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马克·麦卡锡小说中的寓言性主题研究

合集下载

科马克·麦卡锡《路》中的环境启示录主题探析

科马克·麦卡锡《路》中的环境启示录主题探析

科马克·麦卡锡《路》中的环境启示录主题探析科马克·麦卡锡是当代美国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于2006年出版的最新小说《路》荣获2006年英国布莱克优秀小说奖以及2007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

《路》是一部有关末日题材的后启示录小说。

该小说既延续了作者以黑暗、荒凉、暴力为主题的创作风格,又着重突出在绝望的末日世界里温情、善良与希望的主题思想。

作品展现了人性光辉与邪恶的较量,赞美了人对更高道德自我的追求。

本文从环境启示录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意识,旨在唤起人们承担建构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责任意识,探究精神危机与社会困境之下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以及自我灵魂的救赎。

首先,小说展示了人类生存环境遭遇严重破坏带来的末日浩劫,告诫世人树立生态危机意识已迫在眉睫,同时也揭示了环境的持续恶化会导致人类精神的崩塌和社会文明的消亡。

其次,通过分析父子俩在启示录文学中所折射的形象,麦卡锡一方面暗示小说中的父亲在身体和精神上所经受的创伤是现实社会人们的缩影;另一方面小说中儿子承载的圣杯寓意揭示了治愈创伤世界的良药即重塑人性。

最后,通过探讨父子俩如何在世界末日里实现自我救赎,麦卡锡为人们摆脱精神与社会困境指明了方向,启迪了当今正深陷同样危机的人们坚守信念,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塑人性的光辉。

总而言之,《路》对历史未来的想象,揭示了麦卡锡试图管窥隐藏的现实并对其进行批判,具有警世的作用。

同时,《路》还折射出麦卡锡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忧思以及对拯救世界的探索。

末日危途中寻求救赎——科马克·麦卡锡《路》中的死亡意识

末日危途中寻求救赎——科马克·麦卡锡《路》中的死亡意识

为读者 提供 了一个更 为广阔 的空 间和视 野去审视
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 也迫使 人们开 始思考怎样 的社
会才是一个更为完善的社会 。
在科马克 ・ 麦卡锡 的作 品当中,充斥着大量死 亡 的描写 。在 《 纽约时报 》的采访 中 , 他透露 了 自 己对待死亡的态度 , 他认 为 “ 死亡是这个世界 的主
式 ,感受作 者触 目惊心的死亡书写 ,体会作者对人类生存状况与人生价值的领悟 ,凸显作者对建构 生存 信念 的使命感 。 关键词 : 科马克・ 麦卡锡 ; 《 路》 ;死 亡意识
中图分类号: 1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麦卡锡对于当今社会以及人类未来 的忧虑 。 该小说
类 。麦卡锡笔耕不 缀 ,创作 了多部 当代经典著作 , 其第十部作 品 《 路 》于 2 0 0 7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 和布莱克奖最佳小 说奖。 《 路》 是科 马克 ・ 麦卡锡采 用后启示录的手法 创作 出子在人类几乎灭绝 、 生
要 问题” 。 ” 饼 以在麦卡锡 小说 《 路 》中描述 了大量 与死亡相关的场景 , 给读者呈 现了一 幅灾难过后 的 末E t 景象 ,这个世界是黑 暗、荒芜 、绝望 的 ,昏暗 阴冷的世界只剩下废 墟、 残骸 , 而人类 已几乎灭绝 。
今为止 ,科马克 ・ 麦卡锡 已创作 了十部小说 ,可分 为南方 哥特小说 、西部小 说 以及后启 示录小 说三
建筑废墟 与无数尸体面前 , 每个 人都深 切意识 到了 躯体 的脆弱 、 仇恨 的可怕 和人类 在绝境 中表现 的勇 气 。受此启发 ,科 马克 ・ 麦卡锡创作 了这部被称 为
手段构建 了一个超越永恒时间而存 在的世 界 , 死亡 成为时刻存在 的威胁 , 死亡 的存在让作者产生了对 永恒与生命意义 的追 问。 在这个末 日世界里 , 人类 已失去 了来 自外部世界 的生存条件 , 剩下的只有一

