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作业
2016雷达原理作业2-5

6 2
1)不计发射和接收的损耗并忽略大气损耗,在测量期间要发射的最小能量应该是多少? 2)若该雷达为相干脉冲体制雷达,其他条件不变时,10 个等幅相参中频脉冲信号进行相参积 累,如果作用距离要求不变,发射功率 Pt 可以降低为多少? 6.恒虚警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在噪声电平变化时获得恒虚警。 7.为了充分利用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 Rmax 200km ,载有发现低飞目标雷达的飞机应飞在怎样 的高度上?(目标飞机高度不小于 50m)
雷达原理作业2‐5章
1.某雷达发射机峰值功率为800kW,矩形脉冲宽度为3μs,脉冲重复频率为1000Hz,求该发射机 的平均功率和工作比。 2. 某雷达接收机噪声系数为6dB,接收机带宽为1.8MHz,求其临界灵敏度。 3.已知脉冲雷达中心频率 f0=3000MHz,回波信号相对发射信号的时延为1000μs,回波信号的频 率为3000.01MHz,目标运动方向与目标所在方向的夹角60°,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距离、径向速度与线速度。 4.已知某雷达对σ=5m2 的大型歼击机最大探测距离为100km, a) 如果该机采用隐身技术,使σ减小到0.1m2,此时的最大探测距离为多少? b) 在 a)条件下,如果雷达仍然要保持100km 最大探测距离,并将发射功率提高到10 倍,则 接收机灵敏度还将提高到多少? 5.某单载频脉冲雷达波长 5.5cm , G 40dB ,在其 300km 的作用距离上检测概率为 90%, 虚警概率为 10 ,且知 1m , Fn 10dB , Bn 20MHz ,试问:
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工作原理第一篇:雷达工作原理雷达的原理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英文缩写。
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感兴趣的目标,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
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
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
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
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
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
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
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S=CT/2其中S:目标距离T: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的往返传播时间C:光速雷达测定目标的方向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
通过机械和电气上的组合作用,雷达把天线的小事指向雷达要探测的方向,一旦发现目标,雷达读出些时天线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
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
雷达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作用距离、威力范围、测距分辨力与精度、测角分辨力与精度、测速分辨力与精度、系统机动性等。
其中,作用距离是指雷达刚好能够可靠发现目标的距离。
雷达原理习题doc资料

1. 简述雷达测距、测角和测速的物理依据。
2. 已知常规脉冲雷达的发射信号脉冲宽度为s μ2,求该雷达的距离分辨力。
3. 已知一X 波段雷达,其工作波长为3cm ,若一目标以300s km /向着雷达站飞行,计算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
4. 已知某雷达波长cm 10=λ,MW P t 2=,5000=G ,pW S i 05.0min .=,求其对一架有效反射面积210m =σ的飞机的最大探测距离。
5. 所需条件仍与上题一致,求当目标在波束轴上距离雷达为300km 时,接收机输入的实际回波功率r S 为多少?6. 雷达常用的发射机哪两类,特点是什么?接收机通常采用什么形式?如何理解超外差?7. 雷达进行目标检测时,门限电平与发现概率和虚警概率的关系是怎样的?要在虚警概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发现概率,则应调整哪些参数?8. 积累可提高接收机输出信噪比,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81个脉冲的理想相干积累将使雷达作用距离提高为原来的多少倍?9. 在脉冲法测距中,测距模糊的出现原因是什么?若常规脉冲雷达发射信号脉冲宽度s μτ1=,脉冲重复周期kHz T r 5=,则最大单值不模糊距离和距离分辨力各为多少?10. 已知一毫米波雷达,其参数为mm 3=λ(-2.5),kW P t 4=(3.6),dB G 37=,MHz B n 20=(73),dB F n 10=,dB L 6=,dB N S o 13)/(=,求220dBm =σ和220dBm -=σ时的最大探测距离。
11. 某雷达波长cm 5.5=λ(-1.26),dB G 40=,在其300km (5.48)的作用距离上检测概率为90%,虚警概率为610-,且知21m =σ(0),dB F n 10=,MHz B n 20=(73),试问在不计发射和接收的损耗并忽略大气损耗情况下,在测量期间要发射的最小能量应该是多少?12. 为了充分利用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km R 200max =,载有发现低飞目标雷达的飞机应飞在怎样的高度上?(目标飞机高度不小于50m )13. 地面雷达站发现在离地300km 高度上飞行的人造地球卫星的直视距离有多大?14. 简述距离分辨力的定义。
简述雷达的工作原理

简述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嘿,这可真是个神奇的玩意儿!它就像是我们的超级眼睛,能在茫茫的空间中找到目标。
你想啊,雷达就像是一个敏锐的侦探,一刻不停地在扫描着周围的一切。
它通过发射电磁波,就像我们向周围抛出无数的小探子。
这些电磁波碰到物体后会反弹回来,然后被雷达这个聪明的“大脑”接收和分析。
这不就跟我们丢出一个球,然后根据球弹回来的情况来判断前方有什么差不多嘛!
