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引言:在大学中,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实验课程,生物化学实验通常涉及生物化学原理的研究,如酶活性测定、蛋白质分离纯化等。
本实验报告将重点介绍一次生物化学实验的设计、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酶活性对温度和pH的影响,进一步理解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探究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理解酶的特性及其应用。
二、实验材料和设备:材料:A酶液、B底物液、C缓冲液、D洗涤液、E抗原液。
设备:吸光度计、温度控制仪、离心机、电子天平、试剂瓶、试管架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实验设备,并按照实验操作要求准备好所需试剂、药品和仪器。
2. 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将A酶液和B底物液分别装入试管中,加入不同温度和pH的缓冲液,并设置对照组进行比较。
3. 反应条件控制:将试管置于温度控制仪中,使其保持恒定的温度,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反应。
记录每组试验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
4. 酶活性测定:取出试管,使用吸光度计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并将测定结果记录下来。
5. 数据分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出不同温度和pH值下的酶活性曲线,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观察到酶活性与温度和pH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超过一定温度后,酶的活性会迅速下降。
这是因为高温会破坏酶的三维结构,使其失去催化活性。
此外,不同pH值对酶活性也有一定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酶活性在特定的pH值下达到最大值,而在过高或过低的pH环境下,酶的催化活性显著降低。
这是因为酶的催化反应需要特定的酸碱环境,而超出其最适pH范围会导致酶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降低其活性。
综合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酶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较大,而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因酶的种类而异。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共2篇)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共2篇)篇一:生物化学实验报告2012年生物化学实验b姓名:学号:实验时间:实验分组:组内成员:任课教师:实验报告xxxx 2012年11月17日摘要1. 实验部分1.1试剂与仪器1.试剂:(2)1 mol/l 醋酸,1 mol/l naoh,硫酸铵。
(3)平衡缓冲液:0.01 mol/l tris-hcl,ph 8.0。
(5)酶的底物溶液:用底物缓冲液配制15×10-3 mol/l 对硝基苯磷酸二钠溶液。
(7)分离胶缓冲液:1.5 mol/l tris-hcl缓冲液,ph 8.8,已加入10% sds。
(8)浓缩胶缓冲液:0.5 mol/l tris-hcl缓冲液,ph 6.8,已加入10% sds。
(13)脱色液:500 ml 10%甲醇和10%冰醋酸的脱色液1000 ml。
匀浆机、eppebdorf5型冷冻离心机、gsy—2型恒温水浴、uv762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2 小牛肠碱性磷酸酶提取方法2)将小肠粘膜液集中倒入匀浆机中,加冰冷蒸馏水,高速匀浆,重复多次。
3)缓慢加入冰冷正丁醇高速匀浆重复多次。
在4℃,10000 rpm条件下离心。
4)用滤布过滤去除杂质,倒入分液漏斗中,静止分层,取下层水相,用hac溶液调ph到4.9。
5)得到上清后放入离心管中,用naoh溶液调ph至6.5,称取硫酸铵加到离心管中溶解;再加冰冷丙酮,混匀,4℃静置30 min以上。
6)上清液中加入冰冷丙酮,4℃放置30 min以上。
4℃,10000 rpm,离心。
7)取沉淀溶于平衡缓冲液至全部溶解至冰箱保存待用。
1.3 小牛肠碱性磷酸酶酶活检测方法2)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条件为405 nm波长,测定时间60 s,取值2 s,记录范围0.0-1.5。
上下倒2次,放回分光光度计中,测定酶动力学曲线1.4 聚丙烯凝胶制备分离胶制备(浓度10%,制备量10 ml)试剂用量 h2o30% 丙烯酰胺1.5 mol/l tris-hcl缓冲液ph 8.810% 过硫酸铵temed4.1 ml 3.4 ml 2.4 ml 100 μl 10 μl浓缩胶制备(浓度5%,制备量6 ml)试剂 h2o30% 丙烯酰胺0.5 mol/l tris-hcl缓冲液ph 6.810% 过硫酸铵temed用量3.4 ml 1.0 ml 1.5 ml 60 μl 8 μl1.5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3)各取100 μl加入到5 ml考马斯亮蓝试管中,混匀,反应5 min以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生物化学实验是利用生物化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和代谢过程进行研究的实验。
其中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样品;试剂,酚酞、硫酸、氢氧化钠、蛋白质定性试剂、酶定性试剂等;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蛋白质的定性实验,取少量蛋白质样品,加入蛋白质定性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2. 核酸的定性实验,取少量核酸样品,加入核酸定性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3. 酶的定性实验,取少量酶样品,加入酶定性试剂,观察反应情况并记录结果。