小说《路》中强烈的画面感中的残酷诗意

小说《路》中强烈的画面感中的残酷诗意

小说《路》中强烈的画面感中的残酷诗意
麻欣
【期刊名称】《网友世界·云教育》
【年(卷),期】2013(000)024
【摘要】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美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其
擅长于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赋予作品以强烈的画面感,并以此来表现南方哥特式文学风格中特有的残酷的诗意。

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品有《血色子午线》、《边境三部曲》、《老无所依》、《路》等。

《路》是作者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十
部文学作品,作品讲述了一对父子在地球毁灭性的大灾难后为了生存不断挣扎、努力的艰辛历程。

本文通过对小说《路》中故事情节,文学语言等进行分析,探讨作者科马克·麦卡锡文学作品中特有的强烈画面感和残酷的诗意,展示作者在文学艺
术继承与文学艺术创新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总页数】1页(P83-83)
【作者】麻欣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吉林长春 1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残酷现实中的诗意人生——论葛水平的小说 [J], 李梦
2.卡夫卡小说中的惊悸时刻与残酷之美 [J], 孙文昀
3.张爱玲小说中的残酷世界 [J], 韩靖超
4.张爱玲小说中的残酷世界 [J], 韩靖超
5.残酷历史境遇中的精神变形记——关于张庆国长篇小说《老鹰之歌》 [J], 王春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园无觅处——麦卡锡《骏马》对“家园”的解构

家园无觅处——麦卡锡《骏马》对“家园”的解构

作者: 刘晓阳[1]
作者机构: [1]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出版物刊名: 现代交际
页码: 75-7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2期
主题词: 科马克·麦卡锡;《骏马》;家园;回望
摘要:科马克·麦卡锡的《骏马》是一部以美国西部牛仔生活为题材的田园巨作,展示了人类“回望家园”这一重要主题。

揭示了处于茫然失其所在的战后牛仔对于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的探求和向往。

小说以独特的回望视角探寻了家园的本源性和独特性,从而呈现了美国西部家园的生态存在之美和牛仔的“生态崇高”意识的悲壮慷慨。

生成、改写与入侵: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中的空间性研究

生成、改写与入侵: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中的空间性研究
[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空间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8)06-0131-04
美国当代小说家、普利策奖得主科马克·麦卡 锡(CormacMcCarthy,1933-),在其长达半个世纪的 创作生涯 中,撰 写 了 一 系 列 有 关 美 国 西 部 的 长 篇 小 说,其中包括《血色子午线》(BloodMeridian,1985)、 《骏马》(AllthePrettyHorse,1992)、《穿 越 》(The Crossing,1994)、《平原上的城市》(CitiesofthePlain, 1998)和《老无所依》(NoCountryforMen,2005)。这 些小说在主题上分别 讲 述 了 暴 力、现 代 性 以 及 “邪 灵”对西部 空 间 的 生 成、改 写 与 入 侵,展 现 了 麦 卡 锡 对美国西部的历史、变迁与当下的人文主义关怀。麦 卡锡笔下的西部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地理方 位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扩张、流转、运动的空间场 所,故事的情节随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向前推进。至少 “在‘边疆三部曲’① 或《血 色 子午 线》这 样 的文本中, 压抑、局促的地方感促使主人公向反社会规范的空间 逃逸,推动叙事的向前发展。”[1]43对于麦卡锡所描写 的美国人而言,空间的一切边界与内涵都是虚幻、想 象的,是亟待征服、扩张和改写的,这才是空间真正的 意义所在。本文通过分析暴力与西部空间的生产、现 代性对西部空间的改写、邪灵对西部空间的入侵三方 面内容,探讨麦卡锡西部小说中的空间性问题。
一、暴力与西部空间的生产 哈罗德· 布 鲁 姆 (HaroldBloom)曾 坦 言:“由 于
自己畏缩于麦卡锡所描绘的残杀场景,两次试读《血 色子午线》,都 以 失 败 而 告 终。”[2]然 而,麦 卡 锡 所 记 录的血腥、暴力与杀戮的场面,恰好最真实地还原了 美国西部空间的生产方式。从 18世纪末到 20世纪 初,美国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历时长达一个多世纪 的西进运动。西进并不是一次简单地东部居民前往 西部定居的自然人口迁徙,而是美国政府以购买、兼 并甚至不惜以发动战争的形式,实现领土与主权的侵 入性扩张行为。在西进过程中,美国攫取了英、法、西 班牙在北 美 的 殖 民 地,并 且 吞 并 了 墨 西 哥 的 大 片 领 土。由 于 美 国 在 主 权、空 间、疆 域 上 的 扩 张,所 谓 的 “美国西部”应运而生。

