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A报告规范
冠脉CTA 检查流程及书写报告规范

检查流程1、患者准备以下因素需要在CTA 检查前与患者沟通、了解并进行评估:病史(如怀孕、碘过敏、β受体阻滞剂禁忌症、硝酸甘油禁忌症、肾功能不全和对比剂肾病、其他过敏反应、肥厚型心肌病、严重主动脉狭窄等)、询问是否服用以下药物(西地那非、伐地那非、他达拉非、二甲双胍)、询问患者能否配合屏气、了解一般情况(身高、体重、血压、心率、心律等)。
2、冠脉CTA 对心率的要求建议心律低于90 次/分,若心率低于70 次/分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高心率者,如没有禁忌症,可口服25-50mg 美托洛尔或氨酰心胺12.5-25mg,可重复给药,使用上述药品请参考说明书或遵医嘱。
3、训练呼吸和屏气非常重要,每次呼吸应该是一次平静呼吸,前后两次屏气幅度保持一致,并观察屏气后的心率变化情况(不应超过基础心率的10%)。
4、正确连接电极导联电极片位于两侧锁骨中线上,上面在第2 肋间隙,下面在6/7 肋间隙。
5、硝酸甘油的使用服用硝酸甘油可以使冠脉血管扩张5.0—15.%,弥补CT 对细小分支显示不足的缺陷。
在扫描前3-5 分钟舌下含服1 片或喷2 喷雾化剂。
6、造影剂注射方案建议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一侧注射造影剂(普通患者60-80ml,搭桥患者100-120ml),一侧注射NaCl(50-60ml);建议用18G 静脉套针穿刺粗大的静脉(尽量选右侧桡静脉或肘静脉,必要时穿刺股静脉);连接注射器后,告知患者注射时有正常的发热现象,勿慌。
7、心律失常的患者的处理如遇频发早搏或房颤者,视患者及临床医生的意愿决定是否继续检查,建议服用β受体阻滞剂稳定心率,若继续检查需告知不能保证检查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必要时达成文字共识。
书写报告规范一、图像质量和各种伪影的分析:1、运动伪影,主要是冠状动脉内在的运动所致,难以诊断管腔的狭窄。
2、阶梯状伪影:该伪影可由于呼吸和身体运动、不同采集之间患者的心率不一致所致,表现为血管层面的错开,在横断图像上拟似为狭窄。
冠状动脉CTA后处置和报告规范化

冠状动脉分段原 则
冠状动脉分段图示
冠状动脉解剖和病理分析
➢ 首先应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及次级分支,其次观察各支动脉旳开口、走 形及与周围主要构造(心腔、主动脉、肺动脉和室间隔)旳关系。
➢ 管腔旳观察应涉及直径及壁旳平滑度;应注意腔内密度旳变化,并与 邻近组织比较;应结合斑块及其部位评估致心肌缺血旳风险;应测量 斑块处旳直径评价狭窄程度。斑块旳正性重构,斑块旳成份(钙化、 非钙化斑和部分非钙化斑)等特征也应写在报告中。“非钙化斑”旳 描述较“软斑块”或“富脂斑块”更为精确。当图像质量够好时,提 议描述溃疡、夹层等斑块旳形态特征。如有冠脉动脉瘤,应提议进一 步检验其他血管病变。
曲面重建(CMPR)
cMPR是沿血管中心线形成旳弯曲旳MPR图像,可在一幅图像内显示迂曲血管旳完整走形,及任意点旳垂直切面观,是一种高度 后处理旳成像模式,也易产生假病变。cMPR应与其他重建模式相补充,不能单独用于解读。
容积再现技术(VRT)
VRT是容积三维数据重建,可呈现伪彩旳立体图像,因调整窗宽、窗位和计算参数可随意变化血管旳直径,降低血管构造,一般不
种期相均存在,而伪影会有变化 ➢ 回忆性心电门控采集数据可多期相重建,除冠状动脉解剖,应同步评价心肌强化
和心功能。动态观察有利于检出相同位置旳灌注缺损,并与“硬线束伪影”相鉴 别。需注意:冠状动脉正常或已行血运重建术者,心肌内旳不足低密度区不太可 能是真旳心肌灌注缺损
心脏外构造旳观察
➢ 钙化积分平扫和CCTA图像均可显示胸部心血管外 构造和上腹部构造 涉及纵隔 肺门 气道 肺实质 胸膜 胸壁 食道 胃 肝 脾和结肠
冠状动脉平扫解读 钙化计分
冠状动脉CT造影解读
冠状动脉CT造影图像质量评价
➢ CCTA图像伪影原因
冠脉CTA报告书写规范

为了统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临床诊断报告书写的格式和内容,2009年美国心血管CT协会发布了由Raff教授牵头书写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诠释和书写报告指南》,一份合格的CTA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检查的目的(或适应证)、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图像采集信息、图像质量、扫描所见、影像解释和建议等。
