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讲义-总论
血液系统疾病总论PPT教学课件

5
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一)去除病因 (二)保持正常血液成分及其功能
1、补充造血所需营养 2、剌激造血 3、细胞因子 4、切脾 Βιβλιοθήκη 、过继免疫 6、成分输血及抗生素的使用
2020/12/10
6
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三)去除异常的血液成分和抑制异常功能 1、化疗和放疗 2、诱导分化 3、治疗性血液成份去除 4、免疫抑制治疗 5、抗凝及溶栓治疗
2020/12/10
4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一)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是血液病诊断 的重要线索,体格检查包括两方面:
1、一般的体格检查
2、血液系统有关检查:肝脾淋巴结肿大、 皮肤粘膜出血、胸骨压痛、牙龈肿胀等。
(二)实验室检查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重 要环节,是诊断血液病的决定性依据。
2020/12/10
血液系统疾病
主 讲:赵卫华 副教授
2020/12/10
1
第一章 总论
2020/12/10
2
定义
•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原发或主要
累及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
2020/12/10
3
分类
(一)红细胞疾病 (二)粒细胞疾病 (三)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 (四)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 (五)造血干细胞疾病 (六)脾功能亢进 (七)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
2020/12/10
7
PPT教学课件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8
内科学课件-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近代血液学有了迅速的发展,这与细胞学、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免疫 学、遗传学学科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这些基 础前沿学科的进展对血液病的临床诊断治疗 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其他学科领 域的疾病治疗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1)补充造血所需营养 2)刺激造血:细胞因子、雄性激素 3)脾切除 4)成分输血及抗生素的使用 5)过继免疫
4.去除异常血液成分和抑制异常功能
化疗、放疗、诱导分化、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免疫抑制、抗凝及溶栓治 疗
5.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6.靶向治疗: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抑制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的重要环节
血常规、血涂片、网织红细胞 细胞化学染色、骨髓活检 淋巴结和肿块穿刺涂片、活检 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型、染色体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融合基因等) 凝血试验、溶血试验、各种红细胞酶 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测定 免疫学检查:红细胞血型、免疫蛋白电泳等。 其他:骨扫描、骨髓显像、CT、MRI、PET等。
BCR/ABL阳性细胞的增殖,从而治疗慢粒。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种可能根治血液恶性肿瘤的综 合性治疗方法。
原理:是去除异常造血组织、植入正常人造血干细 胞,重建造血及免疫系统
包括:异基因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同基因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干细胞移植
脐血干细胞移植
红素≤85.5μmmol/L 急性溶血性黄疸:中重度黄疸
(巩膜、皮肤) 有酱油样尿,贫血貌 伴寒战、高热、呕吐、腰痛 慢性溶血性黄疸:轻度或波动 性黄疸 伴贫血、肝脾大
血液系统总论(54页)

眼底及颅内出血的护理
颅内出血:突然视力模糊、头晕、头痛、
呼吸急促、喷射性呕吐、甚至昏迷
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 降低颅内压 观察病情变化
原因:白细胞数量减少和 质量改变;免疫功能降低;
营养不良。 临估 身体评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常用护理诊断
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
网织红细胞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正常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 •粒、红比例适当(2-4:1) ,以中晚幼
阶段居多 •粒系占有核细胞的40%-60%,红系及
淋巴细胞各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 •巨核细胞易见到,以产生血小板型居多 •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 •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6.止血、凝血功能检查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162021/5/16May 16,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5/162021/5/162021/5/162021/5/16
谢谢大家
