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章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思维导图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章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思维导图

七年级下册生物——生物圈中的人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系统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专门的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脊髓能对外界的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它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结构细胞体突起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人的视觉和听觉眼球外膜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中膜虹膜:中膜的前部,有色素,中央是瞳孔,通光,虹膜收缩可调节瞳孔的大小脉络膜:占中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内膜视网膜: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内容物晶状体:双凸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视觉的形成成像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形成视觉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获得图像信息,产生兴奋,然后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城,形成视觉眼的卫生保健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耳结构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音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鼓膜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城(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类型简单的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内复杂的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激素调节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等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胰岛:位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胸腺:分泌胸腺激素性腺:睾丸(男性):分泌雄性激素卵巢;(女性):分泌雌性激素激素由内分泌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生长激素腺体垂体作用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病症过少幼年:侏儒症过多幼年:巨人症;成年: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腺体甲状腺作用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病症过少幼年:呆小症;成年:甲状腺功能不足;食物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过多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腺体胰岛作用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病症过少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过多低血糖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收集、传导声波。

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 植物连续分布区,
• 类型: (1) 世界性分布

(2) 环极地分布

(3) 环北方分布

(4) 泛热带分布
茅膏菜:别名眼泪草、黛玉草
茅 膏 菜:
别 名 眼 泪 草、 黛 玉 草
茅膏菜:别名眼泪草、黛玉草
茅膏菜:别名眼泪草、黛玉草
高仅数寸,叶丛生,其叶片边缘和中部也有许多腺毛, 腺毛周围能分泌出许多发亮的粘液,如同挂在姑娘美丽 睫毛上的眼泪,它就是靠这种"林黛玉的眼泪"来捕食昆 虫的。当昆虫被牢牢卷住时,昆虫越挣扎,粘黏它的腺 体就越多,这时,其叶片又分泌出类似动物胃液的酸性 液体,不久昆虫便被肢解、消化、吸收了。
• ①适宜此种动物生活的栖息地生境类型 在分布区内的分布格局;
• ②此种动物的生态能力。 • 2、生态能力强的广栖性动物能广布于其分
布区内,生态能力弱的狭栖性动物 , 则只能 局限于其分布区内某些合适的生境中。
动物的起源和扩散
• 1、动物的起源理论

① 变异是生物自身固有的普遍现象

② 由一个地点形成新的物种
• 分布区、栖息地关联与区别:
• ①分布区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而栖息地 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分布区是动物可以 存在的空间 , 是地球表面一个特定的地域范 围。
• ②栖息地则是动物具体生活的地方,是某 种特有的生境或小生境。
动物分布特征:
• 1、一种动物在其分布区内具体的分布状况, 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十一章 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一节 生物分布区
• 一、分布区概念
1、分布区的概念 生物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 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进行个体发育,并留 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生物学中的关键概念生物地理分布与生物区系

生物学中的关键概念生物地理分布与生物区系

生物学中的关键概念生物地理分布与生物区系生物学中的关键概念:生物地理分布与生物区系生物地理分布与生物区系是生物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研究的是生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特征。

生物地理分布研究的是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而生物区系则是根据生物地理分布产生的不同地域的生物群落归类的系统。

一、生物地理分布生物地理分布考察的是生物种群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其中涉及到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生物地理分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区、生物群系和生物圈等。

1.生态区生态区是根据地理空间上的特征划分的区域,其中的生物种群具有相似的适应策略,能容忍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变化。

常见的生态区划分包括极地区、寒带区、温带区和亚热带区等。

2.生物群系生物群系是指地理空间中具有相似生态条件和生物群落组成的区域。

例如,北美洲的北方针叶林和非洲的热带草原就是两个不同的生物群系。

生物群系的形成受到气候、地质以及行星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3.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活动发生的范围,它不仅仅包括陆地上的生物,还包括海洋中的生物群落。

生物圈的特征包括生物丰度、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连通等。

二、生物区系生物区系是根据生物地理分布的数据所归纳出的地理区域上的生物群落的分类系统。

它通过将一些具有类似特征的生物进行归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分布规律。

1.界、亚界生物区系的最小单位称为“界”,是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型地理区划,例如:新北界、古北界等。

