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瑕疵意思表示

合集下载

论意思表示瑕疵与善意取得规定之关系

论意思表示瑕疵与善意取得规定之关系
收 稿 日期 :0 2 0 — 5 2 1- 1 1
作者简介 : 刘耀东(9 1 )男 , 18 一 , 山东栖霞人 , 大连海洋大学讲师 ,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研究 。
1 8
。 得以其无效对抗善意第三人 。1 [ 由王利 明教授主持 定之 原则应 优先 适用 嘲 3 ” ( ) 二 无特 别意 义说 起草的《 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 13条规定 ,行 为 第 7 ”
月, 刘某 见 房 价继 续 上 涨 , 将 该 房 屋 出卖 与 善 意 对抗善意第三人 。 《 遂 ”瑞士债法典》 1 条规定 ,债 第 8 “
的宋某 , 并办理了产权过户手续。0 9 3 , 20 年 月 李某 务人与相对人相通所为之虚伪意思表示 , 不得对抗 将张某 、 刘某告上法庭 , 主张张某与刘某 之间的假 信赖因书面债务承认而取得债权的第三人。 《 ”韩国 买卖无效 , 并请求返还房屋。 民法典》 18 、 19条及第 1O条分别规定 第 0条 第 0 1 意思表示 , 乃表意人将其 内心意欲发生私法上 了通谋虚伪意思表示 、 基于错误而为的意思表示及 效果的意思表达于外的行为。 内在之真实意思与外 欺诈、胁迫情况下而为的意思表示无效或可撤销 , 在之表示行为通常一致 ,然不一致者亦时常有之 , 均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我国台湾地区 “ 民法” 第 此 即意思表示瑕疵。意思表示瑕疵 , 无论是意思与 8 条、第 9 条也分别规定 了通谋虚伪意思表示无 7 2
摘 要: 在通谋虚伪表 示及被欺诈之情 形, 民法关于“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 之规 定与善意取得制度 ̄ - 并存。而于胁 q . - 迫之情形 ,撤销得对抗善 意第三人” “ 应优先 于善 意取得而适 用, 盖惟如此方可践行私 法 自治之原则。在意思表示错误 之情形 , 不发生意思表 示瑕疵与善 意取得之关 系问题 , 善意第三人可径直依善意取得 而主张其权利。第三人若知悉其 前手交易之可撤销性 , 其非但 不得 主张“ 撤销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亦不得主张依善意取得 而受保护。 , 关键词 : 通谋虚伪表 示; 欺诈 ; 胁迫 ; 善意取得

意思表示瑕疵

意思表示瑕疵

意思表示瑕疵一:意思表示概念及其要素:(一)诸多学说之辨析意思表示是指企图将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于外部。

关于意思表示的构成成分,民法学界有诸多不同的观点。

如德国通说主张,意思表示可分为主观要件及客观要件,前者为内心意思;后者为此项内心意思的外部表示。

在此基础上,德国通说进一步认为:主观要件分为行为意思、表示意识、效果意思。

所谓行为意思,指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项行为(即实施某项外部行为的、有意识的意志),如餐厅里取用食物,在收费停车场的停车,如果是无意识的行为,则不具有行为意思。

如受催眠所为的行为,受物理强制行为等。

所谓表示意识,指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的意义。

效果意思,是指行为人企图通过表示发生某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

表示意识和效果意思是相区别的。

如,行为人在合同上签字,认识到其签字的行为是表示行为,会产生某种法律效果,则该认识便是表示意识。

如果行为人意图通过合同和相对人产生买卖关系,则该意图便是效果意思;概念图如下:再如,近江幸治在其《民法讲义Ⅰ》中提到:日本意思主义认为,意思表示由效果意思、表示意思(意识)和表示行为三个要素构成。

三个要素的关系可用一句话概括,即由“动机”引导而具体形成“效果意思”,并以“表示意思”为媒介进一步实施“表示行为”。

概念图如下:又如,我国民法学者王利明主张“三要素说”,即意思表示由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三项要素构成。

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行为标的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