该指南在诊断报告的书写方面的基本内容如下:1 图像质量和各种伪影①各种运动,主要是冠状动脉内在的运动所致,难以诊断管腔的狭窄。
②“阶梯状伪影”:该伪影可由于呼吸和身体运动、不同采集之间患者的心率不一致等造成;表现为血管层面的错开,在横断图像上拟似为狭窄。
③金属或钙化等高密度物质产生的伪影,也称为“硬线束伪影”(Beam-hardening artifact)、“晕状伪影”(Blooming artifact)或“线状伪影”(Streaking artifact)。
④信噪比的降低和对比剂密度的不足,可因为患者过于肥胖、选择采集时相不合适、心电调制选择了不合适的管电流和管电压导致。
2 观察冠状动脉的内容①多个层面观察各个冠状动脉节段。
②判断各种图像伪影。
③分析病变解剖结构和组织成分。
④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3 冠状动脉解剖和病理①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和走行。
②观察和描述管壁异常组织和病变,即粥样硬化斑块,描述斑块时采用“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不建议使用“软斑块”“脂核”等,因为CT对细微病理结构的识别能力有限。
③图像质量良好时,建议描述是否有“斑块溃疡”、“夹层”、“重构”和具体形态等。
4 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推荐的狭窄程度分级:①正常,无斑块和狭窄(狭窄率为0%)。
②轻微:指可见斑块,狭窄<25%。
③轻度:25%-49%狭窄,但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④中度:50-69%,狭窄可能造成血流受阻。
⑤重度:70-99%,狭窄造成血流受阻。
⑥闭塞,100%狭窄。
5 冠状动脉搭桥血管和支架的评价①CT评估搭桥血管通畅性与造影相比准确性很高,需要对搭桥血管的狭窄准确定位,并诊断狭窄率;需要描述固有冠状动脉病变(建议参考造影)。
冠状动脉CTA报告规范

盘旋支动脉终未。当右冠状动脉优势时,这一段 非常细小;而当左冠状动脉优势时或平衡型时, 它能够延伸跨过心后十字形成左房室动脉。
第一步:判断优势类型
采用Schlesinger等旳分类原则,一般根据后降支或 后室间隔旳血供旳起源人为将冠状动脉旳分布分为
• CT值>30HU,甚至50HU,提醒为纤维斑块 。
第五步:判断有无支架
支架术后断裂
支架术后再狭窄
第七步:判断有无心肌桥
前降支明显狭窄旳肌桥
第八步:判断心脏其他病变及心 脏外病变
黏液瘤
OK,目前能够开始写报告了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6段起始部可见不足偏心性非钙化斑块, 管腔闭塞。
左冠状动脉黔江至
右优势型
均衡型
左冠优势型
第二步:认识斑块旳类型
软斑块(非钙化性斑块) 混合密度斑块 硬斑块(钙化性斑块) 注:斑块分析,不提议描述为“易损斑块”,“
纤维斑块”,“脂核”等。
右冠混合密度斑块
冠脉硬斑块
第三步:判断斑块合计范围
• 不足狭窄:即长度<10mm旳狭窄。 • 阶段性狭窄:即长度10—20mm旳狭窄。 • 弥漫性狭窄:即长度>20mm旳狭窄。
冠状动脉CTA段原则
目前冠状动脉得划分通用旳是采用1975年WHO 推荐旳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划分原则:
1 、从右冠动脉开口起始到锐缘支分叉处分为 两段,近1/2段为第1段,另1/2段为第2段。从锐 缘支分叉到后降支与左室后支分叉处为第3段。后 降支为4PD,左室后支为4PL。
三型:
1、右优势型:右冠状动脉在膈面除发出后降 支外,并有分支分布于左室膈面旳部分或全部。
冠状动脉CTA后处理及报告规范化

冠状动脉分段标准
冠状动脉分段图示
冠状动脉解剖和病理分析
首先应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及次级分支,其次观察各支动脉的开口、走 形及与周围重要结构(心腔、主动脉、肺动脉和室间隔)的关系。
管腔的观察应包括直径及壁的平滑度;应注意腔内密度的变化,并与 邻近组织比较;应结合斑块及其部位评估致心肌缺血的风险;应测量 斑块处的直径评价狭窄程度。斑块的正性重构,斑块的成分(钙化、 非钙化斑和部分非钙化斑)等特征也应写在报告中。“非钙化斑”的 描述较“软斑块”或“富脂斑块”更为准确。当图像质量够好时,建 议描述溃疡、夹层等斑块的形态特征。如有冠脉动脉瘤,应建议进一 步检查其它血管病变。