亚界则是界下面的小区段。

2.界上的区系在界上,我们可以根据物种的共同特征将生物进行归类,例如:大洋洲的无袋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就属于不同的界上区系。

3.区系类型区系类型是指根据界上的物种组成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对生物区系进行分类的方式。

常见的区系类型有古北区系、新北区系、古南区系和新南区系等。

三、生物地理分布与生物区系的意义生物地理分布与生物区系的研究对我们了解生物的空间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1.揭示地质演化和生物进化通过研究生物地理分布和生物区系,我们可以了解地质演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物种在地理空间中的演化路径。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课程大纲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课程大纲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课程大纲BIOGEOGRAPHY总学时32,讲授与讨论26学时,讲座2学时、实验4学时,实习2天一、课程简介1 课程性质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其与自然地理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主要包括:生物区系地理学、生物系统地理学、历史生物地理学等涉及植物相和动物相的分布,即生物的区系分布及生物这两大分支。

此外根据作为对象的生物群来划分,有、动物地理学、昆虫地理学等在千变万化的气球环境中不断发生的新物种形成(specification)、分化和最终灭绝是生物地理格局背后的根本过程。

由突变、基本漂变、基因流和自然选择引起的基因库的变化导致新的物种和亚种的形成。

在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一些物种形成了渐变群——物种某些特征出现地理变异。

物种形成的机理是复杂的而且存在很多争论。

物种的形成、扩散、存在方式、分化、灭绝等,与地球地理因子密切相关,地球的地史演化改变着物种的这一规律,如气候改变、海平面改变、小行星影响以及其它灾难性事件等。

因而,《生物地理学题》作为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成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学、保护生态学等学科的重要选修课。

2 目的与任务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是第一位。

中国气候条件与地貌类型的复杂性,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高等植物达3万余种,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处于世界第三位,其中200余属植物为中国特有,如银杉、银杏、水杉、珙桐、金钱松、钟萼木、杜仲等,均为孓遗物种。

同时,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

高等植物中濒危种高达4000-5000种,占总种数的15-20%。

在“濒危野生动物种国际贸易公约(IUCN)”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另外,中国现在又是生物入侵种类日益增加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入侵植物达380种之多,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等外来植物的入侵已经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保护生物学讲义第6章

保护生物学讲义第6章

第六章物种的濒危等级与保护先序教学大纲1.物种编目2.物种濒危等级属于掌握部分3.物种保护优先序濒危等级1.划分原则: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

2.科学性:要求客观、准确和精细,尽可能地使用定量而不是定性的依据,要求所使用的数据尽可能地全面、充足和精确;3.实用性:强调标准的简单、实用,要求满足不同水平操作者和各个类群的实际需要。

4.划分标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5.定性指标:种群数(现状:多或少;变化趋势增加或减少);种群大小(现状:大或小、变化趋、上升或下降);种群特性(小种群否);分布范围;分布格局;栖息地类型、质量及面积等。

6.定量指标:种群个体数;亚种群数;亚种群个体数;分布面积;分布地点数;栖息地面积;在一段时间内以上各指标的变化和物种或种群灭绝的几率(PVA计算)。

IUCN濒危物种等级自60年代以来,IUCN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主要包括6上等级(IUCN,1984; IUCN, 1988),即:灭绝(Extinct-Ex):过去的50年内在野外没有被肯定地发现的物种;濒危(Endangered-E):面临灭绝危险的类群,当致危因素继续作用时它们将不大可能生存;易危(Vulnerable-V):如果致危因素继续作用,则可能很快就会沦至濒危等级的类群;稀有(Rare-R):在全世界其种群均较小,目前虽有危险,但尚不属于濒危或易危等级。

未定(Indeterminate-I):已知属于“濒危”、“易危”或“稀有”等级,但由于资料不全不能确切归入其中之一的类群;久了解(Insufficiently Known-K):怀疑但由于缺乏资料而不能确切地归入以上任一等级的类群。

IUCN濒危物种新等级系统灭绝(Extinct):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其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

野生灭绝(Extinct in field-EW):一分类单元如果已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或多个)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生灭绝。

