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分子与诺贝尔奖
高分子与诺贝尔奖

R.B.Merrifield(1921- ) 美国生物化学家 1984年获Nobel化学奖
高分子材料以多功能化的面貌出现
高分子冲破了绝缘 体的界线具有了金 属独有的导电性
美国的艾伦.黑格尔,艾伦.马克迪 尔米德和日本的白川英树由于在导 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 2000年Nobel化学奖。
白川英树从事聚乙炔 聚合机理研究 韩国研修生出现几个 幸运的失误,使白川 得到膜状聚乙炔 偶然的机遇, MacDiarmid首先注意 到白川的聚乙炔膜, 三人在美国合作研究 为了说明聚乙炔的导 电性,Heeger提出孤 子的概念
W.H.Carothers (1896~1937) 美国科学院院士
对高分子合成贡 献卓著但未获奖
1937年4月29日在美国费城一家饭店 的房间里饮用了掺有氰化钾的柠檬汁 而自杀身亡 (未获Nobel 奖)
W· H· Carothers 的学生------P· J· Flory整理了导师的 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聚合反应的等活性理论及聚酯 动力学和连锁聚合反应的机理。 五六十年代,美国科学家Flory出 版了《高分子化学原理》一书。 Flory在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和聚合反应动力学的统计学研究方 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的科学成果包 括导致工业化的尼龙与合成橡胶的 研究和开发,以及对于聚合物形成 过程及其本体和在溶液中的性质研 究。
奠定了高分子合成工 业的基础并合作获奖
Natta(1903-1979) 意大利高分子化学家 1963年获Nobel化学奖
尼龙之父W.H.Carothers(卡罗瑟斯)
1924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获有机化学 博士学位,在该校任教两年后到哈佛 大学任教
1928年起,在美国杜邦公司任职9年, 领导基础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其间 于1935年发明尼龙66,合成出氯丁二烯 及其聚合物 193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一生中 发表过60多篇论文,取得近70项专利
诺贝尔奖趣闻(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大师

诺贝尔奖趣闻(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大师今年是诺贝尔奖颁发第115周年,在今年圣地亚哥举办的美国化学协会(ACS)年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化学家讲了十个科学奖的故事。
这十位科学家本应该拿到诺贝尔奖,但因为种种原因(私人恩怨,坏运气,早逝等)最终与诺奖失之交臂。
本文选取其中五位诺奖遗珠的故事。
一、门捷列夫作为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人,俄国人门捷列夫的贡献不用多说了。
他没得奖实在是诺奖的失误。
在1904年诺贝尔奖颁给了惰性气体元素之后,门捷列夫拿诺奖的呼声越来越高。
于是在1905年他被第一次提名,但是没拿到最终的奖。
随后在1906年,门捷列夫再次被提名,在诺奖委员会投票中,他以4:1票胜出,然而,瑞士皇家科学院不接受这个结果,他们又召集了四名评委,重新组建了诺奖委员会,最终以5:4的结果将诺奖授予了分离氟化学的亨利莫瓦桑(死于1907年)。
学界认为,在这次评选中,瑞典皇家科学院重要的成员,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公式的提出者)对阻碍门捷列夫起到了重要影响。
这是因为,阿伦尼乌斯的离子解离理论在当时收到了俄国学界长期尖锐的批评。
因此阿伦尼乌斯以门捷列夫的工作太老为借口否定了他的工作。
随后在1907年,门捷列夫也去世了,再也没有机会获奖了。
二、华莱士·卡莱瑟斯大约在1930年左右,卡莱瑟斯在杜邦工作并发明了缩合聚合。
在1935年之前,他就成功发明了尼龙。
然而由于杜邦公司的原因,尼龙直到1939年才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虽然在1930年之后学界已经广泛认可卡莱瑟斯的工作。
但没有任何人提名他为诺奖的候选人。
在当时高分子界,还有一位与他齐名的施陶丁格(加成聚合的发明者)。
施陶丁格在1931年至1935年间一直被诺贝尔奖提名,但从未获奖。
在1936年,卡莱瑟斯与施陶丁格一起获奖的呼声达到了顶峰。
但当时最有资格来提名他们的朗缪尔(Langmuir,193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界面化学家)并没有提名卡莱瑟斯。
关于高分子物理习题答案

高分子物理习题答案第一章高分子链的结构3.高分子科学发展中有二位科学家在高分子物理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并获得诺贝尔奖,他们是谁?请列举他们的主要贡献。
答:(1)H. Staudinger(德国):“论聚合”首次提出高分子长链结构模型,论证高分子由小分子以共价键结合。
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贡献:(1)大分子概念:线性链结构(2)初探[?]=KM?关系(3)高分子多分散性(4)创刊《die Makromol.Chemie》1943年(2)P. J. Flory(美国),197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贡献:(1)缩聚和加聚反应机理(2)高分子溶液理论(3)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结合(4)非晶态结构模型6.何谓高聚物的近程(一级)结构、远程(二级)结构和聚集态结构?试分别举例说明用什么方法表征这些结构和性能,并预计可得到哪些结构参数和性能指标。
答:高聚物的一级结构即高聚物的近程结构,属于化学结构,它主要包括链节、键接方式、构型、支化和交联结构等,其表征方法主要有:NMR, GC, MS, IR, EA, HPLC, UV等。