其中,目的意思又包括要素、常素及偶素。

要素是指构成某种意思表示所必须具备的意思内容,如买卖合同中的标的。

常素是指行为人作出某种意思表示通常应含有的、内容完全等同的意思要素,如违约责任条款。

偶素指并非某种类型的意思表示必须或当然具有,而是基于当事人的特别意图所确定的意思表示的意思要素。

如约定以蒙古文字拟定合同。

概念图如下:除上述所列观点外,我国民法学界对于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尚有“五要素说”(目的意思、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为意思、表示行为)。

民商法课件七(意思表示瑕疵)

民商法课件七(意思表示瑕疵)

二、意思表示错误
(三)基于诚信原则而不得撤销的错误
➢1.有利于表意人的错误,不得进行撤销 ➢例如,张三打算以10万元出卖汽车给李四,在书信的时候将价金误写为 12万。李四表示承诺。 ➢问,张三能否撤销其意思表示? ➢2.相对人愿意接受表意人内心真意的 ➢例如,张三打算以10万元出卖汽车给李四,在书信的时候误将价金写为 8万,李四对8万元的要价表示承诺。 ➢问题一,张三能否撤销以8万元出卖汽车的意思表示? ➢问题二,如果相对人李四表示接受张三以10万元出售汽车的真实意思, 李四能否撤销以10万元出卖汽车的意思表示?
二、意思表示错误
(二)解释先于错误
➢1.概念:意思表示错误是指表示行为的表示价值和表意人的内心真意不 一致。所以必须先对行为的表示价值进行解释。 ➢2.解释表示价值的规则 ➢(1)原则采规范解释:以理性相对人的角度,结合文义、相关条款、 行为的目的、交易习惯,对该行为进行解释。 ➢例如,张三书信李四,愿以1万元购买李四的手机。李四打算把手机邮 寄给王五,填错地址,邮寄给张三。 ➢问,李四的行为是否构成承诺?
二、意思表示错误
(一)意思表示错误
➢1.法律依据 ➢(1)民法总则147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 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重大误解=台湾民法所说的错误。(朱庆育:《民法总论》,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6年版,第266-267页。) ➢(2)台湾民法88条第1款:“意思表示的内容错误,或表示行为错误, 表意人可以将其意思表示撤销。”——内容错误与表示行为错误 ➢(3)台湾民法88条第2款:“当事人或物之性质发生错误,如果属于交 易上认为重要的,视为意思表示内容错误。”——性质错误 ➢台湾民法89条规定:“意思表示,因传达人或者传达机关传达不实的, 可以意思表示错误,进行撤销。”——传达错误

意思表示瑕疵是什么意思-有哪些种类-.doc

意思表示瑕疵是什么意思-有哪些种类-.doc

意思表示瑕疵是什么意思?有哪些种类?意思表示是由内心的意思和外部表示所构成。

意思与外部表示不一致以及意思表示不自由,是意思表示有瑕疵。

类型:1、欺诈,是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或作虚假表述使人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2、胁迫,是故意实施不法行为。

3、乘人之危,是不正当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迫使其接受不利条件的行为。

【为您推荐】新密市律师金堂县律师屏山县律师宿豫区律师萧县律师平武县律师河间市律师虽然签订合同时,一般来说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合同就生效了,具有了法律效力。

但是如果当事人是受欺诈威逼等迫于无奈、意思表示有瑕疵时签的字盖的章,那么当事人所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

那么,意思表示瑕疵是什么意思呢?意思表示瑕疵有哪些种类呢?为您解答。

一、意思表示瑕疵意思表示是由内心的意思和外部表示所构成。

意思与外部表示不一致以及意思表示不自由,是意思表示有瑕疵。

所谓意思表示瑕疵,就是意思表示不真实,内心意愿与行为表示不一致,达不到行为人预期目的的行为。

根据《民法通则》第58条的规定,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行为是意思表示瑕疵的行为,归属于民事无效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从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二、意思表示瑕疵的类型1、欺诈,是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或作虚假表述使人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2、胁迫,是故意实施不法行为,使人陷入恐惧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胁迫是一种违法的威胁。

