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 发展趋势
神经外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神经影像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 ,如高分辨率MRI、功能MRI、PET-CT等 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神经调控技术
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将介绍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如深部脑刺激、经颅磁刺激等技术在神经 外科中的治疗作用。
本文将对神经外科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 行分析和预测,包括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跨学科合作等方面的探讨。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神经外科技术创新成果
01
显微镜技术的广泛应用
显微镜技术已成为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辅助工具,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
和安全性。
02
神经导航系统的出现
神经导航系统利用影像学数据,为手术提供实时、三维的导航,提高了
手术的准确性和效率。
03
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
血管内治疗技术如栓塞、支架等,为脑血管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促进多学科协作与交流
神经影像技术
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为神经外科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断和 手术规划手段,促进了与放射科、影像科等学科的协作。
神经电生理监测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实时评估神经功能状态,为手术 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需要与神经内科、康复科等学科紧密 合作。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神经外科医生更好 地分析病例、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个性化手术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靶向药物研发
针对特定病变基因或蛋白质,研发靶向药物,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远程医疗与智能诊疗
远程会诊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专家与患者之间的远程会诊,提高诊疗效率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提高诊疗准确 性。
立体定向技术的概况与展望

立体定向技术的概况与展望世界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会议和欧洲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均已召开了十多次;我国也已召开了多次,如今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技术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可治疗的病种覆盖面也日渐宽广。
1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1.1立体定向仪国外较好的定向仪有Leksell定向系统、BRW/CRW定向系统、Todd-well定向系统等,特别是Leksll-G型定向仪,除了具备常规应用功能外,还可配合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显微外科工作,有激光导向装置。
国内近十来年也生产了一些定向仪,如仿Leksll-ASA~601、602定向仪;仿Patil-IJF~1型定向仪等,这对我国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1.2立体定向图谱我国过去一直借用国外Schaltenbrand-Wahrem/Bailey图谱,自80年代起,我国先后出版了两本图谱,姚家庆-人脑立体定向应用解剖;陈玉敏-人脑内主要核团立体定向图谱。
使我国有了国人立体定向图谱,给手术带来便利[2]。
1.3立体定向技术临床应用方面:(1)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全国各地较大的立体定向治疗中心都可开展慢性丘脑刺激(CTS),慢性脊髓刺激(CSS)来治疗PD、肌僵直等病,慢性电刺激方法有逐渐取代不可逆的脑内核团毁损方法的趋势。
利用脑和神经组织移植,治疗某些运动障碍性疾病方面。
脑和神经组织移植将是今后一个世纪神经外科研究工作中一大课题,目前它治疗人类某些疾病,虽然得到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对其作用和适应症还不能下结论,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2)慢性疼痛:除了针对解剖学上的痛觉传导途径节点行立体定向毁损术,如大脑水平的扣带回毁损术、丘脑水平的腹后核、中央中核毁损术、中脑水平的脊丘束毁损术以外,目前根据痛中枢的闸门学说,在中枢某些能抑制调整痛觉的结构如PAG、PVG内放置电极,给予慢性电刺激以达到止痛效果[1]。