而高聚物的二级结构即高聚物的远程结构,主要包括高分子链的分子量、分子尺寸、分子形态、链的柔顺性及分子链在各种环境中所采取的构象,其表征方法主要有:静态、动态光散射、粘度法、膜渗透压、尺寸排除色谱、中子散射、端基分析、沸点升高、冰点降低法等。
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主要指高分子链间相互作用使其堆积在一起形成晶态、非晶态、取向态等结构。
其表征方法主要有:x-射线衍射、膨胀计法、光学解偏振法、偏光显微镜法、光学双折射法、声波传播法、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核磁共振,热分析、力学分析等。
8.什么叫做高分子的构型?试讨论线型聚异戊二烯可能有哪些不同的构型。
答:由化学键所固定的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几何排布。
1,2:头-头,全同、间同、无规;头-尾,全同、间同、无规3,4:头-头,全同、间同、无规;头-尾,全同、间同、无规1,4:头-头,顺、反;头-尾,顺、反9.什么叫做高分子构象?假若聚丙烯的等规度不高,能不能用改变构象的办法提高其等规度?说明理由。
分子生物学研 究的诺贝尔奖2000-2010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诺贝尔奖2000-20102000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人阿尔维德-卡尔森、美国人保罗-格林加德和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三人在人类“神经系统信号传输”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2001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人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artwell)、英国人保罗-诺斯(Paul Nurse)与他的同事蒂莫希-亨特(Timothy Hunt)共同获得。
三位科学家在有关控制细胞循环的研究中做出重要发现,他们确认了控制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真核细胞在内的主要分子。
2002年诺贝尔奖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获奖的原因是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和约翰-苏尔斯顿。
他们因为发现了器官发育和细胞死亡的基因规则。
2003年诺贝尔奖化学奖:美国科学家阿格里和麦克农因为对细胞隔膜的研究而获得了2003年度化学奖。
对细胞隔膜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本的生命进程。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的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的彼得-曼斯菲尔德共同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4岁的美国科学家保罗和即将70岁的英国科学家彼得两人以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发现而获奖。
2004年诺贝尔奖化学奖: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
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
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高分子物理第二章基础题答案

高分子物理第二章深入理解一、选择1、高分子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中,( a )首先把“高分子”这个概念引进科学领域。
A、H. Staudinger,B、K.Ziegler, G.Natta,C、P. J. Flory,D、H. Shirakawa3、链段是高分子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下列有关链段的描述,错误的是(c )。
A、高分子链段可以自由旋转无规取向,是高分子链中能够独立运动的最小单位。
B、玻璃化转变温度是高分子链段开始运动的温度。
C、在θ条件时,高分子“链段”间的相互作用等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D、聚合物熔体的流动不是高分子链之间的简单滑移,而是链段依次跃迁的结果。
4、下列四种聚合物中,不存在旋光异构和几何异构的为( b )。
A、聚丙烯,B、聚异丁烯,C、聚丁二烯,D、聚苯乙烯5、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是(a )。
A、工程塑料ABS树脂大多数是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组成的三元接枝共聚物。
B、ABS树脂中丁二烯组分耐化学腐蚀,可提高制品拉伸强度和硬度。
C、ABS树脂中苯乙烯组分呈橡胶弹性,可改善冲击强度。
D、ABS树脂中丙烯腈组分利于高温流动性,便于加工。
6、下列四种聚合物中,链柔顺性最好的是(c )。
A、聚氯乙烯,B、聚氯丁二烯,C、顺式聚丁二烯,D、反式聚丁二烯7、在下列四种聚合物的晶体结构中,其分子链构象为H31螺旋构象为( b )。
A、聚乙烯,B、聚丙烯,C、聚甲醛,D、聚四氟乙烯8、关于聚合物球晶描述错误的是( b )。
A、球晶是聚合结晶的一种常见的结晶形态。
B、当从浓溶液析出或由熔体冷结晶时,在存在应力或流动的情况下形成球晶。
C、球晶外形呈圆球形,直径0.5~100微米数量级。
D、球晶在正交偏光显微镜下可呈现特有的黑十字消光图像和消光同心环现象。
9、若聚合度增加一倍,则自由连接链的均方末端距变为原值的(2 )倍;自由旋转链的均方根末端距变为原值的( 1.414 )倍A、0.5B、1.414C、2D、412、下列四种聚合物中,内聚能密度最大的为(d )。