生物地理总结知识点

生物地理总结知识点

生物地理总结知识点第一,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分异和演化规律。

生物地理学主要研究生物地理区系、生物地理区系的演化和动态等内容。

生物地理区系是指由一组具有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和共同演化历史、环境条件相对一致的生物群落组成的地理区域。

生物地理区系是由适应相似环境的生物所组成,其形成和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历史性。

生物地理区系的划分是根据生物群落的共性和特异性,以及演化历史和现代生态环境的特点进行的。

第二,生物地理区系的划分生物地理区系的划分可以根据生态因素和地理因素进行。

生态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地理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等地理要素。

生物地理学根据生物区系的特征和演化历史,将全球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理区系,主要包括:古北区、古东区、古南区、古新区和澳洲区;根据植被类型划分为:北极地区、针叶林区、草原区、沙漠区、热带雨林区等。

生物地理区系的划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的分布规律和适应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生物地理区系的演化生物地理区系的演化是指生物地理区系在地质历史上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生物地理区系的演化受到地质、气候、生物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历史性。

生物地理区系的演化可以分为分异、融合和消失等过程,这些过程对生物的分布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生物地理区系演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分布规律和适应性,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第四,生物地理区系的动态生物地理区系的动态是指生物地理区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

生物地理区系的动态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物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空的特点。

生物地理区系的动态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的分布规律和适应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生物地理区系的动态也反映了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理区系的影响,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的分布
各类群生长的上限温度
类 群
上限温度(℃)
真核微生物
原生动物 藻类 真菌
56 55-60 60-62
原核微生物盐
盐细菌 光合细菌 无机化能细菌 异养细菌
70-73 70-73 >90 >90
高盐环境中的微生物
高盐环境--盐湖、盐池和盐腌制的食品等是常见的高盐环境。通常把能在含盐量高于15%的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嗜盐菌,常见的种类有盐球菌属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受地理区域、环境条件和土壤深浅等因素的影响。一般
01
肥沃泥土中微生物多;每克肥土中通常含有几亿至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
02
表层和深层含菌量较少,在距离地面10-20cm的土层中含菌量最多,在4-5m的深土层中几乎呈无菌状态;
03
随季节的变化微生物的数量也有所改变。
(二)呼吸道的微生物
(一)体表的微生物
动物的体表由于与外界环境密切接触,常附着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等。
胚胎期和新分娩的幼畜,其消化道是无菌的。在出生后数小时的幼畜消化道中即能发现微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差异很大。
口腔 细菌较多,有葡萄球菌、链球菌、乳杆菌、棒状杆菌、螺旋体等;
互生关系
01
共生关系
02
竞争关系
03
寄生关系
04
拮抗作用
05
第三节 正常微生物的生态关系
概念:两种生物都可以单独生活,当生活在一起时,比单独生活的好,但二者不形成共生组织(生命整体)的关系。
如:人体肠道中正常菌群与人的互生
互生关系
概念: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互相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彼此依赖,形成一个在形态上具有共同结构,而在生理上却相互分工,互换生命活动产物的生存关系。如将二者分开,各自都生活不好。

第六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六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主要环境因子1气候因子:有些生物的现代分布严格地受某种气候条件的限制2土壤因子:土壤类型或土壤的某些理化性质也决定生物的分布3地形因子:山脉、海洋等空间隔离往往成为分布区的天然界限,由于地形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常常是造成生物种侵移和扩展中断的主要原因4生物因子5历史因子:有些生物的分布区不能用现代的自然条件来解释,而是古地理环境的反映6人为因子:人类活动不仅可缩小或消灭某些生物种的分布,而且也能扩大生物的分布分布区的扩展1主动扩展——正常扩展、先锋扩展2被动扩展——水扩展、风扩展、生物携带扩展分布区的类型1根据大小划分——广域分布区、狭域分布区2根据形状划分——连续分布区、间断分布区3根据变化划分——扩展分布区、潜在分布区、特有性分布区、残遗分布区、替代分布区各分布区的特点1广域分布区——生物种分布的范围广泛,通常遍及各大洲,称为世界种或广域分布种。

