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
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工作原理雷达是一种用于探测和追踪目标物体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海和气象等领域。
它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通过分析信号的特征来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雷达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一、雷达的基本原理雷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的特性。
雷达发射器发出一束电磁波,并通过天线将电磁波辐射出去。
当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或散射,部分信号会被接收天线接收到。
二、雷达的工作过程1. 发射信号:雷达工作时,发射器发出一束有一定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
电磁波可以是无线电波、微波或其他频率的波。
2. 接收信号:目标物体会对电磁波进行反射或散射,部分反射信号会被雷达接收器接收到。
接收器通过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传送给信号处理系统。
3. 信号处理: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测量信号的时间、频率和幅度特征,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方位和速度。
4. 显示结果:最后,雷达系统将分析得到的目标信息显示在显示器上。
这可以是雷达图表或其他形式的可视化信息,帮助操作人员更好地理解目标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三、不同类型雷达的原理1. 连续波雷达(CW雷达):连续波雷达发射器持续地发射连续的高频电磁波。
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混频或激励信号调制后得到目标信息。
2. 脉冲雷达:脉冲雷达发射器以脉冲的形式发射电磁波,每个脉冲都有固定的能量和重复频率。
接收器通过测量脉冲的往返时间来计算目标的距离。
3. 多普勒雷达:多普勒雷达是基于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工作的。
当目标物体相对于雷达运动时,接收到的反射信号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根据频率变化的特征,可以计算出目标的速度和运动方向。
四、雷达的应用领域雷达在军事、航空、航海和气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军事:雷达在军事领域中用于目标探测、导航、火控和情报收集等任务。
它可以帮助军队追踪和监视敌方目标,提供重要的战术信息。
2. 航空和航海:雷达在航空和航海领域中用于导航和防撞系统。
雷达的测试原理

雷达的测试原理
雷达的测试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特性进行探测和测量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形状等信息。
具体原理如下:
1. 发射:雷达系统通过天线发射一束电磁波,通常使用微波波段的频率。
发射功率和频率根据应用环境和目标物体的要求进行选择。
2. 脉冲方式:雷达系统通常使用脉冲方式发射电磁波,即以一定时间间隔连续发送短时间的高功率电磁波脉冲。
脉冲的宽度和重复周期根据应用需求进行设置。
3. 接收:发射的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时,一部分被目标物体反射回来,形成回波信号。
雷达系统的接收机接收并放大回波信号,以便进行后续的处理。
4. 时延测量:接收机收到回波信号后,通过测量发送脉冲到接收脉冲的时间延迟,即可以计算出信号的往返时间。
该时间与目标物体的距离成正比。
5. 反射信号分析:接收到的回波信号经过分析和处理,可以提取出目标物体的位置、距离、速度、形状等信息。
6. 显示和记录:最后,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将目标物体的信息以图形或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或记录到数据存储设备中供后续分析和应用。
总的来说,雷达的测试原理是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波来探测目标物体,通过测量回波信号的时间延迟和分析处理反射信号,得到目标物体的相关信息。
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仪器。
它可以通过发射电磁波并依据波的反射情况来确定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相关信息。
雷达在军事、气象、导航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组成的,通过空间传播,具有一定的速度和频率。
雷达通常使用的是无线电波或者微波作为探测介质。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并且可以被大气中一些物质(如云、水滴等)反射、散射或者吸收。
雷达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发射机、接收机和显示设备。
发射机负责发射电磁波,接收机负责接收反射的波,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显示设备则用于显示结果。
当雷达开始工作时,发射机会产生一束电磁波并将其发射出去。
这束电磁波会朝着预定方向传播,直到遇到目标或者被地物等障碍物反射回来。
当反射波回到雷达时,接收机会接收到这些波,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在雷达中,发射和接收都是由一个共同的天线完成的。