有机化学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知识点整理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埃米尔·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拉第奖章。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赛爵士。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 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分子结构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冯·贝耶尔,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个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家庭。
1906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亨利·莫瓦桑发现氛元素分析法,发明人造钻石和电气弧光炉,并于一九O六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大化学家。
高分子发展史

高分子发展史
重要会议
高分子发展趋势
1、生物医学中的人工组织支架、缓释药物胶囊
2、光电信息高分子材料
3、自组装、芯片封装材料等
4、燃料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导电高分子材料
5、环境协调与友好性高分子材料: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绿色建筑涂料、
健康环保装饰材料
6、现代高分子膜分离技术等等
7、高性能化: 耐磨、耐高温、耐老化、耐腐蚀等
8、高功能化: 电磁、光学、生物等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膜、催化剂
等
9、复合化: 纤维增强材料,高性能的结构复合材料
10、精细化: 向高纯化、超净化、精细化、功能化等
11、智能化: 预知预告性、自我诊断、自我修复
12、自我增殖、认识识别能力等
总结
20世纪20~40年代是高分子科学建立和发展的时期;30~50年代是高分子材料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60年代以来则是高分子材料大规模工业化、特种化、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的时期。
作为新兴材料科学的一个分支,高分子材料目前已经渗透到工业、农业、国防、商业、医药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953 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
施陶丁格( 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是德国著名 ) 的化学家,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的沃尔姆 的化学家, 年 月 日生于德国的沃尔姆 ),1965年8月8日在弗赖堡 斯(Worms), ), 年 月 日在弗赖堡 (Freiburg)逝世,终年 岁。他是 )逝世,终年84岁 他是1953年诺 年诺 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1947年,他编辑出版了 年 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化学》(Die makromolekulare Chemie)杂志,形象地描绘了高分子 )杂志, (Macromolecules)存在的形式。从此,他把 )存在的形式。从此, 高分子”这个概念引进科学领域, “高分子”这个概念引进科学领域,并确立了 高分子溶液的粘度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 高分子溶液的粘度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创立 了确定分子量的粘度的理论“ 了确定分子量的粘度的理论“后来被称为施陶 丁格定律)。他的科研成就对当时的塑料、 )。他的科研成就对当时的塑料 丁格定律)。他的科研成就对当时的塑料、合 成橡胶、 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工业的蓬勃发展起了积极 作用。由于他对高分子科学的杰出贡献, 作用。由于他对高分子科学的杰出贡献,1953 他以72岁高龄 岁高龄, 年,他以 岁高龄,走上了诺贝尔奖金的领奖 台。
3. 1974 Paul J. Flory(1910~1985) ( ~ )
美国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弗洛里 (Paul J. Flory)由于在高分子科 ) 学领域, 学领域,尤其在高分子物理性质与 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1974年荣获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 年荣获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
5. 2000 Hideki Shirakawa; Alan J. Heeger; Alan G. MacDiarmid
