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蠕虫感染
学校六种常见病防治措施

学校六种常见病防治措施春天来了,孩子们开学后,又到了一个传染病多发的季节,今天小编带大家看一下在学生中常见病有哪些,又该如何预防和控制。
1992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全国中小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法”(1992—2000),确定视力不良、沙眼、龋齿、肠道蠕虫感染、贫血、营养不良等六病为重点防治的学生常见病。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水痘,肠道蠕虫病等是学校重点传染病。
要想防治传染病就得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下手防治。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学校各种常见病的预防。
学校各种常见病的预防一、预防近视眼凡裸眼视力低于5.0的,一般称为视力低下。
近视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近视眼是由于眼对光的曲折力同眼轴长度不相适应造成的。
包括:眼轴长度正常,晶状体的曲折力过强;晶状体的曲折力正常,而眼轴长度过长。
用眼卫生惯不良及遗传因素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
预防近视的措施:锻炼身体,增强体制;注意营养、不挑食;改善照明、端正坐姿;节制看电视、用电脑;经常望远,做眼保健操。
二、防备沙眼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
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怎样预防沙眼: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惯;被褥、毛巾、手帕、枕巾等物品常常洗晒,保持干燥;不能共用洗脸、洗澡的毛巾、脸盆;积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营养,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三、防备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为普遍易感。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对餐饮人员及儿少机构的相关人员应定期体检,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岗位。
搞好饮食饮水卫生及个人和环境卫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及消灭苍蝇。
4例死亡流浪猫的胃肠道蠕虫感染情况检查报告

完全剖 检法对 其各个 部位进 行 检查¨ , 包括 : 气
管、 肺脏 、 食道、 胃、 小肠 、 大肠 、 肝脏 、 胆囊 、 胰脏 、 膀
胱等。剪开消化道及脏器 后先把 肉眼可见的虫体 放人生理盐水 中。再用 毛笔轻扫肠壁 , 收集 内容 物, 用足量的自来水反复洗涤沉淀后 , 取沉渣在解 剖镜下仔细收检所有虫体并清洗计数 J 。检 获线 虫保存于 7 0 %酒精 中, 绦虫 、 吸虫均使用 5 %福尔
C l Z m) [ 5 ] 。
理疏忽等原因 , 现代都市 中存在大量 的流浪猫 , 此
类猫摄食谱复杂 , 常常作为一些重要的人兽共患寄 生虫的贮藏宿 主。因此调查研究流浪猫 的 胃肠道 寄生虫携带情况有利 于对本地人兽共患蠕虫病 的 进一步认识与 了解 , 以防范疾病的潜在威胁 。笔者
一
对其特征性部位进行测量拍照。将保存于 1 0 %福 尔马林液 中的吸虫 和绦虫挑 出, 进行盐酸卡 红染
色、 二 甲苯 透 明 、 中性 树脂 封 片后 , 置 于显 微 镜下 观
2 . 5 2 7 m m, 宽为 5 . 3 8 8 m m ~8 . 3 7 9 mm, 卵巢 分 左
右两 叶 , 卵黄腺 细 长 , 横 向位 于节 片 的后 缘 , 生殖 孔
马林液压片后保存于 1 0 %的福尔马林液 中 J 。
2 . 3 带 状带绦 虫 ( T a e n i a t a e n i a e f o r mi s )
虫体长 2 3 . 3 e a~ r 2 8 . 9 c m, 头节短而宽 , 吻突上
2 蠕 虫的分类学鉴定
羊常见肠道蠕虫病的防治

羊常见肠道蠕虫病的防治作者:徐海燕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10期最近,在羊场进行肠道蠕虫感染情况调查时发现,羊捻转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网尾线虫、毛首线虫及莫尼茨绦虫的发病率较高,要引起养羊场(户)的关注。