一般来说,种的生态幅度越广,克服阻限能力就越大,分布范围就越广2狭域分布区——生物分布范围狭小,只限于局部地区3连续分布区——分布区是一块完整的区域。

分布区内没有生态障碍(高山、海洋、不适宜气候)隔开,没有失去基因交流,但在分布区内,生物种并不是在空间上连续密闭分布,只是分布在适宜的地点4间断分布区——也称为星散分布区,分布区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的气候障碍隔开成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各部分种群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而形成一种间断的分布区5扩展分布区——某种生物尚未达到自己生存条件的区域边界,则不断向外扩展6潜在分布区——某种生物完全可以生存和分布的地区,由于受阻限的影响,该种生物尚未分布到此,当阻限消失后,该种生物不仅可以定居下来,还可以向分布区外扩展7特有性分布区——某些生物只生存于局部特有的生境,称为特有种,它们的分布区称为特有性分布区8残遗分布区——最初具有广泛分布区,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地壳构造运动等原因,面积大大缩小或者星散为几个小的分布区间断分布的成因1自然条件变化2生物的分散迁徙及在原来分布区内死亡3陆地下沉4大陆漂移5跳跃式传播6人为影响海洋生物区系和陆地生物区系的区别1海洋中有极其丰富的等级较高的类群,并有广泛的世界性分布,陆地则相反,但是陆地上的生物种类却比海洋丰富得多2海洋生物结构比较简单而原始,这与海洋环境条件稳定有关,陆地生物结构比海洋生物高级而复杂,这与陆地环境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关陆地生物区区系的划分全北区(古北区和新北区)、新热带区、非洲热带区、东洋区、澳大利亚区和南极区全北区全北区又称泛北极区,六个生物区系区中最大的一个区,包括北回归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及北回归线以南的部分地区,总面积8.4056×107k㎡由于全北区面积广泛,它的不同部分的气候差异很大,所以它的现代植物区系多种多样,但整个区的植物区系都起源于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这个植物区系比现代的植物区系更加丰富现代,全北区植物区系已经包括很多温带的科:山毛榉科、桦木科、杨柳科、毛茛科、石竹科、十字花科、蔷薇科、报春花科、菊科、莎草科,禾本科本区的典型科与热带区系有显著不同,这里没有或几乎没有非洲热带植物区和新热带植物区的热带各科,如观音座莲科,桫椤科、苏铁科,仙人掌科、棕榈科虽然全北区面积广泛,占北半球大部分,但它的动物区系组成却比较贫乏,这与现代的生态条件和地质历史条件相关全北区特有科或主要分布本区的科有:鼹鼠科、鼠兔科,河狸科,林跳鼠科,潜鸟科,松鸡科,太平鸟科非洲热带区非洲热带区又称古热带区、埃赛俄比亚区,它包括非洲大陆、阿拉伯半岛、马达加斯加及附近岛屿从白垩纪或第三纪起,几内亚和刚果的热带森林的丰富植物区系就在西部保存下来,这里有桑科、豆科、棕榈科、番荔枝科,梧桐科在非洲的热带森林中,有典型的巨大的血桐、酒棕榈,油棕、利比亚咖啡,在萨王纳群落中有许多金合欢属植物,还有猴面包树,肉质植物,如芦荟属本区植物区系种类丰富,除热带共有科以外,有不少的特有科和特有属,特有科有龙脑香科,露兜树科,芭蕉科,棕榈科,兰科,本区植物区系虽然丰富,但比南美州和亚洲南部的植物区系较为贫乏本区的陆生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具有一些特有目和特有科,哺乳类有蹄兔目、管齿目,金毛鼹科,吸足蝠科,狐猴科,长颈鹿科,河马科仅分布本区的有大猩猩、狐猴、斑马、大羚羊、非洲象和狒狒等,狮子是典型的非洲兽,鸟类中的非洲鸵鸟和鼠鸟是本区的特有目,本区与东洋区有许多共同的类群新热带区新热带区是世界六个生物区系区中很有特色的而且种类最丰富的一个区,它包括中美洲和南美大陆有较丰富的特有科和特有属,仙人掌科,凤梨科,美人蕉科,巴拿马草科本区还有其他热带大陆也分布的泛热带植物本区陆栖脊椎动物种类丰富,并拥有众多的特有类群和固有类群东洋区东洋区又称印度—马来西亚区,由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山、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太平洋岛屿组成本区大体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区系最丰富马来亚植物区系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这些种类主要存在于热带雨林中,但特有种很少,占优势的是各个不同的热带科本区西部的印度半岛植物区系种类成分上都较接近于非洲,无论在德干高原的萨王纳群落还是在印度山区植物区系都有非洲种本区的动物区系复杂而多样,仅次于新热带和非洲热带区,在更新世冰期时,自全北区向非洲热带区与东洋区迁移的成分,形成本区的主要特征特有科有长闭猿科,眼镜猴科,猫猴科,熊猫科本区与非洲热带区拥有许多共同的高等类群,但它们在两区的代表多属于不同的种或属,古生代研究证明,第三纪末期,南亚、南欧和北非的动物区系是很相似的,说明这些大陆曾存在一定联系澳大利亚区澳大利亚区是由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新西兰、新喀里多尼亚组成本区植物区系的独特性及特有种、属的丰富程度是世界任何区无法比拟的本区动物区系是世界动物区系区中最原始、最古老的类群,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着中生代晚期动物区系的特征,缺乏普遍分布于其他大陆有胎盘哺乳动物,而保存着现代哺乳类中最原始的类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第一节生物分布区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二、分布区的形成三、分布区的扩展四、分布区的类型五、间断分布的成因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一)分布区的概念种的分布区¡ª¡ª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并且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种的分布区与栖息地有区别分布区如果是一个面,栖息地则是一个点。