合法的威胁不构成胁迫,例如以起诉要挟,就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胁迫。

3、乘人之危,是不正当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迫使其接受不利条件的行为。

乘人之危的目的,是追求不公平的后果。

4、重大误解,当事人因他人或自己的过失陷入重大错误而实施的意思表示,是重大误解的行为。

但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因重大误解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论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瑕疵

论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瑕疵

论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瑕疵
曾文玲
【期刊名称】《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7)001
【摘要】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有效的构成要件,有瑕疵的意思表示会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变更、被撤销.我国合同法对意思表示瑕疵的规定与传统民法在立法模式、类型、效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需借鉴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对意思表示瑕疵的法律规制.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曾文玲
【作者单位】漳州市龙文区经贸局,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6
【相关文献】
1.论保证人意思表示有瑕疵的保证合同的效力
2.论可撤销合同的根本原因--意思表示瑕疵
3.您要意思表示表示什么意思:<<合同法>>中的要约与承诺问题简介
4.谈电子合同中意思表示的瑕疵及其效力问题
5.意思表示瑕疵合同的效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民法上的意思表示瑕疵

论民法上的意思表示瑕疵

目录摘要:意思表示是私法秩序下绝大多数法律关系的起点。

意思表示作为人的内心活动的外部传达或宣示,必然要引出意思与表示是否一致,以及两者不一致时如何对已有意思表示进行判断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意思与表示在法律交易中的实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 4关键词:意思表示、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意志支配 (5)(一)、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5)民法上所谓意思表示,就是指要获得一定法律后果的意思的外部表达。

意思表示首先是一种行为,其次该行为指向的是一种内心意思;也就是说意思表示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为内心意思,一为此项内心意思的外部表示行为。

内心意思是意思表示的主观要件,外在表示是意思表示的客观方面。

意思,是指追求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而表示同样的也是指向该特定意思的特定行为,正是由于两者的相互规定性,才使其“区别于停留在意思阶段而尚未表达的状态、不含任何法效意思的表达、只含事实效果意思的表达和不含任何效果意思的表达”。

(5)人的社会活动通常都受其意志支配,并且根据意志的内容与状态而导致一定的法律后果。

在私法领域里,这种意志的精神存在或心理存在被称作“意思”,而将其外在的物质存在或形式存在称作“表示”。

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于,一个是实质存在,一个是外在表达。

(5)(二)、意思表示的类型 (5)(三)、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及其相互关系 (6)意思表示的这两个要件又可以分作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即表示要件和意思要素,任何完整的意思表示都必然包含这两个要件。

(6)首先要认识的是主观要件或意思要素。

主观要件是意思表示中的根本要素,比作为客观要素的表示要复杂。

在德国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意思表示的实现首先要明确其直接目的何在,即行为意思;其次是如何参与或实现,即表示意思;然后是法律上的后果,即交易意思。

与此相应,意思要素的要件通常包括行为意思、表示意思和交易意思三个方面。

(6)行为意思的实质在于表明一个人是否有进行一项行为的意思或愿望。

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化分析

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化分析

2008.09(中)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化分析李小华摘要意思表示瑕疵包括效果意思的产生不真实及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两大类。

根据产生的原因我们可分成若干类型,同时从利益平衡的角度看,它们可分别归入可撤销、无效、有效之列。

关键词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利益平衡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9-011-02意思表示包括客观的外在表示行为与主观的内心意思两个构成要素,是表意行为的核心,它贯彻着意思自治的基本价值。

这样一来,意思表示是否存在瑕疵就只要考察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效果意思的产生是否自由、自愿即是否真实;二是行为意思、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是否一致,民法中简洁地表述为内心意思是否与外在行为一致。

若不真实或不一致,该行为就是有瑕疵的。

因此,从意思表示瑕疵产生的原因上看,它就包括两大类:效果意思的产生不真实及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

受胁迫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因他人之胁迫而发生恐怖,且基于此恐怖而做出意思表示。

也就是说,表意人做出的意思表示是非真实的,他之所以做出该意思表示,是因为在对方的胁迫下而没有别的选择不得已而为之,因此表意人为该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完全是外部原因导致的。

