得更为明显了。
当辛亥革命将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体制摧毁之后,与之相随的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也开始分崩离析。
通过科举考试走进仕途的知识分子们一时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无助。
此时的郭沫若把自己说成是失了中心点的人;[⑨]鲁迅用自己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极度失落的《孤独者》;蒋光慈认为自己只是一朵孤云,徘徊在广漠的天空;[⑩]瞿秋白也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属的士大夫阶级已经破产&&此时的知识分子变得无比软弱,进而自哀自怜。
但时代不容许他们只是一味地沉溺于苦痛与哀叹之中,特殊的使命促使他们开始试图找到一种自我解脱与自我实现的解决方式,并进一步实现自我超越。
于是大量的自由漂泊的文人们,为寻求这种精神慰藉开始不懈之努力。
在一些接受西方文化的新知识群体里,个别人很快地把目光投向了浪漫主义。
鲁迅是开此先河的第一人,在日本学习的鲁迅首先毫无保留地接收了叔本华、易卜生、尼采等人的主张,从而认为发挥个性为至高之道德,希冀实现人各有己的局面。
谈到现代浪漫主义中的自我意识,我们不得不想起中国新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郭沫若。
他的那首《天狗》可以说把一个自我抒写得淋漓尽致、无可替代: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在这首诗中,诗人大胆地自比为一条天狗,坚信自己有足够的勇气,把月、日、星球乃至整个宇宙全部吞掉,并认为自己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在诗歌最后,诗人近似疯狂地呼喊到: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火山爆发、狂飙突进式的诗作,将一种精神得到解脱时的心情抒发到了臻于极致的地步,并形成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
我便是我呀,诗人似乎无时不强调着我的重要性,始终呼唤着个性自由与解放。
《天狗》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同时也是原有的社会结构解体的产物。
郭沫若在《凤凰涅槃》一诗中,借用五百岁的凤凰集香木自焚,又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来象征旧中国的灭亡和五四后中国的新生,象征五四青年脱胎换骨式的新生,其自我意识之凸显程度已不予言表。
总之,浪漫主义的产生有着鲜明而深刻的时代背景,是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出现并发展的时代产物。
中国的现代浪漫主义发生在思想启蒙运动的发端,尤其是为摆脱束缚,体验精神自由的自我意识,也被时代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是社会结构解体的产物。
二、在文学领域内的自然延伸谈到浪漫主义这一文学思潮,我们不能不谈谈自我意识在文学领域内的延伸与影响。
田汉曾在《诗人与劳动问题》一文中讲到:艺术的动机只在表现自己,意在说明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艺术创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从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思想秩序中分离出来的知识分子们,再也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创作激情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使他们把自我看成是艺术创作的中心。
郑伯奇曾今言到:诗是自我最直接的表现,关于此处的诗,郁达夫有着相似的表述,在他的一篇文章《诗论》中把诗定义为创造,而此时的郭沫若把诗人定义为创作者,认为诗人要自由的表现自己。
辛亥革命以后,知识分子们不能再为他们的君、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了,一时间他们成为了自由职业者,于是他们可以摆脱过去的种种束缚,从而努力地发挥个性来表现自己,这种表现延伸到文学领域,就变成了能表现自己的文学,给人的第一感觉也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
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周作人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他以人道主义作为人生的文学,提倡人的文学,认为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
他的这一观点与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也就离不开我们所谈的自我意识了。
周作人主张立人,从而追求人的个性自由与独立,当世人一再强调文学的功利性的同时,周作人表现出的态度依旧是旷达的,他认为文艺的生命是自由不是平等。
三、民族和谐化的代言人说到文学领域内的自我意识,尤其谈到周作人,不禁会让我们想到一个命题,那就是为艺术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