分布区比栖息地要大。

(二)分布区的制图方法1、点图法2、周界法(轮廓法)3、涂斑法二、分布区的形成(一)分布区的形成理论1、单境发生论2、多境发生论3、稳健的多境发生论4、泛境发生论(二)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主要环境因子◆气候演变◆土壤因子◆地形变化◆生物因子◆历史因子◆人为因子三、分布区的扩展(一)主动扩展1、正常扩展图6-32、先锋扩展(二)被动扩展1、水扩展2、风扩展3、生物携带扩展四、分布区的类型(一)广域分布区(二)狭域分布区(三)连续分布区(四)间断分布区(五)扩展分布区(六)潜在分布区(七)特有性分布区(八)残遗分布区(九)替代分布区五、间断分布的成因1、自然条件变化2、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的死亡3、陆地下沉4、大陆漂移5、跳跃式传播6、人为影响第二节生物区系一、生物区系的概念植物区系动物区系广义生物区系——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科属种)的总和。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划分。

如:按生物分类系统分为被子植物区系、兽类区系、鸟类区系等;按行政区划分如中国生物区系、日本生物区系等。

狭义——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

▪第三节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一、陆地生物区系区的划分二、陆地生物区系区一、陆地生物区系的划分全球六个植物区1、泛北极植物区2、古热带植物区(非洲、印度和东南亚)3、新热带植物区4、好望角植物区5、澳大利亚植物区6、南极植物区陆地生物区系的划分本书划分1、全北区2、新热区3、非洲热带区4、东洋区5、澳大利亚区6、南极区▪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新热带植物区▪开普植物区(东洋植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泛南极植物区大体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是面积最大的植物区。

特有科30多个,典型的有:银杏科、粗榧科、珙桐科、悬铃木科、腊梅科、杜仲科、五福花科、连香树科、桦木科、胡桃科、槭树科、蓼科、毛茛科、十字花科、杨柳科、蔷薇科、报春花科、龙胆科、百合科、石竹科、木兰科、樟科、壳斗科、榆科、茶科等1.环北方植物地区:这是受第四纪大陆冰川覆盖和强烈影响的地方,包括地中海沿岸以北的欧洲和俄罗斯、加拿大、阿拉斯加的大部,其总面积是所有植物地区中最大的,却没有特有科,而且特有属也不多。

特有种则大多集中在本地区南部山地。

2、东亚地区:植物种类(尤其是树种)丰富程度居非热带地区首位,有14个特有科和300多个特有属,如杜仲科、云叶科、连香树科、昆栏树科、伯乐树(钟萼木)科、南天竹科、木通属(Akebia)、泡桐属(Paulownia)、石蒜属(Lycoris)、腊梅属(Chimonanthus)、青荚叶属等,大量古老(或原始)的单型科属在此保存表明本地区是高等植物发展中心之一,且未受第四纪冰期严寒的强烈摧残。