雷达能探测到飞机、船只、车辆等等各种目标,不管是在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它都能坚守岗位,这多厉害呀!它难道不是我们的大功臣吗?它的工作原理说起来也不难理解,就是这么一发射一接收,然后通过复杂的计算和分析,就能准确地告诉我们目标在哪里,速度有多快,甚至还能知道目标的形状和大小呢!这就好像我们能通过听声音就知道是谁在说话一样神奇。
要是没有雷达,我们的生活得变成什么样啊?飞机飞行会变得很危险,船只在海上航行也会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
所以说,雷达可太重要啦!它就像我们的保护神,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安全。
雷达的存在让我们能更加安心地生活和工作,它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它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变得越来越精确,越来越强大。
我们真应该好好感谢那些发明和改进雷达的科学家们,是他们让我们拥有了这样神奇的工具。
雷达,真的是科技的杰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有序和安全。
检测曲线 雷达原理大作业

swerlingI型目标检测曲线仿真姓名:杨宁学号:14020181051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一、 基本原理:(1)第一类称Swerling Ⅰ型, 慢起伏, 瑞利分布。
接收到的目标回波在任意一次扫描期间都是恒定的(完全相关), 但是从一次扫描到下一次扫描是独立的(不相关的)。
假设不计天线波束形状对回波振幅的影响, 截面积σ的概率密度函数服从以下分布:式中,σ为目标起伏全过程的平均值。
式(5.4.14)表示截面积σ按指数函数分布, 目标截面积与回波功率成比例, 而回波振幅A 的分布则为瑞利分布。
由于A 2=σ, 即得到1(2)第二类称Swerling Ⅱ型, 快起伏, 瑞利分布。
目标截面积的概率分布为快起伏, 假定脉冲与脉冲间的起伏是统计独立的。
(3)第三类称Swerling Ⅲ型, 慢起伏, 截面积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这类截面积起伏所对应的回波振幅A 满足以下概率密度函数(A 2=σ):且有σ=4A 20/3。
(4)第四类称Swerling Ⅳ型, 快起伏。
σσσσ-=e p 1)(⎥⎦⎤⎢⎣⎡-=202202)(A A A A A p ⎥⎦⎤⎢⎣⎡-=σσσσσ2exp 4)(2p ⎥⎦⎤⎢⎣⎡-=20240323exp 29)(A A A A A p第一、二类情况截面积的概率分布, 适用于复杂目标是由大量近似相等单元散射体组成的情况, 虽然理论上要求独立散射体的数量很大, 实际上只需四五个即可。
许多复杂目标的截面积如飞机, 就属于这一类型。
第三、四类情况截面积的概率分布, 适用于目标具有一个较大反射体和许多小反射体合成, 或者一个大的反射体在方位上有小变化的情况。
用上述四类起伏模型时, 代入雷达方程中的雷达截面积是其平均值σ。
本次主要对swerling I型目标的检测概率曲线进行仿真。
二、仿真设计:Swerling I 型目标的特点是目标回波在任意一次扫描期间都是恒定的(完全相关),但是从一次扫描到下一次扫描是独立的(不相关的)。
雷达基本工作原理ppt课件

工作波长越短,天线水平波束宽度越窄,方位分辨率和测方位进 度越高
4 抗杂波干扰能力的关系
工作波长越短,雨雪海浪等对雷达波德反射越强,干扰越大
29
5.2 脉冲宽度对使用性能影响
1 对最大作用距离的影响
脉冲宽度越大,能量越大,作用距离越大
2 对最小作用距离的关系
固定距标圈 荧光屏边缘
10
1.4 雷达的测距与测向原理
1. 雷达测距原理 Δ t: 往返于天线与目标的时间, C: 电磁波在空间传播速度3×108m/s。
R
=
1 C
×Δ
t
2
2. 雷达测向原理 借助于定向天线 - 扫描.