(3)癫痫:全身性原发癫痫、颞叶癫痫伴攻击行为或不能进行典型病灶切除者,都可选择立体定向技术对癫痫病灶毁损或阻断癫痫发放冲动的中间环路。
脑立体定向仪在运动神经元疾病治疗中的前景展望

脑立体定向仪在运动神经元疾病治疗中的前景展望引言: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类影响运动控制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震颤麻痹症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因此寻求高效治疗方法成为了迫切的课题。
脑立体定向仪作为一种神经外科手术工具,能够实现准确的脑部激活位点定位,并使治疗更加精确。
本文旨在探讨脑立体定向仪在运动神经元疾病治疗中的前景展望。
1. 脑立体定向仪的原理及优势脑立体定向仪是一种基于放射学和神经导航技术的病患脑部激活位点定位系统。
其通过结合核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影像学技术,能够在手术前精确确定治疗区域,并引导手术进程。
与传统手术相比,脑立体定向仪具有如下优势:首先,脑立体定向仪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信息。
通过脑立体定向仪,医生可以精确计算出治疗区域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和角度,从而避免手术误差,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健康。
其次,脑立体定向仪具备较低的创伤性。
传统的开颅手术需要大幅切开患者的头部,而脑立体定向仪在手术过程中只需进行少许穿刺,减少了对患者身体的损伤。
最后,脑立体定向仪具备非常高的手术可重复性。
在传统手术中,外科医生需要凭借手术经验进行操作,而脑立体定向仪可以将患者坐标保存下来,方便日后进行相关治疗操作。
2. 脑立体定向仪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帕金森病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其特点是基底核多巴胺不足,导致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和颤动等症状。
脑立体定向仪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脑立体定向仪可以帮助确定准确的激活区域。
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脑立体定向仪能够定位到引发帕金森病症状的区域,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其次,脑立体定向仪可以实现精确的电极植入。
将电极植入到特定的脑区,通过电刺激来激活或抑制神经元的活动,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
最后,脑立体定向仪能够监测治疗效果。
在术后,通过脑立体定向仪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脑电图和电极输出情况,以便医生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3. 脑立体定向仪在震颤麻痹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震颤麻痹症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神经元疾病,其典型症状为颤动和肌肉僵硬。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概况

不但 能在手术前 、 手术 中精确地 实时定位 、 自由移
动 , 神 经 外 科 医 师有 更 多的操 作 空 间 , 使 而且 可 将 手 术 中的信 息 及时 反馈 给施 术 者 , 其能 更 好地 了 使 解 解剖结 构 与 病灶 之 间的 位 置关 系 , 择 最 佳 手术 选 人 路 . 确 到达 靶 病灶 , 准 同时 还 使 探 测 过去 未 涉 及
区域 的可能性成 为现 实 [1 z。 3
立 体定 向神 经 外 科应 用 的设 备 有 框 架 式 立 体 定 向仪 和无框架 神 经导 航 系统 两 种 , 治疗 的疾病 包
括功能性和器质性神经外科疾病 。功能性神经外科 疾病主要包括帕金森病、 扭转痉挛 、 舞蹈病 、 手足徐
动症 、 掷综 台 征 、 神疾 病 、 投 精 癫痫 和疼 痛 等病 症 。 对 于这些 疾 病 ,T及 Mi 检 查 手段 一般 很 难 发 C l l等 现 靶 点部位 的结 构变 化 , 因此需 要 根 据传 统 图谱 所 确 定 的坐标将 不 可视 靶 点转 变 为可 视 靶点 , 将靶 再 点 坐 标转 换成框 架 坐 标 。治疗 方法 主要 有 3种 : 一
立体定 向神 经外科 是 神 经外 科 的一 个 分 支 , 是 微 侵袭神 经外 科 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是应 用 固定于 头 部 的立 体定 向框 架 或标记 引导 探针 、 光标 或 射线 到 达 颅 内靶 点的 -f学科 。它 的形成 和发展 解决 了颅 l
内病变的定位和定向问题。国际立体定 向和功能神
用于立体 定 向手 术。
10 9 8年 H r y和 C ' os l  ̄le首 次 采用 三维 笛 卡 儿 k
