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基本工作原理(1)
雷达

3.雷达假回波 (1)旁瓣回波 只有近距离反射雷达电磁波能力很强的物标,对旁瓣发射的电磁波 能量反射较强时,才有可能在雷达荧光屏上出现旁瓣假回波。 旁瓣回波的特点:在真回波的相同距离位置左右出现对称的假回 波,回波强度比真回波弱的多。 消除旁瓣回波的方法是调节“增益”旋钮或使用“海浪干扰抑制” 旋钮,降低回波强度。
(4)明暗扇形干扰回波 当雷达使用“自动频率跟踪(AFT)”时,若自动频率跟踪电路失调, 雷达荧光屏上将出现有规律的明暗扇形干扰回波。 消除方法:将“自动频率跟踪”转换为“手动频率跟踪”。 (5)背景噪声干扰(草波)回波 当雷达的视频放大倍数太大、物标回波太强等原因,使雷达荧光屏上回波处 电子辐射出后又重新落回到回波附近,使回波变大,造成荧光屏上出现成片的背 景噪声干扰回波。 可以通过调扫描亮度和调小增益的方法,消除背景 噪声干扰回波,但不能影响小物标回波的观测。
原因:是大气中存在一层温暖的反射层(逆温层)。
三、雷达回波识别 1.定位物标回波识别 可以用于雷达定位的物标主要有孤立的小岛、岬角、突出陡峭的海 岸、雷达应答标(racon)等。其回波的主要识别方法有: (1)根据雷达荧光屏上物标回波形状与海图上物标形状比较进行识 别。 直观,简便易行。 (2)根据已知准确船位识别。 准确,操作复杂。 (3)根据雷达航标特点识别。 直观,准确,识别方便。
6)雷达电磁波的异常传播
雷达电磁波的异常传播是在特殊环境和特殊大气条件下的传播特性。
(1)分折射(二次折射) 雷达电磁波折射系数减小,使传播方向上翘, 雷达地平能见距离减小的 现象称为分折射。 原因:在冬季冷空气移到温度较高的海面上,温差大(20℃以上),气温随高度激烈 下降或大气中相对湿度增加。 (2)过折射(超折射) 雷达电磁波折射系数增加,使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向下弯曲,雷达能见地平距离增 加的现象称为雷达电磁波的过折射。 原因:在夏季干燥的暖空气移到水温较低的海面上时,气温随高度下降变化 剧烈或相对湿度降低。 (3)大气波导 大气波导是雷达电磁波过强的超折射,形成大气层与海面循环往复的折射传 播现象,可使电磁波能量传播的很远。
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工作原理雷达是一种用于探测和追踪目标物体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海和气象等领域。
它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通过分析信号的特征来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雷达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一、雷达的基本原理雷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的特性。
雷达发射器发出一束电磁波,并通过天线将电磁波辐射出去。
当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或散射,部分信号会被接收天线接收到。
二、雷达的工作过程1. 发射信号:雷达工作时,发射器发出一束有一定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
电磁波可以是无线电波、微波或其他频率的波。
2. 接收信号:目标物体会对电磁波进行反射或散射,部分反射信号会被雷达接收器接收到。
接收器通过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传送给信号处理系统。
3. 信号处理: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测量信号的时间、频率和幅度特征,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方位和速度。
4. 显示结果:最后,雷达系统将分析得到的目标信息显示在显示器上。
这可以是雷达图表或其他形式的可视化信息,帮助操作人员更好地理解目标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三、不同类型雷达的原理1. 连续波雷达(CW雷达):连续波雷达发射器持续地发射连续的高频电磁波。
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混频或激励信号调制后得到目标信息。
2. 脉冲雷达:脉冲雷达发射器以脉冲的形式发射电磁波,每个脉冲都有固定的能量和重复频率。
接收器通过测量脉冲的往返时间来计算目标的距离。
3. 多普勒雷达:多普勒雷达是基于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工作的。
当目标物体相对于雷达运动时,接收到的反射信号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根据频率变化的特征,可以计算出目标的速度和运动方向。
四、雷达的应用领域雷达在军事、航空、航海和气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军事:雷达在军事领域中用于目标探测、导航、火控和情报收集等任务。
它可以帮助军队追踪和监视敌方目标,提供重要的战术信息。
2. 航空和航海:雷达在航空和航海领域中用于导航和防撞系统。
简述雷达工作原理