11
2 雷达基本组成
微波传输线 发射脉冲
发射机
天线
回波 T/R
触发器
接收机
电源
测 (2)
无视线限制
测量目标参数 距离,方位,速度,航向...
导航 (1) 避碰
(2) 定位
7
雷达/ARPA, ECDIS, GPS/DGPS和自动舵构成的自动 船桥系统是未来主要的导航系统
8
1.3雷达考核内容
雷达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雷达影像失真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影响雷达正常观测的诸要素 雷达测距/测方位 雷达定位与导航 雷达航标
28
5.1 工作波长对使用性能影响
1 对最大作用距离的影响
正常天气观测较小的物标时,3cm雷达的rmax要比10cm的大 雨雪天,则10cm雷达的rmax要比3cm雷达的大得多
2 对距离分辨率和测距精度的关系
工作波长越短,脉冲前沿越短,测距精度高;脉冲前沿越短,有 利于缩短脉冲宽度,提高距离分辨率
雷达原理大作业

雷达原理大作业第一篇:雷达原理大作业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综述1引言目标识别是现代雷达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雷达目标识别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形成热点,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多干扰信号,特别是多噪声干扰源存在的复杂电磁环境,雷达目标识别问题至今还没有满意的答案,尚无成熟的技术和方法。
因此,对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技术进行简要回顾,讨论目前理论研究和应用比较成功的几类目标识别方法,以及应用于雷达目标识别中的模式识别技术,分析和讨论问题的可能解决思路。
2雷达目标识别模型雷达目标识别需要从目标的雷达回波中提取目标的有关信息标志和稳定特征并判明其属性。
它根据目标的后向电磁散射来鉴别目标,是电磁散射的逆问题。
利用目标在雷达远区所产生的散射场的特征,可以获得用于目标识别的信息,回波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和极化等均可被利用。
对获取的目标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与已知目标的特性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自动识别目标的目的。
识别过程分成三个步骤:目标的数据获取、特征提取和分类判决。
相应模型如图“所示。
整个识别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训练(或设计)阶段和识别阶段。
前者用一定数量的训练样本进行分类器的设计或训练,后者用所设计或训练的分类器对待识别的样本进行分类决策。
训练数据获取是对各已知目标进行测量,取得目标的训练数据。
测试数据获取是获得未知种类目标的测量数据;测量数据的获得可采用目标的靶场动态测量、外场静态测量、微波暗室缩比模型等。
特征提取模块从目标回波数据中提取出对分类识别有用的目标特征信息。
特征空间压缩与变换模块对特征信息进行特征空间维数压缩与变换,得到具有高同类聚合性的训练样本进行分类器的设计。
类间可分离性的特征。
分类器设计模块根据已知类别目标分类模块完成对未知目标的分类判决。
3雷达目标识别技术回顾雷达目标识别的研究始于”#世纪$#年代。
早期雷达目标特征信号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雷达目标的有效散射截面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对抗原理第一次大作业

雷达对抗原理大作业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信息对抗指导老师:魏青学号/ 学生:雷达侦查中的测频介绍与仿真如今,战争的现代水平空前提高,电子战渗透到战争的各个方面。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对抗的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突破了原有的战役战斗范畴,扩展到整个战争领域。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最近的利比亚战争都表明,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电子对抗不仅在战时大量使用,在和平时期侦察卫星、侦察飞机、侦察船和地面侦察站不停地监视着对方的电磁辐射,以探明阵地布置、军事集结和调动;也不断收集对方电磁设备的性能参数,以期在战前进行模拟的对抗试验,确保在战争中有效地压制对方的电子设备。
