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的案例
小班新生分离焦虑案例

小班新生分离焦虑案例小班新生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在进入学校或幼儿园等新的环境时,由于不能和父母长时间在一起而产生焦虑情绪。
在幼儿园或学校开学初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下面我们将讨论一个小班新生分离焦虑的案例。
小明,今年3岁,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
他的父母都是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因此小明在家里经常是由奶奶或者保姆照顾。
由于家庭条件的改变,小明即将进入一所幼儿园上学。
在幼儿园开学前,小明的家人都对他进行了耐心的心理准备,给予他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小明在幼儿园第一天上学时出现了分离焦虑的表现。
当父母和奶奶准备离开时,小明开始哭闹不安,并试图拉着父母不让他们离开。
在老师和保育员的安慰和劝导下,小明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直到父母离开后还持续哭泣。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小明每天上学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让他的家人和老师都非常着急。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分离焦虑表现主要体现在哭闹不安、拒绝离开家人、无法通过老师和保育员的劝导而恢复平静等方面。
这些行为表现出了小明对于离开父母和家庭环境的不安和恐惧。
这种焦虑情绪对于小明的幼小心灵来说是一种挑战和困扰,也给家人和老师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针对小班新生分离焦虑案例,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逐渐适应新的环境。
家长可以在孩子上学之前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适当的心理准备,例如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安慰,提前带孩子参观学校等。
在孩子真正上学后,家长应该在离开时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信任,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
幼儿园的老师和保育员也需要在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给予及时的安慰和关心,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逐渐适应新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的温馨和友爱。
对于频繁出现分离焦虑的孩子,家长可以考虑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接受相关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心理专业人士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孩子逐步克服分离焦虑情绪,增强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心理学案例

幼儿心理学案例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岁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问题的科学。
在幼儿心理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幼儿心理学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个3岁的男孩,每天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大哭大闹,不愿意离开妈妈。
在幼儿园里,他总是紧紧抱住妈妈不放,哭得很伤心。
经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小明在家里是一个非常依赖妈妈的孩子,妈妈几乎是24小时都在他身边。
这种分离焦虑的表现在幼儿中并不罕见,它通常是由于幼儿对于与母亲分离的恐惧所引起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逐渐延长母子分离的时间,增加小明在幼儿园的适应性,同时也需要在家庭中逐渐培养小明独立的生活能力,帮助他逐渐克服分离焦虑。
案例二,小红的攻击行为。
小红是一个4岁的女孩,她经常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攻击行为,比如推搡、打架、抢夺玩具等。
在和老师沟通后了解到,小红在家庭中是一个独生女,父母对她非常溺爱,平时很少有人和她分享玩具和注意力。
这种攻击行为通常是由于幼儿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关注,导致她在幼儿园中以攻击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引导小红学会分享和合作,同时也需要在家庭中给予她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帮助她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案例三,小李的恐惧症。
小李是一个5岁的男孩,他对于黑暗和孤独非常恐惧,晚上总是要求父母陪着他入睡。
经过了解得知,小李曾经在幼儿园中被其他孩子吓唬过,导致他对黑暗和孤独产生了恐惧。
这种恐惧症通常是由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刺激性事件,导致心理创伤而产生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在家庭中给予小李更多的安全感和安慰,帮助他逐渐克服恐惧,同时也需要在幼儿园中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以上是三个典型的幼儿心理学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心理问题通常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五则

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五则案例一:分离焦虑小明是一个刚满三岁的小男孩,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
第一天入园,小明紧紧拉着妈妈的手,不愿意放开,哭得撕心裂肺。
妈妈离开后,小明一直处于焦虑和不安的状态,不吃不喝,也不愿意参与任何活动。
幼儿教育心理学分析:分离焦虑是幼儿在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不安和痛苦的情绪反应。
对于小明来说,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和亲人,进入一个陌生的幼儿园,他感到失去了安全感和依赖感。
此时,教师需要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安抚,让他逐渐熟悉新环境,建立起新的信任关系。
教师的应对策略:首先,教师耐心地陪伴在小明身边,轻声细语地安慰他,告诉他妈妈会在放学的时候来接他。
然后,通过有趣的玩具和游戏吸引小明的注意力,让他慢慢融入到集体活动中。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彩色的拼图,和小明一起拼,一边拼一边与他交流,分散他的焦虑情绪。
案例二:注意力不集中在幼儿园的课堂上,小红总是难以集中注意力。
老师在讲故事时,她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摆弄自己的衣角,经常错过故事的关键情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分析:幼儿的注意力发展还不完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小红可能对当前的故事内容不感兴趣,或者环境中的其他事物更能吸引她的注意力。
此外,小红可能缺乏良好的注意力培养习惯。
教师的应对策略:教师可以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比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时地提问,让小红参与回答,以提高她的专注度。
同时,为小红创造一个相对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因素。
还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注意力训练游戏,如“找不同”“听数字”等,帮助小红提高注意力。
案例三:社交恐惧中班的小刚性格内向,在幼儿园里很少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和玩耍。
当其他小朋友邀请他一起做游戏时,他总是显得很紧张和害怕,甚至会拒绝。
幼儿教育心理学分析:小刚可能存在社交恐惧,这可能与他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或者自身性格有关。
他可能缺乏自信,害怕被拒绝或者受到批评,从而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
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五则