4. 碳水化合物的定性实验,取少量碳水化合物样品,加入酚酞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5. 生物分子的定量分析,利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等仪器,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样品中的蛋白质、核酸、酶、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从而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和代谢过程。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了生物分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实验意义,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生物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生物分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还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范例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范例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物化学中的某一特定现象/理论/反应。
实验原理
在这一部分,我们对本次实验所涉及的生物化学理论或原理进
行介绍。
这有助于读者了解实验的背景和相关知识。
实验材料
列出本次实验所用到的材料和试剂,包括其名称、规格、供应
商等信息。
实验步骤
详细描述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使用的仪器和试剂的准备,以
及各个步骤的操作方法。
实验结果
将实验过程中所得的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或文字描述的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数据分析与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解释实验所得结果与理论之间的
关系。
如果有多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处
理和分析。
结论
总结本次实验的结果和主要发现,给出一个简明扼要的结论。
实验总结
针对本次实验,总结实验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同时,还可以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列举实验中所涉及的参考文献,包括教科书、期刊论文等。
确
保引用的内容是可靠和可确认的。
附录
如果有需要的话,将实验中的详细数据、图表、记录表格等附
在文档的末尾。
致谢
感谢在实验中提供帮助的老师、同学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在这一部分对他们表示感谢。
以上是一份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的范例。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度增加和调整各个部分的内容。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命体系中化学成分和物质转换过程的科学,其实验研究对于揭示生命的本质、改善人类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介绍一次生物化学实验的设计、过程和结果。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旨在从多个方面探究某种生物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功能,以及探索该物质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
具体的实验目标包括:1. 通过化学方法及相关仪器对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和测定;2. 对该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进行测定,并探究其可能的氧化还原反应机制;3. 通过光谱分析、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确定该化合物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4. 总结实验结果,探讨该化合物在生物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及前景。
二、实验步骤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提取目标化合物。
选用某一生物体组织作为原料,在适当的化学反应条件下,经过酶促反应、液液抽提、柱层析等步骤,旨在获得目标化合物的高纯度样品。
2. 分析结构。
使用核磁共振(NMR)、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现代科学仪器和技术,对提取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和测定,以揭示化合物分子结构,及其性质和可能的反应机制。
3. 氧化还原性测定。
利用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对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进行测定,及探究其可能的氧化还原反应机制。
4. 酶活性测定。
通过对该化合物活性酶的特定底物的催化反应,测定其反应速率及相关动力学参数,以推测该化合物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方式及机制。
5. 总结实验结果。
