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
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B.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C.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D.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A、B、C正确;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不是世界经济强国,D错误。
因此,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主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思想( )A. 继承并发展了儒家“仁政”思想B. 反映了诸侯争霸的残酷现实C. 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
荀子主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本题考查孟子、荀子这些思想主张的内涵。
选项A,孟子、荀子都强调统治者要尊重百姓,以民为本,这是儒家思想中“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故选项A正确。
选项B,诸侯争霸的残酷现实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选项B。
选项C,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使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故排除选项C。
选项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故排除选项D。
因此,这些思想:A. 继承并发展了儒家“仁政”思想。
3、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认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2024年河南省开封市高考历史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河南省开封市历史高考仿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干: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2、题干:以下哪项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A、诸葛亮B、关羽C、曹操D、李白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E. 阴阳家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中,哪一项措施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A. 统一度量衡B. 实行郡县制C. 焚书坑儒D. 修筑长城5、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戊戌变法B.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C. 辛亥革命、戊戌变法、五四运动D. 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6、下列关于世界近代史的重大发明,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A. 蒸汽机B. 钢铁C. 电灯D. 内燃机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A. 儒家,主张仁政与礼治B. 法家,强调法制与中央集权C.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D. 墨家,倡导兼爱与非攻,同时也支持儒家的思想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中,哪一项对后世行政制度的影响最为深远?A.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与货币C.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D. 修建长城,抵御外敌9、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A. 林则徐B. 郑观应C. 梁启超D. 康有为 10、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国共合作D. 抗日战争胜利11、(单选题)《马关条约》签订后,哪一项内容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A.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B. 赔款白银二亿两C.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D.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2、(单选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 中央革命根据地C. 晋察冀边区D. 鄂豫皖苏区13、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千古一帝”?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赵匡胤14、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北伐战争D. 抗日战争15、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由谁改进的?A. 张衡B. 蔡伦C. 毕昇D. 郭守敬16、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A. 《四库全书》B. 《资治通鉴》C. 《永乐大典》D. 《太平御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1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周人藏礼于器,对青铜礼器的使用在数量、形制和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
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周人列鼎通常为单数,奇数的鼎与偶数的簋(guǐ)配合使用;而在山东半岛及黄淮、江淮流域的东方族群则盛行“偶数用鼎”。
这一现象反映出A.贵族集团内部等级森严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C.分封制下地方独立自治D.早期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2.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土了长沙走马楼西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租簿》和青岛土山屯西汉简《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前者是关于临湘市都乡土地情况及田租数额的单项文书,后者是关于堂邑县地理范围、户口、垦田,赋役等多项内容的统计文书。
这两则汉简可以印证当时A.地方官员肩负经济发展责任B.赋税沉重使百姓生活困难C.国家重视对地方经济的管理D.普遍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3.南宋初年,为了彰显其统治的正统性,统治者沿袭了北宋礼仪中以大象为“祥瑞”的传统,其礼仪用象主要来源于贡献和购买。
后来,又以异兽“劳远人”“失土性”“象乃无用之物,重扰吾民”为由,停止接受贡象与购象。
这反映出A.财政状况左右君主行为B.天人感应学说被摈弃C.儒学观念影响庙堂决策D.中外贸易与交流受阻4.明朝万历年间常熟县令根据吴中风俗总结经验:“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
”这一材料表明当地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面临重新分配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D.独具特色的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5.光绪帝1898年颁布上谕称:“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着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酌核办理。
惟须祥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模拟试卷历史经典(四)

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模拟试卷历史经典(四)一、选择题1. 下列图片所示的都是出土于河南的著名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了解的历史信息是()A.河南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B.我国的青铜文明高度发达C.河南地区灿烂的封建文化D.我国古代高超的冶铁技术2.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杏林”体现的是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丰富内涵,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现在中医已迈出中国,走向世界。
以下作品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的是()A.《伤寒杂病论》B.《天工开物》C.《资治通鉴》D.《本草纲目》3.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
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
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B.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4. “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中国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
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
”“这份条约”中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内容是()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5. 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说:此举是为了“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张之洞在筹办广州织布局时同样也说这是为了“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
这说明洋务运动蕴含的思想是A.光大传统文化B.谋求国家独立C.改革国家制度D.维护国家利益6. 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A.中国共产党成立B.京师大学堂建立C.江南制造总局创办D.《新青年》创刊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