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五则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小明是一个刚满三岁的小男孩,第一次上幼儿园时,他表现出了极度的分离焦虑。
每天早上,他都会紧紧抱住妈妈的腿,哭闹着不肯进教室。
妈妈离开后,他会持续哭泣很长时间,拒绝参与任何活动,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老师注意到了小明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他克服分离焦虑。
首先,老师在小明入园前与他的妈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了小明在家中的生活习惯和喜好。
然后,在小明入园的第一天,老师亲切地迎接他,带着他参观教室,介绍有趣的玩具和小伙伴,让他逐渐熟悉新环境。
同时,老师还安排了一个比较开朗活泼的小朋友和小明坐在一起,鼓励他们一起玩耍。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师每天都会在小明入园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并和他聊聊家里的事情,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和关注。
当小明因为想妈妈而哭泣时,老师会耐心地陪伴他,给他讲故事、做游戏,转移他的注意力。
慢慢地,小明的分离焦虑减轻了,他开始愿意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于有分离焦虑的幼儿,教师和家长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关爱,帮助他们逐渐适应新环境。
同时,创造一个温馨、友好的氛围,让幼儿感到安全和舒适,也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二:小红的注意力不集中小红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在幼儿园上课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
老师在讲课时,她会东张西望,或者摆弄手中的文具,很难专注于学习内容。
为了帮助小红提高注意力,老师首先观察了她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她对一些生动有趣、富有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
于是,老师在教学中增加了更多的游戏和活动环节,让小红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在教数字时,老师会让小朋友们通过数数玩具、比赛谁先找到指定数量的物品等方式来学习。
同时,老师还为小红制定了一些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比如,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让小红进行专注力训练,如拼图、画画等。
在训练过程中,老师会逐渐增加任务的难度和时间要求,以提高小红的专注力。
此外,老师也与小红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建议家长在家中为小红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因素。
幼儿园儿童分离焦虑案例分析 幼儿园儿童心理

幼儿园儿童分离焦虑案例分析1. 引言幼儿园阶段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阶段,同时也是儿童与家庭分离的开始。
在这个阶段,一些儿童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表现为情绪波动、拒绝离开父母等行为。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通过分析幼儿园儿童分离焦虑的案例,探讨其心理原因和干预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2. 案例分析2.1 案例一小明,3岁,刚入读幼儿园不久,每次到了幼儿园门口便开始哭闹,拒绝进入园内。
当他的父母离开后,他的情绪得不到平复,持续哭泣,并且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玩耍。
这种情况持续了两个月,给小明的父母和老师造成了困扰。
2.2 案例二小芳,4岁,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
然而,最近她常常在幼儿园哭闹,甚至有时候需要园方通知她的父母前来接她回家。
她在家中并没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只有在幼儿园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让她的父母和老师都感到很困惑。
3. 心理原因分析有些儿童可能在家庭环境中缺乏安全感,过度依赖父母等主要照顾者,导致分离焦虑。
家庭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如父母的离异、家庭内暴力等,也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2 护理不当有一些儿童长时间受到过度保护和溺爱,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对离开父母产生极大的恐惧和焦虑,从而表现出分离焦虑的症状。
3.3 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内向,对陌生环境和新事物产生自然的拒绝和恐惧。
4. 干预方法4.1 家长支持家长在孩子入园初期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可以陪同孩子适当时间,并逐步减少陪同时间,以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4.2 学校配合幼儿园老师可以与家长共同协商,制定合理的适应计划,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怀和安全感。
老师也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孩子愉快地适应幼儿园环境。
对于一些严重的分离焦虑症状,家庭和学校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援助,通过心理治疗和咨询,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减轻焦虑,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
5. 结语分离焦虑是幼儿园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但并不是无法解决的。
幼儿园儿童焦虑症治疗案例分享之经验与启示