(一)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在羊、牛等反刍动物真胃(皱胃)和小肠内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也叫羊捻转胃虫病。
1. 病原。
羊捻转血矛线虫外观呈毛发状,呈淡红色。
颈乳突显著,呈锥形,伸向后侧方。
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背矛状小齿。
虫卵无色,壳薄,大小约(75 ~ 95)μm×(40 ~50)μm。
羊捻转血矛线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就能直接发育。
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条件下,约经7 d 就能发育成第三期具有感染性的幼虫。
感染性幼虫附着在低洼、潮湿牧地的牧草上,被牛羊等反刍动物摄食后,在瘤胃内脱囊,之后进入真胃(皱胃),钻入黏膜,经18 ~ 21 d 就发育为成虫。
成虫游离于真胃腔中,寿命不超过1 年。
羊捻转血矛线虫分布广,是绵羊、山羊、黄牛、水牛、牦牛等反刍动物的主要线虫病之一。
对幼羊的致病性很强,常导致大批幼羊死亡。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季节多发。
2. 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羊渐进性消瘦,行走缓慢,常离群呆立,消化机能紊乱、下痢,往往出现肚胀。
此外,病羊可视黏膜苍白,最后衰竭死亡。
病死羊尸体明显贫血,皮下和肠系膜胶冻样水肿,真胃黏膜水肿,真胃内有大量粉红色毛发状虫体。
3. 防治。
治疗本病,可选用阿苯达唑,每千克体重10 ~ 15 mg,1次灌服;或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6 ~ 10 mg,1 次灌服;或芬苯哒唑,每千克体重10 ~ 15 mg,1 次灌服;也可用1% 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注射液,每10 kg 体重0.2 mg 皮下注射。
需要注意,在用药驱虫后35 d 内,肉羊不得屠宰上市。
羊群每年都要用广谱驱虫药进行预防性驱虫 3 ~ 4 次。
有条件的地区还要进行划区轮牧,以减少本病的感染机会。
慎入 12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

慎入12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医脉通编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寄生蠕虫和/或原生动物引起的寄生虫肠道感染如果未能及时诊断并给予适当治疗,会导致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尽管这种情况一般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疾病,但在世界范围内由于旅行和移民的增加,发达国家中被诊断出类似的病例数量也在增长。
上图显示了一种钩虫感染,吸附在肠道粘膜。
【寄生蠕虫】绦虫绦虫是长形、分节蠕虫,属于绦虫纲,包括带绦虫属、裂头绦虫属、膜壳绦虫属、复孔绦虫属、棘球绦虫属和迭宫绦虫属。
绦虫成虫缺乏消化道,通过体表吸收所有营养。
成虫有一个头部(术语为头节)、颈部和分节的链体,同时带有雄性和雌性生殖腺。
绦虫在其生命周期中需要一个或多个中间宿主。
通常,虫卵是通过宿主传递到环境中,在这里它们可以被中间宿主摄取。
在中间宿主体内,虫卵孵化,幼虫进入到宿主组织中并被包在囊内。
然后主要宿主通过消耗新鲜的中间宿主而摄取囊孢。
上图示棘球绦虫的生命周期。
人类是带绦虫属、裂头绦虫属和膜壳绦虫属的主要宿主,但可能是棘球绦虫属和迭宫绦虫属的中间宿主。
感染通常来自粪-口途径或摄食受污染、未熟的肉类。
幸运的是,大多数绦虫感染在美国并不常见,微小膜壳绦虫是最常诊断的类型。
很多绦虫感染是无症状的。
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厌食、体重下降和不适。
裂头绦虫吸收大量的维生素B12,导致宿主巨幼细胞性贫血。
猪带绦虫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囊,因脑囊虫病导致癫痫发生。
上图示细粒棘球绦虫,可以经过数年缓慢产囊,最终对所累及器官造成巨大影响;疾病的空泡类型可能在感染后5-15年无表现。
这些囊破裂可能会引起发热、瘙痒、荨麻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过敏反应。
有症状的肝脏损害未经治疗致死率超过2%-4%;肝泡型包虫病据估计在10-15年死亡率超过90%。