3.大西洋-北美地区:有1个特有科和100多个特有属,特有种非常多,保存许多第三纪古老植物,与东亚植物区系极为相似,说明两地植物曾有过密切交流。

4.落基山地区:这里植物区系很接近环北方地区的植物区系,没有特有科,但有数十个特有属。

B.古地中海亚区本亚区植物区系主要是在北方区系和热带区系的交接处——干涸的古地中海由迁移而发展起来的,但大多具有北方的根源。

5.马卡罗尼西亚地区:特有属30多个,特有种所占百分比极高。

6.地中海地区:特有科仅1个,特有属可达150个,年青的特有种数量超过第三纪孑遗植物数量,与环境干旱化有关。

7.撒哈拉-阿拉伯地区:1969年塔赫他间曾将它划归古热带区,因发现此地1500种植物中以泛北极成分为主而改动,特有种不少于310种。

8.伊朗-土兰地区:气候干旱,无特有科,特有属和特有种很多,大部来自藜科、伞形科、十字花科、玄参科、石竹科、蒺藜科等。

C.马德雷亚区9.马德雷地区:有5个特有科和许多特有属(如红杉)。

加利福尼亚的特有程度高达30—50%。

Ⅱ.古热带植物区由旧大陆各热带地区组成,植物区系种类异常丰富,含40个特有科,如龙脑香科、芭蕉科、猪笼草科、露兜树料、姜科等。

A.非洲亚区B.马达加斯加亚区C.印度-马来西亚亚区D.玻利尼西亚亚区E.新喀里多尼亚亚区10.几内亚-刚果地区:原称西非雨林区,植物区系极为丰富,有6个特有科,几十个特有属。

11.苏丹-赞比西地区:有特有科3个,特有种很多。

12.卡罗-纳米布地区:位于西南非洲的干旱区,百岁兰科为单种特有科,特有种百分率很高。

13.圣赫勒拿岛和阿森松岛地区:为大西洋中两个火山岛,但特有种比例非常高。

B.马达加斯加亚区14.马达加斯加地区:8特有科、约300特有属。

6500种有花植物中几乎90%为特有,特有种约1/4与非洲种亲缘较近。

C.印度-马来西亚亚区(书上为东洋区)15.印度地区:约有100多个特有属,但缺乏原始科的特有属,表明植物区系发展历史较为晚近。

16.印度支那地区:无特有科,特有属超过250个。

17.马来西亚地区:植物区系非常丰富,但特有科很少。

几个较大岛屿和马来半岛上各拥有10—60个特有属,在新几内亚更多达150个。

种的特有化很高。

引人注目的马来西亚山地区系包含北温带典型属,如毛茛属、悬钩子属和堇菜属,据推测温带类型800种分别从马来半岛与台湾南下迁移而来,另一路线则自澳大利亚北上。

18.斐济地区:有一单型的特有科,15个特有属。

斐济群岛本地约1250个自然种中,约70%是特有,新赫布里底群岛特有种亦达35%,萨摩亚群岛较少。

D.玻利尼西亚亚区19.玻利尼西亚地区:无特有科,各群岛约有25%的特有种。

有人认为区系亲缘关系近于美洲。

20.夏威夷地区:无特有科。

自然区系包括216属(约20%特有)1729种和变种(约95%特有)。

单子叶植物种类不足总数的1/5,然而灌木特别发达,像堇菜属(Viola),老鹳草属(Geranium)、蝇子草属(Silene)及菊科、半边莲科等在别处几乎均为草本,在此却成乔木。

