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公开课夜雨寄北(1)

合集下载

《夜雨寄北》教案1

《夜雨寄北》教案1

夜雨寄北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2.学会创造性的解读和分析诗歌;3.了解诗歌的各种修辞手法;4.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创造性的解读和分析诗歌;2.应用各种修辞手法分析诗歌。

教学难点:1.整合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2.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听录音或即兴朗读《夜雨寄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 诗歌分析(30分钟)•了解作者背景,介绍诗歌背景;•对诗歌的主题,情感,特点进行讲解;•分析诗歌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自由写作(30分钟)•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发挥创造性,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作品;•提供一些参考模板,如诗歌题目为“夜雨”,提供以下初二学生的作品供参考:夜雨滴落屋檐,打在花草叶叶间。

叫人想起远方的父亲,好想快点让他归还。

4. 交流与分享(20分钟)•通过分组或互动交流,让学生彼此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了解他人的思维和观点;•鼓励学生进行问答,帮助学生促进学习和构思。

四、作业将背诵《夜雨寄北》,并口头解释诗歌的含义。

以及写一篇关于《夜雨寄北》的读后感或诗歌创作。

五、教学反思整堂课的课堂氛围和效果都不错。

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但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在分析和创作的时候较为被动,欠缺自信心。

下一步教学中,将更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准备和鼓励支持,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发言和表达。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夜雨寄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夜雨寄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教案学情分析这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二)的一首诗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古诗四首》和课外古诗诵读(一),对诵读和鉴赏诗歌的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学生理解这首诗难度并不大。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设计一个主问题来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授课层次。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2.鉴赏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体会李商隐诗歌幽美朦胧、含蓄艳丽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和赏析关键字词来品味诗歌蕴含的丰富感情。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读题目,能读出什么信息?(时间、天气、写作对象)由“天气与心情"的简单问答来引出本课的情绪起点——夜雨。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汇描述“夜雨”的环境,试着体会作者的心境。

2.诵读诗歌。

多种形式诵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教师予以点评及示范。

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作者。

李商隐,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诗风幽美朦胧,含蓄艳丽。

4.探究: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含蓄委婉具体体现在哪里?(1)思考“君”在这里合适吗?(古代时多指男子,诗中是诗人思念妻子,却说写妻子思念自己。

没有明说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是借妻子之口诉说自己的相思,用角色互换错位的视角来写相思之情。

)(2)“涨"字有什么妙处?可以换成“满”字吗?(不可以换成“满"字,“涨”字说明了由于夜雨,秋池中的水从无到有,又少变多,体现了变化过程,另外也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又少变多,慢慢增长的过程,富有动态;而“满"字只是表达秋池水满的一种状态,含蓄委婉的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3)“何当共剪西窗烛”这句你读出了什么?(这句是诗人在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与妻子团聚,在西窗之下同妻子共剪窗花,长叙离别之苦与相思之情。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案设计与编写技巧一、教学背景与目标1. 分析诗歌《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人的生活情境与情感表达。

2. 设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1. 解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

2. 着重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抒发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

2. 讲解诗歌背景与创作特色(10分钟)。

3. 分析诗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15分钟)。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五、作业设计与拓展活动1. 让学生翻译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第二章:诗歌解析与鉴赏方法一、诗歌意象分析1. 解读诗中的夜雨、孤灯、西窗等意象。

2. 分析意象之间的关系,揭示诗歌的主题。

二、诗歌情感解读1. 感受诗人的孤独、思乡、怀人之情。

2. 探讨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三、诗歌艺术特色鉴赏1. 分析诗的韵律、对仗、用词等方面的特点。

2. 欣赏诗人的创作技巧与艺术风格。

四、名句赏析1. 解读诗中的名句,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 分析名句的内涵、意境与作用。

五、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作者、背景等信息。

2. 教授欣赏诗歌的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解读、艺术特色鉴赏等。

第三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参与一、问题驱动教学1. 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心中的疑惑。

二、讨论交流环节1.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问题。

2. 组织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1. 划分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2. 开展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夜雨寄北》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和解读《夜雨寄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分析《夜雨寄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表达和创作。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介绍2.1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李商隐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点。

2.2 背景介绍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

第三章:诗歌分析与解读3.1 诗歌意象分析雨、夜、北等自然意象的寓意和表现。

通过对意象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2 修辞手法解读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效果和表达作用。

第四章:诗歌表达与创作4.1 诗歌表达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如写心得、分享感受等。

4.2 诗歌创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给予学生创作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

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5.2 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给予鼓励和建议,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夜雨寄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分享和讨论。