绦虫感染通常通过收集两次或三次粪便样本、检测虫卵和寄生虫来诊断。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和聚合链反应(PCR)试验可以帮助确认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差异,取决于所涉及的种属。
鸡常见肠道蠕虫病的防治

鸡常见肠道蠕虫病的防治作者:李世常来源:《家禽科学》2021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1)1-0036-02鸡肠道蠕虫病是常见寄生虫病,主要包括鸡蛔虫病、异刺线虫病和绦虫病。
鸡感染肠道蠕虫后,导致雏鸡和青年鸡生长发育缓慢,影响鸡群整齐度,严重的影响成年鸡的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效益。
1 雞蛔虫病1.1 病原特征鸡蛔虫是鸡体内最大的线虫。
新鲜的鸡蛔虫呈黄白色,长线状,头部口孔周围有3片唇。
雄虫长26~70 mm,尾端有尾翼和10对尾乳突;有1个肛前吸盘,呈圆形或椭圆形;1对几乎等长的交合刺。
雌虫长65~110 mm,阴门在虫体的中部。
鸡蛔虫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70~90)×(47~51)μm,壳厚而光滑,深灰色。
1.2 生活史鸡蛔虫繁殖力强,发育期短,生长快,虫体大。
雌虫在鸡的小肠内产卵,之后随粪便排出体外,约经17~18 d卵内孵化成幼虫,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具有侵袭性的虫卵,污染饲料和饮水,被鸡吞食后即被感染。
从感染到发育为成虫,整个发育期约35~50 d。
1.3 危害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主要危害雏鸡。
大量幼虫和成虫寄生在肠道,相互缠绕,刺激肠壁,常导致肠粘膜急性出血、炎症,引发肠炎,下痢,便中带血;消化机能障碍,生长发育停滞,腹泻;严重者堵塞肠道,肠道破裂。
感染较轻的病例,鸡群精神沉郁、生长迟缓、消瘦贫血、产蛋率下降。
成年鸡感染蛔虫病时,多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1.4 诊断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发现蛔虫虫卵即可确诊。
选取几只瘦弱的鸡用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等进行驱虫性诊断,如能在粪便中发现蛔虫即可确诊。
剖检,如能在鸡小肠内发现大量蛔虫虫体即可确诊。
1.5 防治1.5.1 治疗可用左旋咪唑20~25 mg/kg体重,拌料或饮水1次;或丙硫苯咪唑10~20 mg/kg 体重,拌料或饮水1次;或硫苯咪唑5~8 mg/kg体重,1次口服;或氟甲苯咪唑,按30 mg/kg拌入饲料,连喂7 d;或枸橼酸哌嗪250 mg/kg体重,1次口服;或芬苯达唑按20 mg/kg体重喂服;或伊维菌素按0.1 mg/kg体重,1次口服[1]。
黔南州2所学校学生肠道蠕虫感染的比较研究

3 . 5 寄 生虫 病是严重影响人 民群众身体健康 ,影响社会 经 济发展 的公共卫生问题 。土源性线虫病不需要中间宿主 , 主 武功县土源性线 虫地 区感染率 比较 , 各监测点间无显著差
异( 尸 > 0 . 0 5 ) , 即武功县土源性线虫病呈散在性发生 。
3 讨论
[ 1 ] 陈颖丹 , 藏炜 , 张雪强. 2 0 0 6 -2 0 0 9年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分析忉. 国
际医学 寄生虫病杂志 , 2 0 1 1 , 3 8 ( 3 ) : 1 7 3 — 1 7 7 . [ 2 ] 霍永韬 , 邓勇 , 张焕鹏. 陕西省蛔 虫感染现状评价 『 J 】 . 河南预 防医学
杂志 , 2 0 0 8, 1 9 ( 4 ) : 2 4 4 — 2 4 5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0 8 )
黔南州 2所学校学生肠道蠕虫感染 的比较研究
孙会 琼 周 长林
( 黔南州疾病预 防控制 中心 , 贵州 都 匀 5 5 8 0 0 0 )
促进行动 , 采用群众喜 闻乐见 的形式 , 以“ 饭前 便后 要洗手 、 注
按照 《 土源性线虫病 防治方 案( 2 0 1 0 年版 ) 》 计算 土源性线虫感
染率为 1 . 1 6 %, 属三类感染 区。 低于( 2 0 0 6年 一 2 0 0 9年全 国土源
性线 虫病监测分析》 中的 1 3 . 3 %的土源性线虫感染 率『 l J , 也低于 《 陕西省蛔虫感染现状评价》 中1 6 . 2 1 %的土源性线 虫感 染率闭 。
年龄 1 5 岁 ~ 2 0岁 , 平均年龄( 1 7 . 1 ±2 _ 3 ) 岁; 学生主要来 自黔南 州 1 2 个县 ( 市) 。 1 . 2 检测方法 采用 改 良加腾法进行检查 :① 每位 学生
福山区中小学生肠道蠕虫感染知识与健康行为分析

[] 崔建文 , 4 崔霞, 曹晋桂 .临床护士针 刺伤情 况的调查 分析 [] 空军总 医院学报 ,0 7 1 2 :3 4 J. 20 , 2 3 —3 .
