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PPT医学课件
合集下载
肝吸虫病小讲课护理课件

肝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肝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摄入 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水或食物,如 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等。
此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也是可 能的,但较为罕见。
肝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轻度肝吸虫病患者通常无明显症 状,仅在粪便检查时发现虫卵。
中度肝吸虫病患者可能出现食欲 不振、上腹部不适、腹泻等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
教育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自我管理
指导患者如何自我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遵医嘱治疗和复查。
社交支持
鼓励患者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获得情感 支持和帮助,减轻疾病带来的压力。
04
肝吸虫病与其他疾病的 鉴别诊断
与其他寄生虫病的鉴别诊断
肝吸虫病与血吸虫病的鉴别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 查,观察肝脏形态、结构 是否恢复正常。
长期随访建议
定期复查
建议患者在康复期间每3-6个月进 行一次随访复查,包括肝功能检 测、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等。
注意病情变化
如出现食欲不振、乏力、黄疸等症 状时应及时就医。
预防再次感染
提醒患者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 或半生食鱼、虾等水产品,加强个 人防护措施,预防再次感染肝吸虫 病。
起的病变。
内镜检查
通过胃镜或肠镜直接观察十二 指肠或胆管,发现肝吸虫成虫
。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首选吡喹酮药物治疗,该药物可 以有效杀死肝吸虫。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并发症或药物治疗无效 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注意事项
01
02
03
遵循医嘱
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医 嘱,按时服药、复查。
肝吸虫病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肝吸虫病的定义与病因 肝吸虫的传播途径
肝吸虫主要通过口服感染,食用含有虫卵的食物 或水。
常见的感染源包括生鱼片、腌制鱼类等。
肝吸虫病的定义与病因 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食用生鱼的地方居民和从事渔业的 人群。
了解自身风险,有助于做好预防工作。
肝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肝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腹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非 特异性症状。
注意饮水卫生,避免饮用不洁水源。
肝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健康教育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宣传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知识,减少传播机会。
肝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寄生 虫检测。
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并发症风险。
肝吸虫病的随访与康复
肝吸虫病的随访与康复 定期随访
谢谢观看
肝吸虫病患者的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肝吸虫病的定义与病因 2. 肝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3. 肝吸虫病的护理措施 4. 肝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5. 肝吸虫病的随访与康复
肝吸虫病的定义与病因
肝吸虫病的定义与病因
什么是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疾病,主要影 响肝脏和胆道系统。
常见的肝吸虫包括华支睾吸虫和福建吸虫,主要 通过食用生或未熟的淡水鱼感染。
患者在治疗后需定期随访,评估肝功能及虫卵排 泄情况。
随访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复发或并发症。
肝吸虫病的随访与康复 生活方式调整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锻炼,增强 体质。
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
肝吸虫病的随访与康复 长期观察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新的症状,及时就医。
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必要时提供心理支持。
肝吸虫病专题知识宣讲优质PPT课件