天线既可以用来发射电磁波,也可以用来接收反射回来的波。
雷达系统中的天线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指向性的发射和接收元件组成,以便能够在特定的方向上进行探测。
接收到的反射波经过放大和处理后,可以提供目标的位置、速度、大小等相关信息。
雷达通过测量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来确定目标的距离。
速度可以通过测量反射波的频率变化来确定,而目标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根据反射波的幅度和形态来推断。
雷达的探测范围受到波的频率、功率和天线的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来说,更高频率的波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但也更容易被地物散射吸收,限制了其探测范围。
同时,雷达的探测范围还受到天线高度、大气传播条件和目标表面反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在军事、气象、导航、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军事领域,雷达被用于目标探测、导航、火控等方面。
在气象领域,雷达可以用于检测降水、探测风暴等。
在导航和交通控制中,雷达可以用于飞行器和船只的导航和交通管制。
总之,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仪器。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距的设备,其基本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发射、接收和处理三个步骤。
首先,雷达通过发射器产生一束电磁波。
发射时,雷达通过天线将电磁波传送到空间中。
这些电磁波可以是激光或微波等,具体的频率和波长取决于雷达的用途和工作环境。
接下来,当发射的电磁波遇到一个目标时,一部分电磁波会被目标反射回来。
被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会被雷达的接收器检测到。
接收器中的接收天线会接收到这些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
随后,接收到的信号会被雷达的接收器放大,并经过滤波和解调等处理步骤。
然后,处理后的信号会被传输给雷达系统的显示器,以展示出目标的位置和其他相关信息。
综上所述,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发射电磁波,接收并处理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从而实现目标的探测和测距。
这一原理使雷达在军事、导航、气象和航空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雷达检测的工作原理

雷达检测的工作原理雷达是一种常见的电子装置,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和科研领域,用于探测和跟踪目标。
雷达检测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磁波的反射和回波信号的接收,通过对信号的处理和分析来确定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形状等信息。
本文将对雷达检测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雷达的基本原理雷达是一种主动式探测设备,它通过发射电磁波向目标发射信号,然后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通过对信号的处理和分析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等信息。
雷达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R = cT/2其中,R表示目标距离,c表示光速,T表示信号的往返时间。
当雷达发射信号时,它会以光速传播,当信号到达目标后,一部分信号会被目标反射回来,这些反射信号会被雷达接收器接收到,接收器会测量信号往返的时间,通过计算往返时间和光速,可以确定目标距离。
二、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发射信号雷达发射器会产生一定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信号,这些信号会以天线为中心向目标方向发射。
2. 目标反射当电磁波信号到达目标时,一部分信号会被目标反射回来,这些反射信号会随机散射到不同的方向。
3. 接收信号接收器会接收到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这些信号会通过天线传输到接收器中。
4. 信号处理和分析接收器会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计算信号的往返时间和频率等信息,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等信息。
5. 显示目标信息最后,雷达会将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形状等信息显示到监视器上,供操作员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雷达的应用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和科研领域,例如:1. 军事领域雷达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战术雷达、监视雷达、导航雷达、火控雷达等,用于探测和跟踪目标,提供战场情报和指挥决策支持。
2. 民用领域雷达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包括航空雷达、天气雷达、海洋雷达、交通雷达等,用于提供航行和运输安全保障、气象预报和海洋资源探测等。
