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道站站区间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地铁工程监测方案

地铁工程监测方案

地铁工程监测方案1.引言地铁是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城市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大型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地铁的建设需要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地铁工程监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地铁工程监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进行详细介绍。

2.工程概述地铁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地下隧道、车站、站台、车辆运行系统等。

地铁隧道的建设和运行受到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地表沉降、围岩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地铁工程的监测必须全面、系统和科学地进行。

3.监测对象地铁工程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地下隧道、车站、站台、地下水位、地表沉降、围岩压力等。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铁结构的变形、地铁运行的振动、地下水位和地表沉降情况等。

4.监测方法地铁工程监测主要采用传统的监测方法和现代的监测技术。

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地下水位监测、地表沉降监测和围岩压力监测等。

现代的监测技术则包括全站仪、GPS、遥感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等。

5.监测设备地铁工程监测设备主要包括地下水位监测仪、地表沉降监测仪、围岩压力监测仪,以及全站仪、GPS、激光扫描仪等现代监测设备。

这些设备将根据监测要求进行布设,并进行实时监测。

6.监测数据处理对于地铁工程的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

监测数据的处理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包括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7.监测方案实施地铁工程监测方案的实施需要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

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目标、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设备、监测数据处理以及应急措施等。

监测方案的实施应根据监测计划进行,并由专业的监测团队进行实施。

8.监测结果评估对于地铁工程的监测结果,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监测结果的评估应包括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为地铁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依据。

2024年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2024年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2024年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设计方案一、综合监控系统的概述地铁综合监控系统是指对地铁车站、车辆以及隧道等区域进行实时监控、视频录像、报警与控制等功能的综合系统。

该系统通过高清摄像机、传感器、网络传输设备、服务器以及各类控制设备等组成,可以实时监控和管理地铁运营情况,保障地铁安全运营和乘客出行的舒适性。

二、系统设计方案1. 摄像监控系统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摄像监控系统,该系统由高清摄像机、图像传输设备、图像处理与存储设备等组成。

摄像监控系统将安装在车站、车辆和隧道等关键区域,通过网络传输方式将实时视频信号传输至中央监控中心,以提供远程监控和视频回放功能。

2. 传感器技术应用除了摄像监控系统外,综合监控系统还应用传感器技术进行综合监测。

例如,通过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车站、车辆和隧道内的环境情况,发现异常情况时可以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中央监控中心中央监控中心是综合监控系统的核心控制中心,用于接收和处理来自各个摄像监控点和传感器的数据。

中央监控中心应配备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和掌握地铁运营情况,并及时做出反应。

4. 视频数据存储及备份综合监控系统需要大量存储和备份视频数据,以便后期调取和分析。

为了满足持续运营的需求,应考虑采用高容量、高可靠性的存储设备,并实施定期的数据备份策略,以避免数据丢失和系统故障。

5. 车站和车辆的报警系统为了提高地铁安全运营的能力,综合监控系统应配备车站和车辆的报警系统。

该系统通过紧急按钮和语音通信设备等,使乘客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及时与中央监控中心联系,寻求帮助和指导。

6.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综合监控系统还应具备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

通过对大量的历史和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帮助地铁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运营状况,优化运营调度,提高地铁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技术保障1. 网络通信技术综合监控系统需要一个快速稳定的网络通信环境,以确保实时监控和数据传输的需求。