《路》中的象征意象解读

《路》中的象征意象解读

而一 直在 行走 着” 。著名 评论 家布鲁 姆 ( 2 0 0 9 : 1 8 1 ) 说到, “ 整 部小 说都致 力 于一场 旅行 , 父亲 史诗 般地 追寻 只为 找到 孩子 能存 活下来 的地 方” 。 对 于孩子来 说 , 这 场 旅 行 也是 通 往 成 长 、 通 往
救赎 之路 。
就具 有深 刻 的象征 意义 。“ 路” 在 字面上 看 , 是 指这 对父 子途 中一 直 在 行走 的道 路 。从 情 感 象 征 意义 来看 , “ 路” 指 的是 寻找 、 选择 和希 望 。 正 如胡蝶 ( 2 0 1 4 : 1 2 8 ) 在其 论文 《 麦 卡锡< 路> 中的不确 定性 研究 》 中所 说 , “ 旅行 和寻 找这个 主题 在西 方圣 经般 的文 学 作 品 中屡 见 不 鲜 ,讲 述 主人 公 为 了寻找心 目中的圣 地而离 乡 背井 , 经 受各 种磨 难 和煎 熬却仍 然坚 持不 放弃 , 然而 具有悲 剧 意义 的 是, 他终 其一 生寻 觅的 心 中圣 地在 现实世 界 中却不 可能 存在 。小 说《 路》 也 可 以被看 作 是 - N关 于旅 行 和寻找 的故 事 。麦 卡 锡 将 他 的 主人 公 们放 置 在 没有 起点 没有 终点旅 行 路上 , 保 持 着心 中 的 目的地
[ 摘 要 ] 美 国作 家科 马 克 ・麦卡 锡 ( C o r ma c Mc C a r t h y ) 的 小说 《 路》 , 2 0 0 6年一 经 出版 ,
就 好评 不 断。该 小说 中的 象征意 象在作 品 中不 断重 复 出现 , 文章从 路 、 树、 火和 灰 尘等 四 个 象征
128在其论文麦卡锡路中的不确定性研究中所说旅行和寻找这个主题在西方圣经般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讲述主人公为了寻找心目中的圣地而离乡背井经受各种磨难和煎熬却仍然坚持不放弃然而具有悲剧意义的是他终其一生寻觅的心中圣地在现实世界中却不可能存在

路的尽头,还有希望——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路的尽头,还有希望——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科 马克 ・ 麦 卡锡《 路》 的 范大 学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要: 从文 学伦理 学批评视角解读科 马克 ・ 麦卡锡 的《 路》, 通 过还原故事发生 的“ 伦理 现场 ” , 分析 父亲 的伦理
身份 , 进而对父 亲的伦理 选择和伦理救赎进 行深 入探讨 , 以此来探 究小 说 的道德启 示和伦理 意义 。这 部末世 寓言 中 为人 类的文明发展指 出了方 向: 人要始终坚持 内心的“ 火种 ” , 要 不断以实际行动追求更高 尚的伦理道德境界 。

“善 ’ ’ 无 法 实 现 的 伦 理 环 境
文 学 伦 理 学 批 评 的倡 导 者 聂 珍 钊 教 授 在 其 《 文 学 伦理学 批评 : 基 本理论 与术语》 一 文 中说 : “ 伦理 环 境是 文学产 生和存 在的历史 条件 ……对 文 学 的理解 必须 让 文学 回归属 于 它 的伦 理 环 境 和伦 理 语 境 。 ” ” ” 故 事 中 的 父 亲在伊 始 的时候 对 人性 充 满 了绝 望 , 为 了保全 自 己和儿子 , 他 屡 次见 死 不 救 , 冷漠 逃 避 , 甚 至 出 现 了暴
展 现 了人 性 的光辉 与 丑恶 的终 极 较量 , 同 时 也 显 示 了 作 者 对 战争 、 人性 、 信 念 及 人 类 生存 环 境 的 思 考 。麦 卡 锡 在 这 部 末 世 寓 言 中 剥 离 了人 类 世 界 的 一 切 外 衣 , 赤 裸 裸 地 展 示 了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伦 理 关 系 。本 文 采 用 文
大 地 焦 灼 如 烈 火 熏 烧 。光 秃 秃 的 树 林 , 成堆 的垃圾 , 肮
脏 的黑水 , 烧 毁 的废 墟 , 骇人 的尸 骨 , 这 里 处 处都 散 发