危难被乘的意思表示,是指在表意人处于危难之机,比如急迫需要或者陷于困境,对方知道该情势并加以利用,表意人不得以做出的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意思表示。

我国通称该种意思表示为乘人之危,这是从相对方的角度看的,而不是从表意人的角度看的。

表意人为该不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因为自身陷入困境而被他人利用所导致的。

(二)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根据是否因表意人自身的原因引起可分为因自身原因引起的不一致与非因自身原因引起的不一致。

因自身原因引起的不一致有根据是出于自身的故意还是无意可分为故意的不一致与无意的不一致。

非因自身原因引起的不一致可能来自相对方,也可能来自第三人。

来自相对方的依照前文的论述,统一纳入了效果意思产生的不真实中,因此此处就剩下来源于第三人的不一致。

论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瑕疵

论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瑕疵

论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瑕疵摘要: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有效的构成要件,有瑕疵的意思表示会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变更、被撤销。

我国合同法对意思表示瑕疵的规定与传统民法在立法模式、类型、效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需借鉴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对意思表示瑕疵的法律规制。

关键词:合同意思表示瑕疵合同效力完善合同的有效要件是法律评价当事人合意的标准,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合同的有效要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由此可见,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有效的构成要件,意思表示是否健全对法律行为的效力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意思表示瑕疵类型、意思表示瑕疵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及完善对意思表示瑕疵法律规制的建议几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有利于司法实务。

一、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瑕疵概述(一)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意思表示”是德国民法制度中的基本概念,是法律行为制度的核心。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本质要素,是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之一。

所谓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之意思的行为[1](P90)。

笔者认为,意思表示主要包括如下内涵:(1)意思表示是当事人实施法律行为的活动;(2)意思表示是当事人欲达到民事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3)意思表示行为通过一定方式来开展;(4)对外表示要达到他人能知晓的程度。

通说认为,意思表示由内心意思(主观要件)和表示行为(客观要件)两部分构成:1、意思表示的客观要件意思表示的客观要件是表示行为,所谓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自己的欲达到某种民事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从而使他人能够知晓其内心意思的活动。

如发送要约函、在合同书上签字等活动就是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是意思表示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为只有内心意思而无外部表示行为,则不能将内心意思客观化,该内心意思根本无法为他人所知晓,也就无法构成意思表示。

2、意思表示的主观要件意思表示的主观要件是内心意思,所谓内心意思,是指当事人追求发生一定民事法律效果(即一定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效果)的内心意志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 为人需 要把 意思通 过行为表 达 出来 ,这个 表达 过程 中形成 的瑕
疵 即为表示 瑕疵 。此分类标 准清晰 , 与价值无涉 。该标 准涵盖 了全 部 瑕疵意思表 示行为 , 利用这 种标准作 出的分类 有周延性 。虽然 故 我 国民法 中的瑕疵意思 表示归类 不周延 , 整体上 看是合理 的。下 但 文将以德 国民法的分类标 准为基 础结合我 国的进行讨 论 。
参 考文 献 :
[ 王泽鉴 . 1 】 民法总 则【 】 M. 中国政 法 出版社 ,0 1 2 0. [ 郑 玉波. 2 ] 民法总 则【 】 M. 中国政 法大 学 出版 社 ,0 0 . 2 01 【 张俊 浩. 4 ] 民法学原 理【 ] 国政 法 大学 出版社 ,0 0 M. 中 20 . 【 龙 卫球 . 法总论[ ] 5 ] 民 M. 中国法制 出版 社 ,0 2 2 0.
专 题 研 究
T CH Lo D M_R T E No GY AN A KE
Vo .7, . 2 2 0 1 No 1 ,01 1
论 瑕疵 意思 示 表
兰 宇
( 川 大 学 法 学院 , 川 成 都 N I 四 606 ) 1 0 5
摘 要 : 思表 示是 构成 民事 法律 4 最关键 的核 心要 素。 该文从 意 思表 示入 手 分析 其构 成要 素 , 意 5 - 并结 合 中外 民 法原理 . 归纳 并分析 瑕疵 意思表 示的 类型 以及效 力与 处理 方 法。 关 键词 : 思表 示 : 意 瑕疵 意思表 示 : 瑕疵 意思表 示 的分类 d i 03 6 /i n1 0 - 5 42 1 .20 0 o: .9 9js .0 6 8 5 .0 01 .5 1 .s