4号线科学大道站~祁门路站区间涉铁线上监测及防护方案

4号线科学大道站~祁门路站区间涉铁线上监测及防护方案

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科学大道站~祁门路站区间隧道下穿国铁线上监测及防护方案工程设计资质证书综合甲级 A*********工程勘察证书综合类甲级 170010-kj2019年05月武汉商业秘密编号: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科学大道站~祁门路站区间隧道下穿国铁线上监测及防护方案2019年05月武汉本册文件编制单位:铁四院城地院主管总工程师:薛光桥项目负责人:刁维科隧道专册:刁维科工经专册:曹跃主要编制人员:刁维科、陈坤、王明光、曹跃目录1 设计依据及背景 (1)1.1 主要设计规范和依据文件 (1)1.2 设计方案编制背景 (3)1.3 上海局集团公司批复意见 (4)2 工程概况 (10)2.1 4号线概况 (10)2.2 区间隧道概况 (10)2.3 下穿铁路概况 (12)2.4 区间隧道与铁路相互关系 (13)2.5 附属结构 (16)2.6 区间隧道施工工筹 (16)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8)3.1 工程地质 (18)3.2 水文地质 (22)3.3 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 (23)3.3.1 不良地质作用 (23)3.3.2 特殊性岩土 (23)3.4 地震烈度及场地类别 (24)4 铁路控制标准 (25)5 施工监测方案 (26)5.1 监测目的及意义 (26)5.1.1 监测目的 (26)5.1.2 监测意义 (26)5.2 监测方案 (27)5.2.1 监控内容 (27)5.2.2 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27)5.2.3 监测周期 (32)5.2.4 监测频率 (32)5.2.5 监测控制值及预警措施 (33)6 安全防护方案 (35)6.1 施工安全措施 (35)6.1.1 加强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35)6.1.2 盾构掘进参数建议 (44)6.1.3 盾构穿越前的准备工作 (45)6.1.4 盾构穿越中的安全措施 (46)6.1.5 盾构穿越后的安全措施 (51)6.2 线路防护措施 (51)6.2.1 施工期间设置驻站联络员和现场防护员 (51)6.2.2 施工区段防护 (51)6.2.3 线路发生故障时防护措施 (52)6.2.4 “四电”改迁与防护措施 (52)6.2.5 列车限速方案 (55)6.2.6 各主要施工阶段注意事项 (55)1 设计依据及背景1.1 主要设计规范和依据文件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50911‐2013)2)《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9-2015)3)《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6)《高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试行)》(铁总运[2014]170号)7)《普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铁总运[2014]272号)8)《铁路轨道施工及验收规范》(TB10302‐96)9)《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2003)10)《铁路行车线上施工技术安全规程》(TBJ412‐87)11)《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 50652-2011)12)《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13)《上海铁路局房屋租赁、土地出借管理办法》(上铁经[2015]450号)14)《上海铁路局关于地方涉铁工程委托代建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上铁师[2013]222号)15)《关于地方涉铁工程铁路运输损失补偿指导意见的通知》(上铁师发[2013]122号)16)《上海铁路局工务安全管理办法》(上铁工[2015]648号)17)《铁路线路维修规则》(铁运[2006]146号)18)《上海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上铁运发[2012] 586号)19)《上海铁路局营业线施工、检修作业驻站安全防护办法》(上铁师发[2016]635号)20)《上海铁路局上道作业劳动安全管理办法》(上铁安[2017]107号)21)《上海铁路局电气化铁路安全实施细则》(上铁供〔2013〕649号)22)《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施工图设计第五篇区间工程第八册科学大道站~祁门路站第一分册区间主体结构第二部分主体结构设计图》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9月)23)《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科学大道站~祁门路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合武绕行线及合福高铁路基专项设计》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6月)24)《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科学大道站~祁门路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合武绕行线及合福高铁方案设计咨询报告》同济大学(2018年6月)25)《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5号线四处盾构下穿铁路节点工程技术方案审查意见的函》上铁师函[2018]1340号上海铁路局(2018年9月13日)26)《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中铁第四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关于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科学大道站~祁门路站区间盾构下穿铁路线上防护、监测方案专项设计及费用概算工作委托书的函》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月29日)1.2 设计方案编制背景根据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科学大道站~祁门路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合武绕行线及合福高铁路基专项设计》(2018年6月)和同济大学《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科学大道站~祁门路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合武绕行线及合福高铁方案设计咨询报告》(2018年6月),区间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考虑到施工控制的不可预估性,盾构穿越铁路安全保护区施工期间,路基地段铁路正线限速60公里/小时,并在穿越前做好盾构机状态检测,穿越时做好盾构掘进参数控制、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做好同步注浆及二次注浆,加强铁路的监测。

