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3

合集下载

观察标本的实验报告(3篇)

观察标本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标本,了解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对生物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显微镜是一种放大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仪器,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物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

本实验选取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标本,通过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了解不同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植物叶片、动物组织切片、微生物培养物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酒精灯、镊子、切片刀、剪刀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显微镜擦拭干净,调整好焦距,调整好照明。

2. 观察植物叶片:(1)将植物叶片切成薄片,用滴管滴一滴水在载玻片上。

(2)将叶片薄片放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轻轻盖住。

(3)调整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

3. 观察动物组织切片:(1)将动物组织切片放在载玻片上。

(2)调整显微镜,观察动物组织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

4. 观察微生物培养物:(1)将微生物培养物滴在载玻片上。

(2)调整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等。

5. 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叶片:(1)细胞结构:叶片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厚,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

(2)组织构造:叶片由表皮组织、叶肉组织和叶脉组织组成。

表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叶肉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叶脉组织细胞排列整齐。

2. 动物组织切片:(1)细胞结构:动物组织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壁薄,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

(2)组织构造:动物组织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组成。

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结缔组织细胞排列疏松,肌肉组织细胞呈长条状,神经组织细胞呈神经纤维状。

3. 微生物培养物:(1)形态:微生物呈球形、椭圆形、杆状等。

(2)大小:微生物直径在0.5~5微米之间。

六、实验结论通过观察植物叶片、动物组织切片和微生物培养物,我们了解了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注意力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注意力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注意力集中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注意力集中能力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研究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响因素,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刺激难度、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并验证注意的集中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目的1. 比较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

2. 比较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

3. 验证注意的集中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以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为自变量,以注意力集中成绩为因变量。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刺激难度阶段:分为简单、中等、困难三个难度等级。

(2)试验时间阶段:分为30秒、60秒、90秒三个时间等级。

(3)注意力集中成绩阶段:记录每个被试在每个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下的正确率。

2. 实验对象本实验招募了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3. 实验材料本实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刺激呈现,刺激内容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文字。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刺激的识别和判断。

4. 实验程序(1)实验开始前,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2)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

(3)每个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刺激识别和判断任务。

(4)记录每个被试在每个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下的正确率。

四、实验结果1. 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有显著影响(F(2,56) = 3.54, p < 0.05)。

具体而言,随着刺激难度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逐渐降低。

2. 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发现,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有显著影响(F(2,56) = 5.21, p < 0.05)。

具体而言,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被试的正确率逐渐降低。

观察空气的实验报告(3篇)

观察空气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掌握观察空气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了解其在大气环境中的作用。

三、实验器材1. 试管若干2. 红磷3. 燃烧匙4. 集气瓶5. 澄清石灰水6. 胶头滴管7. 玻璃片8. 铁架台9. 酒精灯10. 烧杯11. 滤纸12. 铅笔13. 实验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观察空气的组成(1)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火焰的燃烧情况。

(2)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集气瓶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2. 观察空气的性质(1)取一根红磷,用燃烧匙将其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2)将燃烧后的红磷放入集气瓶中,观察集气瓶中气体体积的变化。

(3)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澄清石灰水,滴入集气瓶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3. 分析实验结果(1)观察火焰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发现火焰逐渐熄灭,说明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

(2)观察石灰水在空气中的变化,发现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低。

(3)观察燃烧后的红磷在集气瓶中的变化,发现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小,说明空气中含有氮气。

(4)观察石灰水在集气瓶中的变化,发现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低。

五、实验结论1.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组成。

2. 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对燃烧有重要影响。

3.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较低。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七、实验反思本次实验通过观察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使我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范的重要性。

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3篇)

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3篇)

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3篇)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精选3篇)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篇1关于20__年10月18日实验室发生试剂瓶爆炸这一安全事故,回想依旧心有余悸。

实验室安全工作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安全及整个公司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应受到格外的重视。