侦察是对抗的基础。
电子侦察的基本任务是截获、分析对方的辐射信号,测量信号的到达方向、频率、信号调制特性,最终目的是识别辐射源的属性,以便有针对性的对抗。
自电子对抗出现后的60多年来,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引起了雷达、通信、导航等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对电子侦察设备同时处理多信号的能力、快速反映能力及信号特征处理能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
但是现在雷达参数的搜索变化,给信号的分选、识别带来很大困难。
所幸大多数辐射源是慢运动或固定的,因此刹用到达角这一参数将来自很大空域内的辐射源进行分离,然后对各个辐射源分析,成了现代电子侦察的一个特点。
图1典型雷达接收机原理框图对雷达信号测频的重要性 载波频率是雷达的基本、重要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使信号分选、识别、干扰的基本依据。
对雷达信号测频的主要技术指标a. 测频时间定义:从信号到达至测频输出所需时间,是确定或随机的。
要求:瞬时测频,即在雷达脉冲持续时间内完成载波频率测量。
重要性:直接影响侦察系统的截获概率和截获时间。
频域截获概率:即频率搜索概率,单个脉冲的频率搜索概率定义为(△ f r 测频接收机瞬时带宽,f2-f1是测频范围,即侦察频率范围)1.概述S 聞一测向大线 I輻射鴻播述7 宿 号 处理*辐射源的属性 +辎射源的参數>威帥等级截获时间:达到给定的截获概率所需的时间,如果采用瞬时测频接收机,则单个脉冲的截获时间为hri二厂尸十5(其中Tr是脉冲重复周期,t th是侦察系统的通过时间)b. 测频范围、瞬时带宽、频率分辨力和测频精度测频范围:测频系统最大可测的雷达信号的频率范围;瞬时带宽:测频系统在任一瞬间可以测量的雷达信号的频率范围;频率分辨力:测频系统所能分开的两个同时到达信号的最小频率差;测频精度:把测频误差的均方根误差称为测频精度;晶体视频接收机:测频范围等于瞬时带宽,频率截获概率= 1,但频率分辨率很低,等于瞬时带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原理》作业,#1,2016 王斌答案不准确Bingo~ 2016.4.281、雷达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探测目标并获取目标的有关信息,雷达所测量的目标的主要参数一般包括目标距离、方位角、仰角、径向速度。
2、雷达所面临的四大威胁是电子侦察与干扰、低空/超低空飞行器、反辐射雷达、隐身目标。
3、在雷达工作波长一定的情况下,要提高角分辨力,必须增大天线的有效孔径。
对脉冲雷达而言,µ,PRF为1000 Hz,则雷达的分辨其距离分辨力由脉冲宽度决定;如果发射信号的脉宽为1s力为 150m ,最小作用距离为 150m ,最大作用距离为 150km 。
4、常用的雷达波束形状包括针状波束和扇形波束。
5、简述雷达测距、测角和测速的基本原理。
ANS:测距的基本原理:通过测定电磁波在雷达与目标间往返一次所需时间来测量距离。
测角的基本原理:电磁波在空间的直线传播以及雷达天线波束具有方向性。
测速的基本原理:运动目标回波具有多普勒效应。
6. 简述RCS的定义及物理含义。
ANS:定义:RCS是目标向雷达接受天线方向散射电磁波能力的度量。
物理含义:它是一个等效的面积,当这个面积所截获的雷达照射能量各向同性地向周围散射时,当单位立体角内的散射功率,恰好等于目标向接收天线方向单位立体角内散射的功率。
=3 GHz,若一目标以1.2马赫(1马赫=340m/s)速度朝雷达飞行,则雷7、已知雷达工作频率为f达收到的回波频率与发射频率之差(即目标的多普勒频率)为多少?ANS:1.2*340*2/(3*10^8/3*10^9)=81608、已知某雷达为X波段,天线尺寸为0.6 m(方位向)×0.5 m(俯仰向),设k=1.25,求该雷达的方位和仰角分辨力,并求天线的增益(用dB表示)。
ANS:仰角分辨率:0.09375~0.062496方位角分辨率:0.078125~0.05208天线的增益:G=2680.83~6031.869、画出雷达的基本构成形式的框图,并简述各部分的功能。