现代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进展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现代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进展唐波湖北省巴东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444300近年来,随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和神经导航外科(无框架定向外科,FSS)技术的发展,现代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发展也受到人们的关注。
多种立体定向设备层出不穷,并且计算机与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手术的发展前景也被人们看好。
一、现代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特点(一)计算机技术我们以前应用的立体定向手术对脑室造影间接定位靶点的依赖程度较高,精确度比较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多。
计算机与软件开发技术的出现提高了手术定位精确度、使其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手术疗效。
如今,神经外科医师手术室内应用计算机,可迅速完成靶点定位的计算和CT、MRI、立体定向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资料的整合。
这给当数据叠加在CT、MRI的图像上,对脑局部解剖及功能可以同时显示出来。
这对立体定向活检靶点的选择与代医学增添了新的血液,使医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型图像处理软件可以把PET、SPECT放射外科计划的制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个人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工作站将被取代。
软件功能不断开发,将使FSS使用更加便捷。
计算机能够对脑内的三维结构进行显示,还在放射外科治疗、立体定向手术模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影像学技术1.X线透视或射片导航主要用于颅底、脊柱外科和经蝶手术。
2.CT和MRI定位扫描CT、MRI或血管造影检查,可直接显示颅内病变,且便于确定靶点体积。
3.术中实时超声导航术中实时超声技术简便,可探查囊性病灶,但对小病灶会遗漏,且不能明确病灶边界。
4.功能性影像学检查这种检查方式能够对神经功能解剖图像进行较好的建立。
5.其他影像学技术新近发展的影像处理技术,如术中脑磁图,正在讨论研究阶段。
(三)立体定向仪及其附属设备1.现代立体定向仪先进的立体定向仪多采用弧形弓(或半弧弓)作为穿刺针的固定载体,精确度很高,能够与CT、MRI兼容。
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对未来神经外科手术的展望
拓展手术适应症
远程医疗与智能辅助
随着对神经系统疾病认识的深入和手术技 术的提高,神经外科手术的适应症将进一 步拓展,为更多患者程会 诊、手术指导和智能辅助诊断等,提高神 经外科手术的普及率和可及性。
关注患者生活质量
培养专业人才
在追求手术成功的同时,更加注重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关注患者的长期预 后和生存质量。
02
神经导航技术
神经导航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手术辅助技术,通过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
实时影像,为医生提供精确的手术路径和定位,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
全性。
03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实时监测神经
功能状态,避免手术过程中对神经的误伤,提高手术效果。
人工智能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2023-2026
ONE
KEEP VIEW
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 前景与挑战
REPORTING
2024-01-15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神经外科手术的历史与现状 • 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前景 • 神经外科手术面临的挑战 • 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PART 01
引言
提供心理支持
建立专门的心理支持团 队,为患者提供术前、 术中和术后的心理支持 和辅导,减轻患者的焦 虑和恐惧情绪。
加强医患沟通
医生应加强与患者的沟 通和交流,详细解释手 术方案、风险和预期效 果等,增强患者对医生 的信任感和治疗信心。
PART 06
结论与展望
对神经外科手术发展前景的总结
技术进步推动发展
术前规划与模拟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影像学 数据和病例资料,为医生提供个性化 的术前规划和手术模拟,帮助医生制 定更加精确的手术方案。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 J ] . P r e c Na i l Ac i d S c i US A, 2 0 0 8 , 1 O 5 : 7 5 8 2 — 7 5 8 7 . [ 2 1 ] 陈应 柱 ,张娴 娴 , 肖璐 , 等 .丁 苯 酞 对 放 射 性 脑 损 伤 大 鼠 血 脑 屏 障 的影 响 [ J ] .中华 放 射肿 瘤 学 杂 志 , 2 O 1 2 ,2 1( 4 ) : 3 9 2 —