3. 科研领域雷达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也非常重要,例如,用于大气物理学、地质勘探、空间天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发现。
雷达的原理及应用

雷达的原理及应用雷达是一种常用的无线电技术,通过发送射频信号并接收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探测和测量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特征。
雷达的原理主要基于射频信号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原理。
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雷达发射器会向目标物体发送一个短脉冲射频信号。
然后,射频信号会在目标物体上反射,并一部分返回到雷达接收器上。
接收器会通过分析接收到的信号的时间延迟、频率和相位等信息,来计算出目标物体与雷达的距离、速度等特征。
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强度,雷达还可以判断目标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等特性。
雷达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1.天气预报:气象雷达可以引用雷达原理来探测降水,监测降雨的位置、强度和移动速度。
这对于预测天气变化、洪水预警和农业灌溉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2.航空导航:雷达在航空领域中应用广泛,如飞行器导航和着陆辅助。
它可以帮助飞行员确定飞行器与地面、其他飞行器和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以提供航行和防撞警告。
3.军事应用:雷达在军事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目标侦察、导弹导航和火控系统。
它可以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探测敌方飞机、船只和地面目标,为军事行动提供重要的情报和战术支持。
4.交通监测:雷达可用于交通监测和管理,如交通流量控制和车辆速度监测。
通过确定车辆之间的间距和速度,雷达可以帮助监测交通流量,减少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5.障碍物检测:雷达可以用于检测静止或移动的障碍物,如建筑物、山脉、冰山等。
它在船舶、无人机和汽车等的自动导航和避障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总结来说,雷达的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的传播和反射来测量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特征。
它的应用广泛,在气象、航空、军事、交通、导航和避障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雷达发明原理

雷达发明原理
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来探测、测量和定位目标的技术,其发明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发射原理: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一般是微波),将信号发射出去,然后由目标反射回来,形成回波信号。
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和功率等参数取决于所需的探测距离和目标特性等因素。
接收原理:雷达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后,将信号通过接收机进行放大、滤波和解调等处理,以提取出目标的信息和特征。
在信号处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信噪比等因素的影响,以保证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雷达测距原理:雷达通过测量电磁波发射和接收之间的时间差,以计算出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离。
通常,雷达的测距精度取决于电磁波的频率和功率、目标反射面积和形状等因素。
雷达测速原理:雷达还可以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测量目标的速度。
当目标靠近雷达时,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的频率会比发射时高,而当目标远离雷达时,回波信号的频率则会比发射时低,根据这个频率变化的差异,可以计算出目标的速度。
综上所述,雷达的发明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发射、接收和处理的方法,以实现对目标的探测、测量和定位等功能,其中包括雷达发射原理、接收原理、雷达测距原理和雷达测速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雷达测距原理及实现方法

雷达测距原理及实现方法一、雷达测距原理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和测距的一种技术。
雷达测距是通过测量从雷达到目标物体的往返时间差来估计目标的距离。
雷达测距的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发射一束射频信号,当这个信号遇到目标时,部分能量被目标吸收或散射,剩下的能量会返回雷达。
雷达系统接收这个返回的信号,并测量从发送到返回信号的时间差,然后根据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就可以计算出目标到雷达的距离。
具体实现雷达测距的原理有以下几种:1.脉冲测距原理:脉冲测距原理是利用发射一组很短的脉冲信号,并测量从发送到返回信号的时间来计算距离。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精度较高,适用于对距离变化不频繁的目标进行测距。