ANS:发射机:产生特定的发射信号 收发开关:隔离发射和接收支路天线:发射/接受电磁波、方向性天线扫描 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信号处理机:消除不必要的信号及干扰,通过或加强由目标产生的回波信号 显示器:可以直接显示由雷达接收机输出的原始视频,还可以显示经过处理的信息 OR? 终端设备:10、推导雷达方程,用dB 表示。
ANS: 距离R 处任一点处的雷达发射信号功率密度: 考虑到天线定向增益Gt : 目标接收到的功率: 以目标为圆心,雷达处散射的功率密度: 雷达收到功率:接收功率Pr 为接收机最小检测功率Simin ,所以,最大测量距离:转换为对数124tP S R π′=124t t PG S R π=1S σ12222444t PG S S R R R σσπππ==⋅224(4)t t r r r PG A P A S R σπ==14max2min (4)t t r i PG A RS σπ =《雷达原理》作业,#21、根据雷达距离方程,决定雷达最大作用距离的参数有 P t 、G 、λ、σ、S imin 。
2、根据雷达距离方程,要提高雷达最大作用距离,发射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增大发射功率P t ,接收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增大最小可检测功率S imin ,天线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增大天线的定向增益 G 。
3、根据雷达距离方程,在雷达其它参数不变的条件下,若发射机的发射功率为0t P 时,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为0R ,若发射功率增加到016t P ,则最大作用距离为 2R 0 。
4、根据雷达距离方程,在雷达工作波长和天线参数一定的情况下,雷达发射机的发射功率和接收机的接收机灵敏度决定了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R max 。
5、雷达进行目标检测时,门限电平越低,则发现概率越高,虚警概率越高。
要在虚警概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发现概率,则应提高信噪比SNR 。
恒虚警技术(CFAR )是指,当噪声功率变化时,要保持虚警概率不变,则V T 检测门限应随噪声功率而自适应变化(CFAR 自适应门限技术)。
6、在雷达信号检测中,保持虚警概率不变,则信噪比增加时,雷达的发现概率增加。
7、恒虚警技术是指,当噪声功率变化时,要保持虚警概率不变,则门限电压应随噪声功率而自适应变化(CFAR 自适应门限技术)。
8、相干积累的目的是 提高信噪比,改善检测性能 。
9、多个脉冲进行积累能提高信噪比,原因是n 个脉冲相干积累能使不同重复周期的目标回波信号同相相加,功率提高n 2倍,而噪声具有随机相位,功率只能提高n 倍,故n 个脉冲相干积累可使信噪比提高n 倍。
10、雷达发射机有单级振荡式发射机 和主振放大式发射机 两类。
其中,主振放大式的两级结构包括主控振荡器和射频放大链(放大电路)两部分。
主控振荡器用以产生特定参数的射频信号。
11、 雷达接收机中AGC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作用是: 调整接收机的动态范围(使放大电路的增益随信号强度自动地调整,使目标信号输出维持稳定) , STC (近程增益控制)电路的作用是:防止近程杂波干扰引起的中频放大器过载,AFC (自动频率控制)电路的作用是:判断与额定中频的差额,调谐本振信号跟踪发射频率,保证中频稳定不变。
12. 主振放大式发射机是全相干雷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全相干是指雷达系统的发射信号、本振电压、相参振荡电压和定时器的触发脉冲 保持严格的相位(相位相参)关系,都是由 同一基准信号 经过分频、倍频、混频调整而得。
13. 现代接收机的共性要求有: 宽频带、低噪声、大动态、高稳定、数字化 。
应用题1、 解释奈曼-皮尔逊准则。
ANS:在给定的信噪比条件下,在满足一定的虚警概率时的发现概率最大,或者漏警概率最小。
2、什么是发现概率和虚警概率?画出输出噪声包络的概率密度函数图,说明发现概率、虚警概率与检测门限的关系。
ANS:发现概率:存在目标并且成功发现目标的概率 虚警概率:不存在目标但误判为存在目标的概率检测门限越低,发现概率、虚警概率越高;检测门限越高,发现概率虚警概率越低。
3. 如果机载雷达要发现300公里远处的低空飞行目标(目标高度不小于50米),则雷达平台的高度应在什么高度上? 4369.17m4. 简述地面对地基雷达作用距离的影响,并简要说明原因。