3 脑 卒 中 与 免 疫 系统 的 关 系 脑缺血后导致 脑组织破坏并 释放细胞 因子 , 细胞 因子 以 及受损脑组织 直接刺激 下丘 脑 , 通 过 下 丘 脑一 垂体一 肾 上 腺 皮 质轴( HP A) 和 自主 神 经 系 统 两 种 途 径 作 用 于 免 疫 系 统 , 导 致 免疫系统发 生改 变 , 免 疫功 能 下调l 3 , 易诱 发 卒 中后 感 染 。 临床研究强调机体 免疫抑制程度 与脑梗死 面积相 关 , 梗 死 面 积愈大 , 血 中 肾上 腺 素 、 去 甲 肾上 腺 素 水 平 愈 高 , 中性 粒 细 胞 计数愈高 , 血 中淋 巴 细 胞 计 数 愈 低 , 卒 中 后 免 疫 抑 制 程 度 越 重, 卒中后炎症感 染 的发 生率 越大 , 预 后 越 差 。有 关 脑 卒 中 后 免 疫 抑 制 的 研究 对 于 预 测 脑 卒 中 预 后 , 预 防 脑 卒 中 后 感 染 甚至减少脑梗 死面积 , 改 善 预 后 等 均 有 深 刻 意 义 , 目前 对 丁 苯 酞 通 过 免 疫 调 节 改 善 卒 中后 感 染 方 面 尚未 见 明 确 研 究 。 但推测丁苯 酞能及 时改 善脑损 伤 , 减 小脑 梗死 面积 , 是 不 是 也 可 以通 过 改 善 脑 损 伤 影 响 免 疫 系 统 及 自 主 神 经 系 统 进 而 减 少 卒 中后 炎 症 的 发 生 , 需要进一步研究 。的 [ 1 9 1 罗 丹红 .丁苯 酞 对 急性 脑梗 死 疗 效 及 血 清 超 敏 C 影 响[ J ] .浙 江 临 床 医 学 , 2 0 1 4 , 1 9 ( 1 ) : 9 0 — 9 1 . o S, Ki m W J, L o k J, e t a 1 .Ne u r o p mt e c t i o n v i a ma t r i x t r o — [ 2 O ] Gu
2024年神经外科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神经外科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神经外科是一门医学专业,致力于诊断和治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增加,神经外科市场在过去几年里获得了持续增长。
本文将对神经外科市场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2. 市场规模根据行业报告的数据,神经外科市场在过去五年里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据预测,到2025年,神经外科市场的价值将超过XX亿美元。
这主要归因于不断增长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数量以及对创新技术的需求。
3. 市场驱动因素3.1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神经外科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普遍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神经系统疾病,这增加了神经外科手术的需求。
3.2 神经系统疾病的增加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促进了神经外科市场的增长。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3.3 技术创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也推动了神经外科市场的增长。
随着医疗设备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神经外科手术变得更加安全和有效。
例如,微创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领域,这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
4. 市场挑战尽管神经外科市场前景看好,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4.1 高技术设备的昂贵成本最新的神经外科设备和技术往往价格昂贵,这限制了一些医疗机构和患者的使用。
降低设备成本、提供贷款和租赁选项是解决这一挑战的途径之一。
4.2 医疗资源不均衡分布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神经外科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一些地区缺乏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生和设备,导致患者无法获得及时的治疗。
政府和相关利益方应该加强资源配置和培训,以解决这一问题。
5. 市场前景神经外科市场的前景非常光明。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增加,神经外科手术需求将继续增长。
此外,不断创新的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摘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是通过影像学定位,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将手术器械精确导入所定靶点,对功能性疾病和非功能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功能神经外科是对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如癫痢、锥体外系疾病、疼痛和精神性疾病等,用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和研究。