扫描范围内所有结构如有异常 均应被提及并给 与额外的图像重建及诊断意见
冠状动脉CT报告
报告内容概要
检查步骤 患者信息 扫描参数(图像采集信息) 图像质量 CT征象和诊断 必要时做出临床推荐
报告内容
评价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和其他异常 评价大血管,心腔、心肌、瓣膜或心包等心血管结构 评价心功能,包括射血分数和心腔容积 评价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胸痛的低-中风险患者 对与负荷实验的不一致结果做出解释
个期相均存在,而伪影会有变化 回顾性心电门控采集数据可多期相重建,除冠状动脉解剖,应同时评价心肌强化
和心功能。动态观察有助于检出相同位置的灌注缺损,并与“硬线束伪影”相鉴 别。需注意:冠状动脉正常或已行血运重建术者,心肌内的局限性低密度区不太 可能是真的心肌灌注缺损
心脏外结构的观察
钙化积分平扫和CCTA图像均可显示胸部心血管外 结构和上腹部结构 包括纵隔 肺门 气道 肺实质 胸膜 胸壁 食道 胃 肝 脾和结肠
THANK YOU
SUCCESS
冠脉CTA检查规范

精心整理放射科冠脉CTA新技术总结近几年我院引进128层螺旋CT及1.5T高场磁共振后,为放射科开展相关高新技术检查提供了平台,冠脉CTA成像既是其中之一。
我科现已完成相关检查病例数百例,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检查技术已形成规范,现将相关工作结果总2、采用留置针(推荐型号18G)3、条件许可情况下,推荐预热造影剂。
4、双筒高压注射器5、高浓度非离子造影剂(370mgI/100ml)6、药量:75ml,体重大于75kg时按1.5/kg 增加,最多不超过85ml7、注射方法:先注射高浓度非离子造影剂75ml,推荐速率5ml/s。
后注射生理盐水30-50ml 推荐速率4.5-6ml/s。
三.技师检查规范:①HR<70次/分时选择70—80%重建时相,一般75% 或78%时相图像最佳②70次/分<HR<75次/分时,选择70-80%及40-50% 相位重建时相,择优选用③HR>75次/分时选择40-50%相位重建时相④使用多个相位有时LAD 75%时显示较好,但RCA 40%时显示好确认不是伪影引起的狭窄Filter选择:常规选择XCB,支架选择XCD算法重建⑤心电编辑:遇到心率不齐图像时,可通过心电编辑校正重建时相2、选定狭窄部位并正确测量狭窄程度,如发现计算机自动测量结果块”“脂核”等,因为CT对细微病理结构的识别能力有限。
?③图像质量良好时,建议描述是否有“斑块溃疡”、“夹层”、“重构”和具体形态等。
?4、??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及推荐的狭窄程度分级:?①正常,无斑块和狭窄(狭窄率为0%)。
?②轻微:指可见斑块,狭窄<25%。
?③轻度:25%-49%狭窄,但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④中度:50-69%,狭窄可能造成血流受阻。
?⑤重度:70-99%,狭窄造成血流受阻。
?⑥闭塞,100%狭窄。
?5、??冠状动脉搭桥血管和支架的评价?。
冠状动脉CTA后处理及报告规范化

病例3
一位70岁男性,有长期高血压病 史,冠状动脉CTA显示左冠状动
脉主干重度狭窄。
实践经验分享
经验1
对于冠状动脉CTA图像,应采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和 容积重建等多种后处理技术,以便更全面地评估冠状动脉 病变。
经验2
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时,应采用国际通用的冠状动脉 狭窄程度分级标准,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扫描前的用药情况, 如硝酸酯类药物、钙 通道拮抗剂等。
患者病史、家族史、 过敏史等。
扫描和技术参数
扫描设备型号和参数设置,如管 电压、管电流、扫描层厚等。
扫描范围和重建层厚、间隔等。
是否使用对比剂及其注射方式、 剂量和流速等。
冠状动脉影像分析
01
02
03
04
冠状动脉的起源和分支 情况。
冠状动脉的钙化斑块情 况。
图像质量
要求图像清晰、无伪影,能够 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结构和病变
。
诊断准确性
要求诊断准确率达到95%以上 ,避免误诊和漏诊。
报告规范性
要求报告格式统一、内容完整 、语言简洁明了。
定期评估
对冠状动脉CTA后处理和报告 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持续改进和培训