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成长主题解析

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成长主题解析

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成长主题解析被誉为海明威与福克纳的唯一继承者的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1933-),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之一。

他创作的一系列美国西部边境小说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其中,《路》(2006年)一经发表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2007年普利策小说奖。

该作品为读者描述了一幅在末日降临之时,人类文明倒退到弱肉强食的原始状态,一对父子在饥寒交迫中迁往南方寻找“生机”,父亲带领儿子历经挫折,逐步成长,父子之间温暖的亲情淡化了末日的凄凉。

通过对人性的描述和思考,作者表达了“路的尽头,仍有希望”的呼声,同时也表达了作家对人类现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成长,作为一个必经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内化过程,青少年时期是心理,道德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成长也成为了文学领域中关注的话题,成长小说也成为了西方近代文学中重要的小说类型。

本文从成长小说角度入手,结合结构主义提出的关于成长小说的原型模式,对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成长小说特征进行解析。

第一部分导论综述对于麦卡锡作品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分三章展开对作品的分析。

第一章从三个方面(定义/发展/特征)阐释成长小说的理论;第二章对作品的成长主题展开分析,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为人物的成长设置了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从基本的生存问题到人类共同的精神危机。

孩子和父亲一路上与他人的数次相遇中,面对着“利己”和“利他”的抉择中,承受着良心和道德的考验和对人性的思考和怀疑。

正如在当代文明社会中,随着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和频繁发生的战争动乱,人们逐渐开始重新审视和认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一直在父亲的全心呵护下成长的孩子,男孩逐渐摆脱对父亲的依赖,最终独自一人继续远行,踏上寻找“生命之火”的旅程。

男孩的成长暗喻当代社会人类逐渐踏上自我救赎之路;第三章分析揭示作品的成长小说特征,从结构、内容和人物三方面分别进行阐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马克·麦卡锡小说中的寓言性主题研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1933-)是美国当代最为神秘和离群索居的作家,同时也是当今美国文坛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和他神秘而不为人知的身世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在美国家喻户晓,备受好评。

几部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更是脍炙人口。

每一个卓越的作家或多或少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麦卡锡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屑于重复自己,其不同时期的每一部作品都具风格迥异,蕴含不同的寓意主题,甚至借小说中的人物之口来对作品本身展开富有寓意的评价。

小说的寓言性主题研究是符合麦卡锡作品特色的,也是颇有价值的。

寓言是最为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是一种常见而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

诺斯罗普·弗莱曾说,任何文本的解读归根到底都是寓言式的。

虽然这样的论断也许有失偏颇,然而不能否认是,任何经典而富有魅力的文学作品都有意无意地从寓言艺术中汲取养分,从而或多或少地具有某种引人深思的寓意性。

20世纪以来,现代寓言理论在古典寓言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发展,而其复义性、言意断裂的特性恰好与现代世界中的分裂、多义而自由的特征不谋而合,从而受到以麦卡锡为代表的当代作家的青睐。

鉴于此,本论文选取麦卡锡不同时期的六部代表作品——《沙特里》、《血色子午线》、《骏马》、《穿越》、《平原上的城市》和《路》——进行研究。

论文将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麦卡锡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寓言理论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麦卡锡6本小说的寓言性主题,挖掘出潜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深层寓意和内在结构,从作家错综复杂的创作世界中找到一条线索,挖掘他对美国南方、帝国、西部田园和未来的思考,从而为麦卡锡研究提供另一种可行的视
角。