6.2 诗歌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夜雨寄北》中的诗句或片段。

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以及它对自己的意义。

第七章:诗歌与生活联系7.1 生活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7.2 情感共鸣让学生探讨自己是否有过与诗中相似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17夜雨寄北 (1)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17夜雨寄北 (1)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
简析
回首页
《夜雨寄北》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 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 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 景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 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 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 “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 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 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
李商隐(唐)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唐)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课文朗诵 作者简介 诗意理解 诗歌简析 鉴赏选文 视频欣赏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
首页
李 夜 商 雨 隐 寄 唐 北 ( )
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 数学140分 英语141分 理综291分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公开课教案_7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公开课教案_7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课时)2016教育部审定,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文学常识,有节奏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把握作者情感,体会诗歌意境。

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教学法:朗读,设疑,解疑,探旨。

教学设计:一、导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常用来高度评价老师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这两句诗出自哪位诗人之手?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他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三、明确节奏,初次朗读李商隐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夜雨寄北》(板书诗题,作者)。

本诗为七绝,按二~二~三节奏朗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自由朗诵2、指名朗读3、集体朗读四、感知诗意1、释题:北,指长安亲友(长安在巴山以北)2、翻译诗歌。

五、质疑1、找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做什么事?2、作者为什么在秋雨的晚上写信?3、"未有期",作者为什么不能确定归期?4、"雨"有其它含义吗?5、找出实写和想象的句子?6、相见时为什么也选择在烛光之夜?7、相见时有许多话要说,为什么诗中只提"巴山夜雨时"?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之前,看一则材料李商隐自幼才华流露,十九岁深得牛党要员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中进士及第,"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许多读书人的向往。

李商隐也不例外,决心在仕途走出一片天地。

838年,李商隐做了被皇帝器重的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李党)的女婿。

由于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处于两党斗争夹缝中,得不到重任,遭到两党排挤而辗转于偏远的幕僚("定定住天涯",李商隐巜忆梅》。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2.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

在中国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

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

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离多,只好鸿雁传书,倾吐相思。

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诗人急切地打开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阵秋风吹来,诗人望着眼前摇曳不定的烛火,眼前的景渐渐模糊,无尽的惆怅化作两行清泪,打湿了手中的信,他颤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位诗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李商隐。

)师: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李商隐,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唐奇才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二)感知诗中画1.学生自由读诗歌,多读几遍,先出声读,再默默读,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

2.借助书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觉,想象诗里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

明确:剪烛花,又称剪烛芯,简称剪烛,意同剪烛西窗,后以剪烛引申为促膝夜谈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烛夜语之意。

《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何当:何时将要。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一起来总结:
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漂泊在
外的孤寂之情和思乡之情以及盼望北归团 圆,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悦”诵
课堂达标:背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他日与友人(妻子)相逢 时西窗剪烛的动人画面的诗句
是:何当共剪西窗烛
zhǎng
jiǎn



“悦”听
欣赏沙画作品,初步感知诗意
写作背景: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 给远方的妻子(友人)人。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 滞留巴蜀地区,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
“悦”说
哪句话打动了你的心, 说说理由(5分钟)
学生展示
写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李商隐在川东 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 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 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 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 依窗观雨景,提笔写成了此诗。
“悦”写
理解大意,描绘景象
写一写:
请你发挥想象,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写出来吧! (描写+翻译8分钟)
不同点:
• 1、表达情感方式的不同: • 《月夜》是通过想象妻子在月下如何思念自己,彻 夜难眠的情景,来表现自己对妻儿的思念; • 《夜雨寄北》则是通过自己身在异乡,在夜雨氛围 中想象将来夫妻团聚的情景,来表现对妻子的思念。 • 2、近体诗形式:《月夜》五律; 《夜雨寄北》七 绝 • 3、《月夜》主客倒置; 《夜雨寄北》画面转换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他是晚唐最杰出的诗人
他有“凌云诗才” 夜雨寄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的
• 感受诗中热情洋溢的祝福及清新的情味。
•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描写、在写景中抒情的写法。
•体会诗中拟人、象征手法的运用。
自学指导
• • • • 有感情、有节奏朗读,扫除字词障碍。 概括各部分内容。 春雨有什么象征意义? 春雨的话集中表达了什么意思?
概括
1、春雨到来之前的序幕。 2、春雨到来。(自述,拟人化描绘。) 3、雨嘱咐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 4、雨向孩子诉说它的使命。 5、雨动员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雨告诉孩子们它来自哪里。 7、8、春雨两次鼓励孩子们勇敢地笑。 9、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郑愁予
简介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当代诗人, “现代派”中坚。 《郑愁予诗集I》被评为“影响台湾三十 年的三十本书”之一,多次被选为台湾 “最受欢迎作家”榜首,多次获各种奖 励,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现任教于耶 鲁大学。
春雨——爱的使者(中国的长者们)

诗人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 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 为此“爱的使者:愿意做出一切 努力,付出一切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