2023-2024学年河南全部城市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河南全部城市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下列近代世界经济交流示意图紧扣研究性学习主题。
据此推断,该研究主题应是()A: 资本输出的历程B: 黑奴贸易的兴衰C: 世界工厂的出现D: 世界物产的传播【答案】D【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都有往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各地的物产在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流通,D项正确;黑奴贸易主要是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进行,B项排除;A、C两项在图中无法体现。
故选D。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统治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D选项排除。
第3题.古人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农民赋税徭役沉重B: 土地兼并严重C: 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 手工业的发展【答案】B【解答】依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故选B。
如图是元代郑思肖的传世作品《墨兰图》,画面仅有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构图简洁舒展,兰花饱满,兰叶互不交叉,用笔沉稳流畅,挺拔刚劲,婉转富有变化。
这类国画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是()A: 追求写意和抒情B: 以工笔为主要技法C: 讲究布局和构图D: 摹写客观自然景物【答案】A【解答】第5题.1913年,赵玉森在《共和国本国史》中写道,约既公布,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
人教版河南信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信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面,表现在()A: 汉族完全取代少数民族B: 少数民族完全取代汉族C: 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D: 汉族文化完全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答案】C【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面,C符合题意;汉族完全取代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完全取代汉族、汉族文化完全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均表述错误,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第2题.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
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下列言论与之相符的是()A: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B: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C: 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案】C【解答】该材料中有以明其心一处表明该思想家做学问的目的或方式是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到真理,属于心学的代表,而C体现了致良知的思想,故C正确;A是孔子的思想,排除;B是朱熹的思想,排除;D是李贽的思想,排除。
故选C。
第3题.下列关于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史实表述正确的是()A: 辽的建立者契丹族与女真同源B: 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南宋C: 金世宗在位时金朝进入鼎盛时期D: 1271年成吉思汗建立元朝【答案】C【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辽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族同源,故A项错误;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北宋,故B项错误;金世宗在位时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故C项正确;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故D项错误。
故选C。
第4题.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以夷指外国人,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一变化反映清政府()A: 外交观念发生改变B: 已沦落为洋人的朝廷C: 逐步实施平等外交D: 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答案】A【解答】材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华夷观念浓厚,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中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说明清政府外交观念发生改变,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沦落为洋人的朝廷,故B项错误;当时条约的签订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能体现平等外交,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向西方学习法律,故D项排除。
河南省郑州市济源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4届河南省济源市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蒋介石亲任委员长。
1936年,资源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订子《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
按此计划,计划五年内由政府投资2.7亿元,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其意图在于A. 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发展工业B. 建立统制经济体制壮大官僚资本C. 建设后方工业基地预备大战爆发D. 采取行政干预手段优化工业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结合材料时间和中日关系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举动是为了预备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选项C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采取的是市场经济,排除A;选项B不是材料描述现象的目的,排除;材料未体现国民政府在工业结构方面的调整,更多是的工业布局在地域方面的变化,排除D。
2. 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带”“割据区域”等。
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A. 重新考虑革命道路B. 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C支持工农武装道路 D. 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2023-2024学年河南洛阳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河南洛阳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如图为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
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A: 交通条件的优化B: 抑商政策的松弛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中外贸易的增加【答案】C【解答】图示反映了西汉时期大量的商业城市出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商业城市的出现,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
交通运输对商业城市的形成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并非商业城市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B项与史实不符,汉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D项并非商业城市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
第2题.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
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
许衡则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这反映了()A: 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B: 理学家追求孔颜之乐C: 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D: 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答案】D【解答】材料中许衡心中认为有梨主人的存在,不经主人同意不吃梨,体现了其道德信念的坚持,故D项正确;A和B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材料体现的不是心学,而是一种道德信仰,故C项排除。
第3题.明清时期的族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征收地租专作家族祭祖开支的把田,一种是由族内乡绅捐置用以济贫、恤寡和资读的义田。
政府对盗卖族田者予以治罪甚至发边充军。
政府对族田的保护旨在()A: 增加国家的土地税收B: 维护宗法关系以稳固秩序C: 弘扬耕读传家的观念D: 以经济立法打击地方豪族【答案】B【解答】结合族田的两种用途可知,政府保护族田的目的在于维护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地方社会秩序,B项正确;从族田的作用可知,其为家族公有土地,A项错误;族田不是农民的私有土地,与小农小康生活观念无关,C项错误;政府保护族田,打击盗卖族田的人,不等于打击地方豪族,D项不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015·河南洛阳一模·5)1700年,当清政府商讨出兵新疆平叛时,康熙帝认为‘今欲用兵,兵非不敷,但虑路远,运饷艰难”,并列举汉代赵充国屯田平羌故事,遂“敕所司留意”。