鼓励患者加入肝吸虫病自助小组,与病友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和支 持。
利用社区资源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参加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提高患者对疾 病的认知和自我保健能力。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本次宣讲内容总结
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介绍了肝吸虫病的分布范围、感染人群特征 以及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
治疗与预防
03
治疗原则与措施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使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等抗寄生 虫药物,以消除体内的肝吸虫。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发热、疼痛等症状 ,使用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进行 治疗。
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 素等营养支持,以改善身体状况。
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中医 辨证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发热、乏力、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 长期慢性感染者可导致肝硬化、胆管炎等并发症。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肝吸虫病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主要表现为 发热、肝区疼痛和黄疸等;慢性型则以乏力、消瘦、肝脾肿大等为主要表现。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肝吸虫病专题知识宣讲优质 PPT课件
目 录
• 肝吸虫病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 患者心理支持与生活质量改善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01
肝吸虫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 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 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03
对可能携带肝吸虫的动物宿主进行监测和管理,减少人群感染
利用社区资源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参加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提高患者对疾 病的认知和自我保健能力。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本次宣讲内容总结
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介绍了肝吸虫病的分布范围、感染人群特征 以及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
治疗与预防
03
治疗原则与措施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使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等抗寄生 虫药物,以消除体内的肝吸虫。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发热、疼痛等症状 ,使用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进行 治疗。
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 素等营养支持,以改善身体状况。
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中医 辨证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发热、乏力、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 长期慢性感染者可导致肝硬化、胆管炎等并发症。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肝吸虫病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主要表现为 发热、肝区疼痛和黄疸等;慢性型则以乏力、消瘦、肝脾肿大等为主要表现。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肝吸虫病专题知识宣讲优质 PPT课件
目 录
• 肝吸虫病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 患者心理支持与生活质量改善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01
肝吸虫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 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 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03
对可能携带肝吸虫的动物宿主进行监测和管理,减少人群感染
肝吸虫病课件pptx

鉴别诊断