全身心的投入到医疗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有理解 透彻 , 仍按传统的隔离方式进行隔离 , 在护理有血源性传 播疾病 的病人是 能保护 自己, 能做到注意防护 , 而在暂没检 出血
源性传播疾病和未明确有 无血源 性传播疾病 的时候 , 就放 松了 防护意识 , 没有认 识到患者潜在的血液、 体液传播疾病对其可能
1 2 调查内容 .
肠 道蠕虫 感染卫生 知识知 晓和卫生行 为形 成
情况。内容包括 :①饭 前 、 后洗手 ; “ 便 ②生 吃瓜果 洗净 ; ③不 随 地大 小便④不乱服驱虫药 ; ⑤定期到医院检查 ” 。 13 方法 . 由区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统一 印制“ 中小学生健康知 识、 行为 问答” 以全部 正确者作为合格人数统计 。 ,
操作不及前 者 , 同工龄 、 不 职称 、 医院级别的护士 在对 已知有血
源性传播疾病 的病人 执行操作 均无 明显 的差异 , 而不 同医 院级 别、 学历的护士在对未 知或未 检 出血 源性传播疾 病的病人 执行 操作 时差异有显著性。充分表 明部分护士对标 准预防的内涵没
规, 职业保险措施 , 保障职业安全 , 医务人员无后 顾之忧 , 使 能够
造 成 的职 业 危 害 , 处 于 “ 口期 ” 对 窗 的疾 病 没 有 足 够 的正 确 认识 。 3 对 策
3 1规 范工 作 流 程 .
108例肠道寄生虫感染监测与驱虫药效果分析

108例肠道寄生虫感染监测与驱虫药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监测未成年肠道寄生虫的感染问题,并分析国家定点厂家——湖北制药厂所生产的驱虫药阿苯哒唑的具体应用效果。
方法:一般会采取卢戈液直接涂片、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大便培养法和塑料薄膜透明胶纸肛拭法等对患者肠道内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检查。
然后给予被检测患者每天200g的阿苯哒唑氨的驱虫方法,持续用药2个月以后再到医院进行复查,然后再根据患者的感染的变化情况对该药物的驱虫效果做出具体评价。
结果:108例当中,肠道寄生虫的总体感染率为51.22%;其中有23例患者是蛔虫感染,占总体的21.30%;蛲虫感染患者有18例,占总体的16.67%;其他种类肠道寄生虫疾病的感染率总共为13.52%。
对寄生虫感染患者给予阿苯哒唑药物治疗。
两个月后基本痊愈。
只有2例患者因为终端停药延误了病情,总体治愈率高达98.15%。
结论:本次对108例肠道寄生虫感染监测与驱虫效果的分析为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效益,同时为更多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肠道寄生虫感染监测驱虫效果阿苯哒唑【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5-02现在,肠道寄生虫感染问题已经演变成一种可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
本文任意抽取了某城镇3所学校的师生作为研究的对象。
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监测,并且在集体驱虫之后,考核了这3所学校师生的驱虫效果,下面就对该项监测和考核的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从2011年4月到2012年4月,任意抽取某城镇3所学校的师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3所学校当中有2所是中学,1所是小学,一共涉及师生5496人。
其中男性2867人,女性2629人。
年龄分布范围在7~18岁,平均年龄在14岁左右。
该城镇位于比较偏远的地区,卫生条件较差。
1.2检验的方法。
在检验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和《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的相关要求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道蠕虫病锁定消化道蠕虫病的传染是虫卵和幼虫。
传播途径可自口、皮肤及自身感染等。
其感染可以水、蔬菜和动物为媒介。
致病原因和患病严重程度除与寄生虫数量多少有关,寄生虫与宿主间相互作用也很重要。
蠕虫寄生人体后可掠夺宿主营养,排泌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
阻塞某些消化道或挤压,破坏某些组织而致病。