2.相位测距原理:相位测距原理是利用发射一组连续波信号,并测量信号的相位变化来计算距离。
相位变化与距离成正比,并且可以通过频率测量的方法,精确计算出距离。
相位测距一般用于对动态目标进行测距。
3.干涉测距原理:干涉测距原理是利用发射两个相干的连续波信号,并测量两个信号之间的干涉现象来计算距离。
干涉测距具有高精度和高抗干扰性能的特点,适用于对距离变化频繁的目标进行测距。
4.多普勒测距原理:多普勒测距原理是利用目标在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上所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来计算目标的速度和距离。
多普勒测距一般用于对移动目标进行测速和测距。
二、雷达测距实现方法实现雷达测距需要几个关键的组件和步骤:1.发射器和天线:发射器产生并发送无线电波的信号,天线用于辐射和接收电磁波。
2.接收器:接收器用于接收从目标返回的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3.信号处理:接收到的信号经过信号处理子系统进行滤波、放大、调制等操作以提取出目标信息。
4.时间测量:雷达系统需要测量从信号发射到接收到返回信号的时间差。
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时间测量,例如使用计数器、脉冲计时器等。
5.距离计算:根据从时间测量得到的时间差,结合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通过计算得到目标到雷达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5 6
雷达组成和测量原理 雷达新技术 雷达主要指标 雷达的信号形式 雷达种类 建议的雷达测试解决方案
1 雷达组成和测量原理
雷达(Radar)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原意“无线电探测和测 距”,即用无线电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现代雷达的任务不 仅是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和仰角,而且还包括测量目标速度,以及从目标回 波中获取更多有关目标的信息。
老式雷达发射波形简单,通常为脉冲宽度为τ 、重复频率为Tτ 的高频脉冲串。 天线采用机械天线,接收信号处理非常简单。这种雷达存在的问题是抗干扰能 力非常差,无法在复杂环境下使用。 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飞机、导弹、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船等采用 雷达作为探测和控制手段,对雷达提出了高精度、远距离、高分辨力及多目标 测量要求,新一代雷达对雷达原有技术作了相当大的改进,其中频率捷变和线 性相位信号、采用编码扩频的低截获概率雷达技术、动态目标显示和脉冲多普 勒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新技术。 雷达频率分段
多目标信号频谱
5.4雷达新技术发展 从军事需求上看,对新一代雷达提出的重点要求如下:
在更大空域范围内观察多种目标的能力。提高对雷达截面积减小 10 ~
30dB的隐身目标的能力 提高雷达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生存能力。 提高雷达测量的分辨率和精度,以适应具有精确打击能力的各类作战平台
3) 目标尺寸和形状 当雷达测量具有足够高的分辨率,可以提供目标尺寸的测量。当雷 达和目标有相对运动时,可以利用多普勒效应切向距维的分辨率。 此外,比较目标对不同极化波的散射场,可以提供目标形状不对称 性的量度。复杂目标的回波振幅随时间会变化,可通过谱分析检测 到,这些信息为目标识别提供了相应的基础。
复杂回波信号频谱
地面雷达以固定的大地为雷达平台,地面物体相对雷达静止不动,地面 反射回波没有多普勒频率偏移,只在信号中心频率附近有微小的展宽。机 载雷达平台处于运动中,原来静止不动的物体的回波都会产生多普勒频率 偏移。因此区分“运动”的地物和“运动”的目标比起地面雷达困难的多, 如下图所示的复杂回波信号频谱,模拟该信号对雷达性能测试更具有意义。
朝VHF/UHF和HF波段发展。 雷达目标识别。根据雷达观察数据和从雷达回波中提取的目标信息,对目 标进行分类/识别,识别目标属性,区分真假目标。
雷达成像技术。采用大的瞬时带宽,可进行目标的高分辨率一维成像,同
时采用合成孔经雷达(SAR)和逆合成孔经雷达(ISAR) 相控阵天线技术。与相控阵天线相关的发射 /接收组件,数字波束形成技 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 先进的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技术
1.3 雷达探测能力――基本雷达方程
雷达能在多远距离上发现目标,由雷达方程来回答。雷达方程将雷达作 用距离和雷达发射、接收、天线和环境等因素连续起来。雷达能探测最远 距离Rmax如下: Rmax=(PtGAeσ /(16π 2Smin))1/4 式中Pt为发射机功率,G为天线增益,Ae为天线有效接收面积,σ 为雷达 回波功率截面积,Smin为雷达最小可探测信号。 雷达方程可以正确反映雷达各参数对其检测能力影响的程度,不能充分 反映实际雷达的性能。因为许多影响作用距离的环境和实际因素在方程中 没有包括。
脉冲雷达接收时域波形
连续波雷达 频域波形
1) 目标斜距的测量 在雷达系统测试中需要测试雷达到目标的距离和目标速度,雷达到 目标的距离是由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所需的时间来确定,雷达接收 波形参见图3,雷达到达目标的距离R为: R=0.5×c×tr 式(2) 式中c=3×108m/s,tr为来回传播时间 2) 目标角位置的测量 目标角指方位角或仰角,这两个角位置基本上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 来实现。雷达天线将电磁能汇集在窄波束内,当天线对准目标时, 回波信号最强。 回波的角位置还可以用测量两个分离接收天线收到信号的相位差来 决定。
1.1 雷达组成
雷达简单组成框图
雷达主要组成框图