幼儿园儿童焦虑症治疗案例共享之经验与启示## 1. 概述在幼儿园儿童中,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可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幼儿园儿童焦虑症的治疗案例经验,并从中汲取启示,帮助更多孩子走出焦虑的困境。
## 2. 案例共享### 2.1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小明是一个幼儿园的孩子,他在幼儿园遇到了分离焦虑的问题。
每当父母放学离开时,他会表现出特殊的不安和恐慌,无法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 2.2 案例二:小花的社交焦虑小花是另一个在幼儿园出现焦虑问题的孩子,她在与其他小朋友接触时总是表现出紧张和害羞,甚至出现了社交障碍的症状。
### 2.3 案例三:小刚的表现焦虑小刚是一个多动症孩子,他在幼儿园中常常表现出过度活跃和不受控制的行为,这给他的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很大困扰,也让他自己陷入了焦虑状态。
## 3. 治疗经验### 3.1 家长陪伴与支持在治疗幼儿园儿童焦虑症时,家长的陪伴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可以通过鼓励、倾听和理解,帮助孩子渡过焦虑的难关。
### 3.2 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心理治疗对于治疗幼儿园儿童焦虑症至关重要。
通过专业心理治疗师的指导,孩子可以学会有效处理焦虑情绪,建立自信,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 3.3 心理药物的辅助作用在一些严重的幼儿园儿童焦虑症治疗中,心理药物也可能会被使用,但需谨慎使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4. 总结与启示### 4.1 完善的治疗机制通过以上案例的共享和经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幼儿园儿童焦虑症,建立完善的治疗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学校和专业机构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 4.2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针对幼儿园儿童焦虑症的治疗方案也需要个性化。
从小明、小花和小刚的案例可以看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克服焦虑问题。
### 4.3 关注潜在问题除了对焦虑症的治疗外,我们也应该关注潜在的问题,例如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这些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幼儿园儿童的心理健康。
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五则