材料主要表明康熙帝( )A.认为出兵新疆劳民伤财将激化社会矛盾B.从维护新疆安定角度考虑屯田问题C.命令户部尽力为出兵新疆做好物资准备D.力主屯田西北以促进边疆开发【考点】康熙帝——平定新疆叛乱【解析】材料中主要是说“路远,运饷艰难”,并没有说激化了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运饷艰难”,并列举汉代赵充国屯田平羌故事的信息说明康熙帝从屯田的角度来维护新疆安定,故B项正确;“敕所司留意”是留意屯田,不是作物资准备,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及依靠屯田来推进军事行动,是稳定新疆局势,而不是边疆的开发,故D 项错误。
【答案】B2.(2015·河南濮阳一模·30)【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一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D.【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
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
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
此安边之策也。
”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
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
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请回答:(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6分)(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4分)【考点】唐太宗【解析】(1)从材料“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说明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从材料“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
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
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
此安边之策也。
”说明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从材料“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说明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2)从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1)观点:①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
②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
③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6分)(2)评价: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4分)东西方的先哲1.(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30)波普(当代思想家)说:“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
”这里主要是说( )A.柏拉图的思想有正反两方面相等的影响B.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C.柏拉图著作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D.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影响巨大【考点】柏拉图【解析】题干主要是讲正面的影响,并没有提及反面影响,故A项错误;柏拉图影响巨大,题干并没有展示其核心地位,故B项错误;题干并没有展示柏拉图思想同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故C项错误;从材料“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可知柏拉图思想影响巨大,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5·河南六市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汝之民为俄也,柯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杜会福利制度。
妇女怀手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
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枉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根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材料二孔子为教主,为种明圣王,配天地、育方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哪些发展?(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原因。
(6分)【考点】孔子【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一中“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得出国君救济,据材料中“私以尔食馈之,是……见己之德美矣”得出不主张个人救助;第二小问发展,据材料一中“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杜会福利制度”得出社会福利制度化、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据材料一中“入公立政府组建的”、“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得出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
(2)第一小问形象,据材料二中“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皆孔子改制之事”得出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第二小问态度,根据第(1)小题第二小问的发展,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三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中出处“《孔子改制考》(1898)”可知与戊戌维新有关,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3分)发展:①社会福利制度化。
②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
③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6分)(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
(2分)态度:吸收、改造和利用。
(2分)原因: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展。
(2分)近代世界的思想家1.(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师,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
1776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个角落广泛传播。
当时一些国家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把《国富论》中阐述的原理应用到具体政策中。
《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
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说影响几代人的成长。
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里奥特说:“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生产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摘编自王岳川《一生的图书计划》(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历史背景。
(6 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当·斯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9 分)【考点】亚当·斯密【解析】(1)由材料“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1776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可知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于18世纪80年代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把该时期的阶段特征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几个方面总结即可。
(2)由材料“《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得出亚当·斯密倡导经济自由思想,这对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由材料“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得出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创造价值,完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由材料“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得出亚当·斯密的学说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主要来源之一,由材料“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得出亚当·斯密的学说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理论武器。
【答案】(1)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工业革命开始;启蒙思想传播。
(6 分)(2)贡献:倡导经济自由思想,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提出劳动创造价值,完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来源之一,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理论武器。
(9 分)2.(2015·河南郑州三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
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
懂得一点算术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
……人口的增长幅度也许会超过财富的增长幅度,因而增加的产量将分配给增知得更多的人口。
……要不了多久,不仅整个国家会比以前穷,而且下层阶级的处境也会比每天仅仅得到18便士时更为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