当前 我 国民法 对瑕 疵意思 表示 的分 类有 待改 进 。 民法 典立 在 法 过程 中也许 可 以参 考 大陆 法 系的 分类 标准 和方 法 , 这个体 系 使 更 加周延 。并 可考 虑剔 除价 值评 价 因素 , 真意 保 留纳人 此体 系 将 中, 并把显 失公 平单 独排 除 出去 。
5 显 失 公 平
虚伪 表示 , 指表 意 人 与相对 人 通谋 、 表示 内心 真实 的 假装 不
实施 法律 行为 的意 思表示 [ 2 1 。虚伪 意思 表示 在 当事 人之 间通 常无 效, 在涉及 第三 人时 , 效力 视情 形 而定 。首 先 , 虚伪 意思 表示 无效 不得 对抗 善意第 三人 。 次 , 三人 明知是 虚伪 表示 , 其 第 就不会 因为 虚伪 表示 无效 而受损 害 , 不须 保护 。 故
2 瑕 疵 意 思 表 示 与 分 类
欺诈 是指 当事人 一 方故 意 编造 虚假 情况 或歪 曲事实 , 使表 意 人 陷于错误 而作 出的意 思表示 的行 为 。 大陆法 系 国家一 般 认为 欺诈 可撤 销 , 因欺 诈人 的不 同情 况 但 而有 不 同效 力 :) 1因相 对 人欺 诈 而不 为 真实 意 思 表示 时 , 表意 人 得撤 销 自己 的意 思表 示 。 ) 2 因欺 诈 而作 出的意 思表 示 的撤 销不 得 对抗 善意第 三人 。3 第 三人 作 出欺诈 时 , 对 人为 善意 而不 知 ) 如相 事实 时 , 意人 不得撤 销 意思表 示 。 表 因为第 三 人欺诈 时 , 意人 对 表 相 对人 所为 的意 思表 示是 错误 的 ,其 错误 基 于第 三人 的欺 诈 , 相 对 人不 知道 欺诈 的事 实 。 此时表 意 人 以欺诈 为 由撤 销其 意思 表 若 示, 则善 意相 对人 的利 益得 不 到保 护 。 因此 , 第 三人 为欺 诈 , 若 相 对 人是 善意 时 , 意人 不得 撤销 其意 思表 示 。 ) 表 4 第三 人欺诈 时 , 如 相 对人 为恶 意 , 意人得 撤 销 。 ) 表 5 无相 对人 的意 思表示 , 论何人 无 作 出 的欺诈 , 意人均得 撤 销 。 表
32 虚 伪 表 示 .
乘人之 危指 行为 人利 用 对方 当事 人 处于 急迫 或危 难 的处境 , 迫使其 作 出违背 本意 接受 对其 不利 的意 思表示 。 我 国合 同法 将乘 人之危 规 定为 可撤 销行 为 。 比 民法 通则 规 这 定 的无效 行 为更 合 理 。毕 竟 , 民法 领域 , 在 仍应 遵 循 意 思 自治原 则 。在某 些 情形 下 被乘 人 之危 者 不一 定 愿 意 向法 院 提起 无 效之 诉 。因此应 尊重 当事人 的选 择 , 不应 一刀 切地规 定 为无效 。
33 . 错 误
本 文认 为 , 失公 平 只是 在 民事法 律关 系 的结 果上 予 以评价 显 的 , 与意 思表示 的关 系不 大 。 因此合 同法 将显 失 公平 与乘 人之 它 危 并列 不妥 , 显失公 平 不是 瑕疵 意 思表 示 的类 型 。如果 仅有 显失 公 平 的结 果 , 造成 这 种结 果 的行 为 不应 为 民法 调 整 , 由竞争 那 应 法 或行 政法 中有关 “ 利行 为” 暴 的规范 调整 。 国司法 实践也 采取 我 此 种态 度 。
3 非真 意的意 思表 示
31 真 意 保 留 .