简述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来探测目标物体的装置。
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发射、接收和信号处理三个步骤。
首先,雷达系统会发射一束无线电波,这些波被称为脉冲。
这些脉冲被发射到空中,并按照一定的频率和功率进行发送。
发射的电波会沿着一定的方向传播并遇到目标物体。
当脉冲遇到目标物体时,一部分的能量会被目标物体反射回来。
这些反射回来的信号通过接收器接收。
接收器是一个专门设计的装置,它能够检测并测量接收到的信号的强度和时间。
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后,被送到信号处理系统中进行处理。
信号处理系统会分析接收到的信号的特征,比如信号的强度、频率和相位等。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推测出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方向和其他属性。
最后,雷达系统将处理后的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或数据,以便用户观察和分析。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形状、运动轨迹等信息。
总结来说,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然后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目标物体的探测和识别。
雷达基础知识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基础知识雷达工作原理雷达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
那么你对雷达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雷达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雷达的起源雷达的出现,是由于一战期间当时英国和德国交战时,英国急需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雷达(技术)能在反空袭战中帮助搜寻德国飞机。
二战期间,雷达就已经出现了地对空、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敌我识别功能的雷达技术。
二战以后,雷达发展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位阵列、频率捷变、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体制。
后来随着微电子等各个领域科学进步,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研究内容都在不断地拓展。
雷达的探测手段已经由从前的只有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红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
当代雷达的同时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战场指挥员在各种不同的搜索/跟踪模式下对目标进行扫描,并对干扰误差进行自动修正,而且大多数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完成的。
自动目标识别则可使武器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空中预警机和JSTARS这样的具有战场敌我识别能力的综合雷达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未来战场上的信息指挥中心。
雷达的组成各种雷达的具体用途和结构不尽相同,但基本形式是一致的,包括:发射机、发射天线、接收机、接收天线,处理部分以及显示器。
还有电源设备、数据录取设备、抗干扰设备等辅助设备。
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所起的作用和眼睛和耳朵相似,当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杰作,同时,它的信息载体是无线电波。
事实上,不论是可见光或是无线电波,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都是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差别在于它们各自的频率和波长不同。
其原理是雷达设备的发射机通过天线把电磁波能量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目标物体至雷达的距离,距离变化率或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雷达的工作原理意图

雷达的工作原理意图
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距离测量的远程感测装置。
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重要过程:
1. 传输:雷达通过发射一束短脉冲的无线电波,通常称为雷达脉冲,将能量传输到目标区域。
2. 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雷达脉冲从发射到接收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取决于脉冲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以及目标与雷达的距离。
3. 接收与处理:雷达接收到目标反射回来的脉冲信号,通过接收器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接收到的信号会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以提高信号与噪声的比率。
4. 脉冲重复频率:雷达会连续发送脉冲并接收目标回波,这个过程是以一定的频率重复进行的。
雷达脉冲的重复频率越高,对目标进行测量的时间间隔就越短。
5. 目标的回波:当雷达脉冲遇到物体时,部分能量会被物体所吸收,而另一部分则会被反射回来。
这部分反射回来的能量称为回波。
雷达通过接收回波信号来判断有无目标存在。
6. 距离的计算:雷达通过测量脉冲发射和接收之间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目标与雷达的距离。
距离的计算是根据回波信号的传播速度和时间差来实现的。
总的来说,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送和接收无线电脉冲,利用时间差和能量的反射来判断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离。
这种工作原理使雷达在军事、航空、气象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雷达的知识点总结

雷达的知识点总结一、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射器发射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当这些电波遇到目标物时,一部分电波被目标物所反射,接收器捕捉这些被反射的电波,并通过信号处理,确定目标物的距离、方向和速度信息。
雷达工作的基本原理包括发射、接收和信号处理三个步骤。
1. 发射:雷达发射器产生并发射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这些电波称为RCS(雷达交会截面)。
2. 接收:当RCS遇到目标物时,一部分电波被目标物所反射,接收器接收并捕捉这些被反射的电波。
3. 信号处理:接收到的被反射的电波通过信号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根据信号的时间延迟、频率偏移和振幅变化等信息,确定目标物的距离、方向和速度。
二、雷达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雷达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
1. 按工作频率分类:雷达可以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分为X波段雷达、K波段雷达、S波段雷达等,不同频率的雷达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领域。
2. 按工作方式分类:雷达可以根据工作方式的不同分为连续波雷达和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适用于测距,脉冲雷达适用于测速和目标分辨。
3. 按应用领域分类:雷达可以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军用雷达、民用雷达、航空雷达、舰船雷达等。
三、雷达的应用领域雷达技术在军事、民用航空、舰船航行、天气预报和科学研究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军事领域:雷达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目标探测、追踪和导航,对于战争中的空中防御和攻击具有重要的战术意义。
2. 民用航空:雷达在民用航空领域用于飞行导航、空中交通管制和飞行安全监测,对于航空运输的安全与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3. 舰船航行:雷达在舰船航行中用于目标探测、导航和防御,对于海上安全和航行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
4. 天气预报:气象雷达用于对大气中的降水、风暴和气旋等气象现象进行探测和监测,对于天气预报和自然灾害预警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科学研究:雷达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例如地球科学领域的地形测绘和地壳运动监测等。
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