本文针对主要功能神经外科疾病诸如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顽固性癫痫等进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发展及趋势的探讨。
【关键词】立体定向技术;功能神经外科;发展趋势功能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不同的方法改变与调整神经的功能,达到消除或缓解某些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症状,而非根治疾病。
功能神经外科的范畴,包括治疗不自主运动、疼痛、癫痫、精神病等,同时也用于对神经功能进行生理学的研究。
立体定向技术是神经外科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功能神经外科不是同义语。
功能神经外科常依赖立体定向技术作为治疗手段,但立体定向技术的应用范围不仅仅限于治疗功能性疾病,还可以治疗一些器质性疾病,并达到根治病变的目的[1]。
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X 刀、γ刀)、孔洞神经外科、内窥镜神经外科以及脑手术指挥棒系统等,都与立体定向技术密切相关。
1 立体定向术概述立体定向术与常规的神经外科手术不同,是借助立体定向仪,在X线检查或CT、MRI等配合下,对脑或脊髓内某一结构或病灶精确定位,而后通过立体定向系统,将手术器送达目标点进行指令性的处理,或在导向器指引下进行定位直视手术[2]。
立体定向术由 Horsley与Clarko所创始,1908 年制成定向仪,过去主要用于研究脑深部结构的定位及相应的生理功能。
1947 年,Spiegel与Wyeis首先将这一技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震颤麻痹),以后得到推广,立体定向术应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治疗脑瘤、脑血管病、颅内异物摘除等方面[3]。
一般来说,立体定向手术对脑的侵袭性较小,术后反应也较轻,是现代神经外科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2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2.1 探索历程帕金森病的问题已经困扰了神经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将近一个世纪。
早期以抗胆碱能制剂类药物治疗,对于缓解进行性震颤、僵直、运动不能、姿势障碍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PD 的震颤及运动障碍的外科治疗的历程是一个科技进步、经验积累、意外发现相结合的复杂过程。
1817 年James Parkinson 提出该病,以后有人发现个别PD 发生脑血管意外后对侧肢体震颤消失。
1909 年Victor Horsley给病人施行运动神经根切断术,结果震颤消失,这一点在30 年后由Paul Bucy证实[4]。
20 世纪初,RoberHenry、Clarke 和VictorHorsley初步发展了立体定向技术,直到1947 年,该技术才应用在病人身上, Spiegel 和Wycis 实施了丘脑背内侧核毁损术,这是一项精神外科治疗,随后斯德哥尔摩的Leksell 和巴黎的Talairach于1948 年也报告了立体定向手术。
人们发现该技术适用于皮层下病变导致的精神性疾病以及慢性疼痛等疾病,特别适用于皮层下定向治疗PD引起的运动障碍和震颤[5]。
2.2 治疗现状2.2.1 射频毁损术在射频热凝毁损法之前人们经历了直流电破坏法,许多19世纪的工作证明了直流电可造成神经组织的毁损作用。
Beaunis(1868)、Fournie(1873)和其他的人利用双极电极在动物身上制造了第一个电解脑损害模型。
他们认为正极毁损更优越,因为产生气体更少。
1947 年,Spiegel 和Wyas 报道了第一个实体直流电脑破坏实验。
6 年后,Sweet 和Mark 证明了直流电破坏的缺点。
他们提出直流电损害可依电极的几何形状、毁损电流、毁损时间以及混合因素而变动。
最早发现射频与组织相互作用,始于早期无线电工作人员碰到射频电流与发报机的不适当的部分而产生的烧灼现象[6]。
20 世纪20 年代,Harveglashing和Bovie 详细研究了射频能量的电切和电凝作用。
随后Sweet和Mark的工作证明,高频电流可用于更便于控制的神经系统的毁损。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Aranow和Cosman 利用射频制成了第一个实用的、商品化的射频发生器。
通过控制电流和能量水平而使脑部毁损有一个光滑的边界,这与以往的直流电毁损相比有了重大的改进[7]。
不久,Riechart和Mundinger 强调了监测电极顶端温度的重要性以保证毁损范围的恒定。
此后,射频毁损在神经外科有了最重要的进展,就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使用特殊电极对脑内靶目标进行毁损。
此后,使用特殊电极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对脑内靶目标进行的射频毁损术成为神经外科最主要的发展。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脑立体定向毁损术的疗效对震颤效果最好,对僵直次之,对运动减少效果最差[8]。
目前认为,毁损丘脑腹外核的后部(Vim)对震颤是最有效的,而毁损前部对僵直最好。
有证据表明[9],干涉苍白球丘脑连接对僵直和运动减少是最适宜的。
2.2.2 脑深部电刺激术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发展于20 世纪 70 年代,最早用于疼痛的治疗。
1987 年法国Benabid 教授首次采用 DBS刺激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震颤取得了成功。