现简要做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及预防的报告如下:一、实验室用水、用电、用火的控制用水:1、节约用水,用完后及时关掉2、用器皿盛水,不得将水洒在化学试剂上3、相关人员要经常检查上下水是否完好用电:1、实验室用电管理必须符合安全用电管理规定,大功率仪器使用专线,严禁与照明灯公用,谨防因超负荷用电着火2、实验室内各种电路设备开关、插座、插头等要保持完好可用状态3、实验室高压高频设备定期检修,要有可靠防护措施4、实验室内不得用明火取暖,严禁抽烟;有机溶剂与明火要隔开5、手上有水或潮湿勿接触电器用品或用电设备,严禁使用水槽旁的电器插座(防漏电)6、实验室专业人员应该严格按照仪器、设备性能和操作方法规范操作7、电器插座勿接太多插头,避免超负荷引起火灾防火:1、电炉等加热设备谁用用及时关闭开关2、乙醚、酒精、丙酮等易燃有机溶剂,实验室不得存放过多;不得倒入下水道,避免积聚引起火灾3、万一着火,冷静判断,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氺、沙、泡沫、二氧化碳或四氯化碳灭火器灭火二、易爆品的控制1、预防热爆炸,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需分开存放,使用时轻拿轻放,远离热源2、防止支链爆炸,防止可燃气体或蒸气散失在空气中,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大量使用可燃气体或有机溶剂时,严禁使用明火和可能产生火花的电器。

三、化学试剂和毒品及腐蚀品的控制四、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五、各部门应指定自己的安全值班员或监督员,负责日常活动时的安全监督六、意外事故的一般处理程序1、当员工在作业时发生意外人身伤亡事故时,实验室的任何人员应根据伤亡程度立即实施救助措施。

当施救无效时可呼救附近任何人员帮助拨打“120”紧急救助电话求助。

采取救助的同时,应设法通知实验室的领导做善后处理。

最新实验三实验报告xuting

最新实验三实验报告xuting

最新实验三实验报告xuting实验名称:最新实验三实验目的:1. 验证新型材料Xuting的物理性质。

2. 研究Xuting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变化。

3. 分析Xuting的应用潜力及其对现有技术的影响。

实验材料:- Xuting样品- 高温炉- 压力测试装置- 电子显微镜- 化学分析仪器实验步骤:1. 准备Xuting样品,并对其进行初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测试。

2. 将Xuting样品置于高温炉中,分别在200°C、400°C和600°C 的温度下加热2小时,记录其质量、颜色和结构的变化。

3. 使用压力测试装置对Xuting样品施加不同级别的压力,记录其抗压性能。

4. 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Xuting样品的微观结构,分析其晶格排列和缺陷情况。

5. 进行化学分析,确定Xuting的主要成分及其可能的化学反应性。

6. 根据实验数据,评估Xuting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并探讨其在工业、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实验结果:1. Xuting在常温下的物理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硬度和韧性。

2. 高温实验显示,Xuting在400°C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但在600°C时仍保持相对稳定。

3. 抗压测试结果表明,Xuting具有出色的抗压性能,适合用于承载重压的环境。

4. 微观结构分析揭示了Xuting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这可能是其优异性能的关键。

5. 化学分析确认了Xuting的主要成分,并预测了其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

6. 综合实验数据,Xuting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良好,有望在多个领域替代传统材料。

结论:Xuting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展现出了卓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其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的稳定性,以及独特的微观结构,预示着其在工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提高Xuting的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上,以便更广泛地推广其应用。

实验报告范文模板3篇

实验报告范文模板3篇

实验报告范文模板3篇Experimental report template编订:JinTai College实验报告范文模板3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实验报告范文模板2、篇章2:实验报告范文模板3、篇章3:实验报告范文模板篇章1:实验报告范文模板例一定量分析实验报告格式(以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为例)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

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h2c2o4+2naoh===na2c2o4+2h2o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

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准确称取0.4~0.5g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二、h2c2o4含量测定准确称取0.5g左右草酸试样,置于小烧杯中,加20ml 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温度技术测量实验报告(3篇)

温度技术测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温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常用温度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及适用范围;3. 学会使用温度传感器进行实际测量;4. 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对温度测量技术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 温度传感器:热电偶、热敏电阻、PT100等;2. 温度测量仪器:数字温度计、温度测试仪等;3. 实验装置:电加热炉、万用表、连接电缆等;4. 待测物体: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物体。

三、实验原理1. 热电偶测温原理:利用两种不同金属导体的热电效应,即当两种导体在两端接触时,若两端温度不同,则会在回路中产生电动势。

通过测量电动势的大小,可以计算出温度。

2. 热敏电阻测温原理:热敏电阻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根据电阻值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温度。

3. PT100测温原理:PT100是一种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其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线性变化,通过测量电阻值,可以计算出温度。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热电偶测温实验(1)将热电偶插入电加热炉中,调整加热炉温度;(2)使用数字温度计测量热电偶冷端温度;(3)根据热电偶分度表,计算热电偶热端温度;(4)比较实验数据与实际温度,分析误差。