ANS:由于地面反射的影响,使雷达作用距离随目标的仰角呈周期性变化,地面反射的结果使天线方向图产生花瓣状。
(由于地面对电磁波的反射和直射波的干涉作用) 5、 简述单级振荡式和主振放大式发射机的优缺点? ANS: 单级振荡式:优点:简单、廉价、高效缺点:难以产生复杂调制、频率稳定性差、相位不相参 主振放大式:优点:参数精准、复杂信号、相位相参 缺点: 系统复杂、效率低6、画出现代雷达接收机的通用框图。
22222()exp exp 22T T fa T V V rr P P V r dr σσσ∞=≤≤∞=−=−∫《雷达原理》作业,No.31、显示器的类型有(距离显示器、平面显示器、高度显示器、综合显示器)。
2、雷达测距的方法有(脉冲法、频率法、相位法),测角的方法有(相位法测角、振幅法测角)。
3. (相位差)与目标的距离有关,这是相位法测距的基础。
双频法相位测距的优点是(最大不模糊距离更大)和测量准确度高,最大无模糊距离取决于( 差频)。
4. 简单连续波多普勒雷达可以测量目标(速度)信息。
调频连续波雷达系统可以测量目标( 距离 )信息,调频波形的非线性度可以由距离分辨力和( 速度分辨率 )来确定。
5、自动距离跟踪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有(自动搜索)、(自动跟踪)、(自动捕获)、(6、雷达角跟踪的方式有(圆锥扫描自动测角(顺序波瓣法))、(单脉冲自动测角(同时波瓣法))。
7. 人工距离跟踪的关键点是产生(产生移动的点刻度),复合法是利用(锯齿波)法产生一组粗测(移动波门),利用(相位调制)法产生精测(移动目标)。
8. 圆锥扫描自动跟踪雷达采用(针状)波瓣、(顺序波瓣)法测角,要获得误差信号,至少要经过(一个扫描周期)。
9.在角跟踪系统中,AGC电路的作用是(消除目标距离与截面积变化所引起的系统角灵敏度的变化/保持输出误差电压的恒定性)。
10. 简述余割平方扇形波束的特点。
ANS:特点:相同高度上目标回波强度相同,可同时测R、α、β11. 常规脉冲雷达采用二重复频率脉冲法测距,采用的二重复频率分别为Hz f r 50001=,Hz f r 60002=,脉冲宽度为s µτ2.0=,用1r f 测得的目标模糊距离为5km ,用2r f 测得的目标模糊距离为10km ,求: 1) 雷达的距离分辨力; 2) 目标的真实距离。
3) 采用二重复频率后雷达的最大不模糊距离 ANS: 30m 35km 150km12.作图并描述双天线相位法和三天线相位法测角的基本原理,及三天线相位法相对于双天线相位法的优点。
ANS:基本原理:利用多个天线所接收回波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测角。
优点:无测角模糊且测角精度高13. 对三角波形调频连续波雷达,若其最大频偏Δf m =30MHz ,三角波形的周期为0.5 ms ,若测得目标回波与发射信号的平均差频为6 MHz 。
1)画出该三角波形调频连续波的频率和时间的关系; 2) 求目标的距离;3) 求该雷达的最大不模糊距离和距离分辨力。
ANS:t=f b*T m /4*Δf m 3750m 75km2.5m14、在锥扫跟踪雷达中,若扫描速度为20转/分,对下图所示的A、B、C三个位置的目标,分别画出接收机的输出视频脉冲序列,并在各图中标明视频序列最大值出现的时刻,并指出三个目标中,哪个调制深度最大,哪个调制深度最小?《雷达原理》作业,No.4递交日期:2016.4.201. 对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的相干脉冲多普勒雷达回波,分别通过相位检波器后,输出信号的主要区别是固定目标输出为等幅脉冲串,运动目标输出为受到多普勒频率调制的脉冲串,回波脉冲在距离显示器上的主要区别是固定目标输出无“频闪”现象,运动目标输出有“频闪”现象。
2、雷达动目标显示系统的作用是显示运动目标、抑制固定目标,常用的实现动目标显示的方法是对消法、频谱抑制法。
3、雷达的盲速效应是指目标虽有一定的径向速度Vr,但其回波信号经过相位检波器后,输出为一串等幅脉冲,表现为固定目标的特征,出现盲速的条件是fd =kfr,要提高第一等效盲速,采取的措施有频闪效应是指脉冲工作状态时,相位检波器后输出端回波脉冲串的包络调制频率Fd与目标运动的径向速度Vr 不再保持正比关系,出现频闪的条件是 fd<=fr/2 。
4、对于PRF为1KHz、波长3cm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它的第一盲速为( 15 )米/秒,当目标速度大于( 7.5 )米/秒时,会出现频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