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院校独有的五大特色解读

合集下载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介绍办学特色之一 践行博雅教育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历经百年和谐传承,凝炼博雅教育理念我校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融汇了学校前身华中大学、中华大学和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多元文化传统,积累了建国后举办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办学经验,凝聚和践行一系列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博雅”,其本质在于肯定人文价值,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培育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提升人格境界,激发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成才与成人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它不仅体现了我校底蕴深厚的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传统,而且要求师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包括人文、科学两种文化的知识,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志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雅的气质风貌。

在博雅教育理念指导下,我校坚持并践行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其内涵包括:素质教育质量观,力求从整体上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创新教育质量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着力解决师范大学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特色教育质量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其个性的发展,并以个性的发展带动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科教育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我校在融汇通识教育、学科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养成,使学生具备“博雅”教育的文化底蕴及不断创新发展的能力。

二、发扬人文学科优势,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校的博雅教育依托人文学科优势,并重人文、科学教育而展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师资、学科建设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

1.名师辈出文理并重,弘扬博雅教育传统在学校百余年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教师和校友,其中不乏学贯中西的大师级学者。

如国学大师黄侃、熊十力,哲学大师冯友兰,经济学大师王亚南等。

著名思想史家、文化史家蔡尚思先生,“学衡派”重要成员吴宓教授等,都在我校留下了深深的文化足迹。

师范类院校独有的五大特色解读

师范类院校独有的五大特色解读

师范类院校独有的五大特色解读众所周知,很多师范大学的英文翻译用的并不是teacher education(教师教育),而是n ormal(正常、正规)。

曾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开玩笑说,自己是北京“正规大学”的学生,后来才知道,其实我们可以将“正常、正规”引申为“规范、规则”。

而这“规范”才是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到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再到万千师范学院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或许也正是这种“规范”内在的约束力,才会成为师范院校在不断上演的各种“大学闹剧”中独善其身的原因吧。

师范教育:从“定向”走向“非定向”师范教育是万岁的。

也就是说,只要有教育的存在,就有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

我国的师范教育历史并不长,肇始于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建国起,我国的师范教育就一直延续了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培养高中教师)的办学体系。

截止到2000年,我国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214所,其中本科层次院校90所,这些本科师范院校也是有层次之分的。

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的学科实力和科研实力俱佳,是第一集团,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第二集团则包括诸如广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省属师范院校,这些院校除了设置常规专业外,还贴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第三集团则是数量庞大的地方属师范院校,如太原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等,其主要任务是为当地中小学储备教师人才。

在我国,师范院校的分布也是极为广泛的,基本上每个省、每座大中城市都会有一两所师范院校。

以北京为例,就有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两所。

师范院校的特色何在?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之间的界限是不是正在逐渐模糊?“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虽仍有差别,但远不如过去那么明显。

其中主要原因是师范院校大规模开设非师范专业,并逐渐向研究型大学转变。

师范类型院校讲解

师范类型院校讲解

师范类型院校讲解
摘要:
一、师范类型院校的定义与特点
1.定义
2.特点
二、师范类型院校的历史与发展
1.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
2.发展现状
三、师范类型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1.专业设置
2.培养目标
四、师范类型院校的优势与挑战
1.优势
2.挑战
五、结论
正文:
【一、师范类型院校的定义与特点】
师范类型院校,顾名思义,是以培养师资为主的各类高等院校。

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教师。

师范院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核心,注重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师范类型院校的历史与发展】
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近年来,我国师范教育不断进行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培养规模,以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师范类型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师范类型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包括基础教育所需的各个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

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先进教育理念、较高教育教学水平、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中小学教师。

【四、师范类型院校的优势与挑战】
师范类型院校的优势在于其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与基础教育的紧密联系。

然而,面临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挑战,师范院校也需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五、结论】
师范类型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任务。

师范类型院校讲解

师范类型院校讲解

师范类型院校讲解摘要:1.师范类院校的定义和特点2.师范类院校的类型3.师范类院校的优势4.师范类院校的就业前景正文:一、师范类院校的定义和特点师范类院校,顾名思义,是以培养教师为主要任务的专门院校。