需与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进行鉴别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 资鉴别。
02
肝吸虫生活史及传播途径
Chapter
肝吸虫生活史介绍
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 消化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入 水后,虫卵内毛蚴孵出。
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遇到第 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类,则侵 入其肌肉等组织,发育成囊蚴。
危险因素
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喝生水, 使用被肝吸虫污染的砧板、菜刀等厨 具,以及接触含有肝吸虫囊蚴的疫水 等,都是感染肝吸虫的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与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 广泛宣传肝吸虫病的危害和防治 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自 我保护能力。
加强粪便管理
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鱼塘,不用 新鲜人粪或猪粪喂鱼。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 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肝叶切除术等。
VS
其他治疗方法
如中药治疗、物理治疗等,可在一定程度 上辅助治疗肝吸虫病,但具体效果因人而 异。在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时,应充分评 估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谨慎选择合适的 治疗方案。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感谢观看
01 02 03 04
改进烹调方法
不吃生的或半生的淡水鱼、虾, 应将其煮熟、蒸透后再食用。
积极治疗感染者
对查出的肝吸虫感染者,应及时 给予治疗,以减少传染源。
03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技术
Chapter
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
血常规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 、感染等情况。
尿常规
观察患者尿液颜色、透 明度等,判断是否存在
肝吸虫PPT参考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肝吸虫PPT参考课件
目录
• 肝吸虫概述 • 肝吸虫感染途径与症状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 • 预防策略与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肝吸虫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肝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脏和 胆道系统内的寄生虫,属于吸虫 纲。
分类
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肝吸虫可分为华支睾吸虫、猫后 睾吸虫等几种。
如硝氯酚、硫氯酚等,对肝吸虫也有一定疗效, 但因其副作用较大,现已较少使用。
用药注意事项
严格遵医嘱用药
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严格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随 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定期复查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肝功 能、血常规等指标,以评估治疗 效果及监测药物副作用。
01 02 03 04
观察药物副作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加强科研力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肝吸虫病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有望研发出更 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
完善监测与防控体系
政府将加大对肝吸虫病监测与防控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 预警体系,提高防控能力。
推动健康教育与宣传
加强肝吸虫病的健康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自我防护能力 。
状。长期感染可导致肝硬化、胆管癌等严重后果。
02
诊断方法
通过血液检测、粪便检测或胆汁检测等方法可确诊肝吸虫感染。
03
治疗措施
吡喹酮等药物是治疗肝吸虫感染的有效药物,同时应配合营养支持和对
症治疗等措施。预防肝吸虫感染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
熟的鱼肉或虾肉。
02
医学寄生虫学38肝吸虫课件

二、生活史
3、离体
⑴、阶段:虫卵 ⑵、方式:随粪便
三、致病
1、致病阶段: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
2、致病机理:机械性阻塞作用,及虫体分泌物、代 谢产物和虫体崩解产物等引起的免疫 病理反应 。
240例病理确诊肝胆疾病中:
确诊肝胆疾病
有华支睾吸虫感染者
胆管上皮癌