2000年10月10日,日本筑波 年 月 日 大学都得白川英树( 大学都得白川英树(Hideki Shirakawa),美国加利福尼 ),美国加利福尼 ), 亚大学的黑格( 亚大学的黑格(Alan J. Hegger)和美国宾夕法尼亚 ) 大学的马克迪尔米德( 大学的马克迪尔米德(Alan G. MacDiarmid)因对导电聚 ) 合物的发现和发展而获得 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在弗兰德 年 施陶丁格返回哈雷大学, (D.Vorlander)教授的指导下,从事丙二酸酯加 )教授的指导下, 成产物的研究。 成产物的研究。弗兰德对施陶丁格的思想和以后的 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年夏, 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03年夏,施陶丁 年夏 格获博士学位,距他进入大学仅4年时间 年时间。 格获博士学位,距他进入大学仅 年时间。这年秋 他到斯特拉斯堡大学, 天,他到斯特拉斯堡大学,任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梯 尔(J.Thiele)的助手,在学问和人格方面都受到 )的助手, 梯尔的影响。这期间,他的工作是多方面的, 梯尔的影响。这期间,他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但主 要研究将羧酸转化成醛的方法。 要研究将羧酸转化成醛的方法。1905年,他发现一 年 类新的化学物质—烯酮 他用锌处理二苯氯乙酰氯, 烯酮, 类新的化学物质 烯酮,他用锌处理二苯氯乙酰氯, 成功地分离和鉴别出二苯乙烯酮。 成功地分离和鉴别出二苯乙烯酮。
施陶丁格: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
施陶丁格这个名字, 施陶丁格这个名字,总是与高分子化学密切联系在 一起的。 一起的。1953年12月10日,他因在这一领域的开 年 月 日 创性成果,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创性成果,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提出的聚合物结 构理论,以及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为高分子化学、 构理论,以及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为高分子化学、 材料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同 时促进了塑料工业的迅速成长。今天, 时促进了塑料工业的迅速成长。今天,施陶丁格的 理论,还在不断地刺激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理论,还在不断地刺激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他的高聚物“分子设计”思想,仍是研制新结构、 他的高聚物“分子设计”思想,仍是研制新结构、 新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基础和指南。 新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基础和指南。
2. 1963 Karl Ziegler(1903~1979) ; ~ Giulio Natta(1898~1973) ~
德国人齐格勒( 德国人齐格勒(Karl Ziegler) ) 与意大利人纳塔( 与意大利人纳塔(Giulio Natta) ) 分别发明用三乙基铝和三氧化 钛组成的金属络合催化剂合成 低压聚乙烯与聚丙烯的方法。 低压聚乙烯与聚丙烯的方法。 这种催化剂被统称为齐格勒- 这种催化剂被统称为齐格勒- 纳塔型催化剂。 纳塔型催化剂。1963年12月10 年 月 日,他们共享诺贝尔化学奖的 崇高荣誉。 崇高荣誉。
P.J.Flory
P.J.Flory于1910年6月19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斯特灵。1985年9月9日逝 于 年 月 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斯特灵。 年 月 日逝 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斯特灵 世。1931年毕业于 年毕业于 P.J.Flory
印第安纳州Manchester学院化工系,1934年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获物 学院化工系, 印第安纳州 学院化工系 年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获物 理化学博士学位,后任职于杜邦公司,进行高分子基础理论研究。 理化学博士学位,后任职于杜邦公司,进行高分子基础理论研究。1948 年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授。 年任梅隆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 年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授。1957年任梅隆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1961年 年任梅隆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 年 任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 年退休。 任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1975年退休。195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 年退休 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 士。Flory在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的贡献,几乎遍及各个领域。他是实 在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的贡献,几乎遍及各个领域。 在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的贡献 验家又是理论家,是高分子科学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验家又是理论家,是高分子科学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有 高分子化学原理》 长链分子的统计力学》 由于他在“ 《高分子化学原理》和《长链分子的统计力学》等。由于他在“大分子 物理化学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而荣获1974年度诺贝 物理化学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而荣获 年度诺贝 尔化学奖。 尔化学奖。