这类院校具有鲜明的特点,如重视教育理论学习、强调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素质教育等。

在我国,师范类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教师,对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师范类院校的类型师范类院校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师范大学:以培养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为主,涵盖文、理、工、艺等多个学科。

2.师范学院:一般为地方本专科院校,主要培养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3.教师进修学院:主要承担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任务,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4.幼儿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幼儿教师,重视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师范类院校的优势1.教学质量高:师范类院校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对学生的教学质量要求较高。

2.就业前景好:教师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石,需求量较大,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

3.奖学金及助学金政策:为了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师范类院校,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奖学金和助学金政策。

4.实践机会多:师范类院校与各地中小学、幼儿园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践机会。

四、师范类院校的就业前景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教师需求量逐年增加,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毕业生可在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培训机构等单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此外,师范类院校毕业生还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考研、留学等,发展空间广阔。

总之,师范类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

师资强校:学校教育中师德师风的特色亮点

师资强校:学校教育中师德师风的特色亮点

师资强校:学校教育中师德师风的特色亮点引言在学校教育中,师德师风是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师资强校在教育中师德师风方面的特色亮点。

专业知识与素养融合师资强校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将二者融合起来。

教师除了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外,还注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师德师风。

通过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师资强校使教师成为全面发展的榜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师德师风教育模块师资强校设立了师德师风教育模块,将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中。

教师通过参加相关培训,研究师德师风的基本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

这种针对教师的专门培训,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师资强校建立了完善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

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将纳入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们在工作中必须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尊重学生,恪守职业道德,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这种考核机制促使教师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学校文化建设师资强校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将师德师风融入学校的文化氛围中。

学校通过组织各类师德师风主题活动,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宣传优秀教师的事迹和典型案例,激励教师们树立正确的师德师风观念。

结论师资强校在教育中师德师风方面有着独特的亮点。

通过专业知识与素养的融合、师德师风教育模块、师德师风考核机制以及学校文化建设,师资强校培养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千里走高校:湖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及招生特色

千里走高校:湖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及招生特色

湖南师范⼤学钱钟书笔下的“三闾⼤学” 湖南师范⼤学地处岳麓⼭下,与湖南⼤学毗邻。

沿着⼭路从爱晚亭下⾏⼗⼏分钟,拐过⼀个弯就是湖师⼤的地界了。

相⽐之下,湖南师⼤在清幽上更胜⼀筹,处处绿树掩映。

泛出新绿的草地上,三三两两坐着读书的学⽣。

他们脸上透着⼀股端庄凝重之⽓。

毕业后,他们中的很多⼈将⾛上三尺讲台,成为传道授业的⼈民教师。

⾸批进⼊ “211”重点建设⾏列 1938年,湖南蓝⽥,国⽴师范学院在抗⽇烽⽕中诞⽣。

这就是湖南师⼤的前⾝。

钱钟书在长篇⼩说《围城》中描写的“三闾⼤学”原型就是这⾥。

那时,这⾥群英荟萃——钱钟书、沈同洽、徐燕谋、罗暟岚、刘重德、赵甄陶、张⽂庭等众多知名学者先后执教于此。

1984年,学校更名为湖南师范⼤学,1996年成为国家⾸批“211⼯程”重点建设⼤学,后⼜合并了湖南教育学院、湖南政法管理⼲部学院和湖南医学⾼等专科学校。

⽬前,学校共有74个本科专业,以⽂学、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物等⽂理基础学科见长,⾳体美和教育类专业在当地颇有影响。

学校拥有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化研究中⼼、中国语⾔⽂学和历史学国家⽂科基础学科⼈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命科学与技术⼈才培养基地等13个⼈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还拥有蛋⽩质组学与发育⽣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以及蛋⽩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物学等7个国家和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有的家长误认为湖南师⼤只是培养教师的学校。