8例
3例
肝
92例
15例
胆结石及胆囊胆管炎32例
3例
比例 37.5% 16.7% 16.3%
9.4%
香港的原发性肝癌有15%以上由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
五、流行
1、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 中国:除西北六省区外均有流行,患者470万
2、流行特点: ⑴、南北两端感染率高 ⑵、散在、点状分布 ⑶、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保重宿主多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肝吸虫 Liver fluke)
一、形态
1、成虫
似葵花子仁,红色,体 形狭长,背腹扁平,体 表无棘 具口、腹吸盘 雌雄同体 两个睾丸呈分支状,前 后排列
一、形态
2、虫卵
似芝麻形,蠕虫卵中最 小者,27-35×12-20μm, 黄褐色 一端有卵盖,盖旁有肩 峰样突起,后端有小疣 内含毛蚴
一、形态
3、尾蚴
烟斗状,尾部长度为 体部长度的2-3倍。
二、生活史
成虫 虫卵
毛胞 蚴蚴
雷 尾 囊 童成 蚴 蚴 蚴 虫虫
终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 终宿主
终宿主:人、肉食类哺乳动物(犬、猫等);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如纹沼螺、赤豆螺等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
二、生活史
1、感染
⑴、阶段:囊蚴 ⑵、途径:经口 ⑶、方式: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鱼肉
肝吸虫病科普讲座PPT课件

什么是肝吸虫病?
病原体
主要病原体是肝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属 于扁形虫门。
它们在宿主的肝脏内生长,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什么是肝吸虫病?
传播途径
通过食用未熟的淡水鱼或水产品感染,肝吸虫在 鱼体内的幼虫阶段进入人体。
感染后,虫卵通过胆道排出体外,继续传播。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高风险群体
及早发现感染可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如何治疗肝吸虫病?
如何治疗肝吸虫病?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吡喹酮(Praziquantel),可有效杀 灭肝吸虫。
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何治疗肝吸虫病?
定期随访
治疗后需定期复查,以确保虫体完全清除。
随访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复发情况。
如何治疗肝吸虫病?
如何预防肝吸虫病?
如何预防肝吸虫病? 饮食卫生
避免食用生鱼和未煮熟的水产品,确保食品彻底 烹饪。
定期检查水源及水产品的卫生状况。
如何预防肝吸虫病? 公共卫生教育
加强对肝吸虫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病意 识。
尤其是在高风险地区,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如何预防肝吸虫病? 定期体检
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肝吸虫病检查,早发现早 治疗。
肝吸虫病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肝吸虫病?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会出现症状? 4. 如何预防肝吸虫病? 5. 如何治疗肝吸虫病?
什么是肝吸虫病?
什么是肝吸虫病?
定义
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主要影响肝脏及胆道系统。
肝吸虫主要通过食用生水产品或未煮熟的淡水鱼 传播。
主要影响生活在肝吸虫流行地区的人群,尤其是 食用生鱼的习惯。
肝吸虫.pptx

化的治疗方案。
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
01
02
03
04
疫情监测
建立肝吸虫病疫情监测系统, 定期收集、分析疫情数据,评
估疫情发展趋势。
治疗效果评估
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随 访,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防控措施评估
定期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评估 ,了解其实施效果,为改进防
控策略提供依据。
信息共享与协作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
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华支睾吸虫DNA片段,从而检测患者样本中的病原体。PCR技术具有高度的敏 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探针,实时监测PCR产物的生成量,从而定量检测华支睾吸虫 DNA片段。这种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适用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