根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对该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功能进行总结,即探讨其在生物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及未来前景。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通过化学反应及柱层析等步骤,我们从生物体组织中获得了目标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分析,揭示了化合物的结构;2. 通过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我们测定了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并推测了其可能的氧化还原反应机制;3. 通过酶活性测定等方法,我们推测了该化合物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及性质,具体表现为一定的生物活性及催化能力;4.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总结了该化合物在生物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并探讨了可能的发展方向及挑战。
实验报告生物化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报告生物化学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报告:生物化学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验旨在研究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
通过对不同样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探索了不同蛋白质的特性和潜在应用。
以下是实验结果和分析。
1. 实验方法我们使用了多种技术和试剂来分析蛋白质样本。
首先,我们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将不同样本中的蛋白质分离。
接着,我们使用染色剂对蛋白质进行染色,并通过分析染色带的迁移距离和颜色密度,评估蛋白质的相对含量。
最后,我们利用质谱技术,鉴定和分析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
2. 实验结果与分析2.1 蛋白质组成分析在SDS-PAGE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每个样本中的多个蛋白质带。
根据迁移距离和颜色密度,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不同样本中蛋白质的相对含量和分布情况。
通过与已知标准品进行比对,我们鉴定了几种主要蛋白质。
进一步的质谱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
2.2 蛋白质功能分析针对不同样本中的蛋白质,我们通过文献研究和功能检测,评估了它们可能的功能和应用。
例如,在样本A中,我们发现一种具有抗氧化性质的蛋白质,可以用于制备抗氧化剂;在样本B中,我们发现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质,对抗多种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这些蛋白质提供了潜在的方向。
2.3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通过蛋白质质谱分析和文献研究,我们尝试探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对不同样本中蛋白质的结构,我们发现不同结构和序列的蛋白质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性。
例如,在一些样本中,我们发现含有特定结构域的蛋白质对特定生物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和改造蛋白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3. 结论和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分析了不同样本中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
我们发现不同样本中存在多种蛋白质,并且这些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和功能。
这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蛋白质提供了基础和方向。
然而,本次实验还存在一些限制,如样本数量不足和分析深度有限等。
生物化学实训课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蛋白质分子量测定——凝胶层析法二、实验目的:1. 理解凝胶层析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蛋白质分子量测定的方法。
3. 分析实验结果,并探讨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三、实验原理:凝胶层析法是一种分离和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凝胶的分子筛作用,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
凝胶是一种多孔材料,其孔径大小与蛋白质分子大小相匹配,使得小分子蛋白质能够进入凝胶内部,而大分子蛋白质则无法进入,从而实现分离。
四、实验材料与试剂:1. 蛋白质样品:如鸡蛋清、血清等。
2. 凝胶: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等。
3. 电泳缓冲液:如Tris-HCl缓冲液、硼酸缓冲液等。
4. 标准蛋白质分子量对照品:如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
5. 电泳仪、电泳槽、紫外灯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凝胶:将凝胶溶解在适当浓度的缓冲液中,倒入模具中,制成凝胶板。
2. 准备样品:将蛋白质样品与适量的电泳缓冲液混合,加入样品缓冲液,制成样品溶液。
3. 制备标准蛋白质分子量对照品:将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溶解在电泳缓冲液中,制成标准蛋白质溶液。
4. 加样:将样品溶液和标准蛋白质溶液分别加入凝胶板上的孔中。
5. 电泳:将凝胶板放入电泳槽中,加入电泳缓冲液,接通电源,进行电泳。
6. 显色:电泳完成后,将凝胶板取出,放入含有显色剂的溶液中,进行显色。