事实上,学校近年已在向综合型⼤学⽅向发展。

⽬前,在校⾮师范⽣的⽐例已超过50%。

学校允许师范类与⾮师范类学⽣互通。

学⽣在校学习⼀两年内,可转专业。

湖南师范⼤学副校长黎⼤志介绍,如果学⽣想转专业,只要提出申请并有正当理由,学校经考核后会尽量满⾜学⽣意愿。

如有些学⽣表⽰“学该专业有基础”、“学此专业好就业”、“对当⽼师感兴趣”等,经学校认可后都能转专业。

据了解,每⼀届都有近10%的学⽣转专业。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特点这所大学值得选择吗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特点这所大学值得选择吗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特点_这所大学值得选择吗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特点职业教育重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一所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校。

学校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职业技术师范类人才,专注于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师范特色:作为一所师范类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注重教师教育,培养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兼备的优秀教师。

学校设有多个师范类专业,为培养中职和高职学校的优秀教师提供了平台。

职业导向教育: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致力于职业导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学校与多个企业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活动,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支持和机会。

联合学院和示范学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联合了多所学院和示范学校。

学校与相关教育机构合作,共同探索实施创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值得选择吗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否值得选择,取决于个人的需求和兴趣。

如果你对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感兴趣,希望成为职业教育的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那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此外,选择一所大学还需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如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学科研究等。

建议你进一步了解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具体情况,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就业情况等,与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相匹配,以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宿舍条件学生公寓实行物业化管理、人性化服务。

共有学生公寓20余幢,分属东、西两个校区。

多半宿舍楼建于2004年以后,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公寓式学生宿舍风格。

各宿舍楼住宿条件略有差异,每间可住人数在5—6人之间。

学生公寓配置智能供电、自助购电系统、洗衣机、开水器、微波炉、电吹风等公共服务设施及视频监控、烟感报警器等安防设施,宿舍内配备物品存放柜、学习桌等生活设施。

寝室和床位选择:新生入学前,学校为每名新生安排住宿床位,新生报到时可直接到所在学院报到处和学生公寓值班室办理入住手续。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特色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特色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特色教育学专业作为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方面拥有独特的教育特色。

以下将从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特色。

一、师资力量教育学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优势。

教育学专业教师普遍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储备,熟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动态,并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果丰硕,还参与过各种教育实践项目,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二、课程设置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并注重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心、有职业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涉及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此外,教育学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教育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育学专业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领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

同时,教师还会结合具体的教育案例和实践经验,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教育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特色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通过教育学专业的学习,学生将获得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出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具有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范类院校独有的五大特色解读众所周知,很多师范大学的英文翻译用的并不是teacher education(教师教育),而是n ormal(正常、正规)。

曾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开玩笑说,自己是北京“正规大学”的学生,后来才知道,其实我们可以将“正常、正规”引申为“规范、规则”。

而这“规范”才是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到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再到万千师范学院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或许也正是这种“规范”内在的约束力,才会成为师范院校在不断上演的各种“大学闹剧”中独善其身的原因吧。

师范教育:从“定向”走向“非定向”师范教育是万岁的。

也就是说,只要有教育的存在,就有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

我国的师范教育历史并不长,肇始于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建国起,我国的师范教育就一直延续了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培养高中教师)的办学体系。

截止到2000年,我国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214所,其中本科层次院校90所,这些本科师范院校也是有层次之分的。

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的学科实力和科研实力俱佳,是第一集团,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第二集团则包括诸如广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省属师范院校,这些院校除了设置常规专业外,还贴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第三集团则是数量庞大的地方属师范院校,如太原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等,其主要任务是为当地中小学储备教师人才。

在我国,师范院校的分布也是极为广泛的,基本上每个省、每座大中城市都会有一两所师范院校。

以北京为例,就有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两所。

师范院校的特色何在?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之间的界限是不是正在逐渐模糊?“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虽仍有差别,但远不如过去那么明显。

其中主要原因是师范院校大规模开设非师范专业,并逐渐向研究型大学转变。

”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泽忠教授这样看待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的区别。