2021/4/26
56
(二)按贫血发生速度分类
1. 急性大量失血性贫血
---贫血发生快、贫血症状重
2. 慢性出血性贫血 ---贫血发生缓慢、贫血症状较轻
(三)按细胞形态学分类(三类)
MCV MCH MCHC(g/L)疾 病
大细胞型 >95 >32 300~350 巨幼贫
小细胞型 80~95 27~32 310~350 失血贫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5/162021/5/162021/5/162021/5/16
中性粒细胞 ——机体抵御入侵细菌的第一道防线
单核细胞
血液系统讲义

首先是发明并逐步改善了血细胞的计数方法。1852 年 Vierordt 使用刻度毛细 管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红细胞计数。1855 年 Gramer 发明血细胞计数盘,1867 年 Potain 设计出血细胞稀释计数管。再后,Hayem(1875)和 Turk(1902)先后 配制成红、白细胞稀释液。1878 年 Gowers 研制出血红蛋白测定计,1895 年 Sahli 加以改良。于是,血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测定逐渐得以推广。
其他方面,1900 年 Landsteiner 发现人血液中的同种凝集原和同种凝集素, 从而确立了 ABO 血型系统和同型输血原则,是对输血工作的划时代的贡献。1905 年 Morawitz 提出了古典的“四因子”血液凝固学说,这一学说风行了差不多五 十年。
1926 年 Minot 和 Murphy 用肝脏治疗恶性贫血获得成功。这一划时代的创举 将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引入血液学中,结束了单纯形态观察的呆滞局面。 1929 年 Castle 证实了恶性贫血的内因子缺陷,四十年代叶酸和维生素 B12 的发现, 是临床医学史中通过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解决临床重要问题的光辉范 例。三十年代维生素 K 的抗出血作用的证实,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的发现 (Smith,1934),另一个重要血型系统----Rh 血型系统的发现(Landsteiner 和 Wiener,1940)都促进了血液学的发展。1935 年 Quick 创立了实用的一期凝血酶 原时间试验,推动了凝血因子的实验研究和血液凝固理论的发展。1937 年 Tiselius 创立了蛋白电泳技术,为异常血浆蛋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手段。1945 年 Coombs 等创立的抗人球蛋白试验,是对免疫血液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血液系统总论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五、临床表现
(一)一 般 表 现:苍白、疲乏、头晕、眼花、耳鸣 (二)非造血系统表现: 消化系统:纳呆、异食癖、胃呆、吸收不良综合征 神经系统: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理介力下降 反应减慢、智力减退 循环系统:心率加快、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免疫系统:免疫功能降低,粒细胞杀菌能力降低, 易感染
300~400 200~300 100~200
(二)形态分类
MCV(fl)
大细胞性 正细胞性 小细胞性 小细胞低 色素 >94 80~94 <80 <80
MCH(pg)
>32 28 ~ 32 <28 <28
MCHC(%)
32~38 32 ~ 38 32 ~ 38 <32
(三)病 因 分 类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造血因子缺乏,叶酸、B12、铁缺乏 再生障碍性贫血 感染性贫血
造血血液系统总论
南昌大学 第 一 临 床 医 学 院儿科教研室 陈启文
造血血液系统总论
一、血细胞的发育
(一)三个阶段 1.多能干细胞池 2.定向干细胞池 3.形态学可辨认池(原始、早幼、中幼 晚幼等)
造血血液系统总论
(二)几个概念
1.增殖:是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复制 的过程。造血细胞在发育成为终末细胞之 前都有增殖能力。 2.分化:细胞内部结构出现相应变化使 细胞失去某些潜力,同时又获得新的功能 。
1.中胚叶造血期:卵黄囊造血,造出较原始 的幼红细胞。 2.肝脾造血期:产生有核红细胞为主,并产 生少量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3.骨髓造血期:产生各类细胞并发育成熟。
卵黄囊 肝
胸腺 骨髓
中 胚 叶 造 血 期
肝脏造血期
血液系统总论PPT课件

• E.当进入分化增殖时,其自我更新能力下降;
18
参考文献及图片来源
• 卫生部视听教材
• 内科学七版配套光盘 • 吴晓芝,阎佩行,尚红等.血液病诊断与鉴 别诊断图谱.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9
(extramedullary metaplasia)
5
血液系统结构
骨 髓
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淋 巴 器 官 胎儿造血与造血组织
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
周围淋巴器官
胸腺、胚胎肝 出生后的骨髓
淋巴结、脾脏 沿消化道、泌尿生殖道、 呼吸道分布的淋巴组织
6
血液系统结构
骨 髓
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淋 巴 器 官 胎儿造血与造血组织
15
免疫抑制
抗凝及溶 栓治疗
血液病学的进展与展望
血液学,特别是血液恶性肿瘤学,是当今世界医学研究中最引 人注目的学科之一;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从基础到临床已经发展到了分子水平; 诊断已从形态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的高水平阶段; 治疗已从既往的化疗进展到诱导分化、靶基因治疗、外周血干 细胞、脐血干/祖细胞的移植治疗; 未来血液病学的发展方向
4
血液系统结构
骨 髓
骨髓为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
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淋 巴 器 官 胎儿造血与造血组织