1993年DBS 通过了欧洲CE 标准,1997 年美国FDA 批准进入美国市场,1998 年该手术开始在我国开展。
术中医生将电极插入脑内异常放电区域(也就是产生静电干扰的区域),通过电极释放特殊的抑制电流,可减弱或抵消静电干扰的影响,从而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
DBS 术常用的靶点是丘脑腹中间核(Vim)、苍白球腹后内侧部(Gpi)和丘脑底核(STN)。
实践证明[10],DBS 疗效满意,不存在复发问题;不造成毁损性脑损伤,避免了损伤邻近重要结构引起的永久性并发症;可行双侧手术,改善双侧症状,对中线症状改善也较理想;术后左旋多巴类药物的用量可明显减少;电刺激的各项参数(电压、波宽、频率及电极连接方式)可随时调整,做到因人而异以发挥最佳效应。
2.2.3 移植外科移植外科是将能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移植入患者的纹状体内,尝试重建患者脑内多巴胺水平,将患者的“帕金森病时钟”拨回到疾病的较早阶段。
正常情况下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位于黑质内,但是黑质体积比纹状体小并且难以到达,因此细胞移植入纹状体内较为容易和安全[11]。
但是由于这些外来细胞未被移植入黑质内,因此它们并不能像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那样接受、交换、分析、处理和演绎来自脑内其他区域的信息。
同毁损术或DBS 术不同的是,细胞移植的疗效在术后数月内并不明显,这是因为移植的细胞需要一定的时间将自身整合入患者的脑内才能发挥功能。
大多数(但不是全部)接受移植手术的患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脑组织排斥移植的细胞。
目前不同学者对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必要性仍存在不同意见。
3 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3.1 探索历程早在1940 年Erickon 就曾描述过猴的动物实验,一例大脑半球的癫痫放电可扩散至对侧半球,并认为这种扩散主要是通过胼胝体。
与此同时,Van Wagenea和Herren 也发现癫痫病人在患肼胝体肿榴或梗塞之后,其癫痫发作自然缓解,于是他们便开始作大脑连合切开术冶疗癫痫。
后经许多学者研究[12、13],有相当证据说明癫痫放电的传播是通过大脑连合纤维。
切断大脑连合将癫痫放电限制在异常的大脑半球.因而可使全身性发作转为局限性发作。
20 世纪40 年代,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癫痫手术由于Penfield 和Bailey教授的大量临床实践,带动当时多家医院都开始了癫痫的外科治疗。
我国现代癫痫外科治疗始于20 世纪50 年代,并于1991 年召开了全国癫痫外科治疗学术研讨会,当时报告的手术病例已达1846 例,还成立了全国癫痫外科协会,对发展我国癫痫外科治疗起到了促进作用。
3.2 治疗现状3.2.1 选择性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目前研究显示[14],一半以上的癫痫病人起源于颞叶,其发病机制复杂,发作时表现形式多样,涉及精神活动、情绪体验、意识、认知、运动和自主神经等活动。
从病理学角度看,杏仁核、海马病变与颞叶癫痫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在确诊为颞叶癫痫的病例中,65%发现病变在杏仁核、海马,其余的为颞叶其他部位。
另外一侧前颞叶、杏仁核、海马的切除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功能缺失,因此该手术方式近年来得到很大的发展[15]。
3.2.2 颞叶外皮质切除术主要针对有明确病变、范围局限的皮质。
额叶癫痫常见,且与局部病灶有关。
但因常常涉及功能区皮质,手术受到一定限制[16]。
3.2.3 多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一般认为,癫痫灶放电通过三种方式传播:①皮质局部区域内的突触环内传播;②通过皮质的树突纤维或皮质下U 形纤维传播;③神经元膜电位呈过度去极化或反跳式过度去极化状态。
癫痫同步化的放电就是经皮质细胞间互相连接的细胞水平树突传导,软膜下横切是通过手术将皮质下的横向树突纤维切断,而保留其纵向纤维联系,常用于功能区致痫灶,以避免产生严重的功能损害[17]。
3.2.4 伽玛刀治疗伽玛刀已成为现代治疗脑部肿瘤和血管畸形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仍属于新兴领域。
放射外科治疗癫痫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18]。
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解剖理论的深入,癫痫疾病脑组织定位越来越准确,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向着微创、立体化等方向发展,同时应用放射外科治疗技术的条件也日趋成熟[19]。
伽马刀的治疗最初是在治疗肿瘤或血管畸形的过程中发现癫痫病灶并实施相关治疗,随着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及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伽玛刀对癫痫病灶的治疗也开始逐渐重点化和清晰化,越来越多的伽马刀治疗癫痫的病例出现在临床,成为与迷走神经电刺激术、深部电刺激术等共同成为临床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核心技术。
与传统的脑叶切除手术相比,伽玛刀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且具有损伤轻微、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速等优点[20]。