3.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 能发现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等征象 ,有助于诊断肝吸虫病。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肝吸虫病的症状与其他一些肝胆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例如,胆囊 炎、胆管炎、胆结石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和黄疸等。通过详细的病史 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鉴别这些疾病。
肝吸虫生活史及传
02
播途径
肝吸虫生活史概述
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胆管 内的吸虫。其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 雷蚴和尾蚴等阶段。成虫体薄,前端尖细,后端较钝 ,表皮无棘。虫体大小相差颇大,口吸盘直径略大于 腹吸盘。消化道包括口、咽及很短的食道,肠支伸至 体之后端。肝吸虫的寿命长达20~30年,期间在宿主 体内不断繁殖,对宿主造成持续性的损害。
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
01
02
03
04
疫情监测
建立肝吸虫病疫情监测系统, 定期收集、分析疫情数据,评
估疫情发展趋势。
治疗效果评估
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随 访,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防控措施评估
定期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评估 ,了解其实施效果,为改进防
控策略提供依据。
信息共享与协作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
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华支睾吸虫DNA片段,从而检测患者样本中的病原体。PCR技术具有高度的敏 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探针,实时监测PCR产物的生成量,从而定量检测华支睾吸虫 DNA片段。这种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适用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
3.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 能发现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等征象 ,有助于诊断肝吸虫病。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肝吸虫病的症状与其他一些肝胆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例如,胆囊 炎、胆管炎、胆结石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和黄疸等。通过详细的病史 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鉴别这些疾病。
肝吸虫生活史及传
02
播途径
肝吸虫生活史概述
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胆管 内的吸虫。其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 雷蚴和尾蚴等阶段。成虫体薄,前端尖细,后端较钝 ,表皮无棘。虫体大小相差颇大,口吸盘直径略大于 腹吸盘。消化道包括口、咽及很短的食道,肠支伸至 体之后端。肝吸虫的寿命长达20~30年,期间在宿主 体内不断繁殖,对宿主造成持续性的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酶染色试验、免疫金银染 色法等。 3、其他检查:B超和CT检查、胆囊造影等可发现肝胆病变。
60
A 正常肝脏; B肝吸虫病患者肝内胆管扩张、管壁增厚
61
七)治 疗
吡喹酮:目前是治疗肝吸虫病首选药物,该药具有疗效 高、疗程短、服药简便、副作用较轻等优点,目前国 内常用总剂量为120mg/kg~150mg/kg,每日3次,3 日疗法。
53
临床表现
2、慢性期:多数是由于反复感染或急性感染者 未及时治疗逐渐转变而来。
轻型者:可无任何症状; 中型者:可出现右上腹(肝区)隐痛,饱
涨感,食欲下降,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伴有乏 力、神经衰弱等表现; 重型患者:可引起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 出现贫血、浮肿、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 腹水和黄疸等,重症患儿可出现侏儒症。
12
(3)淡水鱼感染情况监测
在监测点的自 然水体环境采 集小型野生鱼 类,侧重采集 麦穗鱼、餐条 鱼等,共计 100尾,用压 片法检测囊 蚴,结果登记
13 入附表3。
(4)保虫宿主感染情况监测
每个行政村(社 区)采集5只 猫、犬或猪的粪 便,共25只,采 用改良加藤厚涂 片法,一粪两检 检测肝吸虫虫 卵,结果登记入 附表3。
14
(5)人群卫生常识 与行为状况
每个行政村(社 区)在参加粪检 的人群中随机抽 取30人,共150 人进行问卷调 查,内容详见附 表4。
15
(6)相关因素 监测
收集监测点的 地理环境、鱼 塘、经济水 平、卫生状 况、防治措施 等自然和社会 因素信息,结 果登记入附表 5。
16
填表说明:①总人口数:指该村上一年度的户 籍人口数;②常住人口数:指实际经常居住在 该村半年和半年以上的人口数;③表中8、9项 均填写该村所属乡(镇)上一年度的数据;④ 肝吸虫病监测点必须填写第7项鱼塘情况。
广西流行情况:目前全区已发现61个县(市、 区)有肝吸虫病流行或此病存在。推算全区感 染人数达350万人以上。
4
背景
广西肝吸虫病流行特点:
流行趋势:发病率
呈快速上升,流行 范围扩大。
分布不均,局部地 区流行严重。
感染率高,感染度 重。
各年龄组均有感染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44
45
市面上用于加工鱼生的几种鱼