盾构区间监测方案

盾构区间监测方案

XX地铁XX号线XXX站~XXX站区间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方案编写:审核:日期:监测单位:目录一、工程沿线环境概况‥‥‥‥‥‥‥‥‥‥‥‥‥‥‥‥‥‥‥‥‥3二、监测依据‥‥‥‥‥‥‥‥‥‥‥‥‥‥‥‥‥‥‥‥‥‥‥‥‥‥4三、监测目的‥‥‥‥‥‥‥‥‥‥‥‥‥‥‥‥‥‥‥‥‥‥‥‥‥‥5四、监测项目‥‥‥‥‥‥‥‥‥‥‥‥‥‥‥‥‥‥‥‥‥‥‥‥‥‥5五、监测点的布设与埋置‥‥‥‥‥‥‥‥‥‥‥‥‥‥‥‥‥‥‥‥5六、监测控制网布设及各项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15七、监测频率及监测报警值‥‥‥‥‥‥‥‥‥‥‥‥‥‥‥‥‥‥17八、仪器设备‥‥‥‥‥‥‥‥‥‥‥‥‥‥‥‥‥‥‥‥‥‥‥‥‥‥18九、监测质量保证措施‥‥‥‥‥‥‥‥‥‥‥‥‥‥‥‥‥‥‥‥‥19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方案一、工程沿线环境概况1、XXX站~XXX站:该区间段为单线单洞圆形隧道,设计起止里程为:右DK16+067.9~右DK17+1.7m(左DK17+67.2m),右线全长933.8m,左线全长1002.268m。

其中设防灾联络通道及水泵房一座。

该区间段自XXX站南端头始发,以直线推进开始,过渡至直缓,再到缓圆、圆缓、缓直、直缓、缓圆、圆缓、缓直到XXX站。

隧道沿线均在市区主要道路干线及商业、居民区建筑物下;盾构自XXX 站始发后,沿XX路向南推进约290米后(即在左KD16+790m处)进入楼房集中区,楼房集中区域长约690m(楼房集中区内房屋简介见P7~P8之表1);隧道沿线地下设施较为复杂,主要为雨水、污水管线及自来水管等。

2、XXX站~XXX站:该区间段为单线单洞圆形隧道,设计起止里程为:右DK17+292.7~右DK17+747.455m,右线全长454.755m(左线全长475.757m)。

其中设防灾联络通道及水泵房一座。

该区间段自XXX站北端头始发,向北推进约40m后进入XX路与XX路的十字交叉路口,推进约140m后进入楼房集中区域下方,隧道沿线上方主要为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及众多的建筑物(建筑物集中区内房屋简介见P9~P10之表2);沿线地下设施复杂,主要为雨水、污水管线等。

地铁隧道工程监测方案

地铁隧道工程监测方案

地铁隧道工程监测方案一、前言地铁隧道工程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大规模、复杂性高等特点。

为保障地铁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工作。

本方案将针对地铁隧道工程的监测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以确保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可控。

二、监测目标地铁隧道工程监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环境监测:监测地下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包括地下水位、地层稳定性、地下裂缝等;2. 隧道结构监测:监测隧道结构的变形情况,包括隧道径向变形、轴向变形、纵横向位移等;3. 施工监测:监测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情况,包括土压平衡盾构机的掘进参数、锚杆的张力等;4. 运营监测:监测地铁隧道运营过程中的地下水位、地铁车辆振动等。

三、监测方法1. 地质环境监测方法:(1)地下水位监测:采用定点井水位监测法,通过埋设水位计和传感器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2)地层稳定性监测:采用地下虚拟仪器成像技术,通过地质雷达和地震波勘测技术监测地层的稳定性;(3)地下裂缝监测:采用微震监测技术,通过监测地下微震事件的发生情况来判断地下裂缝的分布和变化。

2. 隧道结构监测方法:(1)隧道径向变形监测:采用激光测距仪和全站仪结合的方法,通过测量隧道内壁的变形情况来判断隧道的径向变形;(2)轴向变形监测:采用应变片和应变计监测技术,通过对隧道结构的应变情况进行监测来判断隧道的轴向变形;(3)纵横向位移监测:采用全站仪和GPS监测技术,通过监测隧道内各个位置的坐标来判断隧道的纵横向位移。

3. 施工监测方法:(1)土压平衡盾构机的掘进参数监测:采用激光测距仪和倾斜仪监测技术,通过监测盾构机的掘进速度、推力、转速等参数来判断盾构机的施工状态;(2)锚杆的张力监测:采用拉力计和应变计监测技术,通过监测锚杆的张力情况来判断锚杆的施工质量和状态。

4. 运营监测方法:(1)地下水位监测:采用定点井水位监测法,通过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地下水对地铁隧道的影响;(2)地铁车辆振动监测:采用振动传感器和加速度计监测技术,通过监测地铁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情况来判断地铁隧道的安全性。