7. 测量:用紫外灯照射凝胶板,观察蛋白质条带的位置,并记录下蛋白质分子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观察电泳图谱,可以清晰地看到蛋白质条带,其中标准蛋白质分子量对照品的条带位置已知,可以用来判断样品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
2. 实验结果显示,样品蛋白质分子量分布较广,存在多个分子量大小不同的蛋白质。
3. 通过比较样品蛋白质条带与标准蛋白质条带的位置,可以估算出样品蛋白质的分子量。
4. 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包括凝胶的制备、电泳条件、显色剂的选择等。
七、讨论与心得:1. 凝胶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等优点。
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蛋白质分子量测定——凝胶层析法二、实验目的:1. 了解凝胶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学习利用凝胶层析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实验原理:凝胶层析法是一种利用凝胶作为固定相,通过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在凝胶孔径中的移动速度差异来实现分离的方法。
在凝胶层析中,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凝胶内部的孔径,而小分子物质可以进入孔径,从而在洗脱过程中,大分子物质先流出,小分子物质后流出。
通过测量不同分子量蛋白质的洗脱体积,可以计算出其分子量。
四、实验材料与试剂:1. 凝胶层析柱(直径1.5cm,长30cm)2. 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3. 蛋白质样品(已知分子量)4. 标准样品(已知分子量)5. 洗脱液(Tris-HCl缓冲液)6. 显色剂(考马斯亮蓝G-250)7. 移液器8. 旋转混匀器9. 分光光度计五、实验步骤:1. 准备凝胶层析柱:将凝胶倒入层析柱中,用洗脱液充分浸泡凝胶,直至凝胶膨胀并固定在层析柱中。
2. 准备样品:将蛋白质样品和标准样品分别稀释至适当浓度。
3. 加样:将蛋白质样品和标准样品分别加入凝胶层析柱中,用洗脱液洗脱,收集不同洗脱体积的洗脱液。
4. 显色:将收集到的洗脱液加入考马斯亮蓝G-250显色剂,室温下显色10分钟。
5. 测量: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显色液在595nm处的吸光度值。
6. 数据处理:以标准样品的分子量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根据蛋白质样品的吸光度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得蛋白质的分子量。
六、实验结果:(此处插入实验数据表格,包括标准样品和蛋白质样品的分子量、洗脱体积、吸光度值等)七、实验分析:通过凝胶层析法,成功分离了蛋白质样品,并测定了其分子量。
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样品的分子量与标准样品的分子量相符,说明实验操作正确。
八、讨论与心得:1. 凝胶层析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蛋白质分离方法,可用于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凝胶层析柱的制备、样品的加入和洗脱液的收集等操作步骤,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生物化学实验B实验报告姓名:XXXX学号:XXXXXX实验时间:2012年11月17日实验分组:第7组组内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 任课教师:XXXX摘要本实验通过从小牛肠中通过刮去,离心,析出等方式提取小牛肠碱性磷酸酶,再通过SDS-聚丙烯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利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及测定酶的活性。
1.实验部分1.1试剂与仪器1.试剂:(1)正丁醇、丙酮。
(2)1 mol/L 醋酸,1 mol/L NaOH,硫酸铵。
(3)平衡缓冲液:0.01 mol/L Tris-HCl,pH 8.0。
(4)底物缓冲液:1 mol/L 二乙醇胺-盐酸缓冲液。
(5)酶的底物溶液:用底物缓冲液配制15×10-3 mol/L 对硝基苯磷酸二钠溶液。
(6)30% 丙烯酰胺置棕色瓶。
(7)分离胶缓冲液:1.5 mol/L Tris-HCl缓冲液,pH 8.8,已加入10% SDS。
(8)浓缩胶缓冲液:0.5 mol/L Tris-HCl缓冲液,pH 6.8,已加入10% SDS。
(9)10% 过硫酸铵。
(10)TEMED(四甲基乙二胺)。
(11)上样缓冲液:称100 mg SDS、2 mg溴酚蓝、2 g甘油,加0.1 mL巯基乙醇、2 mL 0.05mol/L pH 8.0 Tris-HCl,加超纯水定容至10 mL。
(12)染色液:配置含0.1% 考马斯亮蓝R250,40%甲醇和10%冰醋酸的染色液500 mL,过滤后备用。
(13)脱色液:500 mL 10%甲醇和10%冰醋酸的脱色液1000 mL。
(14)电泳缓冲液。
2.仪器匀浆机、eppebdorf5型冷冻离心机、GSY—2型恒温水浴、UV762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离心管,剪刀,载玻片,不锈钢盘,搪瓷盘,滤布,漏斗,分液漏斗,量筒,烧杯,移液抢,比色皿,DYY—11型电泳仪,24D型电泳槽,制胶板,揺床,移液枪。
1.2 小牛肠碱性磷酸酶提取方法1)取新鲜小牛肠,用剪刀剖开,用载玻片刮取小肠内粘膜,放到盘子一角。
2)将小肠粘膜液集中倒入匀浆机中,加冰冷蒸馏水,高速匀浆,重复多次。
3)缓慢加入冰冷正丁醇高速匀浆重复多次。
在4℃,10000 rpm条件下离心。
4)用滤布过滤去除杂质,倒入分液漏斗中,静止分层,取下层水相,用HAc溶液调pH到4.9。
4℃,10000 rpm,离心。
5)得到上清后放入离心管中,用NaOH溶液调pH至6.5,称取硫酸铵加到离心管中溶解;再加冰冷丙酮,混匀,4℃静置30 min以上。
4℃,10000 rpm,离心。
6)上清液中加入冰冷丙酮,4℃放置30 min以上。
4℃,10000 rpm,离心。
7)取沉淀溶于平衡缓冲液至全部溶解至冰箱保存待用。
8)底物处理:底物37℃水浴5 min。
1.3 小牛肠碱性磷酸酶酶活检测方法1)将酶稀释10倍。
2)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条件为405 nm波长,测定时间60 s,取值2 s,记录范围0.0-1.5。