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五则案例一:分离焦虑三岁的小明刚进入幼儿园,每天早上都会哭闹着不肯让妈妈离开。
妈妈离开后,他会一直坐在角落里默默流泪,不愿意参与任何活动。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表现出了明显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幼儿在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不安、恐惧和痛苦的情绪体验。
对于小明来说,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陌生的幼儿园,与妈妈的分离让他感到不安和缺乏安全感。
为了帮助小明克服分离焦虑,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老师在小明入园前与他的妈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了解小明的喜好和习惯。
在小明入园的初期,老师会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陪伴,让他逐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
同时,老师还会组织一些有趣的集体活动,吸引小明的注意力,让他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忘记分离的痛苦。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分离焦虑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他开始愿意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案例二:注意力不集中五岁的小红在课堂上总是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
老师在讲课时,她会东张西望,或者摆弄自己的文具。
注意力不集中是幼儿常见的问题之一。
对于小红来说,可能是由于课程内容不够有趣,或者她的生活习惯影响了注意力的发展。
为了提高小红的注意力,老师采取了多种方法。
一方面,老师调整了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加与小红的互动,吸引她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老师与小红的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在家中为小红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培养她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老师还通过一些专门的注意力训练游戏,帮助小红提高注意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红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够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案例三:攻击性行为四岁的小刚在幼儿园经常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甚至会动手打人。
攻击性行为在幼儿中也较为常见。
小刚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或者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老师在发现小刚的问题后,首先与他进行了单独的谈话,了解他攻击其他小朋友的原因。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在学前教育领域,了解和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小明是一个刚入园的三岁小男孩,每天早上来幼儿园都会哭闹,紧紧抱住家长不愿意松手。
家长离开后,他会持续哭泣很长时间,并且难以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
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明的这种表现是典型的分离焦虑。
三岁的幼儿正处于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熟悉的照顾者有着强烈的依赖。
当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与亲人分离时,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为了帮助小明克服分离焦虑,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入园前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小明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以便在幼儿园中为他营造熟悉和舒适的氛围。
其次,在入园初期,教师可以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陪伴,通过温暖的语言和身体接触来传递安全感。
例如,轻轻抚摸他的头,抱抱他,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此外,组织有趣的活动,吸引小明的注意力,让他逐渐融入集体生活。
比如开展小游戏、唱儿歌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引导,小明的分离焦虑逐渐减轻,能够愉快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
案例二: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小红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经常会在与同伴玩耍时出现推搡、抢夺玩具等攻击性行为,导致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她一起玩。
这种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儿童中并不罕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能是由于小红缺乏正确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她可能不知道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从而通过攻击来获取关注或达到目的。
针对小红的情况,教师首先需要与她进行单独的交流,了解她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
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导小红认识到攻击行为的错误,并教给她正确的解决问题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比如,当她想要某个玩具时,可以说“能不能给我玩一会儿?”而不是直接抢夺。
同时,在班级中开展关于友好相处和分享的主题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开心心上幼儿园
——消除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案例研究
案例背景:
分离焦虑是幼儿内心冲突的产物,是幼儿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情绪。
分离焦虑是焦虑的一种,通常出现在与家长、与所爱和依赖的人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
九月份,适龄幼儿离开父母和家庭进人幼儿园,迈出了其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直接面临着与家长的长时间分离,幼儿经受着分离焦虑所带来的情绪变化冲击,有些幼儿能够顺利适应,而有些幼儿却适应不良。
心理学家朱立新先生指出:亲子分离焦虑是幼儿与亲人或依恋对象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应。
对新入园的孩子,幼儿园对其来说就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
心理学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安思沃斯发现,儿童的依恋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A型,即焦虑回避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环境里,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
当母亲离去时,他们并不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
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接近,甚至回避母亲的亲近行为。
第二类:B型,即安全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环境里,把母亲当做安全基地,去探索环境。
母亲在场时,会主动探索,母亲离去时,会产生分离焦虑,探究行为明显减少,母亲返回时情感表现积极,主动寻求接触,忧伤的情绪容易平静。
第三类:C型,即焦虑抗拒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里难以主动探索环境,探究活动很少,母亲离去后的忧伤难以平息,重逢时又难以安慰,抗拒母亲的安慰,仍长期处于明显的焦虑之中。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小班新入园人数中,其中分离焦虑持续一周的占15%,持续两周的占65%,三周以上的占20%,由此可见,儿童的分离焦虑问题比
较普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因此,我们先要了解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一些表现及其原因,以便更好的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我开展了本次案例研究。
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爱哭闹
“我要妈妈!”我要回家,”。
这是航航在幼儿园说的最多的话。
刚来幼儿园航航就比别的小朋友爱哭,别的小朋友来幼儿园的第三天就能在大人离开后的一会后停止哭闹,自己玩玩具了,还能和老师一起做游戏了。
可航航在早晨来园时不停地哭闹,不让妈妈离开,老师上课的时候,他吵着要老师打电话,“老师,给我妈妈打电话好不好,老师,打电话”。
他这样反反复复的强调着。
分析:航航的行为是典型的过度依恋行为。
哭闹是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第一信号。
当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依恋对象的陪伴,孩子的心理会感到紧张、压抑,对于孩子来说,最直接的表达情感及诉求的方式就是哭闹,同时也是宣泄不满的方式。
案例二:过度依恋
蕾蕾刚入园,她一进教室,就哭:“我想妈妈。
”妈妈一走,她就会找上一个老师,嘴里说:“抱抱,抱抱。
”老师不可能总抱她,但她看到没法抱了,就还是跟着老师,拉着老师的手,她喜欢单独跟着一个老师或阿姨。
老师要是抱抱她,她就不哭了,或者哭得小声了。
分析:蕾蕾进入了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离开了家人,恐惧、忧虑等情绪油然而生,情感上如断乳期一般无法适应。
我能理解蕾蕾主动要求老师抱抱的想法,肌体的皮肤接触,寻求保护,尽量满足了蕾蕾的要求,抱抱她,使她感受到类似母亲般的爱抚,感到安全,满足蕾蕾的情感需要,让蕾蕾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从而缓解入园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案例三:孤单
成成到幼儿园来的第一天,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眼泪时不时地要往下掉,显得很孤单。
第二天哭得没有那么利害了,但是还是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坐,不去与别的小朋友玩。
如果发现有人在看着他,他会马上走开,嘴里说:“不和你们玩了”。
分析:成成是个胆小的孩子,一时间离开了家,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会感到不适应,对陌生的环境,他感到害怕,不敢主动去接触周边环境。
老师应尽量给他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他产生安全感、信任感。
每天来了都对他笑一笑,拉一拉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每天主动找他聊聊天,说说一些轻松的话题,让他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老师喜欢他。
案例反思:
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在痛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上,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的方式上。
例如,有的仅表现在与亲人分离的片刻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就转为正常;有的与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不哭闹,独自枯坐等等。
1、加强家园联系
像上述案例中,教师应该做妈妈的工作:请航航的妈妈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航航,航航的妈妈在送完孩子后因为舍不得航航哭,航航一哭,妈妈就妥协让步。
会使宝宝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哭就成了要挟妈妈的手段,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加重。
所以轻松孩子入园后马上我们老师要求航航妈妈离开,而且不要在窗户外面偷看。
2、和蔼的态度,宽松的条件
像成成这样的孩子,我们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她产生安全感、信任感。
早上入园时,不管孩子高兴还是哭闹,都应该给他一个拥抱,摸摸他的头,这种身体的接触对新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之跟老师更加亲近。
【参考文献】:
[1]黄志敏;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个案研究与分析.学期课程研究2007年07期
[2]消除小班幼儿分离焦虑方法的初探.中国期刊网
(/%D4%AD%B4%B4%D7%F7%C6%B7/2009/42005.html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