出生后,血细胞几乎都在骨髓内形 成。 婴幼儿全部骨髓都在造血。 成年人只有约50%的骨髓具有造血 功能,但在必要时其余的50%也可恢复 造血功能。 当骨髓没有储备力量时,一旦有需 要额外造血 即由骨髓以外的器官(如肝、脾) 来参与造血,发生所谓的髓外造血
骨髓造血期
肝脾造血期
医学课件: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11:05
29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
轻度贫血:症状多不明 显,活动后因缺氧会引 起呼吸加快加深。
重度贫血:即使平静状 态也可能有气短,甚至 是端坐呼吸。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贫 血患者,尤其是重度以 上的贫血不能以有无紫 绀来判断患者是否缺氧 。
11:05
30
临床表现
循环系统:
急性失血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对低血容量的反应、如外 周血管的收缩,心率的加快、主观感觉心悸等。
红细胞丢失过多
急性失血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
贫血的临床表现
病因 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的程度 血容量下降的程度 贫血的速度 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对贫血的代偿
和耐受能力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非眩晕)、乏 力、萎靡、晕厥,失眠、 多梦、耳鸣,眼花、记忆 力减退,注意为不集中, 乃贫血最常见的症状。
诊断:形态学
MICM
治疗:化疗
靶向治疗
基因重组技术----替代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组织器官工程学
贫血概述
贫血: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
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 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通常用HB代替 。
国内诊断标准
海平面地区 成年男性HB<120g/L 成年女性HB<110g/L 孕妇 HB<100g/L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
自我复制
分化发育
红红细细 胞胞
白白细细胞胞
造血干细胞
血血小小板板
血液病分类
红细胞疾病 粒细胞疾病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 造血干细胞疾病 脾功能亢进 出血及血栓性疾病 输血医学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详细的病史询问: 常见症状与体征:贫血 发热 黄疸 骨痛
血液系统总论

四、评估发现
(一)症状: 1、贫血:最常见。 (1)定义:贫血是指循环血液单位体积当中的血
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 于正常最低值。我国以HB男性<120g/L ,女性 <110g/L便可以诊断为贫血。 (2)原因:红细胞生成减少
红细胞破坏过多 失血
四、评估发现:
(3)表现: 轻度贫血:多无症状 中度贫血:头晕、耳鸣、疲乏无力、皮肤黏膜苍白
(一)血浆:成分复杂 (二)血细胞: 1、红细胞: (1)形状:双凹扁圆形,中央较薄、边缘较厚、细胞内
无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 (2)功能:结合和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 2、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吞噬异物、细菌---是机体抵御入侵细
菌的第一道防线 (2)单核细胞:清除死亡或不健康的细胞---第二道防线
(3)凝血时间(CT):4~12min CT延长:各型血友病、抗凝药物
(4)血小板的计数:(100-30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血小板50×109/L可
以有出血症状:再障、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400×109/L,血小板增多症: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白细胞减少: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5×109/L,
病毒感染、再生性障碍性贫血 外血中有幼稚的白细胞:白血病
(三)实验室检查
3、网织红细胞计数: (1)正常值:0.5%----1.5% (2)其增减反映了骨髓的造血功能: 增多: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 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4、骨髓细胞检查:了解正常骨髓象和异常的骨髓
第六章 血液系统总论
一、造血器官和血液细胞的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血液系统总论本章要点1.掌握血液学和血液病学的概念。
2.通过对血液学发展历史的了解和分析,体会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思路,体会技术进步在血液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可以举出典型的事例。
3.掌握分子病的概念并能举例说明(镰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4.通过实例分析(全反式维甲酸,伊马替尼,万柯等),掌握靶向治疗的概念。
5.理解精准治疗的实质,能列举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6.了解血液病的细胞治疗概念,尤其是IPS,CART的原理和应用。
7.知道血液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8.掌握血液细胞的正常值范围,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基本形态特征。
9.掌握血液病的基本诊断步骤,并能对典型病案进行分析。
10.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并知道其形成原因。
11.了解骨髓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2.了解血液疾病和其它系统疾病的关系。