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雷达技术是一种经典的电子技术,用于探测目标物体。
它主要使用电磁波技术,通过发送和接收电磁波,确定目标物体的坐标、速度和其他特征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
一、雷达的工作原理1.1 发射信号雷达系统的发射装置通常由高功率的放大器、天线、发射器和控制电路等组成。
当雷达系统开始工作时,控制信号将通过放大器控制发射器发射出一个探测信号,这个信号被称为“脉冲”,脉冲通常是已知的电磁波,在频率和波形上有一定的规律性。
1.2 传播和接收信号脉冲信号通过天线向前传播,当它遇到目标物体时,一部分信号会被反射回来,称其为“回波”。
雷达系统的接收器会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脉冲信号,并将它们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
1.3 处理信号接收到回波信号后,雷达系统需要根据脉冲的传输时间和其他参数来计算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其他重要参数。
雷达系统的计算机会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和发射信号之间的时间延迟来计算干涉波程和回波的时间差,进而计算出目标物体的距离。
同时,计算机还会对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信号处理,比如增益控制、滤波和压缩等,从而得到更清晰、更准确的目标物体信息。
1.4 显示目标信息雷达系统在计算出目标物体信息后,需要将这些信息展示给操作员,现代雷达系统通常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目标物体的图像化表示。
计算机可以根据雷达检测到的目标物体位置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目标物体的位置、轨迹和速度等。
二、雷达技术的分类雷达技术通过发射信号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连续波雷达和脉冲雷达。
2.1 连续波雷达连续波雷达系统可以不断地发射电磁波,通过接收到的回波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和位置等。
最早的雷达系统就是连续波雷达,但由于其无法确定目标物体的速度和其他特征,因此现在已不常用。
2.2 脉冲雷达脉冲雷达系统则是在发射一个脉冲信号后等待反射信号的回波,从而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其他特征信息。
脉冲雷达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丰富的目标物体信息,并已成为现代雷达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雷达系统。
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工作原理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距离测量和目标检测的设备。
它在军事、民用航空、气象和海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发射、接收和信号处理等方面。
一、发射部分雷达的发射部分包括发射天线、发射器和功率放大器。
当雷达启动时,发射器会产生一段连续的高频信号,并通过功率放大器将信号增强。
然后,信号通过发射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
二、接收部分雷达的接收部分包括接收天线、接收器和信号处理器。
接收天线会接收到目标返回的电磁波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接收器。
接收器将接收到的信号放大,然后通过信号处理器进行后续处理。
三、信号处理部分信号处理部分是雷达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主要负责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目标检测和距离测量。
常见的信号处理算法包括脉冲压缩、MTI(动目标指示)和CFAR(恒虚警率)等。
1. 脉冲压缩脉冲压缩是雷达信号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
它通过处理接收到的宽脉冲信号,将其压缩成窄脉冲信号。
这样可以提高雷达系统的测量精度和目标分辨能力。
2. MTIMTI技术主要用于消除雷达接收信号中的杂波干扰。
它通过比较连续两个脉冲的相位差异,检测出目标物体是否在运动。
如果目标物体静止不动,它的回波相位不会发生变化,可以将其排除在干扰信号之外。
3. CFARCFAR技术用于对雷达接收信号进行自适应阈值处理,以实现在恒定虚警率的情况下检测弱目标。
CFAR首先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合适的阈值,然后与信号进行比较,判断目标是否存在。
四、工作原理总结综上所述,雷达的工作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1. 发射部分将连续高频信号转化为电磁波信号,由发射天线发射出去。
2. 接收部分接收目标返回的电磁波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接收器。
3. 接收器放大接收到的信号,然后通过信号处理器进行后续处理。
4. 信号处理部分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脉冲压缩、MTI和CFAR等处理,实现目标检测和距离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