46
3、人群感染方式
吃“鱼生”或未熟透的鱼、虾
共餐→食物、食具污染
吞下活囊蚴
其它(污染的手等)→污染食物
47
横县鱼生
48
鱼生加工
49
四)致病机理
肝吸虫引起发病及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 化,是由于虫体、虫卵及其代谢产物局部所 产生的阻塞与刺激所致。虫体的分泌、代谢 产物被人体吸收则产生全身反应。
26 电镜下的肝吸虫卵
27
华支睾吸虫虫卵
28
肝吸虫虫卵
肝吸虫虫卵(加藤片)
29
气泡
灵芝 孢子
30
华支睾吸虫虫卵与灵芝孢子的区别
31
扇棘单睾吸虫卵
32
华支睾吸虫卵
3、囊蚴
近圆形或随圆形,大小为(121-150)×(85140)μm。
囊壁有两层,外层较厚,约3×4μm,内层较 薄。
21
成虫 虫卵
1、成 虫
成虫:腹背扁平,呈褐色 或微黄色、半透明,体形 狭长,前端略窄,后端较 钝圆,类似葵瓜子状;大 小为10~25×3~5mm; 口吸盘在虫体前端,腹吸 盘在虫体前1/5线上,较口 吸盘略小。
22
口吸盘 肠支 腹吸盘
子宫 卵黄腺 卵巢
睾丸
肝吸虫的电镜 扫描图
上图:后尾蚴 (×600) 下图:口吸盘
1.39% 1988-1992
3.71% 2001-2004
9.10% 2015
,以成人组感染为 主,男性多于女性
广西肝吸虫病感染率趋势
5
。
广西肝吸虫病流行情况
年度
1985 1991 1994 1999 2002 2004 2006
县数
23 29 45 48 52 59 60
6
背景
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 肝吸虫病作为重点防治疾病列入规划 目标要求:到2020年底,全国肝吸虫感染率
肝吸虫病病理变化的程度因虫负荷的多 寡,感染时间的长短,病人机体的状态,有 无继发性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50
寄生在肝胆管内
51
52
肝胆管中的肝吸虫
五)临床表现
1、急性期:一次性食入大量囊蚴,可 在一个月左右突然发病,表现为寒战、高 热、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腹胀、腹 痛、腹泻和肝区压痛等症状,并伴有肝脏 肿大、黄疸及白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增 多等,免疫学检查强阳性。
42
1、传染源
肝吸虫病的传染源除人外,还 有猫、狗、猪等家畜,以及狸、鼠 等20多种哺乳动物作为传染源。
43
2、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常见有赤 豆螺、纹绍螺、长角涵螺及方格短沟 蜷。
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常见小鱼 有麦穗鱼、兰刀鱼、棒花鱼;大鱼有 草鱼、青鱼、白链及鳙鱼等。其次是 虾类,如米虾、沼虾。
①内容:肝吸虫和其他肠道蠕虫。 ②对象:每年度在每个行政村(社区)整群抽
取3周岁以上居民200人,共1 000人,必须覆 盖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各年龄组人群。 ③方法:采集监测对象粪便样本(>30 g),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结果登记 入附表2。 ④指标:肝吸虫和土源性线虫分别计算感染率 11 和感染度,其他肠道蠕虫计算感染率。
36
二)肝吸虫囊蚴检查方法
囊蚴在鱼体寄生最多的部位
背鳍肌肉
尾鳍肌 肉
野生鱼种—麦穗鱼
37
二)肝吸虫囊蚴检查方法
第二中间宿主检查: 1、压片镜检法:将待检的鱼去鳞和皮,
切取背部肌肉适量,置两玻片之间, 用力夹压使鱼肉成一薄膜,在解剖镜 或低倍镜下检视。此法适用于检查小 型鱼体。
38
二)肝吸虫囊蚴检查方法
3.流动监测(12个):结合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工作一同开展,各省 每年抽取10-15%的县(市、区)开展肝吸虫病流动监测,监测点5 年内不重复。
9
一)固定监测
1. 人群感染情况监测 2. 淡水鱼感染情况监测 3. 保虫宿主感染情况监测 4. 人群卫生常识与行为状况 5. 相关因素监测
10
1.人群感染情况监测
幼虫在囊内卷曲,可见吸盘和腹吸盘及一个大 的排泄囊,囊内有黑色素颗粒位于囊内一侧。
从尾蚴侵入鱼体至囊蚴发育成熟,约需23天。
33
肝吸虫囊蚴(感染期)
腹吸盘
囊壁
排泄囊 (黑色)
口吸盘
34
肝吸虫囊蚴的电镜图
35
从生鱼片中分离的肝吸虫囊 蚴 (138×115 μm)
鱼肉吸虫囊蚴(显微镜下观察)
阿苯哒唑(丙硫咪唑):剂量每次5~10mg/kg,每 日2次,连服7日。
三苯双脒
62 治疗注意掌握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三苯双脒和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的 疗效
华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 sinensis
1
目录
背景 肝吸虫病监测方案 肝吸虫病基础知识
预防与控制
2
背景
肝吸虫包括华支睾吸虫、麝猫后睾吸虫和猫后 睾吸虫等,在我国流行的是华支睾吸虫(以下 简称肝吸虫)。
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如 猫、狗、猪、鼠等)的肝胆管内所引起在以肝 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
二)流动监测
各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 中5个片区,每片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 个行政村(社区)开展监测,村(社区)名须 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在附表1中登 记)。
人群感染情况监测: 相关因素监测
17
三)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
(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监测数据的 收集,并于当年12月31日前通过“寄生虫病防 治信息管理系统”上报数据。