宿主可通过细胞及体液免疫机制,对虫体及其产物发生各种反应。
(Helminthic Disease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我国地处温、亚热带、其地理、气候及土壤条件均适合肠道寄生虫的生长繁殖,故蠕虫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在农村及儿童发病率高。
本节重点叙述消化道蠕虫病,包括: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绦虫病、包虫病及肝吸虫病。
消化道蠕虫病是可以预防的疾病。
我国仍需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讲究精神文明、有计划性地普查、普治,尽快消灭几种危害较大的消化道蠕虫病。
2蛔虫病(Ascariasis)蛔虫病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
传染源是蛔虫病患者和感染者。
大量的虫卵随患者粪便排出,污染蔬菜及泥土,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约经2周,发育为成熟虫卵。
成熟虫卵经口到胃,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小肠孵化发育为幼虫。
幼虫钻入肠粘膜,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入门脉、肝脏、下腔静脉而达肺;在肺内脱皮后形成1毫米左右的幼虫。
幼虫穿过微血管经肺泡、支气管、气管上升至咽,然后再被吞入胃,此即构成蛔蚴移行症。
蛔蚴到达小肠后发育为成虫(图2-9-1)。
自吞食虫卵至成虫成熟约需75天,在小肠内生存期约为1-2年。
3临床表现小肠中有少数蛔虫感染时可无症状,称蛔虫感染者,大量感染而引起疾病称蛔虫病。
肠道蛔虫常引起反复发作的上腹部或脐周腹痛。
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物和代谢产物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和异性蛋白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腹泻和荨麻疹。
儿童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营养不良,精神不安,失眠、磨牙、夜惊等。
4蛔虫发育过程与传播肠内蛔虫一般处于安静状态,但受到各种刺激(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后易使蛔虫骚动及钻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有:胆道蛔虫症系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表现为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或钻顶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右肩部,难于忍受,极度不安。
常伴有恶心及呕吐。
腹壁软仅疼痛发作时腹壁轻度痉挛,剑突下明显的局限性压痛。
当进入胆道的蛔虫退到小肠后,则症状突然消失。
若蛔虫进入胆囊管或肝内胆管时,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深入肝内胆小管时可产生细菌性肝脓肿。
当蛔虫残体或蛔虫卵长期存留胆管或胆囊时,可以其为核心,逐渐形成胆石。
蛔虫性肠梗阻多见于小儿。
由于虫数较多,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引起部分肠梗阻。
病人有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腹壁软,可扪及大小不等粗麻绳样索状块物。
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其它伤寒或少数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感染蛔虫后,蛔虫可穿破病变处肠胃壁引起穿孔,产生弥漫性腹膜炎。
蛔虫向上逆行时可由鼻孔、口腔排出,或钻入耳咽管而引起耳鼓膜穿孔,并由外耳道排虫。
偶尔蛔虫可到达喉或气管,引起窒息。
5诊断肠道蛔虫可根据粪便直接涂片检查出虫卵及/或既往有吐虫或排虫作出诊断。
胆道蛔虫的诊断可根据以下几点:①青年或儿童突发剑突下绞痛;②疼痛异常剧烈,但局部肌痉挛及反跳痛并不明显;③既往有便虫、吐虫史或大便查到大量蛔虫卵;④除外其它急腹症、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有条件行急症十二指肠镜检查时,可直接发现成虫已部分钻入胆道,露出尾段在十二指肠内。