培训计划
制定定期培训计划,提高医生和 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 部位。
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
诊断结论和建议
根据冠状动脉影像分析结果,给出诊断结论,如正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 脉狭窄等。
根据诊断结论,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和随访方案。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如戒烟、控制体重、合理饮食等。
04
冠脉CTA报告书写规范

为了统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临床诊断报告书写的格式和内容,2009年美国心血管CT协会发布了由Raff教授牵头书写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诠释和书写报告指南》,一份合格的CTA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检查的目的(或适应证)、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图像采集信息、图像质量、扫描所见、影像解释和建议等。
该指南在诊断报告的书写方面的基本内容如下:1 图像质量和各种伪影①各种运动,主要是冠状动脉内在的运动所致,难以诊断管腔的狭窄。
②“阶梯状伪影”:该伪影可由于呼吸和身体运动、不同采集之间患者的心率不一致等造成;表现为血管层面的错开,在横断图像上拟似为狭窄。
③金属或钙化等高密度物质产生的伪影,也称为“硬线束伪影”(Beam-hardening artifact)、“晕状伪影”(Blooming artifact)或“线状伪影”(Streaking artifact)。
④信噪比的降低和对比剂密度的不足,可因为患者过于肥胖、选择采集时相不合适、心电调制选择了不合适的管电流和管电压导致。
2 观察冠状动脉的内容①多个层面观察各个冠状动脉节段。
②判断各种图像伪影。
③分析病变解剖结构和组织成分。
④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3 冠状动脉解剖和病理①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和走行。
②观察和描述管壁异常组织和病变,即粥样硬化斑块,描述斑块时采用“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不建议使用“软斑块”“脂核”等,因为CT对细微病理结构的识别能力有限。
③图像质量良好时,建议描述是否有“斑块溃疡”、“夹层”、“重构”和具体形态等。
4 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推荐的狭窄程度分级:①正常,无斑块和狭窄(狭窄率为0%)。
②轻微:指可见斑块,狭窄<25%。
③轻度:25%-49%狭窄,但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④中度:50-69%,狭窄可能造成血流受阻。
⑤重度:70-99%,狭窄造成血流受阻。
⑥闭塞,100%狭窄。
5 冠状动脉搭桥血管和支架的评价①CT评估搭桥血管通畅性与造影相比准确性很高,需要对搭桥血管的狭窄准确定位,并诊断狭窄率;需要描述固有冠状动脉病变(建议参考造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优势型
均衡型
左冠优势型
第二步:认识斑块的类型
软斑块(非钙化性斑块) 混合密度斑块 硬斑块(钙化性斑块) 注:斑块分析,不建议描述为“易损斑块”,“ 纤维斑块”,“脂核”等。
右冠混合密度斑块
冠脉硬斑块
第三步:判断斑块累计范围
• 局限性狭窄:即长度<10mm的狭窄。 • 阶段性狭窄:即长度10—20mm的狭窄。 • 弥漫性狭窄:即长度>20mm的狭窄。
第四步:判断狭窄的程度
MD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报告模式
管腔狭窄程度 无狭窄 轻微狭窄 轻度狭窄 中度狭窄 重度狭窄 次全闭塞/闭塞 直径狭窄程度 0 <25% 25%-49% 50%-69% >70% MDCT上区分困难 冠心病 MDCT结论 正常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如完全闭塞,CT值有指导意义: • CT值<30HU,提示为血栓。 • CT值>30HU,甚至50HU,提示为纤维斑块。