54
临床表现
3、併发症: 胆管炎、胆 囊炎、胆石症、胰管炎、胰腺 炎、原发性肝癌和胆管上皮 癌。
55
2009年,肝吸虫感染被WHO国际肿瘤研究中心 (IARC)确认为引起胆管癌的Ⅰ类病因学因素
56
1
2
1
2
2
3
1
肝吸虫在肝胆管内的切片,胆管周围腺瘤样增生,肝实质小叶
不均一,进一步可发展为胆管癌和肝纤维化
1:胆管上皮腺瘤样增生 2:肝吸虫(吸盘)3:肝小叶不均一
57
图片由余新柄教授提供
肝吸虫病晚期引发的胆管癌
58
图片由横县人民医院郑秋培院长提供
59
六) 诊 断
根据吃鱼生史或在流行区生活、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 果,诊断并不困难。 1、病原学检查:目前常用的有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醛醚
集卵法、水洗沉淀集卵法等。 2、免疫学检查: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抗体
19
三、基础知识 一) 病原学
形态学:
成虫: 虫卵:人体寄生虫虫卵中最小的一种。
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寄生部位:肝内的中小胆管 感染期:囊蚴 寿命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 鱼虾中的囊蚴
尾蚴
毛;胞;雷蚴 第一中间宿主沼 螺、豆螺、涵螺
(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全国监测 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于次年5月底前将监测 结果反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18
四)实验室质量控制
60
A 正常肝脏; B肝吸虫病患者肝内胆管扩张、管壁增厚
61
七)治 疗
吡喹酮:目前是治疗肝吸虫病首选药物,该药具有疗效 高、疗程短、服药简便、副作用较轻等优点,目前国 内常用总剂量为120mg/kg~150mg/kg,每日3次,3 日疗法。
53
临床表现
2、慢性期:多数是由于反复感染或急性感染者 未及时治疗逐渐转变而来。
轻型者:可无任何症状; 中型者:可出现右上腹(肝区)隐痛,饱
涨感,食欲下降,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伴有乏 力、神经衰弱等表现; 重型患者:可引起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 出现贫血、浮肿、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 腹水和黄疸等,重症患儿可出现侏儒症。
12
(3)淡水鱼感染情况监测
在监测点的自 然水体环境采 集小型野生鱼 类,侧重采集 麦穗鱼、餐条 鱼等,共计 100尾,用压 片法检测囊 蚴,结果登记
13 入附表3。
(4)保虫宿主感染情况监测
每个行政村(社 区)采集5只 猫、犬或猪的粪 便,共25只,采 用改良加藤厚涂 片法,一粪两检 检测肝吸虫虫 卵,结果登记入 附表3。
14
(5)人群卫生常识 与行为状况
每个行政村(社 区)在参加粪检 的人群中随机抽 取30人,共150 人进行问卷调 查,内容详见附 表4。
15
(6)相关因素 监测
收集监测点的 地理环境、鱼 塘、经济水 平、卫生状 况、防治措施 等自然和社会 因素信息,结 果登记入附表 5。
16
填表说明:①总人口数:指该村上一年度的户 籍人口数;②常住人口数:指实际经常居住在 该村半年和半年以上的人口数;③表中8、9项 均填写该村所属乡(镇)上一年度的数据;④ 肝吸虫病监测点必须填写第7项鱼塘情况。
广西流行情况:目前全区已发现61个县(市、 区)有肝吸虫病流行或此病存在。推算全区感 染人数达350万人以上。
4
背景
广西肝吸虫病流行特点:
流行趋势:发病率
呈快速上升,流行 范围扩大。
分布不均,局部地 区流行严重。
感染率高,感染度 重。
各年龄组均有感染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44
45
市面上用于加工鱼生的几种鱼
46
3、人群感染方式
吃“鱼生”或未熟透的鱼、虾
共餐→食物、食具污染
吞下活囊蚴
其它(污染的手等)→污染食物
47
横县鱼生
48
鱼生加工
49
四)致病机理
肝吸虫引起发病及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 化,是由于虫体、虫卵及其代谢产物局部所 产生的阻塞与刺激所致。虫体的分泌、代谢 产物被人体吸收则产生全身反应。
26 电镜下的肝吸虫卵
27
华支睾吸虫虫卵
28
肝吸虫虫卵
肝吸虫虫卵(加藤片)
29
气泡
灵芝 孢子
30
华支睾吸虫虫卵与灵芝孢子的区别
31
扇棘单睾吸虫卵
32
华支睾吸虫卵
3、囊蚴
近圆形或随圆形,大小为(121-150)×(85140)μm。
囊壁有两层,外层较厚,约3×4μm,内层较 薄。
21
成虫 虫卵
1、成 虫
成虫:腹背扁平,呈褐色 或微黄色、半透明,体形 狭长,前端略窄,后端较 钝圆,类似葵瓜子状;大 小为10~25×3~5mm; 口吸盘在虫体前端,腹吸 盘在虫体前1/5线上,较口 吸盘略小。
22
口吸盘 肠支 腹吸盘
子宫 卵黄腺 卵巢
睾丸
肝吸虫的电镜 扫描图
上图:后尾蚴 (×600) 下图:口吸盘
1.39% 1988-1992
3.71% 2001-2004
9.10% 2015
,以成人组感染为 主,男性多于女性
广西肝吸虫病感染率趋势
5
。
广西肝吸虫病流行情况
年度
1985 1991 1994 1999 2002 2004 2006
县数
23 29 45 48 52 59 60
6
背景
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 肝吸虫病作为重点防治疾病列入规划 目标要求:到2020年底,全国肝吸虫感染率
肝吸虫病病理变化的程度因虫负荷的多 寡,感染时间的长短,病人机体的状态,有 无继发性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50
寄生在肝胆管内
51
52
肝胆管中的肝吸虫
五)临床表现