儿童,本是天真开爱,像幼苗一样茁壮成长的时期。
可是,一些儿童却因为白血病而出现发热无力,面色苍白,身上瘀斑,肝脾肿大等。
心急如焚的家长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孩子怎么就得了白血病?这个病会遗传吗?能治得好吗?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能不能早期发现?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吗?针对这些问题,请予以思考和解答。
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它们的生理、病理、基础、临床等各个方面。
血液病是指原发于或主要发生于造血系统并以血液学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异常发生的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学习造血器官的起源和发育,造血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各种造血细胞的产生和调控,各种血液细胞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初步的血液系统诊断和治疗知识。
此外,输血也是血液系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血液学发展简史和未来趋势中国对血液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尽管中国医学在血液病的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过惊人的成就,但由于过于宏观,无法深入到微观,无法深入到细胞,分子中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西方医学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对血液及血液病的认识取得了飞跃。
而这种进步,主要来自于实验血液学,来自于技术和理论的创新。
一方面,由于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的引入,对细胞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发展到了超微水平和动态研究的新阶段;另一方面,血液学和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包括血细胞动力学、血液遗传学、血液流变学、免疫血液学、放射血液学等等。
可以说,没有实验血液学,就没有血液病学。
这是因为血液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难以通过症状和体征将血液病和非血液病区分开来,也不能将患有相同症状的血液疾病,细分为不同的类型或亚型。
临床血液学和基础血液学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阐明了不少血液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了许多新的诊断技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血液是维持生命的要素。
但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内只能从象形推理的角度,对血液以及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提出一些朴素而带有神秘色彩的解释,如Polybos(公元前350-300年)的四液(火、水、土、血)说,Galenos(公元129-199年)的液体病理学说及四体液(粘液、血液、胆汁、黑胆汁)疾病等。
直到公元17世纪以前,对于血液的主要成分----血细胞尚且一无所知。
但在这一时期内,对于血友病(公元2世纪)、萎黄病(公元5世纪)、贫血(公元11世纪)等已经有一些表象的描述。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显微镜的发明与改良(Jansen父子,1590等)为发现血细胞创造了前提条件。
17世纪中期,Schwammerdam(1658)、Malpighi(1666)及Leeuwenhoek(1673)先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蛙、小鼠及人的红细胞。
1749年Senac观察了白细胞。
1774年Hewson对比了人和各种动物的血细胞,指出红细胞并非球形,而是扁平圆形体,并且讨论了淋巴液中与血液中白细胞的关系。
此外,1660年Malpighi洗涤血凝块发现有纤维样物质残留,最先揭示了血液凝固现象的实质。
1842年Donne发现血小板。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发展,开始了近代血液学的初级阶段,即形态血液学的阶段。
首先是发明并逐步改善了血细胞的计数方法。
1852年Vierordt使用刻度毛细管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红细胞计数。
1855年Gramer发明血细胞计数盘,1867年Potain设计出血细胞稀释计数管。
再后,Hayem(1875)和Turk(1902)先后配制成红、白细胞稀释液。
1878年Gowers研制出血红蛋白测定计,1895年Sahli 加以改良。
于是,血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测定逐渐得以推广。
其次是1868年Neumann和Bizzozero几乎同时证明红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有核细胞。
最先揭示了骨髓的造血功能,使人们的视界从血液扩展到造血组织。
第三是1880年Ehrlich发明了血细胞染色法,并于1891年发表了他的著作“Frrbenanalytische Untersuchungen zur Histologie und Klinik des Blutes”,给形态血液学奠定了基础。
在Ehrlich之后,Romanowsky(1891),May和Grunnwald(1902)、Giemsa (1902)、Wright (1902)、Pappenheim(1911)等先后对染液做了种种改良,一些学者还发明了活体染色法(Rosin等,1902)以及氧化酶(Wright,1904)和过氧化酶(Kreibich ,1910)反应,进一步提供了血细胞形态学研究手段。