地铁施工监测方案

地铁施工监测方案

地铁施工监测方案1. 简介地铁施工监测方案是指在地铁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地铁施工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对施工现场进行监测和控制的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应用先进的地铁施工监测技术,对地铁施工现场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施工风险,确保施工质量,保障地铁运营的安全。

2. 监测内容和方法地铁施工监测包括以下内容:2.1 基坑监测基坑监测是对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基坑进行实时监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地下水位监测:通过设置水位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基坑周围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预防水位过高导致基坑坍塌等问题。

•土壤位移监测:通过设置位移监测仪器,实时监测基坑周围土壤的位移情况,及时发现土壤松动、下沉等问题。

•施工权重监测:通过设置权重监测仪器,监测地铁施工对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力学影响,保证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安全。

2.2 隧道监测隧道监测是对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隧道位移监测:通过设置位移监测仪器,实时监测隧道的位移情况,及时发现隧道变形、沉降等问题。

•隧道应力监测:通过设置应力监测仪器,监测隧道结构的应力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应力集中和超出设计范围的情况。

•隧道温度监测:通过设置温度监测仪器,监测隧道内外温度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温度异常,预防温度变化导致的隧道结构问题。

2.3 工程振动监测工程振动监测是对地铁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施工振动监测:通过设置振动监测仪器,实时监测地铁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振动情况,预防施工振动造成的建筑物损坏。

•列车振动监测:通过设置振动监测仪器,监测地铁列车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列车振动过大的问题,确保列车运营的安全和乘客的舒适度。

3. 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为了有效利用监测数据,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监测数据将进行处理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数据采集:监测设备定期采集监测数据,包括基坑监测数据、隧道监测数据和工程振动监测数据。

地铁监测实施方案模板

地铁监测实施方案模板

地铁监测实施方案模板一、背景介绍。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地铁线路的安全运行,需要对地铁进行定期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因此,制定地铁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二、监测目的。

1. 确保地铁线路的安全运行;2. 及时发现和解决地铁线路存在的问题;3. 为地铁线路的维护和保养提供数据支持。

三、监测内容。

1. 轨道及道岔的检测,包括轨道的平整度、轨道的几何参数、道岔的运行情况等;2. 车辆设备的检测,包括列车的车体、车轮、车门等设备的运行情况;3. 信号系统的检测,包括信号设备的运行情况、信号系统的联锁检测等;4. 供电系统的检测,包括牵引供电系统、辅助供电系统的运行情况;5. 站场设施的检测,包括站台、站房、站台屏蔽门等设施的运行情况。

四、监测方法。

1. 采用现场检测和在线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地铁线路进行全面监测;2. 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对地铁线路进行高精度、高效率的监测;3. 结合数据分析和专业评估,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五、监测周期。

1. 对于地铁新建线路,需在开通前进行全面监测;2. 对于已运营的地铁线路,需按照规定周期进行定期监测;3. 对于地铁线路出现异常情况时,需进行临时监测。

六、监测报告。

1.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形成监测报告;2.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数据、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等内容;3. 监测报告需及时提交相关部门,以供决策参考。

七、监测责任。

1. 地铁运营单位需建立健全监测责任制度,明确监测工作的责任人;2. 监测人员需具备专业的监测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3. 监测单位需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八、监测保障。

1. 地铁监测工作需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2. 监测单位需建立健全的监测管理体系,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3. 监测单位需配备专业的监测人员和技术支持,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地铁施工监测规范

地铁施工监测规范

地铁施工监测规范篇一: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第一章定义、术语1.1 定义1.1 监控量测地铁工程施工中对围岩、地表、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动态进行的经常性观察和量测工作。

1.2 施工监控量测土建承包商按施工合同有关要求在满足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下,自行组织对地铁工程实施的监控量测工作。

1.3 第三方监控量测由业主通过招标或委托形式引入的有关资质的单位对其签订的承包合同范围实施的监控量测工作。

1.2 术语2.1 地铁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用电力牵引并位于隧道内或地铁转到地面和高架桥上的轨道交通。