6治疗驱虫治疗(一)苯咪唑类化合物为广谱驱虫剂,可杀死蛔虫、钩虫等。
其杀虫机理为药物对虫体有选择性、不可逆性地抑制其摄取葡萄糖的作用,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致使虫体无法生存与生殖,最终死亡。
常用的药物有:1.甲苯咪唑(Mebendazole)儿童用量每天为50-150mg,成人每次100mg,早晚各次,连服3天;若未驱尽,三周后可再用第二疗程。
该药驱蛔效果较佳,副作用少见,大量感染用此药驱虫时,可有腹痛、腹泻,但较轻微。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商品名肠虫清,为新的广谱驱虫剂。
剂量为400mg,一次吞服。
疗效达90%以上。
但在大规模治疗中,偶有发生口吐蛔虫的反应。
3.左旋咪唑用量为150mg,一次服用,本药驱蛔作用不及甲苯咪唑,但较哌嗪为优,副作用轻微,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少数病人服药后出现肝功能轻度损害。
早期妊娠、肝、肾疾患应慎用。
4.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成人每公斤体重25mg,早晚各1次,连服3天,日用量不可超过3g,此药已被甲苯咪唑所取代。
(二)噻嘧啶(Pyrantel)(商品名抗虫灵、驱虫灵)是广谱抗虫药,能使蛔虫肌肉剧烈收缩,引起痉挛性麻痹。
用量为5-10mg/kg,晚1次顿服。
副作用有头痛、头晕、呕吐等,对孕妇、急性肝炎、肾炎、严重心脏病及发热病人应暂缓给药。
(三)驱蛔灵(枸橼酸哌嗪)成人每次3-4g,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150mg(最高量不超过3g)睡前顿服,连服2天,便秘者加服泻剂。
副作用轻,偶有眩晕、呕吐、头痛等。
此药已渐少用。
(四)苦栋皮有效成分为川栋素。
实验证明它能麻痹猪蛔虫头部,故亦有一定的驱蛔效果,但用量大时,有毒性作用。
成品为川栋素片,成人200-250mg,空腹顿服,此药目前较少用。
(五)其他有报道氧气驱虫及针灸驱虫,有时有意料不到的效果。
并发症治疗(一)胆道蛔虫病①阿托品氯丙嗪或杜冷丁解痉镇痛;②腹痛缓解后再进行驱虫治疗;③及时采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控制胆道感染。
(二)蛔虫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者先用内科治疗包括镇静、解痉、止痛及胃肠减压,待腹痛缓解后再进行驱虫。
服用豆油或花生油80-150ml(儿童60ml)可使蛔虫团松解,缓解症状,症状消失后1-2天再驱虫。
氧气疗法也可使蛔虫松解,出现完全性梗阻时,应手术治疗。
7预防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治疗病人和感染者以及加强粪便管理等。
附:蛔蚴移行症。
本症系吞食大量虫卵后8-9天,由于大量蛔蚴到达肺部,引起肺泡出血、水肿及细胞浸润,病人可出现过敏肺炎的征象。
重者有发热、干咳、血丝痰、荨麻疹等症状。
体检肺部有哮鸣音和湿罗音;X线检查示肺纹增加;严重者一或二侧肺内有大小不等的片状或斑点状阴影,一般1-2周消退。
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痰液也可检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并可查见蛔蚴,以上改变,儿童较为多见,大多数患者吞入虫卵量少,仅有轻度咳嗽或毫无症状。
另有极少数病人偶尔因蛔蚴移行至脑、胸膜、眼等器官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并产生相应的症状,治疗:左旋咪唑隔日口服120mg,共服6次,可获满意疗效,呼吸道症状迅速得到改善,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下降。
8钩虫病(Ancylostomiasis)钩虫病是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
它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临床以贫血、营养不良、浮肿、腹痛及胃肠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高发区有“黄胖病”之称。
钩虫病的传染源是钩虫病患者和感染者,钩虫感染在我国分布极广。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当温、湿度的土壤中孵化。