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和显示设备组成,基本组成框 图如图1所示。通常雷达工作频率范围为2MHz~35GHz,其中超视距雷达工作 频率为2~30MHz,工作频率为100~1000MHz范围一般为远程警戒雷达,工作 频率为1~4GHz范围一般为中程雷达,工作频率在4GHz以上一般为近程雷达。
一般雷达测试除进行频率、功率、相位噪声、噪声系数等常规测试外,但 是这样测试都只是在较低层次上进行射频、微波部件测试,同时提供测试用 雷达信号形式非常简单,不能满足复杂雷达信号测试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雷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并不是纯净的发射回 波,它包含各种杂波和多普勒效应,特别是在地形复杂或海面各种时,接收 机接收到的杂波比需要探测的物体回波大的多,而这一切目前没有通用测量 设备来生成雷达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实际波形。因此各个雷达研制单位投入大 量人力、物力研制各种雷达模拟器,但这些模拟器往往受各种设计因素影响, 只是实际雷达波形的简化,并只考虑到典型的应用,对复杂的应用环境无法 模拟。这样无法及时发现雷达研制和使用过程中问题和隐患。因此我们需要 寻找一种新的手段模拟实际环境下的雷达信号,Tektronix的AWG、WCA、 TDS8000、TLA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利工具。
3 雷达主要指标
3.1 雷达主要战术技术指标
观察空域 观察时间与数据率 测量精度 分辨率 抗干扰能力 观察与跟踪的目标数 数据的录取与传输能力 工作可靠性与可维修性 工作环境条件 核爆炸和抗轰炸能力 机动性能
3.2 雷达的主要技术指标
天馈线性能 雷达信号形式 发射机性能 接收机性能 测角方程 雷达信号处理 雷达数据处理能力
多批次目标检测,目标三坐 标,目标精度要求较高
几十公里,精度很高 精度较高、多批次目标跟踪
对歼击机引导和指挥作战,
控制火炮(地空导弹)对空瞄准 测量飞机或导弹运动轨迹,控制 导弹攻击 发现坦克、车辆、人等运动目标 测量和攻击敌机 发现尾部有无敌机 显示地面图象,用于全天候导航 测量飞机离开地面或海面距离
波段名称 HF VHF/UHF L S C X Ku K Ka 频 率 分配雷达频段 超视距雷达
420~450MHz 890~940MHz
2~30 100~1000MHz 1~2GHz 2~4GHz 4~8GHz 8~12GHz 12~18GHz 18~27GHz 27~40GHz
远程雷达 中程雷达 中/近程雷达 近程雷达 近程雷达
4) 相对速度的测量
多普勒雷达回波信号频谱
由于多普勒效应,从运动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频率与发射信号频率相比, 增加了一个多普勒频率偏移成分,上图是多普勒雷达回波信号频谱。测量回波 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可得到目标速度信息Vr: Vr=0.5×fd/λ 式(3) 式中为 fd为多普勒频移, λ 为雷达信号波长。目标面对雷达飞行,多普勒频 率为正,当目标背向雷达飞行,多普勒频率为负。 UHF 频段 f d 为多普勒频移在 10Hz~ 100Hz范围, HF 频段多普勒频移 1Hz ~ 10Hz,我们可以估算UHF频段多普勒雷达频率准确度约在10-8~10-9,HF频段 多普勒雷达频率准确度约在10-7~10-8,此时AWG需要外接标频。
精度高 精度低 精度较高 连续波调频雷达
雷达按调制制式分类及关键指标
CW雷达:相位噪声、收发隔离度、灵敏度/动态范围 FM-CW雷达:相位噪声、隔离度调制线性 简单脉冲雷达:测量分辨率、更高的收发隔离度 脉冲多普勒雷达:相位噪声、峰值功率、PRF 、噪声系数、 I/Q 通道匹配、 ADC量化 脉冲压缩(线性调频、非线性调频)雷达::chirp带宽、脉冲压缩范围脉 冲压缩(相位编码)雷达:编码形式、多普勒容限 频率捷变雷达:频率捷变速度、频率捷变带宽 MTI动态目标显示雷达:MTI cancellation、PRF、Coherent-on-receive 相控阵雷达 双基雷达 测量雷达:测量分辨率、水平/垂直极化
6 建议的雷达测试解决方案
6.1 TDS8000和TDS7000用于时域波形
频率测量 中心频率 占用带宽 寄生和谐波 时域测量 瞬时功率 PRI/PRF(脉冲重复频率) PRI抖动 通断比 inter-pulse modulation
短波信号传播原理
超视距雷达探测隐身飞机的原理是因为飞机尺寸与超视距雷达的波长相 当,产生谐振,使信号放大,容易检测。另外隐形飞机的电波吸收材料主 要在较高频段起作用。
超视距雷达工作原理
5.3 复杂的实际接收环境雷达回波
当探测低空目标时,雷达势必会接收到强地面 /海面反射的背景杂波,为 了探测巡航导弹和雷达截面积小的飞行目标,必须要求雷达有很高的杂波 可见度。杂波可见度是描述脉冲多普勒雷达或动目标显示雷达检测地杂波 目标能力的一个品质系数。
3.3 雷达发射机主要指标
工作频率 输出功率 发射机效率 信号稳定度或频谱纯度
3.4
雷达接收机主要指标
灵敏度 工作频带宽度 动态范围 中频的选择和滤波特性 工作稳定性和频率稳定性 抗干扰能力
4 雷达的信号形式
4.1 雷达调制制式
按雷达信号脉冲形式可分为连续波雷达和脉冲雷达,绝大多数雷达为脉 冲雷达。按不同信号调制形式分为多普勒雷达、脉冲压缩雷达和频率捷变 雷达等。按信号瞬时带宽,雷达可分为窄带雷达和宽带雷达。
5.2 超视距雷达
低空与超低空现代飞机和巡航导弹的重要作战手段之一,普通地面雷达 地球曲率的影响,无法解决该问题,即使机载预警雷达,探测距离只有 300~400km。此外,隐形飞机的隐身设计,使普通雷达难以探测。 天波超视距雷达工作在6~28MHz,探测距离一般为1000~3500km。地 波超视距雷达工作频率在3~12MHz,探测距离一般为300~400km。
2 雷达新技术
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飞机、导弹、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船等采 用雷达作为探测和控制手段,对雷达提出了高精度、远距离、高分辨力及多 目标测量要求, 新一代雷达对雷达原有技术作了相当大的改进,主要体现在: 锁相技术和高稳定振荡器; 频率捷变和线性相位; 采用编码扩频的低截获概率雷达技术; 动态目标显示和脉冲多普勒技术; 电扫描与相控阵; 数字信号处理与高速信号处理芯片; 超高速集成电路与专用集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