2.2 应测项目保证地铁周边环境和围岩的稳定以及施工安全应进行的日常监测项目。

2.3 选测项目相对于应测项目而言,为了设计和施工的特殊需要,由设计文件规定的在局部地段进行的检测项目。

2.4 浅埋暗挖法在浅埋软质地层的隧道中,基于喷锚技术而发展的一种矿山工法。

2.5 盾构法使用盾构机械进行开挖并采用管片作为衬砌而修建隧道的施工方法。

2.6 明挖法由地面开挖的基坑中修筑地铁构筑物的方法。

2.7 隧道周边收敛位移隧道周边任意两点间距离的变化。

2.8 水平位移监测测定变形体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值,并提供变形趋势及稳定预报而进行的量测工作。

2.9 垂直位移监测测试那个变形体沿垂直方向的位移值,并提供变形趋势及稳定预报而进行的量测工作。

2.10 拱顶沉降隧道拱顶内壁的绝对沉降(量)。

2.11 地表沉降地铁工程施工中地层的(应力)扰动区延伸至地表而引起的沉降。

2.12 隧道围岩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产生影响的岩土体。

2.13 围岩压力开挖隧道时围岩变形或松散等原因而作用而支护、衬砌上的压力。

2.14 初期支护隧道开挖后即行施作的支护结构。

2.15 二次衬砌初期支护完成后施作的衬砌。

2.16 衬砌沿着隧道洞身周边修建的永久性支护结构。

2.17 管片是一种在工厂制作的圆弧形板肋状并由钢筋混凝土、钢、铸铁或其它材料制作的预制构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隧道站站区间
监测方案
XX市及轨道交通XX号线
监控量测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XX集团XX项目部
年月
目录
一、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2)
三、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3)
四、信息化施工组织 (3)
五、施工监测设计 (4)
5.1、地表沉降监测 (4)
5.2、地表建筑物(构造物)沉降、位移、倾斜、裂缝监
测 (6)
5.3、管线变形监测 (8)
5.4、隧道内管片沉降、收敛监测 (9)
5.5、东风渠、七里河交叉口过河监测 (9)
六、警戒值的确定及监测频率 (9)
七、人员设置及仪器配备 (10)
八、监测质量保证 (11)
九、监测成果报告 (11)
XX市及轨道交通XX号线体育中心站~博学路站隧道工程
监控量测方案
一、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1、XX市轨道交通XX号线XX标段设计图纸;
2、《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I 1/490-
5、《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
6、《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7、《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
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
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
10、《XX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控量测管理办法》;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XX市轨道交通XX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第XX标段,包括一个车站(XX站)和两个区间段,区间段即XX站——XX站盾构区间段,XX站——XX段区间段(其间包括盾构区间、明挖区间)。

第XX合同段全长XXXX米,其中XXXX站长XXXX米,盾构区间长XXXX 米,盾构段双线总长XXXX米,明挖区间长XXXX米。

XXXX站——XXXX站盾构区间段起止里程为,西起左线CK32+487.74(右CK32+487.74),东至CK34+698.25(CK34+698.25);XXXX站——车辆出入线段区间段,西起RCK0+056.152东至RCK2+962.0 ;XXXX站的起止里程为CK34+698.25至RCK0+056.152 。

其中XXXX站至XXXX区间工程区间长度约为XXXX米,联络通道三处,其中中间联络通道带有通风井。

三处联络通道离始发井距离分别约为:490米、1309米、1869米。

线路平面包含两段圆曲线,曲率半径分别为350米和450米。

竖曲线由
21.4‰-2‰等坡度组成的V字型。

隧道盾构施工选用德国Herrenknecht公司生产的复合盾构机作为隧道掘进设备。

该设备配有德国VMT公司生产的SLS-T隧道导向测量系统,需定期和不定期对导向系统进行定位并由人工测量对盾构机的掘进姿态和环片安装状态进行检查和核准。

三、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1、监测工程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确保对现有建筑物、构造物、交通运输、自然环境的破坏。

2、经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指导盾构推进的施工,使掘进参数能够及时根据现有环境的变法而优化,以达到节省工程成本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经验。

四、信息化施工组织
建立专业监测小组,以项目总工程师为直接领导,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负责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点的埋设和监测仪器的调试、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采用先进可靠的计算软件,快速、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地形地质条件、掘进参数等制定施工监测设计。

施工过程中经过外业测量收集必要的数据,绘制各种时态关系图,进行回归分析,对被监测对象的状况和施工安全做出综合判断,及时反馈于施工中,调整施工参数,达到安全、快速、高效施工之目的,使施工过程中的完全状态进入信息化控制中。

信息化施工流程如图4-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