2. 实验二:热敏电阻测温实验(1)将热敏电阻插入电加热炉中,调整加热炉温度;(2)使用数字温度计测量热敏电阻温度;(3)根据热敏电阻温度-电阻关系曲线,计算热敏电阻温度;(4)比较实验数据与实际温度,分析误差。

3. 实验三:PT100测温实验(1)将PT100插入电加热炉中,调整加热炉温度;(2)使用数字温度计测量PT100温度;(3)根据PT100温度-电阻关系曲线,计算PT100温度;(4)比较实验数据与实际温度,分析误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热电偶测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热电偶测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误差在±0.5℃以内。

分析误差原因,可能包括热电偶冷端补偿不准确、热电偶分度表误差等。

2. 实验二:热敏电阻测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热敏电阻测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误差在±1℃以内。

实验报告模版3篇

实验报告模版3篇

实验报告模版实验题目:探究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探究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理解光在介质中传播的机理。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白色光源、光屏、直尺、三角板、半圆形度盘。

实验步骤:1.使用光屏过滤掉杂光,将白色光源置于光屏下方。

2.用直尺在光屏上画出一条直线,用粉笔标记出起点A 和终点B,以此为基础线。

3.使用凸透镜将光线聚焦到基础线上,调整透镜位置及焦距,使得光线聚焦到基础线上的特定点C。

4.使用平面镜,调整镜面角度,观察光线在镜面上的反射现象,将反射光线标记出来。

5.使用直尺将起点A与反射后的光线标记点D连接,将终点B与反射光线标记点E连接。

6.使用三角板记录下起点A、和反射光线的标记点D的法线的角度α,记录下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β。

7.使用尺子测量起点A与终点B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来。

8.重复以上步骤,使用凹透镜、折射面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记录下相应的数据。

实验结果:使用凸透镜观察光的反射现象,记录下数据如下:α=30°,β=60°,AC=6cm,BD=6cm。

使用凹透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记录下数据如下:α=30°,β=60°,AC=6cm,BD=4cm。

使用折射面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记录下数据如下:α=30°,β=45°,AC=6cm,BD=4cm。

实验结论:1.光在通过平面镜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光在折射时,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入射角与折射角不相等。

3.当光由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传播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由光疏介质向光密介质传播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4.在凹透镜中,光线向透镜中心凸的方向弯曲,聚光性质表现为像会变小,距离透镜越近的物体会产生更小、更倒置的像。

5.在凸透镜中,光线向透镜中心凹的方向弯曲,发散性质表现为像会变大,距离透镜越近的物体会产生更大、直立的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
2. 掌握选择结构相关语句的使用
3. 训练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 知识要点
1. 关系运算及运算符
2. 逻辑运算及运算符
3. 选择结构相关语句if 、if-else 、if 嵌套、switch 等的意义、语法格式及使用
4. 容易混淆的“==”与“=”运算符
三、 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
1. 写出6种比较运算符:
2. 写出3种逻辑运算符:
3. “a 和b 都是正数”的逻辑表达式是:
4. “a 比b 大,或者c 比b 大”的逻辑表达式是:
5. “a 等于b ,但是c 不等于d ”的逻辑表达式是:
6. “y 大于等于x1且小于等于x2”的逻辑表达式是:
7. “x 不等于0”的逻辑表达式是:
四、 实验内容 (要求提供:①算法描述或流程图②源程序)
1. 编程序,计算下面分段函数的值(if-else )
⎪⎩
⎪⎨⎧≥-<≤+<+=)15(102)150(53)0(10x x x x x x y
2. 编写程序,输入一个小写英文字母,如果它位于字母表的前半部分,输
出它的后一个字母;位于后半部分时输出它的前一个字母(if-else)。

3.输入某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级A、B、C、D(或a、b、c、d),要求按照等
级输出对应的分数段。

A级对应的分数段为85~100分;B级对应分数段
为70~84;C级对应分数段为60~69;D级对应分数段位60分以下(switch)。

4.输入某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在90分以上,输出“A”;80~89分输出“B”;
70~79分输出“C”;60~69分输出“D”;60分以下则输出“E”(if-else 或
swiitch)。

5.编写一个程序。

该程序读取输入直到遇到# 字符,然后报告读取的空格
数目,读取的换行符数目以及读取的所有其他字符数目。

五、实验结果(要求写出运行界面及输出的运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