但也有观点认为,这种综合性发展趋势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中比较明显,而一些地方师范院校,仍然保持其课程设置的“师范性”。

师范院校的转型已是趋势,但遍览院校,我们仍然能从中总结出几点师范院校固有的特征。

特征一:注重规范养成“周日晚点名制度”、“早操制度”……这些是师范生耳熟能详的规章制度,暂且不论其合理与否,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学校都会针对在校生制定名目繁多的管理规章,面对同样的规章,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对规范的重视程度和侧重方向上。

师范院校会特别严格地要求学生学习的规范和对知识的掌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知识的传承者,掌握知识只是基本的职业要求,为人师的更高境界则是在精神和品德上成为学生的典范,这无形中要求师范学院极其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广西某师范学院毕业的罗同学这样回忆自己的大学:“读书的时候,学校管理确实很严格,每天早上都要按时出操,晚上上晚自习,寝室按时熄灯,一天的生活都被学校安排的很有条理。

”这样的生活,很多非师范院校的同学是很难理解的。

“我基本上都是早上上两节专业课,下午去图书馆看会书,接着去打打篮球,晚上有两个小时的家教,这学期基本上都是这样过的,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在同城另一所综合性大学读大三的李同学这样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

虽然这只是两位同学不同的校园生活状态,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的区别。

“师”为教师、教育工作者,“范”为规范、规则。

师范生从踏进校门的那刻起,就被灌输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职业伦理观念。

教师的思想、行为是学生乃至世人的模范,培养教师,不只是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更应重视师德的熏陶。

特征二;基础学科实力雄厚在众多师范专业中,基础学科总是最朴实无华却最掷地有声的一枚招牌。

具体而言,师范专业的设置多与中小学开设课程一致。

青海师范大学的铁生兰副教授认为“师范大学的主要优势和特色是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

”这种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封闭培养模式,让师范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了中文、数学、历史学、物理等基础学科领域的核心地位。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难理解,国家大部分基础学科基地班都设立在师范大学。

如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基地班,湖南师范大学的中文基地班、生物基地班、历史基地班等。

这些基地班主要培养少而精的高层次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

学生每年不仅可以享有基地班奖学金,大四还可以优先申请保研。

在师范院校雄厚的基础学科背后,是许多赫赫有名的大师:北京师范大学刘来福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数学值得用一生去追求;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黄璘生教授除了在大学授课外,还经常到各地中学讲学……读大学,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读名师”,师范院校的名师不仅亲自践行教师的职业操守,其钻研学术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哲学更是学生的典范。

山东师范大学的名气与其他部委直属高校相比尚不够大,但它建校伊始就设立的中文专业,在田仲济、王化学等知名学者的带领下,专业排名一度进入全国前十,名师的作用和威望可见一斑。

特征三:课程设置师范特色强同样是中文系,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就比山东大学的学生多学三门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实际上,这三门课程也是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老三门”,同一个专业的其他课程设置与非师范院校没什么太大区别。

对于很多师范专业学生来说,掌握这三门课程,就省去了备考教师职业资格证的麻烦,具备了走上教师岗位的通行证。

但是,也正是由于师范院校长期以来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只有这三门,且课程内容更新速度不快,使得如今的师范生在职业技能上不再像过去有明显优势。

目前在师范院校任职的杨泽忠教授,其间也曾在上海交通大学深造,他认为,师范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相对于综合大学的学生来说会好很多,因为师范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大多与教育相关,因此学校偏重学生教学技能和教学心理方面的培养。

在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上也与非师范院校和非师范专业不同,主要区别在是否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也称教学方法导论)等三门课程。

特征四:师范专业学费低,补贴高很多人报考师范院校或者师范专业,除了兴趣使然之外,也有出于学费相对较低的考虑。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的学费相对其他院校和专业而言要低很多,且2007年开始,教育部在其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中施行“免费师范生制度”:志愿服从分配到农村进行基础教育的师范专业学生,只用缴纳一定的书本费和代办费即可入学。