1、急性期:一次性食入大量囊蚴,可 在一个月左右突然发病,表现为寒战、高 热、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腹胀、腹 痛、腹泻和肝区压痛等症状,并伴有肝脏 肿大、黄疸及白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增 多等,免疫学检查强阳性。
42
1、传染源
肝吸虫病的传染源除人外,还 有猫、狗、猪等家畜,以及狸、鼠 等20多种哺乳动物作为传染源。
43
2、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常见有赤 豆螺、纹绍螺、长角涵螺及方格短沟 蜷。
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常见小鱼 有麦穗鱼、兰刀鱼、棒花鱼;大鱼有 草鱼、青鱼、白链及鳙鱼等。其次是 虾类,如米虾、沼虾。
①内容:肝吸虫和其他肠道蠕虫。 ②对象:每年度在每个行政村(社区)整群抽
取3周岁以上居民200人,共1 000人,必须覆 盖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各年龄组人群。 ③方法:采集监测对象粪便样本(>30 g),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结果登记 入附表2。 ④指标:肝吸虫和土源性线虫分别计算感染率 11 和感染度,其他肠道蠕虫计算感染率。
36
二)肝吸虫囊蚴检查方法
囊蚴在鱼体寄生最多的部位
背鳍肌肉
尾鳍肌 肉
野生鱼种—麦穗鱼
37
二)肝吸虫囊蚴检查方法
第二中间宿主检查: 1、压片镜检法:将待检的鱼去鳞和皮,
切取背部肌肉适量,置两玻片之间, 用力夹压使鱼肉成一薄膜,在解剖镜 或低倍镜下检视。此法适用于检查小 型鱼体。
38
二)肝吸虫囊蚴检查方法
3.流动监测(12个):结合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工作一同开展,各省 每年抽取10-15%的县(市、区)开展肝吸虫病流动监测,监测点5 年内不重复。
9
一)固定监测
1. 人群感染情况监测 2. 淡水鱼感染情况监测 3. 保虫宿主感染情况监测 4. 人群卫生常识与行为状况 5. 相关因素监测
10
1.人群感染情况监测
幼虫在囊内卷曲,可见吸盘和腹吸盘及一个大 的排泄囊,囊内有黑色素颗粒位于囊内一侧。
从尾蚴侵入鱼体至囊蚴发育成熟,约需23天。
33
肝吸虫囊蚴(感染期)
腹吸盘
囊壁
排泄囊 (黑色)
口吸盘
34
肝吸虫囊蚴的电镜图
35
从生鱼片中分离的肝吸虫囊 蚴 (138×115 μm)
鱼肉吸虫囊蚴(显微镜下观察)
阿苯哒唑(丙硫咪唑):剂量每次5~10mg/kg,每 日2次,连服7日。
三苯双脒
62 治疗注意掌握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三苯双脒和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的 疗效
华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 sinensis
1
目录
背景 肝吸虫病监测方案 肝吸虫病基础知识
预防与控制
2
背景
肝吸虫包括华支睾吸虫、麝猫后睾吸虫和猫后 睾吸虫等,在我国流行的是华支睾吸虫(以下 简称肝吸虫)。
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如 猫、狗、猪、鼠等)的肝胆管内所引起在以肝 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
二)流动监测
各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 中5个片区,每片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 个行政村(社区)开展监测,村(社区)名须 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在附表1中登 记)。
人群感染情况监测: 相关因素监测
17
三)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
(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监测数据的 收集,并于当年12月31日前通过“寄生虫病防 治信息管理系统”上报数据。
54
临床表现
3、併发症: 胆管炎、胆 囊炎、胆石症、胰管炎、胰腺 炎、原发性肝癌和胆管上皮 癌。
55
2009年,肝吸虫感染被WHO国际肿瘤研究中心 (IARC)确认为引起胆管癌的Ⅰ类病因学因素
56
1
2
1
2
2
3
1
肝吸虫在肝胆管内的切片,胆管周围腺瘤样增生,肝实质小叶
不均一,进一步可发展为胆管癌和肝纤维化
1:胆管上皮腺瘤样增生 2:肝吸虫(吸盘)3:肝小叶不均一
57
图片由余新柄教授提供
肝吸虫病晚期引发的胆管癌
58
图片由横县人民医院郑秋培院长提供
59
六) 诊 断
根据吃鱼生史或在流行区生活、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 果,诊断并不困难。 1、病原学检查:目前常用的有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醛醚
集卵法、水洗沉淀集卵法等。 2、免疫学检查: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抗体
19
三、基础知识 一) 病原学
形态学:
成虫: 虫卵:人体寄生虫虫卵中最小的一种。
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寄生部位:肝内的中小胆管 感染期:囊蚴 寿命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 鱼虾中的囊蚴
尾蚴
毛;胞;雷蚴 第一中间宿主沼 螺、豆螺、涵螺
(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全国监测 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于次年5月底前将监测 结果反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18
四)实验室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