第一步:判断优势类型
采用Schlesinger等的分类原则,一般依据后降支或 后室间隔的血供的来源人为将冠状动脉的分布分为 三型:
1、右优势型:右冠状动脉在膈面除发出后降 支外,并有分支分布于左室膈面的部分或全部。 2、均衡型:两侧心室的膈面分别由本侧的 冠状动脉供血,它们的分布区域不越过房室交点 和后室间沟,后降支为左或右冠状动脉末梢,或 同时来自两侧冠状动脉。 3、左优势型:左冠状动脉除发出后降支外, 还发出分支供应右室膈面的一部分。据我国调查, 右优势型约占65%,均衡型约占29%,左优势型 约占6%。
冠状动脉CTA诊断报告的格式 和内容规范
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影像科 罗顺
前提:冠状动脉正常解剖
冠状动脉分段标准
现在冠状动脉得划分通用的是采用1975年WHO 推荐的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划分标准: 1 、从右冠动脉开口起始到锐缘支分叉处分为 两段,近1/2段为第1段,另1/2段为第2段。从锐 缘支分叉到后降支与左室后支分叉处为第3段。后 降支为4PD,左室后支为4PL。 2 、左冠状动脉分为11段,左主干为第5段, 左前降支至第一间隔支为第6段,第一间隔支以下 的左前降支分为2段,近1/2支为第7段,后1/2为 第8段。第一对角支为第9段。第二对角支为第10 段。左回旋支起始至钝缘支为第11段。钝缘支为 第12段。钝缘支以下的左回旋支为第13段。后侧 支为第14段。后降支为第15段。
CT-RCA
1
2
CT-RCA
3 4
14
左侧面观
1
6
5
11
13
12
9 7 10
8
C T L C X
右侧面观
10
9
11
13 12
14
C T L C X
冠状动脉分段(国内)
• 右冠状动脉分段: ★近段(Ⅰ):起始于右冠状动脉开口部到第一个 较大的右室支动脉发出处或有冠状动脉的第一个 弯曲部。 ★中段(Ⅱ):始于第一个较大的右室支动脉发出 处,到锐角缘支动脉发出处(恰好位于右冠状动 脉的第二个弯曲部,有心室的锐角缘上)。 ★远段(Ⅲ):起于锐角缘支动脉,到后室间沟止 (向后延续为右房室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时, 可通过右房室支动脉形成的倒u字形来确定后室间 沟的位置,后降支动脉也起源在附近。
• 左前降支动脉分段: ★近段(Ⅵ):左主干末端到第一间隔支动脉或第 一对角支动脉发出处。 ★中段(Ⅶ):第一间隔支动脉到左前降支动脉转 角处(走行方向由向前转为向下),此处常有第 二对角支动脉发出。 ★远段(Ⅷ):左前降支动脉转角处以下部分,包 括返动脉。
• 左回旋支动脉分段: ★近段(Ⅺ):从开口部到第一钝角缘支动脉发出 处,如有高侧缘支动脉发出应排除在外。 ★远段(XIII):从第一钝角缘支动脉发出处起,到 回旋支动脉终未。当右冠状动脉优势时,这一段 非常细小;而当左冠状动脉优势时或平衡型时, 它可以延伸跨过心后十字形成左房室动脉。
第五步:判断有无支架
支架术后断裂
支架术后再狭窄
第七步:判断有无心肌桥
前降支明显狭窄的肌桥
第八步:判断心脏其他病变及心 脏外病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黏液瘤
OK,现在可以开始写报告了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6段起始部可见局限性偏心性非钙化斑块, 管腔闭塞。
左冠状动脉黔江至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6段可见节段性向心性非钙化斑,导致管 腔狭窄估测约为中度狭窄(50%-70%)。
总结
人类阻止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目标是早预防,降低冠心病事件 冠心病诊断不仅是狭窄 ——方向是斑块的易损性、心肌易损性 设备的成像能力需要继续提高 ——时间、空间和组织分辨率 技术成功≠诊断成功≠治疗成功 ——目前更需要提高认知和诊断水平
下面是一份完整的报告
注意:
1、1.5mm以下的血管我们不诊断,我们只诊 断>2mm的血管 2、如果有支架,我们只诊断>3mm的血管 3、如果判断支架是否畅通,我们描述时绝不 能描述为“支架内可见造影剂通过”,而应该描 述为“支架以远端/段通畅”。 4、如果钙化斑块特别多,不能随便就写“由 于钙化斑块太多,难以评判血管狭窄程度”, 因为好些钙化块不影响管腔狭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