胁 迫是 有 意告 知未 来 的 不利 后 果 而对 他 人 决定 产 生 影 响 的 行为 。 我 国合 同法 将胁 迫 规定 为可 撤 销 。胁迫 和欺 诈 不 同 , 迫的 胁 目的 、 手段 的违 法性 、 当性 程度 大 于欺 诈 , 不 常使 表意 人产 生精 神 上 的痛 苦 , 因此 在 表示 意 思 因胁 迫被 撤 销 时 , 者一 般 认 为可 对 学 抗善 意第 三人 。
1 意 思 表 示
4 非 自愿 的 意 思 表 示
4 1 欺 诈 .
意 思表示 是 民事法 律行 为 的核 心要 素 。 民法理 论及 各 国立 从 法 体例 看 , 意思 表示 行 为 即为 民事法 律行 为 。本 文采 取大 陆法 系 民法原理 的通说 , 认为意 思表示 的确 为民事法 律行 为的本 质 , 至于 其 合法 性 , 只会 影 响 到行 为 引发 的法 律关 系效 力 , 行 为本 身 而 就 言 则不是 分析 的 因素 。
43 乘 人 之 危 .
真 意保 留 , 指表 意 人把 真 实 意思 保 留在 心 中 , 现 出 的行 为 表 不 代表其 真正 的意 思 。 大 陆法系 法律 对真 意保 留 的效力 采取 表示 主 义为 主 、 意思 主 义 为辅 的设计 。 这意 味着法 律在 保护 交易 安全 与保 护表意 人 的价 值 判断 中选择 了前 者。 只有 在表 意人 明知其 真实 意思 同其 表达 的 意 思不一 致时 , 才能 认定这 种 意思表示 无 效 。 证 明责任看 , 由 从 应 意 思表达 人证 明 自己非真 意且 相对人 明知 这种 情况 。
6 结 语
意思表示错误 , 意人出于错误或不 知致使 其意思表示 与效 指表 果意思不一致 的情 形。 意思 表示错误与真 意保留和虚伪 意思表示 的 根本区别 , 在于表 意人是 否 自知其 真意与表示 出的意思不一致 。 对 于 因错 误 而作 出的 意思 表示 的效 力 ,有两 种不 同的规定 : 是 日本和瑞 士 民法规 定 的视 为无 效 。 们侧 重保 护表 意人 内心 他 的效果 意 思 , 否定 意 思表 示 的效 力 , 因错 误 而 为 的意 思 表示 认 将 定 为无 效 的。 另一种 是德 圉 、 国民法规 定 的可撤销 , 法 但对 于信 其 意思表 示 有效 而 受损 害 的相 对人 、 三 人 应 负赔 偿责 任 , 偿 数 第 赔 额 不超 过相 对人 、第三 人 于意思 表示 有效 时应受 利益 的数 额 , 受 害人若 明知或 可得 知或 因过 失不 知有 错误 存 在 时 , 意人 不负 赔 表 偿 责任 。我 国合 同法把重 大误 解规 定为 可撤 销行 为。
42 . 胁 迫
意思 表示 瑕疵 是与 意思 表示 健全 相对 称 的一个 范 畴 , 表 意 指 人 在意思 不 自主或依 据 不正 确 的情况 下所 作 出 的意思 表示 , 是表
意 人 内在 “ 效果 意 思 ” 与其 外 部 “ 表示 行 为 ” 不符 合 【 即意 思 与表 】 1 , 示 在表 意人 的表 示 过程 中发生 了偏离 [ 其 本质 在 于表 意 与 内心 3 1 , 的 真实意思 不一 致 。 德 国民法对瑕 疵意思 表示 的分类方 法采 取的标 准是 以意思表 示发 出的各个 阶段 逻辑顺序 来进行 的。一个完 整的意思 表示 , 首先 要在行 为人心 中有个 完整 的主观 内容 ,如 果这些 主观 内容上 存在 瑕疵 , 那么这 种瑕 疵就 是意 思 的瑕疵 ; 次 主观上 有 了意 思之后 , 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