事实上,在这项政策之前,首都师范大学就对其招收的师范专业学生全免学费了。

而全国各级师范院校的学费也普遍较低:广西师范大学师范生的学费仅仅为2150元/学年,非师范生也只有3250元/学年;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学费也在3500元/学年左右。

从整体上来看,师范生的学费大致不超过35 00元/学年。

此外,较高的生活补贴也是很多家境一般的考生报考师范大学的重要原因。

在华东师大,免费师范生每月的生活补贴为439.50元,其中39.50元是每位在校本科生都可以享受的学校补贴。

也就是说,免费师范生的补贴比普通学生高出了400元,而这一标准在北师大甚至更高。

特征五:非师范专业遭尴尬?“和原来想象中的不一样,早知如此还不如去读普通学校的专业。

”谢同学2009年毕业于武汉一所部属师范大学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典型的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毕业前的招聘会上他彻底“体验”了一把尴尬:想做老师,但却遗憾没有教师资格证;投了几家当地的企业,也因为企业对师范院校固有偏见没有拿到OFFER。

面对记者,他很后悔当年填报志愿时贪图学校的名气而放弃了同城的另一所理工科院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大量增设非师范专业,许多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在数量上已超过师范专业。

“这样很容易使得师范院校缺乏熏陶师德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厦门大学的潘懋元教授对于师范院校盲目开设非师范专业的现象很是不解。

但是在“做大做强”的心理作用下,师范院校对于增设非师范专业还是趋之若鹜。

采访过程中,很多老师对于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的发展持谨慎态度,相对于师范类专业,师范大学中的非师范专业的地位和质量都在面临挑战。

“一来,这些非师范专业的课程模式和培养模式与师范专业别无二致,很容易不伦不类,师范的技能没掌握好,专业的学习也不够深入,与非师范院校毕业生相比也没有竞争优势;二来,师范院校向来是师范专业的领地,非师范专业在学校受到的重视有限,特别是在地方师范院校中。

”杨泽忠教授这样解释他不看好非师范专业的原因。

师范生就业:眼光理应更长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考上师范”即意味着“将来当老师”。

可是今天,这种千人一面的就业局面有所改观,除了三尺讲台,更多的师范毕业生涌向了更广阔的职业舞台。

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师范生”不再是教师职业的代名词,师范教育逐渐从“定向的师范教育”向“非定向的师范教育”过渡。

师范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在向着研究型大学奋进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天平逐渐倾斜。

师范教育历来是我国师资培养的主要承载体,教师市场也是师范院校的世袭领地。

但是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使教师市场更趋开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允许各类专业人员参与教师职业竞争的局面业已显现。

这更让很多师范专业毕业生惊呼“狼来了”。

师范生就业市场上是不是真的“狼来了”?上世纪90年代,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追捧,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成为大多数考生高考志愿表的“座上嘉宾”。

但是2000年后,教师待遇与毕业生预期差距拉大、就业选择面窄,师范专业逐渐遇冷。

如今的师范毕业生,除了要面对毕业于师范专业的竞争对手外,还有更多来自非师范专业的竞争者。

但大多数的“狼”仍然将目光锁定在大城市或者东部沿海地区,面对东北部沿海地区诱人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收入,大量师范专业毕业生流向了沿海发达城市,导致这些地区需求量饱和;可是中西部地区优质师资匮乏、农村基础教育队伍素质亟待提升,其中却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

如果毕业生能将目光投向农村或者西部地区,大可以规避就业难题。

如今,毕业生就业观念和用人单位的招聘观念正在逐渐在转变,大学时所学的专业并不一定约束着你必须从事相关的行业。

如果你是师范专业学生,四年后,你发现自己出于各种理由并不愿意做教师,那你大可放心地将你的简历投递给更多的企业,或许师范专业四年所赋予你的严格的规范意识和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等会成为你求职成功的砝码。

如果你是非师范专业学生毕业,毕业时被“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魅力所折服,那完全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走上三尺讲坛。

或许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你的教师职业能力不如师范专业毕业生,但广博、综合的专业知识会帮助你厚积而薄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