但由于理论不充足,伽马刀治疗癫痫的具体方法和剂量还有待商榷,最终治疗方法及规范的评估仍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来确定。
4 结语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及解剖组织学深入了解、计算机及影像学引导技术的飞速发展,毫无疑问会推动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前进,使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外科治疗手术定位更加准确、并发症显著减少,对改善患者预后起到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1] 李世绰,周树舜,程学铭.中国六城市居民癫痫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J],1986,19(3):193.[2] Porter RJ.Epilepsy:Prevalence,classification,diagnosis, andprognosis.in:Apuzzo MLJ,ed. Neurological Aspects of Epilepsy.Park Ridge. luinois:AANS Publications,1992:17-26.[3] 林恒州,蔡晓东,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CT 和MR扫描基线——鼻翼耳廓软骨下缘线[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1,24(2):91-93.[4] 林志国,王跃华,1.5T MRI对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靶点定位影响的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4):199-200.[5] 宋秋霞,张晓莺,帕金森病相关致病基因的基因表型特点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13(1):109-110.[6] 赵钢勇,张平,移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38(1):38-42.[7] 蓝建中,帕金森电刺激疗法治疗机制[J],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3,15(2):56-58[8] 陈婉珊,张艳波,帕金森病治疗的进展[J],现代中医药, 2013,23(1):14-17.[9] 凌至培,许百男,术中核磁共振引导下DBS 植入治疗帕金森病[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3(8):803-805[10] 葛鑫,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12):1072-1073.[11] 张丽,张连峰,α-synuclein 致病机制和转基因帕金森疾病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2,22(11):63-67.[12] 许尚臣,赵光宇,Sturge—Weber 综合征合并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 (12):1261-1263.[13] 魏洪涛,刘育贤,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癫痫1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2,12(3):53-54.[14] 刘诤,刘海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婴儿性偏瘫伴顽固性癫痫(附3 例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2): 180-183.[15] 梁英魁,赵文锐,18F—FDGPET/CT 在顽固性癫痫病灶定位和治疗决策中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2,27(14):1201-1202.[16] 王俊伟,吴南,V—EEG 与SPECT 联合应用在顽固性癫痫术前致痫灶定位中的价值[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2,21(2): 75-76.[17] 吴朝晖,田增民,痫样放电偶极子对颞叶内侧型顽固性癫痫的定位价值[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2,21(2):83-85.[18] 卢旺盛,田增民,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附41 例报告)[J],解剖与临床,2011,16(6):474-478.[19] 王代旭,陈金华,颅骨成形结合脑皮质电凝热灼术治疗颅骨缺损并发顽固性癫痫[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35):62-63.[20] 高进喜,魏梁锋,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顽固性癫痫的病理与手术方式探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7):773-775. 作者简介:谭卫(1960--),男,广西桂林人,现为广西桂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神经外科微创治疗及显微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