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麦卡锡其人、其作,并对从古至今的寓言理论进行了梳理,归纳出现代寓言叙事的特征和功能,即其具有复义性,是真实性的另类表达、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废墟崇拜和忧郁的精神氛围,同时认为寓言叙事具有救赎和预言的功能。

最后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第一章以《沙特里》为文本,关注小说中的破碎性特征。

破碎性是寓言性文本最本质的特征,是寓言作家面对断壁残垣的世界和扭曲破碎的现实的人所决定的。

主人公沙特里抛家弃子,放弃中产阶级的身份,试图重新开始。

然而,通过对过去“碎片化景象”的回忆,主人公始终无法绕开过去一切带给他的创伤,从而只能用荒诞不经的处事方式来应对,而其对家庭的重构最终以失败告终。

沙特里不仅是诺克斯维尔城的一份子,更像是城市的旁观者,似一个游吟诗人,在废墟般的城市中漫游,观察支离破碎的城市和更为衰败的人。

他和黑人、底层白人交往的情节不仅是小说的主题,同时是关于南方种族关系的隐喻。

第二章以《血色子午线》为文本,揭示小说的复义性特点。

从《血色子午线》开始,作家把视线从美国南方转向更为辽阔的大西部,其主题也不再拘泥于探讨主人公个人的命运,而是关于西部扩张的帝国神话。

小说呈现出密码般的风格,围绕着帝国主题建构起作为“文化”、“战争”和“宗教”的寓言,而文本的解读过程也是解码的过程。

从横向看,复义性表现为文本包含的多层次的言说和多重主题。

从纵向看,小说复义性表现为表层的狂欢化和深层的悲剧性。

小说在狂欢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淡淡的忧伤,似一曲关于帝国的挽歌,揭示着
帝国意识形态背后的暴力与血腥。

最后,复义性所引出的寓意自我消解,而《血色子午线》是一则关于帝国的寓言,把19世纪美国边疆的血泪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论文第三章结合“边境三部曲”忧郁的风格特征,探讨寓言体小说中的田园与反田园主题,以及作家对此的凝视与忧思。

从文体风格上来讲,三部曲整体的基调是忧郁的,读来让人有浓浓的失落感和惆怅感。

忧郁性和寓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处于一种辩证的互补的关系中,其主要原因在于两者共同表达了怀旧的暗涌和对失去的不可言说的痛。

本文考察小说中现代科技和田园梦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分析三部曲文本的双重叙事结构,并认为西部田园寓言在“奔向田园”、“在田园中徘徊”,并最终“逃离田园、重返城市”,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当代西部人在寻梦的过程中,在美国与墨西哥等地尝试寻找并重构身份,最终失败的忧郁精神体验。

麦卡锡作为在南方出生、成长,在西部长期定居的文人,就像是一位“闲游者”,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西部特色的复杂式的田园理想。

第四章聚焦麦卡锡最后一部小说《路》。

《路》是一个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寓言故事。

在小说中,作家一改以往冷峻、暴力的写作风格,转而改为书写废墟般的末日世界中的爱与温情,着重突出了寓言的救赎功能和现实启示意义。

小说继承了西部类型小说的特征,并把场景放置于未来。

同时,小说借用了想象中的末日世界,通过对语言和二元论的思考,建构了一个后现代的元寓言,展现了后现代社会中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双重危机。

另外,小说属于后启示录小说,对末日的想象和预言是作家对人类社会和未
来的投射。

括而言之,《路》是一本“后西部的”、“后现代的”和“后启示录”的“后”寓言,隐含了作家的西部情结、后现代意识与末日情怀,具有寓言悖论性的救赎力量。

论文的最后部分为结语。

在概述前文四章从四个角度分别对麦卡锡小说寓言性主题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麦卡锡写作的意义,阐明了作家对现代寓言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其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主题不同,然而共同的目的是唤起救赎,即在破碎的废墟世界中,拾起虚无的碎片,获得真正的意义,以此达到救赎的目的。

如果说迷惑读者的也许是所谓的引人入胜的好故事,为麦卡锡的作品塑造了骨骼,那么其作品真正的精髓在于支离破碎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

作家的行云流水的文风和深邃的主题思想共同为小说提供了有血有肉的灵魂,使其最终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