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业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不仅有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还有与阿拉伯、印度等远隔重洋的国家的交流。

本课将介绍唐朝时期的一些重要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世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2.难点: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2.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3.讲解引导:教师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唐朝时期的图片,如长安城、鉴真东渡等,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如何?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查,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设计说明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和谐,对外交流频繁,科技和文学艺术硕果累累,唐朝成为当时世界舞台的中心,逐渐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唐文化圈,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仅如此,繁荣富强的盛唐气象和开放、包容、自信的盛唐气概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至今仍令无数国人为之自豪。

本课围绕“万邦来贺,汇聚盛唐”的主题,以盛唐兼收并蓄、惠泽四方、万邦汇聚为明线,以唐朝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为暗线串联本课知识,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式学习,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润物无声地深化家国情怀。

本课包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三个子目,三者属并列关系。

通过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家交往的典型事例,展现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局面,这对学生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启发学生感悟繁荣必须开放,开放促进繁荣的双向关系,理解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1.运用史料,了解遣唐使来华的目的和影响。

2.运用表格,掌握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和异同点,感悟他们的可贵精神。

3.运用史料,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4.通过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民族自信心,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字材料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出示图片《玄奘西行求法(邮票)》,并提出问题——电视剧和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有什么不同?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哪些?2.说出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

三、学习任务一材料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程教学设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方案【选用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本课通过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历史的介绍,突出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

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同时,周边国家也将他们的文化思想,民俗民风等带到中国。

学生们应该知道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此外,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由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认识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因而,“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

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2. 记住与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鉴真、玄奘、阿倍仲麻吕等。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3. 能够分析唐代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影响。

4. 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梗概2. 唐代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3. 外国文化对唐代中国的影响4. 唐代文化交流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唐代文化交流的情况。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唐代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唐代时期的重要人物,演绎文化交流的场景。

4. 钻研性进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整理,撰写小论文或报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代文物、音乐等引起学生兴趣,引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话题。

2. 进修:介绍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和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3. 深化: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探讨唐代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4. 总结:让学生对唐代文化交流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5. 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钻研效果和见解。

五、评判方式1. 参与度:评判学生在教室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表现。

2. 知识掌握:评判学生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了解水平和深度。

3. 钻研能力:评判学生的钻研性进修效果,如小论文、报告等。

4. 总结能力:评判学生对唐代文化交流的总结和思考能力。

六、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唐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2. 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了解唐代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

3. 开展相关主题的文化活动,如展览、演出等,加深学生对唐代文化交流的理解和体验。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历史教科书》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等展示唐代文化交流的情况。

3. 图书资料: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3)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3)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对外开放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对唐朝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视野。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唐朝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但是,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趋势,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3.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pdf)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pdf)新人教版
过程:
讲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定义,包括其主要交流方式和文化成果。
详细介绍唐朝时期佛教、诗歌、科技等方面的对外传播,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案例分析(15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进行分析。
- 让学生思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对现代文化交流的启示和影响。
- 鼓励学生探讨唐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交流中的互动与影响,以及如何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 学生可以结合个人兴趣,选择一个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或文章。
通过这些拓展与延伸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学生也能够学会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佛教:玄奘西行、佛教文化的影响
- 诗歌:唐诗的外传、文化交流的作用
- 科技: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进步的影响
- 贸易: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促进
2.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 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 提升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 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和交流方式
3.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
- 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
3. 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的能力,指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涉及唐朝与日本、新罗、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广泛性以及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中的文化交流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历史事件,掌握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为例,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我国与外国有哪些文化交流?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历史事件,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学习目标1.掌握唐文化对日本、新罗的影响,玄奘西行路线图。

2.通过探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唐朝的强盛,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遣唐使1.背景: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

3.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1.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1)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天文、书法、建筑、绘画等。

(2)他主持修建的,以及寺内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1.地理位置:新罗是上的国家。

2.主要史实:新罗强盛以后,派遣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四)玄奘西行1.时期: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2.贡献:(1)遍访天竺名寺,学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记载了他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物。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他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材料二材料三(1)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高僧。

2.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行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这本书有什么影响?(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行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三、课堂练习1.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发表演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下列有关遣唐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来华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军事技术
B.指的是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C.当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D.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代鉴真6次东渡弘扬佛法,终于成功。

他东渡的国家是( )
A.天竺
B.波斯
C.新罗
D.日本
3.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5.识读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是谁?他曾几次东渡日本?结果如何?
(2)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1)鉴真。

他曾先后6次东渡日本。

前5次失败,第6次东渡
成功。

(2)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6.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7.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8.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
A.那烂陀寺
B.白马寺
C.敦煌莫高窟
D.唐招提寺
9.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这位“伟大僧人”是( )
A.阿倍仲麻吕
B.鉴真
C.玄奘
D.李白
10.某班级准备通过课本剧形式来体现唐朝的对外活动,下列哪一幕不应该出现在此剧中( )
A.日本遣唐使向皇帝呈交礼品
B.鉴真在唐招提寺讲经
C.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
D.玄奘回国后与皇帝讲述路上的见闻
11.鉴真和玄奘有很多的相同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中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④都去过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2.(教材素材改编题)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的身份是什么?他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请写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记载其西行过程的
著作。

(3)日本在唐朝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4)图一、二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图一、二中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
特点?
答案:(1)鉴真。

唐代高僧。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玄奘。

主要事迹: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著作:《大唐西域记》。

(3)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茶道等。

(举两例即可)
(4)加强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5)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

答案解析
1.A 日本遣唐使来华是为了学习中国唐朝的先进文化,故选A。

2.D 鉴真曾先后6次东渡日本,但前5次都失败了,第6次东渡成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3.D 紧扣题干中的“中印”分析,我国古代称印度为天竺,是玄奘西行的终点。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因此玄奘到天竺学习的宗教文化主要涉及佛教。

4.A 题干中所列举的史实都与唐朝的对外交往有关,据此可确定A项正确。

5.解析:解答本题要知道图中人物及其事迹。

答案:(1)鉴真。

他曾先后6次东渡日本。

前5次失败,第6次东渡
成功。

(2)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6.B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能力。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其根本原因在于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各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故选B。

7.A 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积极传播唐朝文化的是高僧鉴真,而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教文化。

故选A。

8.D 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他主持修建了日本著名的唐招提寺。

9.C 注意关键信息“西行取经”“唐朝”,由此可知这个人物是唐朝的僧人,虽然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僧人,但鉴真是东渡日本,故选C。

10.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题干要求体现唐朝对外活动,“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对外交往。

11.A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对比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他们为完成使命不辞辛劳,历尽磨难终于到达目的地,为中外友好交往作出了巨大贡献,这需要一种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故选A。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根据所学可以判断图一是鉴真,图二是玄奘,两人的主要事迹分别是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

两人都为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作出贡献,其中一个传播中国文化,一个学习外来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兼收并蓄。

根据所学回答问题即可。

答案:(1)鉴真。

唐代高僧。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玄奘。

主要事迹: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著作:《大唐西域记》。

(3)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茶道等。

(举两例即可)
(4)加强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5)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