其区系的发生是由各方面偶然迁来的,主要部分起源于西方的印度-太平洋,与美洲关系较少。

E.新喀里多尼亚亚区21.新喀里多尼亚地区:有5个特有科,约100个特有属。

2600个种中90%特有。

木本种类占优势,草本种类很少,茜草科、桃金娘科、兰科和五加科最盛,而菊科、禾本科和豆科只很少几种。

所以有人认为从第三纪中期本区就已孤立。

Ⅲ.新热带植物区植物种类丰富。

特有科25个,如美人蕉科、旱金莲科、巴拿马草科、凤梨科(仅一种在西非)等。

未分植物亚区。

22.加勒比地区:2个特有科、500个以上特有属。

特有种比率很高。

23.圭亚那地区:特有属接近100个。

在8000种植物中一半以上为特有种,起源古老。

24.亚马孙地区:1个特有科,500个特有属,最少有3000个特有种。

为巴西橡胶、可可(Theobroma cacao)、甘薯、木薯、花生等重要经济植物原产地。

25.巴西地区:约400个特有属,但没有特有科。

26.安第斯地区:1个特有科,可能有数百个特有属。

原产经济植物很多,如金鸡纳树、烟草、番茄、马铃薯、菜豆等。

Ⅳ.开普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位于非洲西南端沿海一狭窄地区,北界沿奥兰治河延伸,东以德拉肯斯堡山脉为界,长约800公里,宽约80公里,是世界最小的植物区。

气候与地中海沿岸相似,植被以常绿硬叶灌木占优势,植物区系种类和特有成分十分丰富,有 7个特有科,210个特有属及3000个特有种。

最典型的有牻牛儿苗科的天竺葵、酢浆草科的酢浆草,肉质植物有松叶牡丹属,木本植物山龙眼科有262属,杜鹃花科石楠属有460种。

27.开普地区:面积不大却拥有7个特有科。

为地中海式气候,生有7000种以上植物,大多是特有种。

美丽花卉超过1000种。

Ⅴ.澳大利亚植物区拥有许多特有科,570个特有属,如桉属包括300多种。

但却没有广布的竹类、山茶科,杜鹃花科、木贼科等。

28.东北澳大利亚地区:为森林气候,有4个特有科,特有属200以上,4395种植物里有29%特有。

29.西南澳大利亚地区:为地中海式气候,有4个特有科,125个特有属,全部2841种中特有种达2472个。

30.中澳地区:为干旱气候,特有属约85个。

特有种占90%以上。

Ⅵ.泛南极物植区拥有10个小的特有科和较多特有属。

31.费尔南德斯地区:1个单型特有科,约15个特有属,143种植物中70%为特有。

32.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7个特有科,许多特有属和特有种。

33.亚南极群岛地区:仅2个特有属。

34.新西兰地区(古德等划入澳洲区):无特有科,特有属45个。

◆中国植物区系组成及特点◆中国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中国植物区系成分分析地理成分复杂1、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2、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温带成分3、具有一定比例的古地中海成分4、特有属丰富◆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温带或以温带分布为主的科属◆中国特有分布泛热带分布我国约372属,有的除见于分布中心外,还分布到亚热带。

其中樟科的厚壳桂属、豆科的黄檀属、梧桐科的苹婆属、大风子科的嘉赐树、使君子科的榄仁树属等为我国热带亚热带主要树种。

有些属的少数种类扩展分布到温带地区,绝大部分为草本类型,如禾本科的白羊草属、白茅属。

单子叶植物鸭跖草属、薯蓣属、菝葜属,双子叶植物中的马兜铃属、牛皮消属等。

枣属、朴属、柿属、牡荆属、卫矛属等少数木本植物延伸到北方温带地区,是为热带残遗成分。

旧大陆热带分布在我国约有163属,其中限于热带的有肉荳蔻属、血桐属、山姜属等,分布到亚热带的有芭蕉属、橄榄属、合欢属等。

只有极少数分布到温带,如楝属、野桐属、天门冬属等。

本类多为古老而保守的成分。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多呈热带亚洲与热带澳大利亚间断分布。

我国约有150属;包括桃金娘科的岗松属、桃金娘属、樟属、五桠果属、蒲葵属等。

而臭椿属、荛花属可分布到华北。

山龙眼科等南半球分布科亦伸展到我国。

以上亦可能起源于古南大陆。

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分布在我国有89属,如楠、木姜子、柃木、泡花树等。

热带非洲至热带亚洲分布约151属,其中约74属限于热带,如木棉属、刺茉莉属;分布可北达长江流域的有铁籽属、香茅属、水团花属等;少数可达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如杠柳属、荩草属、菅草属等。

这种现象可能由于亚非间直接联系时间较久的缘故。

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种类最丰富,共542属(占全国总属数19%)。

其中单型属及少型属竟达263属,约占本类成分的一半,表明它具有古老的或原始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