3)取2个2 mL比色皿,加入上述(2)加热的底物缓冲液,校对归零。
4)将稀释10倍的酶液加到其中1个比色皿中(仪器外侧),用手堵住皿口。
快速上下倒2次,放回分光光度计中,测定酶动力学曲线1.4 聚丙烯凝胶制备1)装板:将垂直板型电泳的玻璃片洗净、晾干;放好胶条,用夹子夹好玻璃板,上面插上梳子,垂直放置在水平台面上备用。
2)制备分离胶:在小烧杯中按下表配制所需浓度的分离胶。
分离胶制备(浓度10%,制备量10 mL)试剂用量H2O 4.1 mL30% 丙烯酰胺 3.4 mL1.5 mol/L Tris-HCl缓冲液pH 8.82.4 mL10% 过硫酸铵100 μLTEMED 10 μL3)制备浓缩胶:在小烧杯中按下表配制所需浓度的浓缩胶。
浓缩胶制备(浓度5%,制备量6 mL)试剂用量H2O 3.4 mL30% 丙烯酰胺 1.0 mL0.5 mol/L Tris-HCl缓冲液pH 6.8 1.5 mL10% 过硫酸铵60 μLTEMED 8 μL4)蛋白样品处理:在1.5 mL离心管中按1:1体积比例,加样品和上样缓冲液,100 C加热使蛋白变性。
5)浓缩胶完全聚合后,去掉夹子和胶条,拔去梳子,将凝胶玻璃板固定于电泳装置内槽上,加入电泳缓冲液,缓冲液高过玻璃板凹面。
1.5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1)玻璃试管中加入考马斯亮蓝。
2)在1.5 mL离心管中,取酶液分别稀释50、100、200倍。
3)各取100 μL加入到5 mL考马斯亮蓝试管中,混匀,反应5 min以上。
4)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条件:595 nm 波长。
5)取2个比色皿,加入考马斯亮蓝,分光光度计中校对归零。
6)将样品放入外侧比色皿中,读吸光值。
7)根据蛋白浓度标准曲线,计算酶蛋白浓度。
1.6 SDS-聚丙烯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1)用移液枪依次在泳道加样。
2)电泳:连接正、负极,待溴酚兰指示剂迁移至下沿处,停止电泳。
3)剥胶染色:电泳结束后,取出凝胶玻璃板,用水冲洗,将剥离下来的凝胶用水漂洗,转入染色缸中,加染色液,置摇床染色。
4)脱色:染色完毕,回收染色液,用水漂洗,加入脱色液,置摇床脱色,脱色至背景清晰。
5)观察测定蛋白的迁移率及条带,对照标准样品,分析蛋白样品的分子量及纯度。
6)拍照电泳结果,用于完成实验报告。
2. 结果与讨论2.1小牛肠碱性磷酸酶酶活检测根据酶动力计算公式:根据上图,∆A/min=3.5/min ; V R =1.50002ml ; D=10;E 405=18.3L/(mol*cm); V E =0.00002ml ; C=19.35mg/ml. L=0.5cm ;所以比活力(U/mg )=410*48.1U/mg ;比活力(U/mg )=∆A/min ⨯ V R ⨯ DE 405 ⨯ V E ⨯ C ⨯ L2.2 SDS-聚丙烯凝胶电泳分析知,mark中出现了三条蛋白质标记线,根据其间距及参考文献中给出的mark泳道各条蛋白质标记线间距,可判定由上到下mark泳道中的三条蛋白质标记线分别是兔磷酸化酶B,牛血清白蛋白,兔肌动蛋白。
样品蛋白质标记线与牛血清白蛋白迁移率相近,所以样品的分子量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量相近,所以样品的分子量大致为66,200/mol.2.3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根据考马斯亮蓝常量法测蛋白质标准曲线,其方程为:y=0.697x-0.007;蛋白质稀释50倍的情况下测得吸光值为0.2625,根据方程,稀释50倍时蛋白质浓度C=0.387mg/ml,则原蛋白质浓度C=19.35mg/ml。
2.4小牛肠碱性磷酸酶的提纯及酶活测定一些问题的讨论1、测定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时,对酶反应的哪些条件要加以控制?本实验所取的条件是什么?答:要对反应温度,酶浓度进行控制,本实验中反应温度为37℃,酶浓度为在原来酶浓度的基础上稀释10倍。
2、为什么实验中能以平均速度表示反应的瞬时速度?答:因为酶催化的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有关,本实验中底物远远过量,所以可以以平均速度表示反应的瞬时速度。
3、你认为实验中的关键步骤或值得注意的步骤是什么?答: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提取酶的时候要在低温环境下,免得酶失活,另外,测定酶活力的时候底物预热后要立即进行反应,防止底物提前分解影响实验结果。
4、本次实验的感受是什么?答:本实验要细心,每个步骤都要认真搞懂原理的情况下再操作,免得破坏酶的活性影响实验结果。
2.5 SDS-PAGE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一些问题的讨论1、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时为什么要用巯基乙醇?答:保持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蛋白中如果有二硫键存在的话,会容易被氧化断开,有了巯基乙醇(还原性的物质)就可以免除这一隐患2、SDS在该电泳方法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加入一定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使蛋白质丧失了原有的电荷状态,形成了仅保持原有分子大小为特征的负离子团块,从而降低或消除了各种蛋白质分子之间的天然的电荷差异,此时,蛋白质分子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而其它因素对电泳迁移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标准样品在该系统电泳中所作出的标准曲线,推算出被测蛋白样品分子量的近似值。
3、分析自己实验的成败原因。
答:本实验中我们组的mark样品只有三条标记线,是分子量最多的三条,说明分子量小的蛋白质电泳进行得快,超出了凝胶的范围,所以没有在图像上有所体现。
原因是电泳时间过长或电压过大造成的,因此应该适当减少电泳的时间或减少,免得分子量小的蛋白质“跑过头”。
参考文献:[1]修志龙等.生物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许文涛等.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快速染脱色方法的比较研究.食品科学[J]. 2004,Vol.25.No.增{3}孙士青等.考马斯亮蓝法快速测定乳品中蛋白质含量.山东科学[J].2011.24(6)[4]栾雨时, 包永明..生物工程实验技术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