很多学者应用这些手段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如1990年Naegeli准确地辨识了原粒细胞,1910年Wright证明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1914年Aschoff和Kiyono提出网状内皮系统的概念,等等,大大丰富了形态血液学的基本内容。
其他方面,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人血液中的同种凝集原和同种凝集素,从而确立了ABO血型系统和同型输血原则,是对输血工作的划时代的贡献。
1905年Morawitz提出了古典的“四因子”血液凝固学说,这一学说风行了差不多五十年。
1926年Minot和Murphy用肝脏治疗恶性贫血获得成功。
这一划时代的创举将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引入血液学中,结束了单纯形态观察的呆滞局面。
1929年Castle证实了恶性贫血的内因子缺陷,四十年代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发现,是临床医学史中通过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解决临床重要问题的光辉范例。
三十年代维生素K的抗出血作用的证实,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的发现(Smith,1934),另一个重要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的发现(Landsteiner和Wiener,1940)都促进了血液学的发展。
1935年Quick创立了实用的一期凝血酶原时间试验,推动了凝血因子的实验研究和血液凝固理论的发展。
1937年Tiselius 创立了蛋白电泳技术,为异常血浆蛋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手段。
1945年Coombs 等创立的抗人球蛋白试验,是对免疫血液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位相显微镜、特别是透射电镜的应用,以及后来其他细胞学技术的发展,使形态血液学重新振兴并发展到超微形态学和功能形态学的新阶段。
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为动态研究创造了条件。
从五十年代开始,先后在不同程度上阐明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动力学。
近二十年来,随着细胞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飞跃发展,以及更多新技术的引入,血液学的发展更加迅速,不断地开辟新领域。
血液学的许多现象、机理和本质已经或正在得到阐明。
总之,一方面是基础研究推动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一方面是血液学与各基础学科内容和临床的互相渗透,交叉极大推动了血液学对自身的认识,产生了许多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使血液学走在了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的前列。
这可以从下面提到的几个典型的例子得到体现:1、分子病概念的提出1910年,James Herrick医师报道了第一例镰刀细胞病。
1949年Pauling等证实来自正常和镰刀状细胞贫血个体的血红蛋白电泳时有差异,并假设必定存在化学差异,从而确立了镰状细胞贫血为第一个分子病。
在50年代晚期,Hunt和Ingram用“指纹图谱”测定了珠蛋白肽链的序列,并将此异常与β-珠蛋白链的氨基酸组成联系起来:第6位的谷氨酸残基被缬氨酸取代(HbS)。
1977年,Marotta 等揭示了β-珠蛋白基因的第六位密码子的相应改变是GAG→GTG。
由于带负电的极性亲水谷氨酸被不带电的非极性疏水缬氨酸所代替,致使血红蛋白的溶解度下降。
在氧张力低的毛细血管区,HbS形成管状凝胶结构(如棒状结构),导致红细胞扭曲成镰刀状(即镰变)。
这种僵硬的镰状红细胞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加上HbS的凝胶化使血液的黏滞度增大,阻塞毛细血管,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产生脾肿大、胸腹疼痛(又叫做“镰形细胞痛性危象”)等临床表现。
自从1956年发现HbS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后,变异型或异常血红蛋白的数量呈指数增长。
迄今已经超过1000种。
绝大多数血红蛋白的变异体都是单个核苷酸突变引起的,导致血红蛋白四聚体亚基α、β、δ、γ珠蛋白链的氨基酸改变,形成HbA,HbA2,HbF等变异型。
镰刀病的发现历程体现从临床观察到实验室以及从实验室到临床研究的重要性。
2、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疗法的提出和实践我国学者王振义等1988年发现了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具有治疗作用,能够诱导恶性细胞最终分化成为成熟的细胞。
使得原本预后极为凶险的APL转而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
不仅如此,ATRA治疗的成功,也使诱导分化治疗肿瘤的概念落到实处。
报道后,1990年,法国实验室发现t(15,17)号染色体易位产生的融合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PML-RARα是APL 发生的罪魁祸首。
ATRA可以导致PML/RARα降解。
随后,哈尔滨的张亭栋医生发现三氧化二砷对APL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经过国内外研究人员,尤其是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努力下最终解释了三氧化二砷是通过结合和降解PML-RARα发挥作用,但三氧化二砷通过和PML部分作用,而ATRA则是通过其RARα部分。
目前,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APL已经成为APL治疗的主要方案。
这是我国学者在血液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一个典型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相互促进的例子。
王振义院士也因此获得美国凯特林癌症研究大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并于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