约1周左右经杆状蚴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丝状蚴,丝状蚴接触人体即钻入皮肤,随血液流经右心到肺,穿透肺泡毛细血管后循支气管、气管而达咽喉部,然后被吞入胃,构成钩蚴移行症。
钩蚴主要在空肠,少数在十二指肠及回肠中上段内发育为成虫(图2-9-2)。
自丝状蚴侵入皮肤至成虫在肠内产卵约需50天,成虫的寿命可达5-7年,但大部分于1-2年内被排出体外。
本病主要是经皮肤接触感染。
农民赤足下地,幼虫易钻入皮肤而致病,故农村中感染率较高。
钩虫卵在低于5-10℃时易死亡,而25-30℃和湿润土壤最适于虫卵孵化和幼虫生长。
故我国南方钩虫病的流行远较北方为重。
9临床表现钩虫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与感染钩虫的种类、数量、时间和个人营养及免疫状况有关。
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钩虫感染者。
贫血和循环系统贫血是钩虫病最突出的表现。
由于成虫以口器咬住肠粘膜吸取血液,并经常更换咬吸点,同时分泌抗凝物质使伤口不断流血,长期漫性失血造成铁及蛋白质的损失,引起缺铁性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在重度感染后3-5月可逐渐出现严重的进行性贫血,病人有头昏、眼花、耳鸣、乏力、劳动后心悸、气促、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皮肤苍白或呈腊黄色等症状。
长期严重贫血病人心脏可呈一般性扩大,心前区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心率增速和血压降低(舒张压为甚)。
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嗜酸粒细胞大多增高。
骨髓铁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血清铁和铁蛋白浓度降低。
消化系统钩虫咬附小肠粘膜发生许多出血点和浅小损伤,可导致慢性炎症和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消化道症状。
早期有食欲改变,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明显者常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嗳气等类似球部溃疡或十二指肠炎表现。
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异嗜如喜食生米、泥土等,多数病人有微量肠道出血,偶有并发消化道大出血,表现为持续性黑便。
其它儿童期严重感染可有生长发育障碍,或并发心功能不全,周围血可呈类白血病反应,孕妇严重感染可导致流产或死胎。
10诊断在流行区有赤足下地史以及贫血等临床症状应考虑钩虫病。
粪便中检到虫卵为确诊的依据,粪便中虫卵数不多时,直接涂片的检出率低,较可靠的方法是饱和盐水漂浮法和钩蚴培养法。
11治疗驱虫治疗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但尚无较理想的药物,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
此外,农村钩虫病患者大多伴有蛔虫等多种线虫感染,故以采用广谱驱肠线虫药为宜。
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用法同治疗蛔虫病。
国内钩虫病多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若用一种驱钩虫药未驱尽时,可换用另一种药物,藉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对症治疗钩虫病有贫血时应驱虫同时补充铁剂与高蛋白饮食。
常用硫酸低铁,每次0.3~0.6克,每日3次,服用铁剂时间宜长,以补足组织内贮铁。
对少数口服铁剂不能耐受者可给予肌肉注射铁剂,如右旋糖酐铁,首次为50mg,以后每日或间日注射100mg,总量不超过2.5~3.0克,两侧臀部肌肉交替注射。
严重贫血伴有胃酸缺乏可加服10%稀盐酸或胃蛋白酶液。
对临产孕妇或贫血严重者,可在驱虫前输小量血或边输血边驱虫。
12预防治疗病人及消除传染源是预防的重要环节,加强粪便管理,杀灭钩虫卵是综合防治措施之一。
为避免赤足下地感染可用25%白矾水液或1%碘酒等涂擦手足。
附:钩蚴移行症系钩蚴自皮肤侵入时,刺激局部皮肤发生痒性丘疹(俗称粪毒、粪疙瘩等),以足趾及手指间皮肤柔软处多见,局部有奇痒、红肿及灼痛、有的1-2天转成水泡,约数日内自行消退,亦可因抓痒引起继发感染,此称钩蚴皮炎。
当钩蚴到达肺泡时,可引起肺间质和泡点状出血与炎症病变,经数天或十余天自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