这些成果每一项都包括一个广大的领域。例如在高分子溶液的研究方面, 这些成果每一项都包括一个广大的领域。例如在高分子溶液的研究方面, 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的Flory-Huggins理论揭示了高分子溶液与理想溶 世纪40年代初提出的Flory 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的Flory-Huggins理论揭示了高分子溶液与理想溶 液存在巨大偏差的实质,至今仍是高分子科学的里程碑之一。 液存在巨大偏差的实质,至今仍是高分子科学的里程碑之一。该理论是 用于浓溶液体系,对液-液平衡、熔点降低、 用于浓溶液体系,对液-液平衡、熔点降低、弹性体溶胀等的处理都获 得了满意的结果。Flory在4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排斥体积效应 提出Θ 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排斥体积效应, 得了满意的结果。Flory在4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排斥体积效应,提出Θ 温度的概念,明确了聚合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温度的概念,明确了聚合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无扰链分子 尺寸、以及稀溶液黏度等之间的相互关系。50年代提出Flory年代提出Flory 尺寸、以及稀溶液黏度等之间的相互关系。50年代提出Flory-Krigbaum 稀溶液理论是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60年代他利用溶液状态方程处理溶 稀溶液理论是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60年代他利用溶液状态方程处理溶 聚合物和溶液,推导出混合体积变化、混合热以及由他提出的“ 剂、聚合物和溶液,推导出混合体积变化、混合热以及由他提出的“作 用参数”与浓度的关系,将高分子溶液理论又推进一步。 用参数”与浓度的关系,将高分子溶液理论又推进一步。由他建立的溶 液理论不仅适用于高分子溶液,用于处理溶液体系同样获得成功。 液理论不仅适用于高分子溶液,用于处理溶液体系同样获得成功。可以 这样说,在高分子物理化学中几乎没有未被Flory研究过的领域, Flory研究过的领域 这样说,在高分子物理化学中几乎没有未被Flory研究过的领域,在半 个多世纪中他共发表论文300余篇。Flory曾出版过两本著名的学术专著 300余篇 个多世纪中他共发表论文300余篇。Flory曾出版过两本著名的学术专著 高分子化学原理》 链分子的统计力学》 《高分子化学原理》和《链分子的统计力学》,其中前一本在美国再版 10次之多 被誉为高分子科学的“圣经” 次之多, 达10次之多,被誉为高分子科学的“圣经”,使高分子科学工作者和学 生的必读书目。人们常常将Flory视为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Flory视为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生的必读书目。人们常常将Flory视为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他本人则说,如果要他再从头干一遍的话,它仍然选择高分子, 他本人则说,如果要他再从头干一遍的话,它仍然选择高分子,因为 高分子更伟大的发现还在后头” 1985年Flory因心力衰竭而病逝 因心力衰竭而病逝, “高分子更伟大的发现还在后头”。1985年Flory因心力衰竭而病逝, 享年75 75岁 享年75岁。
4. 1991 Pierre-Gilles de Gennes
法国科学家吉尼( 法国科学家吉尼(Pierre-Gilles de Gennes)成功地将研究简 ) 单体系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 到高分子、液晶等复杂体系。 到高分子、液晶等复杂体系。 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7年春,他向斯特拉斯堡大学提交了有关烯酮化学的 年春, 年春 任职资格”论文,获得在大学授课的资格。 “任职资格”论文,获得在大学授课的资格。1907年10月, 年 月 被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聘为副教授,年仅26岁 被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聘为副教授,年仅 岁。在极短的时 间内,他作为从事小分子有机化学研究的化学家, 间内,他作为从事小分子有机化学研究的化学家,获得了令 人瞩目的国际声誉。 年夏, 岁的施陶丁格 岁的施陶丁格, 人瞩目的国际声誉。1912年夏,31岁的施陶丁格,接替叶 年夏 绿素化学权威威尔斯泰特( 绿素化学权威威尔斯泰特(R.Willstatter,1872~1942, , , 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任著名的苏黎士联邦技术大学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教授,直到1926年。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 教授,直到 年 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 其间,他先后谢绝几所大学的聘请。在卡尔斯鲁厄和苏黎士, 其间,他先后谢绝几所大学的聘请。在卡尔斯鲁厄和苏黎士, 施陶丁格除继续关注烯酮化学,还开始研究乙二酰氯、 施陶丁格除继续关注烯酮化学,还开始研究乙二酰氯、脂族 重氮化合物、有机磷化物、有机物的自氧化、药物合成、 重氮化合物、有机磷化物、有机物的自氧化、药物合成、异 戊二烯和丁二烯的制备与聚合等。 戊二烯和丁二烯的制备与聚合等。施陶丁格发现叠氮化合物 与磷烷反应,生成磷腈。这种合成磷腈的叠氮法, 与磷烷反应,生成磷腈。这种合成磷腈的叠氮法,很快以 施陶丁格反应”闻名于世。 “施陶丁格反应”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